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玉器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玉器研究的论文

作者简介:常庆林,男,1947年生。河南安阳市人,从事殷商玉器的收藏与研究四十余年,发表多篇有关殷商玉器的论文,其著作《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是国内外第一本关于殷商玉器的专著,已经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目前任北京文博学院古玉系教授;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古玩商会付会长;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大河报》鉴宝专家。 本文曾经在《大河报》连载发表》 常庆林/图、文 盛世兴收藏。目前,收藏的热浪正席卷华夏大地,参与收藏的人数和阶层,收藏的门类和数量,都堪称中国收藏史上的又一高峰。玉器的收藏,位列字画、瓷器等收藏大项,有着广泛的收藏群体,这是因为,玉器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逐渐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属性,融入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为世所公认的四大古代文明,而唯一与其他古文明不同的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贯通、传承、发展至今,中间没有断层,玉器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绵绵万年间,中国人爱玉、佩玉、寄意于玉的情怀至今不改。在所有可收藏的艺术品中,玉器体积小、易收藏、高价值、可以随身佩挂、把玩,不易损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吉祥、祝福、信物、避祸祛灾的内涵而备受收藏者的青睐。玉器的收藏,汉代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其后的玉器,称为古玉、明清玉、现代玉等等。这些玉器中,尤以高古玉的历史内涵丰厚、造型古拙、工艺古朴,存世稀少、保值、升值而倍受收藏家追捧,每遇之,都必欲得之而后快。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高古玉在中原大地出土和传世的数量都非常巨大,尤以雄居中国历史六百余年的商代和群雄逐鹿中原的春秋战国时的高古玉为多。 正因为高古玉具有上述之优点,也使得高古玉的赝品层出不穷,且仿冒技法日新月异,往往几可乱真,不要说普通收藏爱好者,就是专家也会时时“走眼”,甚至博物馆、拍卖会上出现赝品也并不奇怪。显然,如何辨别高古玉的真赝,怎样收藏到货真价实的高古玉,避免“走眼”而使成千上万的血汗钱交了“学费”,是每一个高古玉收藏爱好者所关心的。 怎样收藏高古玉?笔者侵淫高古玉的收藏与研究四十余年,现将多年收藏实践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不避浅陋,赘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看书。各类有关高古玉的书籍、图录尽可能多看、多记,书是前人知识智慧的结晶,不可不读,但不可死读,不能照本宣经、按图索骥,不少赝品就是按照图录来仿制的。 二、实践。这是收藏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只有多实践即多上手、多看实物,尤其是真品实物,多与收藏有真品的藏友交流,才能了解真品的方方面面,包括造型、纹饰、砣刻工艺、次生变化等等,只有收藏和研究真品,同时也熟知赝品,才能准确的识别古玉的真赝。万一收藏到赝品,也不要灰心,须知赝品也是老师。 本文主要谈高古玉中商代玉器的收藏实践,如何辨别商代玉器的真赝。共分如下几部分:一、形制辩伪(造型艺术,风格神韵,形制传承)二、工艺辨伪。(裁切、砣刻、钻孔、抛光)三、纹饰辨伪。四、次生物辨伪。五、玉材辨伪。一、形制辩伪(造型艺术,风格神韵,形制传承) 商代早中期玉器出土和传世较少,截至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商代玉器,绝大多数是商代晚期的,古玉界将商代晚期玉器统称为殷商玉器,商代玉器的艺术造型显得古朴粗率,商晚期玉器(即殷商玉器,下同)的艺术风格传神、写实,追求神似的同时也注重形似,表现手法细腻,绵延传承数百年的商王室玉器制作,是中国玉器史上第一次由王室负责组织生产的,有王室专门的官员负责,各工序分工细致,选料、设计、下料、砣刻、抛光、成品分配,都有极其严密的组织,产品设计统一,有极为规范的程式,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一点,笔者通过大量的实物上手研究,有着深刻的了解。殷商晚期玉器在工艺技法、对各种动物的习性观察、熟悉以致艺术的再现它们,显然比早期有长足的进步。虽然仍继承了早期玉作动物夸张、突出习性特征的手法,但动物身躯各部的比例刻画的更为准确生动。例如殷商《妇好》墓所出平雕玉兔(出土编号M5:412、1026、471),形象夸张,出奇粗壮的蹄足,双阴线(或单阴线)刻画兔子的眼睛,又大又圆,长圆形的耳朵伸向身后……殷墟晚期平雕玉兔(详见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图D18平雕白玉兔)就要写实的多。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所有商代玉兔的造型,都是动态的奔跑状态!还没有发现静卧的商代玉兔。又例如殷商玉器中园雕玉龙的龙角,早晚期的玉龙龙角都呈蘑菇形,但外观却有很大区别,早期玉龙蘑菇形龙角外观圆润没有棱角,晚期玉龙蘑菇形龙角有棱角,甚至呈现方形的龙角。晚期玉龙再也看不见圆润的蘑菇形龙角。仿制的赝品殷商玉龙,在龙角的刻画上常常露出破绽。 商代玉器中的平雕器物,大多数边缘较薄中间较厚,或一边较厚,另一边较薄,表面不平,晚期玉器平雕器物较为平整。这可能是琢玉工具的进步和工艺技术提高的结果。赝品常常可见厚薄平均非常平整的外观造型。 殷商早期玉器造型垂直、站立的多,晚期玉器水平、伏卧的多,尤其在禽、鸟类玉雕中区别明显。 殷商早期玉器中礼器、仪仗器如玉圭、多孔刀、大玉戈等多见,晚期少见甚至不见,偶有所见,体态都小,但出现兵器与其它器物的合体作品,体态小而精致,但显然已经脱离礼器、仪仗器的范畴。如果收藏实践中发现了一件兵器与其他器物合体的外形巨大的商代玉器,就要十分小心了。 殷商早期玉器中有半圆雕作品,但少有平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作品,晚期玉器中大量出现这种艺术精品。仿品中常常可见到殷商早期的圆雕作品,要知道殷商早期圆雕作品非常罕见,《妇好》755件出土玉器中,只有40多件圆雕作品!殷商晚期玉器中圆雕占有的比例逐渐增加,圆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审美价值远比平雕作品好,无疑是商代玉器中的精品,中国玉器史上圆雕作品的大量出现,是商代后期玉作大师们的不朽贡献!但玉器圆雕作品工艺难度大,原材料要求高,费工费料,殷商晚期社会政治经济强大,方国贡纳频繁,商贸发达,玉器原材料的来源稳定、丰富,再加上工艺、工具的进步和玉器需求的增加,圆雕作品增加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笔者曾经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发现数十件殷商早期圆雕的高仿赝品,明显是按《妇好》玉器的图录仿制的,但工艺精湛,几可乱真! 殷商早期玉器中圆雕C形龙(有称龙形玦的)卷尾立体砣刻而成,晚期玉器圆雕C形龙有的仅在平面上采用“一面坡”刀法砣刻出深浮雕的卷尾轮廓。商代玉龙的配系孔,绝大多数都在龙的颈部,且是90度两面斜着对钻而成。(此一工艺“习惯”,传承自红山文化玉龙)仿品的钻孔位置随意,钻孔直上直下。 殷商早期玉器中高冠鹦鹉、多脊齿鹦鹉多见,晚期玉器中高冠鹦鹉、多脊齿鹦鹉极少见,但有玉鹦鹉、单脊齿玉鹦鹉出现。殷商早期鹦鹉形玉器中,有两件鹦鹉与龙的合体作品,分别珍藏在台湾故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商晚期的鹦鹉与龙的合体作品,鹦鹉头上的龙简化为仅出现龙角!商代玉鹦鹉有极为深奥的文化、宗教内涵,这一点,在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殷商早期玉器中带脊齿的玉器作品极多,如鹦鹉、龙、虎、鱼等等,晚期相对较少。脊齿的厚度要薄于整体,用玉器行业的术语,脊齿要减地砣刻。