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大脑研究与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大脑研究与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以下供参考。1、关于大脑,我的建议首先是应该健康。而健康的大脑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健康,也表现在心理上的健康。所以,陶冶我们的性格、锻炼我们的为人处事,都是在不断提高我们的心理(大脑)健康水平。2、关于锻炼我们的大脑,我们应双管齐下。例如锻炼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既要在直觉上(形象思维)就要意识到自己的习气是什么,之后加以改正,又要在逻辑上分析自己的习气,之后加以改正。而改正的方法也是二者都可以运用的:一种是不要找原因、找过程的当机立断地改正习气(形象思维);一种是通过分析原因,从改变原因上着手改变习气(逻辑思维)。3、医学认为人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很好地修养能够更好地营养大脑,从而避免一些心脑血管病。例如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怒太过,很可能得了脑溢血了,这种病态的大脑,又怎能很好地思维呢?4、菩萨也是人。人的大脑基本结构、功能、状态都是一致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菩萨境界的这个大脑只是领悟到了“假我”的法理和功用。5、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大脑的功用,只是前者侧重于整体性、直观性思维,后者侧重局部性、推理性思维。6、关于真心尘。首先真心之本体的状态佛家认为是不生不灭的真如之体的状态。《楞严经》:“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同时我们又认为真心“由真心尘组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大经卷在一微尘内】唐沙门慧海曰: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内在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这个里面提到了“一念心尘”,是佛家心物一如的表述。当然“心尘”也有烦恼的含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中提圆悟禅师对真心佛性描述的话:“到这里高而无上,深而无底,旁尽虚空际,中极邻虚尘,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底钵盂,无影杖子。”这里的“邻虚尘”状态就类比于“真心尘”状态。但是要注意,我们虽然说“真心尘”(邻虚、极微)实有,但是是认为它可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如果大脑死亡了,“真心尘”也就没有了,从而更进一步地达到空——真如的状态。所以它是处于无常变化过程中的。这和外道所认为的事物永恒实体性存在不同。这个观点虽然在佛家一般认为是小乘观点,但由于对我们理解空(析空)也有一定的意义,故我们也选用了这一说法。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邻虚】……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摘自 郭旭东——蓝色莲花 博客

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下是我整理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ICT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比较国内外ICT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现状, 总结 我国相关技术和产业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我国ICT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策引导;发展模式

0 引言

工信部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重点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产业排在首位。当前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构成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为代表的新一代ICT产业不断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产业布局如图1所示。2013年前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启动的人脑研究计划,促进人工智能、神经形态计算和机器人系统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搜索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大规模联网上的应用,已经成为IC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1-2]。面对人工智能在ICT产业上的迅猛发展,急需对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

1 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发展脉络看,人工智能研究始终位于技术创新的高地,近年来成果斐然,在智能搜索、人工交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产业界力夺的前沿领域。目前国际ICT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重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搜索引擎方向的发展

信息搜索是互联网流量的关键入口,也是实现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匹配的关键手段,人工智能的引入打开了搜索引擎发展的新空间。融合了深度学习技术的搜索引擎正大幅度提升图像搜索的准确率,同时吸纳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云操作处理技术的搜索引擎,可将语音指令转化为实时搜索结果,另外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可能添加意识情感元素,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心理学搜索引擎[3]。

从搜索引擎的发展上来看,国内企业起步稍晚,搜索领域较窄,但也有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等纷纷运用独特的技术与 商业模式 进行中国式的创新与超越,以及科大讯飞等企事业研究单位在部分方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发展态势较好。

1.2 人脑科学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通过机器来模拟人脑进行复杂、高级运算的人脑研究活动。目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研究平台,使用计算机模拟法来绘制详细的人脑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预计将引发人工智能由低级人脑模拟向高级人脑模拟的飞跃。

谷歌公司早就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收购等方式来获取人工智能的必要技术,包括使用一万六千个处理器建立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具备学习功能的谷歌大脑。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发展起步偏重于医学单位,在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中国至今处于观望和模仿阶段。直至2013年初,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提出百度大脑计划,如图2所示,拥有了超越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拥有200亿个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作为国内技术最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此次争得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硅谷布局人工智能研究,被视为与美国科技巨头直接展开了技术和人才竞争。

1.3 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引起产业变革

移动终端通过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破除了时空限制,促进了人机高频互动,穿戴式智能联网设备正在引领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芯片的研发方面,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特别是大型芯片企业未进行有力的支持。目前只有君正发布了可穿戴的芯片,制造工艺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说国内芯片现在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比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

1.4 物联网部分领域发展

全球物联网应用在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下正在加速发展,所产生的新型信息化正在与传统领域深入融合。总的来看,在公共市场方面发展较快,其中智能电网、车联网、机器与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M2M)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应用领域[4]。

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各国均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我国也在主动推进物联网共性基础能力研究和建立自主技术标准。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M2M、工业控制、标识解析等领域已经获得部分知识产权,其中中高频RFID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超高频(800/900MHz)和微波(2.45GHz)RFID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在标准方面,已建立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其中多项标准提案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作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四大主导国(美国、德国、韩国、中国)之一,我国在制定国际标准时已享有重要话语权。

2 我国ICT产业的政策引导

目前ICT产业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延伸,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跨行业的需要,加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成熟。我国ICT企业正紧跟变革、激励创新、发掘内需,再通过突破瓶颈的ICT政策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2.1 国家政策方面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ICT产业发展计划,并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急需在国家政策方面进行引导,试图抢占下一程竞争制高点。政策应呈现如下趋势,破除行业间壁垒,加快制定ICT跨行业标准和产业相关政策。

2.1.1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成立国家级ICT产业发展机构,尽快确立国家ICT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级监管机制、产业协同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ICT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2.1.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围绕其需求部署创新链,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应用。

2.1.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企业主体地位予以强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新体系要确保企业为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导地位,要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要主动与产学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要扶植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2.2 知识产权方面的引导

2.2.1 专利方面

国际专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企业的专利危机意识,但是由于在国内专利长期并未得到重视及专利技术研发周期长,企业对是否有能力实现布局认识不清[5]。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抓全球重大的专利收购机遇,快速提升整体竞争力。针对新技术涉及专利问题应加快系统研究,重视前瞻性专利布局。积极探索统一专利池的构建,增强全产业专利授权及谈判能力,探索构建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危机时的商业保护伞机制。一方面强化自身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仍需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对企业转移。

2.2.2 著作权方面

目前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与我国国家版权局的合作调研时发现,2013年我国著作权作品登记共845064件,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164349件,同比增长超过18%。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热点 领域软件均呈现出了加速增长态势,如物联网软件著作权共4388件,同比增长70.54%,云计算软件著作权共3017件,同比增长55.04%,明显高于软件登记整体增速。虽然我国软件技术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但存在着低水平重复、起点较低的问题,仍需坚持不懈的进行引导、创新和保护。

3 ICT相关企业实现方式探讨

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在人工智能究领域我国在不再仅是国外技术的跟随者,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国相关企业应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ICT产业的应用,并加快构建ICT产业生态系统。我国ICT相关企业在整个产业上应该逐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学、研、产、用全面推进

