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家庭对幼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家庭对幼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论文

《试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儿童性格 性格形成

摘要: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

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

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三、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应。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 [5]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9,(02).

[6]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

[7]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

[9] 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10] 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当前,学前 儿童 家庭 教育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 热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一 《浅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得到应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通过分析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途径和策略,从而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其宗旨就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的。儿童出生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外部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比,此时儿童好比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正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最初的色彩,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素质普遍偏低 家长 文化 、道德素质对整个家庭活动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决定家庭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家长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 方法 的运用等。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良品行,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观念认识错误 有些家长则把儿童的发展完成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者是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我们只管生孩子、养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做法。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和严厉;有些对孩子期望低,对孩子采用“忽视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的社会中最为普遍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永爱过度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袒护,事事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次放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存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做法,无论对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还是缺点和遭受的失败,他们都不予关注,不予反应。另外专制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对孩子过于严厉,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过于简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家长素质 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父母的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其次家长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既要主动辅导孩子学习,教给孩子科学的方法,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常识作出较满意、正确的回答。若孩子一问家长三不知,或回答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将 对子 女的学习和成才带来不利。最后家长言谈、举止、仪表是内在心灵的表现,是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仪表的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具体内容包括: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简单复制;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时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发展是生物遗传、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儿童应获得全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并进而制定合理的、适宜于自己孩子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观的内容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等等。 (三)采用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最适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积极的,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会过于严厉,但也不是特别娇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既随心所欲地支配,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爱总能够适度地把握。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指正。父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人,赋予他们同等权利和义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爱好 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孩子遭受的挫折又能进行合理的鼓励。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朝安:《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2012年. [3]钟莉:《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的思考》,江西教师网,2012年. [4]张红鸽:《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创新教育》,2010年.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二 《浅谈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 【论文摘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 经验 ,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 措施 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目前,多数家庭 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 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 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 兴趣爱好 强加给孩子。 2. 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l.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 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二是丢掉反常心。三是丢掉虚荣心。四是丢掉惧怕心。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 种植 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家庭环境对幼儿影响研究论文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家庭是幼儿的重要教师,影响其一生,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幼儿影响

社会是由数不清的家庭组成,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模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模样的雏形”。那么在家庭这特殊环境中的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任,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是开启幼儿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环境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中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内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迁”这一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内在因素俱多:

一是情绪上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使幼儿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

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性的在家中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幼我经常饥饱失常、睡眠失调,天长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其次,家庭教育的观念。父母对家庭中的幼儿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认为学前教育就因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识,他们对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仅仅是幼儿看护、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过份的溺爱,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着一根根“独苗”,现在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担心幼儿的未来前途,在教养过程中,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和干涉,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容易使幼儿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最后,家庭环境中还有不乏的“隔代亲”,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较多,祖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别亲,然而上一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结构,还有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上的现象,有碍于幼儿家庭环境中培养教育的实施,所以要加以克服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为幼儿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处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快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护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2、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结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以后的学习中对幼儿都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儿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确幼儿的位置,使他们快乐的成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关心幼儿

这里所提到的家长真正关心幼儿是什么样的程度,是过分的保护还是过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长属严惩型,也常是出于对幼儿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容易使幼儿产生逆返心理,往往变成你说让他朝东他却往西,返叛的心态较强,那么做家长,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切实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以上所讲的内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质环境和家庭关系环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公如何快乐的成长。

二、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几个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门,教育种类也是层次不等,但是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规范性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归纳为这几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体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是整体而又全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他家庭成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其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也可以向有关专家或幼儿老师求学、取经,更好的补充文化,科学知识,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实施起到更大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实施,达到最满意的成果,重要的一点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全面素质提高是分不开的。

2、给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独立的自由这间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一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主动的,可以发展的个体,在与孩子交往,我们只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诱即可,对幼儿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意和理想的个人发展的内动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承担一些事,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让幼儿从事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据孩子特长,让孩子全面的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明确自我,树立自信。

