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测绘零件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测绘零件论文参考文献

你参考了什么就如实写下来不就行了,只要格式按参考资料的模板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同时也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1993.11.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013-22016.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87-94.

[1]韩绍伟.GPS组合观测值理论及应用.测绘学报,1995,21(2):8-13.

[2]常青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理论研究.航空学报,1998,5(19):614-616.

[3]王泽民,柳景斌.Galileo卫星定位系统相位组合观测值的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6):723-727.

[4]申俊飞,何海波,郭海荣,王爱兵.三频观测量线性组合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12,37(6):690-695.

[5]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2.0版)[R].2013,12:3-6.

[6]邢喆,王泽明,伍岳.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1):23-26.

[7]黄令勇,宋力杰,刘先冬.基于自适应聚类算法的GP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优化选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31(4):99-102.

[8]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熊伟,伍岳,孙振冰,王泽民.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4):319-322.

[11]伍岳.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D].武汉大学,2005.

[12]楼晓俊,李隽颖,刘海涛.距离修正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646-648.

[13]徐军,陶庭叶,高飞.GLONASS三种载波频率组合值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1):86-89.

[14]陶庭叶,高飞,李晓莉.一种高精度GPS卫星钟差预报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3-4:56-61.

[15]何伟,陶庭叶,王志平.基于改进FCM的北斗三频组合观测值选取[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已录用).

[16]何伟,李明,阚起源.抗差加权非等时距GM(1,1)模型在大型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4-3,34-37.

[17]徐军,陶庭叶,高飞,张京奎.基于GLONASS三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6):45-49.

[18]罗腾,白征东,过静珺.两种周跳探测方法在北斗三频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测绘通报,2011(4):1-3.

[19]范建军,王飞雪,郭桂蓉.GPS三频非差观测数据周跳的自动探测与改正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5):24-26.

[20]刘旭春,伍岳,黄学斌等.多频组合数据在原始载波观测值预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2):14-17.

[21]梁开龙,张玉册.现代化GPS信号的宽巷组合及其求解模糊度研究.测绘通报,2002年第4期:l-3

[22]张成军,许其凤,李作虎.对伪距/相位组合量探测与修复周跳算法的改进[J].测绘学报,2009,38(4):402-407.

[23]刘旭春,伍岳,张正禄.GPS三频数据在周跳和粗差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6,31(5):334-339.

[24]王帅,高井祥.利用三频组合观测值进行GPS周跳探测与修复[J].测绘科学,2012,37(5):40-42.

测绘学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导语:作中征引过的文献须在文中注明出处,并列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是我带来的建筑专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二版)。1993.620~635

[2]MartinJunginger.AndreFaaij.WimCTurkenburg.吕斌.海上风电场降低成本前景分析[J].上海电力.2007.(4):429-437

[3]施晓春.徐日庆.俞建霖.筒型基础间接及试验研究.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12(10):39~40

[4]何炎平.谭家华.筒型基础的.发展历史和典型用途.中国海洋平台.2002.17(6):10~14

[5]袁晓铭.曹振中.孙锐等.汶川8.0级地震特征初步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6]王成华.孙冬梅.横向受荷桩的p-y曲线研究与应用述评.中国港湾建设.Total135.No.2.2005

[7]林华国.贾兆宏.张立丽.砂土液化判刑方法研究.岩土工程技术.2007.21(2).89~93

[8]李芳.作为海上风机基础的筒型基础土体液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9]林峰.黄润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4).9~13

[10]沈玉光.海上风电筒型基础风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

[11]陈有顺.场地的地震效应及砂土地基的液化.高原地震.2004.16(1).35~39

[12]任金刚.王玉芳.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研究方法概述.海河水利.2006(3):51~53

[13]李敬梅.地震作用下坝基土体液化的判别及有限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4]王大伟.赵艳.初始地应力场分析方法探讨.水电站设计.2007.23(4).38~41

[1]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8]毛方儒,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5,25(2):1-6

[9]代世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3

[10]刘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2014,(1):40-43

[11]李刚.基于逆向工程的自由曲面重构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测绘科技信息工作在波澜壮阔的测绘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测绘科技论文3000字,仅供参考!

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的深入分析,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字] 数字地球 现代测绘 科技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17-1

0引言

所谓的数字地球也即是指一个用地球坐标为依据,同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以及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而现代测绘科技则是以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同时加上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而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并且将地面原有的特征点以及界线都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从而为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还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技术和理论,而在当前的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中也不例外,随着大量先进技术以及理论在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的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的发展,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测绘学的现代发展出发,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测绘学的现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人们迫切的需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改造自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测绘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地球的重要手段,随着测绘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测绘领域中也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使得现代测绘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达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而利用现代测绘学将测绘我国的地图就能够大幅度缩短工期,从而解放了许多劳动力,进而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

2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3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代发展趋势。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

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

4结束语

随着这些测绘技术以及测绘理论的应用,使得现代测绘科技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从而为帮助人们认识地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深入分析,同时加上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发展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现代测绘的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

如何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摘要]"十二五"期间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刚召开的党的明确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硬件、软件的两手共同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向,结合经济发展的动态,科学谋划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蓝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的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实现自主创新的脚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测绘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字]测绘 地理信息 科技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14-1

0 引言

测绘工作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提保障性工作,是一个国家地信信息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就如何促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以下建议。

1 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研究建立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加快信息更新步伐,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第二,加强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各级测绘部门之间以及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第三,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测绘部门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测绘部门基础地理信息快速传送和充分利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

测绘地理信息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勇敢地举旗亮剑,提出24 字总体战略,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坐标。新理念的形成,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实现了由“测绘”向“测绘地理信息”的嬗变;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推动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测绘工作模式,开辟了地理国情监测新领域;让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两条腿走路。只有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快”的灵魂、“干”的精神、“好”的品质,才能发扬好“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地理信息精神。

3 加强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竞争制胜之本,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一流的学术思想、一流的技术成果,需要有一流的人才。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科技人员,增强科研与生产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优秀测绘科技人才,逐步开展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选拔评审,充实和壮大测绘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测绘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管理水平。建立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测绘生产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测绘生产一线;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并作为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中设置人才培养指标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基层单位技术骨干等组成的测绘科技人才队伍。

4 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5 总结

坚持以测绘信息化带动测绘事业发展全局,促进测绘工作在完善体制机制、科技自主创新、快速传送信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提高测绘部门的利用、监管、保障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为着眼点,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重点,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健全测绘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显著提高测绘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测绘保障。

参考文献

[1]记者,周湛.推动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大发展[N]. 中国测绘报. 2011-06-03.

