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7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并观察疗效。结果 77例LC,其中成功74例,3例因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手术,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老年人;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明显优势,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以及新的医疗器械不断出现,腹腔镜手术的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广泛应用到胆囊、胃肠[1-2]、肝脏[3]、胰腺[4]、疝气[5]、泌尿[6]、妇产[7]等疾病。急性胆囊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技术的日渐成熟,各类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LC的禁忌证,但老年患者合并症多,病情进展快,手术耐受性差,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存在较大难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 月对60岁以上急性胆囊炎患者77例行LC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7例中男21例,女56例,年龄60~81岁,平均(69±2)岁,均表现为右上腹痛或压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或中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示胆囊明显肿大54例,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有漂浮絮状物;提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9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8例。11例B超显示胆总管轻度扩张0.8~1.1 cm,均未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发病时间:72例<72 h,5例>72 h。术前合并其他内科疾病59例(76.62%),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者共41例(53.25%),高血压病39例(50.65%),糖尿病16例(20.78%),冠心病29例(37.66%),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14.29%),肝功能异常6例(7.79%)。按腹腔镜术中所见及病理分类:急性单纯性胆囊炎67例,化脓性胆囊炎9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33~1.60 kPa,采用四孔法技术,先插入腹腔镜观察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黏连情况,分开大网膜及黏连组织,先显露胆囊,若胆囊张力高则在胆囊底下方约2 cm处进行减压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如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黄疸史,术前直接胆红素升高、B超示胆管扩张者,均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感染、术中显示不清的LC术后常规肝下放置引流管,严重者中转开腹。2 结果 本组77例急性胆囊炎中,74例LC成功,其中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3例因Calot三角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手术率3.90%。手术时间(65±25)min。术后腹腔引流液(60±25)mL。一般术后1~3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5±2)d。无肝外胆管损伤、胆囊动脉出血再手术、肠管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 讨论3.1 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 (1)起病隐匿,临床体征不典型;(2)病情重,病情进展快;(3)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多。老年人发病前有较重的伴随疾病者可达到65%,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些伴发病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有无伴随病其病死率分别为16%及7%。3.2 手术时机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争取早期手术。毛静熙等[8]认为,急性胆囊炎影响手术的唯一因素是发病时间,程章林等[9]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最好在发病72 h。Koo等[10]也认为病程是决定LC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等因素,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病程进展快,保守治疗效果差,易发生胆囊化脓、积脓、坏疽、穿孔,产生严重后果。除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外,均应争取在发病48~72 h内施行LC;此时胆囊及肝门处黏连多为纤维索性,局部水肿不严重,与周围黏连容易分离,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中转开腹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3.3 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操作轻柔,加强心电监护,建立气腹应低流量,持续气腹压力不宜太高,应控制在1.33~1.60 kPa,穿刺时注意防止皮下气肿,手术后注意排尽腹腔内CO2气体,同时麻醉不宜过深,以保证手术完成时,患者能迅速清醒[11]。 急性炎症期胆囊往往肿大、充血、水肿,与周围黏连、解剖不清。分离黏连时应采用先分离胆囊周围的黏连和电切分离的方法,逐渐将黏连分离到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的交界部位,确认壶腹部,解剖出胆囊管,再追踪胆囊管的远端走行,但不要过多地向胆总管方向游离,以免损伤胆(肝)总管,这在胆囊管短粗时,显得特别重要。张力过高时,造成夹持困难,妨碍了显露Calot三角及胆囊颈管,此时可于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但减压不宜过大,须保持部分张力,以利于Calot三角解剖分离及胆囊剥离。胆囊壁厚水肿仍难以抓持者于胆囊壶腹部剪开,单层抓持。原则上是宁伤胆囊,不伤胆管。胆囊在急性炎症期组织水肿、脆弱,应避免分离时将胆囊管骨骼化。在用钛夹夹闭胆囊管时,不要用力太大,以免部分夹断管道,术后残端坏死、脱落而发生胆漏。如遇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时,在术中必须紧靠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处囊壁分离,分开Calot三角后方后,再分离肝胆囊三角,弄清胆囊管与胆(肝)总管或右肝管的关系后,再处理胆囊管。解剖Calot三角确有困难,应考虑逆行、逆行与顺行结合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三角的出血,不可慌张,不可随意乱夹、乱凝以免造成胆道侧壁伤或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胆管闭锁、电灼伤。正确处理方法是迅速夹住出血点,清洁术野,辨清解剖后予以结扎。

