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光明日报社会保障文章

发布时间:

光明日报社会保障文章

伟大的马克思说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想法才有执行

摘要:本文从城乡保障的现状出发,认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运作的基础是的“土地保障”,并以农村的“土地保障”及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为后盾,通过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不断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或者说在延缓城市人口结构上的老龄化速度),使城市的社会保障得以实现,而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与不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文章进一步认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实现,只能通过加快城市化、改善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扶养比,同时改善城乡人口的比例,使农民在市场中与市民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才能真正增加其收入,从而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城市化 社会保障体系 一体化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有了较大的,如在农村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保险等等,而根据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我国在农村实施的任何一种“社会保障”项目都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都不应该归属为社会保障,而是社区保障。无论是农村医疗保健制度、或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或是农村计划生育保险都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以本社区居民为保障对象的一种福利制度,与社区发展水平紧密相联,因为它们都不是一种由国家强制实行的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保障制度,也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更不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违社会公平的,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势在必行。 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中国社会保障的前提:城乡二元分割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2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入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经济二元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仅占全国保障费的11%。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且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这种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基础:“土地保障” 广大乡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无一定保障,主要依当年的农业收成好坏而定,农业收入几乎成为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土地亦成为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最后依托。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农业大国,“靠天吃饭,靠土地为生”是农民数千年来世代相袭的传统,从这个意义而言,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在农村的全面贯彻落实,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大二公”的农村经济格局,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龙头的改革为农民铺就一条通向富裕的大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方式构筑了农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户生产性纯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非农业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17.0%上升到1992年的43.2%,农业收入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80年的83.0%降至1992年的56.8%。<1>可见,尽管农民的非农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农业收入目前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靠土地谋生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理性选择。 (三)中国社会保障的实现机制: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或通过特定的社会流动渠道定居城市或进城打工,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青壮年的城市化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扶养者与被扶养者比例减小,城市社会保障中的大量空账也因此而变得充实起来,从而保证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可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城市化时刻在优化或者说在延缓城市人口结构上的老龄化速度,正如外来人员对超级村庄经济的发展造成负担轻于国有企业形成优势一样。<2>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有土地作最后的保障,加之农村基本保障水平极低,城市化后的农村青壮年,只需少量的经济扶助就可以实现自己农村亲属的基本保障,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后的农村青壮年对农村亲属的扶助主要在于他们加强了这部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正是借助于这种城乡保障水平上的差别与农村广泛存在的“土地保障”,城市化后的青壮年,支持或者说延缓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即通过城市统一的群体或者说集体的转移支付方式——城市社会保障系统,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非正式的个体间的亲友馈赠方式支持着部分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运行。显然,这种方式的运行,是由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化、农村社会保障的低水平共同决定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农村为其城市化的青壮年提供了抚养、等相关费用,即在这些城市化的青壮年的身上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这些人在城市化以后,借助于城乡差别,实际上给农村所做出的是不对称的回报。换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由农村投资,而同时由城市和农村共同来收益,甚至是城市收益大于农村。所以,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源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资源凝结成人力资本的形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城市化这一机制,使城市化的青壮年在支持城市社会保障运行的同时,也支持了农村基本保障的运行。 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障碍之一: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保障,是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等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制度”<3>。而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层次,一般由疾病、生育、工伤、残障、失业、老年和死亡等保险项目组成,其中老年、疾病及失业等项目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各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但不论社会保障的项目与有多在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弱者及潜在的弱者。 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社会阶层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一个从金字塔型向纺锤型转变的过程。所谓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成员从上至下逐渐增多的一种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而纺锤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的同样三个阶层的成员中,中层的成员多,而其它两个阶层的成员比较少的一种阶层结构。目前,单从城市或农村内部的阶层结构上看,二者都呈现出一种纺锤型的结构,但从整个社会即城乡一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因为我们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将金字塔型社会的上、中、下阶层的比例定为1﹕2﹕3,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推进得很快,但社会的下层阶层(主要是农业劳动者)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到1998年我国人口的城市化率仍然只28%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被城乡壁垒人为地向后拖着,<4>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下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运用理想类型法,将金字塔型阶层结构与纺锤型阶层结构作为社会阶层结构两极上的两种极端类型,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仍然是更靠近金字塔型结构这样一种状态。 