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网络热词英汉互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网络热词英汉互译研究论文

一、网络语言之利与弊1.网络语言之利(1)创新性。网络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它有着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创新上。在网络上,新词不断出现,如“E网情深”(同“一往情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菜鸟、版猪、网虫、黑客等等。除了这些新造词,很多现代汉语中原有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只是原来的词形被借用,词义却完全不同,旧瓶被装了新酒。比如“恐龙”和“青蛙”都是大家熟悉的词,但在网络语言中,二者是贬义词,前者指长得难看的女子,后者指长得难看的男子。其次,表现在形式的创新上。如网络上出现许多“一字词”:“控”、“亲”、“雷”、“宅”、“闪”等。(2)简洁性。网络语言虽然简单,但意思明显,容易理解。比如“打酱油”一词,意思是“不关我事,不予评论”。原来人们说“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是用来说明自己的年龄不小了,但“打酱油”在2008年被热炒却和年龄无关。“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记者对一位广州市民进行了采访,那位市民无意中的“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立即成为网络热词。后来,人们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时,均使用“打酱油”代之,简单明了。“打酱油”,也是一种态度,是指网络上不谈和自己无关话题,自己什么都不知道。(3)形象性。网民们将字典上的一些生僻字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意义,用以形象地表情达意。如:“囧”,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本义是指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但在网络上“囧”字的新义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他们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或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和“囧”字几乎一道流行于网络的还有“槑”字,由于该字是用两个“呆”字所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网语中形容人不仅呆,而且“很呆”,又称“特傻”。(4)幽默性。网络语言的幽默特性使它能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网民用戏谑、戏仿、反讽等后现代手段解构传统语言,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词语,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幽默性的特点。2.网络语言之弊(1)低俗性。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网络词语很粗俗、轻佻。像“WBD(王八蛋)、TMD(他妈的)、JR(贱人)、NQS(你去死)、SJB(神经病)、蛋白质(笨蛋加白痴加神经质)、1487(你是白痴)”等随处可见。青少年正处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会使他们用语失范,道德失范。(2)随意性。网民们为了标新立异,忽视对正确字形的选择,甚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把“的、地”写成“滴”,“尴尬”写成“监介”,“亲爱的”写成“亲耐的”,“有没有”写成“有木有”。有些网络语言在句法上也较随便,随意倒装句很多。如:“他郁闷呢那天”,是把本应前置的时间状语后置;“今天高兴我”,则是主语后置;“……先”、“……都”构成的状语后置句式在网上被广泛使用,新浪网站的新闻中,就有“给个理由先”这样的新闻标题出现。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会混淆青少年对规范汉语的正确认识。(3)短暂性。有些网络词语,也许在几年前,还荣登年度网络语排行榜,但仅仅过了三五年,就很少有人提起。而且,有些词语只是一些事件的简称或缩写,例如,躲猫猫、范跑跑、犀利哥、正龙拍虎、做俯卧撑等。只有了解了那些故事,才能明白这些生造词的意义,而这些故事是有时效性的,几年后新成长起来的人群,不再知道这些故事,当然也就不明白这些词的含义,这些词也就不能再流传下去。

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健全,现代的中小企业在吸引和利用人才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在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上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是企业领导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流失人才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补偿费用,意味着资产的损失。人才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损失,而且会使竞争对手更强大。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已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一、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1、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额外费用。为了补偿职位空缺而招入新员工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益下降等问题,而管理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人才离职造成生产率低下而导致的隐形损失更加难以估计。2、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内部士气的低落,容易形成连锁的不良反应。有许多企业发生过这种情况,一位跳槽者带走一批人,到另一家企业去,或者这一批人另立门户,很快就成为原企业的市场竞争对手。3、企业的人才离职往往伴随着老客户的流失,这就是客户与人才的相互忠诚的具体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包含个人因素的忠诚是强有力的。品牌忠诚往往在品牌间的比较中失去效用。因为客户可以了解一个品牌,而品牌却从来不会了解一个客户,所以比起名片或产品上的标记,客户更愿意忠诚于一个具体的个人。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第一,中小企业内部的原因。许多小企业的建立往往是家族、亲朋好友一起合作的结果。在创业时,有亲情、友情的纽带,可以使企业内部紧密合作、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但是,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家族管理的缺点,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在企业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使外来人员很难开展工作,也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家族成员与外来员工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外来员工对企业没有信心。由于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的福利待遇又不是那么诱人,所以常常导致人员外流。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没有长远的眼光,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意在培育人力资源上投资,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员工缺乏继续工作的动力。第二,企业员工方面的原因。当今世界,通讯和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有关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和其他行业的相同或不相同的职位的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子信箱和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垂手可得。雇员对和自己干同样工作人的收入、工作条件、职业生涯机会的认识更容易了,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而不满的结果就可能是离开所服务的企业。 三、改善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第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制度留人”。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重视运用干部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灵活的用工制度。为企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一种福利,一个不能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观念,没有人才发展机会的企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它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和发展。只要他们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愈长,企业得到的回报就愈大。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要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来留住人才,在价值理念上爱护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人格上尊重人才,心理上满足人才,善于用感情纽带把各类人才的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馨,这样人才就不会轻易离去。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来调动职工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要注重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着重于在职工中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归属观念和团队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第四,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用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每个员工都渴望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企业的肯定和承认。绩效考评对留住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人才而言,他们最关注的是绩效考评是否客观公正,因为这直接和薪酬、福利、晋升及能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密切相关。如果人才认为对他们的评价结果不公正,就会陷入不安的情绪,深受挫折,进而抱怨,甚至与主管发生冲突。根据社会物质水平、失业率、生产力状况、同行业薪酬平均水平等多种因素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目前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还比较严峻,企业高层者必须要认真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企业的管理方式、传统习惯及文化,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在提高高层领导人的素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健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加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等方面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竞争性和创造性。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根本,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留住人才的对策。

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尤其作为作文里的重要分类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议论文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网络热词的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其实,网络热词不只是“词”:小到一个词或词的构成单位,大到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在它的所指范围内。并且,无论从来源渠道还是使用范围来说,网络热词也不仅仅限于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也经常见到它们的身影。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通过数量众多、范围广泛、面目各异的网络热词,可以基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刚刚发布的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热词“躲猫猫、七十码、蜗居、钓鱼执法、楼脆脆”,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记忆。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热词除了反映当今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外,更直接地表现出当今社会表达中的一些普遍心理和追求,而这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是“雷人”心理。早就有人指出,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这话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和最充分的证明。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一方,以前通常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今则是“语不雷人死不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乃至于怪异的形式;而就接受和使用者一方来说,往往也是喜闻乐用、趋之若鹜。我们甚至可以说,“雷人”已经成为全民话语时代的一个显著标签。

二是“调侃”心理。这一心理经常借助于游戏性的语言形式来实现。语言有游戏功能,传统的字谜以及回文诗等都是,而现代人借助新的媒体形式,在新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牵引、作用下,更是把语言的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然而,这里的调侃早已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文字游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层面的无奈、排遣与宣泄。看一看、想一想“逗(豆)你玩”吧,人们对绿豆涨价的不满和无奈,竟然采用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相应的也有“低碳姐/妺”,堪称现代版的黑色幽默。

三是“山寨”心理。当今的“山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的实质一是“拿来主义”,二是从众心理。网络热词创制及使用中的山寨心理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借用与改造已有形式(如谐音改字,类推仿造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更多人的即时接受、使用和传播,由此往往造成了某些网络热词一时的“井喷式”爆发。

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需要开放胸怀,也需要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去莠存良,善加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现在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网络热名词,从以前的蓝瘦香菇到现在的皮皮虾走,这些名词我也是无能为力了,真的是不明白,他们这些人是怎么想到这么多点子,从此因为这个名词从此一炮而红的,在我看来,如果我不懂这些只是我不去关注,但是我身边的朋友知道了我不懂这些名词之后的反应是惊讶然后是嫌弃,他们现我是一个土包子,从此以后我只能不懂装懂,在朋友面前,不会用这样的热名词,有许多人认为这样和好笑,但是我认为这是没有素质的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却用了低俗的话语来做铺垫,所以我们要努力的改善我们的不足,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网络名词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就拿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热名词来举例吧!最近新出的热名词火车推,相信不少人已经听过了,这个例子完完全全的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状况。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火车推的来源,火车推的意思是火车上的推销语,而且是非常夸张的推销语,但是也有不夸张的,例如香烟瓜子火腿肠,啤酒饮料矿泉水,让一让让一让。”经过了今年的春运以后,在车上推销已经成为了常用手段,而且趁着顾客需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例如,现在几乎人手一个手机了,所以说靠着人人都要用手机,人人都需要电,开始推销,最开始买充电宝,虽然推销的时候说的比较夸张,但是卖的是比较实用的,可是有些人不仅推销的时候语言夸张,而且卖的都是一点也不实用,只是靠着巧妙的语言获取孩子们的好奇心,父母受不了孩子哭闹,就用钱来买给孩子,这样他们就推销成功了,这种现象每天都会发生,有时每天会发生上百例,甚至上千例。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社会进步的越来越快,但是问题暴露的也就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仅要帮助社会进步,还要让自己的素质更加进步,让社会风气变得整洁干净,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这才是当季时代最需要的。

