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食品企业管理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食品企业管理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刘铮铮;;RFID技术在安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年06期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侯劲青;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中小型生鲜食品企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陈超;猪肉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曹锋杰,胡勇;供应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06期赵芳;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0年08期黎继子 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2) 李旭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 Jeff Cawley;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J];Food Quality magazine; October/November 2006 Athapol Noomhorm, Imran Ahmad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Food Safety: South & East-Asia Scenario[J]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 17 (2008) , No. 4

食品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生活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因此各企业应当及时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应对策略;

引言:

企业要在新时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食品相关的服务质量。然而部分食品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与管理方式不合理、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

(一)完善原始记录

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凭借原始凭证数据信息与实际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进而确认实际成本的控制状况,并针对具体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企业的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的确认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前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生产力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运营管理状况的不断变化,对自身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不合理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食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实效,不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必然会对核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成本管控工作失去应有的作用。在当前阶段,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出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仍然选择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展核算工作。比如,毛利率控制法,其缺陷具体表现这种核算控制方法,无法直观展现食品企业当前的成本管理状况。倘若某类食品产品在当前季度达到了很好的销量,其销售额在总营业额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其毛利率必然远高于其他类别的产品,由此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在数据结果的影响下逐渐忽视毛利率较低的产品类型。事实上,毛利率并不能充分反映该产品类型的盈利能力以及原材料的利用率,因此毛利率控制法容易误导企业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判断[1]。

(二)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

食品企业属于传统企业,发展时期普遍较长,因此其管理结构和制度也深受传统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在传统企业的管理结构当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彼此处于独立状态,各部门通常专注于自身的工作职责,根据自身工作需求而设立成本控制目标,因此企业缺乏合理完善的统一核算标准依据[2]。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沟通交流,因此企业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性,进而无法针对其运营管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规划,即使制定了决策依据也难以有效执行,使得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处于分离状态。由此可见,部分事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缺乏深入认知和理解,进而忽视成本核算和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代食品市场对食品企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为财务人员的数据核算以及分析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首先是财务人员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不足,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因此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原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食品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急需要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基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目前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完成信息化初步建设工作,但是财务人员并未及时提升自身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进而影响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部门之间沟通效率较低

随着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所接触的业务数量和业务种类急剧扩增,具体体现在食品精确化和多样化需求明确增多,然而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未能及时对自身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得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尚未达到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比如,在产品研发阶段,设计部门过于看重产品的功能和外观表现,而没有对产品可能产生的成本进行充分考量,使得产品成本管控方面力度不足;销售部门则关注企业的销售量,在定价方面不考虑企业的产品成本等。这些现象表明企业部门之间并未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各部门都以自身利益为重,而缺乏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而对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具体措施

(一)改进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成本核算管控的方法选用密切相关。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毛利率成本核算管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企业管理需求,因此有必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来开展相关工作。在当前阶段,标准成本法与食品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需求契合程度较高。标准成本法是指实际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成品的标准成本消耗获得产品标准生产成本,并将标准成本的执行、控制以及差异分析等工作环节有机整合起来,促进成本核算和控制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某企业还要结合实际成本法,对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结果进一步确认和修订,使成本核算结果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成本核算工作是成本有效管控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在对成本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之后,通过科学的分析结果才能准确找出当前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强调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对于食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工作人员对成本管控工作重视起来。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要逐渐改进自身管理组织结构,尽快提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而为决策方案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三)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由财务人员来执行完成,因此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最新财务管理知识内容,在对其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工作当中。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强化财务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结合的关键在于企业财务人员要能够实时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展以及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内容,因此提升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就成为改善这一问题的核心途径。企业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财务人员信息系统当前的应用能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学习计划,并邀请专业人士来企业现场为财务人员讲解并演示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学习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将学习成果和绩效考核挂钩,并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核活动,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四)规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消耗,进而促进企业成本管控工作有序开展。在人员安排方面,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巨大优越性,在对人员能力素质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为其安排合理的岗位,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出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要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于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杜绝权责模糊、权责交叉等情况出现,保证所有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另外,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的高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成本核算控制工作的需求,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契合于当前的管理工作需求,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强化对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

除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之外,强化对企业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力度,也是有效促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的财务监督是食品企业高质量完成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依据企业当前的成本核算管理状况,并参考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制度。其次,为了确保财务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设立专业财务监督小组,全程监控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工作。财务监督小组不仅要对具体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还要对原材料的采购、存储以及产品的加工生产等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降低因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企业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行业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食品企业应当严格要求自身,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国红.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评《食品企业管理》[J].食品工业,2020(16):101-102.