政府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我国已经在制定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目的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力资助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促进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项目,同时对由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项目实行重点关注。企业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通过向高校提供资金、转让科研设备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积极参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高校教师充当企业顾问、举办学术讲座或参加企业课题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高校进修并取得学位等。随着高校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入,努力消除校企之间的空间和物理层面的隔阂。探索建立学校、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尽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2 加强合作、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商用

通信设备企业可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新型试验网络,验证基于融合技术的网络架构在各场景的运行状况,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推进相关技术、设备以及解决方案的成熟与商用化。加大与科研院所、专利中介、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企业应着重关注和影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协助其加强研发的实用性,提高研发质量。可以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牵头申报课题,高校参与、企业设立课题由高校认领、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合作培育应用生态。企业在推进网络控制平台面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吸纳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网络应用创新需求,为网络应用生态体系的形成与繁荣创建良好的技术基础与商业环境。

3.3 全力抢占大数据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2014年《政府 工作 报告 》明确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ICT企业在发展大数据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首先,明确国家关于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电信、互联网、金融等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大数据融合,扩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其次,在技术方面需要提高研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近期重点发展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应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等[6];第三,集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大数据应用,避免盲目发展;最后,解决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性需求。

3.4 重点发展云计算

2014年3月,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透露我国云计算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草案已形成。在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同时,ICT企业应以企业的角度积极参与到云计算领域研究中,服务国家云产业发展战略。建议向用户充分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推进社会云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应用深度,将云计算技术着重应用于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等领域,逐渐形成社会资源利用方面高效可行的 方法 技术;广泛展开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社会各类数据资源与企业云计算技术的整合应用。云计算企业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并且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意愿强烈。应通过与政府社会资源应用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云计算资源在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源应用方面的潜力。

4 小结

发达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ICT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并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方向发展现状,借鉴他国政策与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及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提出符合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适合我国的可借鉴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

