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教学策略研究

我院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世行贷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教改项目、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等46项,其中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优秀教学成果奖1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68篇,被SCI、EI、ISTP收录24篇,获地厅级以上奖16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2部。 1FengqunZhouetal..Cross-sectionmeasurementsfor128Te(n,2n)127mTereactioninducedbyneutronsaround14MeV.AppliedRadiationandIsotopes.2006,64(7);2FengqunZhouetal.MeasurementofCrossSectionsfor50Cr(n,2n)49Crand52Cr(n,2n)51CrReactionsInducedby13.5~14.6MeVNeutrons.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第7期;3FengqunZhouetal..Cross-sectionmeasurementsfor(n,2n)and(n,p)reactionsontelluriumisotopesintheneutronenergyrangeof13.5-14.6MeV.RadiochimicaActa2007;;4周丰群,罗均华,拓飞,孔祥忠.核反应截面测量中扣除激发态对基态影响的计算公式.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8期;;5周丰群,拓飞,易艳玲,孔祥忠..HPGeγ谱仪系统死时间校正方法的实验研究.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12期;;6周丰群,张义民,拓飞,罗均华,孔祥忠..γ谱测量中级联符合效应修正研究.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5期;7周丰群,翟子楠,拓飞,孔祥忠.用基态特征γ射线计算同质异能态反应截面的公式及其应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7期;8周丰群等.薄层树脂相分光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磷,冶金分析,2002年3期;9周丰群等.负载树脂预浓集薄层树脂相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镁,冶金分析,2004年4期;10薛喜昌.柱面透射光栅的衍射特性光电工程,1997年4期;11贾利群等.国内光度法测定汞的现状冶金分析1998年6期;12周丰群等.FeⅢ-SCN~-体系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矿石中铁冶金分析2000年3期;13周丰群等.FeⅢ—EDTA体系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铁冶金分析2000年6期;14张大立等.Xe偶-偶同位素低激发态性质的IBM2描述,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4年12期;15郑新灵等.四元配合物吸光光度法测定铝的研究,理化检验1999年7期16张义民等.N_2-苯浮选光度法测定天然水中痕量硒的研究.冶金分析2002年3期17孙献亭等.Sm~(3+)/Al_2O_3介孔复合体的光致发光特性,硅酸盐学报2000年5期;18周丰群等.电器设备用温度凝露控制器的研制.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年3期;19薛喜昌等.双凸柱面透射光栅的衍射分析,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年02期;20靳铁良.外力作用下平面密排钢珠系统力的分布规律,贵州大学学报,2007(1);21靳铁良.卤化铵晶体的STE特性分析,贵州大学学报,2007(3);22田明丽等.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及其应用,光学仪器2001年01期;23袁书卿,张葛祥.基于改进遗传量子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电讯技术2003年5期;24袁书卿,张葛祥.一种改进的遗传量子算法及其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3年10期;25王化冰;王彦辉.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研制,电测与仪表,2006年11期;26张柳芳;王化冰.邹有明基于直流电流传感器的选择性漏电保护系统,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1期;27王化冰;张柳芳.过程控制系统及其策略,煤矿机械,2005年5期;28王化冰;张柳芳;过程控制系统及其策略,江苏电器,2005年5期;29张柳芳;邹有明,吴君.直流检测式选择性漏电保护系统设计,煤矿机电,2006年2期;30张柳芳.自动控制系统穿越频率的通用解法.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3期;31孙献亭等..溶胶—凝胶法制备Al_2O_3气凝胶,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年2期;32郑新灵.任意循环极限效率的P-V图证明的再讨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33宋月丽.选择性激光烧结零件的后处理,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10月;34靳铁良.