从上面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既存的与潜在的社会弱者是社会保障的核心,而社会的下层成员由于其比较低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成为社会弱者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所依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方面以转移支付为手段实现的社会成员间的再分配,简单地说就是上、中层社会成员对下层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一种扶助。显然,在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中,有能力提供扶助的社会成员是社会的上、中阶层,接受扶助的成员是社会的下层成员,这样,社会的扶助比率为3(1+2)﹕3,即1﹕1的比例,显然,这样的扶助比例过高,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体化保障,即使勉强实现,其保障的水平也不可能很高,起不到保障的作用。 因此,如果我们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使社会的阶层结构转化为类似于高福利国家的纺锤型结构,即中间大、两头小的服从正态分布的结构,我们将其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比例理想化为1﹕2﹕1(一般情况下,这些国家的中间阶层的比例远远大于2),显然,这种社会结构的社会扶助比例为3(1+2)﹕1或更大,所以这种扶助比例是社会的上、中层成员可以接受的。 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的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是一种存在一个巨大的中等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学术界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较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话,即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进行考察的话,那么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智利,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其社会保障建设得非常完善,社会成员接受政府救济的贫困线的水平比较高,是每天收少于4美元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即一个人如果1个月的收入少于120美元,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5>在如此高的保障水平下,墨西哥、智利政府却没有感到有多么的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阶层结构的。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阶层结构已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仍以墨西哥、智利为例,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仅为总人口的20%,而且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快。<6>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改善我们的社会阶层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实现的障碍之二:不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国,农民(Farmer)明显比城市普通居民(普通雇员、工人)拥有更多的财产。一般来说,农户不但拥有他们耕种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而且拥有相当可观的牲畜和农业机械,并且这些财产是可以随时变现的。<7> 而在现阶段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导致的城乡居民在缴纳保费上的差别是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真正障碍已是学术界和社会各实际工作部门不言的共识,只有农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得到不断提高,并和城市居民达到真正的平等,农民才有实力参与社会保障事业,所享受的保障待遇也才能和城市居民达到公平,可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收入,因此,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最终落实于能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农民就能真正提高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只能是空谈。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对于这个的回答,有些学者建议借鉴日本的经验,宜采取继续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护农民的收入得到不断的提高。<8>笔者认为,在中国的条件下,单方面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除了人为地增加了计划性排斥市场以外(这对于一个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国家来说,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能增加政府的负担,其可行性非常低,即便可行,由于广大农民群体的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农产品的保护价格不可能与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差距,因而达不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决定农产品价格高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为的计划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市场本身中去寻找其根本原因,下面我们从市场机制本身,即农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原因。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产品的市场供给大于其社会需求的话,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非常理想,这是因为由于存在多家生产者,且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竞争状态,这就决定了购买者的主动权,其有充分的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卖方则明显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也即市场中的交换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上,因此,农产品价格的相对偏低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同样根据市场原理,这多家生产者中必然有些生产者由于利润的下降甚至亏损而不得不退出市场之外,从而调节供求状况,使之达到供求的平衡而不至于使某一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但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却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这一规则来运行,因为农业生产是农民唯一的生产手段和生产目的,农民们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商品可以生产,因而市场对其作出生产决定并不起多大的作用,即使是亏损也要生产,这一状况是普遍的,这就更加剧了买方的心理预期和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不可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即使人为地提高了其价格,在这种市场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持久,最终还是会被压低下来,更何况我们的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决定农民不能增收的决定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产品价格偏低又是由不合理的农业、非农业从业人口结构决定的,这一不合理的结构主要表现在城乡人口的比例上,因此,不改变城乡人口的比例,要实现农民增收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只能是不现实的,只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达到一个适当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的供求状况,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绝对、相对上的提高。这种决定关系我们可简单概括成如下表格: 城市化的阶段与农产品供求比例 城市化阶段 城乡人口比例 农产品供求比例 早期 小 大 中期 中 中 晚期 大 小 显然,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上表中的早期或者是早期与中期的交接处,这一特定的条件决定了我们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同样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调整城乡人口的不合理比例,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进而改变城乡收入上的巨大差距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而要调整城乡人口的不合理比例也只有城市化这一条道路,至此,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不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而是城市化人口比例不高在真正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