且脊齿为两两一对,脊齿数量一定是二的整倍数!脊齿的形制有马鞍形和“类锯齿”两种,以第二种多见。仿品的脊齿砣刻,或与整体平面一致,或数量不是二的整倍数!或形制随意而为,这是因为仿制者根本不知道脊齿的深刻含意及其细微末节的变化,因而露出破绽。 殷商早期玉器中俏色作品、利用玉皮天然色的作品较少,晚期玉器中频频出现。目前还没有出土和传世的商代早期悄色玉器,如果坊间出现了所谓的商代早期悄色玉器,自然要十分小心了。 殷商早期玉器中有凹槽或突榫供插嵌的玉器作品较多,晚期相对较少。这些有凹槽或突榫供插嵌的玉器,在商代是供祭祀时使用的,可以插嵌在其他器物上,或者插嵌、系牢在一种叫“玉梢”的东西上,“玉梢”是祭祀时“巫师”(即巫人)跳舞(跳巫)时所用,据笔者研究,舞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一个人两手向两侧伸开,两手各拿着玉的形象,舞字的现代写法,仍然可见甲骨文“玉”和“手”的字形痕迹。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坊间带有插嵌凹槽的赝品出现。二、工艺辨伪。(裁切、砣刻、钻孔、抛光) 殷商玉器的砣刻,预先在胚料上用细线刻划出大样。虽然刻画大样的工具不得而知,只能推测是硬度高于和田玉的材料如天然金刚石、钢玉等,这些材料的来源应该不是问题,砣玉用的解玉沙正是这些硬度大于和田玉的材料。这些出现在殷商玉器上的大样划痕,线条常常弯曲不规则,在极短的线条上出现弯曲、甚至成锐角状弯曲的划线不会是砣具造成的痕迹,只能是腕指之力造成的。这种手工刻画大样的工艺,无疑是商代玉器大师的首创! 殷商玉器的砣刻数量很大,尤其进入殷商晚期,玉器的砣刻数量非常之大,高效率的生产,必然有严格、细致的分工,从玉石材料的采购、管理,到玉器造型的设计、下料,以及玉器的砣刻工艺的各个环节,是大规模的商王室玉器作坊历经数百年绵延不断的努力而形成的必然结果,殷商晚期玉器造型、砣刻、琢刻、抛光的规范化、程式化,是这一必然结果的有力证据,其中的砣刻工艺,正是设计、砣刻规范化、程式化的结果,殷商玉器的砣刻,在进入砣刻的工序后,先由“设计师”在需要砣刻的部位刻画细线――大样,然后交由负责砣刻的下一道工序照样砣刻,之所以不用笔(出土甲骨文证明,商代已有“毛”笔,)画大样而用其它工具先刻划细线,因为持日旷久的砣刻过程,工作环境中大量存在的解玉沙,很容易将笔画的大样磨灭,现代工具琢刻玉器时可以用笔方便的画出大样,短时间的琢刻加工,不至于将画线磨灭。这些商代玉器半成品上的细线,在玉器砣刻完成后,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尤其是残留在纹饰线条附近的划线痕迹,成为鉴别殷商玉器真赝的绝佳证据。这些痕迹的表现方式是:a.在纹饰结束的地方仍有一条或数条细线残留。b.在纹饰的边缘有与纹饰走向基本平行的一条或数条细线残留。c.殷商玉器的纹饰不象现代砣具那样一鼓作气就砣刻完成的,而是用砣具不断的顺着划线连续砣刻来完成,纹饰砣痕在交接处起峰,致使交接处纹饰痕迹较浅,这样,在较浅处有时会留下未被砣痕覆盖的划线痕迹。商玉仿制者,不知道商代玉器的这一划线工序,所以仿品表面没有划线的残留痕迹。有些加工非常精细的殷商玉器,这些残留的划线痕迹会很少,但为数不少的殷商玉器都有这一现象。拙著《殷商玉器收藏与研究》一书所展示的不少殷商玉器中,及《妇好》墓出土的仅划好细线未及加工的半成品,如编号为1118的玉龙标本等,都有划线的痕迹可寻。这是殷商玉器砣刻前先划大样线然后按线砣刻的有力证据。关于“妇好”墓的这些有划线的半成品,笔者曾和主持发掘“妇好”墓的郑振香、陈志达先生交流,他们都肯定了这一划线的现象的确在《妇好》玉器半成品上发现过。迄今为止,商代玉器的仿品中,还没有一件出现划线的现象,这是因为仿制者不知道商代玉器的砣刻有划线的工序存在,划线工序,是笔者数十年收藏、上手大量商代玉器后,经对比观察后得出的学术成果。显然,至少目前,有没有划线的痕迹,仍然是收藏爱好者辨别商代玉器真赝的绝佳途径! 殷商早期玉器的砣刻痕迹较深,显得刚劲有力,晚期较浅,甚至浅到连刻画大样时的划痕都覆盖不了,这一现象尤其在砣痕交接处十分明显。商代玉器的砣刻,首次使用了青铜砣具,这为殷商玉器的精确加工,大幅度的提高琢玉效率提供了可能,比使用石器砣具等更原始砣磨工具琢玉的时代,如红山文化等玉器,造型更精美,砣刻更精细,数量也更多。无论早晚期殷商玉器的砣刻痕迹,都有明显的解玉沙所留下的特有痕迹,这些痕迹粗细、长短、深浅不同,决不会出现仿品上又长又平行的砣刻线条,用水或其它浆状液体伴合的解玉沙是无序的游离状态,砣具带动这些解玉沙砣刻玉器纹饰,会留下没有规律的砣刻痕迹,现代琢刻工具,尤其是金刚沙工具,会留下固定不变的、长长的、深浅相同的、平行的砣刻线痕迹。这些砣痕有时会交叉,显得杂乱,但仍能发现平行的迹象,有些工具,在玉器上会留下不易察觉的痕迹,纹饰凹槽的底面光洁,几乎看不到砣具的线条痕迹,与殷商玉器上的工艺痕迹相去甚远。有些古玉新工,即损毁的古玉改制成另一种类玉器,现代工具造成的砣刻痕迹会顺着古玉表面原有的侵蚀坑而起伏,砣痕会覆盖原有的侵蚀坑、表面原有的划痕、抛光痕等等。当然,以上这些现象,要借助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的更清楚。凭借以上方法,不难辨别出所谓老玉新工的仿制品。 观察玉器上的钻孔工艺,可以辨别出商代玉器的真赝。殷商早期玉器的钻孔较为讲究,对钻孔虽有错位现象,但没有晚期严重,早期钻孔工艺接近完成时,可能换用较细的解玉沙,以起到对孔壁抛光的作用,所以早期玉器孔壁尤其是眼睛能看到的孔壁外缘大多较光滑,但孔壁深处,仍然留有解玉沙砣磨的痕迹。晚期玉器钻孔较为粗率,对钻孔错位相对较为严重,有时仅一面的钻孔就会出现几个偏向孔壁的台阶,这是多次换“钻头”后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这些台阶大都偏向孔壁的一边。晚期玉器钻孔孔壁不抛光,大多数留有明显的解玉沙砣磨痕迹。据笔者研究,殷商晚期玉器上的钻孔,有些采用了颗粒较粗的解玉沙来配合“钻头”钻孔,粗的解玉沙可以提高钻孔效率,但会在孔壁上留下较深、较宽的解玉沙痕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殷商玉器的配系孔,由于长期配系的原因,孔壁可能会磨损的非常光滑。 殷商玉器的钻孔孔壁上,绝不会出现所谓“螺旋纹”,只有现代钻孔工具由于钻进速度快,才会出现钻头高速钻进造成的螺旋纹,钻具上镶嵌粘附的金刚沙,会留下等距、等深、平行的螺旋纹痕,有些现代钻孔孔壁非常光滑。殷商玉器钻孔时使用的解玉沙要比砣刻纹饰的解玉沙粗,以加快钻孔的速度,提高钻孔效率,天然形成的解玉沙粗细不匀,这些砣磨时成游离状态的解玉沙在孔壁留下的的解玉沙砣磨痕线较粗,并且粗细不同,长短不同,深浅不同,距离不同,(解玉沙砣磨的痕线之间不等距),最重要的是,解玉沙所留下的砣磨痕线不平行!这些现象,借助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是不难观察到的,当然,没有上手机会的爱好者,只能凭借书本图录了,一旦书本上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如所谓“螺旋纹”,“吃药”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由于殷商玉器的钻孔常常是在器物完全成形之后完成的,成形后的玉器表面,已经跎刻了纹饰,由于钻孔是在纹饰跎刻以后进行的,所以有时候钻孔的边缘会将纹饰痕迹掩盖、破坏,有些钻孔是斜向进行的,钻孔的边缘会出现“马蹄”状的椭圆形,斜向钻孔的孔壁边缘,解玉沙的旋痕与垂直钻孔的孔壁边缘的旋痕明显不同。当然,这也是辩伪的依据之一。抛光工艺的研究及辩伪。 殷商玉器的抛光工艺已经非常先进,目前传世及出土的殷商玉器,表面光洁度非常高,有些已经足于与现代玉器的光洁度媲美,大多数殷商玉器在出土时,表面都有非常光亮的所谓“玻璃”光,这一方面说明殷墟的埋藏环境对玉器的侵蚀程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殷商玉器的表面抛光是很精良的。但是,殷商玉器的抛光,却是凭借原始的工具,加上娴熟、高超的抛光技艺手工完成的。目前研究殷商玉器的抛光,还没有出土确切的商代玉器抛光的相关设施与器物,极有可能这些抛光工具已经泯灭了,只能凭借殷商玉器表面的抛光痕迹来推断当时的抛光工艺。众所周知,抛光研磨料越细,玉器表面留下的痕迹也越细微,抛光的光洁度也就越高,殷商玉器表面的抛光痕迹,虽然较细,但粗细不匀,间或出现很粗的划痕,这是因为殷商玉器的抛光材料,也是解玉沙一类的高硬度材料,这些细颗粒的高硬度材料一是来自反复砣刻玉器时逐渐变细的解玉沙,一是来自大自然或粉碎、淘洗得到的细颗粒解玉沙,抛光时留下的痕迹全部是直线痕,在玉器的复杂表面如嘴下,耳后,抛光痕仍然是直线,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殷商玉器的抛光,完全是手工,可能利用兽皮、某些植物等物品,配合极细的解玉沙手工抛光,没有借助可旋转的原始机械设施,另外,游离状态的抛光材料,在玉器表面会留下不规则的抛光痕迹,即抛光线痕迹不平行,粗细不匀,深浅不匀,偶尔出现很粗的划痕,这是抛光“粉”中混入了较粗的解玉沙造成的。