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绿色经济矿业发展的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绿色经济矿业发展的论文文献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那么,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摘要:

介绍了绿色经济的含义,阐述了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

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体系;支撑政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严重紧缺、能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失衡。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开展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战略部署,实现能源资源的低消耗、污染废弃物的低排放、生态环境的低污染。以科技为依托,攻克能源与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不断优化绿色经济的资源配置,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绿色经济。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1]。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所以绿色经济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经济过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时,强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加强物品的重复利用,做到“变废为好”。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增加生活负担,造成不可逆损耗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一种满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社会机制主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能够长久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2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能够推进经济又快又稳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2]。科技在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依靠科学技术,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各类“资源”,即自然资源、能源、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废弃物以及废旧产品的属性、价值和功能,并且相关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对这些“资源”利用与再利用、加工与再加工的市场前景与利润空间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损耗。再者说,技术进步可以突破现有资源供给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可利用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以资源的不可恢复为代价来发展工业经济。

2.2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过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能。而绿色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将各种技术结合利用,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再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新兴技术等。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将新兴技术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3]。

2.3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术的发明,各种清洁生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开发及各种绿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种绿色的食品和药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并且科技创新及运用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技术设备及其工艺,能够有效地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科技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绿色经济建设

科技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要实现绿色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做到:首先,克服产业高新技术难题,应用高新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攻关,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带动整个经济市场的变化。清洁技术、循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变“废”为宝,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谋求资源效率的极限发挥。

其次,建立面向绿色经济的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发展绿色经济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绿色经济的工艺创新水平。建立企业间的科技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绿色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活动[4]。再者,健全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体制。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是要保证先进技术的产生,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

我国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专业性领域的绿色经济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发挥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必然要健全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研究体系,绿色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维护一系列体系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5]。

最后,加强绿色经济国际科技合作。各国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向科技发达国家学习,取长补短。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

4结语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力争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高新技术,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稳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科技对循环经济支撑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严炜.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2(6):30-36.

[3]杨丽萍,贺新华.科技创新与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4-66.

[4]许正中,杨全社,张庆亮.立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蛙跳---我国发展知识型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3):70-75.

[5]王婧.以绿色经济打造旅顺核心竞争力---关于旅顺绿色经济区发展的调研报告[J].当代经济,2013(6):86-87.

拓展:

学位论文答辩技巧

论文答辩一般程序

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会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有的则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

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

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一般允许学生另行答辩。

论文答辩技巧

熟悉内容

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而可能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

图表穿插

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他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语速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过程中的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标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时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

文明礼貌

在答辩过程中,除以上几点需要注意外,这一条也需要注意,虽然起不上很大的作用,但可以给答辩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你和他人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答辩老师选择的是你。

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史登峰余振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矿山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四矿”问题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我国当前不仅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大部分紧缺的问题,而且多数矿山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粗放的矿业开发方式难以继续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矿业,在矿业开发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并进而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矿业循环经济体系政策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矿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日益重要。目前全国已建成国有矿山1万多座,集体矿山15万多座,个体矿山10万多个[1];我国的矿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每年矿石采掘量超过了60亿t,矿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6%;我国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都依赖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是,在我国矿业开发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式开发使资源严重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同时,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在矿业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而且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数量、矿点、矿种的增大,我国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非绿色化和经济体系的非节约型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大、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几乎到了疲于奔命的程度,但矿山环境的老问题没解决,很多新问题又出现了。这不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矿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走绿色矿业之路,并在矿业开发中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

1矿山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制度

矿山环境保护捉襟见肘、按下葫芦又起瓢的困难局面说明矿山环境保护仅仅局限于矿山本身永远走不出被动局面,而应该有大思路和更开阔的眼界。具体地说,就是应该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节建立绿色矿业制度,改造目前的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为循环经济体系。

“绿色矿业”是指在使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矿业发展模式[2]。具体而言,绿色矿业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和高新技术支撑下,既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又最大限度获得经济效益的矿产资源理性开发的系统工程。提倡绿色矿业政策的实质是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矿业开发过程中,既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尽力减轻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协调矿业开发者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调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绿色矿业政策包含三个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

(1)通过开发前的区域环境容量或承载力评价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环境区划,制定绿色矿业规划。

(2)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3)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

除此之外,绿色矿业政策的实施还离不开废弃矿产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支撑,如果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不仅会造成废弃物浪费和破坏环境,而且势必在资源浪费的同时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日益紧缺的资源压力,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和开采的矿点将不断增多,矿山环境保护的难度和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施行绿色矿业政策的同时必须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形成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持久利用[3,4]。循环经济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而且能够通过废弃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从而能够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把环境当作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实质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从物质流动的方面看,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开环式经济流程所构成,其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废物(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反馈式)经济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从而可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推动传统经济向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型经济转型。德国由于推行循环经济,20世纪70年代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75%,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走环保型经济增长道路,是我们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对我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展绿色矿业,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循环型社会之路。

