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燕赵晚报编辑

发布时间:

燕赵晚报编辑

仝文瑜原是燕赵晚报记者,现在中央电视台当编导。1992年1月1日燕赵晚报创刊号头版稿件《产院里的“元元”、“旦旦”》就是她采写的。如今,她回忆起当年创刊时午夜采访的情景仍激动不已。12月21日,本报记者与她进行了电话连线: 仝文瑜在电话里说:“《燕赵晚报》是1992年1月1日创刊的。此前几天,编采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谋划,准备选择一个在燕赵晚报创刊时诞生的新生命作为本报的象征性人物。“于是,创刊的前几天,编辑部决定派几组记者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采访几个代表性人物,集中报道。我和特约记者董德胜编在一组,负责报道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一个新生命的出生。“那时的新生儿不像这几年这么多,出生时间也难以事先确定,想要找到一个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出生的婴儿并不容易,所以,大家就把首选目标锁定在全市产妇最集中的地方:市妇产科医院,觉得在那里出现这个标志性婴儿的几率最大。“正式采访前几天,我就跟编辑弓晓光一起到市妇产科医院联系,确定是否有孕妇的预产期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直到1991年12月31日下午,才得到明确答复:应该有两名产妇的预产期接近这一时刻。而编辑部这边差点因迟迟得不到妇产科医院的答复而临时改变计划。“19 9 1 年12 月3 1 日晚11时多,除了文字编辑王惠平(现任燕赵晚报副总编)和当时的燕赵晚报新闻部主任兰耀东留守编辑部以外,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就都陆续从报社出发,骑车采访去了。那时石家庄还没有出租车,记者们也没有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我们就借用采访对象单位的电话或寻找公用电话跟编辑部保持联络。那时候天很冷啊,但采编人员的热情都很高。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采访的经验很少,感觉很新鲜很紧张。“作为女性,我获得特许进入产房,亲眼见证了那个标志性婴儿的诞生。没想到的是,预产期最接近1992年1月1日零时的一个产妇直到当日凌晨1时才生下了一名婴儿。而另一名产妇却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左右产下了一对双胞胎。我亲眼看到那一对双胞胎(元元、旦旦)的出生经过。那是我第一次看人生孩子,感觉很恐怖:为了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医生用一把手术剪‘硬生生’地给‘元元’、‘旦旦’的母亲做了‘侧切’。我当时深切地感到:当一个母亲是多么不容易,一个新生命是多么弥足珍贵。“因为事先大家都没有料到这名产妇会生一对双胞胎,所以医护人员和记者都很兴奋。而这对双胞胎的父亲田京振却好像很平静。后来,我们了解到田京振家在藁城农村,已经有一个男孩了,可能他考虑更多的是再养一对双胞胎会很吃力。因这对双胞胎的出生时间最接近元旦零点,所以我就建议田京振管他们叫‘元元’、‘旦旦’。田京振同意了。“我给编辑部打去电话,报告了产院里的情况。同行的特约记者董德胜在手术室门外拍下了小哥俩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1992年1月1日凌晨一两点钟,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纷纷返回编辑部写稿。那时报社只有一台电脑,记者们写稿都是用钢笔和稿纸。包括我在内的记者们都没有写过晚报类的稿子,都有点不摸门。编辑也很担心:这些急就章的稿子能不能用?果然,最后所有的稿子上都是勾勾改改一大片。但记者和编辑们都很有激情,没有人抱怨什么。1992年1月1日下午1时左右,燕赵晚报创刊号印刷出来了,头版头条刊登了组稿《1992,你早》,我写的《产院里的元元旦旦》成为这组稿件的头条。从此,元元、旦旦成为了燕赵晚报的标志性人物。”

“网上下单、送货上门”——对网购的消费者来说,这个在网购兴起阶段形成的正常现象正在成为空谈。很多消费者发现,伴随着菜鸟驿站、丰巢、云柜等代收点的密集出现,快递人员变“懒”了,他们不再送货上门,而是直接放在代收点,网购的消费者再去代收点拿。由此增加的各种不便成为很多网购者的新烦恼。

网购10公斤猫粮 跑一公里路扛回来

“网购本来就是图个方便,可是因为快递不给送到家,越来越不方便了,上个周日,我是生生把10公斤猫粮扛回家的。”说起“送货难上门”的事,家住石家庄裕华区金马小区的王女士一肚子苦水。

王女士说,她平时习惯于网购,各种生活用品都从网上买,可是近期她发现,快递已经很少送到家了,都是直接放菜鸟驿站或代收点,自己还得专门跑一趟去拿,而且遇到大件物品,就得带上儿子一起去搬。最近网购了10公斤猫粮,儿子又不在家,她只好自己走了将近一公里的路,到菜鸟驿站取件,扛了一段,扫了辆共享单车运回家,自己扛不上楼,放在地下室,等儿子回来再一起搬上4层楼。“为了不送货上门的事,去年我还跟快递人员打电话交涉过,要求送货上门,那个快递员就又从菜鸟驿站取了货给我送到了家,今年再打电话,快递人员就说很忙,等有空了再送,这一拖就不知道哪天了,我又急着用,只好自己去当搬运工。”

让王女士感到不便的不仅仅是菜鸟驿站,还有小区里的“云柜”,也是代收快递的,有时候快递人员会直接把货放到“云柜”里,发条带取件码的短信,自己再抽空凭取件码去取。听起来似乎方便,但是“云柜”的寄存是有时效的,超出时效会收费,她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有时候太忙了会漏看短信,有时候收到短信后又没时间去取,过个一两天再去取,“云柜”就会显示需要加收“超时费”1元钱。钱虽然不多,但是王女士心里不舒服,她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快递不送货上门给自己增加的额外成本。

“网购最大的便捷不就是送货上门吗?现在连这个便捷都没有了。”王女士郁闷地说。

网购书“被签收”

代收丢件谁负责

家住裕华区的刘女士则在为自己“被签收”的快件而烦恼,快递人员把快件放到了代收点,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别人取走了。

刘女士说,去年12月份,她在一个群里看见有群友发来一个拼多多上的“拼购”链接,“拼购”一本《苏东坡传》,她就参与了,微信支付了15.6元,填写了自己的电话和家庭住址。事后过了两个星期,迟迟不见商品送到家,她只好下载了拼多多的APP,在APP上查到了自己的物流信息,显示商品已被小区附近的一家菜鸟驿站签收。刘女士所在的小区门口有两家菜鸟驿站,她连跑了两家去查自己的货,都显示查不到。按物流信息给快递人员打电话,快递人员说他给查查吧,然后就没了音信。一直拖到最近,刘女士再次查看物流信息,发现了签收菜鸟驿站的电话,打过去,原来是新开的一家生鲜店也在做菜鸟驿站。她找到了这家生鲜店,生鲜店老板查了查说这件商品已经于今年1月1日被签收取走了。商品到底是谁取走了?“拼购”的书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丢了,刘女士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快递不肯送到家,连个电话也不打,直接放菜鸟驿站,以致于自己都不知道,耽误到现在,估计很难找回来了。

快递不上门渐成行业惯例

你网购的物品会送到家吗?记者日前通过网络进行了一次调查,多数消费者认为快递不肯送到家,给自己增添了很多烦恼。

“我就想周末在家歇歇,不出门,可是每个周末都是为了拿快递,不得不出门。”说起快递,做互联网 科技 的杨先生一肚子无奈,他说因为这事,他至少跟快递人员交涉过三次了,有的快递人员让他等着,说有空去送,有的快递小哥会直接告诉他,没多远,自己去拿吧。弄得杨先生很没脾气。

在网络上的一些贴吧,吐槽快递不上门的帖子也处处可见。

“天天收快递,每次都是下楼去拿,烦死了,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们送到家?”