最后要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气质”,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具有一种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适应,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只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将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4、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的表达反映了人的素质,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语言要求发展制定,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

一是创建良艰险的语言环境。卡尔威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管家忍痛辞掉,就因为老管家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会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是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一个随意、自然的说话氛围,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体传闻和书刊,扩开孩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然家长要多给予表扬来激发孩子使其更上一层楼。

三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会说话是一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说的更好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息息相联的,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练习,教孩子在说话前要先想好怎样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做到言之有序,时间久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5、如何实施随机教育

教育孩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教育的形式,家长要善于观察、运用得当的教育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随机教育,孩子对社会、自然等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碰上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如有教育意义,家长就得好好把握。幼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简单的自然现象,批雷下雨,四季转换、花草树木等这些幼儿都可以亲自经历,家长有随机教育时注意引导,并用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科学性随和教育的实施,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良好发展和促进作用。

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建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发展,培养孩子较强的基础素质,才能迎接精彩和多变的世界。

摘要: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关于规则方面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而规则的养成又往往依赖于幼儿时期家庭间的教育,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阐述了幼儿规则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规则养成

0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2.1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

【摘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素质

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遗传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的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施加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深。0-6岁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大于一生中的任何时期,

他们往往从父母处接受人生中的第一次交流、第一次经验,对其今后的人生观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一个和谐的家庭,融洽的父母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这就将父母教养行为的研究意义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里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权威型、纵容放任型和拒绝否定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因为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以下四个方面的操作可有助于建立民主权威型家庭:

1.多赞美。任何儿童,即便是最顽劣的孩子,身上都有其良好的一面,这就是闪光点。家长应该随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利用它来恰当地赞美儿童,激起他们的热情,使儿童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推动自我前进的内部驱动力,拥有积极的态度,会使儿童更乐意地完成工作。

2.树立民主合作意识。让儿童学会跟别人交换意见。家长在做事时,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独断专行,尤其不要忽视儿童的意见,乐于接受儿童的良好建议,刺激他们的合作精神,进而发挥团体合作的力量。

3.教孩子学会移情。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想问题,认识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要考虑并且体谅别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时常让儿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才好?

4.对于错误的处理技巧。孩子经常犯各种错误,家长应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巧妙进行处理。如果当众纠正可能会对儿童心理造成伤害的话,就应该考虑私下交流,指出所犯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找出适当的方法改正错误。此点最好于赞美相结合,称赞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孩子是男是女,父母都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倍为钟爱,因此无论在满足儿童的需要、给予儿童一定自由、多说理而少惩罚或是对儿童发展寄予的厚望上都有较为一致的取向。基本上没有父母会选择拒绝否定型的教养方式。

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由于独生子女物质条件好,家庭教育抓得早,具有与非独生子女显著不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优势是:普遍具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思想开放,主动性、自主性强,社会交往也活跃,喜欢表现自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孩子的生存环境日益优越,物质条件极大丰厚,不需要与他人分享食品与玩具。生活在爱的氛围之中,处处感受到被爱,而家长很少需要他们给予和付出。使孩子养成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回报的不健全人格,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任性,坚韧性差、自私、不合群、胆小。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呢?

原因之一:家长的宠爱和溺爱所致。“四二一”综合症,已成为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四个老人和一对父母共同爱一根独苗,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

原因之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度的把握。自古以来“上学是唯一的出路”这一思想以根深蒂固在每一位家长心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促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度,“只要学习好,别的都无所谓”,是大多数家长心里的一道误区,甚至有些家长更将这种态度挂在嘴上,传输给孩子,造成孩子错误的理解方向。

原因之三: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一些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托付给了爷爷奶奶,然而隔代教育毕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误区。一是老人的隔代情,容易导致对孙辈们的溺爱;二是老人教育孩子力不从心,容易滋长孩子的坏习气;三是老人与时代滞后的思想意识,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原因之四: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一些家长深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有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人家打你你也打他”。长期下去致使孩子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由于家长们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所导致。“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更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应该多看些科学育儿书籍,爱在心里,严在表面,抓住幼儿关键期,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品质教育。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他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三、而家庭教育主要以母亲的教养为主。