[2]王素娟.食品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研究———评《餐饮企业财务管理》[J].食品工业,2020(8):118-119.

[3]武彰纯.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J].智库时代,2019(5):62-63.

餐饮企业成本控制方法该文针对餐饮企业应该如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成本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参考。关键词:餐饮企业;成本;采购;控制方法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使企业利润最大化,酒店餐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众所周知,餐饮企业的日常经营消耗主要集中在菜品的原材料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和损耗呢?一个优秀的餐饮企业应有一套贯穿于所有部门的成本控制流程和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在采购、出入库以及成本核算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控制方法。一、餐饮业的成本结构餐饮业的成本结构,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所谓直接成本,是指餐饮成品中具体的材料费,包括食物成本和饮料成本,也是餐饮业务中最主要的支出。所谓间接成本,是指操作过程中所引发的其他费用,如人事费用和-些固定的开销(又称为经常费)。人事费用包括了员工的薪资、奖金、食宿、培训和福利等;经常费则是所谓的租金、水电费、设备装潢的折旧、利息、税金、保险和其他杂费。由此可知,餐饮成本控制的范围,也包括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控制;凡是菜单的设计、原料的采购、制作的过程和服务的方法,每一阶段都与直接成本息息相关,自然应严加督导。而人事的管理与其他物品的使用与维护,应全面纳入控制的系统,以期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二、餐饮企业业成本控制的方法(一)加强采购人员的培训与管理1.挑选优秀的采购人员没有优秀的采购人员就没有合理的采购价格。一名优秀的采购人员可以为餐饮企业节省一笔相当可观的成本开支,采购人员在餐饮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十分重大。餐饮企业管理者应该挑选优秀的采购人员,为企业建立一支优秀的采购人员队伍,为控制原料采购价格打下良好的基础。优秀的采购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第一、为人诚实、可靠,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发现有舞弊形势的采购人员,应立即调离采购岗位,并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第二、业务素质扎实,具有丰富的商业知识,熟悉各种原料的质量、规格、产地、产季。第三、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各种原料的变化动态。第四、熟悉国家法律、政策和餐饮企业的财务制度。第五、了解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第六、具有鉴别采购原料质量的能力。2.利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员工潜力,提高职工素质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企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在实现企业目标上的巨大功效已经得到显现。训练不够的员工,工作效率自然不高,生产率也难以提高;疲惫不堪的员工,服务的质量也会降低,而这些都会影响人事费用的支出。餐饮企业必须对本单位的所有员工进行系统管理,科学定编,动态用人,科学合理地定制定编定岗,合理使用各类型人员,并根据经营季节,动态使用人员,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制定专门的员工教育月、学习日等,为他们讲解成本控制常识,长期给他们灌输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让员工自觉养成成本控制的良好习惯,自发地参与到酒店餐饮部门的成本控制工作中来。(二)库存环节成本控制库存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库存管理措施,以最低的库存量保证酒店的运营。1.定期做好二级仓库的盘存一般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通过盘存,明确重点控制哪些品种,采用何种控制方法,如暂停进货、调拨使用、尽快出库使用等,从而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节省成本开支,以最低的资金量保证营业的正常进行。2.制订严格的库存管理出人库手续以及各部门原辅料的领用制度餐饮企业经营所需购人的物资均需办理验收入库手续。所有的出库须先填制领料单,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生效,严禁无单领料或白条领料,严禁涂抹领料单。由于领用不当或安排使用不当造成霉变、过期等浪费现象,-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3.建立严格的报损报丢制度对于原材料的变质、损坏、丢失制订严格的报损报丢制度,并制订合理的报损率,报损由部门主管上报财务仓管,按品名、规格、称斤两填写报损单,报损品种需由采购部主管鉴定分析后,签字报损。报损单汇总每天报主任。对于超过规定报损率的要说明原因4.月底盘存盘存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是分析各项数据的基础。首先一个原则是先对实物后对账;其次是要盘存在库的原材料数量,更要细致盘点在用的食品原材料数量;其三是要盘存在库饮料、在用饮料酒水。(三)生产环节成本控制在生产环节,应实施标准化的作业,控制损耗。对于生产环节的控制,主要工作是建立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就是对生产质量、产品成本、制作规格进行数量化,并用于检查指导生产的全过程,随时消除一切生产性误差,达到控制管理的效能。降低原料成本与烹调师效益挂钩,杜绝加工过程的浪费。企业在平时杜绝浪费这一点上抓住一个关键――把握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控制和加强生产原料的控制,有利于使加工技术更加合理,减少原料加工过程中的浪费,以及有利于加强原料加工及菜肴制作过程的控制,减少了短少的机会。(四)标准成本与标准菜单标准成本的制定,是为了保证菜肴在制作、加工过程中,能够按规定的分量和比例出品,并实现期望的毛利率。而标准菜单的制定,可以保证厨房工作的有序,并赢得期望的毛利。标准成本和标准菜单,是餐饮企业的质量保证。三、结束语提高满意度;要建立全面的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同时还要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培训来提高全体员工的基础素质以及增强他们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餐饮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的、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

