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杠杆并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杠杆并购毕业论文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直活跃在他的生活中,写了1458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些诗在唐代下跌的张承志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艰辛和磨难,也记录在诗人的战争中漂移的命运轨迹。雄厚的写实风格,真挚的情感,杜甫诗歌的表现力的生活。在诗歌中的杜甫生活的追求,可以被划分成4主要时期:在高和蓬勃的精神,浪漫,南北旅游期间,寻求官方没有面对他们,长安万方更加困难时期;,关注的流亡期间和野生房子山寨的望采纳,徜徉在西南的漂移。每一个时期,代表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生活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和情绪和思想的诗人本身环流的变化。杜甫诗歌的生命。

浅谈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释放杠杆收购企业并购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扩展方法。购买的方法在theenterprise,的释放杆购买是一种ofvery,不错的选择,。因为购买只有需要到投资的fewinnate的资金,可以实现经济expansion.Certainly的,这种融资方式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ifand购买方不能够很好的控制风险,然后就回来cancarry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地区theenterprise分为是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本文收购融资方式的enterpriseto开始阐述,然后分析的释放杆financingcharacteristic和优势,那么涉及的风险,购买therelease杆,并提出了对策,结合北京东购买thecase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并适用于本标准发布leverpurchase在我国进行预测。关键词:与采购,融资,发行杠杆收购,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与核心竞争力 2004-11-05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刘阳 2001-11-19 [摘要]由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由此激发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热潮。重大的并购案例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有愈演愈热之势。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展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较,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 第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融资相对容易等。 第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企业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藉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其一,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二,在国际竞争使得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可能过并购以对抗外来竞争;其三,由于法律变得更加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第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节约交易费用:首先,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其次,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的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增加监督,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再次,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最后,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 除了并购能给企业上述绩效以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逐步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竞争已全面地从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为主转向了经济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企业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正是为了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压力作出反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都越来越追求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来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经营,以便开发新市场或者利用生产要素优势来建立国际生产网,而并购是其最有效的途径。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合并和兼并是它们最偏爱的国外生产途径。事实上,1994年和1995年所增加国外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并购引起的。” 二、企业并购的新特点 企业并购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但是在业主企业或家族企业时代,企业并购并不普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演化为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并购才开始活跃起来。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高峰时期在1899-1903年。此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在同行业内部把大量分散的中小企业合并为少数几家具有行业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形成行业寡占。通过这次横向并购,在美、日、德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如美国钢铁公司,资本超过10亿美元,其产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这次并购浪潮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行业性支配企业,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办法并购大量中小企业。此次并购另一重要特点是以纵向并购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50-60年,1967—196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被并购企业已不限于中小企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大垄断公司并购大垄断公司,从而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75-1992年间,1988-199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并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弱者打败强者”的杠杆并购形式,并购范围日趋广泛,并购的目标也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至今方兴未艾。这次并购浪潮和前四次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跨国并购得到进一步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比上年增加了35%,涉及金额达7200亿美元。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城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欧洲企业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对美国阿莫科石油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 第二,巨型化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第四,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第五,并购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默许乃至支持。早在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了顶点并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历这一转变过程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在9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三、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的实质 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表明,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如何形成?传统的以梅森一贝恩范式为代表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理论和波特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在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蒂斯、皮萨诺和舒恩则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嬗变,并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的是,它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不再过多地纠缠于企业的一时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不难发现,很多企业正是试图通过并购来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实现并购,并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思科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世界领先的网问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在ATM网络方面占有市场最大的份额,互联网上80%以上的骨干路由器均来自思科公司,该公司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思科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与它的并购战略密切相关。思科公司在实施其并购战略时,往往将并购的目标瞄准新兴的IT企业。这些企业有极具创意的新技术和好产品,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顶级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四年多的并购过程中,思科公司成功地并购了20多家企业,他们全都有效地融入到思科公司的庞大体系之中,并且都在为思科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着动力。思科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并购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要使企业并购真正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搜寻具有某种能力或作为某种能力基础的资源和知识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这是通过并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即将本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要素与目标企业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 近几年来,在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下,我国企业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热潮。但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真正的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根本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缺乏核心能力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不能持久的“泡沫”。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

杠杆收购毕业论文

Shallowly discussed the enterprise and buys the financing way -release lever purchase The enterprise and buys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s,already became one commonly used expansion method. And buys in theenterprise in the method, the release lever purchase is one kind ofvery good choice. Because the purchase only needs to invest the fewinnate funds to be allowed to realize the economical expansion.Certainly, this financing way also has the certain risk, because ifand buys the side not to be able the very good control risk, then cancarry on the back the heavy debt burden, causes region which theenterprise falls into is in a dilemma.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d buys the financing way from the enterpriseto start to elaborate, then the analysis release lever financingcharacteristic and the superiority, then concern the risk which therelease lever purchases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unifies thecase which the Beijing East purchase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finally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and to applies the release leverpurchase in our country to carry on the forecast. Key word: And buys; Financing; Release lever purchase; Risk guard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

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

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

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

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

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28.盈余管理研究

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31.论绿色会计

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

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

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

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44.试论会计监管

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

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

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

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

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

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

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

3.论杠杆收购

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

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

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

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

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

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

23.债转股问题研究

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

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

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

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

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

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

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

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

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

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

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

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

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三、电算化会计类

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2.电算化系统审计

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5.试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

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接口研究

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件比较研究

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

12.商用电算化软件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

13.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14.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

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8.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23.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

24.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

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27.会计电算化软件和数据库的结合应用

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

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31.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四、审计方面

