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传统教育与自由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传统教育与自由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中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浅析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述评

论文关键词:施特劳斯;自由;;师生观;观

论文摘要: 施特劳斯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思想的深厚根基之上。本文从其自由教育的涵义、文化观、目标、师生观、实施途径等几方面论述了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并试图对其教育影响作简单评述。  施特劳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终生关注政治和现代性危机。施特劳斯及其弟子们形成的施特劳斯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美界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以《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而闻名世界的艾伦•布鲁姆是施特劳斯的大弟子,也是第二代施特劳斯学派掌门人。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思想宏大博深,其对当代政治和民主的分析对现代社会有重要意义。他对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批判以及现代文化的分析深刻入里,自由教育思想的提出就基于这样一种深厚的哲学思想。1959年6月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院举行“成人自由教育基本计划”第十届毕业典礼,邀请施特劳斯致辞,利用这一机会施特劳斯阐述了他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思考,即《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后来针对这次,美国“成人教育基金”向施特劳斯约稿,随即施特劳斯又写了《自由教育与责任》。自由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两篇文章中。 一、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的定义 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理想。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随着的发展,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中,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作了概念性的界定: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他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aculturedhumanbeing)。在施特劳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自由教育是以“自由主义理念、宽宏、心灵开放性”为特征的,是培养具有完美的高贵气质的人,是对智慧的探求,对关乎最主要、最高或最整全事物的知识的探求。他把自由教育放在关乎人类社会、人性发展的高度来思考。 二、施特劳斯的文化观 由自由教育的含义可见,施特劳斯把自由教育建立在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上。文化在这里意味着什么?施特劳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明他的文化观,对文化不言自明而又无所确指的现状进行了批判,以此来恢复原初意义上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是一个单数的概念 在施特劳斯看来,“文化”首先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这是从辞源学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分析。施特劳斯认为按照这个意义,在派生性上,“文化”现今主要意味着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 施特劳斯没有进一步说明“心灵的本性”是什么,但从他的论证中可以知道,他持一种“性善论”的假设。在他看来,心灵的本性是纯洁的、高贵的、理性的,是为着探求智慧、幸福和德性的。因此,文化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一个单数,只有那些适合心灵的高贵和纯洁,能够提升心灵品质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用布鲁姆的话说“它似乎意喻着某种崇高的、深 邃 和令人敬畏的东西,我们必须向它顶礼膜拜……与‘社会’、‘国家’、‘’甚至‘文明’相比,它几乎从未有过贬义的使用。”自由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培育和提升人。而施特劳斯意识到,这样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的自由教育观念似乎不适合这样的时代,即它意识到事实上没有人类心灵的文化(thecultureofthehumanmind),却存在着品类繁多的文化……文化现在不再是绝对的,而已成为相对的。很难说清可用作复数的文化到底是指什么。作为这种含混性的结果,人们已经或明或暗地表示,文化是任一人群的共同行为模式。” 施特劳斯在这里批判了现代社会里人们所指称的多元文化,它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任一人群的共同行为模式。这种文化不参与价值判断,没有好坏之分,实际上西方价值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文化应该是贵族文化 从施特劳斯对文化的分析可知,原初意义上的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这种文化蕴含在那些伟大的书籍中,是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不是大众所能够轻易领悟的。这种文化在现代人看来具有压迫性、专制性和不平等性,因而并不符合现代民主、平等、开放、自由的思想。西方现代性因此颠覆了这种贵族教育传统,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元化出现的大众文化。在施特劳斯看来大众文化是低俗廉价的文化,这种文化失去了永恒价值,因而沦为潮流:“大众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它被没有任何智识和道德努力的最低劣的能力所占据,并是极为廉价地占据。但即便是大众文化且恰恰是大众文化,需要所谓新观念的事物的不断支持,这些新观念是那些所谓有创意的人的产品……”施特劳斯对这样的文化观进行了批判。 (三)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 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中的文化是指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即那些伟大的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但施特劳斯也承认:“我们应当倾听的最伟大的心灵决不只是西方的最伟大的心灵。阻碍我们倾听印度和中国的最伟大的心灵的东西仅仅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贫乏:我们不懂他们的,而且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语言。”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确信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不是狭隘的。 三、自由教育思想的目标 施特劳斯很看重教育目标的作用,他“总是只考虑教育的最好或最高目的——过去对圣贤王者的教育,很少关注教育实施的条件和如何实施。” (一)自由教育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给自由教育下定义的同时,施特劳斯就指出了自由教育的目标:培养一个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朝向文化的人。按照施特劳斯对文化的解释,这意味着自由教育将使人的心灵趋向完美的德性和理性。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始,一直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并且理性可以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升。自由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这种理性,使之更加完善,只有通过理性的不断发展,人才可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自由教育这一目标的提出,其现实依据是在现代大众社会中,人的德性和理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培养贤人统治者 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与责任》一文中提到“人通过教育——自由教育使自己成为贤人”。培养贤人是自由教育的主要目标,自由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贤人的性格和品位。施特劳斯通过对贤人和哲人之间的比较,指出了贤人的美德所在。在他看来哲人是最有智慧、最优品德的人,因此是最优秀的人,贤人其实是低于哲人的。“无论就其天性还是就其所受教育来说,哲人都是最优秀的人”,“哲学超越贤人品质,贤人之所以为贤人,乃是因为他们相信并接受某些事物,而这些事物不过是哲人探究和质询的主题。因此,贤人的美德与哲人的美德并不全然相同”。施特劳斯认为自由教育之所以要培养贤人而不是哲人,主要是因为前者能够接受某些事物,能够对现实政治世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能够引领政治走向民众的福利。而后者虽然掌握真理,是聪明和睿智的化身,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和他对意见世界的.很多事物无法接受,必然导致意见世界的惶恐和混乱。 四、施特劳斯的师生观 自古以来教育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老师和学生。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中对师生观的阐述使我们耳目一新。 (一)老师的产生以及老师的品质 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中,施特劳斯指出:“正如土壤需要它的培育者,心灵需要老师。但老师的产生可没有农夫那么容易,老师自己是学生且必须是学生。但这种返回不能无限进行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些不再作为学生的老师。那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是伟大的心灵。或者为了避免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的含糊其辞,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心灵。这些人实乃凤毛麟角。”