思想的本质是神经元之间回路构成的刺激处理模式,不可能通过某种不损害大脑的手段来控制思想。

关于大脑的研究报告(转)大脑学习新指令的过程 能够遵从如“红灯停”这样的强制性指令的本领,是日常行为的组成部分,灵长类的大脑可以很快学会。“额叶前体”和“纹状体”都与这一过程有关,但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我们基本上不知道。在一项实验中,当猴子学习新的关联指令时,研究人员对其大脑中这两个区域的活动做了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与学习有关的变化在“纹状体”中发生的速度要快得多,但在“额叶前体”中发生的变化与猴子在完成新任务时表现水平的提高关系更密切。实际过程有可能是这样的:“纹状体”首先学习,然后对“额叶前体”进行“训练”。睡眠有助于记忆 人们知道,睡眠在一些学习情形中有助于巩固记忆。现在,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大学生从一个语音合成器中来识别简单的单词。结果表明,一晚上很好的睡眠可大大提高识别能力。这一实验类似于学习外语,睡眠周期似乎可让大脑中记忆的各种内容巩固下来。另一项研究考察的是一种基于键盘的运动技巧任务,其结果向认为记忆的巩固是一个单相过程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该研究发现,记忆的形成有几个不连续的阶段,人清醒的时间段和睡眠的时间段对记忆的巩固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但却是互补的。与白内障形成有关的基因 眼睛的晶状体由单一一种细胞组成,被称为纤维细胞,是从上皮细胞分异出来的。在分异成纤维细胞的过程中,线粒体、核体和其他细胞器发生降解,从而确保晶状体是透明的,但这一过程的机制并不清楚。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在晶状体细胞形成过程中负责DNA降解的一种DNA酶(Dnase),缺少为这种酶编码的基因的老鼠,会在眼睛晶状体的内层致密部分形成白内障。所涉及的酶为DLAD(DNaseII-like acid DNase),在人体中也有。这说明,一些人类白内障患者可能缺乏DLAD基因,也说明缺乏该基因的老鼠是研究人类白内障形成的一个很好的模型体系。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原因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新生婴儿非感染性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发病的50%是由于心脏隔膜受到破坏,并且需要进行心脏开刀手术来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一个有先天性心脏病史的大家族的分析显示:有心脏隔膜缺陷的家庭成员,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的转录因子GATA4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但是在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身上却保持正常。在有心脏病的人身上筛选GATA4突变,可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是怎么发展的,并可能找到新的治疗或预防方法。某种蛋白质可能会影响人类记忆力 美国东部时间2003.10月20日(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新科学家》杂志网站今日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普通的大脑蛋白质会对我们的记忆产生相当不好的影响。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特定的蛋白质与智能有关。 人类的智能可以部分地遗传。研究表明,子女一半的聪明才智是来自于父母而不是外界环境。来自苏黎世大学的Dominique de Quervain和他的同事发现了其中一个可能遗传的基因。科学家怀疑这次发现的基因可能是决定人类聪明与否的关键。科学家称,智能包括许多的方面,如综合与推理等,但是记忆能力显然是相当重要的。 这种神经传递素的复合胺会让人消沉。同时,大脑中的这种复合胺还会对短期记忆产生影响。这种复合胺的名称为5HT2a。研究表明,9%的人类的体内的5HT2a基因以氨基酸酪胺形式存在。而91%的人类的体内5HT2a基因以氨基酸组胺的形式存在。De Quervain小组研究了70人。这些人的5HT2a基因是氨基酸酪胺形式。同时,为了对照实验,科学家还研究了另外279人。这些人的5HT2a基因是氨基酸组胺形式。 科学家叫这些人记忆五个单词,时间为五分钟。研究发现,氨基酸酪胺的人的记忆能力比氨基酸组胺的人差21%。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对于长期记忆能力,几乎是一样的。科学家称,这是首次发现与记忆相关的复合胺。在此之前,美国的科学家也做过类似的研究肿瘤中是否存在癌症干细胞 人们知道,调节基因Bmi-1在老鼠和人类的肝脏和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中都有表达。现在,研究表明,Bmi-1既调节正常干细胞、又调节白血干细胞的细胞增殖。缺失该基因的成年老鼠不能产生补充血液所需的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自这种老鼠的胎儿肝脏和骨髓细胞只是暂时对血液形成有贡献。对白血干细胞中的Bmi-1进行分子目标处理,可能会产生有效的、特定的治疗效果。最近关于BMI-1在某些肺癌和乳腺癌细胞中有所表达的报道让我们看到,“癌症干细胞”有可能存在于其他类型的癌症中。而对于血液干细胞的生成和生长有关的一个关键基因的识别,这一成果支持了认为在构成肿瘤的众多细胞中存在一组少见的“癌症干细胞”的观点。大脑处理视觉图像的机制 大脑从由视觉系统提供的静态画面序列构建外部世界动态画面的方式,自19世纪Helmholtz 和Mach的时代以来,一直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中心问题。当收集关于眼前事物的信息时,眼睛快速移动,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快速扫描,并将目光对准视野中不同的景象。Niemeier等人现在开发出一个关于“transaccadicintegration”过程的新模型,大脑通过这一过程在每次眼睛移动之后构建一幅景物画面。按这一模型,大脑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这些计算所依据的是它所接收到的不同类型传感信息的可靠性,然后将不同的信息拼凑成一个连贯的画面。我们所观察到的空间感的失真,可以用最佳推论过程的性质来解释。人体内真有第二个大脑吗? 在生命体的活动中,除大脑外,脊髓的作用也极其重要。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生命指挥中心,那么脊髓便是大脑与四肢唯一的信息交换通道。但是,通常并不能把脊髓称作人的第二大脑。 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经研究确定,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该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迈克·格尔松教授由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学科。 同大脑一样,为第二大脑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第二大脑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胃肠系统之所以能独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第二大脑。第二大脑的主要机能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十分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沉浸于梦境。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情况下,第二大脑会像大脑一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即有时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惊吓、胃部遭到刺激则会出现腹泻。所谓“吓得屁滚尿流”即指这种情况,俄罗斯人称之为“熊病”。 医学界曾有这样的术语,即神经胃,主要指胃对胃灼热、气管痉挛这样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倘若有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胃将根据大脑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相反,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科学家虽然已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目前还有许多现象等待进一步研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第二大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低级动物体内是否也应存在第二大脑等问题。人们相信,总有一天,科学会让每个人真正认知生命。[科技日报]超常记忆力的大脑是什么回事情?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轻易回忆起任何事情,而我们其他人若能够记住下班回家准备顺路购买的是牛奶还是鸡蛋就已经很难得了?研究表明,这些个体差异可能是由于我们用来记忆事项的方法不同。结果显示,优秀记忆可能并非少数特殊人物的优势,相反能被几乎任何希望加以学习的人所掌握。 伦敦学院大学的Eleanor Maguire及其同事对普通人和那些被伦敦世界记忆锦标赛列入记忆力最强的人进行了比较。除了具有更强的记忆能力,记忆超群者在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综合测试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测试也表明,他们的大脑结构并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当要求这些人记忆一系列事物的顺序(数字、面孔或雪花形状),同时用功能性MRI对其大脑活动进行测量时,记忆超群者参与位置记忆的脑区比普通受试者更加活跃。测试过后,记忆超群者都表示他们用了记忆方法来记住测试项目,尤其是“路线记忆法”,该方法将记忆对象置于一条假想的道路上,记忆者能够沿着这条路漫步前行。 因此,看来较强的记忆力并非来自超凡的智力或大脑结构,而是优秀的记忆方法。由于该技术仍有可能无法探知记忆超群者的大脑差异,因此对这些发现的一项重要检验将是教导普通受试对象使用路线记忆法,然后测试研究中所观察的脑区是否能被激活。遗忘蛋白PP1在限制学习效率的机制中的作用 一项关于调节蛋白PP1(磷酸化酶-1蛋白)在限制学习效率的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提出了这样一个可能性:与衰老相联系的记忆丢失可能未必与分子成分不可逆转的减少有关,而是有可能与PP1的积极干预有部分关系。PP1可抑制学习和记忆,是大脑清除不想要的记忆和重新学习所涉及的复杂体系的构成部分。PP1活性被抑制的转基因老鼠在学习和记忆测试中表现较好,相对来说也不大容易忘记其所学的东西。抑制食欲的又一关键物质 人们知道,食物摄取受若干不同的通道调节,其中包括位於丘脑下部弓形区域的黑皮质激素和神经肽Y-体系,但饭后许多小时都能抑制食欲的强大机制尚未搞清楚。现在,Batterham等人发现,饭后肠道会释放出激素肽YY3-36,该物质会通过作用于丘脑下部神经肽Y2受体来抑制食物摄取。所以,激素肽YY3-36会成为治疗肥胖症的又一个潜在目标。不愉快的记忆是怎样消失的? 不愉快记忆的逐渐消失是记忆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此前,关 于不愉快记忆消失的机制人们基本上是不了解的。现在,一项研究表明, 大麻醇受体和内生大麻醇(多年来人们知道它们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在 消除不愉快记忆中起著重要的生理作用。这种记忆的消失是一个截然不同 的步骤,其机制与记忆获取和巩固的机制是不同的。这一发现表明,内生大麻醇系统有可能是治疗与不愉快记忆无法消失有关的疾病(包括创伤后压 力失调、恐怖症和一些类型的慢性疼痛等)的一个目标。GABA与灵长目动物脑的演化 对人类新大脑皮层所做的分析表明,人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GABAergic 神经元,其中的一种在啮齿类动物中没有观察到。这一结果对于了解灵长 目动物脑的演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GABA是局部回路神经元中的抑制性 神经传输物质,发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目动物存在这一差别的研究结果表明,前脑中的转录因子的表现模式的差别,可能与前脑中生成局部回路 所需的、具有物种特异性的程序有关。青春期的起源研究 多数动物从童年直接进入成年,只有人类有青春期。青春期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形成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关键时期。人类学家对于追寻人类青春期的起源很感兴趣。青春期这一时间点的位置有可能被看作是我们所说的“人性”的首次萌发。出乎意料的是,在化石记录中有一个指示器可帮助科学家进行这种研究。这个指示器就是牙齿的发育。穴居人和人类具有“现代的”牙齿发育轨迹,而类人猿、australopecines和很早的人科动物(habilis和rudolfensis)具有迅速进入成年的牙齿发育特征。 最令人吃惊的是,能够直立行走的“直立人”虽然能够熟练地制造工具,虽然发现了火,但却是直接从童年进入成年的。决定面部特征的因素 我们关于胚胎发育的知识很多都是来自干扰试验,但这一方法很少能够反映关于决定面部特征的一系列事件发生次序的信息。现在,对小鸡胚胎正在发育的脸部中神冠细胞身份的管理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Noggin(一种生长因子拮抗物质,在人类疾病指(趾)关节粘连症中发生突变)和类维生素A酸(一种与成形素类似的物质)的结起着一个显著的作用,引起一个复制喙的形成。这一发现说明,存在着一个决定部突出特征的机制,该机制涉及不同水平的骨头形态蛋白和类维生素A。大公无私的背后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有一点是独特的:他们有时会与并非是自己亲戚的人合作,即使他们不大可能再和这些人见面、名利所得很小或不存在时也是这样。这一现象几十年来使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迷惑不解。《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实验研究有可能为这一现象提供一个解释。一个有240人参加的“合作与惩罚”的游戏结果表明,“利他惩罚”是这一现象的驱动力。多数人会愿意自己遭受损失来惩罚那些逃避为公众利益做贡献的人;而且,那些被惩罚者一般会对这种惩罚做出积极响应。杀虫剂影响儿童大脑发育