[2]把握大好机遇努力奋发作为全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再上新台阶[N]. 中国测绘报. 2011-12-20 (002).

[3] 本报记者 徐红.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N]. 经济日报. 2010-01-25.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关于工程测量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工程测量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李青岳. 工程测量学[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84

[2] 李青岳, 陈永奇. 工程测量学[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5

[3] 张正禄. 工程测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正禄等. 工程的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7

[5] 张正禄等. 地下管线探测和管网信息系统[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7

[6] 黄声享,郭英起,易庆林.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M]. 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7] 张希黔,黄声享,GPS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 黄声享,尹 晖,蒋征.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9] 张正禄主编. 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0] 尹晖 编著.时空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11] 张正禄等. 工程测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12] 齐民友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3] 张正禄等. 科傻系统使用说明书[M], 2006.

[14]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5] 潘正风,杨正尧等.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16] 李庆海,陶本藻. 概率统计原理和在测量中的应用[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82

[17] 张正禄, 吴栋材等. 精密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2

[18] 吴翼麟, 孔祥元等. 特种精密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3

[19] 陈龙飞, 金其坤. 工程测量[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20] 于来法, 杨志藻. 军事工程测量学[M]. 北京: 八一出版社, 1994

[21] 覃辉等. 土木工程测量[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22] 王兆祥等. 铁道工程测量[M] . 北京: 铁道出版社, 1998

[23] 陈永奇, 李裕忠等. 海洋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1

[24] 吴子安, 吴栋材. 水利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0

[25] 钱东辉. 水电工程测量学[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6] 秦昆, 李裕忠等. 桥梁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1

[27] 吴栋才, 谢建纲等. 大型斜拉桥施工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

[28] 张项铎, 张正禄. 隧道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8

[29] 田应中,张正禄等. 地下管线网探测与信息管理[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8

[30] 冯文灏. 工业测量[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013-22016.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87-94.

[1]吴战广,张献州,张瑞,杨龙杰。基于物联网三层架构的地下工程测量机器人远程变形监测系统[J].测绘工程,2017,02:42-47+51.

[2]付海军。浅谈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5-6.

[3]赵红强,成晓倩,韩瑞梅。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12:33-36.

[4]张冠海。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7,01:84.

[5]何屹雄,花向红,许承权,姚周祥,黎洋。全站仪建筑物立面图测量方法研究及工程实践[J].测绘地理信息,2017,01:10-13.

[6]冯志成。工程测量中应用GPS控制测量平面及高程精度[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1:111-113.

[7]练伟东。提高水利工程测量水平的措施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285.

[8]丛林,孙梅君。城市规划管理中工程测量的作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142.

[9]黄维。建筑工程测量模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196.

[10]程永刚。浅谈建筑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作用和意义[J].江西建材,2017,02:228.

[11]缪健军。建筑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应用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68-69.

[12]尤潇华。大伙房输水工程TBM2标隧洞测量贯通控制技术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7,01:8-10+71.

[13]张健,魏峰,詹勇。现代工程测量新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219-220.

[14]岳太恒。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施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251.

[15]高爽。浅析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3:98.

[16]胡杨。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03:157-158.

[17]史雨露,李宗义。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01:340.

[18]崔继忠。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4:282.

[19]卢秋羽,殷润浩,张俊毅。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01:282.

[20]杨紫薇。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2:95-96.

[21]赵海龙。工程测量技术现状与发展[J].门窗,2017,01:235.

[22]吴涌泉,石频。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门窗,2017,01:240.

[23]胡斐。施工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7,03:205-206.

[24]张建媛。浅论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03:216.

[25]汤棹颖。路桥工程测量中GPS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福建建材,2017,01:27-28.

[26]王献奇,张翠萍。激光跟踪测量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7,02:22-25.

[27]徐辉,袁子喨。发电工程测量中UTM投影变形的处理与实践[J].工程勘察,2017,03:53-58.

[28]罗毅。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2:48+50.

[29]王芳,戴建安,晏承志,孟伟。工程测绘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1:129-130.

[30]王学强。工程测量中GPS控制测量高程精度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08-209.

[31]罗琼。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电力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6,23:179-180.

[32]杨天。精密工程测量中全站仪三角高程精度分析[J].四川建材,2017,02:187+191.

[33]陆立飞。浅论GPS(RTK)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其优点[J].世界有色金属,2017,01:83+85.

[34]李宇。工程测量中GPS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7,01:69+71.

[35]熊金鹤。现代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1:57+59.

[36]史晓峰。影响工程测量中的精度因素及控制分析[J].地下水,2017,01:117+172.

[37]庞秀淼,李胜利。免棱镜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1:116-117.

[38]陈晨。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1:126-127.

[39]唐信东。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14.

[40]张树升。建筑工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17+221.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二:

[41]杨雪芬。浅析工程测量技术及应用[J].低碳世界,2017,03:97-98.

[42]张城泉。探讨RTK技术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2:7-8.