在施特劳斯看来真正的老师是稀有的,大部分人不可能亲聆这样的老师的教诲。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作为学生的老师,是和学生一样的平凡心灵。在自由中大部分的人们只是学生,只不过在这些学生中有老手和新手——也就是有经验的学生和经验较少的学生之别罢了。在教育环节中那些有经验的学生就充当了老师的职责——帮助经验较少的学生。他们一起通过研读那些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作品来接近最伟大的心灵,而真正的老师就在书中和我们交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那些有经验的学生要谦虚谨慎,与学生一起进步,并且相信学生中总有人在知识和性情上都远胜过自己。教师唯一最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责任。施特劳斯认为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在于:在课堂上竭尽所能;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循循善诱,无论他们是不是正式注册的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自己钻研的学问应该全力以赴。 (二)学生 施特劳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条件在于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和被教育者的资质,同时指出这些条件很难全部达到,也不可能靠完善。如果从被教育者的角度讲这意味着接受自由教育的人必须具备天然的优越条件,并不是后天人力可以改变的。在施特劳斯看来这些天然的优越条件是富有、出身良好。富有意味着这些人不用为安排生活而占用学习的时间,这是自由教育的前提条件。出身良好是指这些学生必须是贵族之后,他们是那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拓荒者、战时领袖、国会领导的后代,可以说这他们是公民精英。因此施特劳斯认为自由教育注定只是一部分人的权利。在提倡人人平等,所有的公民不论出身、信仰等都有权利接受教育的现代,这种教育观必定面对人们的质疑。施特劳斯对此解释道:“倘若你坚持认为,社会秩序必须在可容忍的严格程度上与自然秩序保持一致,即天性上或多或少相同的人也应该在社会或风俗上保持平等,那你只不过在导致一种普遍的单调状态。只有根据狭隘的正义概念——这种概念源于嫉妒的不高尚冲动,人们才会选择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平顶房,而不是选择另外一种:它从单调的宽阔地基上升为独具特色、式样雅致的高台,从而给其每一处的地基也增添了一份雅致和特色……” 五、自由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回归古典 施特劳斯对教育实施的条件和如何实施并不没有很多论述,但在自由教育中他始终主张“自由教育在于以特有的小心,研读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这是实现自由教育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施特劳斯回归古典的教学方法。 特有的小心在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对待伟大心灵之间的分歧我们必须做一个耐心、谨慎的倾听者。因此我们被迫对这些分歧进行裁决,不可轻信他们任何一个人所说的东西,我们不能盲从。因此,自由教育反对单纯的灌输。即使我们和伟大的心灵之间有很大差距,但作为学生仍然有权利和责任保持自己的立场和思想。其次,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情,一种敬畏心。如果给予了我们裁决的权利,我们要慎重的思考我们能否胜任。现代人相当自信地承担起了这一裁决者的角色。施特劳斯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持有的那种“现代必然胜于古代”的观点,我们要“比过去最智慧的人更聪明”。我们坚信找到了不可能有绝对正确这一真理,所以现代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担当起裁决者的角色。施特劳斯“特有的小心”的第二层含义意在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位置和能力。 六、自由教育的观 施特劳斯持一种形上的道德观,他认为美德由于其自身的缘故值得选择,同样一种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对美德本身的信仰。现代人认为道德是维护个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工具,是维护便利生活和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道德更重视对制度的构想和执行,而不是通过自由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塑造。 自由教育的道德理想是培养好人。所谓的好人和好公民是有区别的。好,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可以用现代人的“科学”标准来衡量。这与现代人制定各种条条框框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同的。好公民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因为好公民是相对于一个制度来说的,它更倾向于是一个概念。而好人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好的,这种好可以感受到,可以被体察,但却不可以测量。施特劳斯没有指出自由教育的这种道德观如何付诸实践,这只是一种理论构想。但综观整个自由教育思想,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对道德教育思想的阐述。道德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都可以从前述思想中找到。自由教育追求人的卓越和德性,这个目标决定了它本身就是道德的教育。 七、结语 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施特劳斯近几年在我国政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施特劳斯话题在中国比在美国都热。但在中国很少有人关注他的自由教育思想,人们熟悉的是其弟子布鲁姆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而它被认为是对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通俗化发挥。其思想根源在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因此深入了解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不无裨益。诚然,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理想化、精英主义、保守性等。施特劳斯自己也认识到这种思想不可能普遍实施。但在大学中,尤其是人文教育中,对于那些追求真理、善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来说,自由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施特劳斯著.一行译.什么是自由教育〔A〕.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5)〔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4,7,1. 〔2〕〔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宋丽娜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5. 〔3〕施特劳斯著.肖涧译,自由教育与责任〔A〕.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5)〔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13,1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传统体育教育论文