“快递员不送到家,也不联系收件人,直接放丰巢快递柜。我希望快递能送到家,应该怎么解决?”

“我是一再妥协了,觉得快递小哥很辛苦,确实得多体谅一下,可是现在发现大家的体谅把他们惯得逆天了,觉得不上门天经地义,还形成了快递行业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送货到小区门口,反正代收点很多,随便放一个,发条短信就OK了!怎么一点都不体谅消费者!”

……

多重因素导致“快递难上门”

针对消费者的吐槽和抱怨,快递人员也有话说。

“每天要送200个件,老小区都是五六层楼,你试试一家家送会不会爬断腿?就算新小区有电梯,你背着一大包货,不停地找楼号、等电梯、换楼层、打电话、敲门,经常还得在门口等……不算体力,就这些时间耽误下来,送到半夜也送不完。”在一家快递公司做快递员的小李快人快语,“买东西的都想让快点送到,放代收点就是最快的,都要送到家的话,你的货得晚个两三天,到时候你还得投诉快递变慢递,你说我们容易吗?”

小李说,送快递挣的就是辛苦钱,送一单快递挣一元钱,放到菜鸟驿站,还得分菜鸟驿站4毛,自己就只剩6毛了。但是即使这样,送得件数多了也合适,如果件件送到家,还真不如这样挣得多。

据快递业内人士介绍,快递放到代收点的习惯是近两年慢慢形成的。刚开始的客观情况是新小区门禁森严,快递不让进小区;很多消费者白天上班也不在家;菜鸟驿站和丰巢等代收点的出现确实给消费者提供了方便,消费者会主动要求放在代收点。再往后随着快件越来越多,为了节省时间,快递人员干脆直接把快件放在代收点,连电话也省了,反正代收点会发短信。这样就渐渐形成了习惯,多数消费者也就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现状。

快递需送到“约定地点“

否则可打12305投诉

石家庄市邮政管理局相关人员表示,从2018年5月开始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快递人员可以把快件放在代收点,但是前提是和消费者约定好;如果未经约定私自放在代收点,消费者可拨打河北省邮政管理局消费者投诉热线12305进行投诉。

法律界人士也指出,如果快递人员没有经过消费者同意把快件私自放在了代收点,相当于未尽到送件义务,由此导致的快件损坏或丢失,快递公司理应担责。

来源│燕赵晚报

编辑│陶 陶

审核│冯金莲

88629200、88629222、88629223。这是燕赵晚报的,赏50元

燕赵晚报总编辑

教授、高级记者,硕士生导师,1966年12月生,祖籍河北曲周。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新闻媒体工作,有过15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先后担任过报社多个编辑部门的主任,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其中有50余篇次新闻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后进入高校从事新闻理论和业务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评论、新闻舆论监督。2015年10月22日上午,河北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彦勤,党委组织部李海峰同志到我院宣读校党委的干部任免决定。我院党委书记王景明教授主持了仪式。我院中层领导干部及各系所负责人参加了仪式。党委组织部李海峰同志首先宣读了学校党委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经校党委研究决定,韩立新同志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试用期一年),白贵同志不再担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职务。接受任命后,韩立新院长首先感谢了校党委的信任和学院教职工的支持,同时表达了对上一任院长白贵教授的崇高敬意,感谢白贵教授十五年来对学院做出的辛勤付出,并恳请白贵教授能一如既往的关心学院的发展。韩立新院长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全心投入,一定不辜负校党委和学院教职工的期望,与学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精诚合作,在新闻传播领域面临重大变革压力与机遇的背景下,谋求学院的继续发展,再创更大辉煌。主要论文和著作:1、《可喜:新闻智能化,才露尖尖角》,《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八期。2、《论建设沿海强省的舆论策略》,2007年10月21日,《河北日报》。3、《新闻传播中的负联想与负放射》,《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2006年新华社出版。4、《新闻质疑:一种信息加工新方式》,《中国记者》2005年第十期。5、《论中国新闻发展的五个阶段》,《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6、《地市报在传媒产业化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获2003年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将一等奖。7、《传统晚报向现代晚报转变的观察与分析》,《新闻新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8、《再谈新闻策划》,《新闻新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9、《晚报今天的优势是什么?》,《新闻战线》,2000后第十期。10、《按照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工作》,2002年第二届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奖一等奖。11、《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2006年新华社出版,参编。12、《新型新闻信息人才的互动模式》,2007年获河北大学教改成果二等奖。13、《舆论监督的理性思考》,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4、《新闻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5、《经济新闻的文化视野》,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6、《谈报纸期刊的特色问题》,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科研项目(2006至2008的项目):1、《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河北省社科课题,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主持。2、《建设沿海强省舆论策略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6至11月。3、《河北日报集团业务与经营管理研究》,横向,2005,参与。4、《科学发展观对新闻策划的启示》,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主持。5、《新闻评论教程》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回族,1956年9月生于呼和浩特市,原籍河北定州。教授、博士,现任河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75年参加工作,在呼和浩特中学任语文教员。1982年一月毕业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进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1986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研修美学,师从阎国忠教授。期间修完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1992年9月-1993年1月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新闻。从1992年起,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负责人,后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营管理,兼及广告学、美学。参与及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八项。先后出版 《 广告学教程 》 (主编),《 美学基本理论 》 (主编),《 最新编辑实用写作 》 (与陶丹合著),参编 《 青年美育手册 》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社会兼职有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传播学教育学会理事,河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等。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成就:近三年担任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西方哲学史、宋明理学(研究生)三门课的教学工作,指导了7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通过答辩获得学位)。任现职以来共立项三项研究课题,其中主持省社科课题一项(明末清初河北实学思想研究)、参加省社科课题一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持横向课题一项(传播学教材编写,河北人民出版社资助5.1万元)。 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河北省重点学科一个:新闻学教育部特色学科一个:新闻学一级硕士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二级硕士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省部级精品课4门 新闻学学制四年 , 1982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新闻业务工作能力、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 影、电视新闻采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大众传播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新闻业务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和文秘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 含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 ) :学制四年, 1993 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200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运用现代手段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工作的专门 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理论、新闻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新闻采访与拍摄、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片创作、广播电视管理、播音与节目主持、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中国当代文学,古代诗文选、外国文学和基础写作等。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除学习一般基础课和新闻专业基础课外,还要开设播音理论基础、播音与节目主持等专 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节目编导工作,有的还可以从事播音和节目主持人等工作。 广告学学制四年, 1993 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199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信息搜集与整理、市场调研与企业 整体形象设计等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告学概论、广告心理学、广告美学、广告与营销、广告设计基础、 广告专业设计、广告写作、广告摄影、广告创意与案例、公关理论与实践、传播学概论、 传播媒介概论、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广告策划、广告管理与法规、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学、语法与修辞、中国历代文选和基础写作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广告公司等单位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 广告管理与公关等工作。编辑出版学学制四年, 2001 年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和技能、宽广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编辑学概论、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外贸、专业外语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以及其他新闻宣传单位、文化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及科研工作。