食品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既然提纲都有了怎么会不知道怎么做论文呢?相信你们学校有CNKI搜索吧?你上去找一些类似的食品公司营销策略研究应该不难啊!其实这些论文都是大同小异的,你多找几篇,多看看,前面的部分其实都差不多,多摘抄点已成形的硕士论文,但是一定不能照抄原文,把它用自己的话转述一下。然后重点后面,因为一篇论文主要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步组成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你可以多借签一下别人的,但重点在解决问题,这部分是你论文出采的部分。也就是你论文的第三、第四部分,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还是那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你多下载点硕士论文,多看看,就有灵感了。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不足和完善措施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对生活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因此各企业应当及时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

食品企业;成本核算;应对策略;

引言:

企业要在新时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食品相关的服务质量。然而部分食品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与管理方式不合理、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一、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

(一)完善原始记录

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凭借原始凭证数据信息与实际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进而确认实际成本的控制状况,并针对具体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企业的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的确认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前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生产力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运营管理状况的不断变化,对自身成本核算额度以及制度流程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不合理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与管控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食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实效,不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必然会对核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成本管控工作失去应有的作用。在当前阶段,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出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仍然选择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展核算工作。比如,毛利率控制法,其缺陷具体表现这种核算控制方法,无法直观展现食品企业当前的成本管理状况。倘若某类食品产品在当前季度达到了很好的销量,其销售额在总营业额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其毛利率必然远高于其他类别的产品,由此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在数据结果的影响下逐渐忽视毛利率较低的产品类型。事实上,毛利率并不能充分反映该产品类型的盈利能力以及原材料的利用率,因此毛利率控制法容易误导企业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判断[1]。

(二)成本核算和控制处于分离状态

食品企业属于传统企业,发展时期普遍较长,因此其管理结构和制度也深受传统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在传统企业的管理结构当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彼此处于独立状态,各部门通常专注于自身的工作职责,根据自身工作需求而设立成本控制目标,因此企业缺乏合理完善的统一核算标准依据[2]。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沟通交流,因此企业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性,进而无法针对其运营管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规划,即使制定了决策依据也难以有效执行,使得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处于分离状态。由此可见,部分事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缺乏深入认知和理解,进而忽视成本核算和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代食品市场对食品企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为财务人员的数据核算以及分析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首先是财务人员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不足,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因此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原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食品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急需要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基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目前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完成信息化初步建设工作,但是财务人员并未及时提升自身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进而影响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部门之间沟通效率较低

随着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所接触的业务数量和业务种类急剧扩增,具体体现在食品精确化和多样化需求明确增多,然而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未能及时对自身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得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尚未达到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比如,在产品研发阶段,设计部门过于看重产品的功能和外观表现,而没有对产品可能产生的成本进行充分考量,使得产品成本管控方面力度不足;销售部门则关注企业的销售量,在定价方面不考虑企业的产品成本等。这些现象表明企业部门之间并未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各部门都以自身利益为重,而缺乏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而对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当前食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的具体措施

(一)改进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控工作的实际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成本核算管控的方法选用密切相关。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毛利率成本核算管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企业管理需求,因此有必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来开展相关工作。在当前阶段,标准成本法与食品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需求契合程度较高。标准成本法是指实际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成品的标准成本消耗获得产品标准生产成本,并将标准成本的执行、控制以及差异分析等工作环节有机整合起来,促进成本核算和控制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某企业还要结合实际成本法,对标准成本法的核算结果进一步确认和修订,使成本核算结果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成本核算工作是成本有效管控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在对成本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之后,通过科学的分析结果才能准确找出当前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内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强调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对于食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使企业工作人员对成本管控工作重视起来。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要逐渐改进自身管理组织结构,尽快提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各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而为决策方案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控的结合。