这在殷商玉器作坊到处都有解玉沙的环境中是不奇怪的。有些较粗的划痕,也可能是玉器完成后长期佩系造成的划痕,仔细观察,会发现后期的佩系划痕“切开”了抛光痕迹,出现在抛光痕迹的上面。现代仿品的抛光,会出现旋转机械的抛光痕迹或抛光痕迹虽然是直线但直线平行,且抛光痕迹深浅一致,粗细一致,没有偶尔出现的粗划痕,或出现其它现代抛光设备特有的抛光痕迹如喷沙、球磨等,很多现代仿品的表面抛光痕迹很细微,甚至在高倍放大镜下也看不清楚,因而抛光亮度极好。三、纹饰辨伪。 在中国美术史上,青铜器器物上的纹饰,往往在玉器上首先出现。毫无疑问,商代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宝贵资料。商代玉器纹饰,是商王室玉器作坊数百年琢玉技术的精华,商代玉器上的纹饰,经历了由光素到繁缛、由繁缛又到简洁的历程,这种简洁决不是简单,而是由繁缛的艺术表现方式升华到用准确简洁的方式,却能更形象、更全面、更生动的表现玉器大师所欲表达的艺术构思。这些早晚期玉器上不同风格的纹饰,为我们留下了通过对殷商玉器纹饰的分析,鉴别殷商早晚期玉器的依据,更是我们辨别殷商玉器真赝的重要方面。。 1、殷商早期玉器的纹饰繁缛精细,晚期简洁流畅,但早期玉器中也有纹饰简单粗率的,笔者曾上手详细研究过殷墟出土的一批殷商早期玉器(发掘报告尚未发表),其中有一件玉鹅,平雕,底部有突榫,似可供插嵌,与《妇好》编号为M5.386,517的两件玉鹅极为相似,屈颈,直立。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玉鹅身躯上的纹饰是单阴线砣刻的,殷商早期玉器中,大部分纹饰为双阴线砣刻,较少出现单阴线纹饰,到了殷商晚期,绝大多数玉器表面是单阴线砣刻的纹饰,这件殷商早期的玉鹅,不仅是单阴线纹饰,而且纹饰的砣刻、做工、抛光非常粗糙,玉质也不是新疆和田玉料,奇怪的是器物表面也没有任何沁色和侵蚀坑,这件玉器如果不看艺术风格、各种加工工艺、造型神韵等殷商玉器的特征,不会相信是出土的玉器,简直会以为是赝品! 早期玉器中出现单阴线砣刻的玉器并不奇怪,但晚期玉器纹饰普遍简洁是肯定的。早期玉器纹饰砣痕较深,显得刚劲有力,晚期较浅,有些还略显粗率。无论早期、晚期纹饰砣痕的深浅程度,犹如出自一人之手,规范、娴熟令人惊奇。没有一件玉器上纹饰砣痕有明显的深浅不同的现象,不管这件玉器的体积是大是小!唯一不同的是,在纹饰交接处会有刻痕间断、刻痕起峰变浅的共同现象。殷商玉器中的平雕作品,有两面都有相同纹饰的,也有只有一面有纹饰的,作者研究发现,无论殷商早晚期玉器这两种情况都有,不可单纯根据单、双面纹饰来断代,也即是说,早期玉器中有单面纹饰的,也有双面有纹饰的;晚期玉器中,也是这样,笔者曾经上手详细观察过几件殷墟科学考古出土的玉器如狗形觹等,两面都没有纹饰,几乎使人相信只是没有完工的半成品,但仔细观察,的确是成品,这些两面光素的平雕作品,轮廓清晰,富有剪纸风格,可说首开殷商玉器平雕作品两面光素无纹的先河,虽少了表面纹饰的装饰美,确仅以优美的剪纸风格取胜,实在是殷商玉器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在以往的殷商玉器中极其罕见,一般认为,殷商早期玉器中,平雕作品单面纹饰较多见,到殷商晚期,平雕作品两面都砣刻纹饰的多见,笔者所见的两面光素的平雕作品,为以上说法增添了变数,显然出现了深入探讨的必要,笔者愚见,平雕作品的表面纹饰的有无或单面或双面,与断代分期虽然有关联,似乎与墓葬的规格(当时双面有纹饰的玉器价值较高,单面有纹饰的玉器价值略低,双面都没有纹饰的价值最低,纹饰越多,加工难度越大,外观也越美,当然费时费工也多,自然价值也高)或者与墓主人生前的喜好也有关。 2、早期玉器主纹双勾线多即玉器行业的专业术语“钩彻法”,但不尽然,只是指多数而言。但晚期纹饰单阴线多是不争的事实。 3、早期玉器纹饰隐起阳纹少,或与阴纹配合,晚期纹饰阳纹多。隐起阳纹或减地阳纹远较阴纹工艺难度大,耗时费工,但艺术表现力也远比阴刻纹饰强。 4、早期玉器肖生动物、(如虎)神怪动物(如龙)身躯上砣刻皿纹、菱形纹、席纹等装饰纹多见,晚期几乎没有。 5、早期玉器动物四肢不刻画肢体肌肉轮廓,晚期几乎全部都刻画肢体肌肉轮廓。并出现用阳纹刻画肢体轮廓,仿品中常见既有晚期的肢体轮廓线也有早期玉器装饰纹饰的奇怪现象,反之亦然。 6、早期玉器肖生动物无论圆雕还是平雕,耳朵的纹饰多用两端内卷的云纹表示,晚期圆雕、平雕动物的耳朵均采用减地砣刻,使耳朵中间凹陷耳朵周边轮廓凸起,出现耳窝,耳朵形象更为生动、准确,砣刻工艺显然比早期复杂而先进,仿品中常出现晚期的造型但耳朵却是早期的。 7、早期玉器肖生动物虎或龙的方形嘴部平均减地并镂空的多,晚期用三条或两条阴刻线刻画成方形嘴,方形嘴部范围内不减地,但嘴部两面对钻不透孔,表示张开的嘴部,不透孔前边有一斜向约成45度角的单阴线,这条阴线的斜向45度角是非常规范的,常见仿品中或者没有这条阴线,或者角度差的太远成了水平线的,这是因为仿造者不知道这条阴线的作用。这条阴刻线是将嘴前部上下斜向一分为二,表示上下尖锐相对的牙齿,这几乎已成殷商晚期龙虎等凶猛动物嘴部的规范化砣刻技法,有时还出现并列的两个不透孔,圆边相切,相切处形成的三角形表示嘴里尖锐的牙齿,和嘴前的上下尖齿,组成两组尖齿,这一嘴部纹饰的砣刻方法,早期偶有所见,但晚期大量出现。这些嘴部纹饰的细致处理方法,是目前仿品所普遍忽视的。 8、早期玉器中肖生动物的爪趾常常用三条呈L形的阴刻线或人字形、弯曲的短阴线表示,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爪趾,均用三条直的单阴线砣刻,由于阴刻线较短,常呈现等边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的尖角指向爪趾上方即足、腿的方向,这是由于玉工传承自前辈已经规范化的砣刻方法,从爪趾边缘起砣,到达需要的长度后收砣,这样就出现了三角形的短阴线。绝不会出现相反的方向即收砣时形成的小三角指向爪趾末端,也不会出现两端平齐没有尖峰的阴刻线。令人惊奇的是,足爪边缘的这三条直而短的阴线,正是商代甲骨文中的“爪”字,而现代汉字的“爪”字则明显从甲骨文的“爪”字几乎没有变化的传承而来!殷商早期的玉器,在动物爪、蹄的刻画方面仅在三条短阴线的弯曲程度上与殷商晚期略有区别。 这一砣刻技法上的习惯做法,也出现在刻画鱼鳍时的纹饰上。笔者长期观察、研究发现,这些纹饰的微小区别,在仿品中几乎百分之百被“忽视”而出现漏洞。9、早期玉器中少见“一面坡“法砣刻的纹饰,即凹形的阴刻线呈现一面略垂直一面倾斜的砣刻法,晚期“一面坡”砣刻法大量出现,且多用来表示动物卷曲的尾巴或卷曲的兽角。两周玉器中一面坡技法几乎已是常例,但不是西周独创,确是渊源自殷商砣玉技法。两周玉器中出现的一面坡砣刻技法,多数是用来刻画表面纹饰线条的,与殷商玉器一面坡技法主要刻画卷尾、兽角不同。这是我们在分析、确定殷商玉器与西周玉器的准确断代时要注意的。 10、殷商早期玉器中的肖生动物眼睛的刻画,绝大多数为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甲骨文中的目即为“臣”字形。但也常见双阴线砣刻的重环纹眼、双阴线椭圆形眼,也有单阴线砣刻的“臣”字眼、圆眼、菱形眼、凸起的圆眼等,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眼睛,以上类型的眼睛少见,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不见,大量出现的是单阴线砣刻的圆眼、平行四边形眼等。四、次生物辨伪。 高古玉绝大多数是出土的,只不过出土的时间有早晚的区别,长达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土埋水沁,加上地层压力、温度、氧化……,高古玉会和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在高古玉的表面出现各种各样的沁色、侵蚀坑洼、绺裂、损残,这些变化,笔者将其统称为次生变化,新近制作的玉器,是没有这些次生变化的,但是,仿制品会千方百计的去仿造这些次生变化,或者利用玉料上原有的玉皮、绺裂、损残,以模仿高古玉的外观形态,因此,如何辨别是真高古玉的次生变化,还是假高古玉的“次生变化”,是辨别高古玉真赝的极其重要的知识。 沁色是高古玉在地下长期埋藏,与周围土壤中复杂的化学元素、温度、潮湿程度、酸碱度、压力、氧化等原因生成的,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盘”过的古玉,玉质会更为通透,使沁色显得更为斑斓古朴。殷商玉器是高度“垄断”的王室玉器作坊的产品,近百年来,出土地绝大多数在河南,国内其它地区偶有出土,但数量很少,(西周墓葬出土有在殷商故都虏掠的殷商玉器)此一范围的土壤,属于北方典型的干燥的土壤环境,且地处洹河之滨,是沙土地,因此对殷商玉器的沁蚀并不十分严重,古玉中常见的整体呈现鸡骨白玉质的现象,在殷商玉器中极为少见,《妇好》玉器中也没有一件是整体鸡骨白的,常常可见殷商玉器上的局部出现鸡骨白,鸡骨白