1981年1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叫边塘的小山村中一个名叫“龙背岭”的村落,父母均是农民。1990 年,父亲去世,家境陷入极度贫寒。1997年,在萍乡一份名叫《红杏》(内部刊号,每期发行量约4万份)的报纸上发表处女作,当年共在该报发表习作10余篇。1998年,获得江西省中学生写作比赛第一名;同年,陆续在《萍乡日报》和湖北、江苏等地的刊物发表散文数篇。1999年—2000年,陆续在各地刊物发表散文十余篇;在学校内发起成立临泉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临泉》。2000年,9月他考入大学,有了系统阅读的机会。进入学校后成为校园文学报《苔花》的主编,担任学校校报编辑和学生记者团团长,在这个岗位上写了大量平庸的新闻稿;同年加入萍乡市作家协会。2001年,在大学内发起成立飞廉文学社,主编社刊《飞廉》;同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2002年,年底开始学习写诗歌;同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一等奖。2000年—2003年间,陆续在各类刊物发表散文诗歌若干。2004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萍乡市政协工作。诗歌《称呼》发表于《创作评谭》2004年第3期;诗歌《春天》发表于《散文诗》2004年6月;诗歌《怀念一把老蒲扇》发表于《创作评谭》;诗歌《火车经过家乡》、《中心公园的流动养蜂场》、《傍晚,走进一只蚂蚁的眼睛》发表于《诗刊》2004年11月上半月刊;诗歌《幸福生活》发表于《阳关》。本年度共发表诗歌50余篇次,另有散文约10篇发表于省、市报刊。2005年,诗歌《四月,石头开花》、《关于乡下的家》发表于《阳关》4期;诗歌《红薯》发表于《诗潮》2005年3-4月号;诗歌《丰收》、《老玉米》、《忠诚》发表于《延河》4期;诗歌《卑微的生活》(组诗四首)发表于《岁月》6期;诗歌《石头开花的季节》、《春日,早上6点30分》、《面壁》发表于《农村青年》7期;诗歌《称呼》发表于《都市文学》3月;散文诗《无序的组合》发表于《中国散文诗》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歌》(三首)入选《诗屋2005年选》(珠海出版社);诗歌《漆宇勤诗二首》入选《诗地理2005年选》;诗歌《漆宇勤的诗》(二首)入选《诗观察2005年选》。本年度共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80余篇次、散文约20篇次,另发有深度社会新闻百余篇、常规新闻报道200篇次。2006年,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燕赵诗刊》2006年第三、四合期(中国新诗巡展专号);诗歌《向往西部》发表在《星星》诗刊2006年第8期;诗歌《拾穗的人》、《对话》发表于《延河》2006年第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第1期;诗歌《面朝田野》(组诗5首)发表于《岁月》杂志2006年第5期;诗歌《桃花,最初的怒放》收入《中国网络诗歌精选》(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诗歌《一些树木生长在广场》入选《2006中国最佳网络诗歌》;漆宇勤的诗三首入选《诗屋2006年度诗选》(珠海出版社出版);散文《金黄》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9月号。本年度共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10余篇次;本年度开始尝试感悟短文和时评的创作,有10余篇感悟短文和时评发表于《中国民航报》、《重庆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7年,诗歌《与现实很近的草原》、《平遥:时间只是一个概念》入选《诗观察2007年年选》(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诗歌《一语成谶》入选《2007中国最佳网络诗歌》(中国文化出版社);诗歌《让荒野更荒》等三首发表于《合肥晚报》2007年2月8日;诗歌《流动》(外二首)发表于《当代小说·下半月》2007年第4期;诗歌《月色芬芳》(外一首)发表于《青岛文学》2007年7月;散文诗《午后,和一本书对视》发表于《散文诗》2007年第8期;组诗五首发表于《诗选刊》2007年第10期;散文《剃头匠》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诗歌《回到龙背岭》(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本年度共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短文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意林》、《经济晚报》、《扬子晚报》、《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转载;另有新闻报道近300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8年,诗歌《灌浆》发表于《绿风》2008年第四期;诗歌《秋风》发表于《中国铁路文艺》2008年第5期;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五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8年8月29日;诗歌《呓语或一次逃离》(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8年第11期;诗歌《给童素心》等四首入选《默然爱你》一书(济南出版社);诗歌《萍水相逢》(组诗十三首)发表于大型诗丛《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第13卷;诗歌《重新点亮的灯:6452盏》入选《同饮一江水》(文汇出版社出版)、《撼动的情与魂》(江西教育出版社)、《五月的祈祷》(南海出版公司)等书;《漆宇勤的诗二首》发表于《北方作家》2008年第四期。本年度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5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80篇次在《意林》、《新民晚报》、《辽宁青年》、《读者》、《视野》、《报刊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9年,散文《梦在江南一柄伞》发表于《岁月》2009年第2期并配发简历、照片重点推出;散文《曾经一灯如豆》发表于《半岛晨报》、《北京晨报》、《江西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并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庆征文一等奖;散文《粉笔记忆》获“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60年”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诗歌《莼鲈之思》(外二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9年3月20日;诗歌《漆宇勤的诗五首》发表于《青春潮》(原《福建青年》)2009年第7期;诗歌《一茎花藤攀上窗台》发表于《乾坤诗刊》(台湾)第51期秋季号;诗歌《老木匠半眯起眼睛》、《正午的太阳泛着白》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9年第8期;诗歌《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昼伏夜出的人》发表于《诗歌月刊》2009年第7期;诗歌《月亮出来了》、《苏醒》、《老木匠半眯起眼睛》、《当竹排在绿色中游动》入选《80后诗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刊社选编《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诗歌《怀念》获得光明日报、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本年度有诗歌近200首(次)发表在《西江月》《威海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珠江商报》等近百家报刊;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辽宁青年》、《读者》、《才智》、《青年文摘》、美国《侨报》等数十家刊物发表和转载;有时评作品50余篇次发表于《海峡导报》、《重庆晚报》、《长江商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散文30余篇次发表于《桂林晚报》、《当代散文》、《光华时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10年,诗歌《越走越远》(组诗8首)发表于《诗刊》2010年4月下半月刊“特别推荐”栏目,配发照片和简历重点推出;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诗词月刊》2010年第2期;诗歌《一根稻草在风中瑟瑟旋转》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第7期;诗歌《屈楚诗二首》(《后悔》、《一动不动》)发表于《北方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181期);诗歌《我养了一片云》发表于《常德晚报》2010年1月5日并被《格言》2010年8月下半月、《可乐》2010年9月转载;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厦门文学》2010年第一期;诗歌《烟火爱情》发表于《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诗歌《安于生活》(组诗,包括《属于我的葡萄》《停顿》《回归》《老得真快啊》《和继父的一次谈话》)发表于《青海湖·太阳河》2010年第3期(总第137期);诗歌《从季节的豁口路过》(组诗,包括《桃花即将盛开》、《补》、《湿》等)发表于《澳门月刊·华文百花》2010年第一期;诗歌《乡居》被《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7月下半月刊)转载;诗歌《工地上的男人抱起一只小狗》发表于《台湾诗学》2010年3月;散文《偷青》发表于《江西日报》2010年2月26日;散文《被用旧的花》发表于《草地》2010年第1期(总第168期);本年度另有大量散文、诗歌、感悟短文和时评等作品发表于《特别关注》、《知识窗》、《民主与法制时报》、《家庭主妇报》、《常州晚报》、《山东青年》、《知音女刊》、《知音美文》等各地报刊;有二十余篇感悟短文与散文被选入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地出版的多中选集中。