[43]朱庆伟,王家伟,王涛。工程测量中高精度对中杆设计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02:280-284.

[44]王文贤。工程测量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J].交通世界,2017,08:126-127.

[45]刘勇。GPS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2:92-93.

[46]张欣,王章朋,罗斌,丁剑。基于参考线方法的大型建筑工程放样测量[J].施工技术,2017,06:136-138.

[47]李宗义,史雨露。工程测量在信息化测绘战略跨越中的拓展[J].四川水泥,2017,02:278.

[48]潘雨竹。公路工程中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6:225+228.

[49]章锦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课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2:63-65.

[50]姚海军。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77+105.

[51]张莞玲。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78+102.

[52]田峰,苏宗跃。基于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8:88-89.

[53]许东昕。电力线路设计工程中的测量设备结合卫星地图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121+126.

[54]胡兴强。浅论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03:272.

[55]李晓伟。轨道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在地铁轨道运营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勘察,2017,02:1-6.

[56]王素权。RTK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01:276-277.

[57]黄勇。对于工程测绘测量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98-199.

[58]郭伟。GPS实时动态(RTK)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7:54-55+58.

[59]张元。建筑工程测量模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6-17.

[60]娄义康。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3-14.

[61]何民华。浅谈建筑工程测量在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7,09:29.

[62]付鹏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7,06:161+163.

[63]王秀春。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2017,10:215+219.

[64]屈秀杰。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的发展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05+207.

[65]黄勇。工程测量的重要性与测量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30-231.

[66]王恩强。地质工程测量中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38+240.

[67]孙立业。论工程测量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03-204.

[68]李石贵。浅谈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特点[J].价值工程,2017,15:126-127.

[69]李贝,陈羽,孙平,李冰,刘万锋。滚动摩擦系数工程测量方法与验证[J].工程机械,2017,04:29-32+7-8.

[70]许康艳。浅谈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11:215+218.

[71]宁林春,方荣华,黄辰虎,王玉春。海港工程浚后测量的实施[J].海洋测绘,2017,02:39-41+50.

[72]王朕。论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测量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71-72.

[73]何小文。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的放样方法及具体运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7:170-171.

[74]王恩强。地质工程测量中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38+240.

[75]郭刚,贾卫国,张社安,李静,张静波。配电网工程电缆长度测量仪的研制与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7,02:19-21.

[76]何小文。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8:155-156.

[77]廖全军。浅析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8:165-166.

[78]赵敏。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完善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7,05:70-71.

[79]冯宇华。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发展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149-150.

[80]霍栋良。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及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6,01:243.

测绘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同时也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30-34

[3]赵秀风,弓丨水隧洞洞内消能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6.

[4]袁丹青,陈向阳,白滨等.水力机械空化空蚀问题的研究进展[J]#灌机械,2009.7(27):269-272

[5]肖富仁,苏玮,消能工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旳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7]王才欢,肖兴斌,底流消能设计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四川水力发电,2000.1(1):79-85.

[8]张慧丽,王爱华,张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吴保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闸前变水位运行方式探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9.9633-639.

[10]李冰,变水头无压输水隧洞洞内消能和稳定输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华北水电学院,2007.5.

[1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力学教研室.水力计算手册[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3]赵昕,赵明登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4]刘亚坤等.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9(3):183-189

[16]左东启等.模型试验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1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专题)模型试验规范(SL156~165-95)[M],水利水电出版社.

[19]电力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陈肇和等人翻译,泄水建筑物水力计算手册[M],1993.11.

[20]刘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水工模型试验(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013-22016.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87-94.

[1]韩绍伟.GPS组合观测值理论及应用.测绘学报,1995,21(2):8-13.

[2]常青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理论研究.航空学报,1998,5(19):614-616.

[3]王泽民,柳景斌.Galileo卫星定位系统相位组合观测值的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6):723-727.

[4]申俊飞,何海波,郭海荣,王爱兵.三频观测量线性组合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2012,37(6):690-695.

[5]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2.0版)[R].2013,12:3-6.

[6]邢喆,王泽明,伍岳.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1):23-26.

[7]黄令勇,宋力杰,刘先冬.基于自适应聚类算法的GP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优化选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31(4):99-102.

[8]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熊伟,伍岳,孙振冰,王泽民.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4):319-322.

[11]伍岳.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D].武汉大学,2005.

[12]楼晓俊,李隽颖,刘海涛.距离修正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646-648.

[13]徐军,陶庭叶,高飞.GLONASS三种载波频率组合值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1):86-89.

[14]陶庭叶,高飞,李晓莉.一种高精度GPS卫星钟差预报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3-4:56-61.

[15]何伟,陶庭叶,王志平.基于改进FCM的北斗三频组合观测值选取[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已录用).

[16]何伟,李明,阚起源.抗差加权非等时距GM(1,1)模型在大型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4-3,34-37.

[17]徐军,陶庭叶,高飞,张京奎.基于GLONASS三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6):45-49.

[18]罗腾,白征东,过静珺.两种周跳探测方法在北斗三频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测绘通报,2011(4):1-3.

[19]范建军,王飞雪,郭桂蓉.GPS三频非差观测数据周跳的自动探测与改正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5):24-26.

[20]刘旭春,伍岳,黄学斌等.多频组合数据在原始载波观测值预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2):14-17.

[21]梁开龙,张玉册.现代化GPS信号的宽巷组合及其求解模糊度研究.测绘通报,2002年第4期:l-3

[22]张成军,许其凤,李作虎.对伪距/相位组合量探测与修复周跳算法的改进[J].测绘学报,2009,38(4):402-407.

[23]刘旭春,伍岳,张正禄.GPS三频数据在周跳和粗差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6,31(5):334-339.