但是光有我们的坚持好够吗?现在之所以会变成这样还是以为我们的文学素养不够高,如果我们在火车上文明一点,不再喧哗打闹,也就不会有人再好意思去打破这安静的气氛,这也是我们需要反省的,所以这不仅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创造了网络,网络改变了我们,这才是许多不好的现象的本质,希望我们共同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作文如下: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network world, the emergence of manypopular language, some popular language is indeed very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objective facts, such as "don't break the Gala" in advertising, this catchword very good expression of the09 spring festival gala ads are excessive and unreasonable.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世界出现了许多流行语言,一些流行语言确实是非常生动的客观事实的体现,如“不破春晚”的广告,这一口号很好的表达了09春晚广告的过度和不合理。

Such catchword is pierce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has the very high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harp irony hasplay a decisive role, the significance of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这样的流行语是刺穿事物的心脏,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同时,尖锐的反讽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意义。

But the popular language of network also appeared in another extreme, that is vulgar and decay.

但网络流行语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低俗和腐朽。

These catchword hand performance is a negative and a fretful attitude, on the other hand,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quality to be improved.

这些流行语一方面表现为一种消极和烦躁的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思维品质有待提高。

Such popular lossy speaker's image, at the same time, once the habit is difficult to correct, such catchword is undoubtedly the unhealthy culture.