仝文瑜原是燕赵晚报记者,现在中央电视台当编导。1992年1月1日燕赵晚报创刊号头版稿件《产院里的“元元”、“旦旦”》就是她采写的。如今,她回忆起当年创刊时午夜采访的情景仍激动不已。12月21日,本报记者与她进行了电话连线: 仝文瑜在电话里说:“《燕赵晚报》是1992年1月1日创刊的。此前几天,编采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谋划,准备选择一个在燕赵晚报创刊时诞生的新生命作为本报的象征性人物。“于是,创刊的前几天,编辑部决定派几组记者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采访几个代表性人物,集中报道。我和特约记者董德胜编在一组,负责报道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一个新生命的出生。“那时的新生儿不像这几年这么多,出生时间也难以事先确定,想要找到一个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出生的婴儿并不容易,所以,大家就把首选目标锁定在全市产妇最集中的地方:市妇产科医院,觉得在那里出现这个标志性婴儿的几率最大。“正式采访前几天,我就跟编辑弓晓光一起到市妇产科医院联系,确定是否有孕妇的预产期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直到1991年12月31日下午,才得到明确答复:应该有两名产妇的预产期接近这一时刻。而编辑部这边差点因迟迟得不到妇产科医院的答复而临时改变计划。“19 9 1 年12 月3 1 日晚11时多,除了文字编辑王惠平(现任燕赵晚报副总编)和当时的燕赵晚报新闻部主任兰耀东留守编辑部以外,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就都陆续从报社出发,骑车采访去了。那时石家庄还没有出租车,记者们也没有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我们就借用采访对象单位的电话或寻找公用电话跟编辑部保持联络。那时候天很冷啊,但采编人员的热情都很高。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采访的经验很少,感觉很新鲜很紧张。“作为女性,我获得特许进入产房,亲眼见证了那个标志性婴儿的诞生。没想到的是,预产期最接近1992年1月1日零时的一个产妇直到当日凌晨1时才生下了一名婴儿。而另一名产妇却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左右产下了一对双胞胎。我亲眼看到那一对双胞胎(元元、旦旦)的出生经过。那是我第一次看人生孩子,感觉很恐怖:为了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医生用一把手术剪‘硬生生’地给‘元元’、‘旦旦’的母亲做了‘侧切’。我当时深切地感到:当一个母亲是多么不容易,一个新生命是多么弥足珍贵。“因为事先大家都没有料到这名产妇会生一对双胞胎,所以医护人员和记者都很兴奋。而这对双胞胎的父亲田京振却好像很平静。后来,我们了解到田京振家在藁城农村,已经有一个男孩了,可能他考虑更多的是再养一对双胞胎会很吃力。因这对双胞胎的出生时间最接近元旦零点,所以我就建议田京振管他们叫‘元元’、‘旦旦’。田京振同意了。“我给编辑部打去电话,报告了产院里的情况。同行的特约记者董德胜在手术室门外拍下了小哥俩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1992年1月1日凌晨一两点钟,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纷纷返回编辑部写稿。那时报社只有一台电脑,记者们写稿都是用钢笔和稿纸。包括我在内的记者们都没有写过晚报类的稿子,都有点不摸门。编辑也很担心:这些急就章的稿子能不能用?果然,最后所有的稿子上都是勾勾改改一大片。但记者和编辑们都很有激情,没有人抱怨什么。1992年1月1日下午1时左右,燕赵晚报创刊号印刷出来了,头版头条刊登了组稿《1992,你早》,我写的《产院里的元元旦旦》成为这组稿件的头条。从此,元元、旦旦成为了燕赵晚报的标志性人物。”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总编辑

去年前年都是7月缴费的,你可以打电话到唐山社保局问问,基数快下来了

185一个月

3544.33*20%,一年大概8700左右

于2010年5月15日加入“河北省音协音乐文学委员会”会员,并且以历届委员会中年龄最小的成员经“河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委员会”会长亲自批准加入成为会员,会员ID-226。于2010年12月4日在北京参加‘第三届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艺术协会理事成立大会’,并以全会领导一致认可通过,以历届最年轻的身份成为了‘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艺术协会理事’!于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加入‘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并以历届研究会会员中最年轻的身份成为会员!并一致博得全会领导青睐! 2009年11月6日 河北省唐山市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动周刊封面人物2009年12月4日 河北省唐山市唐山晚报金版 星期五封面人物2010年1月29日 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广播电视报全资讯 第34期封面人物2011年05月06日 唐山广播电视报 封面人物 曾于2009年12月4日,与河北省唐山市《唐山晚报》杨文进杨老师合作采访《隐形的翅膀》励志电影女主角雷庆瑶。2009年12月8日 河北省唐山市唐山晚报 A版2010年6月1日 2010年第三期 总第四期 河北省燕赵词作家(报刊)2010年11月 杂志《神州》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2011年05月06日 唐山广播电视报封面人物以及‘唐山女人’专访报道:‘让梦想的种子,在现实中发芽’2011年08月27日 中国90后唐山小作家王梦玉 新书《寻找炎亚纶》新闻发布会 2010年11月25日 中华新闻视点网 新闻中心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注:北京法制报记者叶斌专程从北京赴唐山独家采访!)2010年11月29日 中经论坛 我爱娱乐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2010年11月29日西祠胡同社区 传媒之家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2010年12月1日 国际在线 “唐山“小才女”王梦玉小记” 2009年12月29日唐山电视台影视频道TSTV-3 晚8:00 唐山市盛世演艺民间新年联欢文艺晚会参与节目独唱歌曲《我就是这样》、独唱歌伴舞《不想长大》、个人介绍环节、与雷庆瑶合作《隐形的翅膀》2010年5月15日 中央电视台CCTV少儿北京教育频道CETV-1 晚7:33 青春中国青少年艺术展评大型电视节目参与节目美声《乘着歌声的翅膀》(组合节目)2010年12月21日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 直播50分栏目 梦玉的小专访