您的问题,这样的事情,主要是真品就可以;不过市场上仿品不少,具体是不是真品,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

浅论软玉的资源分布及矿床成因模式类型关键词 资源分布 鉴定 类型前言软玉主要产于我国新疆和田,故历史上又称为和田玉,是我国出产的众多玉石品种中最好的一种。软玉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代的很多玉器都是用软玉雕刻而成的。不仅从宝石学角度看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价值。软玉按颜色划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等。选购软玉首先看玉质,最好的品种是羊脂白玉,它色似羊脂雪白,质似羊膏温润,而其他的品种较差。软玉的质地越细腻 、油脂感越强越好。软玉软玉的仿制品较多,主要有仿羊脂白玉的石英岩玉、大理岩玉和玻璃。石英岩玉:是一种由石英小颗粒组成的岩石,洁白、半透明-不透明、硬度7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不平坦,有颗粒感。大理岩玉:是由方解石小颗粒组成,洁白、不透明、硬度3级,不能刻划玻璃,断口处也是不平坦的颗粒状。玻璃:灰白、半透明、硬度5.5级,仔细寻找可以看到小圆气泡,断口处为平滑的弧面。一.软玉,是由细小的闪石纤维交织而成,洁白、半透明、硬度为6-6.5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为参差不齐的纤维状。仔细对比可以找出它与仿制品之间的差异。和田玉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和田玉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以下图片多来自雅园玉道等网站。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那么我们一般如何判断,通用标准是:无色无皮为山料,有色有皮为子料和田玉的品种软玉和田玉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黄,三碧,四墨,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1)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优质品种。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甲级白A等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区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4)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软玉鉴定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古玉器鉴定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玉器质地的鉴定 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软玉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软玉雕件,不仅从宝石学角度看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由于成矿带形成条件的不同,新疆和田玉与世界其他产地的软玉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颜色丰富、光洁莹润、结构细腻,而这些也使得新疆和田玉赢得了“软玉之王”的美称。富士特和田白玉城对和田玉一些基本性质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使您在欣赏与购买和田玉饰品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其魅力所在软玉成份与产地成分:硅酸钙镁铁 硬度:6.5 比重:2.96 折射率:1.61-1.63 双折射:0.027 软玉被确认是另一种玉,产状为纤维性的闪石晶体集合体。韧 于钢的连锁结构,被视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后来用 作饰品。其颜色变化不一,从富含铁的深绿软玉,到富含镁的奶油 色变种,可能呈同质的、斑点的或条纹。产地:中国人雕刻软玉历史达2000多年,材料初从中亚特基斯坦进 口,后从缅甸进。其他有西伯利亚(深绿色,带黑斑点)、俄罗斯 (波菜色)和中国。软玉也分布于纽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各种岩石中 .还有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台湾、辛 巴威(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软玉的基本性质1.矿物组成软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钙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2.化学组成Ca2Mg5(Si4O11)2(OH)2—CaFe5(Si4O11)2(OH)2,两种组分的类质同象系列,在多数情况下软玉是这两种端元组分的中间产物。3.晶系及结晶习性软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阳起石和透闪石,都属单斜晶系;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和纤维状,软玉本身则是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具毛毡状的交织结构,因而具有极好的韧性,不易碎裂。当这些纤维定向排列时,还可以产生猫眼品种。4.结构构造软玉的典型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质地致密、细腻。软玉韧性好,其原因是因为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产生了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玻璃:灰白、半透明、硬度5.5级,仔细寻找可以看到小圆气泡,断口处为平滑的弧面。软玉,是由细小的闪石纤维交织而成,洁白、半透明、硬度为6-6.5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为参差不齐的纤维状。仔细对比可以找出它与仿制品之间的差异。和田玉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和田玉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以下图片多来自雅园玉道等网站。软玉和田玉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黄,三碧,四墨,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1)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优质品种。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甲级白A等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区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4)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二.古玉器鉴定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玉器质地的鉴定 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玉器时代的鉴定 除考古发掘品,运用地质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及参照有纪年的器物年代,确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认识其演化过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环境,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鉴定和断代。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周身满蟠虺纹,与同出的荐鬲器身上的纹饰几乎没有差别。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线刻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之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绘画、雕塑影响所致。这时期玉器造形、纹饰与同时期的金银器也有密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三.软玉成份与产地成分:硅酸钙镁铁 硬度:6.5 比重:2.96 折射率:1.61-1.63 双折射:0.027 软玉被确认是另一种玉,产状为纤维性的闪石晶体集合体。韧 于钢的连锁结构,被视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后来用 作饰品。其颜色变化不一,从富含铁的深绿软玉,到富含镁的奶油 色变种,可能呈同质的、斑点的或条纹。产地:中国人雕刻软玉历史达2000多年,材料初从中亚特基斯坦进 口,后从缅甸进。其他有西伯利亚(深绿色,带黑斑点)、俄罗斯 (波菜色)和中国。软玉也分布于纽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各种岩石中 .还有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台湾、辛 巴威(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化学式:Ca2(Mg,Fe)5(OH)2(Si4O11)2软玉的基本性质1.矿物组成软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钙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4.结构构造软玉的典型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质地致密、细腻。软玉韧性好,其原因是因为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产生了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5.光学性质(1)颜色:软玉的颜色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黑等(图12-2-2)。当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闪石时则软玉呈白色,随着Fe对透闪石分子中Mg的类质同象替代,软玉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Fe含量越高,绿色越深。主要由铁阳起石组成的软玉几乎呈黑绿—黑色。(2)光泽及透明度:软玉呈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绝大多数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为多,极少数为透明。(3)折射率和光性:软玉的折射率为1.606-1.632(+0.009-0.006),点测法:1.60-1.61。软玉是多矿物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没有消光。(4)吸收光谱:软玉在498nm和460有两条模糊的吸收带,在509nm有一条吸收线,某些软玉在689nm有双吸收线。(5)发光性:紫外线下软玉为荧光惰性。6.力学性质(1)相对密度:2.95(+0.015-0.05)。(2)硬度:摩氏硬度为5-6。7.特殊光学效应所谓的软玉猫眼,有时又称为阳起石猫眼。是一种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的阳起石或作阳起石和透闪石的固溶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较好的猫眼效应。

