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四川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指导

发布时间:

四川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指导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社会学专业论文来说,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社会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体育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 报告

2.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

3.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

4. 社会分层视角下居民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 体育运动

6. 体育类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探析

7. 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机制的发展与保障

8. 体育运动对干预青少年网瘾作用的研究

9.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10.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图瓦人. 克里雅人. 罗布人民间体育文化研究

11. 浅析个人主体性不同时代的体育目的

12. 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

13. 休闲体育对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4. 用体育运动戒除学生网瘾的可行性分析

15. 社区体育对社会资本的构造性功能

16.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美国妇女体育评述

17.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影响初探

18.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19. 体育生活化视域下的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

20. “社区. 学校. 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区为例

21.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以散杂居区为例

22.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

23. 从危机公关的视角试析体育明星的“傻爸爸”现象

24. 娃娃们需要更多的体育课

25. 体育消费的互惠激励机理研究

26. 政府. 民间和学界在村落体育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27. 广西融水芒哥坡会的体育人类学分析

28.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

29.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30. 体育干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以云南为例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众体育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2.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

33.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

34.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审美观扭曲与体育之救赎

35.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体校竞技训练的影响--以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

36.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

37. 社会体育调查中缺失数据处理 方法 的比较研究

38.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39.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

40.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竞技体育平等参与权探析

42.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

43. 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

44. 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

45. 想象的共同体:电视. 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

46.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47.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关系研究

48. 高教版《体育统计》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实际意义解析

49. 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0. 重庆市对留守 儿童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

5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

52. 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基于中美部分主流报纸的跨文化解读

53. 体育类商品 广告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4.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统计学“短学时”课程探析

55. 礼仪课程是体育大学生人文 教育 基础

56. 中国城市文化. 体育休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

57. 影响辽宁省城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

58.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59.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同志来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报告

60. 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优秀社会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1、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2、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3、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

4、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

5、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 反思

6、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7、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

9、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10、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

11、“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12、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向

13、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14、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

15、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

16、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7、国外社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8、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19、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

20、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

2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2、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23、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

24、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5、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师在线”为例

26、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 经验 证据

27、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

28、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

29、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

30、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31、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2、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33、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

34、近三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

35、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

36、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

37、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

38、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

39、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

40、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

41、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

42、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

43、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44、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45、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46、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47、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48、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9、南宁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50、试论青少年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51、对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简要探析

52、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53、刍议老年教育如何选择定位

54、美国教育智库对我国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启示

55、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管理特色探析

56、栖霞街道“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探索

57、雄州街道志愿者队伍自主建设探究

58、“社会妈妈关爱团”扶持特殊青少年成长的研究

59、引导社会民间组织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60、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社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21、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

22、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

23、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24、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25、大学生人情消费问题的思考

26、大学生社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一某高校为例

27、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8、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29、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30、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31、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32、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33、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3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35、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36、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37、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38、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39、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40、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1、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__大学为例

42、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43、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44、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__大学为例

45、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46、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47、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48、互联网与社区生活

49、环境问题研究(民众的环境意识研究;民众的环境行为研究)

50、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51、家庭的功能演变研究

52、家庭的居住方式研究

53、家庭社会工作在我国的需求调查

54、简析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理念研究

55、简析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56、教育不平等问题研究

57、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58、旧城区改造与"文化保护"

59、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

60、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

★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 发展社会学论文题目

★ 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2)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1.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 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 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 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 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 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 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 点不足。 3.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 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 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4.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 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 较多。 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 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5.作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展开讨论。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点正确,论据确凿,论述清晰,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整个论文设计与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治学态度极其严谨、认真。 6.该同学的论文从分析英语教学的本质及特征入手,对英语教师的角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文章论点明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7.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8.本文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际效果的建议。作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出了思考。全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总来说,研究不够深入,分析比较抽象,实证和实例不够充分。 9.王锐同学的论文《基于FPGA技术的电子密码锁》,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设计)任务。论文采用EDA技术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数字密码锁进行了设计,描述了数字密码锁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设计流程、模块划分及总体和各模块的VHDL源程序,并且给出了数字密码锁设计的仿真结果。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10.李思静同学的论文《调频电路及其设计》,很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采利用导频制调频立体声发射接收技术及高性能的专用发射与接收集成电路,设计了一套基于BA1404和CXA1238的小型无线调频立体声系统。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较多的自选资料,较好地理解课题任务并提出开题报告实施方案,能出色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对研究的问题能较深刻分析,反映出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11.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12.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 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13.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 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 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 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4.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 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 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 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 点不足。 15.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6.赵霞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较好地完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及留言板模块和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编程。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赵霞同学负责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17.蔡凌云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主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了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完成,该生主要负责数字调频发射机的数字调频调制模块部分的设计。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18.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 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 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19.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 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 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 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 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0.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 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 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 够。

