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佛教文化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佛教文化论文摘要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藏族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 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反映着社会变迁的轨迹。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巫好鬼”的民族,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 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 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在藏区,尤其是安多牧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地区佛教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此情况,寺院宗 教文化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对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甚少,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安多牧区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据笔者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安多地区唐 克人文的研究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唐克地区的宗教习俗为出发点,论述了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与宗教有 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本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涉及了有关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迄今为止,关于唐克牧区的历史著作仅仅只有两 本,一本是贡秋尊主的《安多唐克部落史志明镜》和罗让曲平的《神奇的黄河一弯》,两本著作都叙述了近现代的唐克历史以及寺院历史,虽然现在学术界藏学是热 门的课题,尤其有关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及寺院宗教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在笔者 论文中的主题案例唐克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首先概述了唐克地区的民情风俗、自然环境及特点以及牧民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阐述唐克人的渊源也对该地斯何仓寺院的历史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唐克地区为纯游牧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是唐克地区民风民俗的大背景,了解唐克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我们研究该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帮 助。斯何仓寺院对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在背景部分做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主要包括斯何仓寺院的产生、发展和寺院现状;该部分还 阐述了斯何仓部落的相关方面。 第二部是佛教教理传入民间后演变成了民间宗教或民间习俗。本文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寓言以及民间的访谈,论述了佛教对人们行为习惯等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节 阐述了因果的概念、民间对因果观的理解、其践行情况以及因果观的作用。第二节界定了今生来世的概念,论述了民间对今生来世、命运、福份的认知,及后世相关 的朝拜习俗等。但这样的神灵观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意,比如在的案例里的唐克牧区有佛教寺院民众都是信佛的,但这种的神灵观是无处不见。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无神论”的主张。还认为缘起产生世界等佛教的本意相差很远,所以笔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理论来比较牧区的民间信仰和佛教之间的差 别以及佛教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该部分主要从民间信仰的因果业报观、来世思想、慈悲观等特点为主线做了梳理和论述。 第三节阐述了人们对无常观的看法与认知。无常是佛教思想的最根本观点之一,了解和认知无常的观念,才能打开认识佛教的大门。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其能发展并 兴盛于雪域藏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无常观对广大藏族信徒的思想认知和启发方面起到了根本的改观,因此,无常观成了藏族民间信仰和认知的根本表现之一。唐克 地区的藏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唐克地区因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的背景,该区民间信仰中的无常观念相比藏地农区而言,更具有浓厚的 宗教意味和虔诚性。 第四节论述了民间慈悲心的发愿和践行。民间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其 历史远于宗教,其内容也更广于宗教。但是,宗教因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其宗教仪轨的程式化等特点,使得宗教在一个地区传入和发展后,其理论和思想 瞬间遍及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因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笔者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祈福仪式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祈福日期的选定、祈福对象、祈福人员的变化等方面;二是饮食、服饰变化及禁忌。饮食 和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该区饮食内容、饮食习惯和服饰类型、服饰装饰及民间禁忌文化等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基本 的特点就是这些民间生活和习俗的渊源都开始渗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三是盟誓的产生及其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克地区一年供养、祭祀仪式及民间活动等,即:一是夏季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藏历兔月民间宗教活动习俗、藏历四牛月的煨桑活动中牛月唐克部落 的煨桑活动习俗、虎月颂度母会仪式过程,并对此一一作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冬季的活动,主要对藏历马月仪式活动、羊月婚俗文化、猴月“朵玛”仪式等作了简要 论述。三是秋季的宗教活动仪式,主要论述了“多热”星辰仪式,蛇月的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四是春季的宗教活动,概述并分析了鸡月大法会、狗月金桥活动、猪月 “持嘛呢”等活动。这些民间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间宗教习俗。不管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 的民间习俗,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民间习俗,两者都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与藏传佛教的教理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四部分论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及民俗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不仅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对构建社会和谐思想方面的功能 和对人们伦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而产生的。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佛教思想对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的进程中间,都是以建立 一种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在现在来讲,迷信是社会的公敌,所以要建设人间佛教是大家共识的。所谓建设人间佛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 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佛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诚然,因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支持,主要是尚未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各种信仰和民俗的考察: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与 文学之关系特别是关于民俗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即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信仰的探析。从这些不同 角度出发做研究对我们理佛教思想在藏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值得加深和 改进的地方。

