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西方爱情小说对比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中西方爱情小说对比研究论文题目

该咱切咱切,呵呵

表达方式吧,感觉西方的爱情诗歌比较直白一点,而中国的则比较含蓄,由此可以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大环境。

首先要确定具体作品,假如,中国的红楼梦与西方的百年孤独。先要分析其作者生平、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创作观,(曹雪芹与马尔克斯),各自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具体分析小说本身,从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小说里的社会环境、各自家族史等。也可以从女性视角,单一地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从她们的性格、爱情、人生悲剧等来细细地分析。或者从其中研究当时两个作者的政治观。角度很多,要你自己去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写论文,一定要把文章构架弄好,这样思路才清晰。要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来写作。当然,你要在写之前认真阅读你确定的作品,任何把新视角、新问题罗列出来,在你的论文里一一给予解答。只要认真,你的论文就一定能写好。 望采纳,谢谢,祝您成功!

体裁不同的可以比较!《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有比较的价值!学术论文里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比如;生则同衾 死则同穴--《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 郑青虬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还比如:弥合与抗争——从《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古典悲剧的不同美学风格王利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富阳311400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卷第5期除了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网上的一些文章。在《孔雀东南飞》中,本来,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她们的爱情悲剧也就结束了。正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双双殉情。但《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要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追求,而且要表现他们的爱情对两家世仇的战胜。“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剩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刑法也没能阻挡他们溃烂的纷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却化解了他们的世仇。正如罗密欧所说:“这些都是怨恨造成的后果,可是爱情的力量比它还要大过许多”。神父劳伦斯之所以愿意帮助罗密欧一臂之力,就是“因为你们的结合也许会使你们两家释嫌修好,那就是天大的幸事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死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更具有震撼力。虽然黑格尔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朵柔嫩的鲜花都种植在不相宜的土壤里,但是他们不是只有死,才能捍卫爱情。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是只有死,才能捍卫他们的爱情。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尾是两家和好,而《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则是他们死后的团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种死后团圆不但是对他们真挚爱情的有力肯定,而且是对摧毁他们的邪恶势力的坚决否定。也就是说,他们不但生前拼死抗争,而且死后继续斗争,邪恶势力可以碾碎他们的骨头,但打不垮他们的精神。申纯、王娇娘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的深化和发展。申纯、王娇娘所追求的爱情与刘兰芝、焦仲卿相比,可以说境界更高,即他们所追求的是“同心子”爱情。无论是《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焦仲卿,还是《娇红记》的申纯、王娇娘,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以死抗争。 2.A`比较一下三剧的异同 (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 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 B`他们双双殉情的意义何在? (1)充分表现了真爱的忠诚和执着,他们为此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爱情。 (2)对迫害他们的占据优势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反抗,也给他们以示威或惩戒。 (3)给后来者以鼓舞,为他们追求自由爱情扫清障碍。 《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惜别--- (结局) 祝被逼嫁人撞墓殉情 化蝶双飞 3.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新教材高语第四册),与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新教材高语第三册),都是享誉世界文苑的奇葩,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比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两部作品虽然时隔千年,地阻万里,但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 (一)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罗》剧叙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自完婚,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孔》诗叙述了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刘兄的逼迫下一同走上了绝路。因此,它们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 (二)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罗》剧中面对悲惨的场面,两家世仇在亲王的训导下双双悔悟,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也说:“罗密欧也要有一座同样富丽的金像卧在他情人的身旁,这两个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的人儿。”痛悔之心,溢于言表。《孔》诗虽然没有《罗》剧这样明确,但末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的“求”字,也暗示出焦刘两家的后悔与和解。 (三)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罗》剧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却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也仍然得胜。《孔》诗主体上以浓烈的现实主义叙述了封建家长制对主人公的迫害,但最后一段写两家合葬,墓上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也反映了人们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作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四)主题思想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当然,两作的不同点也是较为明显的。 (一)作品样式不同。《罗》剧是一出五幕话剧,是莎士比亚问世的第一部伟大的戏剧,它自十九世纪以来开始在世界流行,这段凄艳动人的故事现在已家喻户晓。《孔》诗是一首五言乐府民歌,我国古代最长最杰出的叙事诗,自汉代以来即广为流传,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悲剧过程不同。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双双殉情而死,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因误会而产生的,因此其命运是偶然的而不是悲剧性的;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则是必然的,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们的自由爱情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孔》诗更具有悲剧性。 (三)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虽然因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但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刘兰芝和焦仲卿身上虽然也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是消极的,带给读者的除了渺茫的希望外,更多是悲愤和痛惜。 (四)反映的社会背景不同。《罗》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孔》诗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庐江,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臻于成熟,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刘兰芝的不幸具有社会普遍性,体现了当时社会里千百万被压迫妇女的共同遭遇。 4.罗密欧朱丽叶梁祝爱情故事的异同点,主要求不同点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同为爱情悲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者文本的比较中,探求中西审美在主观善美与客观真美、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并从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析中,探讨中西审美的同质化倾向及中西审美的互补问题.