四川电气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数据直接在你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或者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里找你们学校有的数据库,就可以了,最好是找核心期刊,普刊的话作用比较小,直接找论文参考也可以,但是要防止雷同比率哦! 论文要想写好,写出色,先确定题目,一定要和老师商量,因为你喜欢的并不一定是老师喜欢的,然后把要写作的论点确定了,然后再找资料选择论据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最后给老师列个大纲看一下确定框架,同意了在开始着手写。 你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拟写论文写作提纲,首先必须了解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成。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以下项目构成:(1)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内容的标示性语句。论文作者为论文拟定标题,一般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这样,论文的标题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揭示课题的标题。这类标题所反映的只是文章所要证明的问题,而不涉及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论文标题多为揭示课题的标题。另一种是揭示论点的标题。这类标题直接反映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说标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概括。揭示论点的标题虽然不如揭示课题的标题用得那么普遍,但也应当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标题形式。除了上面两类单行标题之外,学术论文还经常使用双行标题。有的双行标题中的正标题标明论点或与论点有关,副标题着重揭示课题或与课题有关。作者在编制写作提纲时所拟定的标题,既可能就此便被确定下来,最后成为文章的标题,也就是说,写作提纲中的标题同论文定稿后的标题完全相同;也可能要经过加工、润色,才能用做文章的标题,提纲上的标题同论文定稿后的标题有所不同;甚或在起草、修改文章时,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文章内容的调整,作者感到标题也需要重新考虑,最初拟定的标题同最终确定下来的标题完全不同。(2)观点句观点句也叫论点句或主题句,简单地说,所谓的观点句就是概括全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的语句。把文章的基本观点写在提纲中,落实到书面上,不仅有利于观点的进—步梳理和明确,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写跑题”,因为观点句会时时提醒、限制作者,使作者牢记文章的中心之所在。观点句不是论文提纲的必备项目,但内容比较复杂的论文一般应当写出观点句。(3)内容纲要内容纲要是论文写作提纲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以分条列项的形式把论文正文部分的构成状况如实地反映出来。内容纲要常见的写作形式为:一、大的部分或大的层次的论点(一)段的论点…………1.段内层次的意思…………(1)材料…………二、同上三、同上…………写作提纲中的内容纲要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关系图,编写内容纲要,绝非简单地罗列各级论点与各种材料,而是要设置出一个能够包容全部观点及主要材料的逻辑框架,并使观点与材料在这个框架中都能得到一个最为恰当的位置。内容纲要大都从大的部分写起,即先写出大的部分或大的层次的论点,然后是该部分或该层次内的中项目,最后是中项目中的各个小项目。而在依照内容纲要起草论文时,则要从小的项目着笔,从一个部分的小项目再到另一个部分的小项目,渐次完成全文。内容纲要是由各级项目构成的,项目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式写法,即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一种是句子式写法,即以语意完整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两种写种各有利弊,前者简洁,但别人不易看懂,甚至过一段时间之后,作者本人也会有不解之处;后者具体,但中心不够突出,不便于触发思考。拟定提纲究竟采用哪种项目写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论文写作时间的长短、论文内容的繁简等等)和个人习惯而定。写作提纲的编制,标志着起草论文前的准备工作的结束,接着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论文的起草阶段了。 毕业论文怎么写?首先要弄明白作格式,其次是选题,再次是确定立意,最后是材料搜集和写作。 二、毕业论文选题 你可以到百度上搜一搜与你相关的学科论文题目,你会从中获得很大启迪。 三、毕业论文立意你可以在比较中找到别人还没说到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立意方向。 四、材料搜集 就是搜集能证明自己立意的素材。可以通过图书搜集,也可以通过百度查找。 五、毕业论文写作 要注意格式正确,用语规范,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我主要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电气自动化应用逐渐深入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之中,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气自动化就是电气信息及其自动化工程,常见的家用电器都与电气自动化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气自动化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的运用 》

【摘要】所谓电气工程内部自动化应用技术,就是希望透过不同类型自动检测途径,以及专属控制器具,进行远程性电力系统精准调试和监管,进一步确保对周边不同区域企业、居民的电力供应质量,同步处理好内部各项经济、安全类事务。尤其最近阶段,我国不管是经济或是高新技术研发实力,都产生本质性的变化结果,这对于后期一线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等,更提出较为严格的规范要求。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依据如今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和发展态势,进行后期各项全新应用方案筹备,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提供些许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功能;应用 措施

电气工程,在当今高新科技领域中的支撑地位毋庸置疑,其主张时刻以计算机网络为主导媒介,透过本质层面上整改基层人员生活、工作模式。而电气自动化涉足行业类型繁多,如电气开关设计和航天科技研究等,毕竟电力才是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针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细节,加以充分论证解析,绝对是迎合时代发展步伐的必要途径。

1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内部电气自动化技术设

计规划的核心原则论述(1)其主张利用有限地资源,进行不同产品工艺制备流程电气自动化改造诉求满足。(2)电气自动化应用方案切勿过于复杂,旨在清晰划分处置机械、电气之间的关联特性。截至至今,大多数民用或是高新科技产品,都主张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予以改造,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工艺形式创新、制造成本缩减、维护便捷性控制等问题。归根结底,技术人员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方案布置应用过程中,需要精准地控制不同类型电器部件,确保现场施工的安全可靠状况,以及人工智能操作维护的简单、人性特征。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灵活拓展沿