2绿色矿业与循环经济实现的可能性与条件

实现绿色矿业,前提是建立在环境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核心是持续创新关键技术。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知识积累,已为“绿色矿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矿山环境扰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取得突破。通过科学标定区域地球化学基线,建立环境评价标准,进行区域环境评价已在一些国家展开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通过矿床地质环境模型研制,进行矿山环境扰动评估,已趋于成熟。

(2)科技进步已使得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成为可能。例如,“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技术”已使南京栖霞铅锌矿矿山选矿废水零排放,并节约用水60%~90%;“膏体充填新技术”已基本实现了金川铜镍矿山少污染和无尾矿;铜多金属矿的“地下就地溶出”技术研究正在使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表生态环境无扰动采掘成为可能。

(3)国内外成功进行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例不胜枚举。如我国胶东三山岛黄金矿山,通过含氰污水治理与零排放、尾矿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再造,变成“花园式”矿山。

因此,从技术上而言,在我国实现绿色矿业,已经具备了充足的基础条件;而且,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国内外实践探索的陆续开展,已经使得绿色矿业的实现由必须变为完全可能。当前需要的是继续从政策层面上加大对绿色矿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

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已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纸制品产量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4]。相比之下,受观念、体制、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在矿业开发中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方面还相对落后。但是,中国是世界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可以说,循环经济理念在中国实现有着良好的主观环境和一定的基础: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四是有关部门正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建立了循环经济试点。五是目前国内正在大力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并且制定了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这些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实现的政策保障

3.1实现绿色矿业的主要政策

加快实施绿色矿业政策,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和保障:

(1)加强区域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区域地球化学基线,研制矿床地质环境模型,制定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采、选、治,无害无尾矿选矿新技术,选冶介质零排放新技术,以及特殊景观环境(缺水、缺电、高寒、戈壁)矿山采、选、冶新技术的突破,如采矿就地溶出新技术,力争突破我国超大型矿床、国家急缺矿种绿色选冶工艺,为我国矿产开发业的大发展提供技术准备。

(3)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生态环境重建与环境保护标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体系及技术指标。并在国家“环境保护法”指导之下,建立政府“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法规”,以规范并保证矿产资源开发走绿色之路。

(4)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矿山环境管理和土地复垦的监控。严格执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新建矿山项目必须评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依法对矿山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进行监督。

(5)设立专项治理基金。通过提高矿产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利润留成率、征收矿业开发环境修复费、提留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方式筹措资金,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从资源税、资源补偿费、耕地占用费、矿山超标排污费、水土保持费等税费中划出一部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基金;对于矿业企业,可从矿产品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建立矿业企业的环境治理基金;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和损毁土地复垦的治理。

(6)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产业化: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和政府的部分投入,建立专业化公司,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

3.2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道路,就要求在矿业生产领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用“绿色技术”改造矿产开发利用产业,建立“资源使用最小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和生产过程无害化”的循环生态矿业体系,在工业生产的组织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在产品设计中要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物质闭路循环体系,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原料,积极采用无害工艺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对环境的污染,避免污染转移,为实现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奠定基础。

(2)按照商业贸易规律,将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交易给其他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加以重新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这种资源重组技术已在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应用。

(3)生产出的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再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

(4)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高新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的提高来促进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减少和最终处理废物减量化的实现。

在矿业企业的管理方面,要调整结构,改善现有矿业布局,建设生态矿业园区。生态矿业园区建设要有必要的技术支持,要有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产业特征的动态分析,要有矿业园区建设规划,要寻求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要建立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以实现矿业生产最佳化。生态矿业园区的管理主要从产品—企业—园区这三个层次考虑,即:首先,园区内的企业要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要求,来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的产品;其次,园区内的企业应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第三,园区建设要结合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建立高水平、高起点的管理模式。

在社会生活方面,首先,要强化立法,尽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要大力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将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再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等变成全社会的共识。

在政府引导和管理上,积极运用ISO14000的环境质量标准及“3R”(Reduction、Reuse、Recycling)和“4E”(Economy、Energy、Ecology、Efficiency)原则[5,6]。政府有关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强监督检查,根据ISO14000标准和其他相关绿色管理制度,对再生资源企业实施全过程的审核和管理,促进资源不断流动再生,使我国整体资源利用从封闭经济状态转变为开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在矿业科技进步方面,加大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

4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绿色矿业的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效。有理由相信,通过政策上的继续支持和引导,经过全社会的持续努力,继续加大对其在理论、科研和实践上的投入,绿色矿业政策必能不断得到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必将得到建立,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有效遏制,矿山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必能走出一条坦途,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提供有力的资源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业成,张春山,贾永.加强矿山环境管理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

[2]曾绵华,范宏喜.拥抱绿色矿业——我国矿山环境面面观.http://www.cigem.gov.cn/html/xgwz/wzl-11.htm.

