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

发布时间: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

《人民论坛》的《学术前沿》是核心期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一本全新的高端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术前沿》以"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的形式,每年二十四期,每期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阐析,以理性的视角和开阔的视域,真正为读者展现社会发展的前沿、学术研究的前沿。

扩展资料

《学术前沿》的定位: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学术分析。我们关注在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长期存在、触及根本、关乎全局的议题。

特别是中央关心、民众关注,极富现实针对性,亟待给出对策、抓紧解决的问题,并以精确严整的学术范式,对这些重大、紧要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在规律层面进行把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介绍

看文章水平、杂志的契合度。

《人民论坛》的《学术前沿》是核心期刊,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一本全新的高端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难度可想而知。(有很多大佬专家都在投稿哦!)

另外,《学术前沿》以"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的形式,每年二十四期,每期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阐析,所以会有约稿,自主投稿也需要符合主题,并且文章应尽力为读者展现社会发展的前沿、学术研究的前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总编辑

1、社长是日报社的法人,对单位负全责,责任大权力越大,说社长是日报社的NO1,在法理上首先得到了明确。 2、社长一般是日报社的党组书记,总编辑是党组副书记,同级别干部排序首先看党内职务,社长作为党组书记政治排序大于总编辑理所当然。 3、很多地方的日报社社长一般由当地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总编辑几乎没有兼任的惯例,宣传部代表党委管理媒体机构,社长有机会兼任宣传部副部长,政治地位显然高于总编辑。 4、从分工来看,社长管全盘,负责主持报社工作,召集报社的党组会决策报社的三重一大事项,可以说报社的所有重要事项都需要社长来决策。而总编辑重心是管采编,涉及采编上的事情一般由总编辑说了算,总编辑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召开编委会、编务会,决策采编事务,社长一般不会过多干涉。但是无论编委会还是编务会都是在报社党组领导下的业务会,原则上都需要服从党组安排,实际上都需要听从社长指挥。 5、从前景来看,报社社长的发展路线还是比较多元的。以地市级日报社为例,资历老的社长可以一步到位提拔副厅,担任地方领导或者省直机关副职;强势的社长也可以调任县区担任书记、县区长或者调任其他市直部门正职;再不济原地踏步也是党委部门的一把手,政治地位摆在那。而总编辑作为业务干部,别说提拔副厅或调任县区任职,有机会转社长都属于进一步使用,两者在发展空间上存在事实上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社长地位普遍高于总编辑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的级别是正部级领导,总编辑是为正部级干部。1946年5月15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的《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当时该报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实际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

《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2019年5月,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荣获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2019年8月,王慧敏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

人民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和中共中央的新闻机构,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中央纪委在人民日报社派驻纪检组。

2009年,经中央批准,人民日报社进行机构与职能调整改革,后又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形成由23个内设机构、1个所属事业单位、72个派出机构、30种社属报刊及若干个社属企业组成的基本架构,初步建立健全了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日报社

人民论坛杂志社部门

人民论坛投稿要求

人民论坛投稿要求,《人民论坛》创刊于1992年,《人民论坛》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含扩展版),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一起来了解人民论坛投稿要求吧

本刊主要刊发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文章,尤其欢迎实证性、理论性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不论资排辈,无内外之别,高水平稿件将从快发表,稿酬从优。

来稿内容要求具有学术性,能反映当前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文章应主题突出,论点明确,层次清楚,论据可靠。稿件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改动或调整文字的权力。

作者保证论文不泄漏国家秘密。若发生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承担。论文如果为涉密科研项目资助产出论文,作者须提交所在单位的保密审批意见。

本刊谢绝纸质来稿,请一律以Word文件格式通过投稿平台上传,投稿请自留底稿。谢绝一稿多投,一个月内若收不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撰写要求

一、论文书写顺序

论文的书写顺序为:中文题目,作者署名,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作者联系方式,正文,参考文献。