用的措施内容解析在电气工程领域内部改良延展自动化应用技术,其优势特征包括:①大幅度提升电气设备全程运行的安全、稳定水准。②全面深入地克制以往定期故障检修方式下遗留的诸多弊端,同步提升电力系统日常工作绩效,获取更多企业的广泛认知和大力推广沿用成就。尤其是透过技术应用层面观察,全新时代背景下的电气工程,有关内部状态检修技术,具体倾向于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资产管理系统事务,将其在工程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功能如数发挥,届时提供状态检修过程所需中的状态数据信息;同时,结合相应的数据,准确预测电气工程中各种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存在的安全故障以及故障出现的因素等。有关诸多应用控制细节表现为:

2.1电网调度层面

处理电气工程内部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改造事务,需要快速集合调度中心内的 显示器 、打印装置、计算机网络、服务终端等,其核心动机在于针对电网运营质量加以经济化调度,使得电网运行细节,都能够得到细致地监控、验证解析,方便在任何时间范围内,快速搜集电力生产期间的数据,使得发电控制、电力系统状态科学评估、合理调度、电力负荷预测等工序,都能够自动交接。如若当中衍生任何事故,电气自动化系统会快速追踪发生源,辅助技术人员在当下制定实施合理对策,尽量防止事故扩散,节省合理数目的成本资金。

2.2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应用层面

此类系统主要包括以太网、工程师工作站等分层分布结构单元,可以直接接受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以及脉冲量等信号,经过自行处理过后,针对既有设备运行参数加以实时显示,稳定内部信号输出效率,并将最终结果予以打印,妥善的处理设备与设备,线路与设备,线路与线路之间的关联,长此以往,对于快速贯彻电气生产中各类细节的实时监、保护指标,辅助功效异常深刻。

2.3变电站、配电工程层面

就是说在变电站透过不同类型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替代过往复杂的人工作业,顺势提升变电站整体运作实效。透过此类角度观察验证,变电站内部自动化技术,主要是用以多层次、全方位地监控相关设备安全运行状况。技术人员需要全程利用微机设备,进行电磁式装置替代,顺势衔接自动测量、远程监控、事故信息自动记录等设备,完成操作监视图像、智能化改造指标,使得最终变电站能够顺利朝着综合自动化方向过渡扭转。

3结语

按照以上内容论述,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结果,是一类国家综合式经济、科研实力的象征产物,特别是经过全球化、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过后,我国电气工程内部自动化应用功能获得全面新生,开始朝着不同学科领域内自由扩散。今后,相关工作人员要做的便是,主动联合不同实际状况进行思维创新,争取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全面改造沿用,创设应有的支撑辅助贡献。

作者:张诗淋 赵新亚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8(36):123~130.

[2]牟佳媛.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01):88~91.

[3]乔荣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17):123~138.

《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运用 》

1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占据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供电系统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对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以提高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效果。

1.1应用选型原则

选择恰当的自动化设备是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有效应用的重要物质性前提。因此,在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相应的选型原则,即主要从远程调动及自动化系统监控的角度进行自动化设备功能选型,亦要注重自动化设备选型接线的简便性以及性能的稳定性、价格的合理性,以便于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维护。

1.2应用设计原则

在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应用设计原则:一是开关设计原则,即在供电系统中,对于需要远程操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关,必须选用同时具有远程分闸和合闸功能的智能开关,以便于计算机监控系统远程操作功能的顺利实现;二是继电保护原则,即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变压保护和综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以便于实现继电保护装置效用发挥的最大化。

2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重要性

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有利于供电系统电力管理目标的实现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供电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亦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运行的连续性、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控,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使整个电力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好的实行对供电系统的管理控制工作,实现供电系统的电力管理目标。

2.2有利于实现供电系统中设备运行的高效率、低成本

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将无功补偿技术、节能结束等相关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亦可通过节能机械设备的选用实现供电系统运行的低损耗,并有效对供电系统中的超负荷运行进行调整,实现供电系统中设备运行的高效率、低成本。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方向

3.1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与智能保护的应用设计方向

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供电系统自动化保护理论的不断发展,微机技术、综合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控制的智能化,亦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用性,而基于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则在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2供电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的应用设计方向

供电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是在实时仿真建模以及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逐渐成熟而引入了实时数字模拟仿真系统,为供电系统的暂态试验、稳态实验等营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并经过实验提供了更加接近供电系统真实运行状态的实验数据,为新装置的实验测试提供了安全、稳定以及可靠的实验条件。

3.3供电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设计方向

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都是供电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设计方向,并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并广泛应用在供电系统及其相关元件中,主要包括供电系统的运行分析以及元件故障诊断等;与此同时,随着供电系统中相关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人工智能逐渐与机械智能等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亦大大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3.4供电系统配电网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设计方向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设计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且截止到目前,已达到国际的标准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供电系统配电网电气自动化的关键性技术,该技术在配电网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其将高级现代化软件、配电网信息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克服了传统配电网系统技术路由以及载波消耗等技术的缺点,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载波接收的精准度。