利用VisualC++实现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35黄宏春等.表面工程在口腔修复材料中的应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36王彦辉;王化冰.传感器技术在工程建筑上的研究与应用,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19期;37王化冰;王彦辉.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12期38王化冰;翟卫青.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分子湿度传感器的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10期39翟卫青,王化冰.新建电子类专业加强EDA教学的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06期40翟卫青;王化冰.RBF神经网络在传感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山西电子技术2006年05期; 1郑新灵.对电力线教学的一些探讨和体会,大学物理,1996年1期;2周丰群.对可压缩流体若干问题的讨论,大学物理,1999年10期;3周丰群,漆安慎.在普通物理力学中介绍超音速飞行的设想,大学物理,2000年7期;4周丰群,张玉富.任意循环过程效率极限证明之我见,大学物理,1994年4期;5周丰群,也用T-S图讨论任意循环效率,大学物理,1994年12期;6靳铁良.对电力线教学的一些探讨和体会,大学物理,1996年1期;7靳铁良.普通物理中平面电磁波的一种讲授方法,大学物理,1995年4期;8靳铁良.关于普遍的洛伦兹变换式的推导,大学物理,1995年5期;9贾利群.非惯性系静力学的分析力学方法,大学物理,1999年11期;10周丰群.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教育专业力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物理,2002年8期;1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物理实验,2000年12月;12周丰群.任意循环的卡诺循环分解的综合讨论,河南科学,2002年1期;13黄宏春等.新时期物理教学法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期;14田明丽.影响普通物理实验学习迁移的因素及策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5田明丽.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6月;16周丰群.克劳修斯等式证明的讨论.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17宋月丽.大专院校普通物理学教学探讨,内江科技,2006年1月;18宋月丽.影响普通物理实验学习迁移的因素及策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月;19宋月丽.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新余髙专学报2006年6月;20王伟锋,温耐.新型数字微格教室的探讨,天中学刊2005年5期。 1郑新灵主持完成的“师专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获河南省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郑新灵主持完成的”高等师范教育开展活动课程研究”项目,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王泳主持完成的“硅橡胶瓶体测量仪的研制”项目,获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6年度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周丰群主持完成的“KWN—1B1型温度凝露控制器的研制”项目2000年12月省科技厅鉴定,2001年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周丰群主持完成的“HTC-1型微电脑数显温湿度控制器的研制”项目,2002年8月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张柳芳主持完成的“低压IT电网直流检测式选择性漏电保护研究”项目,2005年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7王彦辉主持完成“远程控制音视频系统信号分配控制”项目,2000年7月市科委鉴定;8王泳主持完成的“平煤集团坑口电厂1#炉制粉系统的改造”项目,2004年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贰等奖;9周丰群主持完成的“面向21世纪高等专科学校非物理专业普通物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2002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鉴定;10田明丽主持完成的“新课程条件下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2006年2月,获市优秀社科调研课题一等奖 1新编普通物理教程,周丰群等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物理学基础教程(上、下册),郑新灵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3普通物理学(上、下册),郑新灵等,教育科学出版社;4大学物理学(上、下册),周丰群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5基础力学,周丰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月;6物理实验学,薛喜昌,孙献亭,田明丽,袁书卿等,东方出版社;7普通物理实验,薛喜昌等,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8电磁学试题库,薛喜昌等,吉林大学出版社。