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

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7.审计质量控制

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1.论审计风险防范

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19.试论审计抽样

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并购与反并购毕业论文

企业并购与核心竞争力 2004-11-05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刘阳 2001-11-19 [摘要]由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由此激发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作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热潮。重大的并购案例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有愈演愈热之势。与前几次并购浪潮相比,此次并购浪潮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这一点对处于并购热潮中的我国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展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较,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 第一,并购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融资相对容易等。 第二,并购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权力效应。企业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藉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其一,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二,在国际竞争使得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可能过并购以对抗外来竞争;其三,由于法律变得更加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第三,并购能给企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节约交易费用:首先,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其次,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的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增加监督,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再次,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最后,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而言,用企业内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 除了并购能给企业上述绩效以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逐步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竞争已全面地从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为主转向了经济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更多企业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正是为了对日益增强的全球市场竞争压力作出反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都越来越追求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来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经营,以便开发新市场或者利用生产要素优势来建立国际生产网,而并购是其最有效的途径。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合并和兼并是它们最偏爱的国外生产途径。事实上,1994年和1995年所增加国外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并购引起的。” 二、企业并购的新特点 企业并购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但是在业主企业或家族企业时代,企业并购并不普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演化为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并购才开始活跃起来。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高峰时期在1899-1903年。此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在同行业内部把大量分散的中小企业合并为少数几家具有行业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形成行业寡占。通过这次横向并购,在美、日、德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如美国钢铁公司,资本超过10亿美元,其产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这次并购浪潮主要是一些已经形成的行业性支配企业,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办法并购大量中小企业。此次并购另一重要特点是以纵向并购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50-60年,1967—196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被并购企业已不限于中小企业,而进一步发展为大垄断公司并购大垄断公司,从而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75-1992年间,1988-1999年达到高潮。此次并购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形式交替出现,并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弱者打败强者”的杠杆并购形式,并购范围日趋广泛,并购的目标也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至今方兴未艾。这次并购浪潮和前四次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跨国并购得到进一步发展。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比上年增加了35%,涉及金额达7200亿美元。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城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欧洲企业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对美国阿莫科石油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 第二,巨型化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第四,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第五,并购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默许乃至支持。早在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了顶点并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历这一转变过程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在9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三、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的实质 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表明,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如何形成?传统的以梅森一贝恩范式为代表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理论和波特的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竞争战略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在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蒂斯、皮萨诺和舒恩则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嬗变,并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同的是,它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不再过多地纠缠于企业的一时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不难发现,很多企业正是试图通过并购来构建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实现并购,并进行资源重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思科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成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世界领先的网问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在ATM网络方面占有市场最大的份额,互联网上80%以上的骨干路由器均来自思科公司,该公司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思科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与它的并购战略密切相关。思科公司在实施其并购战略时,往往将并购的目标瞄准新兴的IT企业。这些企业有极具创意的新技术和好产品,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顶级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四年多的并购过程中,思科公司成功地并购了20多家企业,他们全都有效地融入到思科公司的庞大体系之中,并且都在为思科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着动力。思科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并购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购只是一种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最终目的。要使企业并购真正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搜寻具有某种能力或作为某种能力基础的资源和知识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这是通过并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即将本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要素与目标企业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 近几年来,在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下,我国企业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热潮。但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真正的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根本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缺乏核心能力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不能持久的“泡沫”。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

15093 ·全流通进程对恶意并购的影响 简介:(字数:15190.页数:25) 销售价格:¥12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498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实现条件 简介:(字数:17782.页数:29) 销售价格:¥12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4815 ·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 简介:(字数:12544.页数:21) 销售价格:¥12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4771 ·浅论文化整合在跨国并购中的影响 简介:(字数:10433.页数:19) 销售价格:¥12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4759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对策研究 简介:(字数:16730.页数:28) 销售价格:¥12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460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败因素分析——基于案例的研究 简介:(字数:9743.页数:21 ) 销售价格:¥12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3073 ·从珠海中富并购案看文化整合的力量 简介:(字数:9487,页数:10 ) 销售价格:¥98.00 [工商管理] 10996 ·浅析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简介:(字数:8524,页数:12 ) 销售价格:¥80.00 [工商管理] 9952 ·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购现状研究 简介:() 销售价格: [会计专业] 9948 ·浅析跨国并购对提升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简介:(字数:12583.页数:16) 销售价格:¥10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9199 ·我国企业并购问题浅析 简介:(字数:7717,页数:09 ) 销售价格:¥98.00 [工程管理] 7713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整合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简介:(字数:8056,页数:11 ) 销售价格:¥118.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7452 ·战略计划和尽职调查在并购中的重要性:澳大利亚视角 简介:() 销售价格: [经济管理类] 7399 ·浅谈中国企业现金并购中的融资风险 简介:(字数:7091,页数:06 ) 销售价格:¥118.00 [财务管理] 1733 ·外资在华并购的垄断倾向与应对策略 简介:(字数:12367,页数:17) 销售价格:¥50.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728 ·从凯雷收购徐工案看我国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 简介:(字数:7636,页数:13 ) 销售价格:¥50.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71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探析 简介:(字数:11989,页数:19) 销售价格:¥50.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656 ·从法国SEB并购苏泊尔探讨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趋势 简介:(字数:10512,页数:15) 销售价格:¥60.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622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简介:(字数:9352,页数:14 ) 销售价格:¥50.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1614 ·探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的引导和利用 简介:(字数:7896,页数:12 ) 销售价格:¥60.00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并购整合在企业并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统计表明,大约有50%至80%的并购都出现了令人沮丧的财务状况。一流的学术与商业研究机构近几十年来对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并购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的下降造成被并购企业生产力降低;对不同的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而且几乎9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现象都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不成功密切相关。下面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如何整合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并购完成之后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并不一定保证并购的成功,但无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必然导致并购的失败。一、派出人力资源整合的协调小组并购完成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有一种被吞并的感觉,容易对并购企业产生敌意。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耐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才能妥善处理这种问题。如果双方的敌视状况不能有效改变,并购双方的管理者必然矛盾重重。因此,并购企业需要单独组建一个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包括三方面成员: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部分被兼并企业员工和聘请的企业人事管理专家。该协调小组直接向并购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策划和领导人力资源整合的全部运作。并购企业应当对协调小组的职责权力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当人力资源整合完成以后,协调小组宣告解散。二、稳定人力资源政策,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1、并购企业要明确对人才的态度。并购企业对人才的态度将会影响目标企业员工的去留。如果并购企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目标企业的员工就会感觉继续留任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2、并购企业还应采取物质激励措施。良好的态度必须落实到物质层面。在明确重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之后,并购企业要出台详细的人才挽留激励措施。一般来说,如果并购企业能提供更好的雇佣条件,目标企业员工必然愿意留守。3、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人才固然重要,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不同。由于社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供给量比较大,人才的可替换性也就相应变大。知识密集型产业正好相反。由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社会所能提供的知识型人才也就相对较少,这使得该产业的企业对人才的依赖非常严重。因此,人才挽留对发生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并购至关重要。对于管理人才,我们一般应该侧重考察其过去的经营业绩。如果目标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效益不佳,这说明管理人才不适合留任,自然可以淘汰。如果目标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良好,这说明其管理层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考虑留任。对技术人才,我们就应该从技术角度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由相关的技术专家对目标企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成果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估;二是由目标企业管理层对技术人才的能力、潜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评价;三是由协调小组给出评价。对核心人才,协调小组必须尽力挽留。所谓核心人才,是指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他可能是管理人才,也可能是技术人才。核心人才是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的工作重点。核心人才的挽留应该从法律、物质和精神三方面着手。在法律方面,就是尽快与核心人才签订劳动合同,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将并购企业对其的各种承诺固定下来,从而使核心人才打消顾虑,对未来有充分的信心。并购企业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加上“竞争禁止条款”,即明确规定核心人才不得在离开并购企业后直接投奔并购企业的竞争对手。在物质方面,主要是完善物质激励措施。关键是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使核心人才的劳动报酬与劳动付出相当。报酬方式可以多样,现金、股权、期权等方式可以交叉使用。总之,不能使其报酬低于原企业的报酬。在精神方面,主要是尊重核心人才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凸显“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别要使他们获得一种受重视、受尊敬的感觉,彻底抛弃被控制、被监管、被排斥的感觉。三、向被并购企业选派主管人员向被并购企业选派忠诚的管理人员担任主管是对被并购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的最直接、最可靠的办法。这要求被选派的人员具有较高管理素质,能取得各方面信任,否则会给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人才流失、固定客户群消失等许多不良后果。在跨行业并购的情况下,如果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的业务不很熟悉,并购方也可以考虑不派出主管,而留用原企业主管。这种情况下,并购方可以通过各种报表及时掌握该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间接控制。此外,并购方不应在并购后立即向目标企业派出主管,应给被并购企业一个适应过渡期。四、加强并购双方员工的交流和沟通在留住目标企业员工后,并购企业应考虑加强并购双方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并购完成后,并购双方的员工都会有一些顾虑。并购企业的员工担心被目标企业员工取代,目标企业的员工则有当“二等公民”的自卑感。此时,沟通便成为一种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提高士气的重要方式。为了避免员工抗拒收购,并购企业应安排一系列员工沟通会议,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如并购的目的、股权的变化、未来的经营方向等。事实上,要取得预定的整合效果,一定要取得内部人员的认同。五、出台全面政策,调整人员在充分的沟通并了解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后,并购企业可出台调整目标企业的原有员工的全面政策。并购企业对留用的员工要尽快安排具体岗位,对辞退的员工要作好劳资清结工作。还有一些资料可以上传给你做参考,你给我留个邮箱,或者直接找我!