一、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

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

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

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

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

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800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1000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

在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

二、论文著作

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5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 Liver Cancer》等专著15部。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2021年5月2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就在吴孟超院士逝世的同一天,“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论文答辩

1。手术是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可清楚地将胆囊表面及周围组织、解剖学情况尽收眼底,清晰的手术视野结合先进的内镜设备,基本不伤人体组织。2。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治愈率高达98%以上(炎症粘连严重者只能中转开刀)。3。手术切口小、胆管损伤发生率、迟发性胆囊管残端胆漏发生率低,术后腹腔内出血少、对脏器功能干扰轻。4。术后恢复快,病人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甚至进食,平均3-5天出院。5。手术对患者年龄、身体能否耐受手术等基本状况与传统开刀相比,无绝对禁忌症。

不知道怎么选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看参考文献,比如《外科》、《临床医学进展》、《医学诊断》这些期刊哈

自从首例在腹腔镜下施行胆囊切除术之后,胆道外科技术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外科手术方法被腹腔镜外科所取代。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非平安无事。当前,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对肝内、外胆道的虚拟现实、三维重建等,可以有助于对复杂胆道外科问题如肝内胆管结石和其他肝内病变的手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约占原发性肝癌5%~10%的肝内胆管癌由于其与肝细胞癌有不同的病理-生物学特点,故在治疗措施选择上应得到特殊的关注,一般应该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手术而不是局部切除或消融。关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扩大的肝切除术可以改进早期的、无淋巴结转移病变治疗结果。当前,在微创外科时代,许多传统的外科手术将在微创外科理念下重新受到检验。

根据你的描述是微创手术治疗,一般痛苦小恢复快,可以上医院配合医生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

肝胆外科临床研究论文

1.Yu YQ, Jiang XS, Gao S, Ma R, Jin Y, Jin X, Peng SY, Mao HQ, Li JT. Local Deliver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ia Nanofiber Matrix Improves 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Extensive Hepatectomy in Rats. J Biomed Nanotechnol. 2014;10(11):3407-3415.2. Rui Ma, Yuan-Quan Yu, Jiang-Tao Li, et al.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a 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2012;17 (9): 886-889.3.Yu YQ,Lou BH,Yan HC,Ma R,Xu YL,Xu JH,Bhugowar N,Jin Y,Peng SY,Li JT.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 presenting with pleural effusion.Chin Med J (Engl).2012;125(7):1355-1357.4. Li JT, Fang HQ, Liu XL, Tang Z, Xu J, Zhang SZ, Ma R, Zhang LY, Wang JW, Liu YB, Peng SY. I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justified for liver metastatic VIPoma patient undergoing Whipple procedure? Chin Med J (Engl). 2010;123(15):2151-2154.5. 彭淑牖,李江涛,曹利平。捆绑式胰管对粘膜吻合术。中华外科杂志.2011,49(9):834-838.6. 李江涛, 金赟. 肝脏射频消融在转移性胰血管活性肠肽瘤中的作用. 肝胆外科杂志. 2012;20(6):404-406.7. 李江涛, 于源泉, 彭淑牖. 胰肠吻合口漏的防治.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28(8):576-578. 8. 李江涛, 于源泉.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处理. 肝胆外科杂志. 2011;19(6):412-414. 9. 彭淑牖, 李江涛.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 肝胆外科杂志. 2011;19(6):401-403. 10.金赟, 李江涛. 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7):550-553 11. 彭淑牖, 李江涛, 曹利平, 朱玲华, 洪德飞, 李宁, 刘颖斌, 王一帆, 于源泉. 捆绑式胰管对黏膜吻合术. 中华外 科杂志. 2011;49(9):834-838.12. 李江涛,于源泉. 全尾状叶肝切除手术入路及技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8):793-795.