[24]王帅,高井祥.利用三频组合观测值进行GPS周跳探测与修复[J].测绘科学,2012,37(5):40-42.

你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啥?我给你说说网络rtk的参考文献1. 柯福阳,王庆等. GNSS网络RTK算法模型及测试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2009,39(4):296-301.2. 景维立,孙仁锋. GPS网络RTK技术及其应用[J]. 四川测绘,2005,28(4):184-187.3. 晏红波,黄腾. GPS网络RTK 的现状及应用前景探讨[J]. 现代空间定位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7,5(3):66-73。4. 陆贤东,顾和和,王飞. 网络RTK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分析[J]. 矿山测量,2008(2):18-24.5.过静郡,王丽,张鹏. 国内外连续运行基准站新进展和应用展望[J].全球定位系统,2008(1):1-10.6.李征航,何良华,吴北平. GPS技术的最新进展——网络RTK [J].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7. 张琼,王建文. VRS技术原理及网络RTK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4):63-65.8. 李成钢,黄丁发,周乐韬,等. GPS/VRS参考站网络的对流层误差建模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2007,32(4):29-31.9. 卫柳艳. GPS网络RTK系统的算法及定位精度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你参考了什么就如实写下来不就行了,只要格式按参考资料的模板

零件尺寸检测论文

三坐标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工业中。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三坐标测量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基于三坐标测量仪的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摘 要:三坐标测量仪的出现本身就是测量行业的一大革命,它不但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而且也在智能化上有很大的进步,对于测量行业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齿轮行业的产品质量,提高行业竞争力,本文对三坐标测量仪的精密测量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与其他仪器精确度方面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从而保证我国齿轮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三坐标测量仪 测量行业 精密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TH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073-01

三坐标测量仪CMM(Coordinate MeasurMahine)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新型、精密的测量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工业中。三坐标测量仪可以进行零部件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检测,可以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尤其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得到曲面数据及表达。获取表面数据的采集, 是产品逆向工程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之一。

1 三坐标测量仪对测量行业的进步作用

整个测量以及机械行业的快速进步,不断地向三坐标测量仪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多的要求,如要求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样品量更少、检测微损甚至无损、遥感遥测遥控更远距、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廉、无污染等,同时也为三坐标测量仪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成了仪器仪表进一步发展的物质、知识和技术基础。

1.1 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

实现了对基本的几何元素的高效率、高精度测量与评定,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1.2 提高了测量精度

提高了三维测量的测量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 u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2 u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仪,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达3~4 um。由于三坐标测量仪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生产线的发展。

1.3 提高了测量效率

随着三坐标测量仪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序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1.4 降低用户测量成本

随着激光扫描技术的不断成熟,同时满足了高精度测量(质量检测)和激光扫描(逆向工程)多功能复合型的三坐标测量仪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大大降低用户测量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 坐标测量仪与其他仪器的比较

2.1 影像测量仪

作为最初的精密测量仪器,影像测量仪是一个见证了整个行业开始,它提供了发展的产业平台的基础。然而,由于影像测量仪测量技术略显粗糙,因此,二次元影像仪成为行业发展的时代的产物,它是精密测量技术和功能方面,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即便如此,二次元影像测量仪还没有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检测,它不能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的立体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和生产出三坐标测量仪。当然,在此过程中制造商中过渡阶段的2.5元/m3的出现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个从开始到目前的整个发展阶段的精密测量仪器。

2.2 三坐标测量仪

三坐标测量仪采用花岗石仪座,提高了基准平面的精度,缩小了仪器自身的精度误差。活动表座可在仪座的任何位置进行测量。仪座不生锈,使用保管方便。

三坐标测量仪的测量精度是非常高的,三坐标测量仪器和其他测量仪器相比,这点占据一个很大的优势。例如:制造精密量具,总体上是好的,用游标卡尺水平测量工具,测量精度可达+/-0.1级。但是,一般水平的三坐标测量仪,测量精度就可以高达+/-0.05。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二次元和三坐标的功能应用上可以看出,相较于二次元影像测量仪,三坐标测量仪可说是更加的功能全面,因为它除了测量工件的长宽参数,还可以检测工件的高,这是影像测量仪所无法达到的。

3 三坐标测量仪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品种更加灵活多样

在我国,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测量检测和适当的测量装置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地提高产品质量,也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获得制造先进的测量设备,可以为用户提供先进的测量解决方案而得到高投资回报率。中国模具未来发展将是更大规模的、高精确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多功能复合模具已成为一个热点。提高塑料模具,模具的比例及适应高压气体辅助注射成型过程的模具也将随之发展。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将更加迅速,这就要求除了精确测量精度高,测量设备也更灵活,更需要轻松的测量环境随时随地方便改造,这样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3.2 逐渐向新的应用领域开发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导向”这一趋势使得三坐标测量设备技术现已广泛使用在工业应用领域的大型机器及零部件的精确测量,测量范围大,精度高,而且非常耐用,非常适合工厂环境。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作为行业首选三坐标测量仪器技术,将继续开发新的应用领域的测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加工精度不断提高,除了需要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的计量室检测外,为了便于直接检测工件,测量往往需要在加工车间进行,或将测量机直接串连到生产线上。检验的零件数量加大,科学化管理程度加强,因而需要各种精度的坐标测量机,以满足生产的需要。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三次元的产品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三坐标测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贵云.大批量定制生产的产品族设计技术综述[J].机械设计,2012(8):1-4.

[2] 龚先新.大批量定制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3.

[3] 丁俊健,谈士力,宋晓峰.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ETO产品配置设计方法[J].工程设计学报,2010,14(3):199-203.

[4] 刘大有.一个面向大批量定制的重用配置方法[J].电子学报,2011,2:383-388.