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别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天性更倾向于接近母亲,据调查显示,有母亲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更趋于平静,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

因此,母亲的榜样示范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在家里能向儿童示范亲和社会的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在模仿中迅速提高。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对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把母亲教育方式划分为溺爱型、粗暴型、理性启发型三类。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民主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而大多数母亲的教养方式多偏向于溺爱型,这可能是女性的天质所致。但是母亲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多种特征的综合体现,很难以某一种特定的类型加以概括。总之,母亲的教养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而善良、美好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在精神愉悦、富足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强大、更自信、更懂得关爱他人,身体也才能更舒展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燕李丹李娜宗爱东黄开宇.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及功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234

[2]戴冬兰.独生子女现状带来的思考.幼儿学习网.2013年01月

[3]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3期3-6

[4]王韵.家庭环境对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山西太原030006

[5]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007年第6期

[6]焦丽梅.论家庭教育中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9月第21卷第9期

[7]张建端时俊新刘国艳石淑华.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现况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22卷

作者简介:

寇静,女,现工作于陕西中医学院,实验技术员。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文献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摘要: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现今很多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及身体健康。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幼儿快乐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建议“曾子杀猪取信”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典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良好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遇的事物不分好坏不加以过滤就全部学习了。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儿童接触美好的事物,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家长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当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父母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例如,有的父母在家中陪伴孩子时,不与孩子交流只顾自己玩微信和手机游戏等。孩子很没趣,坐在父母身边有样学样,当“忠实观众”。还有一些父母热衷于“传统娱乐项目”在家里或者棋牌室与人打麻将,忘记时间,忘记孩子。有媒体报道,有一位家长因为打麻将忘记接幼儿园的儿子放学,导致孩子出了意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学习很难提起兴趣。(二)家庭教育不当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由于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周末还要做家务及各种应酬,生活压力过大,因此,下班后身心俱疲,无心与孩子玩耍,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不能跟孩子有很好地精神沟通。为了补偿孩子,就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加之老人带孩子,隔代抚养溺爱现象更严重。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爱攀比,花钱大手大脚,不听从管教,爱耍脾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独立性差,与父母的关系不好。还有一些家庭是母亲全职在家里照顾孩子,由于母亲生活单一,加之家务劳累,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导致家里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脾气暴躁、敏感、好胜心强。这样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导教育,有可能走上歪路。(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国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隔代教养据调查,留守儿童教育中隔代教养类型占总数的60%以上,而且教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除了满足孩子吃穿外,其它教育被忽略。2.物质满足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为了弥补对孩子教养的缺失,父母往往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儿童,在行为上过度迁就儿童。致使儿童在道德上缺乏引导,在行为上缺乏管束。3.照顾分歧多很多隔代教养者反映儿童越来越难带,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顶嘴,打骂长辈。让隔代教养者非常头疼。父母回家时,隔代教养者会向父母反应,但是父母这时往往不接受,就会造成隔代间的分歧。(四)单亲家庭一般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儿童。家庭的破裂,带给他们的是生活环境的巨变和心灵上的打击。他们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突然变得无人问津,他们恐惧父母的不理和远离。很多单亲家庭儿童开始逃避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自我放弃;心理封闭、内心孤独、敏感且攻击性强;有敌对、嫉妒、多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憎恨心理逆反心理强,容易产生反向行为和其他过激行为。二、家庭环境教育实施建议(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儿童的幸福感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与否,主要是儿童的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父母给儿童营造的家庭氛围。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物质环境,家长在创造环境时应该注意以下情况:1..物质上张弛有度不是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对他们好,我们要给他们最合适的。例如,让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给予孩子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用适当的方法遏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在自然中养成良好心性...《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创造美。幼儿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增加生活情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同时,大自然为孩子提供许多天然材料做玩具,如:小木棍、树叶等。幼儿还可以利用自然中的事物变废为宝,动手自制玩具。让幼儿在自然中充实起来,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心性。(二)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是一个独立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个体。作为家长不能只注重幼儿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幼儿更多的养分。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亲子活动的有序开展、拒绝家庭暴力等方面。家庭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与幼儿互动中做好幼儿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家长要重视与幼儿的亲子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通过亲子游戏学会分配和分工合作,遇到事情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格乐观,抗挫能力增强,更加自信。家庭暴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幼儿身心的极大伤害。它包括父母间的暴力、父母对幼儿的暴力等。家庭暴力不仅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拒绝家庭暴力,创建和谐家庭,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树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尊重幼儿健康兴趣的培养幼儿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健康兴趣并给予适当机会进行培养。健康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益于幼儿良好心态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家长在幼儿兴趣培养中要做到不强迫、多鼓励、讲坚持。同时,家长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带动幼儿弱势智能的发展,让幼儿全面发展增加自信心。3.注重生活教育教育家杜威曾强调“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教育应注重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实施。幼儿的学前教育应注重兴趣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益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更有益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总之,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就像需要呵护的幼苗,需要家庭环境教育为他提供良好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的环境。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在教育论丛,2010,(1).[3]群安,孟义国.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点滴[EB/OL].[4]金芳.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EB/OL].作者:潘海丽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影响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家庭是幼儿的重要教师,影响其一生,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幼儿影响