【经济界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度的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一目标相比2020年900万人有所提高。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如何在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中保持就业大局稳定,进一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形势面临三大挑战

【数说】

面对异常复杂的形势,在各方努力下,去年我国最终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900万目标任务;全年调查失业率平均5.6%,低于6%控制目标;高校毕业生去年年底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43万人,同比增长超10%。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36处提到“就业”二字。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带来较大冲击。面对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疫情的‘稳就业’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稳就业措施。这些组合政策出台之快超出了预期,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告诉记者。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

李克强总理在日前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历史新高,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要为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所以今年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我们继续推动‘六稳’,落实‘六保’,还是把就业放在首位。去年出台的有关就业的政策举措,不仅没有调退,还有所增加,其他政策都要有利于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认为,总体判断,随着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首先,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与此同时,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也就是说,一个技术技能人才至少有两个岗位在等着他;此外,疫情的影响复杂多变,“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也比较大,给今年的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

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今年将“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就业优先政策之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就业优先政策作为三大宏观政策之一,提出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我国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为1100万人以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也就是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一方面推动稳岗增岗,另一方面拓展就业渠道。

莫荣表示,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稳定器”。多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深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从中央到地方,稳就业、促就业已成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广东通过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平均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近20亿元,涉及一百多万人次;浙江借助直播带货等“风口”,推动“网红”等各类新业态培训。据不完全统计,现已组织培训500多期,培训2.65万人次;山西发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创业服务站”和“公益事业服务站”作用,开展搬迁劳动力信息管理、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对有需求的易地搬迁劳动力,至少提供1次职业培训和3次职业介绍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

【背景】

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还有不少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

对于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指出,下一步,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将通过学费补偿、高定工资档次、就业补贴等举措,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服务,到教育医疗等人才急需的领域就业。同时,稳定“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的招募规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建议,应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可以为基层输送人才,而且也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和培养机制,完善青年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路径。基层单位应完善和落实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职业发展路径,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采用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缩小与在城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

张纪南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针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要着力稳定就业岗位,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继续落实好吸纳就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张纪南说,要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劳动者创业,完善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

以技能提升破解结构性矛盾

【现象】

在去年人社部组织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不仅场上竞赛热火朝天,场下抢人也格外激烈。其中,一名18岁的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拿到了物联网技能比赛冠军,赛后几家企业抢着要,最后与一家企业签下了百万年薪意向书。

“我国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些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李忠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岗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岗位的需要。

以传统建筑业为例,目前该行业吸引就业存在不少困难,50后、60后农民工即将“谢幕”,70后、80后农民工供应不足,90后、00后农民工寥寥无几的“三段式”困局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民工群体‘青黄不接’‘代际断层’的问题日渐严峻,劳动力逐年减少,高素质建筑工人依旧短缺。”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邹彬看来,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迫在眉睫。要通过推广打造新一代建筑技术产业,以新型平台承接人才转移,形成“人才队伍优化培育——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双向良性循环。

多一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新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广东省佛山市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则建议,通过加快实施工匠型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和建设公共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更好地满足全国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育需求。

依托经济发展带动新就业

【趋势】

数据显示,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迅猛。新就业形态创造新机遇,当前个体经营、自由或者自雇就业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日渐增多,正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去年以来,我国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催生大量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已有2亿人实现灵活就业,其中很多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

“平台化、灵活性的新就业形态是实现稳就业的重要载体。新就业形态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性,形成‘蓄水池’与‘缓冲器’,在劳动力市场中与标准化就业相互补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指出。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经济发展。”莫荣认为,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将持续扩大,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增长韧性,中国市场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未来,我国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将给就业市场带来重大变革。他指出,我国已将促进就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明确一系列重大任务。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

专家普遍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同时,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制度的矛盾将开始凸显,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就业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强化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政策,推动就业优先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三大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协同。就业政策更完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更加稳健,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原题为《就业优先,如何实现聚力增效》)