佛说 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离不开炙燃火宅般的三界。 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我们,在无穷的未来。 笔动心想,随时随处,都是心境的反映,一种心境写一种文章,笔动心想,对禅的感觉自然就在纸上浮现。我似乎能明白为什么随缘给分确是很恰当的一种方式,一段文字,几个用词,无处不透出境界所在。然而真正到一定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言词却都是境界的反映了。动笔之前读了一点禅的文字,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是什么从心头流过,带着微微的湿润,却又不着痕迹?悟道是否是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我想是的。但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行色喜乐,是一种空灵的悟,无的悟,但却是悟了。只是忽然想到,萌发的想法,就写在正文前面。可能有一点刻意地求那种心境,这又是执著了,但既然写了就这样放着吧。 我就从这里开始。从上面那句话开始。 生死轮回,流转不息。 我想让自己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用佛教的心和方法,却不执著于信奉佛教的观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 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智慧。生而为人,对于为人的我们,是一场一次性的博弈游戏,这样的游戏中人们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心,在这样的世上肆意,肆意得痛快,却又肆意得痛苦,或许不该用这样激烈的言词,但我觉得十分恰当,这种不能刻意捕捉的感觉对我们的影响要比真正形于色的感觉大得多,潜移默化之中就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总归是害怕,总归是心被世界带到这里那里,不得宁静。然而佛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只一次性的纸杯,用完就丢,可以任意的使用,佛说,这只纸杯我们要一直用下去,纵使杯子空了,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它扔掉,只是会换上一种不同的饮料而已。佛把这一次的博弈变成了无穷次的博弈。一次性的博弈常常会有我们所称得囚徒困境的不够满意地结果,而无穷次博弈中,人们却在种种的约束下达到一种最合意的结果。(博弈论基本的内容,说的是警察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住了两个囚犯,并分别审讯,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则不坦白的人要坐十年牢,而坦白的人做一年牢,两人都坦白则两人各坐五年牢,都不坦白则均无罪释放。但无论对方选择招供与否,另一个囚犯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所以最终两人都坦白,两人情况都变差了而且两人不可能相互合作。但如果两人出狱后还要继续搭档,则一个人可以通过在下次被抓时坦白的策略威胁另一人,从而,两人都不坦白,结果最优)通过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生死观,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了一个最宽广的界限,这样界限宽广,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约束是我们自己施加的,不仅仅是生死轮回对于现实道德的教化作用,佛教种种其他的方面都是对心的塑造,是一种规范的无形约束,这种约束对于在人世中沉浮不知上下地我们来说,就像是给一匹不知所从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这样的缰绳对这样的野马,是蓝天下无垠的充满自由与危险的草原抑或是安定的方向感和亲昵的对主人的依赖感更有魅力?我不知道,我说不清,但是我知道,人不是野马。人的祖先住在固定的树林里,但人的天性却是放弃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为自己搭建了房屋,住进去。人希望为自己的心也找一所房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安宁的生活。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所在。佛教是为人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也是人心为自己的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 心是什么?心是最虚无,却又最实在的东西,我们真正能够感知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而已。能够感知它,并不等于能够控制它,甚至有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的感知它;不能控制它,却不等于不可控制它,它时时刻刻都在被外界所迷惑着,佛教用它特殊的方式,让人们尝试着将心与外界分开,使得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的“空”,空让我们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因为这正是我们的烦恼之源,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是缘起、无自性空,一切都是因缘的假象,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能伤害我们。可是为什么佛最后的答案是“空”,而不是我们现实中所能得到的所谓的快乐?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至少它能够让我们感到暂时的愉悦。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快乐一直保持下去?为什么它就是无常的?因为外在的世界是无常的,而那样的快乐却来自于这个无常的世界而非我们自身。这样的世界,这样的起落,注定了心要在世间上下颠簸。人不是野马,人是喜欢惯性的东西,所以人执著,却又因为执著在世间颠簸,唯一的办法,只有放弃执著,这就意味着放弃了世界所能带来的心情,我们宁可放弃这样的快乐,也不想要这样的悲伤,剩下的还有什么,宁静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归属于哪里?皈依三宝。