[3]徐月凤,黄承武.浅析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http://www.sdinfo.net.cn/luntan/content/T4057.htm.

[4]杨履榕,祝圣训.我国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策略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5).

[5]隗合明,余明刚,周军等.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同步开发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9).

[6]祝圣训,谢芳,董生玉.加拿大废物、废水和废气管理.世界环境,2000(3).

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摘要] 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本文以化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和思想为指导,重点探讨如何在化工企业这一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即节能减排问题。重点论述了化工企业的工作与循环经济的联系,明确指出了化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环保隐患大户和资源消耗大户,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中,化工企业可以做出突出的贡献。总结了大型化工企业在建立节约型社会方面的经验教训,以供有关企业和人员借鉴。[关键词] 循环经济化工企业节能减排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专家和学者在强烈呼吁,媒体在积极宣传,民众在热切期盼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这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 尤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它也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说这一任务非常重要而紧迫,是因为当前全球所面临着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的极度贫乏,地球已经难以承担起人类的资源需求。根据联合国《2 0 0 2 年生命地球》报告,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超过了地球承受能力的 2 0 % ,并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全球森林以每年 1400 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以每年 600 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石油、煤炭、金属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储量在锐减。根据国际石油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还不够人类使用 4 0 年;根据国际煤炭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只能够人类使用 2 0 0 余年, 这引起了全人类对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极度担忧。其资源维持现有人口的消耗已十分困难,何况世界上人口、物资生产还在不断增长,地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石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资源十分短缺,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从 1 9 9 3 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输出国变为进口国;2003 年已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2004 年进口量已经突破了 1 亿吨。不但自然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对国外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都显得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也十分低下。从工业的两大重要战略资源来看,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 103 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近 20 倍;在石油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石油有效利用率只有 1 0 % ,而 9 0 % 的石油资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中损失浪费掉了。自然资源的极其匮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对落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动力。二、循环经济简介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的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并要求其废弃物不断重复、不断循环地被再利用。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消耗——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传统工业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对经济、社会及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三、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1 .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迫切性。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三废”问题日渐突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已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等问题。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打到 40% ,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 70% ,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2 .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循环经济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 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好节水、节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参考文献:[1]谢军安贺长年:论循环经济发展观[J].当代经济管理,2006,28(4):27~30[2]孟赤兵 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8[3]黄永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概况[J].上海建设科技,2004(3)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毕业论文

还是自己动脑吧。

一种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来源:中国论文网( www.paperlw.com) 【摘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安全管理中,安全信息综合处理的枢纽,是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决策的关键。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力求把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提高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实际意义。【关键词】安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危险源辨识A Modern Method for Safety Management——the Safety Managem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的发展,发展是指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好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 当前,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低炭的能源生态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发展浪潮面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制订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并落实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大力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低碳能源,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一、工商管理内容范围工商管理内容范围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流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二、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2、企业商标保护战略研究3、着作权保护问题研究4、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5、反不正当竞争难点与对策6、广告管理问题研究7、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8、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9、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科技10、企业营销战略1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12、3PL和4PL的协调发展1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14、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15、浅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16、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17、对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的思考18、我国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9、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20、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及新趋势(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天津绿色经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那么,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摘要:

介绍了绿色经济的含义,阐述了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

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体系;支撑政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严重紧缺、能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失衡。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开展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战略部署,实现能源资源的低消耗、污染废弃物的低排放、生态环境的低污染。以科技为依托,攻克能源与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不断优化绿色经济的资源配置,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绿色经济。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1]。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所以绿色经济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经济过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时,强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加强物品的重复利用,做到“变废为好”。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增加生活负担,造成不可逆损耗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一种满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社会机制主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能够长久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2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能够推进经济又快又稳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2]。科技在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依靠科学技术,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各类“资源”,即自然资源、能源、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废弃物以及废旧产品的属性、价值和功能,并且相关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对这些“资源”利用与再利用、加工与再加工的市场前景与利润空间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损耗。再者说,技术进步可以突破现有资源供给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可利用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以资源的不可恢复为代价来发展工业经济。