二班四班的是谁,我是王平阳~叫你们不要百度你们还给我百度!

关于杠杆收购的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有一定的格式,这个格式老师一般都会交代。事实上,学校会指定列印社去帮你排版,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内容写完,不必在格式上花费时间。写作的网站有很多,比如小柯毕业论文,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多下载一网上的内容,在里面找思路,多看多看,自己写的时候可以综合这些思路列个大概作为参考,整理新增一下自己的思路在里面,查询各种文献资料自己整理归纳填充进去(当然你得自己脑子里有东西,前面看论文也是帮助你找思路)。这样既丰富又不是抄袭,还能快速找到方向。

首先,要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从大三时就开始关注。其次,这个题材某某和某某都研究过,某某写过什么什么书,我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最后,前一段时间新闻上出现过什么什么事件,我所研究的课题正好可以对解决这个事件有所助益。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都是找小柯毕业论文写的,都过了,基本都是和学校要求是一样的。题目和大纲如何确定 首先是写你擅长、感兴趣的方面 其次就是要有新意 可以查阅5年内的期刊文献 同时结合时政热点去写 ,前文说有人确定好了题目和大纲后 导师问为什么选这个题材 然后就被迫换题啦 我觉得挺遗憾的

论文开题报告通常有模板 包括选题背景、意义、内容、中外成果研究和参考文献 考察的是你对你的选题有没有大体上的掌握能力 有没有对你要写的论文有一些研究和想法在网上找了一家流星毕业论文网的网站做的,虽然最后也过了,但享受不到写作的乐趣。 所以,建议咱们还是要静心。共勉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专案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体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体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体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写论文首先要开题,即确定题目,开题可考虑的因素:题目不宜过大,小些容易掌握,题目涉及的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目力求新一些,不要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馒头。其次要广泛查询资料,蒐集与论题有关的材料,包括著作、论文、网上资料。接下来就是撰写初稿,列出提纲,应该有以下内容:现状、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观点、立论理由、依据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初稿完成后要多方征求意见,加以修改。象小柯毕业论文,很多人都是在他们那写过并最后通过的。不想最后查重焦头烂额的话,就是自己写。 什麽麽意思呢?下载大量有关的文献,多读,把内容类似的部分,自己整合出来。所以其实说的都是别人写过的,但是查重能过。但凡简单复制贴上的都能查出来,一句都能挑出来。自己写的越多,最后没时间了还可以有贴上一小部分。

负责的导师在写作前一般都会问学生论文要写的问题 他主要是想知道学生对这个选题掌握得如何 他问你的问题 你如果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 导师觉得你写这个题目只是敷衍他 没有走心 肯定会让你换题目的 但是如果你能说出自己的道理 尤其是结合著时政热点去谈 他百分百会让你过我知道一家比较不错的网站,叫小柯毕业论文的,写作速度快,通过率还高,最主要的是安全,你可以试一下。根据各个作者和关键词,去找些相关的文章,看这人有没有一稿多投,更有甚者,在国内有些在职的人(往往是高官或企业老总),为了毕业就拿学生的资料稍做改动胡乱写了一篇,在这里我强烈鄙视这帮垃圾!所以一概拒稿。我觉得我们好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做一稿多投或者重复发表,因为这极有可能会被查出来的。一般好一点的杂志都会提供审稿人一个月免费使用文献资料库,因此大部分资料都是能查出来的。

毕业论文是求不来的 网上下载的也是通不过的 你要是没时间做的话 建议找人代写 原创的那种 祝你好运 需要的在校研究生团队可以帮你的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不过劳烦抄新点的,07年以前的就不要来了,多整点资料,不要一堆字,来个表格也行啊。。。。还有,资料啥的,一定要知道是怎么来的,不要一问三不知,问你个率什么的,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老师原话。。。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可以找一些好的机构代笔,比如名气比较大的小柯毕业论文,可以参考一下。引言,通常也就是交代你问题的背景,突出问题的严重性,你工作具有的意义,你分析问题的角度,简要说明你的工作,全文的组织结构。总结,需要对自己工作的贡献进行提炼,如果自己的方法能够应用到更广阔的问题域会更好。参考文献,要有分量,重要期刊、会议的文章才行,表明你研究的点十分重要。要新,表明你的研究吸取了最新的成果,同时在圈内你的研究点得到大家持续的关注。

提供一些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9.会计资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13.论企业分部的资讯披露 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资讯披露问题研究 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资讯质量研究 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资讯披露问题 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资讯披露制度初探 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 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 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 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 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28.盈余管理研究 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0.网路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31.论绿色会计 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 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 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 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44.试论会计监管 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 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 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 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 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 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 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资讯披露 3.论杠杆收购 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 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 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 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 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 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 23.债转股问题研究 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 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 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 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 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 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 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 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 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 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 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 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 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三、审计方面 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 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 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7.审计质量控制 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1.论审计风险防范 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19.试论审计抽样 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四、电算化会计类 1.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2.电算化系统审计 3.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4.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5.试论会计软体的发展思路 6.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会计电算化软体和资料库的介面研究 8.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体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9.中外会计电算化软体比较研究 10.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1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新特点研究 12.商用电算化软体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 13.会计软体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 14.我国会计软体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15.会计电算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6.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体市场中的问题与调查 17.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8.会计软体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9.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20.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21.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22.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23.会计电算化软体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 24.计算机网路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25.会计电算化在我省开展的现状研究 26.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27.会计电算化软体和资料库的结合应用 28.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9.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际使用的几点看法 30.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31.Foxpro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

中国论文网

怎么不求你姐姐我啊???