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教的熏陶最为主要,重视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儒学认为,人在德行修养方面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就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甚至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为培养人遵守礼仪、修炼情操的工具和手段。 (二)我国新形势下新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好机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不只是资本的广泛涌入,还有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争夺和文化的入侵,如美国影视文化、日本礼仪文化,韩国的跆拳道文化等,在中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追求与西方体育相一致的标准,更不是走同样的发展道路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的关系中,需要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综合创新观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发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特征以及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性特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气氛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学的任务是艰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碰撞中找到出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民族自身内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为原始生长点,接受新兴的新文化潮流,由内向外发展,在现代科技进步和多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对如何处理主体发展与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东西方体育理念的差异,如何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融,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等等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前瞻性分析 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更需要吸收当代竞技体育的现代化、科学化的方法。目前当代竞技体育经过大量从事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训练、竞赛和普及推广的机制,而民族传统体育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些训练和教学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素质要求,通过整合与重组,建构以人格素养课程、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专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自我完善课程为调控的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使之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形势下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建构一套新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五、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式研究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同等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要体现时代性,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来满足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己任,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充分体现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精神,并以这种时代精神为主导思想,去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促使着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为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的资源。 3. 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迎合大众心理。 4.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许能使一切都商品化、市场化,但在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市场体系,它必须是完整的。 5. 建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 6. 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21世纪的中国体育,趋向世界性,民族性,将成为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我们应主动出击,推出精品,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包装,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 六、结语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容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国家大局等方面。同时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下转第82页)(上接第62页)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要吸收新的理念,走学科化发展道路,构建理论体系、完善技术体系、开拓教育体系等,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高等教育应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放宽限制,吸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传习者到高等院校来接受高等教育,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院校中继承和发展。