(三)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由财务人员来执行完成,因此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最新财务管理知识内容,在对其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工作当中。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强化财务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成本核算与管控工作结合的关键在于企业财务人员要能够实时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展以及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内容,因此提升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就成为改善这一问题的核心途径。企业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财务人员信息系统当前的应用能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学习计划,并邀请专业人士来企业现场为财务人员讲解并演示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学习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将学习成果和绩效考核挂钩,并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核活动,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四)规范会计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消耗,进而促进企业成本管控工作有序开展。在人员安排方面,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巨大优越性,在对人员能力素质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为其安排合理的岗位,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出来,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要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于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杜绝权责模糊、权责交叉等情况出现,保证所有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另外,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的高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成本核算控制工作的需求,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契合于当前的管理工作需求,从而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强化对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

除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之外,强化对企业成本管控的财务监督力度,也是有效促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的财务监督是食品企业高质量完成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依据企业当前的成本核算管理状况,并参考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制度。其次,为了确保财务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设立专业财务监督小组,全程监控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工作。财务监督小组不仅要对具体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还要对原材料的采购、存储以及产品的加工生产等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降低因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企业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行业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食品企业应当严格要求自身,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国红.食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控制———评《食品企业管理》[J].食品工业,2020(16):101-102.

[2]王素娟.食品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研究———评《餐饮企业财务管理》[J].食品工业,2020(8):118-119.

[3]武彰纯.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J].智库时代,2019(5):62-63.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还在鸡蛋中存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整个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大家的心。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我的乡下老家盛产食用菌,记得上次回家时,我参观了整个香菇的制作过程。我与叔叔一起走进菇棚时,一股带着香菇味的暖流迎面赴来,叔叔告诉我这里就是做香菇的地方,并示范给我看制作过程。只见叔叔与其他小伙子在一起干了起来,我正看得着迷,可看到最后我感到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只见他们把做好香菇筒袋,放入石蜡液体中浸泡。叔叔告诉我,用石蜡浸泡后不但可以保证菌棒不发生烂棒,同时可以防水,等香菇生展后还可以保证香菇水分不丢失,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我听了他们对石蜡作用的介绍后,使我对“石蜡”这两个字越想越不对劲,决心弄个明白。回到家里,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全力搜索有关石蜡的知识。终于明白了它的真面目。原来,蜡是一种工业用品,也叫工业石蜡,它是一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所含的危险成分主要是苯,它是对人体一种十分有害的物质。专家指出它是人体皮肤癌、肺癌产生的罪魁祸首。看了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电视上宣传的严格禁止的“蜡菇”。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些菇农,为了自己挣大钱,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在食用菌生产中放入了工业石蜡,制造出毒香菇。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他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果这些香菇出口国外还会引起外交纠纷,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他们这样做实在是不应该啊。原来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食品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向东,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41. [2]韩晓增,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4.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30. [4]曹海英.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20.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翻阅相关的期刊(食品与营养科学)不就可以了,用自己的话吧借鉴别人的论文写出来,不要复制粘贴。