[5] 孟静.变型零件NC程序主模板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1,17(18):1871-187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三坐标测量技术论文

机械工程技术作为工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手段,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其还是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工具。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谈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 摘要:机械装置在工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难度高、危险、工作量大的工程都是需要机械装置的使用。文章首先对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着重分析了其实践应用。 关键字: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实践运用 在工业经济的大背景下,自动化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自动化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其在相关技术的支援下不断革新,当前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将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慧技术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程式来模拟人的思维,用机械装置代替人类进行各项活动,当前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1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概述 总结来说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具备以下优点:首先,能够节省大量人力,机械装置自动化被应用以后,很多产业真正实现了批量生产,一个机床甚至一个车间只需要一个操控人员,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其次,机械装置在计算机系统的操控下能够精确完成各项动作指令,只要指挥没有失误,机械动作就不会出现失误,可以说装置技术水平比经验最丰富的生产师傅还要高,因此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最后,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排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大大提升生产速度,人们可以根据标准生产速度预计月、季度以及年生产量,而且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产速度仍有上升空间[1]。 2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的实践运用 2.1各类刀具的自动化应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离不开各类刀具,尤其是与金属加工相关的行业,切削过程中都要将刀具作为主要工具,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使用这些刀具时对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换刀以及走刀过程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切削时还容易出现失误,随着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刀具的使用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普通机床以及自动机床在使用刀具时对人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工人们不再需要亲自动手完成选刀、换刀以及走刀等一些列过程,这些刀具会根据计算机程式自动完成这些动作,不仅节省时间,且不容易出现失误,技术人员只需要在操控室里观察整个过程,如果出现偏差直接在电脑中调整引数即可,既便捷又安全。 2.2运用于机械加工中 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比较典型的就是自动化加工装置,自动化加工装置主要有两种型别,一种是全自动化,其能够完全实现回圈自动化加工,同时装卸工件的过程也完全实现自动化,另一种是半自动化,只能做到前半部分,装卸工件过程需要依靠人工,加工过程自动化可以代替人们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甚至可以代替一部分脑力劳动。例如当前大多数机械加工过程所使用的都是数控机床,对加工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能够按照人们的要求批量加工出各类零件,实现流水作业。 2.3运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艺中 计算机辅助制造包含很多内容,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帮助,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设计内容包括所有与物流相关事项,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生产装备间的活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数控程式设计,无论是广义的角度理解还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设计中都要将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作为根本依据。而在一些辅助工艺的设计中,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升程式设计效率的同时,还能提升技术的精准度。而无论是设计过程还是在生产过程,都涉及到大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资料,将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生产物料资讯、生产工艺流程、年度生产计划、成本控制计划以及产品订单资讯等,这些资讯共同构成了生产过程的资讯流,资讯流的自动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整个产品生产周期的管理。 2.4运用于物流供输中 机械制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物流供输,只有物流供输过程顺利进行,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物料才能被及时运送到装置处或者是仓储处,机械生产过程才能持续下去。物流供输过程的自动化,就是在生产系统中输入物料名称,系统就会根据流程判断出该物料应该输送到何处,并作出输送指令,输送机械就会根据指令完成输送动作。物流供输系统中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其一是单机供料装置,该装置中包括五种机器,分别用于存料、隔料、上料以及输料,另外其中还包括一组定位装置,用来判断物料输送的具 *** 置;其二为连续输送装置,其中包括带式、棍式以及链式输送系统,还包括很多传送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叫做返回装置,如果由于输入错误或者是指令错误导致物料运输失误,就可以启动该装置将物料运回;其三为运输小车,对于一些特殊物料就需要使用运输小车运输,例如钢厂会使用有轨小车运煤,使用悬挂车运输钢卷等;其四是工业机器人,由于位置特殊其他装置无法将物料输送到时,工业机器人就能发挥作用;其五的储存装置,其中包括中央刀库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 2.5应用于装配过程中 工业生产除了加工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转配,就是将加工好的零件按照技术要求组合在一起,形成基础部件或套件,最终装配成完整的产品,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最初发展起来的时候人们都将重点放在加工环节,而装配环节主要依靠人工,大量技术工人由加工环节向装配环节转移,但是实践表明人工装配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于是人们开始研究自动化装配。零件装配质量会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技术角度来说,装配过程要比加工过程更加复杂,因为其不属于完全的流水化生产过程,需要自动化装配系统具有一定的判断力,能够自动判断出连线处或者是接触处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连线的是否牢靠等,这就需要人工智慧技术提供支援,使自动装配系统能够模仿人脑思维。 2.6应用于检测过程中 检测是所有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可少的环节,能够及时发现零件或者成品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一些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例如汽车制造业就会对每一个零件进行检测,确认尺寸、材料等所有特性都符合标准要求以后才可以进行装配,同样装配完成以后仍旧要对装配情况进行检测,随着加工和装配过程的自动化,人工检测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各类自动化识别技术应运而生,例如,在对切削刀具的磨损情况进行检查时,就可以将电流讯号作为依据,也可以根据人工神经网路做出判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也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其仍旧处于进一步发展中,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慧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仍旧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学俊.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装置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11330:60-61. 篇2 浅析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与展望 一、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与理论 机械结构优化设计中有许多的关键技术与理论,它们对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和应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归结起来,其中的主要关键技术与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思想和理论;优化方法;建模技术;结构分析技术;结构重分析技术;敏度分析技术;软体开发技术。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不断有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出现,也有一些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新理论被引入结构优化设计,并且大大拓宽了该方法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为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 1.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综合水平与实力,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推广应用或发明、开发,而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作用最大的领域也在航空航天。由于该领域的特殊地位,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重视。目前,结构优化设计的大量研究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同时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国内进行了有关飞机机身、飞机翼面、飞机结构整体、火箭发动机壳体、航空发动机轮盘、机身承力框架等结构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而在国外,有关结构优化设计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应用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一些著名的结构优化设计专家学者都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等。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应用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且必将成为越来越大的角色之一,为我国航海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2.船舶工业 船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开始研究船舶结构优化设计比国外晚了近十年。但是,我国的船舶结构优化设计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潜艇结构、中小型集装箱结构、油船剖面、潜艇外部液压舱等结构优化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提高了相关研究物件的效能,为船舶设计提供了一种可靠、精确的设计方法。 3.通用机械和机床 通用机械和机床的结构优化设计也是一个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成功应用的领域,把有限元技术与优化技术结合起来,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对大型复杂机械结构件的设计是一种有效、精确的方法。由于一般的机械零部件都是连续体结构,结构分析非常复杂,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比较困难。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突出,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报告,陈立周、孙焕纯等根据机械设计中离散设计变数较多的情况,提出了离散设计变数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孙靖民、米成秋对机床床身等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赒济等研究了圆柱拉压弹簧动载下的结构优化设计;钟毅芳、唐增宝等进行了液力传动系和双级齿轮减速器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方宗德等完成了斜齿轮三维修形的优化设计;秦东晨、方刚等完成了复杂箱形梁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通用机械和机床的设计有了一种快速、有效、可靠的设计方法,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 4.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行业,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先进的机械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也就在此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冯振东等进行了万向节传动布局的支承动态结构优化设计;田振中研究了特种汽车车身的结构优化设计;冯国胜对汽车车架的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章一鸣等研究了汽车悬挂系统的优化设计;上官文斌等进行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秦东晨等对汽车车身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等。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广泛应用的一个领域。 三、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展望 结构优化设计随着最优化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已逐渐得以发展。 拓扑优化、材料优化和形状优化的整合在机械结构和部件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是近年来出现的并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拓扑优化能够为结构的方案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复杂结构和部件在概念设计阶段即可灵活地、理性地优选方案,有望用于大型实际结构优化设计求解。拓扑优化研究中提出的均匀化方法等,可以将材料选择,布局优化和形状优化整合一体,为并行地设计材料、工艺和结构提供科学的手段,有关方法的研究,实用化软体开发及应用是有意义的。但是要处理庞大的有限元和优化模型计算量增大,应力约束处理、对“多孔状”材料分布圆整化,单元消失可能会对计算模型造成病态等问题。 动态特性优化是机械系统和结构设计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征向量、动力响应量的灵敏度分析、高度密集频率的动力学问题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大型动力优化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非线性分析在优化中的应用,使优化技术的作用从对设计方案的优化延伸到加工工艺过程的优化,仍是极富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结构优化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仍具实用价值,要解决优化设计的有限元模型的庞大性,解决结构优化与多学科设计问题交叉问题。对于机构、结构和机械装置的可靠性与健壮性是大型工业装备设计时十分关心的问题,综合考虑可靠度,健壮性及成本的全效能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将给出更为接近实际的结果,应予重视。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对包括模糊性和随机性的不确定因素应予注意。为促进优化设计为工程实际服务,进一步开展实用性,通用性的结构化设计软体的开发和完善工作也是十分迫切的。