《论小学体育教育》

【摘 要】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学生在小学时期,身体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他们的身体素质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课上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要求体育教师优化课堂环境,完善教学手段,以最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优化

小学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作具体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优点可归纳如下:①小学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小学体育教育可以缓解身体疲劳;③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体育开展;④小学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丰富教育教学体系。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大地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小学体育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集体化

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谓“独生子女不可独处”,独生子女本来与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就较少,加之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感与冷落感。他们在内心向往能够融入集体中,有着强烈的交际渴望。而体育教学恰好能为集体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适当的提高集体教学与集体训练的比重,并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实践证明,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效果明显,小组练习的方式能以最大程度的使课堂活动集体化,并增进了同学们相互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进步,就一定要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小组之间为获得领先或优胜,就一定要相互比较,激烈竞争。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与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并培养了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教师在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注意小组实力分配均匀,也要注意控制课堂的气氛与节奏,保证竞争积极向上。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表扬的,因此,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可以让他们为同学们做示范,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要进行鼓励与辅导,做到细心与耐心,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体育课本身形式就很丰富,采用集体化的方式,使得课程更为生动有趣,同学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对培养学生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注重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教学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玩的阶段,采用游戏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规则的原则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同时,体育游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游戏教学,合理的应用体育游戏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仅仅以跑步、做广播体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教学中,而游戏的趣味性与竞技性正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设置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自由放纵,要做到逐步提高学生机体的运动技能与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切忌过分激烈。如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球场的球赛,由于小学生身体较小,运动能力也比较弱,不适合在成人的大场地进行比赛,所以尽量避免由于场地不适合而产生的过度疲劳。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等。游戏教学要注意儿童化,要符合儿童们的兴趣爱好。另如在小学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教同学们的武术动作可以想象成各种武侠片中的“绝技”,如“凌波微步”、“如来神掌”等等。比起没有任何情境的单纯学习,这种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中,自己担当着武林大侠的学习方式会令同学们乐在其中,更感兴趣,更有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社会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德”则是排在第一位。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其德育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身体活动表现上。比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会有些同学故意使小性子,不和自己讨厌的同学接触,或表现出不礼貌的态度,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游戏教学的方法,比如丢手绢等,特地让这两个闹别扭的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心灵纯净心思简单,通过游戏的方式,小学生便学习到了逐渐解决矛盾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小学生的情感问题,教会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言行与仪表,热情与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端庄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健康和阳光。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端庄并富有朝气的仪表,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养成良好形象、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处事态度,语言要不失幽默风趣,切忌低级庸俗,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对形成一个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生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喜欢体育教师,自然就会学习模仿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体育竞技项目中,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奥运健儿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等等,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身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有着充分的重视,并努力事先教育方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浅议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20

[2]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渊博。下面是我分享的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128-132.