肝胆疾病学科是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也是国内知名专科,已成为以临床与科研结合、内科与外科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为特色的肝胆疾病诊治和研究基地。肝胆外科在肝、胆、胰疾病的治疗方面始终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天津市手术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门静脉高压症及胆胰肿瘤的重要基地; 我院肝胆外科是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天津市手术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门静脉高压症及胆胰肿瘤的重要基地。在三十年的创业历程中,肝胆外科同仁以始终不渝的创新精神和对患者的博爱情怀对各种肝胆胰外科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捍卫患者的健康竭尽全力。在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科学会委员、天津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天津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杜智教授率领下,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始终保持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成功完成2000余例高难度手术,如肝极量切除术、中央段肝癌切除术、累及肝静脉及腔静脉的肝癌切除术、12.5千克罕见巨大肝癌切除术、16千克巨大肝血管瘤、胆管癌及胰腺癌切除术等,其中高位胆管癌的切除居天津市领先水平。杜智教授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并经实验证明了存在肝癌分子切缘/边界的论点。他把国外先进的肝切除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新的肝切除方法,对中晚期肝癌及不能手术的患者综合治疗,提高了治愈率。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天津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王毅军教授也在杜智教授的悉心培养下,成为肝胆外科领域一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他对于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肝癌的诊断上,联合放射科和超声科行超声造影、DSA检查,对于1CM以下的小肝癌早期发现,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发展射频治疗以及局部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粒子植入治疗局部皮下转移肿瘤,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胰腺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式挽救了无数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生命;对于胰腺恶性肿瘤,该科积极开展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全胰切除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已经成为肝胆外科的一个亮点,与这个亮点相应生辉的,是对微创领域的探索——对不能手术的患者采取放射介入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再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其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药物瘤内注射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治疗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最先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用微创的方法为门静脉治疗提供了一条途径。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40%。肝转移癌是影响肝病患者长期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该科努力探讨肝转移癌,尤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模式。旨在提高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肝胆外科始终重视对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开展,始终走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在杜智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努力钻研业务,开拓新的治疗方法,整体业务达到了较高水平,树脂吸附装置(已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肝癌综合治疗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所承担的天津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肝癌的综合治疗”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血液吸附治疗重症胰腺炎、生物型人工肝和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等研究多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承担的人工肝研究、微囊肾上腺胰岛研究等被列为国家863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点攻关课题等。 肝胆疾病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成为本市肝胆医学的领跑者。 消化科(肝病)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在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系列成果。 我院消化科(肝病)是天津市非手术治疗肝病的重要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队伍并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梯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天津市医师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点,承担了国家“十一五”、“973”重大攻关、省部级等多项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国际、国内药理及临床研究,拥有钱绍诚教授、张慧贞教授、阚志超教授、韩涛教授等众多国内知名肝病专家,肝病住院床位150张,年住院患者4000余人,年门诊量达9万余人次。 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天津肝病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天津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韩涛教授的带领下,在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肝衰竭的抢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不断创新,在解决疑难危重内科疾病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为无数患者减轻了病痛,博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患者前来就诊。 三十多年来,消化科(肝病)坚持业务学习,追踪掌握国内外动态,勇攀医学高峰,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不断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科于1979年在我国最先对肝病氨基酸代谢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了肝病的诊断及治疗。氨基酸调整补充疗法治疗肝硬化、肝昏迷居国内领先水平,支链氨基酸学说被列入内科教科书。自主开发研究的氨基酸制剂“肝氨散”,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在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及肝昏迷等方面疗效显著;建立了筛选抗肝纤维化药物的分子药理体系,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抗肝纤维化中药合理配伍的机制,在有关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系列成果,研制出早期防治肝硬化的药物“舒肝饮丸”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病因的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疗效显著;在国内较早采用自体腹水回输技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不但能迅速减少腹水,缓解病人腹部症状,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经济实用,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病毒性肝炎是目前对我国居民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消化科(肝病)很早就应用乙肝病毒(HBV)分子诊断技术,开展了HBV变异的检测、HBVcccDNA以及患者免疫指标的检测与临床应用研究,对长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HBV变异进行全程监测、早期预测和早期处理,并采取规范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对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丙型肝炎针对其基因型等特点开展个体化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各种病因所致的肝衰竭领域,也取得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成果,建立肝衰竭不同时期的预警及综合干预体系,综合运用血浆置换、血浆滤过、血浆灌流胆红素吸附等多种人工肝模式技术抢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及各种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减少了器官移植的压力;曾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非生物型人工肝如树脂吸附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在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完成例数为全国第一;开展多种模式联合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防与治疗,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和放射介入下治疗等,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介入栓塞(PTVE)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取得良好效果。