中西方爱情小说对比研究论文

选择其中一点,比如两人为了爱情最后双双殉情,其中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但这个角度恐怕别人也能想到,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写头的地方下笔,会比较顺手且比较容易出彩。但现在才开始准备论文,时间好像不是太充分了。

个人感觉可以比较..可以由情节,用语,人物性格等内容方面来比较撒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的论文

[论文摘 要] 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国人们在表达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入手,分别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论文关键词] 浪漫主义 社会理想 生活理想 人物理想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浪潮主要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十九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源头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有很多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但其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他们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一、社会理想——脱离人间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存在。屈原在《离骚》中,展现了其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为人们塑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耕自食,不问政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李白,更是在《梦留天姥吟留别》里,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其小说《巨人传》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蓝图——特莱美修道院,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美好、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用生命建造的海滨乐园则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的蓝图。

可以说,中国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脱离人间的桃花源,并没有具体展现;而西方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乌托邦,虽然是描绘的未来世界,但是却是描绘具体,蓝图清晰。这是由于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社会长期停滞,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因此古典浪漫主义作家很难具体描绘未来乌托邦社会,只能采用托古改制、游历仙境等间接方式展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西方由于有很多先进的社会思想作指导,因此他们有可能具体展现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使读者读后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二、生活理想——超自然的曲折幻想和坦率自信的'直接追求

西方作家所描述的生活理想多是关于个人主体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多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大量是以歌颂生活、爱情为主题的。到了十九世纪,这种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生活理想逐渐升华成一种反封建、争取自由的事业理想。雪莱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塑造的革命夫妻莱昂和茜丝娜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中国作家对于生活理想的描述,更多的不是爱情,而是将笔触放到了追求功名利禄、叙述人伦上。这并不是说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中没有爱情,《牡丹亭》和《孔雀东南飞》中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但在这些爱情故事当中也会掺杂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西厢记》中,莺莺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和张生在一起,直到张生考取了状元才默许这段婚事。

因此对于生活理想中的爱情,中国不如西方影响深远。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情婚姻历来是由父母、媒人包办,青年男女受到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压制,几乎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歌颂自由爱情的作品较少。

除了生活理想的内容、题材不同之外,中西方作家对于这种理想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时多是曲折含蓄,往往采用一些超自然的方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的采用打破生死界限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生前不能在一起的男女情侣,死后能够得到幸福,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的作品在结尾处加入一段幻想,来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孔雀东南飞》。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鬼神的力量帮助弱者达到伸冤雪恨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们心中的生活理想,像关汉卿的《窦娥冤》。

而西方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更加直接了当。往往是一种主人公坦率自信的去争取自由幸福的个人生活理想。

中西方作家之所以表现方式不同,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分不开。中国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封建社会各种制度对人们的压制,束缚了人们对生活理想的大胆追求,所以人们只得采取那些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生活理想。而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生活的时代,封建主义逐渐没落,资本主义发展,作家对于战胜封建势力、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所以他们能够用直截了当、大胆热情的笔触去构建美好生活的蓝图。

三、人物理想——性格单一的超人和个性化的普通人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人物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

1.积极向上的叛逆英雄

他们积极向上,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热心与力量。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为了摆脱现有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目标,敢于与魔鬼缔约,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还是显示出其英勇的胆识。这也表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有胆有谋的可贵品质。还有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为了建立没有纷争和压迫的大同世界,敢于与封建暴君斗争,这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2.拜伦式英雄