问题一: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怎样写比较好? 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 问题二:两方面对比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我建议开头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一语点重主题,中间要找你个关键的点来对比,注意这几个关键点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按什么来比,要条理清楚,从宏观到微观。 问题三:大家觉得哪个毕业论文题目比较好写? 我觉得毕业论文还是写些比较空的理论性强的东西好点吧。参加实际工作的人的理论未必能强到哪儿去,而且还比较现实,忽视理论,没有 *** ,所以理论性的东西有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写出来差距会小一点。 而和实际工作结合性强的东西,没有参加工作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凭空想象也不靠谱。 就象画画一样,画人最难,大家都见过。画鬼最容易,谁知道象不象? 问题四:会计论文哪些题目比较好写? 提供一些会计学年论文的参考题目,供参考。 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 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 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 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 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 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 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 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 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 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 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 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28.盈余管理研究 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31.论绿色会计 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 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 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 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 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 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 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 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 44.试论会计监管 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 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 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 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 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 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 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 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 3.论杠杆收购 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 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 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 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 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 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 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 23.债转股问题研究 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 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 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 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29......>> 问题五:到底什么叫论文?论文一般怎么写?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 问题六:论文怎么写? 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 问题七: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啊?题目什么的最好选什么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专业,同学们在撰写本专业毕业论文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 *** 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 问题八:管理学毕业论文选什么类型题目好做 您的工商专业的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顺利 提供一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企业中“跳槽”现象的原因及举措分析 1、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2、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 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4、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研究 5、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 6、县域经济问题研究 7、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问题研究 8、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9、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问题研究 10、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研究 2、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3、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4、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6、论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 7、我国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 8、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9、企业并构中的 *** 行为分析 10、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析 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2、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 3、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认知 5、组织文化的建设 6、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7、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8、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研究 9、组织中的有效沟通 10、沟通的艺术 11、企业管理沟通中的误区及对策 12、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3、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4、如何留人――企业薪酬与福利设计 15、领导者的有效集权与授权 16、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17、管理机制的变革及创新 18、如何实现有效地激励 19、员工激励及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20、领导理论综述 21、由动机理论谈员工激励 22、企业高效团队的开发与管理 23、组织绩效的有效监督及衡量 24、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研究 25、企业价值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建设 26、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27、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 问题九:我想写一篇关于微博的论文,怎样写会比较有新意,从哪个角度?选题最好小一点 你可以看一下IT龙门阵“中国本土化O2O发展趋势”那一期,参考炳叔还有客多CEO对O2O的看法

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论文开题报告

谈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企业一定时期成本支出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收益的实现。同时,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动,也会对其收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重视分析成本变动对收益的影响。笔者试从企业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角度,谈谈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一、经营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企业的成本按其特征可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在相关范围内,企业产销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其固定成本总额,但它会使企业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发生升降,从而提高或降低企业收益的实现。假设甲、乙两企业有关数据如下(表一):项目 甲企业 乙企业产品销量 10000件 10000件单位售价 50元 50元单位变动成本 30元 20元固定成本总额 100000元 200000元税前收益 100000元 100000元由表一可知,尽管甲、乙两企业成本结构不同,但是其实现的税前收益是相同的。由此看来,似乎成本结构对企业收益没有影响,然而,若甲、乙两企业的销量变动,对收益的影响却大不一样。如甲、乙两企业销量分别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其销量变动对收益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二):项目 甲企业 乙企业产品销量 11000件 11000件单位售价 50元 50元单位变动成本 30元 20元固定成本总额 100000元 200000元税前收益 120000元 130000元显然,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一样,而企业收益增加的幅度不一样,这种效益变动幅度大于销售变动幅度的现象,正是经营杠杆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结构的企业,相对于低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结构的企业,其经营杠杆功能强(如上例乙企业),经营风险也较大。反之,其经营杠杆功能弱,经营风险也较小。企业的经营杠杆可用经营杠杆率表示。经营杠杆率(DOL)=收益变动率÷销售变动率或 =边际贡献总额÷税前收益根据表一资料,甲乙两企业经营杠杆率分别为:甲企业:DOL=(50-30)×10000÷100000=2(倍)乙企业:DOL=(50-20)×10000÷100000=3(倍)甲企业收益增长是其产品销量增长的2倍,也就是说,销量若增长10%,其收益将增长20%(10%×2);同理,乙企业的收益增长为其产品销量的3倍(即收益增长30%)。一般而言,企业经营杠杆率,随着销量的增加和收益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越接近于损益均衡点,经营杠杆率越高,当企业收益趋于零时,经营杠杆率表现为无穷大。必须指出的是,经营杠杆的影响是双向的,若企业的销量下降时,其收益也是以销量下降的若干倍数降低的。因此,根据经营杠杆的特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它来控制、调节其经营活动。由经营杠杆率的上述公式可进一步推导得:经营杠杆率=(税前收益+固定成本总额)÷税前收益=1+固定成本总额÷税前收益从该公式计算的结果可知,企业只要存在固定成本,经营杠杆率总是大于1,并且经营杠杆率随着固定成本总额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企业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的比重愈大,经营杠杆愈高;反之,经营杠杆率则愈低。所以,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对固定成本支出加以合理控制,不仅能提供等额的收益,而且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还可将经营杠杆率公式作如下调整:经营杠杆率=边际贡献总额÷税前收益=单位边际贡献×销量÷(单位边际贡献×销量—固定成本总额)可见,经营杠杆率随着产品销量的变动而呈反方向变动,即销量上升,经营杠杆率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也降低;反之,销量下降,会导致经营杠杆率上升,从而增大企业经营风险。所以,企业应充分利用其现有生产能力扩大销售,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收益,又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二、财务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举债是不可避免的,若企业大量举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会较大,将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急剧上升,对企业收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而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来自于财务杠杆的高低。所谓财务杠杆,是企业每股收益对营业净利的敏感程度,或者说是企业负债对普通股股东收益的影响程度。财务杠杆的功能可以用财务杠杆率表示。财务杠杆率=纳税付息前收益÷(纳税付息前收益—利息费用—优行先股股利)财务杠杆率反映了企业纳税付息前收益与普通股股东分配利润的关系。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举债比例愈大,负债利息愈多,其财务杠杆率愈高。因此,财务杠杆率又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假定甲、乙两企业有关财务资料如下(表三):项目 甲企业 乙企业资本结构 股本100万元(5万股) 股本50万元(2万股)负债50万元(年利率8%)纳税付息前收益 10万元 10万元利息(年利率8%) - 4万元税前收益 10万元 6万元所得税(33%) 3.3万元 1.98万元税后利润 6.7万元 4.02万元每股收益 1.34元 2.01元财务杠杆率 1 1.67注:甲、乙两企业股本均为普通股。从表三可知,由于甲、乙两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影响也不同。乙企业的财务杠杆率高于甲企业,所以,导致乙企业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大于甲企业(即2.01元>1.34元)。从股东的角度讲,只要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的财务杠杆就能为普通股股东增加收益,举债是有利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没有理由拒绝运用财务杠杆。另一方面,财务杠杆率越高,对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越大,表明企业财务风险越高。所以,企业运用财务杠杆时,必须把股东可能取得的较高收益与其可能承担的财务风险进行权衡、比较,尽量减少财务杠杆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三、复合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复合杠杆,是经营杠杆作用与财务杠杆作用对企业收益的综合影响。如前所述,经营杠杆是指固定成本对企业收益(EBIT)变动的影响,财务杠杆是指企业负债对普通股每股收益(EPS)变动的影响。经营杠杆决定着企业的收益,而财务杠杆决定着企业收益如何以每股收益的形式分配给股东。从时间上看,经营杠杆的作用在前,财务杠杆的作用在后。企业复合杠杆的作用可用复合杠杆率表示,其计算方式有两种:1、复合杠杆率(DCL)=经营杠杆率(DOL)×财务杠杆率(DFL)2、复合杠杆率=(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利息—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率)〕假定将甲、乙两企业有关资料整理如下(表四):项目 甲企业 乙企业1.销售收入 500000元 500000元2.减:变动成本总额 300000元 200000元3.固定成本总额 100000元 200000元4.纳税付息前利润 100000元 100000元5.减:利息 - 40000元6.税前利润 100000元 60000元7.减:所得税(33%) 33000元 19800元8.税后利润 67000元 40200元9.每股收益 1.34元 2.01元10.经营杠杆率〔(1-2)÷4〕 2 311.财务杠杆率(4/6) 1 1.6712.复合杠杆率〔10×11或 2 5(1-2)/6〕根据表四资料,甲企业的复合杠杆率为2;乙企业的复合杠杆率为5.若甲、乙两企业价格与成本水平不变,销售收入均增加10%,则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为:甲企业的税前净利、税后净利将增加20%(10%×2),分别为120000元和80400元;乙企业的税前净利、税后净利将增加50%(10%×5),分别为90000元和60300元。反之,若甲、乙两企业的销售收入均降低20%,则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为:甲企业的税前净利将降低40%(20%×2),为60000元;税后净利也降低40%,为40200元。乙企业的税前净利将下降100%(20%×5)而为零。企业为了向股东提供理想的收益,必须合理地匹配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寻求适当的复合杠杆,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实现企业收益最优化。一般情况下,高经营杠杆率与高财务杠杆率的配置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们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剧烈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增大。所以,企业应将高经营杠杆率与低财务杠杆率配合,即企业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时,其资金筹集来源可主要采取增发普通股股票方式,并视情况少量举债;或将低经营杠杆率与高财务杠杆率配合,即在企业较少地扩大投资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负债筹资规模。这样,通过调整投资规模、改变筹资结构等来选择适合企业的复合杠杆,尽量减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以供参考!PS;你悬赏太低了,呵呵!