4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的应用设计

就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的应用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操作灵敏性、远程跨界操作方便等方面的特点,且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是由统一处理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这就导致处理器的功能处理任务较为繁重,且速度较为缓慢;与此同时,由于要对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监控,不仅会造成主机冗余下降,亦会导致电缆数量的增加,加大投资成本;此外,长距离电缆亦会影响影响到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效用的发挥。因此,在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因素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以便于保障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被常用在小型电气自动化监控中,并没有在全场供电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2外电缆设计和电力监控器的选择

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应用的逐渐成熟,变配电站中的外部电缆设计越来越简便,不仅能满足变配电站的功能需求,亦降低了设计成本。就目前我国变配电站外部电缆线的设计来讲,一般只有两部分构成:一是额定电源为220V的交流电源线;二是通信电缆,常用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屏蔽电缆和双芯屏蔽双绞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选型的过程中,一般每种类型的通信电缆都需要选用两对,其中一对正常使用,而另一对则用于备用,以备不时之需。而在对电力监控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电力监控器的抗干扰性;二是电力监控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在供电系统电力监控器具体选型的过程中,要根据供电系统的电源类型进行选型,具体表现在:一是当供电系统为220V的直流电源时,一般选择直流屏作为电力监控器,以便于供电系统进行集中供电;二是当供电系统为10kV以下时,在进行电力监控器选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供电的集中性,亦要考虑到设备的监控功能。

4.3变压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选用

就目前电力市场的生产状况来看,存在众多变压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生产商,且各生产商所设计和生产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标准、参数等各有不同,如国外比较好的西门子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选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我国供电系统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功能性需求以及相关参数要求,以便于所选用的设备能够正常应用在我国供电系统中,满足网络互联、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功能需求,以为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支持。

5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发展前景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逐渐成熟以及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国际标准化,如IED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性等已达到国家标准;二是以太网技术的应用,该技术具有数据传播速度快、数据载量大等方面的特点,其在满足供电系统通信实时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三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基于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组合成由多维空间信息、动态变化信息以及高分率信息共同构成的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创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6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极大的提高了供电系统运行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我国供电系统技术与国际的接轨。因此,在进行供电系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 种植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在遵循相关应用原则的前提下,将人工智能、仿真设计、实时监控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供电系统的配电网、变电站等中,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 电气自动化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1现代建筑中电气技术的应用特点

1.1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信息交流的简便性、服务设备的完善性等等,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这就给建筑设施的健全性以及电气设备的功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此之外,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给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以及消防控制系统等的管理和运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1.2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与技术优势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由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智能楼宇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现代化楼宇方面的技术,其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建筑整体的进行楼宇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电梯控制、照明电气控制等。随着全球智能化的发展,可以预见,楼宇建筑的自动化性将会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用于供配电、各种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案设计、设备维护、技术改进、产品的开发及管理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联动性较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采用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对包括采暖、通风、电梯、空调监控,给排水监控,配变电与自备电源监控,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安全保卫等系统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管理,各个子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进行沟通和互动。其次,有很强的安全性。由于电气系统本身就具有危险性,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不规范,以及环境突变等都可能是导致系统产生严重安全风险的原因。通过自动化控制可以使系统在发生危险时快速发现并解决,另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远程遥控还可避免故障对维修工作人员产生直接的危害。最后,具有健全的数据以及精准的计算。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自身的操作流程、故障处理等数据建立完善健全的数据库以及精准的计算,为后期进行信息优化决策提供条件。

2现代智能建筑中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的实现

现代智能建筑中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实时的数据采集;实时的控制决策;实时的控制输出。其系统包括自控给排水系统、照明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以及消防安全系统等。其中,给排水系统包含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市政给排水管网系统、市政水处理(包括给水处理以及废水处理)建筑给排水、 雨水 系统、消火栓系统、喷淋系统等。照明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和实现不同的灯光效果,而且还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延长灯具寿命,减少用户维护费用等等。供配电系统先从发电厂发出经过升压变压器(升压)到线路,中枢变电所这一部分为供电系统从中枢变电所经线路到用户变压器,开关柜这一部分完成大的配电系统从用户变电所到各个厂区或用电负荷,最后完成全部的配电。消防控制系统是指接到火警后,发出信号,相关设备自动转到到消防状态。例如电梯,在接到火警信号后,电梯自动关门转为下行至首层,由进入轿厢的消防员控制运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控制系统之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功能的需求,可以相应的根据建筑环境设置一些特定的子系统,如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服务系统、物业管理应用系统等,实现个性化的自动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现代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的丰富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数字化控制体系,这是实现控制技术应用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建立远程控制管理中心,这样可以对本地控制台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数字控制体系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建筑智能化在我国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它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就加快了智能楼宇进程的日新月异。智能楼宇主要包括安防系统、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电气自动化控制是智能楼宇功能发挥的技术保障,在智能楼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1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前,制定科学的计划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不仅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而且还影响该建筑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在施工前,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盲目地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全面了解设计方案,及时对设计图纸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工程返工的情况。此外,还要依照业主的需求及利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安装计划,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施工,以此满足建筑本身以及业主的相关需求。