他们敢于反抗现实,但是又摆脱不了身上固有的恶习,不愿与人民群众为伍,由于脱离群众,而陷入到忧郁和孤独的状态之中。最典型的是拜伦创作的一系列人物。这种英雄人物身上所带有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性已经消失、无产阶级革命尚未成熟的时代的叛逆者身上所特有的性格。

3.“世纪儿”

他们对现实不满,有理想但是却对未来缺乏信心,因此终日无所事事。像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里塑造的沃达夫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一时期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作品中对于理想人物的塑造,虽不如西方类型清晰,但是却也有较为鲜明的代表。以下举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1)屈原在《楚辞》中化身的灵均

屈原在《楚辞》中通过灵均即“我”,表达了很多高尚的品格,例如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孙悟空

孙悟空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人物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它是一个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叛逆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它取经之前。取经之前,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天空,将一个叛逆者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客观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它是一个智慧无穷、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它取经途中。救王妃、公主,帮百姓、僧人……这些英勇行为都深深的印刻在我们脑海里,这也客观的反映了广大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智慧、侠义、勇敢并存的英雄。

中西方作家虽都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心目中的人物理想,但是他们笔下所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却并不相同。

西方绝大多数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中小资产阶级民主阶层的代表。他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是理想人物,但是并没有超凡入胜,他们拥有一般人的缺点和优点。所以说,西方塑造的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大多是个性化的普通人。

中国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和西方相比,性格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受到各个时代人民普遍推崇和敬仰的时代英雄。他们的主导性格鲜明突出,但是却缺乏各自的个性。所以说,中国塑造的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多是个性单一的超人。

虽然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和西方成熟的浪漫主义体系相比,显得并不完善,但是其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今后的发展还是奠定了基础。中国浪漫主义作家通过自身对当时时代社会的体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与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有民族特色的理想天堂!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勃兰兑思:《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中西方爱情诗比较研究的小论文

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比较,看看我们的爱情观有什么不一样!安远的小时光2019年09月29日 · 长沙慕尼展览展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共同之处: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如: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卷耳》,汉乐府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西方的:《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的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开放的时间要长的多。中西方情诗的差异:* 主题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 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女子》。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回文》。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三、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励禁止的;而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结婚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就是在当代,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也是受到批评的。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表达方式吧,感觉西方的爱情诗歌比较直白一点,而中国的则比较含蓄,由此可以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大环境。

该咱切咱切,呵呵

在我的感觉当中,西方爱情诗歌比较理想化吧,而中国爱情诗歌还是比较重的现实色彩!可以就理想性跟现实性对比多举点例子。对诗歌不是很了解,只是偶尔写点,感觉上是这样的吧!!你只是做参考一下!!

中西方爱情诗比较研究的论文

你要的是这个吗?外国文学论文论题1.重读《美狄亚》2.重释列那狐形象3.重评希斯克厉夫(《呼啸山庄》)4.对《日瓦戈医生》的再认识5.解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6.解读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7.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8.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母鼠》9.解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0.解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11.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象征内涵12.解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13.解读亨利希•伯尔的《莱妮和他们》14.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15.简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16.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形象17.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9.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诗歌2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分析22.探析《钦差大臣》的狂欢化23.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24.论《断头台》的复调性(艾特玛托夫)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叙事技巧26.如何理解困扰当代西方的“荒诞”观?27.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人的异化问题28.从悲剧《禁闭》看萨特的哲学思想29.论萨特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30.奈保尔的“殖民地文学”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样复杂的思想?31.论卡夫卡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贡献。32.《钢琴教师》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残说明了什么?33.解读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的现实意义。34.谈谈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哲学启示。35.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忏悔情结36.关于勒·克莱齐奥①勒·克莱齐奥与中国②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③勒·克莱齐奥创作的文化解读④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叙事艺术38.布克奖、俄语布克奖39.果戈理与中国(果戈理诞辰一百周年)40.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结构看潜意识的作用4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42.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43.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45.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46.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47.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49.《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50.《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51.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52.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53.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54.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56.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57.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58.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60.沉默与爆发的魅力——试论苔丝悲剧中的性格因素61.从海丝特的悲剧看《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62.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63.探析“雷雨”的审美内涵--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64.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比较研究65.东西方戏剧“弃妇”形象比较研究66.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67.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68.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比较研究69.《雷雨》与《娜拉》比较研究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71.繁漪和伯莎比较研究72安娜和娜拉比较研究73.由简•爱、娜拉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74《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督教色彩75.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76.中西长篇小说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77.梁启超文学创作中的外来文化因素78.黄遵宪诗文创作中的外来影响79.徐志摩诗歌中的英国形象80.朱生豪译品中的英国形象81.英国浪漫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82.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观比较研究83.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84.复仇母题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赵氏孤儿》等相关作品比较研究85.陈白露与茶花女悲剧比较86.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87.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88.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安娜与繁漪比较研究89.安娜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比较研究90.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91.郝思嘉与王熙凤比较研究92.《俄狄浦斯王》与《雷雨》艺术魅力比较93.郁达夫的“零余人”与西方文学的“多余人”比较94.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95.中西文学中的“负心汉”形象比较96.中西“风尘女子”形象比较97.屠格涅夫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98.中西文学中的“异化”母题比较研究 99.中西文学中的“死亡结局”对比研究100.余华的《活着》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较研究101.屠格涅夫对中国文学作家的影响102.尼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103.中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104.“恋母情结”母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对比研究