杨建新(兰州大学民族学教授、博导)聂华林(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导)高永久(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李清凌(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万明刚(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导)姜秋霞(西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导) 王兰平 王锡臻 云 聪刘国华 张淑敏张 焱 陈新民 宿光平 高顺有 辛俊武 顾 问:汪映海(兰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博导)范先令(兰州大学数学教授、博导)王进贤(西北师范大学化学教授、博导)白如科(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授、博导)编委会主任:史百战编委会副主任:郑伟强 张伏龙(常务)编委会委员:王克太 刘大为 陈毕栋 陈新一 李 欣张会凌 胡卓生 裴东林 薛怀庆 程为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pdf

[1]张珍.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2010. [2]武宇林. 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何红一. 南方民族民间剪纸对中国剪纸的特殊贡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段春华. 中国民间剪纸与马蒂斯剪纸的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戴嘉艳.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6]余晓红.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访湖南望城第一家华夏剪纸博物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郭秀. 民间剪纸造型手法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 [8]万炜.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赵娅迪. 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 美术大观,2010,(5). [10]王媛媛.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2). [11]白航.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12]杨雨佳.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 艺术百家,2010,(4). [13]朱晓红. 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发展变化思考[J]. 装饰,2010,(11). [14]马安君.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刘国武,刘贲.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吕焰. 论格式塔与民间剪纸的造型思维[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7]黄千,王晓华.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8]黄千,李英睿.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美术大观,2009,(8). [19]梅玉洁.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李晓丹. 东西方造型基础的追溯——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之异同[J]. 美术大观,2009,(11). [21]董喆. 美在人间 贵在纯真——漫话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9,(11). [22]汪辉,肖琼娜. 民间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装饰,2006,(2). [23]顾浩,周军. 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 装饰,2006,(7). [24]关健. 谈民间剪纸的收藏[J]. 装饰,2006,(9). [25]康小花,赵军.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J]. 美术大观,2006,(10). [26]季玉民,殷晓克.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6,(10). [27]许中美. 浅析乡村女性对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6,(11). [28]尚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J]. 装饰,2007,(1). [29]黄坚. 备极工巧:闽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0]陆蕾. 浅谈民间剪纸的审美创造[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4). [31]许茵茵. 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构想[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2]谢群. 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 美术大观,2007,(6). [33]王晓玲. 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探究[J]. 美术大观,2007,(9). [34]王晓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体系架构[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35]王继红. 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几则断想[J]. 淄博师专学报,2006,(2). [36]许中美. 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 菏泽学院学报,2007,(4). [37]谭嫄嫄,宁绍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8,(12). [38]陆序彦. 民间剪纸的精神性及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9]王焰安. 试论民间剪纸的版权主体及版权享有[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0]孙琳,陈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41]刘彩清. 中阳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2]王景怡,王立秋.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J]. 美术大观,2008,(5). [43]王立秋,董其志.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 美术大观,2008,(5). [44]楼正国.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设计语言[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45]刘流,张展. 毕加索的中国知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直觉思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6]李志宏. 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7]詹克兢.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J]. 艺术百家,2005,(3). [48]何红一.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保护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9]李滔. 民间剪纸中的生活美[J]. 装饰,2005,(9). [50]王焰安. 对商业形态民间剪纸版权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刊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甘肃联合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2-691XCN:62-1182/N邮发代号:54-2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 (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85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文、理两刊创刊于1985年,自然科学版于1998年经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式学术刊物,社会科学版于2000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式学术刊物。 2004 年 7 月经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名为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新批刊号社科版为 CN62-1181/C 自然科学版为CN62-1182/N 。在更名时学报文、理两刊16开本改为A4国家标准刊型。至2007 年10月,社科版共出刊23卷共62期,自然科学版共出刊21卷共61 期。1985 年学报文、理两刊创刊,1998年自然科学版经原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规学术期刊,刊期为季刊,刊型为16 开本,刊页为96版面。并在全国公开发行和交流。2000 年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规学术期刊,刊期为季刊,刊型为 16 开本,刊页为 96 版面。2003 年学报文、理两刊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评价数据库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 年 5 月学报编辑部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合格高校学报编辑部评估验收。2006 年学报文、理两刊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为双月刊,并扩容为 128 版页。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文、理两刊已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也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分列到综合性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栏目,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影响力。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投稿

杨建新(兰州大学民族学教授、博导)聂华林(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导)高永久(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李清凌(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万明刚(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导)姜秋霞(西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导) 王兰平 王锡臻 云 聪刘国华 张淑敏张 焱 陈新民 宿光平 高顺有 辛俊武 顾 问:汪映海(兰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博导)范先令(兰州大学数学教授、博导)王进贤(西北师范大学化学教授、博导)白如科(中国科技大学化学教授、博导)编委会主任:史百战编委会副主任:郑伟强 张伏龙(常务)编委会委员:王克太 刘大为 陈毕栋 陈新一 李 欣张会凌 胡卓生 裴东林 薛怀庆 程为麟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联系不上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邮编为730070、联系邮箱为。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7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1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6个。

学校有教职工1500多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十大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总经费达3.74亿元,有195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84项,授权专利145项;出版专著19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10多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61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日本、埃及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邮政编码:730070

农业太泛,看你具体要什么方向。综合性的核心期刊有:1.中国农业科学2.华北农学报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7.湖南农业大学学报8.西南农业学报9.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1.西北农业学报12.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3.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4.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5.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6.江苏农业学报17.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8.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2.上海农业学报23.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新疆农业科学25.浙江农业学报26.江苏农业科学27.贵州农业科学28.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9.河南农业科学30.湖北农业科学31.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2.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改名为: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33.吉林农业科学34.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广东农业科学36.广西农业科学(改名为:南方农业学报)37.中国农业科技导报38.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不同的期刊收稿范围也是不一样的,看文章什么方向的了,不同的期刊收稿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合订本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政法学院主办的法学类学术期刊,原名《政法学刊》,1994年改为现名,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排名2008年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期刊全文转载量第9位;《甘肃政法学院学报》荣获“第二届全国百强学报”称号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获“甘肃省优秀期刊”荣誉称号;《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入选2006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2004年、2006年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08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