如若成佛,必经“戒定慧”,通过戒律破除贪嗔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上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佛说 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离不开炙燃火宅般的三界。 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我们,在无穷的未来。 笔动心想,随时随处,都是心境的反映,一种心境写一种文章,笔动心想,对禅的感觉自然就在纸上浮现。我似乎能明白为什么随缘给分确是很恰当的一种方式,一段文字,几个用词,无处不透出境界所在。然而真正到一定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言词却都是境界的反映了。动笔之前读了一点禅的文字,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是什么从心头流过,带着微微的湿润,却又不着痕迹?悟道是否是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我想是的。但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行色喜乐,是一种空灵的悟,无的悟,但却是悟了。只是忽然想到,萌发的想法,就写在正文前面。可能有一点刻意地求那种心境,这又是执著了,但既然写了就这样放着吧。 我就从这里开始。从上面那句话开始。 生死轮回,流转不息。 我想让自己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用佛教的心和方法,却不执著于信奉佛教的观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 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智慧。生而为人,对于为人的我们,是一场一次性的博弈游戏,这样的游戏中人们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心,在这样的世上肆意,肆意得痛快,却又肆意得痛苦,或许不该用这样激烈的言词,但我觉得十分恰当,这种不能刻意捕捉的感觉对我们的影响要比真正形于色的感觉大得多,潜移默化之中就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总归是害怕,总归是心被世界带到这里那里,不得宁静。然而佛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只一次性的纸杯,用完就丢,可以任意的使用,佛说,这只纸杯我们要一直用下去,纵使杯子空了,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它扔掉,只是会换上一种不同的饮料而已。佛把这一次的博弈变成了无穷次的博弈。一次性的博弈常常会有我们所称得囚徒困境的不够满意地结果,而无穷次博弈中,人们却在种种的约束下达到一种最合意的结果。(博弈论基本的内容,说的是警察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住了两个囚犯,并分别审讯,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则不坦白的人要坐十年牢,而坦白的人做一年牢,两人都坦白则两人各坐五年牢,都不坦白则均无罪释放。但无论对方选择招供与否,另一个囚犯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所以最终两人都坦白,两人情况都变差了而且两人不可能相互合作。但如果两人出狱后还要继续搭档,则一个人可以通过在下次被抓时坦白的策略威胁另一人,从而,两人都不坦白,结果最优)通过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生死观,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了一个最宽广的界限,这样界限宽广,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约束是我们自己施加的,不仅仅是生死轮回对于现实道德的教化作用,佛教种种其他的方面都是对心的塑造,是一种规范的无形约束,这种约束对于在人世中沉浮不知上下地我们来说,就像是给一匹不知所从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这样的缰绳对这样的野马,是蓝天下无垠的充满自由与危险的草原抑或是安定的方向感和亲昵的对主人的依赖感更有魅力?我不知道,我说不清,但是我知道,人不是野马。人的祖先住在固定的树林里,但人的天性却是放弃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为自己搭建了房屋,住进去。人希望为自己的心也找一所房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安宁的生活。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所在。佛教是为人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也是人心为自己的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 心是什么?心是最虚无,却又最实在的东西,我们真正能够感知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而已。能够感知它,并不等于能够控制它,甚至有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的感知它;不能控制它,却不等于不可控制它,它时时刻刻都在被外界所迷惑着,佛教用它特殊的方式,让人们尝试着将心与外界分开,使得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的“空”,空让我们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因为这正是我们的烦恼之源,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是缘起、无自性空,一切都是因缘的假象,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能伤害我们。可是为什么佛最后的答案是“空”,而不是我们现实中所能得到的所谓的快乐?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至少它能够让我们感到暂时的愉悦。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快乐一直保持下去?为什么它就是无常的?因为外在的世界是无常的,而那样的快乐却来自于这个无常的世界而非我们自身。这样的世界,这样的起落,注定了心要在世间上下颠簸。人不是野马,人是喜欢惯性的东西,所以人执著,却又因为执著在世间颠簸,唯一的办法,只有放弃执著,这就意味着放弃了世界所能带来的心情,我们宁可放弃这样的快乐,也不想要这样的悲伤,剩下的还有什么,宁静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归属于哪里?皈依三宝。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的,网上也应该有很多的内容:汉代时候佛经传入,然后和中国本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相互影响,最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时间节点上,汉朝、三国、南北朝是一个阶段,隋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是一个阶段,明清到民国是一个阶段,建国后是一个阶段。内容上,从佛学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佛学,佛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三方面去写。具体可以写一些例子。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佛)=影响这...这...这也太大了点吧!从建议如何写论文时1)将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佛)=影响)变成"人类社会可不可没了佛教"吧(是为"逆向思维")2)中国<人>及西方<人>对佛教的看法是有何分别的(是为"正反度论")3)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宗教(学)四者的必然関联性(是为"学问一统学")4)再以个人综合处理<逆向思维>+<正反度论>+<事理/个人修维一统学>=4000字外的"影响论文"也只能如上题点你了...