多年来,消化科(肝病)与本院肝胆外科、超声科、放射科、肝胆疾病研究所等兄弟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肝癌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不能手术及难治性肝癌患者开展选择性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超声/CT引导下药物瘤内注射、生物免疫疗法及多种药物等方法综合序贯个体化治疗,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在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控制肝癌的预防与复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科(肝病)在国内较早就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领域的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另一方面,消化科(肝病)在消化道疾病等多个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科还承担医科大学的内科学、诊断学、传染病学、专业英语等教学授课等教学工作,接受来自各地的进修医生培训,消化科(肝病)在医教研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消化科(肝病)是一个注重学术建设与团队精神的科室,不仅坚持科内每天阅读最新国外文献,每周举办科内业务学习,科内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而且积极与其他科室建立密切的学术合作,联合学习,共同探讨疑难病例的治疗方法,共同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消化科(肝病)的医务人员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处处为病人考虑,尽量为患者缩短住院日、节约费用,以专业、优质的服务和敬业的工作精神为患者服务,赢得了患者们的信赖,许多肝病患者慕名来到这里治疗。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消化科(肝病)的医务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与严谨科学的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医学的高峰上继续攀登。 心脏中心在天津地区率先成功运用ECMO技术成功抢救数十例各种原因所致心脏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各类瓣膜置换、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冠脉架桥等手术居市内领先水平。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急诊PTCA术等。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是2007年在国内最早将心内科、心外科融为一体的心脏病诊疗中心,是一个全新的心血管病诊疗模式。心脏中心拥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9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承担多项国家级、市级科研基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市科委科技进步奖。医疗方面:除治疗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完成必要的医疗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心血管科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救治工作;心脏内科组可以独立开展心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包括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救治了大量的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能独立开展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包括室上速、室性早搏和房颤、房扑、防速等难治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并且能独立完成心脏永久起搏器、心脏除颤器植入以及心脏在同步化治疗等手术,手术成功率高。心外科组开展全动脉化搭桥,使外科搭桥手术的远期预后更好;同时开展微创、小切口不停跳心脏架桥手术,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ECMO(体外膜肺氧和)在心脏中心救治危重症患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院的ECMO应用例数在我市居首位,成功救治了重症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在ECMO辅助下的紧急介入治疗),前我院ECMO应用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通过近5年的实践,心内科心外科一体化的医疗模式已经体现出来,无论是心脏介入治疗还是外科的搭桥手术例数都在明显上升,获得了很好的临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们在我市首先开展了Hybrid(镶嵌手术),为患者争得最佳的医疗结果,已完成十余例。科研方面:今后,心脏中心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组建独立的心脏中心实验室,在完成日常的诊疗工作的同时,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急症科、重症医学科成功的抢救了数千例心脏骤停及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综合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医院急症科是天津市五大急救网络医院之一。技术力量雄厚,抢救院内、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其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综合抢救成功率在市内领先。抢救各类急性病及慢性病急性发作,包括:各种创伤、猝死、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高热、昏迷、呕血、咯血、呼吸困难、急性疼痛、意外事故(电击、淹溺、自缢等)、急性中毒、多脏器功能失常(MODS)等,对危重病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得到全程抢救服务,应用立等可取的干化学生化检测,为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提供迅速、有力、全面的生命支持。 急症科设备、技术先进,拥有呼吸机、全自动洗胃机、双向波除颤监护仪、心肺复苏机、心脏起搏、微量输液泵、监护仪、床旁彩超、冠脉造影、支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ECMO(人工心肺辅助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用于危重患者急救。 医院自2003年住院新楼落成后,重症加强病房(ICU)作为医院重点学科,其基础设施、技术队伍、研究条件和诊治水平也日臻完善,并达到国内领先地位。现有病床20张,主要收治综合性疾病、危重症及各种大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科室现有德国Drager等高档呼吸机20台、 HP(Philip)监护仪20台、血滤机3台,能常规完成对有创压力、血流动力学及无创心功能(Swan-Ganz导管、NICO、PiCCO等)的监测,在抢救脓毒症及合并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重症、复合性创伤、临床营养辅助治疗等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良好的技术水平使得天津市ICU质控中心及天津市呼吸机治疗研究中心均设在这里。 医院ICU始建于1993年。当时,ICU尚属医学界的新兴学科,主要负责救治生命濒危患者。在学科带头人秦英智教授的领导下,通过对国外重症医学进展的关注,潜心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最终带领徐磊主任等人逐步了解了ICU的基本模式。并用两年多的临床实践和探索,较全面的掌握了各种机械性能及应用方法,并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工作体系。1998年,市卫生局组织专家来我院ICU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决定将天津市ICU质控中心设在我院。 2000年,德国Drager公司总裁来我院参观考察后评价说,医院ICU在国际上没有技术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通过临床科研呼吸机应用的新模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即表示愿与医院合作建立国内首家机械通气与脱机中心,并投资扩建成亚太地区的机械通气培训基地。2002年5月,“天津市呼吸机治疗研究中心”在我院ICU成立。在急救医学专家秦英智、徐磊的带领下,医院ICU以呼吸机治疗研究为主线,对机械通气为重点的多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机械通气模式、机械通气参数、脱机策略、脱机方式、低辅助通气及自主呼吸试验的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天津 及全国重症医疗界占有一席之地,取得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我科还将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危重症治疗中,效果理想,仅2010年,就成功挽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多达571人次。除普通血液净化治疗、人工肝治疗外,在本市率先应用白蛋白吸附、枸橼酸钠抗凝等技术,治疗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另外,我科在本市首先开展利用ECMO进行心肺复苏的辅助支持及ECMO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支持治疗,成功率达75%,为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将“中心”建成在人才、设备及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梯队。 