第 2 9卷 第 1 2期2 0 0 1年 l 2月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J ou r n a l o f S ou t h Ch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no l og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V0 J . 2 9 No. 】 2De c e mbe r 2 0 01文章编号: 1 0 0 0~5 6 5 X( 2 0 0 1 ) 1 2— 0 0 1 4- O 4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及应用前提条件分析崔 教(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0 )摘 要:针对西方财务理论中两个微观经弃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 利用数学变换 . 研 究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沿企业收益流作用的机理 ; 得出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 系数计算的快捷方式; 并着重分析 了经营扛轩与财务杠杆应用的前提每件 , 指出传统财务理论中经营扛轩与财务扛轩计算与应用时不加 任何条件是 不完善 的. 研究结果对企业如何运用微观经济杠杆进行利润和风隆预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美键词:微观经济杠杆原理; 经营杠杆;财务杠杆; 杠杆系数;利润预刹; 风险控制中图分类号:F 2 7 5 5 文献标识玛:A1 问题 的提 出所谓微观经济杠杆 原理 , 就是指当经营杠杆 和财务杠杆存在时, 销售收入 的波动会 导致营业利润和每股收益发生更大的波动 . 因此, 企业可以利用杠杆原理预测经营利润和每股 收益, 也可以在决策时 .有意识地选取适合 自己情况 的杠杆值 。 有效地规避风险,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观现代财务管理论著。 “ 杠杆” 一词提得越来越多。 但 目前国内外有关 书籍 中所介绍 的内容还存在 F不 足 :( 1 ,杠杆系数计算公式 比较抽象, 影 响了初学者对微观经济杠杆原理的深 刻理解 , 也不便于企业对各种馈观经济杠杆的灵活应用.( 2 j没有对财务杠杆系数进行分解 , 因为财务杠杆是由于利息或优先股股息的存 在而存在的. 那, 厶当利息和优先股股息 同时存在时, 它们对财务杠杆系数的贡献各是多少?它们各 自对财务杠杆系数的贡献之问是 什么关系?了解这一点 , 对那些正在考虑是通过调整债务还是调整优先股来改变财务杠杆系数的企业管理者来说 。 是非常必要的.收稿 日期 :2 0 0 1—0 8—2 1*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叠资助项 目( 7 0 0 7 2 0 6 )作 者简 介 :崔 毅 ( 1 9 5 1一) , 女 , 教 授 . 主要 从 事财务 决策 、 数 基经济、 企业诊断研 究( 3 )当销售 收入 变化 时 , 可 以反 用 杠 杆 系 数 的定义公式方便地求出预测期 的经营利润 、 每股 收益的变化率. 因为经营利润变化率 =经营杠杆系数 ×销售收入变化率, 每股收益的变化率 =财务杠杆系数×销售收入变化率 那么 , 预侧期 的税前利润 、 税后利润、 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是否也可以利 用微观经济杠杆原理知识 , 仅通过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得到?回答是 肯定 的( 4 )运用经 营杠杆 与财务杠杆原 理进行分析时, 其前提条件有 哪些?这些在所 有的财务管理教科书和论著中都没有清晰的阐述.本文正是基于上面的思考 , 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经营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出发 , 进行~系列的数学变化 , 试 图就杠杆的存在 、 杠杆系数的计算、 杠杆对各利润的影响等同题给 出形象、 直观、便于理解、 便于记忆的表述 , 并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中内含的假设条件 明朗化. 其 目的是 帮助大家对这些微观经济杠杆原理 有更深刻 的认识 , 促进企业管理 者准 确地 、 主 动 地运 用 微 观 经 济杠 杆 原 理去进 行利 润预测 和控制 风 险.2 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 系数的快捷计算及杠杆原理在企业的收益流中, 有七个相关联的数量概念 :销售收人、 贡献毛益、 营业 利润即息税前利润、 税前 第 1 2期 崔 毅 :经营扛杆 与财 务杠杆原理 及应用前提条件分析 1 5利润 、 税后 利润 、 属于 普通 股股 东 的收人 、 每 股收 益它们之问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运算关系 , 我们可以画一条直线及六个点( 如图 i所示) , 更形 象直观地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 销售收人 ( S)减去变动成本( b S, 其 中 6为变动 成本率)得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减固定成本( F)得营业利润( EB I T) , 营业利润减利息费用( I )得税前利润( EBT) , 税前利润减应 纳所得税( EBT×T, 其中 T为所得税税率) 得税后利润( E A7 ’ ) , 税后利润减优先股股息( D)得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 再除以普通股股数( m)即是每股收益( EP S)一 一应纳所得 税辆 一 )贡献毛益 属r普通股S S—b S E B I T 3 r E AT 腔求的收^ E P SEBF T+ 删 一D圈 1 企业收益漉 中各项之间的关 系Fi g 1 The r el at i ons hi p amon g di f f e r e ntv a r i a b l e s a l on g t he r ev e n ue f l ow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经营杠杆度 DOL : EBI T变化 的百分 比销售收人变化的百分 比 = 垒S b SS 6S — F财务杠杆度 DF L :EP S变化的百分比( 1 )E B I T 变 化 的 百 分 比 = 篓 = 一 墨 ! r ? 、 n 、EBI T J一我们对它进行一系列的数学变化, 就会发现更为简便的表现方法 , 容易记忆且应用方便D = = ; = EBI T + F 贡 献毛益 …EBI T 一 经 营利润DFL EBI T EBl TEBI T — J一 EBI T — I一 墨 旦 =! : 壁 . . 旦 ! 。 一 EBI T 一 ,一 船 EBTE BI T EB ( 1一 T)E BT EBT( 1一 T)一 D而EBI TT .旦 ( 4 ) EAT D EB 一 、吖显然, 经营杠杆是由于 F的存 在而存在; 财务杠杆是由于 I、 D 的存在而存在 我们可将 由于 J的存在而产生的杠杆 系数记作 DFL 、 由于 D 的存在而产生 的杠 杆 系 数 记 作 DFL 则 财务 杠 杆 系数 就可分解为: DF L = DFLf×DF Ln.其 中 :叭 = = 六DFL。 — EB I T - I =( 6 )EBI 丁 ,一 … ‘由式( 3 ) 可知 : 经营杠杆系数DOL是由于 F的存在而存在, 并且 DOL恰好等于 F所在的第二区问前后两端点所代表的利润值之比, 或更形象地表述为:由于 F的存在而产生的经营杠杆系数 DOL就等于F前面点的值除以F后面点的值 . 同理由式( 5 )得 : 由于 ,的存在而产生DF L 就等于 , 前面点的值除以 J后面点的值 .由式( 6 ) 得 : 由于 D 的存在而产生 nF L n就等于D前面点的值除以 D后面点的值. 因此, 可画出图 2 .由图2可得到如下一组结论( 如图2的上半部分) :( i )若 F、 I 、 D均不为0 , 那么 F、 , 、 D分别像一个固定的支点一样, 形成 了三个杠杆作用点 : DOL、DFL. 、 DFLD, 而每一个杠杆的大小就正好等于支点前面的点除以后面的点所得的值 . 