摘要: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应当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扩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92-01 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为保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而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此外还保障无收入、低收入等群体有生活来源,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消除社会群体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群体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1.保障覆盖范围窄。我国虽已制定出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覆盖范围却很狭窄,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也只有城镇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社会保障,对于农村居民却未能覆盖到,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8亿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很不适应。 2.立法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颁布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费的征集、支付、运营都极不规范。滞后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势必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程度等造成影响。 3.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实际需要;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过大,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适度。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扩大保障覆盖面,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同时,不断提高社保管理服务水平,适应社保服务工作的新任务。 2.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社会公民对社会保障的认志,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同时,要积极探索基金监督的方式方法,加大保险基金的监管制度,真正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 3.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居民养老负担。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4.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保障需求时,商业保险便为社会保险提供了充分补充。商业保险是一种经济行为,它的投保水平可以满足更多人们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我过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因此,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5.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在充分研究《劳动法》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失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福利法》、《养老保险法》等,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使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程度。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从而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社投稿

光明日报各部门联系方式 向光明网投稿,除书面协议约定的外,均不支付稿费。部门 电话(010) 信 箱总编室 67078800 理论部 67078650 评论部 67078600 科技部 67078628 教育部 67078558 文艺部 67078518 国内政治部 67078580 经济部 67078560 国际部 67078689 军事部 67078656 网络信息部 67078856 摄影美术部 67078588 记者部 67078608 新闻研究部 67078530 图书出版部 67078256总编室 观察与探索 67078822 人民日报 国内要闻要闻 人民论坛 视点新闻国际 国际周刊 国际副刊 理论 时代热评 体育 ,民主与法制­-述评与论苑 立法与执法法律与生活热点与对话法制视窗(图片)党的建设周刊 议政与建言经济周刊-首页 财经纵横 企业经纬 汽车世界 新农村周刊科教周刊-教育时代 科技视野健康时空 人与自然 摄影 文艺 读者来信社会观察 今日谈 华南时评 人民论坛 言论广角

像我们公司也找过不少的公关公司或者个人的发稿平 台,来为我们提供网络软文发稿服务,从合作的几家来看,要属雪域传媒做的相对好些,不仅各行各业资源广,而且经验也多,能给我们很多软文网络营销思路,对我们企业的帮助挺大的。

光明日报有以下几种投稿方法: 1、进行稿件邮寄: 将所需投稿的稿件邮寄至北京市京永安路106号,《光明日报》编辑部收,邮编为100050。 2、发送电子邮件: 将所需要投稿的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光明日报的邮箱,光明日报分为理论部、国学部、教育部、文艺部、图书出版部等,根据自己的投稿内容投至相应部门即可。

像光明日报各部门联系方式发送邮件就可以投稿了。不过你要知道,向光明网投稿,除书面协议约定的外,均不支付稿费。

所以别指望着你的文章被粘贴出来之后会给你三瓜俩枣。在传稿前,你有没有思考,你的稿件有新闻性吗?写得够精炼吗?适合该报纸风格定位吗?等等,都关系到上稿率。

光明日报报刊性质,它是直属的一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光明日报》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敏捷权威的报道风格和高雅清新的个性品位,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青睐。

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光明日报》把握正确导向,努力开拓进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服务于经济建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光明日报网评文章

200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评了艺人浓妆艳抹的现象。看到光明日报发文批评艺人浓妆艳抹,网友们都觉得非常荒谬,因为大家都认为到底要不要化妆,化什么样的妆,都是个人的自由。就算是光明日报,也无权去干涉他人的自由,批评他人得到自由选择。那么关于光明日报刊文批艺人浓妆艳抹,对此你怎么看?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是否浓妆艳抹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现在社会化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日常都会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化妆也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作为经常需要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明星们,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在工作的时候,化妆已经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了。所以,要不要化妆,要不要浓妆艳抹,这是个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是无权干涉的。

二、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有失水准

光明日报作为一个非常权威的媒体,竟然公然的去批判他人的个人自由,这种批判真的是有失水准。希望光明日报能够发掘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能够写出更多引人思考的批判文章。

三、希望每个人的个人自由都不被批判

生活在21世纪,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自由,我们的个人自由,也不应该被他人干涉和批判。所以,希望广大的媒体能够认清自己的作用和社会意义,不要发一些误导人民群众的文章。也希望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自由都不被批判。