神经科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中心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天津市神经肌肉病电生理诊断的发展,是天津神经病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建于1992年,回首2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业内还是社会均见证了其走向成熟的过程,现如今其神经内科团队先进理念和高超医学技术水平以及三中心的硬件设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市神经系统疾病的区域性中心,并成为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和全科医生专业培训基地,为天津地区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了众多人才。赢得全社会赞誉的同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危重病人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否得到早起有效的治疗对其愈后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以把握住患者的这一绿色生命线为出发点,自2001年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特设了3小时内静脉溶栓通道,尽最大可能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明显降低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神经内科每年开展静脉溶栓近百例,居全市领先地位。 2006年9月,在张哲成主任的带领下神经内科在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KEYPOINT.NET全套肌电图诱发电位设备,成立了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室。这套全国最为先进的肌电图和视频脑电监测系统对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各种肌肉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处于天津市领先水平。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室的成立不仅开创了我院神经电生理检查工作的先河,也促进了我院乃至全市神经电生理领域的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2010率先在天津对神经科医生开展神经系统疾病肌电图诱发电位电诊断学专业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天津地区神经科医生对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能力作出了贡献。 神经内科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承担数项局市级科研课题,并参与国内国外多项合作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率先于国内开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B族维生素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试验与临床研究”,获得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在天津构筑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技术平台。患者病情的恢复离不开自身心情与周围环境的影响,神经内科为病人营造了一种温馨舒适的环境,于2005年1月在全院率先实行了住院患者无陪伴制度,竭诚地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血管病和神经肌肉病的神经电生理诊断已成为该科室专业特色。 血液净化中心为市级高新技术基地,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技术抢救为重症患者,提高了成功率。 血液净化中心是集肾病治疗、血液净化治疗为一体的综合科室。从上世纪70年代,宋继昌教授、钱绍诚教授带领肝胆疾病研究所的医务人员开展血液净化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于80年代末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及美国《Artificial Organ》上,并收录在国外的相关期刊杂志上。其中,免疫吸附剂的研究和血液灌流技术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产品被20多个城市的医院临床所使用。这些研究工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92年血液净化中心成立,引进了德国费森尤斯的全套设备,包括透析机、水处理装置、中心供液系统、多功能血液净化治疗设备等,开展了血液净化领域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多项血液净化扩展项目,如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收集和清除,肿瘤治疗中的免疫细胞的收集等,使血液净化中心的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先后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等有近百家医院到中心参观学习,并与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有长期的医疗科研合作。 1993年4月,血液净化中心关于综合治疗的科研项目被列为天津市科委重点支持项目,中心也成为天津市卫生局五大高新技术基地之一。 1996年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扩建,面积1200m2,提高了硬件水平和环境的改善。坚持高标准、规范化严格管理,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耐心、热情、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位患者,得到了患者的信任。以科学态度对待每项研究,也得到市局领导和同行的认可。 2000年,医院肾内科病房的成立及肾移植的开展,为广大肾病患者提供了从早期肾病到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血液净化和肾移植的一体化治疗,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肾科,大大提高了我院肾病治疗的水平和社会影响。 血液净化中心有床旁多功能血流净化设备4台;透析机45台;血细胞分离装置2台,德国水处理装置及密闭式中心供液系统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血透设备和装置。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透析经验。可以开展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如常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高效血液透析、可调钠透析、血液灌注、免疫吸附、血浆交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 中心可及时抢救危重症患者进行CRRT治疗。坚持从病人治疗需要出发,使用优质耗材,在治疗中,坚持实行个体透析治疗方案,保证透析质量及保证充足的透析时间,并在透析治疗期间,间断给予HF或HDF治疗,以确保大中分子毒素能及时清除。由于充分透析,保证质量,所以大大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救治了大量的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及难治性急性疾病的患者,为肾移植的成功提供了保证。同时还应用血液灌洗技术成功抢救急性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心应用血浆交换、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灌注、免疫吸附等技术,为肝胆疾病研究所、危重肝病患者的治疗赢得时间,积极开展各项细胞成分的治疗如将血液中细胞成分收集和扩增技术应用于临床、DC细胞干细胞生物治疗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临床营养学科建立和完善了临床营养治疗体系,保证了普通住院病人的饮食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成为全国临床营养专业领域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营养学科典范。 医院营养科是天津市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天津市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师天津培训基地的所在地。营养科不断拓宽营养科学的临床应用范围,形成了在临床营养诊断和治疗上的特色。开展临床危重症、围手术期等患者的营养治疗及数十项营养评价指标检测,建立和完善了临床营养治疗体系,现已成为全国临床营养专业领域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营养学科典范。营养科承担着天津市医院营养与代谢支持治疗的指导工作,完成几十家医院临床营养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会诊、指导及营养液的配制,其整体工作居全国领先水平。在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同时,于2004年3月,营养科率先实行住院患者“营养治疗型包餐制”,并以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将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为患者营造了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营养科设有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食品分析室、静脉营养配液室和营养治疗室。采用人体测量和体脂测定、生化检测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通过计算机确定营养治疗方案。对住院病人进行经胃肠道内和胃肠道外营养治疗、代谢调理、营养支持和采用科学评估分析,结合临床体征,针对每位病人制订合理的膳食成分、营养标准和静脉营养治疗方案。营养代谢室通过对病人血、尿的分析,监测病人营养状况。完全胃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解决了很多围手术期、久病体衰等重症病人的蛋白质营养不良或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保证了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使许多危重症患者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恢复正常代谢运转,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建立了完整的营养治疗评价体系,其检测项目近20余项,达国内领先水平。首批天津市卫生系统“诚信科室”、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全国劳动模范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手术室腔镜手术护理论文