2.2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过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能。而绿色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将各种技术结合利用,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再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新兴技术等。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将新兴技术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3]。

2.3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术的发明,各种清洁生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开发及各种绿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种绿色的食品和药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并且科技创新及运用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技术设备及其工艺,能够有效地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科技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绿色经济建设

科技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要实现绿色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做到:首先,克服产业高新技术难题,应用高新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攻关,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带动整个经济市场的变化。清洁技术、循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变“废”为宝,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谋求资源效率的极限发挥。

其次,建立面向绿色经济的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发展绿色经济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绿色经济的工艺创新水平。建立企业间的科技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绿色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活动[4]。再者,健全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体制。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是要保证先进技术的产生,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

我国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专业性领域的绿色经济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发挥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必然要健全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研究体系,绿色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维护一系列体系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5]。

最后,加强绿色经济国际科技合作。各国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向科技发达国家学习,取长补短。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

4结语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力争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高新技术,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稳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科技对循环经济支撑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严炜.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2(6):30-36.

[3]杨丽萍,贺新华.科技创新与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4-66.

[4]许正中,杨全社,张庆亮.立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蛙跳---我国发展知识型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3):70-75.

[5]王婧.以绿色经济打造旅顺核心竞争力---关于旅顺绿色经济区发展的调研报告[J].当代经济,2013(6):86-87.

拓展:

学位论文答辩技巧

论文答辩一般程序

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会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有的则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

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

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一般允许学生另行答辩。

论文答辩技巧

熟悉内容

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而可能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

图表穿插

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他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语速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过程中的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标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时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

文明礼貌

在答辩过程中,除以上几点需要注意外,这一条也需要注意,虽然起不上很大的作用,但可以给答辩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你和他人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答辩老师选择的是你。

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中国经济界正在形成一种共识:上世纪80年代看珠江三角洲,主要看深圳;90年代看长江三角洲,主要看浦东;新世纪前十年看环渤海地区,主要看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地处环渤海中心,是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主要出海口,也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区,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这个重要的地缘,也赋予了天津“区域龙头”的城市新定位。这个新定位,高瞻远瞩,也任重道远。龙头地位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上,也表现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上。如何以更好的战略规划来使环渤海圈加快步入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如何将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带动并提升整个京津冀都市圈的竞争力?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警醒与启示是必须拉动内需,那么天津又如何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住房、交通、人才、收入、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作出努力,以适应新定位的战略要求? 我国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两个高速成长点,第一个经济快速成长点是广东,第二个成长点是上海浦东。而环渤海经济圈将是今后10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的第三个区域支撑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从占全国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占28%,到那时,北起大连,南至青岛环渤海湾地区将与华东、华南沿海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关联性的观点,要谈天津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必须结合环渤海经济圈来做定位、研判、预测) 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其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东移”,即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环渤海地区,或称之为「四河」(即黄河、海河、滦河、辽河)三角洲。上述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交汇点,正好是环渤海经济圈;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东移」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北上」,两者交汇的时机,是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千载难逢的极好良机,这也是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机。 因此,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中国的1/5,所以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一) 新兴产业发展快速 伴随着中国近2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二) 外来投资日益密集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正成为更多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8,000家,累计外商投资达到120多亿美元,是东北地区外商投资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资带来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环渤海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启动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三)城市联合初现端倪 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发展必须集聚区域优势,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2001年10月,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两地加强合作将大大增强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29个成员城市达成经济合作项目30个,合作金额33.6亿元。自1992年来,联席会议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 (四)经济互动迅速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使其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产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运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成长20%作出了贡献。 (五)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环渤海经济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2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互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绿色通道。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 总之,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成就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吸引着?\多目光,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中心辐射开去,将形成一个重要的世界商业市场。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及前景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 地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环渤海经济圈面对东北亚和太平洋地区,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担负着开拓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的任务。同时,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中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又是内陆连接欧亚的要塞,还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扩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纽带。由于这一地区正处在西连中俄蒙,东通中日韩的中间地带,所以还具有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动意义亦很大。 加入wto将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瓶颈。由于受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及行政区划影响,环渤海地区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经济圈,一体化程度很低,良好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在东部各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最高,企业整体市场意识相对淡薄,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中国入世无疑将加速打破这些制约经济起飞的「瓶颈」,同时扩大开放可使这一地区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市场,打破对外经济相对较弱的状况。 企业制度创新将形成新的生态链。作为老工业城市密集、老企业集中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改革深化、民营资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强势国企的重组以及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性」, 将形成新的生态链,释放出巨大潜力 环渤海经济圈的“老树发新芽”类传统制造业的伸缩空间十分广阔,旧的经济发展包袱将逐渐被甩掉,而新的发展机遇即将来临。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比主要靠外部动力刺激的广东更有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觉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马学禄指出,应注重资源、能源、环境三要素的边界效应。他说,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必须深刻反思西方科学理性主义背景下的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的弊端。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界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探寻新经济理论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未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来自自学成才的科学工作者,面对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应当采取“非共识性原则”结合实证的方法加以认定。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6.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问题。我国的县级城市基本没有雨污分流的设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设施虽然投资量很大,实施却不够彻底,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劳动成果被不能彻底实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决”。 7.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8.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经济期刊