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比较,看看我们的爱情观有什么不一样!安远的小时光2019年09月29日 · 长沙慕尼展览展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共同之处: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如: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卷耳》,汉乐府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西方的:《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的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开放的时间要长的多。中西方情诗的差异:* 主题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 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女子》。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回文》。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三、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励禁止的;而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结婚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就是在当代,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也是受到批评的。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感受古典的爱情美内容摘要: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无法回避“爱情”这个词语,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关键词:古诗 爱情 探讨 情感体验近日,听了大众工业学校韦琴老师的一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探索课。韦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大胆挑战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通过让学生自由探讨有关的爱情诗歌,引导他们面对不同的感情和爱恋,如何去领悟真爱。这也是在学习古代诗词中关于爱情篇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是否也意味着对于语文二期课改,我们应投入不一样的元素呢?由此我从本篇《迢迢牵牛星》谈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虽然它是个神话故事,可是那何尝不是世间的百态人生呢?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唯一可做的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相聚。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牛郎与织女惟有把爱深埋在心底,用无尽的泪水诉说着天上的悲情。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在牛郎与织女的眼中,那浅浅的天河,却要用两人的一生去渡过了。世间还有这样的苍凉么?我们一直感动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二人虽然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不离不弃,也正是这样的坚贞感动了王母,打破了神仙和凡人不能相爱的定论,争取到一年一次的相聚。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死是对世俗礼仪的抗争,更是对忠贞爱情的捍卫。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反映,对一首诗歌的别样理解,也是让学生不拘泥于爱情本身,而是从中透视社会,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更深刻的理解爱情的价值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讨。翻开开启我国现实主义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汉乐府《上邪》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青年女子对爱情的誓言为天地所动容。唐时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青年恋人之间至上的爱情境界,不用言语却可以自由沟通。 宋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是表达了对爱情的相思之苦。当然透过秦观的《鹊桥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有诠释不同的爱情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可见,诗人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不同的爱情观和对情感不同的理解。爱情真是人间的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就连以豪放坦荡著称的苏东坡居士也有首《江城子》,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每次品读东坡追忆亡妻的这首词,总是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十年后的某夜忽然梦到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可是只能幽明相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后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她的许多诗词秀丽中而略带几分悲凉,泪水漫溢词头诗尾,《武陵春》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夜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诈艋舟,载不走许多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避乱江南而死,到如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可是亲人早已不在,忆往日夫妻恩爱,想日后孤单凄凉,欲哭无泪,欲语无言,如此心情,怎么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呢?尽管作者想寄情双溪春水,以解惆怅,但那满腹忧愁,区区一叶扁舟,怎么能装得下?李清照的伤心泪不同于多情女的相思泪,多情女泪洒为情人,待到相遇之日,还可化悲为喜,了却相思之苦。而李清照是为亡夫流泪,就是等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再见到丈夫,这番泪水,人世间的相思泪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对爱情题材的诗歌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带领他们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因此,在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时,我们透过情感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使之最终发展健康个性,拥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康人格。