3.2电气设备的安装

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需进行以下步骤:首先,一定要理解整个设备的工艺流程、控制流程,熟练掌握电气设备要用到的各种仪表。其次,仔细研究设计方案及施工图纸。最后,根据设计图纸对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了解清晰,接着就可以对设备进行实际的接线。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后,再对其进行安装施工。在设备安装时,必须严格根据设备的安装要求与规范进行安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线前一定要先进行校线,在确定设备外观完好、接线正确、外来信号正常的基础上,方可让使用方开始带电调试,在送电之前,要将所有断路器保持断电状态。

4结束语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要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大力发展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然而,由于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逐渐增加,以往的传统性建筑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智能楼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其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享受,令人们向往不已。而智能建筑的建立又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持。换句话说,智能建筑的出现,给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平台,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及专业,其技术具有更新速度快,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及积累 经验 ,与时俱进。

有关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

2. 电气工程自动化毕业论文范文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4. 电气自动化论文精选范文

5.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6.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范文

您好,咱俩的论文题目一样不知您的论文是否还保存,希望可以借阅一下

四川大学冯浩硕士毕业论文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史稿》郭沫若《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一.二册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一.二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王震中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版《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中国历代诗歌选》 林庚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遂主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58《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文苑英华》 宋 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66影印《古诗源》 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6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 天津人民版《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 安志敏 文物版《震撼心灵的古旋律》 郑凡 四川人民版《山海经》(《四库全书本》)《淮南子》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叶舒宪 四川人民1988《诗毛氏传疏》(清) 陈奂《毛诗传笺通释》(清) 姚际恒《甲骨文字典》 徐中玉 四川辞书版《白话易经》 南怀瑾 岳麓书社《古文尚书疏证》 (清) 阎若璩《战国史》 杨宽《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韩非子集解》 王先慎《荀子简释》 梁启雄《楚辞章句》 (汉)王逸《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乔象钟等点校 中华书局1979《古诗十九首集解》 隋树森《汉书补注》 (清)王先谦《骈体文抄》 (清)李兆洛《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1974《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5《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4《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吴先宁 东方出版社 1997.7《哈德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美)黄仁宇 三联版 94.1《艺术哲学》(法)丹纳 安徽文艺版 91.7《中国诗学》 (美)叶维廉 三联版92.1《六朝文絜笺注》 黎经诰笺注 中华书局1962《王粲集》 中华书局80版《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1991《何逊集校注》 李伯齐 齐鲁书社 1988《阴铿集注》 刘国珺注 天津古籍1988《玉台新咏》 穆克宏点校 中华书局1986二、必读书《汉文学史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大版《中国通史》 范文澜《剑桥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2《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 褚斌杰 北大版1990.10《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 中国社科版 1992《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 吉林大学版1994.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 罗根泽 古典文学社 1957《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上海人民 1961.7《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 上海古籍 1980《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上海人民 1987.12《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 上海人民1987.9《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 上海人民版1987《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版《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征 中华书局1979.8《中国创世神话》 陶阳钟秀 上海人民1987《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 刘怀荣 文津出版社96.3《艺术家的艺术》 朱狄 中国社科出版社《神话论文集》 袁珂 中华书局《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 湖北人民版 1994《老子的文化解读》 叶舒宪 .肖兵 湖北人民版1994《楚辞的文化破译》 肖兵 湖北人民出版社《毛诗注疏》毛传.郑笺.孔正义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战国策校注》 王延栋等校注 南开大学版《国语选》 傅庚生《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影响 1986.7《楚辞集注》 朱熹《史记》 中华书局《汉书》 中华书局《后汉书》 中华书局《三国志》 中华书局《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吴汝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影印《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1958.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选 高教出版社1959.10《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遗著 陕西人民版1984.1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 1992.9 吴小如等撰《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曹操集》 中华书局 1979.11《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版 1984 赵幼文校注《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 1979《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浙江古籍1991.7《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9《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 辽宁大学版 1993《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3《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1962.8《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 1958.3《陶渊明》廖仲安 上海古籍 1979.7《乐府诗散论》 王汝弼 陕西人民1984.11《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1961《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1980《庾子山集注》 倪璠注 许逸民校点 中华书局1980《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 上海古籍1980《搜神记》 干宝 中华书局《世说新语校注》 王利器 中华书局《唐前志怪小说史》 李剑国《水经注》 郦道元三、精读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泽厚《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 江苏教育版 1988《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 1985.6《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版 1986《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诗集传》 朱熹《诗经今注》 高亨《诗经选》 余冠英《诗言志辨》 朱自清 古籍出版社1957《风诗类钞》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诗经的文化精神》 