我写的《DEA方法在新疆9所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理效率评价中的应用》,当时也不会弄,还是学长给的雅文网,十分专业的说骨科术中外来器械污染监测及冷凝水对其污染影响的研究手术病人皮肤预处理对皮肤消毒效果的影响岗位管理对护士核心能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部疼痛原因调查分析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研究YC医疗美容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研究与对策局部加温对预防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的影响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优化教学研究宁波地区护士职业认知现状及职业倦怠度调查护理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需求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长沙市护士职业倦怠与护士工作环境的相关性研究成年男性全麻手术患者留置导尿舒适护理的干预性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与盐酸利多卡因在临床的联合使用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方法改进与效果评价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三焦理论辨治癃闭的临床研究某三级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颅脑创伤护理能力与胜任特征研究中医临床护理信息数据元标准体系构建——中医临床护理信息数据元目录及值域代码编制临床护士病情观察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

摘要: 医学护理论文网手术室是护生实习的重要科室,其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特殊性,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护生的操作实践和工作能力.为促使护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手术室的工作环境,掌握操作技能,尽快适应手术室工作,我们通过对实习护生的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医学护理 因素

1.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因素。

1.1.1 心理素质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护生对手术室既好奇又恐惧,加上综合手术室的特殊性,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相对别的科室来说比较独特,无菌技术操作相当严格,护生常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护生选择护理专业不是本人的真实愿望,抱着以后不从事护理行业的态度,把实习当作走过场,完全没有主动性。