二、题目

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三、作者

署名一般不超过2人,顺序由作者自定,各作者之间以空格分隔。英文名顺序应与中文相同。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机构、职称,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其后在圆括号内标明城市名、邮政编码。多个机构的`情况下,不同机构之间以“、”分隔。请在文末附上作者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等。若有多个作者,或作者联系不便,请指定一位联系人。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独立成篇,不分段,意义完整;用第三人称撰写,要求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不用“本文”“作者”等词语。

五、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论文请注明资助基金的正式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六、各级标题

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各层次标题依次用汉字数字、加括号的汉字数字、阿拉伯数字、加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一、”“一、”“1”等。

七、图、表

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如用图表,则在文中不重复其数据,但需摘述其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图表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要有图号和表号,并在文章标出。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表格一般用三线表,上方应有表序、表题,表的栏目中量名称或量符号/量单位应齐全。

八、文献注释规范

须符合“《人民论坛》文献注释规范”要求,

人民论坛办刊成果

据2020年8月11日中国知网显示,《人民论坛》共出版文献量34244篇。

据2020年8月1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人民论坛》共载文23153篇,基金论文量为4545篇。

收录情况

《人民论坛》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收录。

影响因子

据2020年8月11日中国知网显示,《人民论坛》总被下载次数7304944次、总被引次数84866次,(2019)复合影响因子为0.484,(2019)综合影响因子为0.228。

据2020年8月1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人民论坛》被引量39591次、下载量823559次,基金论文量为4545篇,据201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因子为0.5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19种)中排第3640名。

人民论坛是2019年入驻C刊的。

C刊(“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出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缩写为CSSCI。

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

其他进入C刊的有河南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湖湘论坛、理论学刊被踢出成了扩展。统计与决策、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中国出版、学习与实践、学术前沿、科技进步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商业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改革、探索、理论探讨、理论探索、编辑之友。

科学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高教探索等均在C刊里。扩展方面,重庆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理论与改革等、当代电视、传媒、中国高校科技还是稳在,另外有世界农业、新闻爱好者进入了C扩目录。

人民论坛发展历史:

《人民论坛》创刊于1992年,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军事法律综合类学术期刊。

据2020年第Z2期期刊内页显示,《人民论坛》编辑部封面设计1人。

据2020年8月11日中国知网显示,《人民论坛》共出版文献量34244篇、总被下载次数7304944次、总被引次数84866次,(2019)复合影响因子为0.484,(2019)综合影响因子为0.228。

据2020年8月1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人民论坛》共载文23153篇、被引量39591次、下载量823559次,基金论文量为4545篇,2018年影响因子为0.52。

人民画报杂志社

《人民画报》至今已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记录下新中国沧桑巨变,文革期间,《人民画报》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一起,成为没有停刊的四大报刊之一。在那非常岁月里的非常幸运,决定了《人民画报》的珍藏价值。一本画报连续出刊50多年,堪称中国出版史的奇观。一直以来倍受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到2013年,人民画报社同时出版有四个语种的纸质杂志,包括《人民画报》(中文)、《中国画报》(英文)、俄文《中国》杂志和韩文《中国》杂志。不仅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进取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我国新世纪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莲花山碑林系列作品和绘画作品多,历史跨度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如《论语画解》刻石53块,《法界源流图》刻石95块,《淳化阁法帖》刻石98块,《浮图大观》刻石105块,《周易画传》刻石448块,《中华胜景图》刻石170块,《五百罗汉图》刻石500块等等。《论语画解》是台湾画家江逸子先生以温婉秀雅的笔墨,就其对《论语》参悟的心得精心绘制,北京《人民画报》杂志社孟庆利先生得友赠此画册后,转赠元极碑林,并征求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意见,孔女士欣然题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齐刻入碑林。《周易画传》是画坛巨匠李苦禅先生之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燕教授历经三十个春秋、苦心孤诣的著作,经中国周易学会顾问、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先生推存刻碑,唐教授认为《周易画传》对《易经》卦爻辞作了诠释,多角度展示《易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东方文化奇葩——《周易》的奇思妙意,足以勒石碑林,垂教永远。莲花山碑林还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华夏铜镜集锦》、《随州编钟》等许多作品形象地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程。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网是人民论坛杂志社官方网站,是专业思想理论门户网站,致力于构建专业化的思想理论门户网站,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上的舆论影响;致力于成为多业态立体化的.在线投稿: 邮箱投稿:投稿须知1、稿件须在正文前附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和3—5个关键词。其中文章摘要应根据原文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论证进行概括和提炼,摘要的表述不得超越原文内容,并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尽量不用“本文”、“笔者”,“我们”等词作主语,力求简明扼要、客观准确、完整连贯。文章摘要、关键词以及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须同时译成英文。2、请附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3、文中引文请仔细核对原文,注释采用脚注,参考文献采用尾注。注释和参考文献请按下列顺序书写:主要作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文献类型标识(见图示)、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利P4、本刊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5、对采用的稿件,本刊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可对稿件进行技术处理,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声明。6、凡被采用的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因一稿多投或抄袭、剽窃等侵犯他人著作权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者,本刊保留依法采取适当措施的权力。