泰州晚报编辑

2000年元月 作品入选《20世纪陕西书法作品集》 评论《丹青难写是精神》载于《中国青年报》 论文《心灵的自由》载于《书法研究》第一期,并获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评论《读梅遐思》载《青少年书法报》2000年3月 参加由韩国举办的《周俊杰师生书法展》 作品被北大荒书法长廊收藏并刊石 评论《黄土地走出的书法家》载于《书法导报》第10期2000年4 月 《与高衲谈禅》发表于《书法通讯》第一期,同期发表2000年5月 《21世纪书法展望笔谈》(8人)载《书法之友》第1期 2000年第二期《书法通讯》载《面对未来,陕西书坛如何走向21世 纪》 入选《2000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创作邀请展》 入选《全国第8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2001年2月 《文化艺术报》《城市经济导报》介绍书法成就2001年5月 1日至5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行陕西首届智性书写双年展,参展作者共15人。 《书法研究》2001年第4期发表《谁在前进而且主义?》一文2001年6月 《此在的言说——贾平凹书法的当代主义》载于陕西旅游出版社《贾平凹书画艺术论》2001年9月 入选《中国近现代书画展》。 入选第三届中日韩劳动者美术展。该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日本教育文化协会、韩国劳动文化协会主办。2001年10月 为丁文德先生书法集作序。2001年12月 《冬天里的春》载于《书法导报》2002年1月 《墨泉的肖形马及其他》发表于《书法导报》《书法赏评》《美术报》等。2002年2月 2002年《书法研究》第二期载《对新时期书法文化建设的期待》。2002年3月 《礼物三题》载《书法报》第17期《书家文辑》专栏,同时刊发生活照和作品照片各一帧。2002年5月 作《石鲁花鸟画生命意蕴索绎》计1700字。载于《三秦文史》2002第1期。 为何伯群书法艺术作序。该书于四月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3日作品获陕西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书画展特别奖。2002年7月 13日参加中日书画印百人展。 1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给韩国朋友讲课,课题为:《写字、书法、书法艺术以及书法艺术的诗意性》。2002年9月 荣获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奖,同获此奖的是王玉池、邱振中、黄惇、丛文俊、萧高洪、陈振濂、穆棣、华人德、孙洵、黄君、水赉佑、吴振锋、张天弓、金学智、陈方既共15人。启功获终身成就奖,欧阳中石获教育特别贡献奖,另有教育奖4名,编辑出版奖6名。 6日胡宝歧《以艺术复现心灵之真——记书法家吴振锋》一文载于《文化艺术报》,同时刊登作品2件,照片1祯及艺术简介等。2002年10月 21日、27日《三秦都市报》《陕西日报》分别发表专访。三秦记者杜晓英专题采访为《陕西书法走出低谷》,陕西日报记者杨小玲专题采访《将书法进行到底——访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得主吴振锋》。2002年12月 24日中国书协分党组确定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2月 28日《陕西日报》发表《机遇与挑战——写在陕西成功申办八届全国书展之际》并作品一件。 《涛来万马云静一龙——读周俊杰书法近作札记》载于《美学研究》2003第二期。2003年4月 11日《 展厅文化认同与陕西书法的发展机遇》载于《陕西日报》书画特刊第8期。2003年6月 20日《心灵独白》载于《书法》2003第6期。2003年7月 14日《“八届国展”与陕西书法现状》载于《书法报》第28期2003年9月 29日《我喜欢史星文的状态》载于《书法报》第39期2003年10月 15日《书法批评的理由》载于《书法导报》第42期2003年11月 16日《陕西书法的文化取向》载于《陕西日报》第三版2003年12月 8日-12日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参加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选活动。本届共收到论文1100多篇。评出5篇一等奖10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20个提名奖。100篇入选。评委会主任张海、张传凯。委员:周俊杰、周永健、于曙光、刘恒、王世征、尹旭、徐利明、张天弓、黄君、李庶民、徐超、吴振锋、西中文。2004年1月 隶书联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作品,经2月18日评奖会认定免于现场考评,获“全国奖”。此次共有59人获此大奖。陕西7人是:吴振锋、梁新云、董长续、李德君、张之、魏杰、张哲。贾永民、马光洲、田永昭获提名奖。2004年3月 26日“八届国展”开幕。下午在“八届国展”书法论坛上代表获奖者发言。当日《希望陕西书法:贴着大地行走》一文发表于《中国书法(通讯)》,《中国书法》第五期转载。 《书法魅力与思想重量》载于《书法导报》第12期。2004年4月 21至24日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参加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书法的传承与生长》作为特邀论文刊于论文集中。 《以真诚对待艺术》及隶书作品载于《陕西画报》第二期2004年6月 由华伟文化广告公司拍摄制作的电视片《盛世陕西》中《书法家吴振锋》制作完成。2004年7月 11-15日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观察团成员赴郑州参加全国首届青年书法作品展评议工作。成员:周俊杰、西中文、徐利明、吴振锋、王荣生等五人。 24日《闲话润笔》载于《美术报》。2004年8月 《用中国的眼睛看当代书法的创作》载于《收藏》第8期。2004年9月 被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聘为书画研究员。2004年10月 执编《美术博物馆》首卷问世。载有《书法可持续性发展的若干思考》等。 《当代青年书法家的文化担当》载于《中国书法》(青年版首刊号)。2004年12月 2日—6日“华山三友书法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行。 6日《陕西日报》头版报导“华山三友书法展”。三版载拙文《三友进城》。 12月序,李铁民著《老铁墨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版。2005年1月 《中国书法》第一期载《二○○四:书法的盛宴与迷思》。《三秦书画》2005年3月10日第三期转载。 《书法报》2005年1月27日新名家栏目专题介绍,《新亚评吧》刊载张渝、潘良桢、唐吟方、张爱国、刘涛等专家集评。 大型书画杂志《中国书画》2005第三期中国书画提名展栏目介绍陕西省代表书画家有钟明善、赵熊(篆刻)、廖勤建、吴振锋、史星文、薛养贤、魏杰(篆刻)、遆高亮、张红春、童辉、蔡伯虎。 《中原文史》2005年第一期“每期一书家”栏目载文《周俊杰:现在完成进行时》。2005年4月 8日<羲之书画报>2版整版介绍华山三友书法作品,并三友简介.载本人作品4件。 隶书作品入选由香港国际书法联盟主办的《第十四届国际书法联展》,作品选入展览作品集。2005年6月 8日《书法导报》十五版载《贾平凹致吴振锋谈“华山三友”》,刊《三友进城》(上)文,发表作品隶书《月耀风和》联。 22日《书法导报》十五版刊《三友进城》(下)文,发表作品《吴振锋临米芾尺牍》。 《书法的传承与生长》载于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2005年7月 《文化随想》载于《西部发展论坛》总第22期。2005年9月 隶书两件参加太湖风中国当代书法邀请展并载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太湖风中国当代书法邀请展作品集》。 10月3日参加在浙江温岭举办的“中国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2005年10月 《以美术馆的名义观照书法》、《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两文同载《中国美术馆》2005年10月号总第8期。 《中国书法通讯报》10月10日第10期第2版整版篇幅刊载《以美术馆的名义观照书法》。 书法作品隶书对联入选故宫博物院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入选此次大展,全国共71人,陕西钟明善、吴振锋两件作品参展。2005年11月 11月1日与薛养贤同赴北京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和“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开幕式,并参加“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重点发言。参加研讨会的有:欧阳中石、沈鹏、冯远、邱振中、张荣庆、黄惇、陈履生、刘曦林、西中文、尹旭、刘恒、梅墨生、张天弓、陈振濂、叶培贵等。 