这样的流行有损演讲者的形象,同时,一旦习惯难以纠正,这样的流行语无疑是不健康的文化。

网络热词英语研究报告论文

A virtual world is an interactive simulated environment accessed by multiple users through an online interface. Virtual worlds are also called "digital worlds," "simulated worlds" and "MMOG'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virtual worlds, however there are six features all of them have in common: 1. Shared Space: the world allows many users to participate at once. 2.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he world depicts space visually, ranging in style from 2D "cartoon" imagery to more immersive 3D environments. 3. Immediacy: interaction takes place in real time. 4. Interactivity: the world allows users to alter, develop, build, or submit customized content. 5. Persistence: the world's existence continu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individual users are logged in. 6. Socialization/Community: the world allows and encourages the formation of in-world social groups like teams, guilds, clubs, cliques, housemates, neighborhoods, etc. --------------------------------------------------------------------------------Virtual worlds have been created for many different purposes.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mon type of virtual world is the "MMORPG" which stands for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 But virtual worlds have also been built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gaming. The following section summarizes a few ways in which virtual worlds are currently used: Commercial GamingCommercial gaming worlds tend to focus on a singular fictional theme and consistently follow formal conventions such as character-focused avatars, progression through an interactive narrative storyline, and a series of competitive event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fantasy, science fiction, and anime genres of literature and film, the majority of sizable virtual worlds in existence today are commercial gaming worlds. Examples include Everquest, Lineage 2, and World of Warcraft. While Virtual Worlds Review includes several top-quality gaming worlds on the review list, we mostly feature worlds that fall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gaming mold. Fortunately there are many other great sites that contain comprehensive lists of commercial gaming worlds. Here are a few: MPOGD.com Gamespot Gamespy Socializing / Online Community Building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fantasy RPG worlds, there are many commercial community-focused virtual worlds that emphasize socializing rather than gaming. These worlds offer a more open-ended experience and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s of text-based chat rooms. Although small-scale, casual games may be incorporated into a social world, participan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re to win or play a game, but rather to socialize with others and, in many cases, create and decorate a personal space such as a home, room, or apartment. Social worlds tend to use settings based on idealized versions of reality. Most provide some basic building tools and the ability to host activities and events that revolve around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EducationSome virtual worlds have been creat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In most cases, educational worlds are sponsored by academic institutions 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lthough some educational worlds are sponsored by corporations. Educational worlds come in a wide variety of forms, including 3D recreations of museum and gallery spaces, computer programming tutorials, virtual libraries, and meeting spaces for online university courses. Active Worlds Educational Universe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largest networks of educational worlds. Adobe Atmosphere is also being used to build virtual world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A great example of a corporate-sponsored educational world is Mokitown. Political ExpressionVirtual worlds can serve as forums for political expression and debate. While real-world political issues can crop up in gaming, social, and educational worlds, there are a few cases in which completely separate virtual worlds have been built for the purpose of political debate or even experiments in various types of self-governing online communities. A great example of a virtual world with a political focus is AgoraXchange. Military TrainingVirtual world technologies are also being used in some interesting ways by the U.S. military. America's Army is being used as a tool to recruit potential soldiers, while companies like Forterra Systems are working with military groups to develop training simulations. And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As these technologies develop further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virtual worlds will be used for all types of purposes as more people begin spending more time in them. If you're new to the "world of virtual worlds" we hope that Virtual Worlds Review will serve as a user-friendly, informative place to learn a bit about them. For those who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virtual worlds, we hope the site will let you know about other types of worlds you may not have heard of before. In either case, welcome and enjoy the site. -------------------A virtual world is a computer-based simulated environment intended for its users to inhabit and interact via avatars. These avatars are usually depicted as textual, two-dimensional, or three-dimensional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although other forms are possible[1] (auditory[2] and touch sensations for example). Some, but not all, virtual worlds allow for multiple users.The computer accesses a computer-simulated world and presents perceptual stimuli to the user, who in turn can manipulate elements of the modeled world and thus experiences telepresence to a certain degree.[3] Such modeled worlds may appear similar to the real world or instead depict fantasy worlds. The model world may simulate rules based on the real world or some hybrid fantasy world. Example rules are gravity, topography, locomotion, real-time actions,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s has ranged from text, graphical icons, visual gesture, sound, and rarely, forms using touch and balance senses.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s commonly depict a world similar to the real world, with real world rules and real-time actions,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usually textual, with real-time voice communication using VOIP also possible.[clarify]Virtual worlds are not limited to games but,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immediacy presented, can encompass computer conferencing and text based chatrooms.HistoryThe concept of virtual worlds predates computers and could be traced in some sense to Pliny.[5] The mechanical-based 1962 Sensorama machine used the senses of vision, sound, balance, smells and touch (via wind) to simulate its world. Among the earliest virtual worlds to be implemented by computers were not games but generic virtual reality simulators, such as Ivan Sutherland's 1968 virtual reality device. This form of virtual reality is characterized by bulky headsets and other types of sensory input simulation. Contemporary virtual worlds, multi-user online virtual environments, emerged mostly independently of thi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research, fueled instead by the gaming industry but drawing on similar inspiration.[6] While classic sensory-imitating virtual reality relies on tricking the perceptual system into experiencing an imersive environment, virtual worlds typically rely on mentally and emotionally engaging content which gives rise to an immersive experience.The first virtual worlds presented on the Internet were communities and chat rooms, some of which evolved into MUDs and MUSHes. MUDs, short for “Multi User Dungeons,” are examples of virtual worlds that consist of virtual space inhabited by representations of data and other users [7]. Early virtual worlds were text-based, offering limited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often using a Command Line Interface.Maze War (also known as The Maze Game, Maze Wars or simply Maze) was the first networked, 3D multi-user first person shooter game. Maze first brought us the concept of online players as eyeball "avatars" chasing each other around in a maze.” (http://www.digibarn.com/history/04-VCF7-MazeWar/index.html, 29th Feb). According to the website this was in 1974, it was played on Arpanet (the initial internet), however it could only be played on an Imlac, as it was specifically built for this type of computer.Then in 1978 MUD was released, it however was not 3D, it was text-based and used a TELNET program, by following the link you will be able to play the game, and understand just how far virtual worlds have come since http://www.british-legends.com/. You can understandably argue whether or not this is a “virtual world” and that Maze War was more sophisticated (being 3D), but you must understand that MUD could be played by anyone, Maze War was computer specific. Perhaps in today’s senses it is not a true virtual world, but the idea of a virtual world in those days were different (see Neuromancer link in bibliography for more information).Some early prototyptes were WorldsAway, a prototype interactive communities featuring a virtual world by CompuServe called Dreamscape, Cityspace, an educational networking and 3D computer graphics project for children, and The Palace, a 2-dimensional community driven virtual world. However, credit for the first online virtual world usually goes to Habitat, developed in 1987 by LucasFilm Games for the Commodore 64 computer, and running on the Quantum Link service (the precursor to America Online).[citation needed]In 1996, the city of Helsinki, Finland with Helsinki Telephone Company (since Elisa Group) launched what was called the first online virtual 3D depiction intended to map an entire city. The Virtual Helsinki project was eventually renamed Helsinki Arena 2000 project and parts of the city in moder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were rendered in 3D.[citation needed][edit] Virtual world conceptsOne perception of virtual worlds requires an online persistent world, active and available 24 hours a day and seven days a week, to qualify as a true virtual world.[citation needed] Although this is possible with smaller virtual world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not actually online, no massively multiplayer game runs all day, every day. All the online games listed above[clarify] include downtime for maintenance that is not included as time passing in the virtual world. While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participants is done in real-time, time consistency is not always maintained in online virtual worlds. For example, EverQuest time passes faster than real-time despite using the same calendar and time units to present game time.As virtual world is a fairly vague and inclusive term, the above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along a spectrum ranging from: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s or MMORPGs where the user playing a specific character is a main feature of the game (World Of Warcraft for example).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eal-life/rogue-like games or MMORLGs, the user can edit and alter their avatar at will, allowing them to play a more dynamic role, or multiple roles.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e MMO versions of RTS and FPS games are also virtual worlds if the world editors allow for open editing of the terrains if the "source file" for the terrain is shared. Emerging concepts include basing the terrain of such games on real satellite photos, such as those available through the Google Maps API or through a simple virtual geocaching of "easter eggs" on WikiMapia or similar mashups, where permitted.[edit] BoundariesVirtual worlds are well-known as being fantasy spaces sealed off from the real world, but more careful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real and virtual worlds is quite porous. Participants constantly arrive and depart from the world, carrying with them their unique set of behavioral assumptions and attitudes that cannot be disentangled from their interactions in the virtual world.