由于直线上点的值从左 向右依次减小 , 因此 D0L、 DFL J 、 DFL D都大干 l , 对销售收人的变化率起一个加剧放大作用( 2 )若 F、 J 、 D 中 I= 0或 D = O ( F为固定成本 , 一般不可能为 0 ) , 则在第三或第五区间就没有形成杠杆效应 , 也即 DFL ,=1或 DF LD=i, 该区问两端点所表示的利润的变化率相等.( 3 )第一、 四区间分别减去 b S、 E BT× T所形成后端点 ( 1一 S、 EBT( 1一 T)与前面 的点 S、EBT有一个 比例关系 , 而第六 区问是除 以固定 的数, 因此 当销售收人发生变化时, 第一、 四、 六区间的两端点表示 的数( 或利润)的变化率总是相同的.( 4 )应用结论 ( 1 ) ~ ( 3 ) 叉可得到如下4 点结论( 如图 2的下半部分所示) . 即当销售收人增长( 或下降 ) n% 时 :① 贡献毛益也增长( 或下降) n%( 因为第一 区间没 有杠杆 作用 )② 由于经营杠杆的作用, 营业利 润将增长( 或下降) DOL×d%.③ 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增长 ( 或下降)幅度相同 , 均为 DFL,×Do上 ,×n% .④ 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收人和每股收益增长( 或下降)幅度相同, 均为 DF LD×DF L ×DO L×d% l 6 华 南 理 工 太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2 9卷. ——— 一 ■ 广 — 。《 日 《 日 日 < 日 一 上升 辟a %第 一 十托杆DOL作用 第= . 个 杆 D , . 作用5 " b S 也 }升或下降a %r升或 律 升或 r降00f D x} i OL第三个机杆DF L 。 作用! D 毫 F I . D O L 。 l 嚣 I N ) L i ) H , O } 0 } k n i 粕 } ) H 1 b图 2 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示意 图Fi g. 2 The s c he mat i c di ag r am o f t he o pe r a t i ng l ev e r a ge a nd f i na nc i al l ev e r a ge s结论( 4 ) 可表述为: 当销售收入上升( 或下 降) 时, 不仅预测期经营利润、 每股收益的变化率可 以通过简单的乘法运算得到 . 而且预测期的税前利润 、 税后利润 、 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的变化率也都可 以利用微观经济杠杆原理知识通过简单 的乘法运算就可得到: 这些利润中某利润 的变化率等于该利润前面各杠杆系数与销售收入变化率的乘积.3 应用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进行分析预测的前提条件笔者 目前所看到的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书籍在介绍杠杆效应理论时, 都没有 明确指出运用该理论的前提条件 , 下面我们从公式( 1 ) 、 ( 2 ) 出发 , 探寻运DFL EBI TEBI T — 一用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前提条件.( 1 )我们分析公式( 1 )的推导过程 :DOL=E BI T变化的百分比 /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L Y E BI T / EBI T△S/ S 一[ ( s 1 一旃1 一F ) 一( S—b S—F) 3 / ( S一硌 一F)( S 1一s) / s( S 1一S) ( 1一b ) / ( S—b S—F) ( 1—6) S( S1 一S) / S —S一 S—F( 其中 S1表示预测期的销售收入)由此可见: ( 1 ) 式成立内含假设条件 : 预测期 内成本 结构保 持不 变 .( 2 )我们分析公式( 2 ) 以及公式DF L ×DF LD的推导过程DF L = EPS变化 的百分比 / EBI T变化的百分比 : =I [ ( E B I T 1一 ) ( 1一T) 一D] / m一[ ( E B I T— ) ( 1 一T) 一D] / m} / ( E B I T—I ) ( 1一T)一D] / m旦 : . EBI T — I一 删( E B I T 1 一E B 1 T) / E B I T亘 旦 =EBI T — 一E BI T E BT( 1一 T)EB丁 EBf ,( 1一 丁)一D面 E B I T· E A = T 面 =D F L,× DFL。( 其中, EB1 T1表示预测期的营业利润 , T表示适用税率, 表示普通股的股数)由此可见 , 公式 ( 2 )及公式 DF L = DFL r×DF L D成立 内吉假设条件 : 预测期内财务结构 、 利息率 、 适用税率 、 优先股股息率保持不变综上所述 , 运用经 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进行分析预测时, 必须满足其 前提条件 , 即: 企业预测期内成本结构 、 财务结构、 利率、 适用税率、 优先股股息 第 1 2期 崔 毅 : 经 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聂应用前提条件分析率 均保 持不 变4 结 论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 I )得 到 了一 套 DOL、 DF L 、 DF L 的快捷 计算方法. 企业分析预测人员可以不必记忆 那些抽象烦琐的公式了 运用快捷方式 其计算结果 与传统方法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 但过程大大简化 特别是当销售收入变化率有多种 可能时, 其方便性就更加明显 .( 2 )财务杠杆 系数 DFL可 分解 成: DFL=DF L』×DF L J ]这样不仅计算简便, 而且有 利于分析利息 、 优先股股息对财务杠杆大小的影响 , 为企业管理 者通过 调整 财 务杠 杆 大小 而 获 取杠 杆 收益 、 控制 财务 风险提供 了更 加有效 的手段( 3 J无论是经营利润、 每股收益的变化率, 还是税前利润 、 税后利润 、 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收人的变化率都可 利用杠杆 效应 , 通过简单 的乘法运算使可得到. 另外, 由于销售收入与贡献毛益之间 、 税前利润与税后利润之间、 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收入与每股收益之间不存在杠杆 , 即财务杠杆系数 为 I , 因此它们前后两者之间的变化率总是相同的, 只要计算 出其中一个的变化率 , 也就知道了另一个的变化率( 4 )杠杆效应理论有非常严格 的前提条 件 运用时要 充分 考虑 到 这一 点, 虽 然杠 秆 效 应 理论 所 包古 的“ 决策一 结 构一杠 杆一 风险一 收益” 之 间 的关系对任何企业的中长期决策都有借鉴作用 , 但从前提条件“ 成本结构、 财务结构 、 利率 、 适用税率 、 优先股股息率保持不变” 可以看出, 杠杆效应理论中介绍的计算公式及技巧更适合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进行短期 预测 和风 险控 制.笔 者撰写 此文 的 目的是希望 让更 多的 人在 财务分析与预测时能使用我们发现的经 营杠杆、 财务杠杆与总杠杆 的这种 陕捷计算办法, 同时注意杠杆 运用的前提条件 , 并在实践 中有效地 防止因没有考 虑杠杆运用前提条件而发生分析错误和预测失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 S t e p h e n A Ro s s , Ra n d o l D h W We s t e r f i e l d, J e f f r e y FJ a f f e公司理财 M] . 吴世农, 沈艺峰等译 北京: 机械工业 出版社 . 2 0 0 0 .[ 2 : Ar t h u r J Ke o w n , Da v i d F S c o t t 、 J o h n D Ma r t i n等 现代财 务管理 基础 【 M J朱武祥译 北京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 1 9 9 7[ 3 王庆成 , 王化 戚 西方 财务管理 M 北 京 : 中国^ 民大学 出版社 , l 9 9 54 ] 邵希娟, 崔 毅. 企业风险与杠杆效应 J 山西大学学报( 社科 版) , 2 0 0 0 ( 4 ): 5 7—5 8l