社会是由数不清的家庭组成,家庭作为人最初的生存环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如同陶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模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模样的雏形”。那么在家庭这特殊环境中的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任,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是开启幼儿心灵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对幼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的利弊

家庭环境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中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内在都具有,古有“孟母三迁”这一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内在因素俱多:

一是情绪上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使幼儿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下。

二是品行上的。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没有规律,比如经常性的在家中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使幼我经常饥饱失常、睡眠失调,天长日久也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

其次,家庭教育的观念。父母对家庭中的幼儿教育重要性和自身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教育,可有的家庭认为学前教育就因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教育就是教知识,他们对自身文化水平、教育能力缺乏自信,仅仅是幼儿看护、照料其的起居而已。再次,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过份的溺爱,如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着一根根“独苗”,现在的父母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担心幼儿的未来前途,在教养过程中,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过分保护和干涉,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容易使幼儿形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最后,家庭环境中还有不乏的“隔代亲”,不少家庭的老人所占比例较多,祖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使人感到隔代特别亲,然而上一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结构,还有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根本上的差异,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带来负面的影响。

以上的现象,有碍于幼儿家庭环境中培养教育的实施,所以要加以克服这些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为幼儿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处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幼儿快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又是孩子的朋友,在情上做到相互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护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2、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就能形成,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结果,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以后的学习中对幼儿都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3、幼儿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在家庭中要明确幼儿的位置,使他们快乐的成为家中的主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

4、家庭如何做到真正关心幼儿

这里所提到的家长真正关心幼儿是什么样的程度,是过分的保护还是过分干涉,要么就是家长属严惩型,也常是出于对幼儿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容易使幼儿产生逆返心理,往往变成你说让他朝东他却往西,返叛的心态较强,那么做家长,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切实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更好的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以上所讲的内容,家只要把家庭文化、物质环境和家庭关系环境充分和合理安排,才能使幼儿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公如何快乐的成长。

二、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几个方面

现代家庭教育是五花八门,教育种类也是层次不等,但是只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规范性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家庭教育,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归纳为这几方面:

1、提高家庭教育的全体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是整体而又全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想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他家庭成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面,可以采用“家长学校”(或其他的学习)方式来提高,也可以向有关专家或幼儿老师求学、取经,更好的补充文化,科学知识,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实施起到更大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能否理想的实施,达到最满意的成果,重要的一点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全面素质提高是分不开的。

2、给幼儿创设一个合理的独立的自由这间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一个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主动的,可以发展的个体,在与孩子交往,我们只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去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到循循善诱即可,对幼儿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意和理想的个人发展的内动力,怎样来培养幼儿的自信,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承担一些事,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让幼儿从事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自信,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其次,根据孩子特长,让孩子全面的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父母在孩子活动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明确自我,树立自信。