我觉得和田玉最好历史悠久而且参加了奥运

关于玉器的研究论文

我觉得和田玉最好历史悠久而且参加了奥运

资料参考: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贯穿了玉文化,它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玉器中,良渚玉器及后来的战国玉器以其不可思议的精湛技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同时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中,当推战国、汉、清三个历史时代为鼎盛期,其工艺水准为一个时代的颠峰,究其原因首先是玉器及玉文化融于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礼教及生活之中,从当朝的统治者到黎民百姓,对玉器有着一种崇拜,将玉器所具有的玉德融于社会的道德之中;其二是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化发达。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对现代玉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清代,它不但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是为后人留下大量艺术珍品的时期。这一时期宫廷玉作及皇家贵族完整的玉文化理念也对后人有着极深刻的影响。但清朝玉文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顺治建立政权到康熙时代止(1644—1722),此阶段为清朝刚刚建立政权时期,根基未稳,而经济也处于恢复期,加之崇尚节俭,所以像玉器这样的奢侈品基本上在宫廷玉作中是没有的,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统计,万余件玉器藏品中,未发现顺治到康熙年号的作品。雍正经乾隆至嘉庆(1723—1820)为清中期,经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君主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乾隆酷爱中国文化,所以中国玉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乾隆24年之后至嘉庆初年,在约40年的时间里,出现中国琢玉史上新的高潮时期,遗存了众多丰富多彩的珍贵玉器,展现出琢玉史上的辉煌成就。道光至宣统(1821—1911)年,属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国力不振,列强入侵,玉文化日渐衰落,而玉雕技艺也日渐西落。 清代的玉文化鼎盛时期在乾隆盛世的后期。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界将乾隆盛世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宫廷玉器发展缓慢,主要琢治了一些仿古玉和时作玉,乾隆二十五年后,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回部每年两次向朝廷进贡玉料四千斤,玉料增多,促进了宫廷的玉业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繁荣,富有的商人、庶民都在购买各式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供应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促使乾隆提出了一整套治玉理念:端正俗样、崇尚师古,提倡画意、推广痕玉。所谓"俗样"即玉肆在玉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顾玉质玉性,制作了大量的样式庸俗、做工粗糙的大路货,同时"华嚣"之风盛行,一些纹饰浅浮轻巧,有失庄重大度的玉器涌现,被乾隆称之为"玉厄"。 "崇尚师古"是乾隆为了扭转"俗样"的局面,同时也为表明其慕古意识而提出的,并且大批制作了仿古彝玉器,以推动玉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此思想指导下,乾隆后期大量仿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玉器,客观上带动了玉文化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倡"良材不雕"、"古尚简约"的艺术准则。"提倡画意"也是提升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玉不但是一种珍稀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表现内容及手法与图画相似,故乾隆提倡画意,在制玉石山水时,将中国山水画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如同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般,如"关山行旅"、"大禹治水"都是以绘画为蓝本,雕制而成,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此种思想的推广,极大地带动了玉文化的提升,为后来玉雕山水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广痕玉",痕玉即痕都斯坦玉的简称,即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作品,痕玉有着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其造型、图案都充满着异国情调;在做工上"莹薄如纸,纹饰细如毛发,器表圆混光滑,抚处不留手。"由于乾隆对痕玉的赞美及喜爱,仿痕玉的风潮波及扬州、江宁、北京等地,一时间仿制痕玉之风盛起,民间玉肆称痕都斯坦玉器为"蕃作",称"仿痕玉"为"仿蕃作",流传至今不衰,所以说"蕃作"的纹饰的工艺特征的十八世纪以来的玉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长安成为国际性都市。这时的手工业极其兴隆,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但此期玉器出土甚少,现在知道的不过玉杯、佩饰、带扣、带板、玉簪、衮册等很少几种。唐代玉器和器形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风格不同,大量出现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并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等。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 此时的玉器,是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以来,用于实用和装饰的玉器占据重要地位,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与祭器典章文物相对而言,被称为“玩物”,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于南北割据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因受工笔画影响,所以非常重视神态。宋代不仅工商繁荣,贸易发达,而且道教盛行,理学泛滥,这也对玉雕产生影响,以神龟、仙鹤、龙凤等为题材的玉雕就是当时这些社会思潮的反映。西夏、辽、金、元玉器则以花、鸟、虎、鹿和鱼水纹饰为主,而且以佩饰和嵌件较多。实用品有杯、洗、带板等;以鸟、鱼、兽等为题材的工艺品增多,对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乡土感情。明代 明代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也相当发达。这时玉雕的趋向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学泛滥,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间。人们要求社会安定,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今世的荣华富贵。这种社会要求反映在工艺领域就是吉祥图案大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寿、喜等文字,桃、灵芝、梅、竹、兰、鹿、鹤、鸳鸯等动植物,以及龙、凤、螭虎、角端等瑞兽异禽。吉祥图案有时成为主题图案,有时做装饰点缀,表现出吉祥图案的普遍性与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饮酒之风弥漫,致玉制壶杯出现,并与日俱增,此种玉雕最富于时代感。同时,继宋之后,明代艺术仿古之风逐渐形成,影响到玉器生产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滥觞于宋,盛行于明清,主要以青铜器和古玉器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书法绘画艺术进一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提高。此时,玉器工艺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画的某些影响,碾琢写意山水和诗句、款识。这种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见的。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也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也使用玉制文具或以玉做陈设装饰。 明代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沿袭旧制在冠服制度上用玉来标志等级贵贱。与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袍上的带板用玉数量增加,皇帝、公、侯、驸马和一品文武官员的革带均以玉板做装饰标志。 明代玉雕具有时代风格,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北京、苏州、扬州是当时的三大玉琢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的玉琢工艺在当时被推为全国之首,对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明代中期以后,玉琢技艺发展更快,出现了不少琢玉大师,以陆子冈最为有名,由他琢制的玉器,称为“子冈玉”。但明代玉琢在碾磨细研这最后一道工序上,存在“求形不求工”的现象。 今天,在玉器商店里,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喜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 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避邪的理念非常奇特,而它的渊源,则是来自于汉代先人一种独特的玉器风尚。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古老中国的玉器文明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却愈显丰富和厚重。 李博生认为,玉作为我们民族来讲,被视为大地的舍利,佛教的一座庙得到一个佛指舍利,庙就有了核了,这个庙就站住了,就开始受香火了,因为它有那个舍利,玉,应该视同为大地的舍利,那是石头里面的精品,那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学者试图做出解释,但最终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文化现象似乎也只能定格成一个无从考究的历史悬案了。 追溯并思索这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过,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会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商代玉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很多地方都有啊,只是多少的问题,像新疆和田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玉石产地

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玉,而「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质地细致而颜色洁白,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 关于玉器的保养,一般来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避免与硬物接触,防止碰撞。 玉其实是怕摔的,即使是碰撞后没有出现裂纹,在玉的内部已经有了小的裂痕,这就影响到了玉质,大大损害到了玉的经济价值和美观。 第二, 避免与灰尘和化学物品接触。 玉是爱"干净"的,平时要避免灰尘,如果积了尘,要用软毛刷清洁,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一点肥皂水,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但千万不能和化学物品接触,否则会受到化学物品的侵蚀,玉质会受到化学物品的侵蚀,玉质会受到破坏。必要时可以送到专门地方进行超声波清洗。 第三, 避免阳光直射受到阳光直射太久,玉的分子就会受到破坏,玉质必然受到影响。热源也是如此,所以玉不能呆在太热的地方。 第四, 保持一定的湿度玉内的分子里还有水分,这样玉看起来很润泽,要保护玉内的水分,就不能在太干燥的地方放置玉器。 第五, 清洁要用白布如果用有色的布擦玉,布的颜色有可能会染上玉,因而要用白布。同时还要注意,布要干净的,柔软的。 "四怕"是怕冰、怕火、怕姜水、怕惊气。 一怕冰 "长于冰近,沁色不活"。如果玉常接近冰,玉理就会黯然无光,色沁就会显得很僵硬,这就是俗称的"死色"。 二怕火 "长与火近,色浆即退"。如果玉用火熏或烤,玉质就会受损,颜色变暗,甚至褪色。 三怕姜水 有人认为用热姜水浸玉,可以去除腥臭。其实不然,如果玉在热姜水中浸泡,会影响到玉的沁色,使其黯淡无光。时间久了的话,玉上还会出现麻点,日后即使是再盘算,也难以恢复。 四怕惊气 "佩者不慎,往往坠地,如落砖石上,重则损伤,轻则肌理含裂纹,其微如发,骤视之而不得见"。即不得有碰、摔,以免有伤。 "三忌"是忌油、忌腥、忌污秽。 一忌油 有人爱玉,常用油脂涂擦玉表,结果这样做适得其反,反而损害玉质。真正爱玉的方法使用柔软的白布轻轻擦拭,这才是玉的养生之道。 二忌腥 "玉与腥物相连,既含腥味,且伤玉质"。玉不仅会受到沁色,味道也同样可以渗入玉中。若将玉放到有腥味的地方,就会变腥,且腥味还会伤到玉质。因而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地方存放玉。 三忌污秽 满手污秽的时候不能盘玉,玉本身对于污秽很敏感。长时间这样盘玩,玉的土门受损,玉里的灰土就难以退出,玉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即使再怎么小心翼翼地保护玉,有时也会难免发生意外,或断裂或缺失,好好的一块玉就这样被损坏了真是可惜。"亡羊补牢"虽说难以使玉回到以前的样子,但总还是需要补救的,如果补救的好的话,从外表上难以看出玉是曾经受过损伤的一般来说,补救玉可以有以下三个简单的方法。 第一、 粘结法 如果玉发生了断裂,可以用环氧基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剂粘接。粘的时候要注意在断裂面将胶涂均,对齐断裂面再粘。 第二、 树胶填补法 如果玉有了缺失的部分,可以用树胶来填补。做法为,将合成树胶与滑石粉调和,在加入适当的染料,使其与玉颜色相近。接着将混合好的填料塑刻或翻模成其所需的模型,然后进行粘合补休。 第三、 蜡充法 除了用树枝填补,还可以用蜡。具体做法与树胶填补法相似,是将蜡与染料混合在填充,填充后再用打磨剂抛光,增加光润度。