论企业如何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在企业资金结构中,合理的安排负债资金,对企业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的负债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负债资金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负债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之一,负债筹资可使企业所有者获得高于息税前利润率的收益。负债筹资还可以节税和降低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负债筹资也起到消极甚至破坏性的作用,那就是它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扩大企业所有者的负担等因此,负债结构的恰当与否是企业加速发展或遭遇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就财务杠杆原理及作用进行分析讨论,诣在帮助企业正确的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安排企业资金应用。 � � 一、财务杠杆作用 � �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大幅变动的现象。换句话说,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相反,企业赢利水平越低,债权人照样拿走某一固定的利息,剩余给股东的回报也就愈少。当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 � � 所谓“财务杠杆作用”是指在资本结构中,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资金,例如公司债或优先股等。由于支付公司俊的利率或优先股的股利是事先约定的,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商于此项固定利率时,则支付公司俊利息或优先股股利以后,所余归普通股享有的利润便增加,这种情形就普通股而言。其投资报酬率可以提高,这便是财务杠杆作用;反之,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营业利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公司债的利率或优先股的股利是固定的,即使营业利润小于约定利率公司仍需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则公司利润在支付利息或优先股以后。所余给普通股东享有的利润便将减少。这种情形就普通股而言,投资报酬率便将降低,称之为“财务杠杆反作用”。 � � 企业之所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进行负债筹资,就是因为优先股股利和公司俊利息具有固定的性质。在企业的全部资本收益率高于固定的优先股股利或公司债利率时,能够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高的收益。 � � 二、财务杠杆的作用的影响因素 � � (一)公司本身资本净值的大小 � � 债权人或优先股股东的保障在于普通股资本净值的大小,资本大者对债权人保障就大,资本小者对债权人保障就小。从公司本身来看,如果万一经营结果较预期利润差时资本大而负值少者其支付利息不会太多,公司仍可承担。但资本小而负债多者,因支付的利息金额太大,利润减少便不足支付利息,而使公司遭遇困难。例如:甲企业原有资本200万元,按年利率6%借人资金100万元,预期经营利润30万元,除了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外,剩余24万元,作为其资本200万元的投资报酬,则投资报酬率为12%。不过经营活动成败莫测,若该企业某年经营利润仅6万元,还能按约定利率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只是普通股无利可获而已。若该企业资本仅100万元,也按年利率600借人资金100万元,己不足支付借款利息6万元,企业持续经营将遭遇困难。可知资本的大小,影响公司的举债能力。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债务总额占全部资金的70%-80%。 � � (二)借款利率的高低 � � 借款利率越低,对举债的公司越有利,即使营业利润减少仍可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对于资本的投资报酬率的影响较小。如前例某公司原有资本200万元,借人款项100万元,借款利率仍为6%,当其经营的报酬率为2%时,报酬所得为300万X2%=6万元,支付借款利息后普通股毫无所获,如果借款利率5%同等情况下,可以借款120万元。 满足投资报酬支付利息要求,如果借款利率4%,同等情况下可以借款150万元。可见借款利率越低,可借款筹资的金额越大,财务杠杆作用也随之增加,反之,借款利率越高,财务杠杆反作用的可能性越大,自然对举债予以限制。 � � (三)经营风险的大小 � � 就普通股而言,无论在营业利润的分配或是结束清算时对于公司财产的分配,其次序均在公司债及优先股之后公司有利润,应当优先支付利息或优先股股利,剩余者才供普通股分配,所以当公司债或优先股的数额越大,则普通股风险越大。另外,每一个企业的特有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果一个企业不通过举债筹资,那么它只有经营风险。如果举债筹资,那么它所承担的风险不仅有经营的风险,还有财务风险。而且,一个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也大小不同,凡是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小的,则在财务管理上,可以稍微增加财务风险,运用财务杠杆;如果业务收人不太稳定,风险大的,则在财务管理上不宜运用财务杠杆,以普通股葬集资金为宜。总之,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相互配合。切不可增加风险程度,使企业陷入难以生存的风险。 � � (四)现金流量的状况 � � 以上分析是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为基础,实际现金收支很少与账面盈余相符,而债权人的利息和优先股股利则需要现金支付,所以公司举债和发行优先股,除了考虑到营业利润要超过利息支出外,同时还要有能力依照契约规定以现金偿付本金和利息。即使能够以低利借人款项,而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率,但是由于必须在一定时间偿还现金,仍可能遭到困难。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上。都要研究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各因素,以防财务杠杆的反作用。 � � 三、企业正确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几点做法 � � (一)适时调整资本结构比例,保持合理负债 � � 大规模的负债是产生过很好的财务杠杆效应,但是一旦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这一前提不存在了,大量资金不能够产生预期的效益时,财务杠杆的消极作用也就产生了,它会加速企业灭亡的进程。因此,关键在于选择最佳结合点,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积极作用,又不会使企业背负偿债压力,达到一种“双赢”。首先要以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筹资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效应。也就是说,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EBIT水平时,根据可行性研究的预测结果,企业要及时决定是否应调整其资本结构,以便提高企业的EPS水平。多种资料显示,全世界目前一般认为负债规模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例为6:4或7:3较为妥当。 � � (二)合理控制风险 � �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 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 � � 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的增加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要求公司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使企业发行股票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地扩展。 � � (三)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 � 在进行负债融资时,降低资金成本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企业资金总额中,提高长期债券与长期贷款的比例,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提高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但长期债券、长期贷款的比例过高,也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券的利率与资金成本率,结果在不少情况下,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可能提高。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历史经验,及时调节负债融资的数量和比例,使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能够保持较低的水平。 � � (四)建立相关偿债制度,良性持续负债融资 � �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作为一个企业,运用负债融资,不仅要考虑到创利能力,而且还要清醒地知道偿债能力,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负债持续为企业创造利润。偿债要求企业建立一系列相关制度运用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力一面考虑: � � 1、建立偿债基金。 � � 可以使风险较大的负债的偿还得到保障,尽量避免财务风险。 � � 2、妥善安排还贷的时间 � � 为了避免集中还本,付息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减少债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必须对各类负债的期限、旧债到期时间的分布、新债发行的时间选择进行妥善安排。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有:采用分期偿付的负债筹资力一式的偿还时间影响;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之间的时间搭配;发行新债和偿还旧债之间衔接问题。只有妥善安排好还贷时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平稳有序地进行。 � � 3、分析企业偿债能力 � � 运用流动比率等对偿债能力的分析考核指标,分析预测企业债务偿还能力。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后,企业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负债融资将给企业带来的是负债的风险,还是丰厚的利润,从而为合理筹资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 � � 综上所述,影响财务风险的其他因素很多,其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各个力一面采取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任何定量力一法只是一个理论力一法和理想模式,在实务中必须综观全局,必须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负债亦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利益,适度举债筹资。 