[8][clarify] For example, in virtual worlds which bring together players from multiple cultural backgrounds, a participant in a virtual world brings their own cultural preconceptions about those other cultures across the boundary into the world while playing. The term magic circle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imaginary barrier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 The fantasy environment of the virtual world is protected from the intrusion of real life by this magic circle, but practices such as the sale of virtual items and virtual currency for real life currency challenges this separation while reinforcing the notion that objects in the virtual world have real life value. In a 2001 study by Edward Castronova, the value of the currency in the MMORPG Everquest was evaluated based on its exchange rate at USD 0.0107, making this unit of virtual currency of higher value than the Yen or the Lira.Even though Virtual Worlds are most of the time seen as 3D Gam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it: forums, blogs, wikis and chatrooms where communities born. Places which have their own world, their own rules, topics, jokes, members, etc... Each person who belongs to these kinds of communities can find like-minded people to talk to, whether this be a passion, the wish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or just to meet new people and experience new things. Some users develop a double personality depending on which world they are interacting with. Depending on whether that person is in the real or virtual world can impact on the way they think and act. It is not all about video games and communities, virtual world also plays a part in the social as it can allow people to speak or share knowledge with each other. Best examples are instant messaging and visio-conferences which allow people to create their own virtual world. It can also be used to help hospitalized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painful disease or autism for example)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and safe environment which can help them.Although Virtual Worlds can be seen as a new way for people to socialize, they are said to be at the heart of a lot of anti-social behaviour. People playing video games online and more precisely, MMORPG are sometimes so addicted to the game that they cannot live without playing it. Such people are called “No Life” or Otaku and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in their house not leaving it for days. They are often wrongly treated like insane people and also represented as dangerous when criminal cases imply links with video games. The thing is that video games played online are most of the time designed to be play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even in the case of World Of Warcraft indefinitely – programmers provide updates and new things to discover regularly). People who abuse this kind of video games end up living most of their live in their bedrooms, do not develop any social life or skills: they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mostly via the game or the internet, they create their own life on the internet with a specific name, image and charisma. The example of Second Life is totally unique because players develop communities and businesses in this game. Second Life is a game where the player has to create his/her own character with a human aspect and live a second life in a virtual world. The thing is that some people are so involved in this game (and created their “own self” in this game) that they have a double personal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network world, the emergence of manypopular language, some popular language is indeed very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objective facts, such as "don't break the Gala" in advertising, this catchword very good expression of the09 spring festival gala ads are excessive and unreasonable. Such catchword is pierce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has the very high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harp irony hasplay a decisive role, the significance of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But the popular language of network also appeared in another extreme, that is vulgar and decay.These catchword hand performance is a negative and a fretful attitude, on the other hand,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quality to be improved. Such popular lossy speaker's image, at the same time, once the habit is difficult to correct, such catchword is undoubtedly the unhealthy cultureNetwork popular language is a produc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is an objectivefact that can not be avoided. We are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the good play out, thecontrol is not good aspect influence to a minimum. Network environment is good or bad and realit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has the very big relations, in reality both school, society and family, to advocate harmonious, civi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andexcellent science feng. Because the network pop audiences are mostly young people, theirability to imitate and curiosity is very strong, to accept new things fast, resolution is the ability and control ability of non is relatively weak, in their words and deeds of control force is poor.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 think the best thing is to create a good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take part in more social practice, exercise their ow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 ability. Adhere to the "not free to imitate, do not blindlyworship" principle.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and network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Edward draws on his experience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Internet consulting to discuss the future of English teaching as the world enters an increasingly digital age.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for English teachers who have a growing sense that 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their professional careers. It tells them why the Internet is important to their profession, what they can expect in the years to come, and how they can prepare themselves as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digital age. On a spring day in 1992 in Philadelphia, I pressed my Enter key and listened to the familar string of tones from my modem as it logged into the Temple University computer. This was nothing new for someone who had grown up with computers. But this day was one I will never forget: it was first day I ever logged into the Internet. As an English teacher, my Internet connection back in 1992 meant that I could send a grammar question out to 500 English teach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have at least 10 replies in my mailbox the next morning. It meant that I could sit at my desk in Philadelphia chatting with a colleague at Purdue, she typing on the top of the screen and I typing on the bottom, at no cost. It meant contacting the Amerika Haus in Berlin via E-Mail which led to a teaching position at Potsdam University. It meant finding information on almost any topic for the courses I was teaching. Yes, the Internet is good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it is going to get better--exponentially. In this article, I want to tell you why, and make some forcasts on what the digital age holds for English teaching. My forecasts for the future of English teaching are based on three hypotheses: 1. That which can be digitized, will be digitized. 2. English instruction can be almost fully digitized. 3. English instruction is more efficient when teachers use a digitized medium. 1. That which can be digitized, will be digitized. Nicholas Negroponte in his book Being Digital draws a distinction between atoms and bits. A book, for instance, is composed of atoms whereas an E-Mail is composed of bi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toms and bits is that atoms take a long time to be sent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are relatively expensive to duplicate. Bits, on the other hand, can be sent around the world in a matter of seconds and cost nothing to duplicate. If you want to send a book from Berlin to New York, it will probably cost you about $10 and will probably take about 7 days. If you want to send a digitized book from Berlin to New York, it will cost you nothing and will get there in 5 seconds. For English teachers, the benefits are enormous. For the business world, the profit margins are unbelievable. This is why everything that can be digitized, will be digitized. 2. English instruction can be almost fully digitized. What can be digitized and what can not? Text, pictures, voice, and video can all be digitized. Text can be typed in, pictures can be scanned in, and voice and video can be recorded digitally. But this is not all. Interactive conversations can be digitize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 for instance, a classroom, a train station, or a business meeting can be digitized. Since English instruction consists primarily of text, pictures, voice, video, conversation,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 English instruction can be almost fully digitized. 3. English instruction is more efficient when teachers use a digitized medium. Digitalization increases student-centeredness. If a student writes a digitized document and gives it to you to correct, you can add notes to the document just as you can to a regular paper document.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student can then click on your digitized notes, e.g. "use present perfect here" which takes him to an interactive, multi-media lesson teaching him about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when to use it. Connected to this is a grammar chat room with students and tutors who discuss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grammar. The student learns what he needs to know when he needs to know it. Digitalization increases accessiblity. Particularly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more particularly in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specific material in English is fairly hard to come by. For instance, let us say you are teaching English at a company here in Berlin which produces flags. They need to learn vocabulary which has to do with flag production. You simply need to log into the Internet and type in the key words "flag production." You will get a number of web sites of English-speaking flag production companies with information on their products. Print these out and use them in your class. Write an E-Mail to the company and ask them to send you a catalog. Ask them what else is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regarding flag production. Also, send an E-Mail to the 13,000 teachers in the English teachers news group and ask if anyone has experience teaching English at companies involved in flag production. Digitalization removes geographical barriers and saves time. For those of you who teach business English here in Berlin,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commute to work?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r students to travel to class? If both you and your students could switch on your PCs and conduct your English lessons via video conference from your homes and offices, how much total time would it save all of you? And if you could do this, why not add students in Japan and Singapore as well? Digitized English teaching removes the geographical barrier which frees up time for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Digitalization brings like minds together. Back in the 17th century, Leibniz and Newton developed Calculus independently of one another. If they had lived today, they would have met by now in a newsgroup and would already be exchanging ideas via E-Mail. The ease which the Internet provides to meet people with similar interests, professions,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is unparalleled in human history. There are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are teaching the same kinds of classes you teach, have similar students, and are working on similar projects. The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meet, communicate, and work on projects together with them. So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an English teacher in the digital age? The function of a English teacher in general is to communicate to students the concepts and skills necessary to function well in situations which involve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listening, and social skills. Anyone who has seen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ve-CD language programs such as Who is Oscar Lake can imagine that as these products improve, they will soon be able to convey the basics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quite efficiently to any student who is privileged enough to have access to a well-equipped computer. And with the exponentially increasing speed at which bits can be pumped through the rapidly multiplying fiber optic cables and satellites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English students world-wide will be able to interact with language teaching videos and virtual worlds which will bring them to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especially since other people will be running around through these virtual worlds as well, talking to each other, getting help from each other, and practicing language functions in contextual situations. These services will be paid for through advertising--students will learn the phrase "I would like a Coke, please" because Coca Cola sponsors the program. This means that high quality computer language instruction will be free for anyone who has a fast enough Internet connection. When I mention these visions to English teachers, some of them are afraid that computers will someday replace English teachers. This will not be the case. There will always be a human on one side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another human on the other, it is just that the computer between u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which improves our teaching and improv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Humans are powerful and computers are powerful, and together, they are are extremely powerful. My point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if you ar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need to get more and more involved with computers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improve your teaching skills. The following are my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order to prepare themselves for the digital age (ranked in order of importance): 1. Get access to a computer with an Internet connection. 2. Learn how to search for inform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3. Learn how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 4. Learn how to join and participate in news groups, and find colleagues with similar interests. 5. Learn how to attach documents and other files to E-Mail. 6. Learn how to create, publish, and update a home page. 7. Learn how to type with both hand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keyboard. Future visions of English teaching: 1997: Instant Interactive Publishing: Publishing an article on English teaching will be a matter of clicking your mouse button, and your readers will be able to respond to and discuss your article immediately. The article you are now reading was originally written for and published in the ELTAB-B Newsletter, a small, paper publication for a local Berlin teachers association. In order to publish it, I had to save it to a diskette, print it out, put both in an envelope, write the address, lick the stamp, take it to the post office, and pay for the postage. After a day it arrived at the editor's office. She had to bring it into the her word processor, reformat it, print it out, send it to the publishers, wait until it was printed, take the newsletters to the post office, and of course, pay the publishers and the post office. Now, what I also did, was right before I printed this article out and took it to the post office, I uplo