由于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版图的大一统,而且在短短的十五年内制定的一系列封建典章制度为百代所宗,所以史学家对秦的历史文化一向给予较多的关注。尤其是25年前秦始皇陵园内兵马俑等一系列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改秦实物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使得有关秦文化的讨论异常热烈,称得上如火如茶,但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结论性的答案。比如对秦俑艺术主题的评价,就有沉郁压抑和朝气蓬勃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于秦始皇的大造宫室、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等活动也都评说不一。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都在用现代人的思想和眼光来看待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不免感到吃力。如果我们切换一个角度,试着先去研究古代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性格特质,然后以古人的眼光观察历史事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对秦俑主题的理解,从民族特质方面去分析可能远比从政治、经济方面去分析更能得到贴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因为众多的考古资料都表明丧葬方式对象是最能体现民族传统的。本文试图从玉器入手,对秦民族的特质进行探讨。选择玉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玉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极独特的地位,它几乎毫无实用价值,却具有趋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符号。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们的祖先赋予玉以特定的性质和特殊的社会功能,玉器从此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和政治思想等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瑰宝。先秦时期的各诸候国在继承商周玉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玉器艺术风格,其潮流是将商周时代较为粗朴的祭天礼地的符号化玉器,转而为可以佩挂把玩修养性情的饰物,工艺趋于精雕细琢,线条变得潇洒流畅。同时以玉比赋个人品质的儒家思想也在此时成熟,其核心内容为“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其表现形式为“君予无故,玉不去身。”与此相比,秦国玉器似乎置身大潮之外,春秋早期为继承西周风格基础上的发展,形式拙扑,线条细密规矩,与山东诸国有相似之处,但其后秦式玉器并未摆脱这一风格。当战国中晚期玉器艺术达到新的高峰之时,秦国玉器却日见式微,秦人对玉的认识也从未向儒家的“仁”归附,仅视之为“宝”而已。这与秦人“杂处戎狄之间”的文化根源有关,更与秦人在扫平六合过程中兴刑名、贬儒术的政治思想;奖励耕战、抑制旧贵族的治国策略;以及崇尚质朴,讲求实用、追求宏大悲壮的审美观念有关。从玉器这种观念化很深的器物上,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秦文化的特征。

特征是在对比中凸显的,为研究秦式玉器的特征就有必要将其它文化的玉器拿来进行比较。春秋战国是地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有的学者详细地划分出9个文化圈,这样进行比较研究就很困难。林剑鸣先生认为“实际除岭南、西南、长城以外三个少数民族文化圈外,其余只剩关东与关中两大文化圈”,这是非常具有概括性的论断[1]。从玉文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主流的齐鲁和中原诸国,还是开一新风的吴、楚,其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和对玉的文化解释都具有较大的共性,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秦的玉文化进行比较。所以本文列出的对比的双方为秦玉文化和山东诸国玉文化,比较的方面有考古发现、发展脉络、艺术风格和玉文化观念。限于学识,笔者无意使本文成为秦式玉器的专论,只是想通过比较考古学的方法,对秦人玉文化的特征作探讨,以期引起秦文化研究者对秦人玉文化遣物的关注。

以中国古代某一器物的设计为例,论述其工业设计理念与工业分析。 1500字论文 。 急需。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北方仰韶文化彩陶发达,南方河姆渡文化雕塑出色。以后,东部地区龙山文化黑陶则以造型取胜。 装饰的萌芽:图腾 石器工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是指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比较粗糙的石器,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相当长,约数十万年。新石器是指在打制的基础上还经过磨制的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 陶器工艺:陶器工艺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其它工艺(牙骨雕、染织、编织等)略 商代的工艺美术: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青瓷。商代青铜工艺进入鼎盛,分为礼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乐器、兵器、工具等类别商代青铜器在艺术风格上,型制凝重、多直线造型、中轴对称。以饕餮纹、夔纹为典型纹饰,风格沉稳雄浑。 陶瓷工艺:青铜工艺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代替各种生活用品。而青铜器的成本高,只能为奴隶主所占有和享用。广大奴隶的各种生活器皿,仍然采用陶器。因此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较普遍的发展。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高岭土制成,商代白陶的装饰沿用了商代青铜器的装饰技巧,饕餮纹、夔纹)、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 雕刻工艺(石雕、玉雕、牙骨雕) 其它工艺(染织、漆器) 周代的工艺美术:周代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在统治思想和哲学观念上均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礼治”、“仁治” 代替了“武治”和“慑服”,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礼的特点通过等级和秩序体现,在工艺上看,就是形成了浓郁的秩序之美和韵律之美。 青铜工艺:西周青铜工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大体上是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在后期,即在成康以后,才开始形成周代的自己的特点。 陶瓷工艺:周代原始瓷器,系用高岭土烧成,敷有黄绿色或青绿色薄釉,烧成温度达1200°C左右,并具有不吸水有金属脆音等特点的早期青瓷。主要造型有罐、碗、盂等,另外,豆、盘、尊等也较常见。周代的陶器以红色的粗泥赤陶为主,装饰有绳纹、会纹、S纹、弦纹等纹样,朴素而大方,同时也十分实用。 玉雕工艺:周代的玉器,由于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玉雕工艺在周代十分发达,并以玉器为礼器,用途十分广泛。染织工艺:第五节 染织工艺据《诗经》、《礼记》和《考工记》记载,周代已有十分发达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色等染织工艺,分工明细、技艺成熟。特别是在《书经》中有对“十二章”的描写,所谓“十二章”是一种具有宗教涵义的十二种图案,自西周起,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纹样的典型图案。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春秋时代: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已经调动不了各诸侯国,他们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内部开始四分五裂,列国战争频繁,形成了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代,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经过春秋时代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灭亡,最后剩下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兼并战争仍在不断进行,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逐步衰落、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发展的时代。此时发明了冶铁。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秦汉的工艺美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统一,强大而文化昌盛的时期。在工艺美术领域,这一阶段具有统一性和巨大性的风格特色。典型的秦青铜器有:秦鼎、蒜头瓶、青铜鍪。秦鼎的装饰和造型特点:浅腹、矮腿、蹄足、弦纹、朴实无华。 汉代的工艺美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强盛、扩张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阶段,汉武帝时达到了全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上升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整个工艺美术的过渡期) 汉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这一时期是一个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出现了两大特点,即北方黄河流域佛教艺术盛行,开窟造像,宗教气氛浓郁。工艺美术上,铜器、石雕、织绣、漆器工艺均与佛教相关,莲花、忍冬纹样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内容;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在玄学影响之下,在装饰题材上,打破了汉代云气神兽的传统内容,出现了反映当时宇宙观的新题材,可以以竹林七贤砖画为代表,具有空灵,清秀的艺术特点。 隋唐的工艺美术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以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所以也可以用“情”字来形容。唐代统一我国广大疆域,团结边疆诸兄弟民族,沟通中外文化、促进交流,形成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熔铸南北,渗用古今,糅合中外,创造了灿烂的盛唐工艺文化,不仅对国内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工艺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宋代的工艺美术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 元明清工艺美术封建的、君主制的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工艺美术发展史的最后阶段。从元代工艺美术的豪放、刚劲、雄浑和明代的典雅、洗练、含蓄到清代的繁缛、精美、华丽,中国古典工艺美术在艺术风格上终于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装饰趣味。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留有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灿烂篇章. 这是我整理的一些,你应该可以用到的.....