再送一篇: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不恰当地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会形成反财务杠杆作用,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认真研究财务杠杆并分析影响财务杠杆的各种因素,搞清其作用、性质以及对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影响,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财务杠杆就是指企业在运用负债方法筹资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亦称筹资杠杆,体现了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债权资本的作用。从股东的角度讲,只要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的财务杠杆就能为普通股股东增加收益,举债是有利的。因此,企业没有理由拒绝运用财务杠杆增加收益。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通过以上企业可以看出,影响财务杠杆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息税前利润和利息(债务)。但是由于财务杠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客观分析财务杠杆对企业的影响。笔者试从财务杠杆的角度,谈谈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醒经营者在运用财务杠杆创造收益的同时,有效规避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力对企业带来的损失。一、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主要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的息税前利润大小对企业的影响。由上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变、债务规模不变即利息支出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假设:1、 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利息支出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2、 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利息支出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利息支出,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损失越大。这便是财务杠杆的反作用,造成企业损失的本质所在。所以,企业运用财务杠杆时,必须考虑企业经营效益好坏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在企业成熟期,销售市场良好,收益较高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尽可能用负债形式筹集资金,采用负债比重较高的资本结构,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企业建设初期、成长期及衰退期,让利销售、培育市场或产品受挤压市场委缩,企业经营效益较差时尽可能减少债务,避免财务杠杆的反作用造成的损失。二、负债的增加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成长经济的有力杠杆。假设现在有一个项目,需要100万元的投资,预计会产生20%的报酬率,试比较不一样资金结构对利润影响。方案一、全部以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这10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20%.方案二、自有资金投资50万元,另外借款50万元,负债比率50%,借款年利率为10%,虽然表面的报酬率也是2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50万元,因此这50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20万元(100×2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5元(50×10%)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高达30%(15/50×100%)。方案三、自有资金投资60万元,另外借款40万元,负债比率40%,借款年利率为10%,虽然表面的报酬率还是2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60万元,因此这60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20万元(100×2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4元(40×10%)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下降为26.67%(16/60×100%)。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负债是财务杠杆的根本,财务杠杆效用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2)在一定条件下,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空间愈大。所以,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为增加企业投资者的收益应尽可能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增加负债融资。但是,负债筹资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1、 负债过高影响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负债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有向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等。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是指企业根据协议向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需要还本付息的款项。银行机构遍布全国城乡,吸收企业、事业企业、机关、团体和城乡个人的大部份存款,资金充裕,与企业联系密切。因此,利用银行的长期和短期借款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法。银行借款具有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等特征。 企业在申请借款时,必须要符合贷款条件,并按规定的借款程序开展申报,并经过银行逐级审批,按规定提供担保或抵押等。即使企业信用较高,有稳定的盈利空间,好的成长前景,但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过大,也会增加借款的难度,中国人民银行在贷款资格审批中规定,资产负债率超出70%的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企业债券企业债券又称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持券人拥有企业债权的债权证书。它代表持券人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持券人可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无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也不参加分红,持券人对企业的经营盈亏不承担责任。企业发行债券时限定条件较多,往往规定一些限定性条款,同时利用债券筹资,在数额上也有一定的限度,当企业的负债超过一定程度后,债券的筹资成本会迅速上升,有时甚至难以发行出去。2、 负债过高加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即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其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财务风险只发生在承担责任企业,就其产生的缘故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1) 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2) 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增加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规定企业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规定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酬资的酬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度地扩张。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损失,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开展合理的权衡。把股东可能取得的较高收益与其可能承担的财务风险开展权衡、比较,充分、全面考虑财务杠杆作用与反财务杠杆作用,尽量减少财务杠杆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财务杠杆作用程度的确定除考虑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之外,还应注意经营杠杆联合财务杠杆对企业复合杠杆和复合风险的影响,使之达到一定的复合杠杆作用,根据经营杠杆的不一样作用选择不一样的财务杠杆作用。摘要:负债经营是财务杠杆存在的基础,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若负债过少,会损失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就必须深刻了解财务杠杆机制,把握财务结构。资本结构,按照企业预期合理搭配各种筹资方式,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合理解决财务杠杆与企业筹资效益问题,从而达到财务杠杆效益最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另一面,许多企业走向了极端,有的陷入了高投入、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益的怪圈,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的强烈反差;有的热中于超低风险,全凭自有资金苦苦强撑,最终导致企业衰退或破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财务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资本运作经验,不能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负债及财务杠杆的诠释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负债是现代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是构成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进行经营的。企业负债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向债权人筹集的债务资本;二是企业由于信用关系而形成的应付款项等。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不好,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1)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贷款利率;(2)在最坏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所谓杠杆,简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整个地球撬起。”延伸到财务杠杆上,可以这样说:“借我足够的钱,我就可获取巨大的财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