传媒新词热词英译研究论文

----可以按以下要求去写题名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 撰写 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作者1.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 [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1.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2.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3.撰写英文摘要注意事项 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关键词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正文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 不超过五级。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1.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TheU.S.State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Shewasbornat8a.m.onthefirstofOctober,1990.”,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1.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2.1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HehasservedforMs.Daisyfortwentyyears.”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2.2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Mysis-terisgoodatswimming.IthinksheisabetterteacherthanI.”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2.3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4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1.1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1.3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1.4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2.1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2.2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摘要]英语正受到网络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了大量代写论文与政治、经济、生活相关的新词,总结并分析其构词特点,将会帮助人们充分利用各种英语资源,更好地为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关键词]网络英语新词分布构成特点一、新词出现的原因及分布1。原因。当人们发现新事物,碰到新问题,总结了新经验,出现新思想的时候,便需要新宇和新词来表达,这是因为旧有的,沿袭使用的表达方法已经不适合或不敷应用了。一方面,由于以英语作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遍及全球各洲,而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大有区别,这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用语。另一方面,这些语汇中不少会被逐渐吸收进经典的英语辞典中,成为语言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网络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产生了特有的新语体,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网络用语,而且富有独特的语言魅力,使我们网络交流更有时代特色。2。分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分布遍地开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1)经济类。随着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经济词汇也大量涌现。例如:e-shopping:网上购物e-market:电子市场e-cash:电子现金e-revenue:电子商务收入e-business:网上交易e-service:电子服务(2)政治类。为使网络的普及,一些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服务,同时也在网上进行各式选举活动。进而出现了一些英语政治新词。例如:e-campaigning:电子竞选e-precinct:电子选区e-precinctcaptain:电子选区负责人“e-rate”program:资助上网计划(3)娱乐生活类。现代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购物、娱乐、交往等的方式。各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词层出不穷。例如:e-life:网络生活internetrecruiting:网上招聘deadtreeedition:电子杂志digithead:电脑迷e-mailaffair:网恋blog:博客综上可见,网络英语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网络英语新词构成特点网络英语新词汇的构成或由一些常用词派生,或通过些常用词重新合成,或赋予些常用词新意而形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了的特点,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更轻易被人们接受。1。旧词新意。借用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来表达新的意思。现举几例:bug原指虫子,现在的意思是硬件或者软件中的漏洞(缺点)。host:原指主人,现在的意思是电脑主机。shooting:原指射击他、投球之意,现在的意思是聊天。mouse原指老鼠,现在的意思是鼠标。memory:原指记忆,现在的意思是内存。display原指展示,表演,现在的意思是显示器。virtualclassroom:现在的意思是网上教学。hit:原指打击,现在的意思是点击(进入某个网站)。2。合成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或者是一个自由结合的词组和短语。这种构词法在网络英语新词中很普遍,出现频率很高。现举几例:China+net→Chinanet(中国网)education+net→educationnet(教育网)network+citizen→netizen(网民)internetworm:电脑病毒netcop:网络警察networm:网迷netsurfer:网上冲浪者onlinegoods:网上商品onlinegalaxy:网络一族3。缩略词。将词的音节加以省略或简化而形成的词。此类网络英语新词更加符合网络交流的便捷、简练等特点。现举几例dbase:数据库onlineDJs:网络音乐主持人pgup:(浏览网页)上翻pgdn:(浏览网页)下翻opcode:合作代码cyberia:电脑咖啡店webzine:电子杂志webster网络专家4。首字母拼写词。由词组中的各词首字母按字母读音组成的缩略词。这种网络新词易读、易记、易识别。现举几例:WWW:万维网WAN:广域网LAN:局域网FIP:超文本传输协议IP:网络传输协议ISP网络提供商API:应用程序接口IT:信息技术IP:网络电话AFAIK:asfarasIknow(据我所知)BRB:berightback(马上回来)FRF:facetoface(视频聊天)BTW:bytheway(顺便提一下)HOWDY:howdoyoudo(最近如何)CU:seeyou(再见)IMO:inmyopinion(我认为)IOW:inotherwords(换句话说)TY:thankyouortrustyou(谢谢你或信任你)GTG:gettogo(离线)A/s/L:age/sex/location(年龄/性别/地址)5。派生词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或者粘着词根和粘着词根结合而构成的词。词根是基础,同一词根上可以加不同的词缀,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网络英语新词。现举几例:Inter:inlerphone(网络电话)interjecting(插入磁盘)Cyber-:cyberspace(网络空间)cybernaut(信息空间旅行者)Tele-:telnet(远程登陆协议)telecom(远程通信)Hyper-:hypermedia(超链接)hypertext(超文本)三、结束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承担着大量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网络英语也在逐步完善。现今的网络语言中,英语占据着统治地位,80%的网页语言是英语;近乎一半的世界人口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因此,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把握网络英语非凡是网上出现的英语新词,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和吸收各种网络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还可以促进和加快步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时尚网络英语新词探析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在网络语言交际工具中,英语一直是主导语言。在互联网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与英语抗争。时尚网络英语词汇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不仅丰富了英语词汇,充实了词汇的语义,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概念,拓宽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网络英语新词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得心应手地畅游网络。归纳起来,网络新词的构成具有简洁化、系列化、隐喻性强等特征。构词简洁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也促使人们简便高效地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快捷高效。网民们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必然会使用简明扼要的新词语来代替冗长繁杂的词语,即主要通过缩略的构词法的使用,包括首字母缩略、混成缩略、借助数字与字母混合缩略、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等形式。首字母缩略。即取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方法。如:AFK表示“暂时离开”,EFTr表示“电子资金转账”,IM0表示“依我之见”,MYOB表示“不关你的事”,BBS指代的是“公告牌系统”混成缩略。即截取两个词中的一部分,再拼凑在一起,构成新的网络词汇。如:Interpedia表示的是“因特网全 ”,Ne—XI.N'I.'V-E.N" AIHAO~J-tE 2008·2(下半月)tiquette~ 的是“网络礼仪”,Edutainment指“寓教于乐的软件”等。借助数字和字母的混合缩略 除了按语音缩略,数字也加入到网络时尚新词的组成当中,成为了自英语词汇起源以来最为新颖的一种构词法。这种组合方式看起来难以理解,不符合语言规范,却符合了现代人追新、追奇、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心理特点,也适应了快节奏激烈竞争状态下人们扩大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的心理需求。如:I12go表示“我想去”,It’S up 2 u表示“该你了”,Good 9表示“晚安”,B4表示“之前”。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由于网络交流是通过键盘的文字交流,交流者之间一般存在遥远的空间距离。双方既看不到彼此的形象,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无法用手势、语气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传递情感。于是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就像一套脸谱弥补了缺乏情感交流手段的不足。如::)表示“眨眼睛”:一D表示“哈哈大笑”>:一<表示“愤怒”构词系列化网络新词的第二个特征是构词出现系列化特征。首先,网络英语构词通过能产性强的词缀派生出了大量的派生新词, 其中,最活跃的词缀有:前缀cyber一:表示“计算机(网络)的”构成的词有: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v—berfair(网上集市),cyberdepot(网上商店)等。前缀tele一:表示“远距离的、电信的”,构成的词有teleconferencing (远程会议),teleeommuter(远程上班族),teleputer(电视电话计算机)等。后缀一ware:表示“件,软件”,构成的词有:courseware(课件),Freeware(免费软件),careware(爱心软件),charityware(慈善软件)等。其次,网络英语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构词手段是复合构词。复合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常见的有:1.由electronic(缩写为“E”,意为“电子的”)和其他词构成的系列合成词,如:E—magazine(电子期刊),E—text(电子文本),E—wallet(电子钱包)等。2 由net(意为“网络”)合成的词有:speak(网络语言),net surf(网络冲浪),out—emet,指那些传统的不上网的媒体,包括杂志、报纸、书刊、电视电影,等,Nethead,指满脑子都是网络、痴迷的网虫或网迷。隐喻性强网络英语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从语言的阐释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词语”。 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所以,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我们发现,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便具有新的含义。如: ’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法,指排序时逐次将相邻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不符合排序要求的替换掉,按照这样的方法将关键码值最大的交换到最后一个记录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轮排序。排序中关键码值较小的数据就像水中的气泡往上冒。这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重要运算术语缺乏对应的词语表达方式,用隐喻来命名这一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具象性。在隐喻的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含义简单化,科学的术语通俗化,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从已知的语域向未知的语域映射,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13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既简洁生动,又易于记忆。如Memory,在普通词汇中被译为记忆,在网络术语中称为存储器。这种词汇的延伸与灵活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结束语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其构词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其构词形式孕育着新的含义和简洁明了的构词方式,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英语在网络中的运用,网络英语的空间会愈来愈大。同时,网络英语的独特性也会愈来愈显现出来。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英语的构词特点,有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助于获得通过网络对外进行交流的技巧,也可以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窥视出受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进一步讨论。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很可能会出现统一的字母表情符号。二、因特网上英语新词的特征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满足人们交际需要, 也体现了语言与社会、认识与交际的密切关系。网络英语正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日益丰富、逐渐发展起来的, 并体现着媒体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英语是网络文化的产物, 符合了语言的发展规律。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确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 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一) 词义通俗易懂, 生动贴切网络交流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者交换信息只能凭借文字, 不能借助身体语言, 这就要求网络英语新词汇必须是通俗易懂的。它的构词法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 即使阅读者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词汇, 大部分也可以根据熟悉的词汇推测出来。网络英语的通俗性主要反映在其构词方式大量地使用派生和合成, 使得上网者只需了解词缀的意思, 便可推断出并掌握由此派生出来的大量的新词, 如cyber 来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舵手, 可理解为“ 电脑、网络”或音译为“ 赛博”, 由cyber 派生出来的词有cyber activist、cyber addict、cyber attack、cyber cop、cyber brain、cyber surfing 等。网络英语中的合成词数量丰富, 种类繁多。许多新词都是由普通单词与具有特定含义的单词组合而成的, 其新的语义同样通俗易懂, 极易理解记忆。如web 原意是“ 蜘蛛网”, 引申为网络, 其合成的词有webmaster、webster、webzine、web site 等。网络上人们除了使用一些副语言符号来表示语调和情感外, 还常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 如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等。人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 用语言来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有着纯文字无可比拟的作用, 可以使网络更具人情味, 更为生动和吸引人, 更接近实际的交流。如“ haha”表示笑“, LOL”表示大笑“, Smile”表示微笑“, Rose”表示送上的玫瑰“, ROTFL”表示笑得打滚“, //jump”表示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在聊天室里蹦蹦跳跳“, //think”表示歪着头想了一下“, //praise”表示对大家说“ 果然高明, 佩服, 佩服”等。( 二) 简洁易记, 输入快捷很多新颖别致的网络词汇是利用常用的词根及词缀, 按构词法规律, 进行创造性重组构成的。这类词汇具有言简意明, 易于解读, 便于记忆的特点。简洁、易于记忆的网络英语使网民们无须记忆冗长繁琐的术语或行话, 有效提高键盘输入信息的速度, 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英语的简约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上涌现的大量的缩略词汇上, 缩略构词法造词简练, 使用简便, 比较口语化, 不太正式, 缺乏被社会其他领域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但由于其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因此, 这类缩略语在网际交流中被网民一致认可并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词汇的共同特点是形式简洁、词义单一, 没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缩略语的使用不仅可以简化文章, 节约印刷空间和阅读时间,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从而适应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为了提高输入速度, 网络英语还经常会忽略首字母的大小写。( 三) 隐喻性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理查兹( Richards) 曾经说过“, 隐喻是人类‘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P.F'ontanier( 1830) 对隐喻的认知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指出隐喻就是将某类事物看作另一类事物。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体现了隐喻特征, 任何一种以一类事物去体会另一类事物的方式都叫做隐喻, 网络语言自然包含其中。网语的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 无论是数字范畴的数字网语, 还是符号范畴的符号网语以及网民自创的网络语言都体现了其隐喻性, 体现了网民认识世界的通常的认知形式。网络新词汇常依赖人们熟悉的词汇, 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 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彰显出新旧事物或观念的相似点或相关性, 赋旧词以新义, 创造出形象生动、喻意丰富的描写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 所以, 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一般来说,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我们发现,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 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 便具有新的含义。如computer virus 中的virus 原指生物学中的病毒。而在计算机领域中, 是指由程序员设计的隐藏在计算机程序中, 意在破坏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其紊乱或丢失数据等的秘密程序。类似的词汇还有gopher、archive、menu、memory、run、path 等。由此可见, 在隐喻的作用下,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复杂的含义简单化, 科学的术语通俗化, 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 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 从已知的语域往未知的语域映射, 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 既简洁生动, 又易于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发展和普及。( 四) 新词的语义呈现和更新速度快、数量多计算机的高速发展, 网络的广泛普及, 导致了网络新词的大量出现, 这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网络英语新词。这种新词呈现和更新速度之快, 数量之多是任何一本辞典也难于收录过来的。所以在网络英语新词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 了解其构成及语义特征, 有助于知识的积累, 开阔我们的视野。当今, 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 加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研究, 掌握它们的构成及语义特征, 对人们熟悉网络, 学习英语以及日常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