现代疫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论文

三楼说的好像是国外的吧

疫苗行业具有资金壁垒高、技术壁垒高、审核严格的行业特点。

、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开始领导人民销毁收缴的鸦片,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疫苗的历史疫苗的历史我们是怎样谈论人的?会不会像天文学家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点尘埃,无依无靠地在一颗不重要的行星上蠕动?或像化学家所说的是巧妙地摆弄在一起的一堆化学品?或者像在哈姆雷特眼里看到的那样,人在理智上是高贵的,在才能上是无限的?或者兼有以上的一切?——罗素《西方的智慧》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人类总会在不经意间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是,尽管人类备受各种疾病的煎熬,却并没有屈服和退缩,而是在阵阵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壮的征程。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达!疾病是与生命同在的,但传染病却最为直接地、不由分说地威胁着任何人。当传染病到来,而人类发现自己无知的时候,当人类无法控制疾病蔓延的时候,恐惧就产生了。人类将疾病视为了神灵和鬼魂的力量,视为宿命的安排。疾病的发生也被认为是神要惩罚有罪的人,所以才会降临。无论是部落还是文明诞生的时代,统治者、政客和巫师利用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不断加强他们的统治。随着公元400年希腊罗马文明的没落和黑暗时代的开始,传染病、寄生虫等灾难开始威胁着欧洲大陆,人类开始认识到瘟疫流行的根源是人类自身而不是鬼神所致。18世纪早期,中国人以接种“天花”患者的脓液预防疾病的方法传入了欧洲。与此同时,英国乡村医生琴纳也发现接触牛痘病牛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他改进了接种方法并取得了人体试验的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疫苗学是一门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科学,既依赖于理论研究又依赖于经验。其宗旨不仅在于研究基础理论,还需要研究如何获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纵观疫苗学的发展史,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发展阶段、经验阶段和现代阶段。其中,现代阶段是疫苗的多产时期,研发出许多新的疫苗和新技术,并沿用至今。奋发时期19世纪初,牛痘接种成为全球性的防疫工作,特别是在欧洲及北美洲,期间没有新的疫苗出现。最后25年是奋发图强的时期,此时具有意义的疫苗学出现。此后,延续四十年后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段时期,研究的目标主要集中于细菌、医学应用及有关抗体的实验免疫学,代表人物有巴斯德、柯霍、冯贝林及爱立克。巴斯德发现在实验室培养的条件下,导致禽类发生瘟疫的细菌毒力减弱了,并且由此可以诱导出耐受性和毒性更强的细菌。进一步的研究使得他研制出有效地抵抗炭疽热、霍乱和狂犬病毒的疫苗。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医学家,冯贝林利用白喉及破伤风的可溶性毒素,将其去毒后进行免疫接种,建立了被动免疫治疗法,这个方法在抗传染性疾病治疗方法的发展里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该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却是爱立克的发现。爱立克发现了染料以及其他化学成分和细胞结构间存在特异的亲和性。基于此原理,他研制出了世界上首个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即606复合物,该药物可用于治疗梅毒。同时,爱立克发展出特殊量化抗体的方法,使得冯贝林的被动免疫真正可以实用。他认为细胞侧链与化学物质以及与其他蛋白质存在特殊的互补性(此后被称为特殊受体——配体结合作用),他的观点使得我们对免疫专一性、细胞化学和药物特殊治疗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发现了体液免疫现象。活的或者灭活疫苗的效价(在血清反应中,抗原抗体结合出现明显可见反应的最大的抗体或抗原制剂的稀释度称为效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上面提到的疫苗,伤寒热、志贺氏细菌性痢疾、结核、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疫苗被成功制备。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横跨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巨大变迁的时代,成为了疫苗发展到多产时期的过渡期。此时期的一个大突破为古得派斯德于1931年证明病毒可在受精的鸡胚胎里生长,由此泰勒制造出安全且有效的抗黄热病的鸡组织疫苗17D,并且疫苗在热带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期间,许多疫苗的研究都是出于军事目的。美国华特瑞陆军研究院的希尔曼等研究人员在鸡胚的卵黄中培育出了斑疹伤寒疫苗。这项成果投入使用后,生产出大量的疫苗,挽救了许多二战期间的伤病员,使他们获得了重生。此外,他们还研制出流行性感冒疫苗,通过持续流动离心对疫苗进行纯化,开创了纯化病毒疫苗的先河。在流行性感冒期间,希尔曼还发现了腺病毒。他通过同事,从一个死亡的新兵身上获得了一段新鲜的气管样本,将气管的内皮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后,获得了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并通过对某些地区患者的咽试子培养,从中分离出了三株新的病毒即腺病毒,腺病毒疫苗在1956年一个大型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有效性达98%。灭活的腺病毒疫苗于1958年取得上市许可证,被用于给小儿接种。恩德斯于1946年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胚胎组织细胞中繁殖,开启了在细胞中培养病毒的大道。多产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了疫苗发展的现代时期,这个时期是疫苗的多产时期,但是1985年后,新疫苗的开发与取得许可证的案例急速减少,少数疫苗直到1980~1990年才得到许可证。这个时期的疫苗分为,全细菌疫苗、半细菌疫苗、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体外培养的活病毒疫苗以及灭活病毒疫苗。细菌疫苗主要集中于次单元荚膜多糖制剂,然而减毒的全细菌疫苗也有极大的进展。最早在1946年就出现了肺炎双球菌的全细胞疫苗,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可是,随后不久,因为磺胺类及其他抗生素而使它的应用中断了。尽管抗生素在减少细菌感染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药物并没有完全阻止病人的死亡。于是,在澳大利亚奥斯催恩博士的坚持下,肺炎球菌疫苗的研究重新上马。