一、形式不同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二、要求不同

中国人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对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情感的凝练度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外国诗歌则不然,外国诗歌更多的是诗人的情感激情的直接流露,少了一些规格,多了一些自由,更像是中国人眼中的散文体。

三、古典诗歌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有《诗经》以及楚词等。但从五代十国时期以后,中国文坛开始出现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这就是与早期古诗相区别的近体诗,一般所说的唐诗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属于这种诗。

外国诗歌也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但是外国诗歌相对中国古典诗歌来说,更加自由、奔放。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我们不读原版很难体会到许多外国诗歌的美感。

中西方小说比较论文题目

体裁不同的可以比较!《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有比较的价值!学术论文里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比如;生则同衾 死则同穴--《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 郑青虬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还比如:弥合与抗争——从《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古典悲剧的不同美学风格王利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富阳311400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卷第5期除了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网上的一些文章。在《孔雀东南飞》中,本来,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她们的爱情悲剧也就结束了。正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双双殉情。但《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要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追求,而且要表现他们的爱情对两家世仇的战胜。“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剩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刑法也没能阻挡他们溃烂的纷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却化解了他们的世仇。正如罗密欧所说:“这些都是怨恨造成的后果,可是爱情的力量比它还要大过许多”。神父劳伦斯之所以愿意帮助罗密欧一臂之力,就是“因为你们的结合也许会使你们两家释嫌修好,那就是天大的幸事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死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更具有震撼力。虽然黑格尔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朵柔嫩的鲜花都种植在不相宜的土壤里,但是他们不是只有死,才能捍卫爱情。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是只有死,才能捍卫他们的爱情。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尾是两家和好,而《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则是他们死后的团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种死后团圆不但是对他们真挚爱情的有力肯定,而且是对摧毁他们的邪恶势力的坚决否定。也就是说,他们不但生前拼死抗争,而且死后继续斗争,邪恶势力可以碾碎他们的骨头,但打不垮他们的精神。申纯、王娇娘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的深化和发展。申纯、王娇娘所追求的爱情与刘兰芝、焦仲卿相比,可以说境界更高,即他们所追求的是“同心子”爱情。无论是《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焦仲卿,还是《娇红记》的申纯、王娇娘,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以死抗争。 2.A`比较一下三剧的异同 (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 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 B`他们双双殉情的意义何在? (1)充分表现了真爱的忠诚和执着,他们为此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爱情。 (2)对迫害他们的占据优势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反抗,也给他们以示威或惩戒。 (3)给后来者以鼓舞,为他们追求自由爱情扫清障碍。 《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惜别--- (结局) 祝被逼嫁人撞墓殉情 化蝶双飞 3.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新教材高语第四册),与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新教材高语第三册),都是享誉世界文苑的奇葩,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比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两部作品虽然时隔千年,地阻万里,但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 (一)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罗》剧叙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自完婚,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孔》诗叙述了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刘兄的逼迫下一同走上了绝路。因此,它们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 (二)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罗》剧中面对悲惨的场面,两家世仇在亲王的训导下双双悔悟,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也说:“罗密欧也要有一座同样富丽的金像卧在他情人的身旁,这两个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的人儿。”痛悔之心,溢于言表。《孔》诗虽然没有《罗》剧这样明确,但末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的“求”字,也暗示出焦刘两家的后悔与和解。 (三)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罗》剧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却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也仍然得胜。《孔》诗主体上以浓烈的现实主义叙述了封建家长制对主人公的迫害,但最后一段写两家合葬,墓上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也反映了人们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作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四)主题思想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当然,两作的不同点也是较为明显的。 (一)作品样式不同。《罗》剧是一出五幕话剧,是莎士比亚问世的第一部伟大的戏剧,它自十九世纪以来开始在世界流行,这段凄艳动人的故事现在已家喻户晓。《孔》诗是一首五言乐府民歌,我国古代最长最杰出的叙事诗,自汉代以来即广为流传,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悲剧过程不同。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双双殉情而死,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因误会而产生的,因此其命运是偶然的而不是悲剧性的;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则是必然的,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们的自由爱情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孔》诗更具有悲剧性。 (三)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虽然因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但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刘兰芝和焦仲卿身上虽然也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是消极的,带给读者的除了渺茫的希望外,更多是悲愤和痛惜。 (四)反映的社会背景不同。《罗》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孔》诗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庐江,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臻于成熟,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刘兰芝的不幸具有社会普遍性,体现了当时社会里千百万被压迫妇女的共同遭遇。 4.罗密欧朱丽叶梁祝爱情故事的异同点,主要求不同点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同为爱情悲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者文本的比较中,探求中西审美在主观善美与客观真美、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并从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析中,探讨中西审美的同质化倾向及中西审美的互补问题.