1、人口流出现象严重。从人口来讲,中国是一个有着庞大农村人口的国家。2017年的农村常驻人口为41.8%,农村的年轻人都希望走出农村的生活,所以变成了流动人口。而正是这些流动人口太多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村”出现。2、农村公共权力代理人的老龄化。3、公共事业建设艰难“一事一议”变成“凡是难议”。4、集体债务化解无望,税费尾欠政策引发新矛盾等。中国农村的治理困境可以从人口来讲,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这庞大农村人口的国家2017年的农村常驻人口为41.8%,这里有人觉得与现实不符,其实如果我们自细研究发现,农村的年轻人都希望走出农村的生活,所以变成了流动人口。而正是这些流动人口太多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村”出现。使得农村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养老问题,而且农村老人大多数是没有退休金的,而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更多的负担,所以导致养老只能靠年轻人。要想振兴农村,只能先留住年轻人,让他们愿意待在农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村家庭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等方面相继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向城市,农村地区出现...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你刷短视频,上瘾吗?有不少人沉迷短视频中无法自拔,深度发烧友甚至乐此不疲的刷个通宵还意犹未尽。而有人为了抵抗短视频的诱惑,直接的做法就是立马删除了相关软件,回归自我。目前,我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短视频正值风口浪尖,并被预估因2020年5G的商用普及将呈现出不可避免的井喷之势。短视频沉迷作为越来越显见的现象,为社会带来了新的焦虑。短视频沉迷现象短视频沉迷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屡见于报端。武汉的一位家长发现9岁的女儿沉迷抖音,“浓妆艳抹、翘着兰花指”“对着手机抛媚眼”“成人化的动作与稚嫩的脸庞十分违和”。2019年一项针对197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短视频的不良内容。短视频也让一些成年人表现疯狂。2019年跨年夜,江苏江宁有男女4人,驾驶2辆小型轿车,在机动车道路中间刷抖音,以交通事故为情节导演搞笑视频,结果引发一辆大型货车与道具车碰撞,2人受伤、3车受损。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生产力,其所显示的伟大力量和美好愿景,使人们赞美科技、崇拜科技。这也是包括短视频在内、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新技术产品令人心醉的根本原因。然而,新科技所唤起的冲动也会驱使人们忽视对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以至于因宠爱过度而导致人文环境恶化与思想深刻性的衰退。当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离不开短视频这样的科技产品,习惯性融入互联网技术系统的某个环节或端口,人便自动被带入一种机械化境地,面临被物化的风险。短视频沉迷的存在再次投射出技术驾驭人性的残酷现实:技术光耀吸引力压制人、统治了沉迷者,使其自由被异己的力量所剥夺,沉迷者从属于它,成为它的附庸。为什么我们容易沉迷短视频无法自拔呢?欲望生产打开短视频“潘多拉的盒子”虚拟生活的幻妙感及基于自我的成就感,使沉迷者无法摆脱欲望需求,无休止的欲望生产打开了短视频“潘多拉的盒子”。在虚拟网络中,短视频的多样性使感官上快感的释放有了更多的渠道和表现机会。压抑的欲望得到宣泄,新的欲望在他人表演刺激下激生,不论大事小事、顺境逆境,不管有无颜值声誉,人人皆可成为红人达人,展示自我随性而动。