11月27日-29日,参加“纪念兰亭论辩四十周年·中国(泰州)高二适书法艺术高层论坛”,发表论文《高二适:文化人格见证之一例》。《泰州日报》《泰州晚报》有专题报道。接受泰州电视台采访。2005年12月 12月2日,《语言的阁楼——张红春书法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在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文章《冬天里的春》收入《张红春书法作品集》。 《于曙光的艺术人生》载于《中国书法》2005年第12期。 12月23日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20世纪中国画名家系列观摩活动”之二“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册页、信札观摩展”学术研讨会。 《以美术馆的名义观照书法》载于河北美术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中国美术馆书法理论研究讨会论文集》。 《以美术馆的名义观照书法》载于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女儿吴夷《梁思成与建筑精神》一文同时入选。2006年1月 1月25日,《书法导报》第六版,刊载文章《高二适:文化人格见证之一例》。2006年2月 隶书作品载于2006年第三期《中国书法通讯》,并有个人介绍。 《在希望中注视——谈谈刘建社的书法艺术》载于《中国书画报》。2006年4月 《话“老铁” 》载于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画收藏》第二卷。 《汉代名碑“西狭颂” 》载于《奥迪家园·翰墨大匠》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 7件作品录入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天流韵六市十三家书法邀请展作品集》。2006年7月 入选《中国书画投资》(2005—2006年)中国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提名。2006年8月 《魏杰的“智慧资本” 》载于2006年第8期总第249期由陕西日报社主编的《报刊荟萃》杂志。 《文化断裂中的文人书写》载于2006年第8期《书法》。2006年9月 《都是书法惹的“祸”——读<史星文翰墨>》载于2006年9月9日《美术报》第17版。 《魏杰的“智慧资本” 》、《墨泉的肖形马及其他》、《韩钧老弟》三篇同载于《中国美术馆》2006年第9期。 扇面作品载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太湖风全国著名书法家扇面邀请展作品集》。2006年10月 10月29日,赴北京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家收藏研究”课题组工作会议。2006年11月 《黄庭坚的尚韵之思——读古札记之一》载于2006年第三期《书乡中国》杂志。2006年12月 《文化断裂中的文人书写》载于2006年第四期《艺术界》杂志。2007年元月 元月24日,《三秦都市报》以《笃定于理论 酣畅于创作》为题,介绍了艺术成就和作品,并发表遆高亮《吴振锋的知性与智性》,史星文《吴振锋在行走》两篇文章和三件书法作品。 《悲慨苍凉 沉雄郁勃——读画家张养玉》载于2007年1月出版的《名家北京》杂志。 担任《当代中国画》杂志编委。《我说魏杰》发表在该刊创刊号上。 《追寻诗意——感受王家新的艺术世界》载于2007年第1期《时尚之旅》杂志。2007年4月 《吴振锋评高二适书法》载于2007年4月《书法》杂志,总第211期。 《“此在”的“言说”——贾平凹书法的当代意义》载花城出版社出版《贾平凹书画》,2007年4月第1版。2007年5月 5月20日,在三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当代书法发展”学术讲座。 被选为《中国书画投资》中国艺术市场年度2005—2006最具增值潜质百位书法家提名。 隶书对联入选《经典与当代书法·第三届全国获奖书家提名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 作品在《于右任书法精品暨海峡两岸当代书法名家作品联展》中荣誉参展,并编入纪念册。 隶书作品载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润华国际·太湖风当代百家小品书法邀请展作品集》。 隶书《喜乐、真心联》载于美术报总第702期43版。2007年6月 担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首届临帖展”评审委员会委员。 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审委员。参加评审的有: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恒、中国书法通讯报张稼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金梁、《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吴振锋。 隶书作品及个人简介载于岭南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集》。2007年7月 隶书作品“福与仁合 德因素明”载于《陕西日报》2007年7月15日第3版。 章草八尺斗方书《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节选,入展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翰墨颂歌·中国美术馆迎奥运书法邀请展”。隶书“友以文能”联、章草“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二题,载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翰墨颂歌·中国美术馆迎奥运书法邀请展作品集》。2007年8月 《再论书法的传承与生长》载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杂志,2007年8月刊。 《郑墨泉这匹“黑马” 》载《当代中国画》杂志第4期。 2007年第8期《当代中国画》载《韩钧篆刻的汉隶气局》,外一篇载篆刻专栏。2007年9月 《忆三老》(傅周海先生、杨运昌先生、陈少默先生)载贾平凹主编《美文》杂志,2007年第九期,总第贰佰陆拾壹期。 9月27日,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红枣红了——全国百位著名书法家走进碛口”,为中国百位书法家长卷书写“涛来万马 云静一龙”。 9月30日,参加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全国名家书法提名展评审活动,参加人员是:杨炳延、张荣庆、邱振中、张旭光、叶培贵、吴振锋,孙晓云因故缺席。 作品《佛堂庵门联》发表于兰州大学主办的《视野》杂志,总第148期。 简介、隶书作品及学术年表载《中国书画投资》焦点人物栏目,并载有副主编乔德忠所写编者按,他说“吴振锋真是长了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脑袋。从密密麻麻的书学论文历次刊登和获奖于全国各大专业纸媒及展览中,印证着吴振锋的智慧和辛勤汗水,记下了吴振锋的博识卓见,像一束束灯光,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代中国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 《王松:一朵无心出岫的云》载《当代中国画》第9期。2007年10月 10月12日—17日,在广东中山市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论坛”论文评审工作。担任此次评委的是:朱关田、刘恒、邱振中、姚国瑾、朱以撒、曹宝麟、吴振锋、胡传海。 《拙朴与灵性的衍义——张永红篆记得的宗汉情结》载《当代中国画》第5期。 出任《大家水墨》主编。该书第一卷由华夏翰墨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刊载《华山三友的书法情缘》专题,刊登书法作品2件及《汉代名碑“西狭颂” 》一文。 《汉墨大匠》,2007年第10期载《因为书法》书影及李建森序和后记《思想该有多重》。2007年11月 赴北京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名家书法提名展”开幕式,章草作品《辛弃疾词》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艺术委员会组成人员:主任:欧阳中石、沈鹏、张海,副主任:范迪安,委员:杨炳延、张荣庆、邱振中、张旭光、叶培贵、孙晓云、吴振锋。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陕西省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收藏提名展”,参加的八位作者是:王蒙、梁新云、董扬、吴振锋、唐泽平、史星文、刘星、李小明。隶书“友以文能”联被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永久收藏。 11月19日,《廊坊日报》中国书画家专栏载吴振锋书法5件并简历。 