许志刚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四书集注》 朱熹《论语译注》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杨伯峻《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中华书局《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屈赋通笺》 刘永济《离骚纂义》 游国恩主编《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刘持生遗注 西北大学1991.1《赋史》 龚克昌《史记选》 中华书局 1962《汉书选》 中华书局 1962《文选》 萧统选、李善注 上海古籍1986.8《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3.12《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8.9《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1984.3《汉魏六朝乐府诗》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6.9《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996.10《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上海书店1988《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1985.3《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1958.9《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大版 1991《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 上海古籍1981.11《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 古典文学版1957.12《永明文学研究》 刘跃进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齐梁诗歌研究》 阎宋平 北京大学版 1994.10《南北朝文学史》 沈玉成、曹道衡 人民文学版1994《文心雕龙校释》 刘永济 中华书局1962《文心雕龙创作论》 王元化 上海古籍1979《钟嵘〈诗品〉研究》 张伯伟 南京大学版1993《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庾信选集》 舒宝章选注 中州书画社1983.5《鲍照和庾信》 刘永忠 上海古籍1986.5《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赵敏俐 杨树增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元明清文学部分一、阅读书目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清平山堂话本 (清)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水浒后传 (清)陈忱 作家出版社1956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3三袁诗文选注 李茂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5清诗选 福建师大 人民文学 1984清代散文选注 王荣初 蔡一平 上海古籍1983郑板桥文集 巴蜀书社1997纳兰词笺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上海古籍1979近代诗一百首龚自珍全集 中华书局 1959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马积高 黄钧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1963中国文学简史(元明清部分)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95中国文学史(下) 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出版社1995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 北大出版社1982东方的美学 (日) 今道友信 三联书店1991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中国小说源流论 石昌渝 三联书店1994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明代社会心理论稿 王忠阁 中州古籍 1991晚清士风与文学 夏咸淳 中国社科199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东方出版社1996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中华书局1957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1989三国演义简论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 1984水浒传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 百花文艺 1981金瓶梅资料汇编 侯忠义、王汝梅 北大出版社 1985金瓶梅研究 复旦 1984金瓶梅概论 孙逊 詹丹 上海古籍1994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安徽人民 1982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王俊年 上海古籍1980刘鹗及老残游记 刘德隆等 四川人民1985二、阅读书目三国演义水浒传(百回本) 人民文学1975西游记今古奇观镜花缘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三、精读书目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部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乐府诗集 南宋 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杜牧《阿房宫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归有光《项脊轩志》 韩愈《师说》 李白《蜀道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柳宗元:《捕蛇者说》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永州八记》李密《陈情表》 欧阳修:《醉翁亭记》屈原《离骚》 苏轼《赤壁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苏洵《六国论》 苏轼《超然台记》 苏舜钦《沧浪亭记》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喜雨亭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魏学洢《核舟记》 荀子《劝学》曾巩:《醒心亭记》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史稿》郭沫若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一.二册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一.二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王震中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历代诗歌选》 林庚主编 《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遂主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5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 《文苑英华》 宋 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66影印 《古诗源》 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6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 天津人民版 《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 安志敏 文物版 《震撼心灵的古旋律》 郑凡 四川人民版 《山海经》(《四库全书本》) 《淮南子》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 《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叶舒宪 四川人民1988 《诗毛氏传疏》(清) 陈奂 《毛诗传笺通释》(清) 姚际恒 《甲骨文字典》 徐中玉 四川辞书版 《白话易经》 南怀瑾 岳麓书社 《古文尚书疏证》 (清) 阎若璩 《战国史》 杨宽 《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 《韩非子集解》 王先慎 《荀子简释》 梁启雄 《楚辞章句》 (汉)王逸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乔象钟等点校 中华书局1979 《古诗十九首集解》 隋树森 《汉书补注》 (清)王先谦 《骈体文抄》 (清)李兆洛 《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1974 《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5 《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4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吴先宁 东方出版社 1997.7 《哈德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美)黄仁宇 三联版 94.1 《艺术哲学》(法)丹纳 安徽文艺版 91.7 《中国诗学》 (美)叶维廉 三联版92.1 《六朝文絜笺注》 黎经诰笺注 中华书局1962 《王粲集》 中华书局80版 《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1991 《何逊集校注》 李伯齐 齐鲁书社 1988 《阴铿集注》 刘国珺注 天津古籍1988 《玉台新咏》 穆克宏点校 中华书局1986 二、必读书 《汉文学史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大版 《中国通史》 范文澜 《剑桥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2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 褚斌杰 北大版1990.10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 中国社科版 199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 吉林大学版1994.10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 罗根泽 古典文学社 1957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上海人民 1961.7 《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 上海古籍 1980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上海人民 1987.12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 上海人民1987.9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 上海人民版1987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版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征 中华书局1979.8 《中国创世神话》 陶阳钟秀 上海人民1987 《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 刘怀荣 文津出版社96.3 《艺术家的艺术》 朱狄 中国社科出版社 《神话论文集》 袁珂 中华书局 《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 湖北人民版 1994 《老子的文化解读》 叶舒宪 .