14价和23价的肺炎球菌疫苗分别在1977年和1984年获得生产许可证。多糖疫苗特别是嗜血B型杆菌疫苗在小儿的体内不会产生免疫性。然而,动物试验表明多糖及蛋白质结合会激发T细胞,使得刚出生的小动物可以产生免疫性,于是打开了希尔曼等研究人员以及许多生物制剂公司发展出高度有效结合疫苗的大门,几种非常有效地结合性嗜血杆菌疫苗获得许可证,并且这项技术被用于改进脑膜炎球菌及肺炎球菌疫苗的免疫力。病毒性疫苗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脊髓灰质炎疫苗被开发制造出来。灭活的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突破,来自恩德斯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非神经组织细胞培养中繁殖的研究。至今活疫苗仍然保留微量的神经毒性,但极少引起疫苗接种者或与它接触的人患上脊髓灰质炎。尽管如此,活性脊髓灰质炎疫苗仍然是预防脊髓灰质炎及根除全球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典范。但是,在病毒性疫苗发展的过程中,小儿活病毒疫苗的研究与发展面临了许多障碍,其中的障碍主要为如何发展制造出大量不同代数并且具有商业品质的合格疫苗。尽管鸡卵黄被作为生产麻疹疫苗的细胞原始培养液,但是鸡卵黄中常见的鸟类白血病病毒污染曾一度困扰着研究人员。直至后来,抗白血病的鸡培育成功,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原始的麻疹病毒疫苗对儿童有特别强的毒性,需要和麻疹抗体同时给药,才能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通过减毒处理迅速地研制出麻疹和风疹疫苗。联合疫苗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联合应用两价和三价的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技术很快就问世了。三联疫苗一直应用到今天,成为了儿童免疫接种的主要产品。水痘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许可证的抗癌症疫苗也在这个期间产生。马瑞克氏病是一种发生在鸡神经及内脏中的淋巴瘤。伯麦斯特与其同事培育的火鸡疱疹病毒显示可对抗马瑞克疱疹病毒,而不会引起鸡生病,希尔曼实验室于1971年发展出马瑞克疫苗并获得许可证,而且在1975年发展出纯化干燥的病毒疫苗,经过长时间及复杂的研究证明它对鸡能产生保护性效价并且十分安全,人类吃免疫过的鸡也不受影响,因此疫苗获得了美国农业部颁发的证书。未来日子当代的疫苗学,尤其是病毒疫苗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毒的亚单位。除了莱姆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以外,其他的重组疫苗还没有经过注册。所有现存的和灭活的病毒及细菌性疫苗仍然需要继续探索研究。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新的传染病出现,未来渴望新的疫苗可以预防如结核病,疟疾,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20多种疾病。从1985年以来,新疫苗的发展一直都是结果贫瘠,但又好像带来了希望,总体成功的不多,疫苗真正的发展需要很多理论的成熟。科学家对细胞调控和体液影响因子机制在免疫反应中重要性的认识,开启了疫苗研究的全新时代,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事物都更加值得我们憧憬。新疫苗的研制依赖于适当的抗原和抗原决定簇的鉴定。更重要的是,疫苗的研制必须依赖于机体通过什么将抗原呈递于免疫系统以及如何呈递于免疫系统。呈递什么对于疫苗如艾滋病的疫苗来说,将是主要问题,发现和鉴定抗原和抗原决定簇将加快疫苗研制的进程。而对于机体如何呈递抗原的研究,随着重组乙肝疫苗的技术突破,已经充满了新的和令人激动的可能性。分子基因学将以它为中心,进行真核细胞表达的不断进化。转染树突状细胞抗原的内在表达和呈递为抗感染疫苗的发展以及持续感染和癌症的治疗创造了很大机会。转基因植物对于需要价格低廉且简单易施疫苗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合成化学的发展,使得线性成串的合成物或多个抗原和抗原决定簇的联合在未来也许会扮演重要的角色。20世纪的知识平台为21世纪疫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我们对疫苗的未来应该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该实现的一定会实现。-(责编 王彩霞)疫苗的历程肺炎球菌疫苗1946年六价疫苗取得许可证,但是被抗细菌制剂取代。1964~1968年有效化学治疗方法无法防止死亡,重新进行疫苗研究。1977年14价疫苗获得许可证。1984年23价疫苗获得许可证。嗜血杆菌疫苗1985年较大的儿童使用多糖疫苗获得许可证,多糖疫苗在较小儿童免疫性不足。1987~1990年不同的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获得许可证。1992年对所有多糖疫苗进行广泛地研究。1998年史克美占公司获得新型次单元莱姆疫苗的许可证。麻疹疫苗鸡胚细胞培养。 减少反应,与免疫球蛋白同时使用。进一步减毒(无球蛋白)。 由培养液中去除鸡白血病病毒,研发实验性无白血病鸡群。???? 高度有效性和安全性疫苗产生。腮腺炎疫苗鸡胚细胞培养。无神经毒性的Jerry Lynn病毒株 高效价和无反应的疫苗生成。德国麻疹疫苗发现在鸭细胞中繁殖。快速及可靠的减毒作用。不会对容易感染的成年接触者传播。两价和三价配方可接受的效价和反应生成性。临床试验极为成功。主要的小儿免疫原。水痘疫苗1981年KMcC病毒株制出。应用减毒程序时,病毒无法达到可接受的反应性与免疫生成性间的平衡点。由OKA病毒株取代。疫苗的种类1、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而成的制剂,称为死疫苗。种类: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脑、乙脑、斑疹伤寒及钩体等疫苗。特点:免疫作用弱,必须多次注射,并且量要大。但易保存。2.活疫苗: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称为活疫苗,又称减毒活疫苗。种类: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风疹等疫苗。特点:免疫作用强,接种量小,一般只需接种一次。但稳定性差,不易保存。3.亚单位疫苗:提取病原微生物中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的疫苗。如乙型肝炎血源性疫苗,是分离纯化乙型肝炎病毒小球形颗粒HbsAg而制成的。4.合成疫苗:将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人工合成的抗原肽结合于载体上,再加入佐剂而制成的疫苗。需要首先获得有效成分的氨基酸序列。特点:一旦合成可大量生产,且无血源性传染的可能性。5.基因工程疫苗:将病原微生物中编码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抗原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导入宿主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生大量相应抗原,由此制备的疫苗称为基因疫苗。如乙肝基因疫苗。6.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即成类毒素。种类: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大脑研究的发展论文