机械制图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机械制图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机械制图测绘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机械制图测绘在设备维修、改造、仿制产品、技术资料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零件测绘是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测绘教学实践,分析了现有机械制图测绘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测绘实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图测绘;提高教学效果;能力培养

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高,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的综合化程度也相应提高。高职院校承担了目前国内职业技能从业人员的培养,为了能适应社会需要,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实践技能强、能“直接上岗”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机械制图测绘在设备维修、改造、仿制产品、技术资料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技能抽查,而制图这门课主要就是抽查学生的制图测绘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作者根据多年的测绘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切实做好《机械制图测绘》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目前测绘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制图测绘指导书过于简单

我们原来用的制图测绘指导书,主要包括:测绘目的和任务,测绘内容和要求,测绘进程安排,部件示意图,主要零部件的测绘方法和步骤,考核方式等,而对测绘工具使用、零件配合精度、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内容没有加以说明,而这些内容分散在制图教材的各个章节,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识,以至于—些学生零件草图画好后,不知道怎样使用测量工具和标注尺寸,不懂怎么给产品制定技术要求。

2.忽略草图的重要性

零件草图是画零件图的依据,有时还要直接用于加工生产所急需的配件。所以,零件草图除由徒手画出和无须严格遵守比例关系以外,其他内容均和零件图完全相同。但一些学生在测绘中,总觉得用直尺圆规绘制的零件图、装配图才是重要的,而徒手绘制的零件草图不重要,就是一个草稿,因此在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尺寸的标注、技术要求的注写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影响了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的质量。

3.尺寸标注不完整、不合理

学生在测绘中,无论是在装配图上标注尺寸,还是在零件图上标注尺寸,都会出现漏标注或重复标注。另外尺寸基准选择不合理,重要尺寸不直接给出,相关联零件尺寸标注不一致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4.技术要求标注不合理

学生在测绘中,由于欠缺制造及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合理制定技术要求往往会感到非常棘手,标注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热处理等往往不符合零件的功用和装配的要求,错误较多。

5.相关手册、资料查阅不到位

学生在零件测绘中,手工绘制好零件草图后,必须查阅手册和资料,选用合适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金属的材料等。而在测绘部件中的常用件和标准件时,应查阅有关国家标准,正确确定零件的有关尺寸及结构参数。但由于前面的制图课学时有限,学生平时练习不足,加上课本附录上标准及有关参数列举有限,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查阅文献的能力不强,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在网上下载相似的零件,不加思考,直接照搬,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这对培养学生树立工程观念,强化工程素养极为不利,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6.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