你要的是这个吗?外国文学论文论题1.重读《美狄亚》2.重释列那狐形象3.重评希斯克厉夫(《呼啸山庄》)4.对《日瓦戈医生》的再认识5.解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6.解读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7.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8.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母鼠》9.解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0.解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11.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象征内涵12.解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13.解读亨利希•伯尔的《莱妮和他们》14.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15.简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16.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形象17.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9.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诗歌2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分析22.探析《钦差大臣》的狂欢化23.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24.论《断头台》的复调性(艾特玛托夫)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叙事技巧26.如何理解困扰当代西方的“荒诞”观?27.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人的异化问题28.从悲剧《禁闭》看萨特的哲学思想29.论萨特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30.奈保尔的“殖民地文学”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样复杂的思想?31.论卡夫卡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贡献。32.《钢琴教师》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残说明了什么?33.解读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的现实意义。34.谈谈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哲学启示。35.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忏悔情结36.关于勒·克莱齐奥①勒·克莱齐奥与中国②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③勒·克莱齐奥创作的文化解读④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叙事艺术38.布克奖、俄语布克奖39.果戈理与中国(果戈理诞辰一百周年)40.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结构看潜意识的作用4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42.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43.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45.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46.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47.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49.《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50.《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51.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52.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53.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54.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56.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57.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58.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60.沉默与爆发的魅力——试论苔丝悲剧中的性格因素61.从海丝特的悲剧看《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62.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63.探析“雷雨”的审美内涵--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64.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比较研究65.东西方戏剧“弃妇”形象比较研究66.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67.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68.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比较研究69.《雷雨》与《娜拉》比较研究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71.繁漪和伯莎比较研究72安娜和娜拉比较研究73.由简•爱、娜拉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74《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督教色彩75.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76.中西长篇小说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77.梁启超文学创作中的外来文化因素78.黄遵宪诗文创作中的外来影响79.徐志摩诗歌中的英国形象80.朱生豪译品中的英国形象81.英国浪漫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82.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观比较研究83.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84.复仇母题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赵氏孤儿》等相关作品比较研究85.陈白露与茶花女悲剧比较86.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87.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88.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安娜与繁漪比较研究89.安娜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比较研究90.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91.郝思嘉与王熙凤比较研究92.《俄狄浦斯王》与《雷雨》艺术魅力比较93.郁达夫的“零余人”与西方文学的“多余人”比较94.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95.中西文学中的“负心汉”形象比较96.中西“风尘女子”形象比较97.屠格涅夫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98.中西文学中的“异化”母题比较研究 99.中西文学中的“死亡结局”对比研究100.余华的《活着》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较研究101.屠格涅夫对中国文学作家的影响102.尼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103.中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104.“恋母情结”母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对比研究

选择其中一点,比如两人为了爱情最后双双殉情,其中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但这个角度恐怕别人也能想到,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写头的地方下笔,会比较顺手且比较容易出彩。但现在才开始准备论文,时间好像不是太充分了。

先不看体裁,其实两者是有共同点的:第一,两者都是描写爱情的第二,他们的爱情都遭到家族的反对第三,结局都很悲惨,都是殉情的第四,殉情的原因都是为了不愿和别人结婚不同点:第一,《孔》男女主角的结合是媒妁和父母的意思;《罗》男主角与女主角是私订终身第二,《孔》是丈夫的母亲嫉妒妻子,逼迫他们离婚《罗》是两家本来有仇恨,罗密欧又杀了朱丽叶的表兄不得不分开第三,《孔》女主角的死是因为要嫁给别人《罗》女主角的死是因为罗密欧死了所有殉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