人类大脑与电脑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1937年发表著名的《论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可计算数字》一文。文中提出思考原理计算机——图灵机的概念,推进了计算机理论的发展。1945年图灵到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开始设计自动计算机。1950年,图灵发表题为《计算机能思考吗?》的论文,设计了著名的图灵测验,通过问答来测试计算机是否具有同人类相等的智力。 图灵提出了一种抽象计算模型,用来精确定义可计算函数。图灵机由一个控制器、一条可无限伸延的带子和一个在带子上左右移动的读写头组成。这个在概念上如此简单的机器,理论上却可以计算任何直观可计算的函数。图灵机作为计算机的理论模型,在有关计算机和计算复杂性的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说人类制造的其他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计算机作为代替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则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延伸。最初真正制造出来的计算机是用来解决数值计算问题的。二次大战后期,当时为军事目的进行的一系列破译密码和弹道计算工作,越来越复杂。大量的数据、复杂的计算公式,即使使用电动机械计算器也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时间。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科洛萨斯”诞生于英国,“科洛萨斯”计算机是1943年3月开始研制的,当时研制“科洛萨斯”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破译经德国“洛伦茨”加密机加密过的密码。使用其他手段破译这种密码需要6至8个星期,而使用‘科洛萨斯’计算机则仅需6至8小时。1944年1月10日,“科洛萨斯”计算机开始运行。自它投入使用后,德军大量高级军事机密很快被破译,盟军如虎添翼。“科洛萨斯”比美国的ENIAC计算机问世早两年多,在二战期间破译了大量德军机密,战争结束后,它被秘密销毁了,故不为人所了解。 尽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英国,但英国没有抓住由计算机引发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相比之下,美国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鼓励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产业,从而崛起了一大批计算机产业巨头,大大促进了美国综合国力的发展。1944年美国国防部门组织了有莫奇利和埃克脱领导的ENIAC计算机的研究小组,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现代计算机的奠基者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也参加了者像研究工作。1946年研究工作获得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这台用18000只电子管组成的计算机,尽管体积庞大,耗电量惊人,功能有限,但是确实起了节约人力节省时间的作用,而且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这也许连制造它的科学家们也是始料不及的。 最早的计算机尽管功能有限,和现代计算机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已具备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部分,那就是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 运算器就象算盘,用来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并获得计算结果。而控制器就象机算机的司令部,指挥着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工作,它的指挥是靠发出一系列控制信号完成的。 计算机的程序、数据、以及在运算中产生的中间结果以及最后结果都要有个存储的地方,这就是计算机的第三个部件——存储器。 计算机是自动进行计算的,自动计算的根据就是存储于计算机中的程序。现代的计算机都是存储程序计算机,又叫冯·诺依曼机,这是因为存储程序的概念是冯·诺依曼提出的。人们按照要解决的问题的数学描述,用计算机能接受的“语言”编制成程序,输入并存储于计算机,计算机就能按人的意图,自动地高速地完成运算并输出结果。程序要为计算机提供要运算的数据、运算的顺序、进行何种运算等等。 微电子技术的产生使计算机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机遇,它使计算机小型化成为可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晶体管的出现。194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的三位学家巴丁、不赖顿和肖克莱制成第一支晶体管,开始了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的时代。 晶体管的出现可以说是集成电路出台的序幕。晶体管出现后,一些科学家发现,把电路元器件和连线像制造晶体管那样做在一块硅片上可实现电路的小型化。于是,晶体管制造工业经过10年的发展后,1958年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出现,首先引起了计算机技术的巨大变革。现代计算机多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微处理器,由于计算机的心脏——微处理器(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化,使微型计算机应运尔生,并在70-80年代间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IBM PC个人计算机出现以后,打开了计算机普及的大门,促进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五六十年代,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耗电量惊人的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大型军事或科研设施中应用,今天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的办公室和家庭。 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指标之一是集成度,即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能做出多少个晶体管,从集成电路出现到今天,仅40余年,发展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芯片越做越小,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ENIAC计算机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量几百瓦,其所完成的计算,今天高级一点的袖珍计算器皆可完成。这就是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所创造的奇迹。 现状与前景 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芯片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全新的技术,如新材料、新的晶体管设计方法和分子层次的计算技术。 过去30多年来,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穆尔法则,即安装在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芯片体积越来越小,包含的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蚀刻线宽越来越小;计算机的性能也因而越来越高,同时价格越来越低。但有人提出,这种发展趋势最多只能再持续10到15年的时间。 美国最大的芯片生产厂商英特尔公司的科学家保罗·A·帕坎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说,穆尔法则(1965年提出的预测半导体能力将以几何速度增长的法则)也许在未来10年里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芯片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人们尚未找到超越该极限的方法,一些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最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小线宽约为0.18微米,即一根头发的5%那样宽。晶体管里的绝缘层只有4到5个原子那样厚。日本将于2000年初开始批量生产线宽只有0. 13微米的芯片。预计这种芯片将在未来两年得到广泛应用。下一步是推出线宽0. 1微米的的芯片。帕坎说,在这样小的尺寸上,晶体管只能由不到100个原子构成。 芯片线宽小到一定程度后,线路与线路之间就会因靠得太近而容易互相干扰。而如果通过线路的电流微弱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电子,信号的背景噪声将大到不可忍受。尺寸进一步缩小,量子效应就会起作用,使传统的计算机理论完全失效。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必须使用全新的材料、设计方法乃至运算理论,使半导体业和计算机业突破传统理论的极限,另辟蹊径寻求出路。 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是什么呢?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RISC RISC是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英文缩写。所谓指令系统计算机所能执行的操作命令的集合。程序最终要变成指令的序列,计算机能执行。计算机都有自己的指令系统,对于本机指令系统的指令,计算机能识别并执行,识别就是进行译码——把代表操作的二进制码变成操作所对应的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指令要求的操作。一般讲,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约丰富,它的功能也约强。RISC系统将指令系统精简,使系统简单,目的在于减少指令的执行时间,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传统的计算机一般都是每次取一条指令,而RISC系统采用多发射结构,在同一时间发射多条指令,当然这必须增加芯片上的执行部件。并行处理技术 并行处理技术也是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重要方向,传统的计算机,一般只有一个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中执行的也只是一个程序,程序的执行是一条接一条地顺序进行,通过处理器反映程序的数据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一串,所以叫串行执行指令。并行处理技术可在同一时间内多个处理器中执行多个相关的或独立的程序。目前并行处理系统分两种:一种具有4个、8个甚至32个处理器集合在一起的并行处理系统,或称多处理机系统;另一种是将100个以上的处理器集合在一起,组成大规模处理系统。这两种系统不仅是处理器数量多少之分,其内部互连方式、存储器连接方式、操作系统支持以及应用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曾经有一段时间,超级计算机是利用与普通计算机不同的材料制造的。最早的克雷1号计算机是利用安装在镀铜的液冷式电路板上的奇形怪状的芯片、通过手工方式制造的。而克雷2号计算机看起来更加奇怪,它在一个盛有液态碳氟化合物的浴器中翻腾着气泡———采用的是“人造血液”冷却。并行计算技术改变了所有这一切。现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是美国的“Asci Red”, 这台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钟2·1万亿次,它就是利用与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相同的元件制造的,只不过超级计算机采用的元件较多而已,内部配置了9000块标准奔腾芯片。鉴于目前的技术潮流,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超级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的差别正在开始模糊。 至少在近期,这一趋势很明显将会继续下去。那么,哪些即将到来的技术有可能会扰乱计算技术的格局,从而引发下一次超级计算技术革命呢? 这样的技术至少有三种: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它们能够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都很小,但是由于它们具有引发革命的潜力,因此是值得进行研究的。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可能是这三种新技术中最接近传统的一种。几十年来,这种技术已经得到了有限的应用,尤其是在军用信号处理方面。 在光子计算技术中,光能够像电一样传送信息,甚至传送效果更好,,光束在把信息从一地传送至另一地的效果要优于电,这也就是电话公司利用光缆进行远距离通信的缘故。光对通信十分有用的原因,在于它不会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影响,这是它与电不同的一点。