1.1.2 缺乏感性认识,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护生在学校多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对实习工作中的各项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将理论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加上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性,导致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不敢动手操作等,从而降低了护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影响实习效果。

1.1.3 无菌观念不强,职业暴露防护能力差手术室的无菌技术要求高,虽然带教老师经常强调无菌观念的重要性,但护生在手术实践中仍经常不经意间违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同时由于手术室护士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接触,是职业暴露的高发科室,因此手术室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高危场所,护生对这方面的自我防护意识较低,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1.2 带教老师的因素

1.2.1 缺乏带教技巧,不注意带教方式有些教师只注重操作能力而忽略了理论,使护生只懂做而不懂得思考;有些带教老师担心护生操作不熟练、不规范而影响手术,凡事亲力亲为,减少了护生的动手机会;还有些带教老师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古板,千篇一律,不能发挥护生的潜能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据调查,仅66.7%的带教老师对护生能做到系统讲解、因人施教。

1.2.2 缺乏责任心,指导监督力度不够有些带教老师缺乏带教意识,教学过程中只是按护生实习大纲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甚至出现带教老师随便支使护生做些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因为夜急诊连台手术多,带教老师常常不带学生参与手术,而是让学生一人专职在清洗器械等;或是在护生实习的中后期,有些带教老师认为护生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就大胆放手让其独立操作,不进行严格的指导监督,增加了安全隐患,无疑影响教学质量及实习生的工作热情。

2.对策。

2.1 护生方面。

2.1.1 帮助护生尽快适应环境,消除心理压力 当护生轮转到手术室时,护士长或带教老师首先向护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逐一介绍对应的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其次带领全体护生观看《手术室护理技术》录像,看完录像后带着全体护生参观手术室,同时结合观看录像的内容简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和一般规则,促使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初步印象。

2.1.2 提高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在带教过程中,指导护生对第2天将参与的手术相关内容进行预习,第2天实践中随时提出相关问题,使护生积极参与到手术相关知识系统体系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有争议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并让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回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提高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2.1.3 强化护生的无菌观念,提高防护意识手术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无菌操作,带教老师应不厌其烦地强调无菌观念的重要性,强化护生的无菌意识。同时也要强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在处理污染物时,要多提醒戴手套及其他防护用品等进行,避免自身受到感染或病原体扩散;分离刀片用钳子夹住,传递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应丢进不可倒出耐刺防漏的锐器盒统一焚烧。

2.2 带教老师方面。

2.2.1 完善带教计划,采取互动式带教方法落实具体带教计划以及带教方案,定期征求护生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实习护生采取集中式带教方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后,再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在带教的过程中将“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分步指导,主动参与”的互动式带教方法应用于岗位带教中,以达到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配合,提高对手术配合的预见性和应急性13],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2 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手术室的每位护理人员都应起到带教的作用,带教老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好榜样作用,做到语言亲切诚实而不失身份,态度和蔼而不失严肃,遇到问题冷静面对,做到有条不絮,并尽量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3.小结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带教工作直接关系到护生的实习效果以及今后的发展,在手术室对护生进行临床带教工作中,应该充分调动护理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促使护生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同时促使带教老师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热情,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洁,张俊,杨晶,等。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心脏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1.现代护理,2007,13(35):

[2]黄文霞,李德群,谢自盛,等。关于护士学生在手术室练习效果的调查及分析 .华西医学,2002,17(1):

[3]程丽娟,徐爱梅,林萌红,等。手术室腔镜护士的培训及体会啪。微创医学,2007,2(3):

关于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原因

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室管理也应跟随技术的革新而发展,然而多数医院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水平上,特别是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手术室的各种标本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室护理记录单填写标准等没有进行完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手术室工作,应该及时进行更新。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急能力和新旧知识的更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前,手术室护理人员没有去上级医院进修的机会。医院领导考虑培训的成本,可以聘请上级医师来院做手术,也支持本院手术医师去外院进修,但是不注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常规的护理管理足以胜任手术室工作,还有种思想就是只要主刀医师出色就可以了,忽略了护理的重要性。