关于光明日报刊文批艺人浓妆艳抹,对此你怎么看?以上是我的看法。那么你对于此事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交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标准问题的讨论 。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形成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从而形成定律的东西,那为什么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说成是唯一?我觉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对哲学似懂非懂的说法,如同小孩对师长的话,用儿童思维作的解释。修改回答赞0 踩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由当时《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胡福明着手写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讨论遇到阻力时,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纷纷表态支持这一讨论。

随之,这场讨论从思想理论界扩大到党政军及社会各界。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这就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文章在党内外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这场讨论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但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指责。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针对当时的形势再次精辟阐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这个讲话在关键时刻给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有力的支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最新文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史载:1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 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网”“世界科技报道网”等相关内容编写)

1.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形象地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②段举例在于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第③段举例在于说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 文,说明不稳定的堰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不稳定”体现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以松散土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

4.“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不十分精确)。

5.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寒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不平凡的2022年落下帷幕,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就此别过。一年来,我们继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继续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这一年,里程碑式的大事、要事层出不穷,深感欣慰的小事、身边事同样不胜枚举。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光明日报,通过分析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等官方文本,开展新闻媒体的词频和主题聚类分析,根据词频热度和公众关注,共同甄选出十个生态环境领域热点。让我们跟随十大热点,细数2022年生态环境领域那些值得记住的喜悦与振奋、荣誉与自豪,以及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坚韧与激昂。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资格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网络文章投稿

光明日报各部门联系方式 向光明网投稿,除书面协议约定的外,均不支付稿费。部门 电话(010) 信 箱总编室 67078800 理论部 67078650 评论部 67078600 科技部 67078628 教育部 67078558 文艺部 67078518 国内政治部 67078580 经济部 67078560 国际部 67078689 军事部 67078656 网络信息部 67078856 摄影美术部 67078588 记者部 67078608 新闻研究部 67078530 图书出版部 67078256总编室 观察与探索 67078822 人民日报 国内要闻要闻 人民论坛 视点新闻国际 国际周刊 国际副刊 理论 时代热评 体育 ,民主与法制­-述评与论苑 立法与执法法律与生活热点与对话法制视窗(图片)党的建设周刊 议政与建言经济周刊-首页 财经纵横 企业经纬 汽车世界 新农村周刊科教周刊-教育时代 科技视野健康时空 人与自然 摄影 文艺 读者来信社会观察 今日谈 华南时评 人民论坛 言论广角

有呀,现在有很多发稿的平 台,跟我在合作的那家雪域公关觉得做的还是可以的,网络营销资源多,执行力也很强,最快的1个小时就能出稿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做出来的实 效也是蛮好的,反正我们的合 作是很满意的,你考虑考虑吧。

纸媒还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找人在报纸网站上面进行文章发布,我们公司进行网络推广的时候和推一手有过合作,他们有专门的渠道可以在各大门户网站和媒体网站进行软文代发

按照自己要投稿的稿件分类,按具体部门投往电子邮箱或具体地址。

1、文章稿件投稿

如写了一篇关于艺术评论的文稿,可投往。

2、征文活动投稿

这类活动各有要求,以“首届“爱国奋斗”精神论坛开展论文征集活动”为例。

发送电子邮件至;采取添加附件形式发送稿件,并在邮件名上注明——“爱国奋斗”精神论坛征文投稿。

若有纸质文本(非必须)请邮寄至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收(邮编:710049),并在信封上注明——“爱国奋斗”精神论坛征文投稿。

扩展资料:

光明日报部分版面投稿邮箱:

理论部

理论·政治:

理论·核心价值:

理论·经济学:

理论·实践:

理论·世界史:

理论·党史:

理论·史学:

理论·学术:

国家社科基金:

智慧:

国学

论苑

光明讲坛

光明调查

教育部

高等教育:

文艺部

文学评论:

艺术评论:

美术评论:

文化观察:

图书出版部

书评:

国际部

国际文化: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网-光明日报部分版面投稿邮箱

光明日报网-首届“爱国奋斗”精神论坛开展论文征集活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