在以往的测绘实习中,多数教师仍是测绘实践课程的主导者,现实中多以教师讲授、指导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整个测绘过程,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极为不利。

7.测绘成绩评定方法不合理

传统的评定成绩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零件草图、零件工作图、装配工作图的质量为主要评定依据,给出成绩。这种只求结果,不注重过程,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工程测绘能力,反馈不了测绘效果,也让抄袭者钻了空子,造成学生埋怨考核不公平的消极心理,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机械制图测绘周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

1.完善制图测绘指导书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部件测绘的任务。我们对制图测绘指导书进行了修改,在绘制零件草图中,增加了画零件草图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视图选择的一般原则、作图步骤、尺寸标注方法、材料的选用、尺寸公差的选用、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的选择方法,此外还增加了常用量具介绍、测量零件的常用方法、相关表格、国标和常见错误等,这样更便于学生查阅和自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率。

2.加强学生徒手绘制零件草图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中,讨论设计方案、技术交流、现场参观等受现场条件或时间限制的场合都需要徒手绘制草图。徒手绘图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构思、设计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

徒手绘图能力对训练学生的图示观察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好处,因此,在测绘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徒手绘图的训练,严把测绘质量关,把绘制零件草图的成绩纳入最后的考评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

3.重视和加强尺寸标注的训练

尺寸标注是测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利用测绘的机会,适时给学生讲解零部件尺寸标注的方法,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测绘中尺寸基准的选择,了解尺寸的圆整,公差的选用,学会查找相关资料与确定参数等。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标注零件图和装配图上的尺寸。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应做到正确、完整、清晰、合理,且能满足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标注尺寸时要求学生做到: ①从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出发,选择恰当的尺寸基准,不要注成封闭尺寸链。②尺寸应尽量注在视图外边、两视图之间。③部件中两零件有联系的部分,尺寸基准应统一。④对于标准结构,如螺纹、退刀槽、齿轮,应把测量结果与标准核对,采用标准值。⑤重要尺寸,如配合尺寸、定位尺寸、保证工作精度和性能的尺寸等,应直接标注出来。⑥尺寸标注要考虑便于加工和测量。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零件图不同,它不是用来直接进行零件加工,故不需要注出每一个零件的全部尺寸,只需标注出与装配、检验、安装、使用要求等方面有关的尺寸。装配图中的尺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性能(或规格)尺寸、装配尺寸、安装尺寸、总体尺寸和其他重要尺寸,这五类尺寸需根据装配体的构造情况进行标注,并不是所有装配体都具备这五类尺寸。

4.合理选择技术要求

零部件测绘中,由于学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合理制定技术要求往往感到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部件测绘中引导学生对互相关联的零件进行观察、分析,在真实、正确的表象中获得常见机械结构的感性认识。比如有配合关系的零件,为了具有互换性,就需要给出恰当的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有的零件要求既耐磨又耐冲击,往往还要进行热处理。要恰当选择零件材料,还需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等,因此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正确标注技术要求:

(1)材料的选择。

零件材料的选择,可根据实物并结合有关标准、手册的分析来确定。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铸铁、铜、铅、铝及其合金。参考同类型零件的材料,用类比法确定。

(2)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零件表面粗糙度等级可根据各个表面的工作要求及精度等级来确定,可以参考同类零件的粗糙度要求或使用粗糙度样板进行比较确定,一般接触表面、有相对运动表面、受周期载荷的表面、耐腐蚀或要求密封的表面,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

(3)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

形状和位置误差将会影响机器或仪器的工作精度、连接强度、运动平稳性、密封性和使用寿命等,特别是对经常在高温、高压、高速及重载条件下工作的零件影响更大。例如,孔与轴的配合中,由于存在形状误差,对于间隙配合,会使间隙分布不均匀,加快局部磨损,从而降低零件的寿命;对于过盈配合,则使过盈量各处不一致。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不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

(4)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是在基本尺寸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尺寸精度设计,是对基准制、公差等级和配合种类进行的合理选择,它选择的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我们在测绘中通常采用类比法,参考相类似的部件的公差配合,通过分析比较来确定,合理选择公差配合,可以促进互换性生产,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5.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手册的能力

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和技术手册的能力,学生在测绘中,遇上问题不要先问,而是先查,查阅标准、查阅教材、查阅手册。例如齿轮油泵,该部件中有螺栓连接、销连接,有齿轮传动,这些结构都需要学生动手去查阅有关手册,确定相关参数,保证零件尺寸和结构的正确性,这种训练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独立完成工作打下基础。

6.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制图测绘是在全面地学完了《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之后开设的实践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实训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切忌教师从布置到画图均面面俱到,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性。

测绘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摸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则适当引导。例如如何拆卸部件并画装配体示意图、如何测量尺寸、如何确定零件的表达方案、如何查阅技术资料、如何较好地画出零件、装配体草图等,这些内容都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分析、研究,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完成,而教师更多地起到辅导、引导、参谋、发现错误、提出修改意见的作用。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精神。

7.改革测绘实训考核办法,提高测绘质量

测绘实训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教师应改变那种仅仅根据装配图和零件图的图面质量来考核评价学生的做法,应采用过程考核和作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制订比较科学合理的测绘考核体系,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十分重要。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1)过程考核。教师在指导测绘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测绘进度、出勤情况应作详细记载,然后按比例给出成绩。

(2)提问考核。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探讨和提问考察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并做好记录;对学生的零件草图,采用一对一的批阅方式,通过提问可以考核学生独立完成图纸的情况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有效地抑制抄袭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作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上交的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进行考核,教师应列出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出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4)答辩考核。测绘结束后,由专业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及综合成绩考核,要求学生对整个测绘过程作一个描述,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再回答一些专业方面的问答,老师根据答辩情况给予一定的成绩。

对学生作全方位考核,评定出综合成绩,可以使制图测绘真正收到实效。

8.补充一些测绘实训内容

对成绩好、画图快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CAD画零件工作图,这样可以保持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也使测绘实习的内容更加全面。

通过改革传统做法,优化测绘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测绘能力和资料查阅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踏实工作、善于分析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走向生产一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叶晓平,胡小平.加强制图测绘周环节教学 培养学生工程素质[J].丽水学院学报,2009(5).