浅谈企业管理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道》 本书在国内首次提出文化是企业之“道”,并战略性倡导“策划文化,沟通未来”的新经济时代价值理念。 在鹰腾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文化•道》这本书里,详细的描述了网联这样一家互联网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创作策划,在Yintl(鹰腾咨询)点评中,对网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曲折、成功、失败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点评,从而引申到对现阶段的各种企业文化理念的介绍,并提出了Yintl(鹰腾咨询)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明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更对Yintl(鹰腾咨询)提出的“策划创作企业文化”和“企业上市、文化先上市”的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分析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本文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弥补作用进行的分析中,得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学说。因而,一个企业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企业文化,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管理,使企业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针对其重要性做具体分析。一、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政府的附庸,企业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政府的命令或政府直接的行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逐渐推出了企业管理,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那就是企业文化。目前,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兴起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逐步实现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还包括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的竞争。企业形象体现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包括公司的外部容貌、内部环境及设施等等。企业形象因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区别。建设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更加努力工作,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二)有利于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是由企业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员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因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提升人力资源凝聚力和综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原则和目标的。而企业的效益好坏,企业的利润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企业的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取决于他们能够创造的剩余价值。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建立一座共同的精神乐园,在这种企业精神的领导下,员工会同企业达成一致的发展目标,使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员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观念。这样在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指导下,就会形成一支良好的人力资源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他们同时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自主创新,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地发展而奋斗。(三)有利于形成人本文化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作为现代企业,其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提倡人性化管理。企业通过提高对员工个人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进一步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促使了人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员工产生一种公司就是家的感情。企业领导关心每个员工,关心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稳定浓厚的感情,员工会以更加努力的工作行为和实际的绩效产出来回报企业。员工之间也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不仅强化了团队精神和企业凝聚力,同时也创设了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以我国的“海尔”集团为例,其在学习日本和西方企业文化精髓的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和本企业的特点打造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精典“海尔品牌”、“海尔文化”,海尔文化促进了海尔企业管理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人本管理,提升了海尔的竞争实力,使海尔名扬海内外,走出了国门,迈向了世界市场。(四)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创新,需要创新来为企业注入生机和新鲜的活力。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企业唯有适应各种发展变化,在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得以健康的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企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的创新需要企业员工来完成,员工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但是硬性的规章制度与奖惩规则,只能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无法从根本上使员工自愿地进行创新工作,因此,需要企业文化的思想指导。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优势作用,是任何其他条文明确的制度不能够取代的。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先进知识文化、紧跟科技前沿,从而进行自主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二、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进行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触及了企业管理的“精神与灵魂”,即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与宗旨、社会责任、团队精神与群体意识。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企业文化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员工逐步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双赢。(一)目标相同企业管理为的是企业长期的生存与持久的发展,为的是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此相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文化只是通过另一种手段方法,来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企业文化保证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文化在与企业管理相同目标的作用下,指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使其形成较强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当中,很大程度地克服了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员工可能存在的不满情绪与思想方面的阻力,保证了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三)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管理的方向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思路决定出路,企业要发展,观念是先导。企业要坚持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就要充分运用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服行企业对国家、社会和员工的责任。例如,日本在战后的短短20年,从一个管理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它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历程比西方短,成效大,其主要原因是既重视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又重视引进吸收与消化西方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并将现代化管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突出展示了以人为企业核心的理念,重视由企业最高目标、经营哲学、价值观与道德观凝结成的企业精神建设,倡导共存、共荣、共识的群体意识。正是这些企业文化促进了管理不断创新,造就了如本田、松下、索尼公司这些长盛不衰、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是通过企业管理而实现的,在企业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企业必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而文化作为影响人类及整个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必然对企业管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著名企业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人们依照某些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及其运动过程加以计划、执行和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管理。企业管理是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方式,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目的而开展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具有相互包容关联、互促互赢、相互补充完善的辩证关系。目前,企业及员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条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转变,企业管理功能受市场和人们思想意识以及企业实际的影响,不可能发挥出人们想象中的、理论上的全部功能,企业文化则可以弥补企业管理功能中的不足并给予补充、完善。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与长期的发展,必须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这些矛盾及时的解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公司制度,硬性命令与规定会失效或者效果不显著,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补充。通过企业文化的协调作用来补充企业管理所不能达到的管理目的,可以维护企业内部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和团结。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即为员工,因为员工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根本。所以,企业必须做好管理工作,而这又需要企业文化的帮助。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与领导的相互沟通,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只有员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主性与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四、结语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与方法,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是企业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企业管理中缺陷的补充。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竞争。虽然企业文化不像企业管理那样,可以较为直接地看到经济效果,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方向,同时也决定着企业能否长期地生存并持续的发展。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与补充,企业只有建设企业文化,并以之为管理理论和指导思想,才能够使企业管理充分有效地发挥其管理作用,使员工团结自主地勤奋工作,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己任,才能使企业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 冷冰.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J].公会论坛.2006年第4期[2] 李秀梅.论企业文化构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J].经营管理。2008年第8期[3] 王树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1期希望对你有帮助

1 陈霞;;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2 汪晓民;;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3 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年15期 4 孙政委;刘升;;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6 陈晓军;作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7 陈红玉;;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再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6年09期 8 杨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6期 9 常颖;;企业文化解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1期 10 黄左煜;;浅谈企业文化的改造[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1李秋红;;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12潘平;;浅议企业的文化建设[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13郑义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14 李义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5 白宝存;;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初探[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发表学术论文,可咨询编辑小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