只要欲望所指行动可及,日常生活的每个时刻都可能在短视频平台上演、演绎,供自我欣赏或他人“观赏”,并期待引发轰动与流行,像“社会摇”“C哩C哩”受到年轻人的热情追捧。在抖音的统计中,2018年一年的时间便见证了365万次相聚、204万次脱单、235万次毕业的快乐,记录了1024万次离别、200万次失恋。短视频欲望生产的无限性与创造性,源于满足平庸的优越感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凯恩斯将人的欲望结构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源于生物性不可或缺的绝对需要,一类是超过他人建立自尊与优越感的精神需要。研究表明,目标匮乏感会进而激发一种行为倾向,即对那些看来拥有此种目标价值的人或对象加以渲染、想象、摹仿。短视频沉迷的表现,除了不眠不休的使用症,也包括一些人欲罢不能的模仿和狂热训练。通过鬼畜、尬舞等夸张表演,一个个鲜活个体不为人知的隐秘需要得以展现,或引发关注和追捧模仿。圈群归属导致个体沦陷于短视频的温柔境地在短视频补足欲望缺失与收获满足的过程中,个体亲历短视频社区人群最有力的点赞与支持,文化归属感也有了温暖的栖息之地。短视频圈群虽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形社区,但互动人群因为共同关注,便可产生长期、稳定的凝聚效应,使虚拟存在发挥了聚集、对话、规范的社区功能,甚至直接影响现实。短视频社区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看点圈群。通过隔屏互动能够将成千上万人组织成声势浩大的视频虚拟社区,号主与号主、号主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围绕话题与内容的交流产生真实互动效果。二是评点圈群。围绕话题的共同评论也是短视频自发社区形成的一种方式。抖音评论中存在着过山车大队、李云龙队伍等多种组织,分类结构清晰,带有鲜明的团队身份标签。三是散点圈群。短视频散在的号主,倾向于在群体关注中联合行动,如在号主的带领下万人同时异地同跳海草舞。“抖友出征,寸草不生”的集结语在网络爱国事件中成为一种观点宣誓和身份认同。为达成一致的需求目标,这类圈群社区表达了群体的文化主张,也活跃了短视频生态。以文化研究角度观察,短视频社区带有鲜明的亚文化特征,使用者基于“共同的兴趣结合”,依赖于“共同的感觉”,显示了特色鲜明的互动、话语方式,传递其认同的价值观,追求个性风格,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凝聚力。社区建立在自愿自觉的认同基础之上,这使它更可触及使用者心灵。但基于同样的原因,短视频亚文化社区也构筑起新的文化城墙,同好者社区趋于闭塞,提升了人们陷入信息茧房的风险——默默地扎堆在一起的人群,沦陷于亚文化的温柔境地,排开他人与现实,也为现实与生活所对立。如何跳出短视频沉迷困境?短视频沉迷所反映的科技悖论再次提醒人们,重拾理性十分必要,需据此建立起互动润滑的社会组织机制和行动机制。首先是理性共识的寻求。企业、媒体、家庭、学校和管理部门,要在理解和接纳短视频使用兴趣爱好及人们正常欲望需求的基础上,客观、负责任地传播理性知识,揭示科技与人的发展关系以及科技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强化法治规范体系认同,实现社会伦理规范效能,网络素养教育的介入亦不可或缺。其次是理性管理机制的完善。当前,互联网“硬治理”方式多样效果明显,更好地约束经营主体自律,减少了短视频沉迷的外源性动因。但对于大多数并未违法违纪的短视频沉迷者来说,强力干预或难完全唤起个人内源性戒除动力,还需进一步兼顾软硬治理方式的平衡,进一步完善刚柔并济的治理机制。最后是理性的文化导流。短视频沉迷源于网民对娱乐的欲望需要,也是他们文化生活匮乏、文化养分缺失的一种反映。解决沉迷问题,还需深挖优秀文化资源,推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高质量网络短视频内容供给,通过多种方式引入主流价值观传递、形成文化理性的导流,打造绿色、精品短视频内容产业链和生态圈,从根本上提升短视频沉迷的治理效力。选自 | 《人民论坛》11月上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孟威原标题 | 短视频沉迷的动因探析与理性寻回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原文责编 | 常妍原文美编 | 杨玲玲欢迎加入人民论坛VIP会员