最后要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现在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新的世界,因而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强者气质”,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具有一种无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以后适应,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只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将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4、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的表达反映了人的素质,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语言要求发展制定,使语言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

一是创建良艰险的语言环境。卡尔威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老管家忍痛辞掉,就因为老管家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会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是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一个随意、自然的说话氛围,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接受大量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体传闻和书刊,扩开孩子的视野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看到的、听到的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当然家长要多给予表扬来激发孩子使其更上一层楼。

三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会说话是一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说的更好呢?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息息相联的,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练习,教孩子在说话前要先想好怎样说,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要做到言之有序,时间久了,就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5、如何实施随机教育

教育孩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教育的形式,家长要善于观察、运用得当的教育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随机教育,孩子对社会、自然等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碰上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如有教育意义,家长就得好好把握。幼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简单的自然现象,批雷下雨,四季转换、花草树木等这些幼儿都可以亲自经历,家长有随机教育时注意引导,并用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科学性随和教育的实施,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良好发展和促进作用。

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建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发展,培养孩子较强的基础素质,才能迎接精彩和多变的世界。

摘要:守规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关于规则方面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而规则的养成又往往依赖于幼儿时期家庭间的教育,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阐述了幼儿规则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的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规则养成

0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2.1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摘要:家庭作为学前儿童学习的第一场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是学前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基点,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积极引导,为今后学前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社会性 家庭 家庭结构 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关系 家长教养观念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命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构建了。"儿童从出生到7岁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其社会化始于家庭。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儿童习得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家庭结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家长教育观念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和人数。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在核心家庭中,由于只有两代家庭成员,家庭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增多,容易形成亲密感情,这种亲密感情是父母对儿女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容易达成一致。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过程影响较大。但由于家庭成员少,孩子交往对象单一,不利于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在主干家庭中,由于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层次较复杂,儿童可以同时和几代人交往,学习长辈们的相处方式,锻炼各种适应社会生活的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但这种家庭中,家长之间容易引起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儿童社会化所受影响取决于儿童的性别、年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原因以及父母的态度。这类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不良的现象。如果父母离异了,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仍能进行沟通,双方能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出现了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子女数目减少趋势。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人数剧增,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已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结构使孩子的社会化独具特色。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兄弟姐妹,无法建立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而伙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很大。这种家庭中,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像孩子倾注过多的爱而不求回报,结果导致独生子女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体谅他人。但,这种家庭也有优势,有资料证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智商要高,性格上表现出活泼,健康,积极,主动进取的特点。面对独生子女社会性培养问题时,一些专家建议,应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引导孩子理智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要代替儿童的成长,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要事事包办,应让他们接受生活的锻炼和挫折。二:家庭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社区的人文环境等都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农村孩子的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但居住场所较为广阔,玩耍的空间较大,同村的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而言,城市孩子接触事物多,视野广阔,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各种各样的传媒文化促进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但城市居住条件拥挤,独门独户自成一统的格局,限制了儿童的户外活动与邻里之间的交往,影响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而儿童正是在与同龄伙伴平等,密切的交往中,学会遵守规则,合作,团结,理解,体谅他人,这些都是将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品质与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儿童的社会性教育。父母尤其要努力为儿童的创建一个爱读书,爱学习,求上进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价值观,人生观,待人接物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家庭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夫妻关系会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般而言,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安全感就强,反之,则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会给儿童的社会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未完,完整版请点击下载】上一篇:论文:隔代教育 不教之教 下一篇:没有了最新课件下载幼儿园中班多媒体科学:水的秘密幼儿园中班多媒体美术《有趣的手指印画》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蔬菜品种多PPT课件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大家的东西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大树妈妈PPT课件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两只老虎》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铃铛说话PPT课件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萝卜房》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谁在叫PPT课件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我的小手变变变

最大的影响就是连续问题,分为有教养和无教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