[2]李达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25.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德育研究

[4]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5]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6]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7]任莉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1):130+132

[8]徐礼丰.浅议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J].科技论坛,2015,(6):143-146

[9]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1]王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外的差异分析[J].

[12]华章,2012(33):119.莫亚之,韦厚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4(12):26.

[1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母亲,那便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孩子--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我们勤俭而诚恳,友善而勇敢,这是叫亿万炎黄子孙倍感骄傲的传统美德。 "勤",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闻名于世的。中国人以农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辛勤地劳动,以汗水换来硕硕丰成,造福子孙后代;同时也因为"勤",加上极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圆周率、浑天仪、《本草纲目》等等智慧结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中国人是勇敢的,有傲气的。南宋名将岳飞以精忠报国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挠的强烈爱国心志,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抗敌,保卫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终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后从容就义。他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壮烈感人的豪语!他们的忠义能与日月争光,在民族史册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迹! 中国人爱国,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非笔墨可形容的深感情。爱国诗人陆游在遗作《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对死亡泰然处之,临终时还念挂着国家民族的安危,是多么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学家及政治家范仲淹,忧国忧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情操。翻开中国历史,这样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则徐、孙中山、周恩来等等,真是数之不尽。孝道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卧冰求鲤""黄香暖席"的故事,广受传颂。而古诗里的人物花木兰更是家喻户晓,她为免老父再受征战沙场的痛苦决心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 反观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际关系,缺乏彼此的互谅关怀,完全没有温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引发的伦常悲剧,差不多每天都可在报纸上读到,在新闻报导中儿女一朝飞黄腾达后,便对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风餐露宿的事已屡见不鲜;人们的浮夸作风,自以为是、吊儿郎当的处世态度随处可见,实际上,这种人是名副其实的"井底之蛙",常不可一世地自我吹嘘,对他人的才华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完全不明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这的确是现今社会的一大哀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这些社会弊病越来越多,越积越深,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我认为,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时代,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以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传统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起止页码.

[序号] 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序号]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序号] 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序号]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文献中的英文名字不可进行缩写

一定要写正确的人名称呼。中文和英文参考文献书写并不相同。中文的作者一般是“姓+名”;而英文参考文献是采用“姓,名.”的方式。

如果引用的中文文献作者有多个,一般是采用前三位作者署名,第三位作者后面添加等字;英文文献则采用,“姓,名,and名姓”的方式进行书写,除第一位以外,都按照正常顺序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注意无意间的空格,尤其是在书写英文的参考文献当中。参考文献要按照论文引用文献顺序依次书写,这样论文的整体比较严谨,也不会混乱。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缺点800字的人全都教学质量评教授的讲述学生听为主太阳式的教育,现在的教学确实没有训练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

现在的孩子做计算题,都用计算机,写作文电脑上查 ,以前什么都没有不是一样考试的不错嘛。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愿动脑筋了,真担心如果没有网络时代了,他们会怎么样?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成为教育者们研究的热门问题。文章剖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根据我国工程类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工程类高等教育;互联网+传统教育

引言

从古至今,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教育家千百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试教育即为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教育,其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记忆,甚至“死记硬背”,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忽略培养应用和实践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理论、重知识、轻技能、轻实践”[1-5]。如何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是当今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问题。眼下,“互联网+”掀起热潮,诸多传统产业受“互联网+”的影响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形成新的格局和业态。教育行业同样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迎来改革发展的新契机。

1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

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系统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教授课程;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有目的地学习,系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2)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以班集体的形式组织教学,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3)传统教育讲授过程中推崇教师面对面地给学生上课,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成分在学习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并未处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同一,无益于学生的天性成长,其个性、潜力和才能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兴趣和特长的培育,无益于达成因材施教。(2)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发展智力和能力。(3)教师个人才干技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就会引发许多问题,甚至用错误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误人子弟。(4)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听课,限制了学生的数量规模。