英汉互译忠实性研究论文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1】

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

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

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

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

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

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

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

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

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

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

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

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

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

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

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

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

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2】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英语的论文题名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为此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5.The 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二 1.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2.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4.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5.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6.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7.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8. 如何翻译好日常商务文书 9. 商务英语信函的语体分析 10. 浅谈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11. 英语商务信函和合同中被动语态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 12. 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从句的运用技巧 13. 论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14.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15. 浅谈英语告示语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1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17.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8.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19.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2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23. 如何翻译好日常商务文书 24. 商务英语信函的语体分析 25. 浅谈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26. 英语商务信函和合同中被动语态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 27. 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从句的运用技巧 28. 论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29.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30. 浅谈英语告示语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三 1、 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 2、 浅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三种英译 3、 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4、 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 5、 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探索 6、 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7、 张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汉英翻译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8、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 9、广告翻译技巧 10、英语习语翻译技巧 11、从“三美”原则来谈诗歌翻译 12、浅谈直译与意译

英汉网络新词特征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英语正受到网络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了大量代写论文与政治、经济、生活相关的新词,总结并分析其构词特点,将会帮助人们充分利用各种英语资源,更好地为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关键词]网络英语新词分布构成特点一、新词出现的原因及分布1。原因。当人们发现新事物,碰到新问题,总结了新经验,出现新思想的时候,便需要新宇和新词来表达,这是因为旧有的,沿袭使用的表达方法已经不适合或不敷应用了。一方面,由于以英语作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遍及全球各洲,而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大有区别,这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用语。另一方面,这些语汇中不少会被逐渐吸收进经典的英语辞典中,成为语言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网络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产生了特有的新语体,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网络用语,而且富有独特的语言魅力,使我们网络交流更有时代特色。2。分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分布遍地开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1)经济类。随着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经济词汇也大量涌现。例如:e-shopping:网上购物e-market:电子市场e-cash:电子现金e-revenue:电子商务收入e-business:网上交易e-service:电子服务(2)政治类。为使网络的普及,一些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服务,同时也在网上进行各式选举活动。进而出现了一些英语政治新词。例如:e-campaigning:电子竞选e-precinct:电子选区e-precinctcaptain:电子选区负责人“e-rate”program:资助上网计划(3)娱乐生活类。现代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购物、娱乐、交往等的方式。各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词层出不穷。例如:e-life:网络生活internetrecruiting:网上招聘deadtreeedition:电子杂志digithead:电脑迷e-mailaffair:网恋blog:博客综上可见,网络英语新词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网络英语新词构成特点网络英语新词汇的构成或由一些常用词派生,或通过些常用词重新合成,或赋予些常用词新意而形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了的特点,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更轻易被人们接受。1。旧词新意。借用生活中熟悉的词语来表达新的意思。现举几例:bug原指虫子,现在的意思是硬件或者软件中的漏洞(缺点)。host:原指主人,现在的意思是电脑主机。shooting:原指射击他、投球之意,现在的意思是聊天。mouse原指老鼠,现在的意思是鼠标。memory:原指记忆,现在的意思是内存。display原指展示,表演,现在的意思是显示器。virtualclassroom:现在的意思是网上教学。hit:原指打击,现在的意思是点击(进入某个网站)。2。合成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或者是一个自由结合的词组和短语。这种构词法在网络英语新词中很普遍,出现频率很高。现举几例:China+net→Chinanet(中国网)education+net→educationnet(教育网)network+citizen→netizen(网民)internetworm:电脑病毒netcop:网络警察networm:网迷netsurfer:网上冲浪者onlinegoods:网上商品onlinegalaxy:网络一族3。缩略词。将词的音节加以省略或简化而形成的词。此类网络英语新词更加符合网络交流的便捷、简练等特点。现举几例dbase:数据库onlineDJs:网络音乐主持人pgup:(浏览网页)上翻pgdn:(浏览网页)下翻opcode:合作代码cyberia:电脑咖啡店webzine:电子杂志webster网络专家4。首字母拼写词。由词组中的各词首字母按字母读音组成的缩略词。这种网络新词易读、易记、易识别。现举几例:WWW:万维网WAN:广域网LAN:局域网FIP:超文本传输协议IP:网络传输协议ISP网络提供商API:应用程序接口IT:信息技术IP:网络电话AFAIK:asfarasIknow(据我所知)BRB:berightback(马上回来)FRF:facetoface(视频聊天)BTW:bytheway(顺便提一下)HOWDY:howdoyoudo(最近如何)CU:seeyou(再见)IMO:inmyopinion(我认为)IOW:inotherwords(换句话说)TY:thankyouortrustyou(谢谢你或信任你)GTG:gettogo(离线)A/s/L:age/sex/location(年龄/性别/地址)5。派生词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或者粘着词根和粘着词根结合而构成的词。词根是基础,同一词根上可以加不同的词缀,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网络英语新词。现举几例:Inter:inlerphone(网络电话)interjecting(插入磁盘)Cyber-:cyberspace(网络空间)cybernaut(信息空间旅行者)Tele-:telnet(远程登陆协议)telecom(远程通信)Hyper-:hypermedia(超链接)hypertext(超文本)三、结束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承担着大量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网络英语也在逐步完善。现今的网络语言中,英语占据着统治地位,80%的网页语言是英语;近乎一半的世界人口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因此,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把握网络英语非凡是网上出现的英语新词,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和吸收各种网络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还可以促进和加快步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时尚网络英语新词探析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在网络语言交际工具中,英语一直是主导语言。在互联网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与英语抗争。时尚网络英语词汇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不仅丰富了英语词汇,充实了词汇的语义,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概念,拓宽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网络英语新词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得心应手地畅游网络。归纳起来,网络新词的构成具有简洁化、系列化、隐喻性强等特征。构词简洁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也促使人们简便高效地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快捷高效。网民们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必然会使用简明扼要的新词语来代替冗长繁杂的词语,即主要通过缩略的构词法的使用,包括首字母缩略、混成缩略、借助数字与字母混合缩略、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等形式。