清代玉器阳刻技法研究论文

总的来说,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

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清代应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创新工艺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鄂图曼帝国S形双柄碗 台北故宫 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广等均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和千方百计地收藏旧藏,创作新品种,从而使清代尤其是干隆年间玉器制作达到中国玉雕史上的顶峰。 鄂图曼帝国垂直纹盖罐 台北故宫 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乾隆年间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器。 鄂图曼帝国垂直纹罐 台北故宫 何为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1526—1858年的莫卧儿帝国。 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 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 鄂图曼帝国耳形双柄碗 台北故宫 痕都斯坦玉器,颇为清代宫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新疆回部花式碗  台北故宫 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特点 【用料精良】 痕都斯坦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 玉质细密,质地温泽,透过光,可以看到里面有棉状或点状包裹体。 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青玉、白玉或碧玉,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爱留皮留色巧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疆回部花式双柄香薰 台北故宫 【器型别致】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有食器与杂器两大类,以实用为主。 食器类有碗、杯、盘、壶等。 杂器类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炉等。中国传统玉器中常见的礼玉、佩玉、摆设玉却很少。 蒙兀儿帝国单柄壶 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制也比较特殊,常以动物和花形构成,有的器物完全就是一朵盛开的花或一片橄榄叶,器柄处多圆雕成花苞或缠枝的茎叶,如葵瓣盘、莲花式碗,极为常见。 蒙兀儿帝国分格盒 还有的则采用不同的兽耳或兽角作器物的造型,逼真细腻,新颖奇特。 器物的耳足、耳柄也多呈对称性布局。器物底部和足多外撇,其形或作花,或作花瓣,或呈叶形。 蒙兀儿帝国八角形碗 【纹饰独特】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因为受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在器物上纹饰有着明显的异域色彩。 花叶纹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主流纹饰,花草以莨、苕、莲为主。 “莨”即野葛,俗称“老虎脚爪草”;“苕”即“苇花”,也叫作“凌霄”、“紫葳”;这里的“莲”不是我们常见的池塘里的莲花,它是陆生的西番莲与铁线莲。 清 痕都斯坦白玉牡丹双耳炉 组合花中常见的是菊花,另外还有葵花、折枝花等,其次还有蕉叶、凤尾草、狗尾草等。这些都是当地特有的植物品种。 传统行话将这些花草统称为“祥花和香草”。图案以花苞、花朵、卷叶相组合,有的构成层花叠叶,讲究对称布局,显示出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景象。 【工艺精湛】 中国玉器常以质佳工美取胜,而痕都斯坦玉器不仅多利用多层次的浅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机,而且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采用五颜六色的镶嵌来营造华丽高贵的美感气氛。 主要是在玉器上镶嵌金银,以形成美妙的图案,使玉器更加富丽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绘图案的。 其工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清 痕都斯坦玉嵌宝盖盒 雕工复杂,碾磨细致。 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组合。 花叶纹以剔地阳纹技法在器表起之花纹,即雕刻时先琢平底子,再浅浮雕纹饰,形成凹凸的视觉反差,增强其艺术表现效果。 所以器物皆磨去琢痕,碾琢极细,乾隆皇帝曾咏诗“细如发毛理,浑无斧凿痕”,就是对其雕工的高度赞誉。 清 痕都斯坦碧玉菊瓣纹碗 镶嵌装饰,富贵华丽。 痕都斯坦玉器的表面不像中国玉器那样光洁平滑,或仅用阴线浮雕来作装饰,而是善用纤细的金丝或银丝将花纹的轮廓勾出,表现出器物的华丽。 另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镶嵌各种玻璃、宝石、金银片或玉片。这与中原传统人文的雅致意韵全然不同。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白玉错金嵌宝盖碗 器物薄巧,工艺高超。 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 大量玉碗、盘、杯等雕琢既细且薄,由外透过器壁能看清器内盛装的物质颜色,由内透过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种花纹图案。 清乾隆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这种新颖的玉器,由于胎体薄,拿在手上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 正如乾隆皇帝称赞的那样:“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  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放在水上能飘动,不会沉入水中,故被人称为“水上飘”。 痕都斯坦玉墨瓶笔室 这种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艺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一大特色。这种薄胎雕刻工艺难度大,技术性强,因为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 制作者在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 在古代,玉瓶类器物“掏膛”的手段是一门绝技,玉雕匠人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可见这种工艺的难度之高。 蒙兀儿帝国瓜瓣杯 痕都斯坦玉器对中国玉器的影响 目前我们见到的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器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为宫内工匠仿制。 尽管乾隆皇帝认为痕玉“制薄如织,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但是为满足自己的玩赏兴趣,仍然命造办处如意馆极力仿制。 不过,仿制品多刻年款,被称为“西番作”。 清 痕都斯坦式青白玉错金丝嵌宝石瓜形盖盒 当时,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这些仿制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器,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 通过与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比较,宫廷仿制的“西番作”虽然部分器物的胎壁也很薄,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要稍微厚一些,材质主要是和田产的上等白玉或黄玉。 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近现代玉器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装饰纹样是西式的,足见其影响深远。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

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很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陈设品有仿青铜器的仿古器皿,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造型。

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子、浮雕图画式的玉屏风等等。玉佩饰的种类更是非常的丰富。此外还有各种玉质的实用器皿、文房用品。

清代玉器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中有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地取材,加以设计制作。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如“桐荫仕女图”,作者利用玉的白色和红色,巧妙的琢制成茂密的树木,假山和石桌石凳,很有江南庭院的诗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玉器

研究玉雕的论文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 反思 性的审美接受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鉴赏方面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书法艺术鉴赏对于临摹创作的启示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产生,都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在艺术作品完成后获得读者的接受与认可,才使艺术作品价值与潜能真正发挥。从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书法艺术鉴赏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价值属性来看,都具有 其它 艺术作品所不能具备的艺术性能。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书法鉴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启示。本文就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书法艺术鉴赏临摹创作启示

针对书法艺术鉴赏,不同的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往昔对此都有大量文字对此进行阐述,部分文字在阐述书法艺术鉴赏的过程中赋予其一层神秘信息,传递出一种不可言说的意思。但是书法艺术鉴赏是否存在一定的标准,每个学者在依据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的观点。从客观上而言,书法艺术鉴赏的标准存在于客观形式中,无需进行大量的笔墨进行主观判断。但是无论如何,书法艺术鉴赏存在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一、书法艺术鉴赏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鉴赏属于进行感性与理性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表示个体欣赏对象价值活动过程,属于主题的知觉、理解、想象、情感等诸多功能的综合。论述书法艺术的鉴赏功能,其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本与书艺相互照应。

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文本,书法艺术则指的是艺术形式,也就是书体。不同于文学、戏剧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就是将抽象的线条造型艺术,促使其与文本内容交相呼应,各领风骚,又浑然天成,这种形式就是心理学层面上的知觉的内在统一。书法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将汉字点画的书写与字体结构反映客观事物形体与动态的一种意象美。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美感就是价值的判断。这样一种意向是人们从感觉上把握作品形式获得感觉,同时也是读者对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体悟,这两相互联系又具有区别,从本质上来说,美感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书法鉴赏其实就是文本内容与文字载体相互交映的一种美感体验。书法艺术不仅符合一般意义上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同时又具有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书法鉴赏的形式就是内容的载体,形式服务内容,其表现的主题就是内容。同时书法艺术将书法内容作为载体,其艺术表现的主题是作品形式的抽象意向,是一种内隐性较强的主观情感过程。但由于书法以汉字为媒介或载体,汉字又是思想表达的工具,当书法作品映入受众眼帘,受众在感觉汉字“形”的刺激时,是与知觉汉字的“意”的过程相随相伴的,故书法艺术鉴赏必然是文本与书艺的相提并重,互濡尽染。

2.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相互统一。

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相互统一就是感性价值与理性价值活动过程的具体表现,使读者审美价值实现过程的具体化。从本质上而言,读者鉴赏书法艺术关键在于能够将作者的美感掌握好,就书法艺术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相互统一。也就是在此过程中虚实结合、形式美与依存美相互统一。其中虚实结合的“虚”就是把握书法意义与灵魂,通过受众知觉体悟,相较于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书法艺术相比是虚的。而形神交融就是鉴赏作品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展示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理解的美感形成过程。艺术的特殊性则主要体现在作品形式兼具情感体验与审美理解功能,内容是作品形式与功能进一步提升。而形式美与依存美统一通常就是一个研究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并且从中感受的美不尽相同,在书法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既可以是单纯的形式线条、构图,也可以是对作品内容的欣赏,但是通常情况下,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看重涉及内容的欣赏。在此过程中启示就是对书法艺术书体、文本内容等的审美理解。