肖兵 湖北人民版1994 《楚辞的文化破译》 肖兵 湖北人民出版社 《毛诗注疏》毛传.郑笺.孔正义 (《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 《战国策校注》 王延栋等校注 南开大学版 《国语选》 傅庚生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影响 1986.7 《楚辞集注》 朱熹 《史记》 中华书局 《汉书》 中华书局 《后汉书》 中华书局 《三国志》 中华书局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吴汝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影印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1958.3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选 高教出版社1959.10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遗著 陕西人民版1984.1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 1992.9 吴小如等撰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 《曹操集》 中华书局 1979.11 《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版 1984 赵幼文校注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 1979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浙江古籍1991.7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9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 辽宁大学版 1993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3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1962.8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 1958.3 《陶渊明》廖仲安 上海古籍 1979.7 《乐府诗散论》 王汝弼 陕西人民1984.11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1961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1980 《庾子山集注》 倪璠注 许逸民校点 中华书局1980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 上海古籍1980 《搜神记》 干宝 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校注》 王利器 中华书局 《唐前志怪小说史》 李剑国 《水经注》 郦道元 三、精读书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 江苏教育版 1988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 1985.6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版 1986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 《诗集传》 朱熹 《诗经今注》 高亨 《诗经选》 余冠英 《诗言志辨》 朱自清 古籍出版社1957 《风诗类钞》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 《诗经的文化精神》 许志刚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四书集注》 朱熹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孟子译注》 杨伯峻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屈赋通笺》 刘永济 《离骚纂义》 游国恩主编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刘持生遗注 西北大学1991.1 《赋史》 龚克昌 《史记选》 中华书局 1962 《汉书选》 中华书局 1962 《文选》 萧统选、李善注 上海古籍1986.8 《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3.12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中华书局1957.9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958.9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1984.3 《汉魏六朝乐府诗》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6.9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996.1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上海书店1988 《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1985.3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1958.9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大版 1991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 上海古籍1981.11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 古典文学版1957.12 《永明文学研究》 刘跃进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齐梁诗歌研究》 阎宋平 北京大学版 1994.10 《南北朝文学史》 沈玉成、曹道衡 人民文学版1994 《文心雕龙校释》 刘永济 中华书局1962 《文心雕龙创作论》 王元化 上海古籍1979 《钟嵘〈诗品〉研究》 张伯伟 南京大学版1993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 《庾信选集》 舒宝章选注 中州书画社1983.5 《鲍照和庾信》 刘永忠 上海古籍1986.5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赵敏俐 杨树增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 元明清文学部分 一、阅读书目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清)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水浒后传 (清)陈忱 作家出版社1956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3 三袁诗文选注 李茂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5 清诗选 福建师大 人民文学 1984 清代散文选注 王荣初 蔡一平 上海古籍1983 郑板桥文集 巴蜀书社1997 纳兰词笺注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上海古籍1979 近代诗一百首 龚自珍全集 中华书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马积高 黄钧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1963 中国文学简史(元明清部分)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下) 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出版社1995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 北大出版社1982 东方的美学 (日) 今道友信 三联书店1991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中国小说源流论 石昌渝 三联书店1994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明代社会心理论稿 王忠阁 中州古籍 1991 晚清士风与文学 夏咸淳 中国社科199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东方出版社199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中华书局195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1989 三国演义简论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 1984 水浒传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 百花文艺 1981 金瓶梅资料汇编 侯忠义、王汝梅 北大出版社 1985 金瓶梅研究 复旦 1984 金瓶梅概论 孙逊 詹丹 上海古籍1994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安徽人民 1982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王俊年 上海古籍1980 刘鹗及老残游记 刘德隆等 四川人民1985 二、阅读书目 三国演义 水浒传(百回本) 人民文学1975 西游记 今古奇观 镜花缘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 孽海花 老残游记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三、精读书目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部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乐府诗集 南宋 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不同专业教学计划,毕业论文的学分占比会不同。大学要修的学分,每个专业是不同的,但一般为160到180分才能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为45学分,专业必修课50到75学分,选修课35到60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习实践1到2学分,读书与创新8学分,具体见专业教学计划。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给予1-2次免费查重的机会。如果第一次查重不过,学校会给机会重新对论文进行降重,最后达到学校对论文重复率的要求。大概当今所有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都会经过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即便最后不被盲审。[1]众多高校现已纷纷引入论文测谎仪,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查重检测。