1.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2.1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教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机界面友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搜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2)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教学过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特殊,也促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发展建设。

1.2.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缺点

(1)互联网教育在一个虚构的情景中进行,学生缺少真正的感觉。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不能体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以及同学的榜样行为。学生的表达主要通过键盘输入,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受到限制,汉字书写得不到训练,造成提笔忘字。(2)互联网教学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自我控制能力强,能独立学习,且须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环境条件和能力。

1.3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6]。任一教育教学模式都须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任何教育教学模式都要展现其教学理论,体现独有的教学思想。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互联网教学模式体现的是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也比较先进。(2)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无形中影响着教学模式,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传统教学通常在常规的教室环境中进行,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是非常传统的,例如粉笔、黑板、教科书等;而跟随时代发展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环境,使用的教学工具功能强大,教学软件丰富多样。(3)要素关系与模式结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典型结构,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关系形式、组成要素、结构进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2“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创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沟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和协作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交流互动方法多种多样,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此学习环境要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深层次改革,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有利于培育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1)身份认证,学号唯一,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达成毕生学习跟踪。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终身学号。教师把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要求、教学实况录像等放在建立好的教学网站上,学生通过客户端输入学号进行身份认证,进入教学网站下载资料。学生可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地接入学习,不受时空地域影响。学校还可提供一个供师生实时交流的平台(如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E-learning教育教学平台,北京西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咖啡屋),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开发互联网交流平台,实现终身学习跟踪。(2)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育要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化。为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除了创新表现形式(如“云教室”等一屏多显技术)之外,更要注重所表达和传递的教学内容。“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安排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兴趣和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师通过计算机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互联网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足,依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训练内容与学生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不只是关注如何修正学生的缺点。(3)基础知识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教学中,推行基础知识无偿教学,比如语言知识、数学领域的内容、外语等免费;个性化辅导、定制的测试和其他增值服务、专业技能的学习等可以施行收费。(4)实时反馈,随时测验。“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时测试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测试系统进行测试,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定制更有效的学习计划。(5)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学习,而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有年级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和跳出,虽然有一条推荐的学习主线供参考,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6)内容完整、有组织性,表现形式丰富,实现公共编辑和P2P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互联网教学技术平台上以超文本形式将基础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营造宛在眼前的虚构教学环境,让学生易于掌握,使其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过去死板无趣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场所,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论坛、QQ、E-mail、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是在互联网社区里建立模块,进行学习资料共享交流、专题研讨学习等活动,营造教师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和氛围。(7)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沉淀,浸入式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笔记,可以借鉴学习其他优异者的内容,甚至可以学习众人共同完成的一份笔记。学习者添加的注释以及参考材料等更是需要积淀的UGC。(8)网络资源严格筛选。网络资源信息多种多样,教师要辅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定向筛选,严格把关,及时排除不利信息,并将筛选后的资源分享在学校已建好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9)分组学习。在学校开展正式教育之前,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测试,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避免水平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小组内建立讨论组,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也教授他人。组内可以设置奖励制度,以压力与竞争促进高效的学习,实现小组人员集体进步。3结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长处,使两者有机融合,促进了现有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未来工程类高等教育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将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辉.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比较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2):85-89.

[2]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1-110.

[3]赵雪山.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4(6):29-30.

[4]倪政林,李家森,苏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8.

[5]赵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66-267.

[6]耿才华.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差异性分析[J].攀登,2008(6):157-160.

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以下优势:空间优势,传统教育的主要都是在校的,那么在空间上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不利于教学进度的实施,而在线教育就能很好的弥补线下教育的这一缺点;时间优势:线上相比线下,更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在线教育在时间上有很大的自由性,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和复习;;对知识的掌控更强,在线教育的课程都是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等相关的工具即可进行听课,先试着学习,觉得合适再购买,相对线下更具有掌控性。当然传统教育的互动性,情感交流等,都是在线教育所缺少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