<<<下页带来更多的机械制图方面的论文

设备的精度,工人的技术,工人的态度,性格,检查设备的选用,善于发现问题,和避免问题。

常用机械零件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wildfire5.0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机械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期.王晓军.

[2].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7期.牛宗伟.李志永.

[3].铸造铝合金绿色化规划概论.

《铸造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z1期.钱翰城.李俊.

[4].工业设计概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吕艳红.吴晨.任文营.

[5].《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5期.张增敏.邓丽明.谢嘉.

[6].基于CAXA软件的《CAD/CAM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王英惠.

[8].包装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期.孙昊.张新昌.王利强.

[9].数据流关键技术研究概论.

《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1期.羌晨晨.

[10].现代工业概论课程大班制教学方式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许四祥.高培青.

[1]机械基础系列课素材库—机械原理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者:赵艳红.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2003(学位年度)

[2].高浓度难降解印染废水变频超声聚焦裂解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江育波.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3].基于AD+TRIZ理论的快速夹紧机构创新设计.被引次数:1

作者:刘凡.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全自动医用带线缝合针打孔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刘奎武.机械工程江苏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一种自动贝壳装饰贴片切割机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范红梅.机械工程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CAXA数控编程软件应用概论.

孙贻芬,2013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

[2]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概论.

安利强.王永芳.王璋奇,2004第十三届河北省铸造学术年会

[3]对高校机械类骨干通选课“高新技术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张明哲.赵东.任升峰,2008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4]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铸件挽救工程概论.

郝影秋.曹瑞鹏,20092009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年会

[5]逆向工程技术概论.

周耀新.王宏涛.刘巧云,2005第十一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

[6]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论.

王宏涛.刘巧云.周耀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学术年会

[7]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概论.

王宏涛.周耀新.刘巧云,2005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

[8]X射线实时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曾祥照.孙忠诚,199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

[9]铝合金挤压铸件缺陷概论.

齐丕骧.齐霖,20012001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

[10]鲜奶冷藏运输设备概论.

王福.王颖伟.王慧峰,19991999年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

浅论应用CAD技术的现代机械设计 摘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械设计;CAD技术 1 CAD技术的发展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 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2 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通过实际应用三维CAD系统软件,笔者体会到三维CAD系统软件比二维CAD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零件设计更加方便 使用三维CAD系统,可以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导致装配的失败。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还可以把零件造型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2 装配零件更加直观 在装配过程中,资源查找器中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记录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若装配不正确即予以显示,另外,零件还可以隐藏,在隐藏了外部零件的时候,可清楚地看到内部的装配结构。整个机器装配模型完成后还能进行运动演示,对于有一定运动行程要求的,可检验行程是否达到要求,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避免了产品生产后才发现需要修改甚至报废。 2.3 缩短了机械设计周期 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3~5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4 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 CIMS组织生产,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产品的虚拟设计、运动方针和优化设计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完善,再采用CAD/CAPP/CAM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 零件与装配图的实体生成 3.1.1 零件的实体建模。CAD的三维建模方法有三种,即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在许多具有实体建模功能的CAD软件中,都有一些基本体系。如在AutoCAD的三维实体造型模块中,系统提供了六种基本体系,即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环状体和楔形体。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于有些复杂的零件,往往难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使组合或分解后产生的基本体过多,导致成型困难。所以,仅有基本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机器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为此,可在二维几何元素构造中先定义零件的截面轮廓,然后在三维实体造型中通过拉伸或旋转得到新的“基本体”,进而通过交、并、差等得到所需要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3.1.2 实体装配图的生成。在零件实体构造完成后,利用机器运动分析过程中的资料,在运动的某一位置,按各零件所在的坐标进行“装配”,这一过程可用CAD软件的三维编辑功能实现。 3.2 模具CAD/CAM的集成制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人工设计和制图到CAD/CAM/CAE,制造业正向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同时,模具CAD/CAM技术、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现代制造技术。 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如三维绘图、图形编辑、曲面造型、仿真模拟、数控加工、有限元分析、动态显示等。这些模块应以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而实体造型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3.3 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机械CAE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解决造型问题后,才能由CAE解决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等。 4 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1 图形交互技术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一个友好的、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设计师的思路,解放大脑,让他把精力集中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因此,智能化图标菜单、“拖放式”造型、动态导航器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此外,笔输入法草图识别、语言识别和特征手势建模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4.2 智能CAD技术 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供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4.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已开始应用,设计人员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产品,可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检查设计效果,可直接操作模拟对象,检验操作是否舒适、方便,及早发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中的干涉和运动机构的碰撞等问题,及早看到新产品的外形,从多方面评价所设计的产品.虚拟产品建模就是指建立产品虚拟原理或虚拟样机的过程.虚拟制造用虚拟原型取代物理原型进行加工、测试、仿真和分析,以评价其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成本、外观等,基于虚拟样机的试验仿真分析,可以在真实产品制造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虚拟制造、虚拟工厂、动态企业联盟将成为CAD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随着协同技术、网络技术、概念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利用基于网络的CAD/CAPP/CAM/PDM/ERP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森彬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荣涵锐.新编机械设计CAD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徐平,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文秘杂烩网 2009.8.31. [4]葛海霞,刘村.AutoCAD2004/2005辅助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5]秦志峰,齐月静,胡仁喜,等.AutoCAD2005机械设计及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