11月19日,载《中国教育报》第4版文化栏目载吴振锋言论。2007年12月 作品2幅及简历载《当代中国画》杂志第6期。 《边缘的冷观与坚守——陈云龙的篆刻 》载《当代中国画》杂志第6期。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刊第4期《美术博物馆》出版,并载《再论书法的传承与生长》、《读早读——一则有关艺术哲学的札记》两篇文章。 《华山三友师生书法作品集》出版。 12月30日,“华山三友师生书法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 隶书《崔鴳海棠诗》载《棠湖公园建园二十周年——全国百年书法家咏海棠书法作品集》,由成都棠湖美术馆收藏。 《思想该有多重》一文载《海风与海外》杂志,2007年12月号(总第196期)。 隶书作品1幅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第一卷。2008年1月 《中国书法》2008年第一期赠刊《当代著名书法家·吴震启卷》载评论《诗性智慧吴震启》。2008年2月 2月6日,《书法导报》“经典与当代书风——全国当代中青年书家精英人物展作品选”载隶书中堂“文能载道,云汉为章”一件。2008年3月 3月17日—26日,参加陕西省书画代表团访问日本,随行有张养玉、苗重安、王有政、邢庆仁、雷珍民等18人,在日本参观访问了大阪、京都、神户、横滨、东京等地。参观了箱根美术馆、东京西洋美术馆、东京博物馆、国家新美术馆。 《赵熊的文化诉求——以篆刻为例》、《张哲的冷抒情与拈花笑》载《当代中国画》杂志第10期。 《宣谕文化精神的子实——小议卫高潮的书法》载《卫高潮临池探微》,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思想该有多重》及书法作品一件载3月10日《中国书法通讯》B4版。2008年5月 隶书“中国万福”参加“爱奥运和谐中国千幅书法展”,并收入该展作品集。2008年6月 《修复传统艺术“立品”的价值认定方式——当代书法标准之我见》载《美术观察》总第154期。 书录的启功先生论书诗书法作品已入选北方满族民俗风情园启功雕像园,并获荣誉证书。 隶书作品入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并被吉林省美术馆收藏。收藏证号为0000159。2008年8月 《“大家”的心量——有关书法“大家”生长的一点思考》载8月14日《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对联匾额两件被陕西省华清池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永久收藏。 文《是真佛但说家常——我所认识的张荣庆先生》载《中国美术馆》总第39期,2008年第3期。 文《书法“大家”的生长与“经典”的可能——对张海先生有关论述的解读》载《中国书法》杂志,2008年第9期。 文《修复传统艺术“立品”的价值认定方式——当代书法标准之我见》载《艺术与财富》杂志,第0808号。 《修复传统艺术“立品”的价值认定方式——当代书法标准之我见》被《中国书法》2008第10期文摘专栏节选。2008年11月 到江苏泰兴参加“当代中国名家书法邀请展”暨“陈潮书学研讨会”,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刘恒、刘文华、叶鹏飞、徐雄志、吴振锋、张锡庚、高庆春等。 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文库·旅途珍翰》出版,《蒲城文庙及云麾将军碑”》,《王岳第一庙——西岳庙及其碑石》、《西岳华山的摩崖石刻》等三篇入编。 《理解高庆春的理解》载《书法》杂志2008年第11期。 11月6日,章草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收藏号为SS081399。2008年12月 《书法与身体的关系——兼及“九届国展”与当下书法创作》载《书法》杂志第12期。 隶书中堂载“纪念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陕西省反腐倡廉书画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 隶书中堂入选“纪念济南市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书画精品集”《华彩全都》,并被济南市博物馆永久收藏。2009年1月 《中国美术馆》2008年第9期,总第45期载隶书斗方“墨子语”。 隶书中堂载李庶民主编《当代中国名家书法作品选萃》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版。2009年3月 2009年3月3日,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证编号:2009051。 隶书扇面载《兴凯湖之冬全国书法名家小品展作品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3月28日,隶书作品大年·盛德联由广东书法院永久收藏。被广东书法院聘任担任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2009年4月 《全国第二届隶书展论坛论文集》收录《“三义叠加”:认知碑铭隶书的当代视角》,为特邀论文。隶书对联载《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作品集》,为评委特邀作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版。2009年5月 文《周俊杰的“周家隶” 》载2009年5月13日第18期《书法报》6版。2009年6月 文《张海先生的“清峻”与“通脱” 》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6期,总194期。 6月12日赴汉中应陕西理工学院邀请作题为《书法的当代视角》的学术报告。并被聘为兼职教授。与史星文一起和该院师生座谈,回答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6月20至21日,赴京参加《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览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 6月14日,《陕西日报》秦岭副刊载《书法写我》一文。 《修复传统艺术“立品”的价值认定方式——当代书法标准之我见》载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战略研讨文丛书之《当代书法标准》。2009年7月 7月1日,《文化艺术报》载张新龙《遮颜管窥吴振锋》一文,并发表作品五幅。 7月1日,《书法导报》发表陈华春《将书法进行到底——采访吴振锋》。 7月24日至28日,在河南郑州参加“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选。本届评审委员会为:朱关田、邱振中、陈振濂、刘 恒、曹宝麟、叶鹏飞、姚国瑾、赖 非、朱以撒、丛文俊、李 一、姜寿田、吴振锋2009年8月 陕西省图书馆百年大庆收藏书法作品一件,收藏证号:09244。 应浙江余姚市特邀隶书作品载《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集》。2009年9月 9月4日至7日,应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特邀赴五台山参加“全国隶书研讨会”。 书法导报与山西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暨中国写经书法文化论坛”,特邀论文《出位之思:写经书法之“书意”》,并作品一幅。因故未能应约。2009年10月 10月16日,赴郑州参加周俊杰《大风歌——周俊杰书法作品展》暨周俊杰书法学术研讨会并作重点发言。17日,与陕西代表刘思凯、杨锁强、刘天琪、王亚兵、冯岁平等一起参加“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 10月20日至23日,在西安东方大酒店参加由文物出版社、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三义叠加——认知碑铭隶书的当代视角》,受到专家首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吴振锋》近 日正式发行。《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丛书系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精心遴选出46位在当代书坛有影响的60岁以下中青年书法家个案组成,旨在记录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创作轨迹,展示其创作实力和水准,进而总结交流创作经验。丛书入选者大多为近些年来活跃在书法创作一线的具有深厚创作实力和广泛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基本能够体现当代书坛中青年的创作实力和水准。此套丛书陕西有三位书法家入选,《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吴振锋》的出版不仅体现了陕西书法近些年来中青年书法实力和水准,也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取得的一项国家级学术成果。