两束光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互相穿透。光在长距离内传输要比电子信号快约100倍,光器件的能耗非常低。预计,光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能比今天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到10000倍。 令人遗憾的是,正是这种极端的独立性使得人们难以制造出一种全光子计算机,因为计算处理需要利用相互之间的影响。要想制造真正的光子计算机,就必须开发出光学晶体管,这样就可以用一条光束来开关另一条光束了。这样的装置已经存在,但是要制造具有适合的性能特征的光学晶体管,还需要仰仗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生物计算机 与光子计算技术相比,大规模生物计算技术实现起来更为困难,不过其潜力也更大。不妨设想一种大小像柚子,能够进行实时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及逻辑推理的超级计算机。这样的计算机已经存在:它们就是人脑。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生物计算机(也叫分子计算机),随着生物技术的稳步发展,我们将开始了解并操纵制造大脑的基因学机制。 生物计算机将具有比电子计算机和光学计算机更优异的性能。如果技术进步继续保持目前的速度,可以想像在一二十年之后,超级计算机将大量涌现。这听起来也许像科幻小说,但是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实验。例如,硅片上长出排列特殊的神经元的“生物芯片”已被生产出来。 在另外一些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已经利用有关的数据对DNA的单链进行了编码,从而使这些单链能够在烧瓶中实施运算。这些生物计算实验离实用还很遥远,然而1958年时我们对集成电路的看法也不过如此。量子计算机 量子力学是第三种有潜力创造超级计算革命的技术。这一概念比光子计算或生物计算的概念出现得晚,但是却具有更大的革命潜力。由于量子计算机利用了量子力学违反直觉的法则,它们的潜在运算速度将大大快于电子计算机。事实上,它们速度的提高差不多是没有止境的。一台具有5000个左右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大约3 0秒内解决传统超级计算机需要100亿年才能解决的素数问题。 眼下恰好有一项重要的用途适合这种貌似深奥的作业。通过对代表数据的代码进行加密,计算机数据得到保护。而解密的数学“钥匙”是以十分巨大的数字——一般长达250位——及其素数因子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加密被认为是无法破译的,因为没有一台传统计算机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里计算出如此巨大数字的素数因子。但是,至少在理论上,量子计算机可以轻易地处理这些素数加密方案。因此,量子计算机黑客将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常常出没于各种计算机网络(包括因特网)中的信用卡号码及其他个人信息,而且能够轻易获取政府及军方机密。这也正是某些奉行“宁为人先、莫落人后”这一原则的政府机构一直在投入巨资进行量子计算机研究的原因。量子超级网络引擎 量子计算机将不大可能破坏因特网的完整性,不仅如此,它们到头来还可能给因特网带来巨大的好处。两年前,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洛夫·格罗弗发现了用量子计算机处理我们许多人的一种日常事务的方法———搜寻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庞大数据库内的某项信息。寻找数据库中的信息就像是在公文包里找东西一样。如果各不相同的量子位状态组合分别检索数据库不同的部分,那么其中的一种状态组合将会遭遇到所需查找的信息。 由于某些技术的限制,量子搜索所能带来的速度提高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大,例如,如果要在1亿个地址中搜索某个地址,传统计算机需要进行大约5000万次尝试才能找到该地址;而量子计算机则需大约1万次尝试,不过这已经是很大的改善了,如果数据库增大的话,改善将会更大。此外,数据库搜索是一种十分基础的计算机任务,任何的改善都很可能对大批的应用产生影响。 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人员愿意预言量子计算机是否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总的趋势一直是喜人的。尽管许多物理学家————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一开始曾认为量子力学扑朔迷离的本性必定会消除实用量子计算技术面临的难以捉摸而又根深蒂固的障碍,但已经进行的深刻而广泛的理论研究却尚未能造就一台实实在在的机器。 那么,量子计算机的研究热潮到底意味着什么?计算技术的历史表明,总是先有硬件和软件的突破,然后才出现需要由它们解决的问题。或许,到我们需要检索那些用普通计算机耗时数月才能查完的庞大数据库时,量子计算机才将会真正开始投入运行。研究将能取代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并非易事。毕竟,采用标准微处理器技术的并行计算机每隔几年都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任何要想取代它的技术必须极其出色。不过,计算技术领域的进步始终是十分迅速的,并且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对未来的预测从来都是靠不住的,事后看来,那些断言“此事不可行”的说法,才是最最愚蠢的。 除了超级计算机外,未来计算机还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发展呢?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进一步拓宽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新兴技术。它是把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作为一个集成体有计算机来处理,把计算机带入了一个声、文、图集成的应用领域。多媒体必须要有显示器、键盘、鼠标、操纵杆、视频录象带/盘、摄象机、输入/输出、电讯传送等多种外部设备。多媒体系统把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组成一个整体由计算机统一控制和管理。多媒体系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 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多是连成网络的计算机系统。所谓网络,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独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构成的系统。根据联网区域的大小,计算机网络可分成居域网和远程网。小至一个工厂的各个车间和办公室,大到跨洲隔洋都可构成计算机网。因特网将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中一股看不见的强大力量--它悄无声息地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以最快、最先进的手段方便人类的工作和生活。现在的因特网发展有将世界变成“地球村”的趋势。 专家认为PC机不会马上消失,而同时单功能或有限功能的终端设备(如手执电脑、智能电话)将挑战PC机作为计算机革新动力的地位。把因特网的接入和电子邮件的功能与有限的计算功能结合起来的“置顶式”计算机如网络电视将会很快流行开来。单功能的终端最终会变得更易应用智能化计算机 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是使计算机智能化的工作绝不能等到人们对大脑有足够认识以后才开始。使计算机更聪明,从开始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用计算机进行的辅助设计、翻译、检索、绘图、写作、下棋、机械作业等方面的发展,已经向计算机的智能化迈进了一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徘徊了50年之后终于找到了露脸的机会,世界头号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向“深蓝”的俯首称臣,让人脑第一次尝到了在电脑面前失败的滋味。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感忧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认识自身的需要。 目前的计算机,多数是冯·诺依曼型计算机,它在认字、识图、听话及形象思维方面的功能特别差。为了使计算机更加人工智能化,科学家开始使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近年来,各先进国家注意开展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向计算机的智能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具有自学功能。六如实现图象识别时,只要线把许多不同的图象样板和对应的应识别的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学功能,漫漫学会识别类似的图像。自学功能对于预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期未来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将为人类提供同经济预测、市场预测、效益预测、其前途是很远大的。 具有联想储存功能。人的大脑是具有两厢功能的。如果有人和你提起你幼年的同学张某某。,你就会联想起张某某的许多事情。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馈网络就可以实现这种联想。 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寻找一个复杂问题的优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利用一个针对某问题而设计的反馈人工神经网络,发挥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优化解。 人工神经网络是未来为电子技术应用的新流域。智能计算机的构成,可能就是作为主机的冯·诺依曼机与作为智能外围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 人们普遍认为智能计算机将像穆尔定律(1965年提出的预测半导体能力将以几何速度增长的定律)的应验那样必然出现。提出这一定律的英特尔公司名誉董事长戈登·穆尔本人也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硅智能将发展到很难将计算机和人区分开来的程度。”但是计算机智能不会到此为止。许多科学家断言,机器的智慧会迅速超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慧之和。霍金认为,就像人类可以凭借其高超的捣弄数字的能力来设计计算机一样,智能机器将创造出性能更好的计算机。最迟到下个世纪中叶(而且很可能还要快得多),计算机的智能也许就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什么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的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 电脑每做的一次动作,一个步骤,都是按照以经用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来执行的,程序是计算机要执行的指令的集合,而程序全部都是用我们所掌握的语言来编写的。所以人们要控制计算机一定要通过计算机语言向计算机发出命令。 计算机所能识别的语言只有机器语言,即由0和1构成的代码。但通常人们编程时,不采用机器语言,因为它非常难于记忆和识别。 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它同样需要编程者将每一步具体的操作用命令的形式写出来。汇编程序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指令、伪指令和宏指令。汇编程序的每一句指令只能对应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很细微的动作,例如移动、自增,因此汇编源程序一般比较冗长、复杂、容易出错,而且使用汇编语言编程需要有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汇编语言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 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解释类:执行方式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同声翻译”,应用程序源代码一边由相应语言的解释器“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一边执行,因此效率比较低,而且不能生成可独立执行的可执行文件,应用程序不能脱离其解释器,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动态地调整、修改应用程序。 编译类:编译是指在应用源程序执行之前,就将程序源代码“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因此其目标程序可以脱离其语言环境独立执行,使用比较方便、效率较高。但应用程序一旦需要修改,必须先修改源代码,再重新编译生成新的目标文件(* .OBJ)才能执行,只有目标文件而没有源代码,修改很不方便。现在大多数的编程语言都是编译型的,例如Visual C++、Visual Foxpro、Delphi等。