首字母缩略。即取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方法。如:AFK表示“暂时离开”,EFTr表示“电子资金转账”,IM0表示“依我之见”,MYOB表示“不关你的事”,BBS指代的是“公告牌系统”混成缩略。即截取两个词中的一部分,再拼凑在一起,构成新的网络词汇。如:Interpedia表示的是“因特网全 ”,Ne—XI.N'I.'V-E.N" AIHAO~J-tE 2008·2(下半月)tiquette~ 的是“网络礼仪”,Edutainment指“寓教于乐的软件”等。借助数字和字母的混合缩略 除了按语音缩略,数字也加入到网络时尚新词的组成当中,成为了自英语词汇起源以来最为新颖的一种构词法。这种组合方式看起来难以理解,不符合语言规范,却符合了现代人追新、追奇、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心理特点,也适应了快节奏激烈竞争状态下人们扩大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的心理需求。如:I12go表示“我想去”,It’S up 2 u表示“该你了”,Good 9表示“晚安”,B4表示“之前”。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由于网络交流是通过键盘的文字交流,交流者之间一般存在遥远的空间距离。双方既看不到彼此的形象,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无法用手势、语气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传递情感。于是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就像一套脸谱弥补了缺乏情感交流手段的不足。如::)表示“眨眼睛”:一D表示“哈哈大笑”>:一<表示“愤怒”构词系列化网络新词的第二个特征是构词出现系列化特征。首先,网络英语构词通过能产性强的词缀派生出了大量的派生新词, 其中,最活跃的词缀有:前缀cyber一:表示“计算机(网络)的”构成的词有: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v—berfair(网上集市),cyberdepot(网上商店)等。前缀tele一:表示“远距离的、电信的”,构成的词有teleconferencing (远程会议),teleeommuter(远程上班族),teleputer(电视电话计算机)等。后缀一ware:表示“件,软件”,构成的词有:courseware(课件),Freeware(免费软件),careware(爱心软件),charityware(慈善软件)等。其次,网络英语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构词手段是复合构词。复合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常见的有:1.由electronic(缩写为“E”,意为“电子的”)和其他词构成的系列合成词,如:E—magazine(电子期刊),E—text(电子文本),E—wallet(电子钱包)等。2 由net(意为“网络”)合成的词有:speak(网络语言),net surf(网络冲浪),out—emet,指那些传统的不上网的媒体,包括杂志、报纸、书刊、电视电影,等,Nethead,指满脑子都是网络、痴迷的网虫或网迷。隐喻性强网络英语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从语言的阐释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词语”。 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所以,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我们发现,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便具有新的含义。如: ’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法,指排序时逐次将相邻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不符合排序要求的替换掉,按照这样的方法将关键码值最大的交换到最后一个记录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轮排序。排序中关键码值较小的数据就像水中的气泡往上冒。这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重要运算术语缺乏对应的词语表达方式,用隐喻来命名这一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具象性。在隐喻的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含义简单化,科学的术语通俗化,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从已知的语域向未知的语域映射,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13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既简洁生动,又易于记忆。如Memory,在普通词汇中被译为记忆,在网络术语中称为存储器。这种词汇的延伸与灵活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结束语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其构词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其构词形式孕育着新的含义和简洁明了的构词方式,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英语在网络中的运用,网络英语的空间会愈来愈大。同时,网络英语的独特性也会愈来愈显现出来。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英语的构词特点,有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助于获得通过网络对外进行交流的技巧,也可以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窥视出受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进一步讨论。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 很可能会出现统一的字母表情符号。二、因特网上英语新词的特征语言的动态发展过程满足人们交际需要, 也体现了语言与社会、认识与交际的密切关系。网络英语正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日益丰富、逐渐发展起来的, 并体现着媒体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英语是网络文化的产物, 符合了语言的发展规律。网络新词的语义具有生动贴切、简练明确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更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或观点, 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一) 词义通俗易懂, 生动贴切网络交流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者交换信息只能凭借文字, 不能借助身体语言, 这就要求网络英语新词汇必须是通俗易懂的。它的构词法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 即使阅读者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词汇, 大部分也可以根据熟悉的词汇推测出来。网络英语的通俗性主要反映在其构词方式大量地使用派生和合成, 使得上网者只需了解词缀的意思, 便可推断出并掌握由此派生出来的大量的新词, 如cyber 来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舵手, 可理解为“ 电脑、网络”或音译为“ 赛博”, 由cyber 派生出来的词有cyber activist、cyber addict、cyber attack、cyber cop、cyber brain、cyber surfing 等。网络英语中的合成词数量丰富, 种类繁多。许多新词都是由普通单词与具有特定含义的单词组合而成的, 其新的语义同样通俗易懂, 极易理解记忆。如web 原意是“ 蜘蛛网”, 引申为网络, 其合成的词有webmaster、webster、webzine、web site 等。网络上人们除了使用一些副语言符号来表示语调和情感外, 还常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 如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等。人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 用语言来描述网民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有着纯文字无可比拟的作用, 可以使网络更具人情味, 更为生动和吸引人, 更接近实际的交流。如“ haha”表示笑“, LOL”表示大笑“, Smile”表示微笑“, Rose”表示送上的玫瑰“, ROTFL”表示笑得打滚“, //jump”表示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在聊天室里蹦蹦跳跳“, //think”表示歪着头想了一下“, //praise”表示对大家说“ 果然高明, 佩服, 佩服”等。( 二) 简洁易记, 输入快捷很多新颖别致的网络词汇是利用常用的词根及词缀, 按构词法规律, 进行创造性重组构成的。这类词汇具有言简意明, 易于解读, 便于记忆的特点。简洁、易于记忆的网络英语使网民们无须记忆冗长繁琐的术语或行话, 有效提高键盘输入信息的速度, 利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英语的简约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上涌现的大量的缩略词汇上, 缩略构词法造词简练, 使用简便, 比较口语化, 不太正式, 缺乏被社会其他领域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但由于其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因此, 这类缩略语在网际交流中被网民一致认可并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词汇的共同特点是形式简洁、词义单一, 没有丰富的联想意义。缩略语的使用不仅可以简化文章, 节约印刷空间和阅读时间,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从而适应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为了提高输入速度, 网络英语还经常会忽略首字母的大小写。( 三) 隐喻性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理查兹( Richards) 曾经说过“, 隐喻是人类‘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P.F'ontanier( 1830) 对隐喻的认知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指出隐喻就是将某类事物看作另一类事物。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体现了隐喻特征, 任何一种以一类事物去体会另一类事物的方式都叫做隐喻, 网络语言自然包含其中。网语的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 无论是数字范畴的数字网语, 还是符号范畴的符号网语以及网民自创的网络语言都体现了其隐喻性, 体现了网民认识世界的通常的认知形式。网络新词汇常依赖人们熟悉的词汇, 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 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彰显出新旧事物或观念的相似点或相关性, 赋旧词以新义, 创造出形象生动、喻意丰富的描写新事物、新观念的词汇。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 所以, 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一般来说,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我们发现,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 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 便具有新的含义。如computer virus 中的virus 原指生物学中的病毒。而在计算机领域中, 是指由程序员设计的隐藏在计算机程序中, 意在破坏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其紊乱或丢失数据等的秘密程序。类似的词汇还有gopher、archive、menu、memory、run、path 等。由此可见, 在隐喻的作用下,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复杂的含义简单化, 科学的术语通俗化, 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 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 从已知的语域往未知的语域映射, 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 既简洁生动, 又易于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发展和普及。( 四) 新词的语义呈现和更新速度快、数量多计算机的高速发展, 网络的广泛普及, 导致了网络新词的大量出现, 这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网络英语新词。这种新词呈现和更新速度之快, 数量之多是任何一本辞典也难于收录过来的。所以在网络英语新词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 了解其构成及语义特征, 有助于知识的积累, 开阔我们的视野。当今, 网络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此, 加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研究, 掌握它们的构成及语义特征, 对人们熟悉网络, 学习英语以及日常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参考文献:

网络语言 你明白多少? 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 新新人类都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正因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 Q语究竟是古老汉语的一种新时代烙印,还是把纯洁的汉语带入了一个歧途? 网络语言颠覆传统文字习惯 几家欢喜几家愁“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天津市某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时下,这些时髦的网络“新语言”已成为不少青少年挂在嘴边的常用语。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学生时髦有趣干吗不用? 天津新华社消息,天津市43中学的高一女生李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她还告诉记者说,谁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是会被人家挖苦取笑的。 也有一些学生对记者说,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表达,它的可读性就差很多。 记者登录了几家国内网站的论坛和聊天室,满眼充斥着让人看得似懂非懂的网络语言:“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尴尬”一定要说成“监介”,网络新手被称作“菜鸟”,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而最常见的TAXI(出租车)在网络语言却变成了“太可惜”…… 老师认为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家住天津市和平区的许女士无意间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我,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许女士看后不知所云,直到女儿一番解释她才明白过来。许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网络沟’。” 家住天津南开区的小楠在上小学时擅长写作文。入中学后,小楠开始迷上了网络。近日,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小楠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小楠的母亲翻开女儿的作文一看,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 也有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都反映,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利用网络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令家长们左右为难。 专家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王辛铭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吉夫认为,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成为高考作文的禁忌。 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它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辛铭说,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有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一看,还是有些学生会使用诸如“酷毙”、“卡哇依”之类的词。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义明指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网络语言生成另类文化?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被视作网民中的真正一员,就像不懂英语很难与世界接轨一样。 网络的另类声音 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会让网友们喷饭———太俗了。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发明这个称呼的网虫一定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细胞,因为姑娘的眉毛可是构成美貌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谁叫她效颦来着。可若是在网上,丑女们有着更令人胆战心惊的称呼:“恐龙”!如果再在前边加上3个字:肉食性。那可就彻底玩完了———谁也不敢惹长相丑陋的“泼妇”。 以上只是网络语言的一类,它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词汇,但被网虫们赋予了新的含义。通常都非常形象,通俗易懂。“伊妹儿”、“美眉”是第一批伴随网络诞生的词汇。 此外,新词汇的诞生还有很多归功于网民们自己的创造。例如米国,并不是指生产大米的国家,而是指美国。网民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不会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之类没品位的大白话。 在网上,数字语言更不可小觑。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明白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高手就是这样栽在网上的。 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 如果你愤怒,你可以选出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了。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来电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北京小学副校长李明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当客观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新的语言产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而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话,我们就不能也不可能人为地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就应当坚决制止。 白云路小学教师张金芳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太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说我的学生的文章出现个别网络语言,我不会去责怪他们,而是应该去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毕竟,对待新类型的语言,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应该是逃避而是去学会如何面对。 面对教师们的忧虑,很多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却不以为然。一位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对记者说,我们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 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署了解到,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国家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正在商讨相应的措施。另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一些专家就专门从事收集新词汇的工作。 一位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摘要] 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的增多,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目前主要有四类:“新造网语”、“数字网语”、“缩略网语”以及“符号网语”。网民赋予网络语言形象生动、标新立异的特点, 折射出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关键词] 网络语言;类型;特点;心理折射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例最大的人群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人。因此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显示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这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鼠标、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第四媒体、基准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中国概念股、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本文所要描述的正是这一类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网络语言的类型 目前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以下简称网语)种类繁多,新词新语漫天飞舞,词语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具体说来,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四大类: 1、新造网语。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推陈出新,或旧词换新意。新造网语主要呈现四种形式:(1)“旧词义变”,即根据具体交流的需要给旧有的词汇赋予新的意义。如“帖子”是对网络论坛中所发表文章的称呼,是从“写着字的小纸片”的含义而来;“楼上”和“楼下”在网络论坛中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因为在网上文章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而呈由上而下的排列;“青蛙” 是指不受欢迎的丑陋男孩,而不是在说青蛙王子或吹牛大王;甚至有人用“偶像”指称呕吐的对象,用“天才”指称天生的蠢材。(2)“旧词音形变”,是指对旧有词语的读音、字形加以变化,进而产生新词的现象。例如,“妹妹”变成“美眉”, “青筋”变成请进, “大侠”变成“大虾”,“版主”变成“斑竹”,“气疯”变成“弃轰”等等。(3) “音译借词”。这里的“借词”概念借自传统的语言学:“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最典型的莫过于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Windows称作瘟都死 、homepage(个人主页)称作烘培机。(4)“新新词汇” 是指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比如“菜鸟”是对网络新手的戏称;“东东”就是指东西,仿佛出自幼儿之口,女孩子对此词情有独钟;“灌水”是让你发表意见、写文章,与之相应的还有“造砖”,前者是指随便写没价值的东西,后者是用心写好文章,两者相映成趣。 2、数字网语。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数字网语大体有三种表达方式:(1)数字与汉语谐音。比如最常用的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770表示“亲亲你”;5555是“呜呜呜呜”,象声词,意即哭泣;1314520是温情脉脉地向对方表白“一生一世我爱你”等等。(2)数字与外语谐音。如88表示bye-bye; 74表示kiss;3166表示“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等等。(3)“数字密码”。是指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特别组合来表示某种寓意,有人在网上称你是286,他是在说你“脑子转得慢,像台286电脑一样”。又如“007”是指“我有秘密”; “123”是指“木头人”; “10”或“100”是指完美; “1775”是“我要造反了”,因为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3579”表示“此事真奇怪”,因为这5个数字都是奇数,而在英语中“奇数”与“奇怪”是同一个词“odd”;“010”是指“孤独”;“0001000”又指“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取数字的象形意味等等。 3、缩略网语。网民们将英语或汉语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它所遵循的原则只有便捷,目的就是把一样复杂或不便表达的东西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缩略网语主要有两种形式:(1)规则的字首缩略语。又有英语和汉语拼音字首缩略语之分。比如BTW是by the way(顺便说)的英文缩略; “请有空就E我”,这E字是缩略语E-mail的再缩略;“BB”是Bye-Bye(再见)的英文缩略;“VG”是Verygood(非常好)的英文缩略;“PM”是Pardon me(原谅我)的英文缩略。又如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如果你在网上被人呼为GG、DD、JJ、MM或PLMM,那就是一种非常亲昵的称谓了,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漂亮妹妹,这给原本冷冰冰的虚拟网络世界平添了一份亲切的感觉。当然,还有一些拼音缩略是平常不易出口的骂人话,如TMD就是“他妈的”的缩略,BT是“变态”的缩略,PMP是“拍马屁”的缩略,不一而足。(2)不规则的缩略语。如3KU和B4分别是thank you和before的汉英合璧的缩略; “HRU”是Howareyou(你好吗?)的英文缩略;“CU”是Seeyou(再见)的英文缩略等等。 4、符号网语。由于在网上网民大都采用字符的形式进行交流, 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体姿语,这便影响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形象性,网民们由此特意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由键盘中现有的特殊符号、字母和数字组成,是一种非常形象直观而且简约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字更具表现力。比如,∶-)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常用在句尾或文章结束之处;∶-D表示非常开心地咧嘴大笑;∶-(表示正在生气或悲伤;^-^可以用来表示男士温和礼貌的笑脸,那么^.^自然代表女士含蓄优雅的笑容了;T-T表示哭泣的脸上双泪长流;^0^表示惊讶,^!^表示赞许;“:—P”(吐舌头的鬼脸); “:”表示接吻;“:%)%”表示满脸的青春痘,……丰富的表情符号能给人一种眉目传情的感觉,区区数画所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往往会超过文字。 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网民的心理 第十三次CNNIC(2004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1%, 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特点。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是大专(27.4%)和本科(27.1%)。从用户职业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9.2%。[2]尤其活跃在聊天室和BBS的人群,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更有知识,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具创新能力,他们也最具个性和反叛精神一、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对网民心理的折射 从上述网络语言类型分析中可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生动形象。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造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网络语言中的所有表达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用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可为什么网民们还要费劲心思创造出这些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呢?我认为这要从网民的年轻化来看,现在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素养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显示特有的智慧与才情, 他们思维活跃、新潮,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所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灌水”“造砖”在网络上都是指写文章,但“灌水”只是指随便写写,“造砖”则指潜心创作,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菜鸟”和“大虾”是网络新生和超级网虫的网上称呼,“菜鸟”是方言“笨”和“差劲”的意思,形容网络新手显得活泼、诙谐,而超级网虫经常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日久天长,弓腰如虾,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成为交流情感的一方乐土,让人流连忘返。 陈原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说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作出反应。” [3]的确如此,中文表达本身存在一定的缺憾,在网络这个个性飞扬膨胀的特殊情境里不足以使年轻网民的思想得以尽情宣泄,于是符号网语在这个寸秒寸金的世界出现了。这种符号是现代标点的重新运用。既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既是牵强附会的,又是妙不可言的。如:“Zhizhi同志昏倒在电脑前,以至于第二天上班都迟到了。:-(” [4]其中的“:-(”表示“苦笑”这种表情。如果我们把这个符号竖起来看的话,就会有形象生动的新感觉。网民通过这些符号传递他们特有的机智和创意。 敬一丹在做客新浪网时也谈到:“至于说年轻人当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我认为根本不需要大惊小怪”,“我觉得,他多半不是特别排斥正规的语言,而是追求一个修辞的效果。” [5]可见网民之间的交流用形象有趣的语言,是他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 二、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对网民心理的折射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 770(亲亲你), 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又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表现了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平日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所以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理解,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窗口。”“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在网上聊天的人就更容易将平时鲜有机会表露的‘本我’显示出来,所以虽然目前网民中85%以上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在聊天室里的表现往往比较‘初级’。” [6] 标新立异表现在另一方面常常视传统语法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例如网上有一篇题为《小女子评说四方男人》的文章中写到:“只有爱上之后,才发现有点鸡肋。”还有这样一个句子:“还满腹生活常识地给太太充当购物顾问……” 。[7]网上还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甚至连“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这种经常出现反常搭配的情况,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年轻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且乐此不疲,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的积极努力,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 “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8]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年轻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 走出对网络语言的认识误区网虫”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汇正在迅速蔓延。对此,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深感到担忧,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新华社12月19日)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语,人们向来有着不同的认识,李如龙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与一些正统语言专家回避甚至鄙视网络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由敲起键盘来劈里啪啦的网上“高手”们制造出来的新奇词语,却为众多网民所熟悉和喜爱。在笔者看来,对于网络语言,一些人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误区,走出这些误区,是正确看待和引导网络语言的关键。 已赞同1| 评论 2009-1-6 18:24 潍坊康沃特 | 八级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1.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TheU.S.State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Shewasbornat8a.m.onthefirstofOctober,1990.”,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1.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2.1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HehasservedforMs.Daisyfortwentyyears.”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2.2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Mysis-terisgoodatswimming.IthinksheisabetterteacherthanI.”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2.3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4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 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1.1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1.3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1.4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2.1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2.2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1.引言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2.1 词汇特征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2) 汉语谐音:【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3)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2.2 语法特征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5.结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我的这个最少200分 好就加分 你也不缺分 好就多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