订阅汹涌澎拜的城市化大潮冲击下,大量农村中青年到城市找活路,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这极大地“撕裂”和“解构”了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拉扯”中,乡村治理体制性改革的出路在哪儿?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导 周少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两个历史性任务,事关两者之间互动共进的双向交流过程,其组织性体制基础则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及其现代化,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拉扯”中艰难前行,面临一系列制度性“纠结”或“困境”。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反向拉扯”今日之“乡村”,不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的“田园牧歌式乡村”,也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停滞的乡村”,而是在不断急剧提升的城市化(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变动不居的乡村”。这是我们探究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结构性大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进程中,获得一定人身自由的传统农民,不断地、一波接着一波地涌进城市,推动着“城市化率”的节节攀升。这意味着广大乡村中的人才、资金和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级城市,从而相应地导致各地乡村不断遭到侵蚀、衰落甚至消亡。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提出的历史性背景,也是“乡村振兴”面临的历史性挑战。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则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资金和资源的支撑,特别是产业支撑和人才支撑。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则不容乐观,2017年中国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7.9%、40.5%、51.6%,而农村常驻人口达41.48%,也就是说,不到国民生产总值8%的产值,要“养活”40%之多的人口,这是目前“农村留不住人”,大量中青年“到城市找活路”的根本原因,导致人才、资金和资源“单向”流入城市,而广大乡村面临“空心化”“边缘化”的问题。这就形成乡村治理的背景性制度困境: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和“回流”,但现实是,乡村的产业基础根本无法支撑如此之多的人口生存。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乡村人口、土地紧张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又需要大量的人口离开乡村,并能够一体化地融入城市生活,也是说,从长远来看,为了根本性地解决乡村治理问题,还需要农村的人力和财力“流入”城市。这便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历史夹缝”之中的乡村治理,要实现城乡之间人才、资金和资源的“自由双向流动”,解决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还亟待城乡之间制度性体制结构的深化改革。二乡村共同体与流动性社会的“结构调适”正是在汹涌澎拜的城市化大潮冲击下,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单元”的结构性调适,治理主体是谁?治理对象又是谁?传统乡村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乡村,有着极大的结构性转换。传统乡村基本上是一个“稳固的乡村共同体”,是一个“知根知底的熟人社会”,基本上依靠传统的村规民约等道德性力量维持乡村秩序。改革开放前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使国家的政权力量渗透进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持了传统的“习惯性治理”。但汹涌的城市化大潮,极大地“撕裂”和“解构”了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几百万、几千万到二亿之多的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季节性”和“阶段性”地改变了乡村的治理结构。一是乡村“熟人社会”的松解。二是“流动性农民工”成为“两头管不着”的庞大人群。农民工大部分时间在各级城市“打工”,但其户籍不在城市,加之其季节性流动的特征,城市社区不便管理。且其常年不在农村,理应在农村社区落实的各种权利的实现根本没有“落实主体”。三是乡村治理主体和对象的高度变动性。大量农民工季节性在城乡之间的“漂浮流动”,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对象的高度“可变性”,加之一部分富裕农民在县城、城镇买房居住,虽然其户籍和身份是“乡村成员”,但根本不在乡村生活,也就无法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有效主体和有效对象”。也就是说,在城乡结构互动调适的历史性转型时期,乡村的人员结构、产业结构,甚至其土地制度、住房制度都带有极大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这便是“流动性乡村结构”给目前的乡村治理带来的极大的问题和挑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