《绿色科技》 (英文名: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由湖北省林业厅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武汉新兴绿色科技研究所联办的绿色科技类学术期刊,原名《绿色大世界》,2010年变更刊名为《绿色科技》。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期刊网、等全文收录期刊。本刊创办于1963年,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08/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944,国际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是全国从事农业、林业、园林、生态、环保、旅游、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与经济、绿色建筑等行业科研、教学、经营、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刊物和论文发表台。赵鹏大院士任本刊编委会名誉主任委员,湖北省林业厅厅长王海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郝翔教授任编委会主任委员。社长:万绍华 总编:熊俊龙 执行主编:方 熠本刊刊号国内统一刊号 CN 42-1808/S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9944国内邮发代号 38-197国外发行代号 M1014办刊宗旨面向绿色领域 服务交叉学科构筑绿色平台 推广科技成果传播绿色文明 促进和谐发展办刊理念崇绿 惟特求精 创新

1.低碳世界是核心期刊,《低碳世界》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经济期刊。 2.低碳世界》现开设:建筑节能、节能环保、煤炭资源、地质探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投资、绿色经济、清洁生产、论述等栏目。 3.以上栏目设置均符合期刊相关规定,也符合职称评审中对职称论文的相关要。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绿色金融体系意义重大,因为以往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绿色环保当然也一样,金融扶持的介入能够使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高效。对于居民个人那就是可感触得到的了,青山绿水可以极大提高幸福指数啊,谁也不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来源:经济日报

图为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金岭山庄清洁能源供暖站(无人机照片)。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消息,2020年山东完成35.84万户“煤改电”清洁采暖工作,2020年采暖季预计将节约标煤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8万吨、二氧化硫2万吨、氮氧化物1万吨。新华社记者 朱 峥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而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如何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专家表示,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其支持绿色复苏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保证绿色项目、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目录中的项目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目标”)。会议同时指出,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绿色金融该如何发力?如何高质量建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近期在浙江湖州召开的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研讨会上说。

截至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更无违约案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位;6月末,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刘桂平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复苏的重要作用,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不断改善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环境,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一方面,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实现“30·60目标”,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与审慎管理框架,高质量建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系统性推进碳排放权和碳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碳减排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基层实践,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标,鼓励试验区积极 探索 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推动绿色金融支持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清洁交通等领域创新发展,并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支持实现“30·60目标”

所谓碳中和,即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排放”。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绿色金融该如何发力?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表示,2016年以来,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绿色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了实现“30·60目标”,人民银行将专注于碳中和目标,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将在跨境人民币通道参与广东碳市场的实践基础上,为粤港澳投资机构参与广东碳市场提供支持,并 探索 以碳普惠等自愿减排产品为切入点,推动大湾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孟萌表示,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金融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例如,与香港建立了粤港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成立合作小组,制定2020年粤港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计划;在环境信息披露、碳标签等方面同港澳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还与港澳一道组建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为大湾区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认为,为实现“30·60目标”,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是个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2017年12月份,作为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启动。工商银行与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分别担任中方及英方试点牵头机构,组织推动试点金融机构根据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气候信息披露框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3年来,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中方参与机构已增至15家,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业态,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建设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2019年8月份,由人民银行组织研发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湖州上线运行。该系统集成了绿色贷款统计分析、绿色信贷流程监管、绿色金融政策评估等多项功能,实现了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信息直连,下一步拟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率先推广。

据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相关人员介绍,自系统正式上线以来,数据采集频率时效由原来每季后20天变为每工作日后1天,统计人力成本预估削减近20%,数据精确度提高近10%,相关数据信息已初步应用到日常管理、统计分析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各试验区已开发上线16个与绿色金融有关的系统,有效解决了绿色项目识别问题,降低了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扩大了绿色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刘桂平说。

不仅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在加快构建。刘桂平表示,绿色金融统计制度逐步完善,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对照研究工作即将完成,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 社会 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部分绿色金融标准草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既指导了试验区的绿色金融工作,也切实提高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质量。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应当以碳中和为约束条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保证绿色项目、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目录中的项目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