最小说啊,只要你有实力

听说有中国辞赋报 不过貌似只收那些所谓的名家的

成都晚报编辑

张新泉 张新泉(1941—),原名张新荃,生于四川富顺。曾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席、编审。出版的诗集有《男中音和少女的吉他》、《人生在世》、《鸟落民间》等。 王尔碑 原名王婉容。四川盐亭人。1949年肄业于重庆南林学院外文系,1951年又毕业于北京新闻学校。历任《川北日报》及《四川日报》文艺部编辑、记者,副编审。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4楼蒋蓝 蒋蓝(1965- ):当代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加盟古古图书工作室,同年加入非非主义。已出版有《词锋断片》等20多部个人著作。现为成都晚报编辑。 周世通 周世通,笔名:丁乂 、野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作协全委委员。1968年生于四川营山,摄影写诗写小说。从1986年至今,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数十种报刊及收入多种选本并被译成11种文字采用。出版《浪漫之旅》《彳亍的野风》诗集两部,诗合集一部,编著《中国西部文学书系》12卷近300万字的文字著作。其作品荣获四川文学奖及国内多项奖。周伦佑(1952-),重庆市荣昌县人,知名诗学理论家,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地下诗歌写作;1986年为首创立非非主义,主编《非非》、《非非评论》两刊。自1995年起与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王宁、张颐武合作,策划并主编“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已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两辑共10种)。出版有:《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诗集)、《燃烧的荆棘》(诗集)、《反价值时代》(理论文集)、《成名学构想》(学科专著)等多部汉语文学及学术著作。此外,还编选有:《打开肉体之门》、《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破碎的主观铜像》、《迷宫中的死亡图案》、《仙人掌梦幻之女》、《脱衣舞的幻灭》、《后现代主义的突破》等多种当代前沿文学思潮选集。现为自由作家。朱晓剑 0位粉丝 柏桦(1956- ),出版的诗集有《表达》。朱晓剑 0位粉丝 白鹤林(1973-),原名唐瑞兵,1973年生,四川蓬溪人。作品入选《70后诗人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选》、《汉诗发展资料》、《巴蜀—人物》、《当代诗歌评论300篇》等。著有诗集《四个短途旅行》、《五人诗选》。“终点”发起者之一。现居四川绵阳。朱晓剑 0位粉丝 何小竹(1963- ),非非主义诗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梦见苹果和鱼的安》(1989)、《回头的羊》(1991)等。朱晓剑 0位粉丝 胡亮,生于1975年,四川蓬溪人。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第三条道路金牌评论。诗文被收入多种文集。近期潜心于构建“元批评”理论体系,编选大型同人诗歌刊物《元写作》。朱晓剑 0位粉丝 吉木狼格(1963-),彝族。1963年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现居四川西昌。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非非”诗派重要成员之一。朱晓剑 0位粉丝 李亚伟(1963- ),莽汉诗人之一,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朱晓剑 0位粉丝 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出版的诗集有《农村夜曲》(1956)、《流沙河诗选》(1982)、《游踪》(1983)等。朱晓剑 0位粉丝 廖亦武(1958- ),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朱晓剑 0位粉丝 林童(1963—),原名刘丹俊,四川邻水人,第三条道路写作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美之殇》。 李拜天(1971-),祖籍河南,现居成都。曾与朋友创办民刊《诗界》。现供职于《星星》诗刊杂志社。诗作散见《诗选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诗潮》、《星星》诗刊、《诗林》等报刊杂志,并入选各种诗歌选本。随笔散见各地晚报日报都市报等报纸副刊专栏等。作品入选《中国网络诗人100家作品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诗歌》、《2005年中国诗歌精选2005中国年度诗歌》等多种选本。著有《深夜与词语交谈》、《前天以前》等书。

2019年1月5号星期六下午,这天虽然是24个节气的小寒,天气却不冷,成都冬天少有的太阳照在身上感到暖暖的。按《行脚成都》编辑朱晓剑老师的通知,在桃蹊书院举行《行脚成都》作者、读者、新春茶话会。我己是第二次到这里参加活动了,不到两点就轻车熟路的来到书院的三楼。唐劳绮、葛加林、王耀川、岳开贵、张浩明、莲子及一些不认识的老师己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室。与熟悉的老师打了招呼后正准备坐下,听到有老师在说:怎么没有水呢?我才细细的看了下,桌面上茶杯和茶叶到是有的,开水瓶却没有。这些年纪大的老师们都是离不开喝水的。因上次来过,知道书院的情况,我急忙的下到一楼,吧台边,两个年轻的女孩一边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边忙着烧水。我向她们说明情况后,她两将刚烧开的水给了我两瓶,并说到:我们这里也是等着要开水。我知道这个书院也是真的不容易,整个一楼完全是免费向市民开放,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而老板还得请工作人员等等。因我家有开实体书店的亲戚,我深深的体会开实体书店的不容易。两瓶水拿上楼,很快就没有了。又下去换开水瓶,水还没开,我站在那里打量了一下书店,宽敞明亮的书店里,各种图书分类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高、低合适的桌、椅坐满了不同年龄的读者。有的安静的在看书,有的一边看书,一边记着笔记,有的指着书上的某一页与同伴低声地交谈着。我望着眼前的景像,心想: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真的好福气!有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可以看书、查找资料。在这寸土寸金,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社会,怡福路社区与毛边书局的老板所做的这件事真的是功德无量。当我再次把水拿上三楼会议室时,又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他们大概把我当作是工作人员了吧,指着自己的位置说:“给我这里来杯茶吧”。我心里也暗暗地好笑,为了我们这个《行脚成都》“大家庭”,我索性就当一次“工作人员”吧!两点半,会议开始。如上次的活动一样,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喻峰担纲活动主持,成华区电视台也来到现场对此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成都晚报》副刊首席编辑李杨、《晚霞报》编辑、四川省散文学会副长何一东老师各自介绍了他们负责编辑的报纸副刊的当下架构及关于成都稿件的撰写等系列话题。成华区文化馆馆长、《沙河风》主编蒋松谷老师介绍了成华区文化刊物《沙河风》的情况,金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风》杂志编辑王大可老师,在会上介绍了金牛区作协的每月十五的文学活动,同时,介绍了《上风》杂志,这是紧扣金牛区发展的一本人文刊物。《成都晚报》副刊年轻编辑杜均老师介绍了《成都晚报》的发展情况。摄影家葛加林老师也在活动现场讲了话,这位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的老人,去年以80岁的高龄登上了珠峰,刷新了成都人登珠峰的记录,是一位值得受人尊敬、佩服的老人。何定镛老师是成都的媒体专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在会上,他讲述了做媒体、写作的故事。媒体人、作家郑光福老师在活动中谈到了文史写作,不能仅凭经验、资料写作,更要脚踏实地地走访,这样才能取得一手素材。成都手机摄影达人冯晖老师虽然脚因打球受伤,但他持着拐杖也来到现场教大家如何进行手机摄影。在《行脚成都》上投稿,除了精彩动人的文字外,再加入技术高超的照片,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啊!诗人、书法家李兴辉老师在会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谈到了文史不分家,对如何撰写好《行脚成都》文章进行了阐释。在会议下来后的交谈中我才知道李兴辉老师曾经也是住在少城长顺下街竹叶巷的人,我们彼此一摆起长顺街的人、物、和一些店铺都是那样的熟悉和了解,又钩起了我的长顺街情结。尔后的自由发言、交流更是让活动气氛充满了掌声和笑声。全体人员下楼到书院大门合了影后,回到三楼自由交流。我坐在崔显昌老师旁边,这位80岁的前《龙门阵》杂志的老编辑,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从住家的天府新区来到这里,虚心的听着各位老师的讲话,不时给以讲话人真诚的鼓掌。并给我指出写本土文化文章的要点,他说:“写本土文化的文章,要注意加一些地方用语,这样文章看起来更有本土风味和活力。并且说到:“等我学会了往平台发文章的操作,争取也给《行脚成都》作点贡献,这么久了,光“坐席”,不“上菜”,实在不好意思。”崔老师真诚的指教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与热心地爱在《行脚成都》文章后面留言的网名“萧老九”萧老师的认识也颇有意思,我在《行脚成都》的留言上看到萧老师报了名要来,想拜访下这位与我曾经都住在少城、并且热心地给我文章留言的老师,我问王耀川老师知不知道萧老久老师来了没有?他指着我对面的一个老大姐说:就是她,而我还一直拿眼睛在男同胞人群里找,总以为萧老九应该是一个男老师。这时萧老师也知道我就是爱写长顺街文章的那人,走向前来拉住我的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她说就是想来认识我一下,也在寻找我。我们坐在一起,就像与李兴辉老师一样,都曾经生活在少城,都有很多共同语言,聊得很开心,用萧老师的话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感谢朱晓剑老师创建了这个《行脚成都》公众号,是它让我们这些喜欢这座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同时,希望在新的一年,《行脚成都》越办越好,将有更多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积极地参与到《行脚成都》之中,用不同的方式打捞、发掘和守护这座城市的记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