3.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从一定价值层面上判断,可以将书法鉴赏活动认为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合目的性就是审美知觉属于一种知觉性快乐的对知觉纯形式的美的知觉,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就表明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符合人们内心快乐审美知觉,并且还可以通过人们主动追求就可以体验的审美知觉与价值追求。合规律性通常都将美的想象归为是自有的、主观的,符合美的规律性特点,也就是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普遍认同的具有美的普通特征秩序,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鉴赏既是受众追求快乐的目标体现,也是受众追求审美想像自由的规律所在,即书法艺术鉴赏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的启示

通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书法艺术鉴赏具有其内在的应用价值。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首先,传情达意。一部书法作品的组成,通常包含了文字与笔墨,通过综合两部分进行传情达意。在此部分不可忽视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中国汉字,汉字表现出方块字,并且体现出图式;另一个则是毛笔,毛笔具有软的特性。在书法作品完成的过程中,正是这个特性,促使书法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方块文字的发明,起源于象形文字,由于那时候社会现象都比较简单,象形字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可以将人与人交流的现象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现象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简单的汉字象形并不能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出来。针对此种情况,威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汉字的构字 方法 逐渐发生改变。但是汉字构字方法发生了改变,汉字也在不断地创新与丰富,其中的象形精神仍然存在。毛笔的特性是软,毛笔软就可以创造出多种不同的形式,为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可能。

书法区别于其它的写字,写字是实用,属于语言工具,文字的记载;但是书法是供人欣赏的,通过笔墨形式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人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的美感。笔墨传情是书法区别于简单写字的重要特征。在判断书法作品水平高低的时候,不仅需要从点画、章法、笔法、墨法等技术程度来评价,还需要从笔墨形式传情达意方面进行判断,同时还需要通过这方面来衡量书法作品品格的高低,写字追求规范,容易辨析的功能。书法艺术就是要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创作者自身的性情表达出来,通过书法作品的点线面和字法、墨法、章法等组成笔墨形式,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抒发出来。

同时在书法家的生活中,人的感官可以超越适当的界限,将自然的万千气象反映到大脑中,进而形成原始映像,通过心灵感悟以及艺术化的抽象、转化、提炼、取舍,最终以笔墨的形式表达出来,将自然生活中获得的美感转化为书法艺术的高境界。在学习经典书法的时候,不仅要掌握笔墨的技法,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古人如何通过笔墨形式表达丰富情感与意境。 其次,有趣的形式对比。有趣就是促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法的特征通常都会应用一个词来形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势。在现如今的社会,采用一个词来形容,难以下一定论。当然评价当代书法应当由后人通过当前的书法实践提炼。但是如果非要从某个角度来进行判断,则可以认为是趣。

尚趣讲究形式对比。书法形式的表现围绕时间与空间来展示。其实尚趣反映了当今人们审美诉求。在不同的时代在书法演变的不同阶段,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内心深处的审美诉求共同决定。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字体发展已经完备,各种 书法字体 的技法已经表现得非常丰富。在此过程中,当代书法家的书体技法要想获得发展,就需要在已经具备的字体与书体基础上求变革新。但是字体技法的丰富,为尚趣书法形成提供了条件与基础。在此过程中,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资料,促使研究成果传递的快捷方便。相较于过去,尚趣的形成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现如今的书法作家在利用已经具备的书法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应用于书法创作中,写出新意、有味道,进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书法作品,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要求。不同的时代书法形成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并不是由某一书法家单独所能决定的,书法特色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一个时代在发展中具有一个时代显著的特征,并且每个时代的书法风气并不是只有一种,各种书法风气并行不悖,就好比当今书法崇尚趣味,但不排除尚韵、尚意、尚法、尚势欲尚态。

不仅仅是书法尚趣,其它的艺术形式也同样反映尚趣。在音乐、戏剧、电影与美术领域中,都存在尚趣的审美风尚。现如今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取向方面具有多元化,但是尚趣的审美取向显得更加接地气。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借助艺术形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鉴赏相互独立,但又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借助书法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不能无限扩大某一影响,还需要兼顾其它的标准,促使人们在分享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我国高等 教育 美术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7(11):89

[2]张小鹭.浅议近百年来日本美术 文化 对中国民族绘画(包括台湾胶彩画)的影响[J]. 国画 家,2013,5(13):70

[3]梁骥.康熙对古代书家的学习及其宗王喜董的书法观[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11(05):20

[4]王淑霞.农家小院翰墨书香―――山西临汾书法名家柴瑞祥[J].中国集体经济,2012,6(10):78

[5]张婧.民间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J].大舞台,2014,6(17):23

浅析艺术鉴赏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用一颗慧心、两只慧眼、积极地发现对象本身的美,全面的认识对象,了解其特质和秉性,用智慧和双手努力的表现对象的美,使其升华,从而把对象天然特制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合理的完美的结合,实现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艺术鉴赏;人文素养

我国的教育由于过分的专业细分和对于培养有用之才的急于求成,导致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但往往知识面较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这个问题在理科院校尤为突出。科学、艺术、人文是人的三大精神支柱。科学强调规律,艺术注重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将以艺术的角度从对美的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设计创意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通过对美的理解和鉴赏来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对美的认识

艺术鉴赏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借用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一首小诗来阐述对美的理解: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通过描写春雨蒙蒙、潺潺的流水与拂面的微风,深邃的夜空那闪闪的星光,来体会美的意境,美不远,美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

我们 总结 了美的规律,把它称为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平衡,重复与群化,节奏与韵律,对比、变化和调和、统一等,如果我们把这些规律理解了,我们就能够掌握美,创造美。

1、对称与平衡:

我们幼时看到母亲的脸,就是对称平衡的,就是最美的。蝴蝶,以及大多数的动物都是对称的;宫殿、庙宇建筑采用对称设计,显得庄严,显示“皇权”和“神权”的威严,象征着稳定。

2、重复与群化:

检阅的方对人数相等,服装一致、动作整齐,产生一种壮美;双胞胎,双重肯定!引人注目!建筑上的窗格等等。

3、节奏与韵律:

诗歌格律有五言、七言等,还具有音韵,给人以美感;音乐的曲调,科学证明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有益,生理上会助发育,心理上能陶冶性格;表现在造型上,也同样起到良好的作用;光谱中的色环;缠丝玛瑙等。

4、对比、变化和调和、统一:

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作品都要处理好调和与对比,也就是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设计中的对比主要从空间、疏密、大小、方向、曲直、明暗、寒暖的构成要素去处理。中国画论提出“输可跑马,密不通风”;大海上的帆船远近、大小的变化,统一在一条海平线上;

以上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认生活中的美。我们要是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也就掌握了美的规律。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

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

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

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

“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

“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

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

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d”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d”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

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

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

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三、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 雕刻 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

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 ,“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3、艺术创作:艺术家的责任是用一颗慧心、两只慧眼、积极地发现对象本身的美,全面的认识对象,了解其特质和秉性,用智慧和双手努力的表现对象的美,使其升华,从而把对象天然特制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合理的完美的结合,实现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这同时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最高最求。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于美的认识、通过对于中国 传统文化 的理解、对于艺术作品的设计创意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了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了,他的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人生理想越来越高尚,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吕少卿. 论艺术鉴赏与艺术阐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 2014, (5)

[2]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潘耀昌.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现代苏州玉雕说下你的具体要求提纲犹如一项工程的施工蓝图,是能否保证论文具有较好质量的又一重要环节。对论文提纲要反复研究、思考和修改,务必使论文提纲写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论点准确、逻辑性强。提纲首先在整体上应体现论文题目的目的性,要从各个方面围绕主题来论述,论证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论文和题目紧扣起来。我们写论文经常容易忽视或者说轻视的环节就是论文提纲的勾画,觉得这是白白浪费时间,或者说,用脑子记一下就可以了,不必要细加斟酌。现在看来,这种过于自信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偏重于情感性的漫游,这个漫游的过程甚至是不自不觉的,突然回过头来看,觉得写得已经很偏题了,这就是没有按提纲写的缘故。提纲应当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体现了审慎的理性,提纲的构架一般是比较准确的,最符合作者的原意,所以提纲通常不必要大改,当然在写作过程中对提纲进行完善也是有必要的,也是经常会发生的。可见,在提纲和写作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互动关系,二者应同时达到完善地步。

我很无奈,非专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