您好,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必须要参加的,而且考试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通过考试来筛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以便于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学科知识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学科知识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综合素质测试则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如果想要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就必须要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且要认真备考,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川大学毕业论文格式硕士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 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下面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供大家参考。

1.标题

(1)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三级,具体的格式要求为:

1级标题:中文黑体,三号(21px),段前、段后间距均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2级标题:中文黑体,四号(19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3级标题:中文黑体,小四号或(16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段前、段后的间距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标题的表述可以用“章、节”、“

一、(一)”、“

1、1.1”等形式。其格式如下:“第一章 □□□□□(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第一节 □□□□□(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

一、 □□□□□(三级标题,同二级标题)”对于其他样式的格式,要求不变。

对于其他级次的标题或者需要突出的'重点部分,可用五号黑体字体进行标示,也可单列一行,或者放在段首。

2.正文字体

(1)硕士论文的正文中,如无特殊要求中文一律采用简体,特殊情况可用繁体,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

(2)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4)阿拉伯文、日文等其他文字使用该文字的惯用字体。

3.图表、公式

(1)硕士论文中的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的备注置于表的下方。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一般不要分页显示。

(2)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形不能跨页显示。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3)论文中的公式为居中对齐,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需要加线条。

(4)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等。

4.注释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的形式。注释的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类型的标识,每页需要重新排序,不得与上页累计。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页一律放在正文后面,可不编序号,但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编号项目及次序与引文注释的格式基本相同,但不不要标注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引用著作、论文、电子文献的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论文用原文罗列,无需翻译。

6.页眉、页脚文字

页眉、页脚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论文题名,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如果论文采用单面印刷,则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7.页码

页码的起始编码页为第一章,按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所有的页码均置于右下脚。

四川大学论文格式要求

导语: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大学论文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毕业论文写作内容和格式要求:

1、本科毕业生须撰写论文,论文选题与调查报告必须限于本专业领域,非本专业选题不予评定成绩。

2、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不少于6000字。

3、论文或调查报告必须统一使用A4纸打印。

4、论文完成后必须按规定顺序装订。装订顺序为:

①、论文封面。

②、由指导教师填写的论文成绩和评语。

③、论文正文。

④、论文注释和参考书目。

⑤、论文封底。

5、毕业论文一式两份。学生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教学办。

6、论文凡有雷同,一律以0分计。

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要求:

1、学生必须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将论文初稿传给指导老师;9月28日以前审定论文初稿;10月31以前最后定稿。

2、论文指导教师必须在11月10日以前将写有成绩和评语的论文交到教学办公室。

3、论文指导教师一定要按照规定时间督促学生的论文写作进度,并自觉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论文指导任务。

三、毕业论文评定成绩要求:

1、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评定论文成绩与撰写评语注意的'几个方面:是否理论联系实际;基本观点正确与否,有无独到见解和创新思想;论据是否充分,资料是否翔实,论证是否合理有力;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谨,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规范;表述问题是否简洁流畅,使用概念是否清晰准确,语言风格有无特色。

3、成绩优秀的论文必须符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要求。指导教师一定要严格掌握优秀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优秀毕业论文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论文总数的30%。

四、公布毕业论文成绩:

1、论文指导教师不得擅自向学生透露论文成绩。

2、论文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签字后,由教学办公室登记及公布

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应包含以下项目内容 1、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目录 7、论文正文 8、附录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论文书脊 以上1到10项请按顺序装订成论文。 二、论文各部分的要求 1、论文封面 封面包含的内容: (1)“XXXX届研究生硕(博)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为:“XXXX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者为:“XXXX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学号(同等学力无); (3)学校代码(10269); (4)学校名称(华东师范大学); (5)院系名称(正式); (6)学位论文题目; (6)专业(二级学科名称)*; (7)研究方向; (8)研究生(同等学力为申请人)姓名; (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10)完成年月 *注:应按国家公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自主设置的专业的规范名称填写。专业学位写正式名称: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并可以加括号注明方向,如:教育硕士(语文),工程硕士(软件领域)。 论文封面用硬树纹纸制作。博士论文封面的颜色为深色,硕士论文的颜色为浅色。 2、论文封面的英语翻译 格式要求和封面要求相同。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授权使用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导师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声明放置于一页上。 4、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以表格形式列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单位、职称,并注明答辩委员会主席。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关键词也分中外文,置于摘要下方。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分置两页。 6、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页排版只排到二级标题,即章和节,必须标明页码。论文目录含论文正文章节、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 7、论文正文 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制作。正文内容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4号;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20磅。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章末注。如所在学科有特殊需要,也可适当采用脚注。 引文要注明所引文字的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必须有本论文课题的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研究史和文献综述。 文科专业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10万字。理科、工科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确定。 8、附录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 (1)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数据。 (2)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 (3)论文中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书。 (4)附件:计算机程序清单、软磁盘、鉴定证书、获奖奖状或专利证书的复印件等。 (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9、参考文献 (1)作者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要在此罗列出来,以一定的标准按序号排列。 (2)参考文献要列出文献编、著、撰、译者等文献责任者的姓名,出版地点,出版机构,出版时间,报刊还需列出年份、卷、期或版次。 (3)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篇(本),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0篇(本)。 (4)引用的文献必须有外文文献(不含中文译本),外语专业必须有本专业语种以外的外文文献。。 10、后记 后记主要叙述与学位论文写作工作有关的其他内容。包括致谢等。字体应和论文正文有所区别,篇幅以一页纸为限。后记可以不写。 11、论文书脊须写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华东师范大学”及学位申请年份的字样。 论文须用线装或热胶装订,不能使用钉子装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