思想的本质是神经元之间回路构成的刺激处理模式,不可能通过某种不损害大脑的手段来控制思想。

作为20世纪最为聪明的人,也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大脑吸引了无数科学家,他能够成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不是和他那非凡的大脑有关系呢?还是说,他正是因为学习物理,让他的大脑发生过变化呢?

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医学院之中,76岁的爱因斯坦在晨光之中过世。而普林斯顿大学顶尖的首席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医生得到了授权,为这位最聪明的人进行尸检。在尸体上,哈维找到了那个有一个橄榄球那么大的肿瘤。

大主动脉瘤破裂——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死因。哈维并不为其感到惊讶,因为早在爱因斯坦临终之前,他们就确诊了病情。他甚至还记得,自己在为那位最聪明的人阐述病情时,那位先生云淡风轻的样子 :“那就让他破了吧!”

而这时候,哈维也学着当初爱因斯坦的样子,云淡风轻的掏出了一团棉花,塞进了爱因斯坦空空如也的颅腔之中。也就是在这一天——1955年的4月20日,著名的病理学家哈维,和爱因斯坦的大脑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纠缠。

这无疑是一次偷窃,还是一次性质十分恶劣的偷窃。而对一个将前半生都扑在学习和医学上人来说,他这手段拙劣的偷窃自然是隐瞒不了多久。于是医院、家属、媒体等等乃至整个世界都向哈维投来了愤怒乃至鄙夷的眼神。

只因那位20世纪最聪明的人曾经明确留下过自己的遗愿,那就是要求火化。并且他本人乃至他的家属,也都没有签署过任何有关于器官捐献方面的协议。哈维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当然,对此院方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对哈维说:

十分明显,院方也忍不住对爱因斯坦的大脑垂涎欲滴。但哈维怎么可能愿意交出自己好不容易取得的大脑?于是,他用被普林斯顿大学开除的代价,带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而与此同时,他一生的职业生涯也就此断送了。因为任何医学相关的机构,都不会聘用这位“偷脑者”。

可哈维也毫不在意,找不到工作就找不到吧。他转而将自己的所有经历都投入到了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当中去。他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成了240片,同时给每一片都注上了部位的描述以及详尽的编号,将其分别装进了充满了福尔马林的罐子里去。然后隐姓埋名的,开启了自己的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顶级神经专家玛丽安·戴蒙德是哈维的第一个求助者,这位女士有幸得到了哈维分给他的四块仅有方糖大小的脑组织。也许当初普林斯顿院方说的是对的,神经学家才是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主力。

1985年,玛丽安·戴蒙德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集合成了一部论文—— 《一个科学家的大脑:艾伯特·爱因斯坦》 。在论文中她比较了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及其他11位普通男性大脑的相同区域。

结果发现在所有人左脑的39区回角处,爱因斯坦大脑的“神经胶质细胞”之中的“神经元之比”平均比其他四位男性要高出73%。这也许和爱因斯坦这么聪明有关系,也许无关,但这也算是一个重大突破了。、

自这之后的十多年内,哈维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出借”爱因斯坦的大脑给世界上的其他科学家。只不过,他的出借换取的“租金”不是金钱,而是那些个论文的署名权。而自此之后,关于爱因斯坦大脑标本的研究,开始如井喷式发展。

而这些研究显示,爱因斯坦的大脑总质量仅有1230克,这是低于常人大脑质量平均水平的。但其涉及“数字与空间处理”的下侧顶叶,则要比平均水平大上15%左右。其大脑的神经元也堆积得较为密集,部分区域的神经胶质细胞也像是高于平均水平。

但是其涉及“语言表达”部分的顶叶布若卡氏区、以及其顶叶岛盖和相邻的外侧沟像是比常人平均水平要小,甚至是缺损的样子。并且他大脑中的海马体也并不对称,很明显左侧要比右侧要大的样子。

当然,只看各项生理指标的话,即使是有异常,也无法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个大脑有超长的智慧。只不过是因为这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因此所有的异常,也都可以解释为他超常智慧的原因之一。

甚至还有一些学者疯狂地认为,没有顶叶岛盖的话,也许可以改善这个区域神经元的通信,从而使人更加的聪明。但是也并没有一个学者真的去切除这块区域,以证明自己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会不会想要切掉那块碍事的顶叶岛盖呢?

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论文

对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体会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体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教育宣传理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现代方式。特别是面对新世纪,面对思想活跃、教育形式灵活的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研究和改革,以达到网络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仅创建了全新的社会领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特别是高等学校其迫切性已使我们不得不改革教育模式,净化教育环境,重新认识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方式方法,开辟一条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方式。

1、要突出教育主体,注重“把关”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相对的特定的教育者,其教育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理论思想教育与灌输。而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网络传播中的管理者,也就是“把关人”,他们制造、传播、监控计算机网络信息,身兼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两重身份,他们不具备特定的身份,不面对面直接说教,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学校网络中的教育主体与客体(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更具有人的情境因素,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教育的效果魅力。为什么有的学生迷恋网络,并使其具有盲然无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也就在此。

2、要尊重教育客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社会中广大的学生为对象的,他们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支在教育队伍中日益壮大的队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群体。与传统的教育相比,一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性多于被动性,在网络教育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信息,自由获取不同层次的'内容;二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喜欢交流和传递信息,及时发布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影响其它同学,并以此达到平常教育而达不到的效果。

3、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是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工作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实现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三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含金量,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艺术娱乐和现代科技信息中之中。

4、优化教育方法,感染教育每一位学生

纵观现代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应注意:一是不要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因为在网络中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强制性的信息灌输;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一切手段,向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全体学生正确选择思想健康的信息,做到自我筛选、自我淘汰;三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的、心理的、社会学的、引导式的教育方法穿上现代化科技的外衣,体现现代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网络思想教育的几点构思

网络思想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正确的思想做指导,更需要学校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合,需要众多热心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只有这样,我们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才能适应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才能培养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网络思想教育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任务

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科学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并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和对网络进行日常维护;既有较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有大胆的开拓精神,更要有高尚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2、建立和健全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要做到:一是学校网络信息系统应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二是学校网络信息要积极向上,正面引导的信息应阻碍、抵消、排除消极信息,始终站在先进性的一面;三是网络信息要保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时发布正确信息,应战不良的错误信息,起到“守护”的作用。

3、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

首先要及时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信息教育与教育信息的共享;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调查、问卷或个别谈话。通过活动了解学生思想的动态,制定解决的方案,采取不正当手段教育的措施;三是通信息引导学生将精力用在学习和提高知识水平上来,减少娱乐的时间和空间,富于网络思想教育以新的内涵。

4、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挥网络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工作,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结合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社会实践、实验实习教学、毕业前教育一并开展,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要纳入研究的范畴,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和行为规范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政治论文关于网络的400字如下:

“一张网,不捕虫来不捉鱼。”听了这么个谜语,你一定猜出来是什么了吧,对,就是国际互连网。

你们知道吗?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们的生活方便快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再用自己的“电子钱包”付钱,只要你留下地址,过不了几天,商店就会把你要的东西送到家中。

你参与过网络吗?我就参与过。有一次,我有一个歇后语不会,我急的'就象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怎么办?怎么办?

突然,我想到了网络,于是我打开电脑,在百度中输入“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字,再敲击回车键,转眼间,答案就出来了,我想:要是没有网络,这个歇后语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呢。

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它的另一面——弊。

为什么说网络有弊呢?那是因为有些中小学生因为好奇心浏览了一些有害的网络,有的就沉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

不能自拔,整天玩一些有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有人为了玩游戏甚至逃学,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认识网络了吗?你们要恰到好处的利用网络世界哦!

网络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不要因为玩游戏而荒废了你的学业哦。

有很多种,比如说:1、政治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2、政治的本质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4、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5、政治权力来源研究

现代国家发展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转变,由封建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为现代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转变,由封建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9年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为现代。

扩展资料: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因此而签订的《南京条约》,包括香港的割让。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史

真天真。这和打劫有什么区别呢?

前世的我国现代化强国之策,爱国,爱当,外人民,为人民做好事,这些事都与政策相符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