另外,常年的平淡工作已经给护理人员定格于术前、术中、术后的.机械性的工作,工作没有创新,也不知道该手术护理的新进展,致使手术室护理安全意识差,新进展、新技术得不到开展[2],即使出现医疗差错也不知道是由于当前的护理不当导致的,这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悲哀。护士责任心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上班不认真,沉迷于手机者较多,对待手术护理新知识、新进展不学习,还是应用陈旧的护理方法,有的虽然学习了,也是应付了事,工作不扎实。

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得不得公正的待遇,特别是在晋升晋级等方面,请客、送礼等恶习导致了不公正,抹杀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中药物摆放不整齐、各种标识不清楚,接送患者不认真核对,护送患者不注意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等,导致医疗差错。手术室护理劳动强度大: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少,手术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护士的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往往是一台手术接一台手术,有的护士上完夜班紧接着上白班,这种工作模式,护理人员的注意力也有不集中的时候,也增加了护理风险。

二、手术室护理安全对策

加强法律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医院领导要重视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借助卫生部提出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以创建甲级医院为契机,学习上级医院成功的做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手术室管理方面,可以派员学习,组织讲座,观看护理职业风险之类的电教片,把医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这样既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医护人员自己。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方面,认真核实,在接送患者、用药前后、手术名称、部位,各种器械等均应一一核对,实行双签字,保证各种无差错。医院领导要对手术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重视治疗的基础上,加大对护理的重视程度,另外,积极创造条件,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等,并要求参与培训的人员培训后至少工作3年,否则不予提供进修的机会。在晋升、晋级等方面要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

抢救患者药品的查对:术中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各项操作及时、到位,对药物的用量、用法了如指掌,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要及时做好记录,确保无遗漏,降低护理风险。手术过程中取出的病理标本应贴上标签,填写患者的姓名、床号以及标本名称和部位,与病理单一起存放在特定位置,然后由专人负责送检。如果需要取术中冰冻切片标本,应将取下的标本即刻进行装袋,贴标签、做好标记,连同病理单由专人立即送去检查。如取标本较多时,应将标本按照顺序排列好,做好标记并与医生共同核对。

为了防止输错血,应3次核对输血管上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其中在血库取血时核对1次,麻醉师与巡回护士核对1次,输血前由加血者与接受输血者核对1次。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操作和理论考试,开展业务小讲座,邀请各专科主任讲解新开展手术配合要领,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并且每年派2名业务骨干外出交流学习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减少护理差错和纠纷。

三、小结

手术室安全护理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预后,因此,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应做到提前防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关键流程,手术全过程实施监控及安全管理,提前防范各类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上控制各类不安全因素,防止护理风险的出现,保证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的安全、优质。

肝胆外科毕业论文

护理医学毕业论文,看你熟悉哪方面了。我写的《66例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的护理》,当时也是多亏了雅文网,上面的专家帮了大忙啊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溃疡粉和无痛保护膜在小儿肛周皮肤损伤的护理体外膜肺氧合救治急性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多层次护理临床教学计划实施的介绍以护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探讨护理记事本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护理教育与默会知识利用布鲁纳结构认知原理组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学习带教组长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作用护理本科生教学查房的组织与实施肾切除加电气化袖套切除输尿管及部分膀胱术的护理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内外科护理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建立我国护理网络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数量化标准在护理职称晋升中的应用尝试对继续护理学教育运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五年制高职临床护理与涉外护理方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国外护理经济研究对我国护理经济管理的启示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护理工作质量循证护理实践的障碍因素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体会变革理论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的运用护士长在实施实时护理记录中的管理作用甲氯芬酯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观察及护理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晚期鼻咽癌放疗后并发鼻咽腔巨大溃疡的护理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肝胆外科护理投诉原因分析与探讨乳腺癌化疗护理分析难复性寰枢椎陈旧性骨折脱位经口咽前后路联合复位固定术的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缺陷中的运用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研究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的护理研究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卵巢癌的护理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围术期护理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在术后高危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小儿麻疹的护理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训练与护理干预26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观察及护理颈动脉手术围术期的护理院内外一体化护理干预对包皮环切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吴孟超(1922.8.31-),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1][2]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3][2][4]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5][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