参阅一下南怀瑾先生的选集

佛教文化论文800字

佛说 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离不开炙燃火宅般的三界。 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我们,在无穷的未来。 笔动心想,随时随处,都是心境的反映,一种心境写一种文章,笔动心想,对禅的感觉自然就在纸上浮现。我似乎能明白为什么随缘给分确是很恰当的一种方式,一段文字,几个用词,无处不透出境界所在。然而真正到一定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言词却都是境界的反映了。动笔之前读了一点禅的文字,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是什么从心头流过,带着微微的湿润,却又不着痕迹?悟道是否是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我想是的。但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行色喜乐,是一种空灵的悟,无的悟,但却是悟了。只是忽然想到,萌发的想法,就写在正文前面。可能有一点刻意地求那种心境,这又是执著了,但既然写了就这样放着吧。 我就从这里开始。从上面那句话开始。 生死轮回,流转不息。 我想让自己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用佛教的心和方法,却不执著于信奉佛教的观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 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智慧。生而为人,对于为人的我们,是一场一次性的博弈游戏,这样的游戏中人们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心,在这样的世上肆意,肆意得痛快,却又肆意得痛苦,或许不该用这样激烈的言词,但我觉得十分恰当,这种不能刻意捕捉的感觉对我们的影响要比真正形于色的感觉大得多,潜移默化之中就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总归是害怕,总归是心被世界带到这里那里,不得宁静。然而佛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只一次性的纸杯,用完就丢,可以任意的使用,佛说,这只纸杯我们要一直用下去,纵使杯子空了,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它扔掉,只是会换上一种不同的饮料而已。佛把这一次的博弈变成了无穷次的博弈。一次性的博弈常常会有我们所称得囚徒困境的不够满意地结果,而无穷次博弈中,人们却在种种的约束下达到一种最合意的结果。(博弈论基本的内容,说的是警察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住了两个囚犯,并分别审讯,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则不坦白的人要坐十年牢,而坦白的人做一年牢,两人都坦白则两人各坐五年牢,都不坦白则均无罪释放。但无论对方选择招供与否,另一个囚犯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所以最终两人都坦白,两人情况都变差了而且两人不可能相互合作。但如果两人出狱后还要继续搭档,则一个人可以通过在下次被抓时坦白的策略威胁另一人,从而,两人都不坦白,结果最优)通过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生死观,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了一个最宽广的界限,这样界限宽广,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约束是我们自己施加的,不仅仅是生死轮回对于现实道德的教化作用,佛教种种其他的方面都是对心的塑造,是一种规范的无形约束,这种约束对于在人世中沉浮不知上下地我们来说,就像是给一匹不知所从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这样的缰绳对这样的野马,是蓝天下无垠的充满自由与危险的草原抑或是安定的方向感和亲昵的对主人的依赖感更有魅力?我不知道,我说不清,但是我知道,人不是野马。人的祖先住在固定的树林里,但人的天性却是放弃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为自己搭建了房屋,住进去。人希望为自己的心也找一所房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安宁的生活。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所在。佛教是为人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也是人心为自己的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 心是什么?心是最虚无,却又最实在的东西,我们真正能够感知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而已。能够感知它,并不等于能够控制它,甚至有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的感知它;不能控制它,却不等于不可控制它,它时时刻刻都在被外界所迷惑着,佛教用它特殊的方式,让人们尝试着将心与外界分开,使得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的“空”,空让我们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因为这正是我们的烦恼之源,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是缘起、无自性空,一切都是因缘的假象,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能伤害我们。可是为什么佛最后的答案是“空”,而不是我们现实中所能得到的所谓的快乐?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至少它能够让我们感到暂时的愉悦。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快乐一直保持下去?为什么它就是无常的?因为外在的世界是无常的,而那样的快乐却来自于这个无常的世界而非我们自身。这样的世界,这样的起落,注定了心要在世间上下颠簸。人不是野马,人是喜欢惯性的东西,所以人执著,却又因为执著在世间颠簸,唯一的办法,只有放弃执著,这就意味着放弃了世界所能带来的心情,我们宁可放弃这样的快乐,也不想要这样的悲伤,剩下的还有什么,宁静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归属于哪里?皈依三宝。

佛教文化杂志官网

中国宗教是宗教局出版的,绝对权威

一、全国发行的佛教和社科宗教类杂志《中国宗教》 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院 100725 邮局/杂志社订阅《法音》 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100034 邮局/杂志社订阅《佛教文化》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00031 邮局/杂志社订阅《中国佛学》 北京建国内大街5号世界宗教研究所 100732 杂志社订阅《世界宗教研究》北京建国内大街5号世界宗教研究所 100732 邮局订阅《中国西藏》 北京市广安门外大街荣丰A5楼702室 100031 邮局订阅 《中国藏学》 北京市北四环东路131号 100101 邮局订阅《闽南佛学院院刊》 厦门市思明南路515号闽南佛学院 361005 宗教文化出版社发行 《敦煌研究》 甘肃省兰州市滨河东路292号敦煌研究院 730000 邮局订阅《五台山研究》 山西太原市州南路282号山西社会科学院 030006 杂志社订阅二、各地佛教简要通讯和杂志(以佛教内部结缘为主的,基本可以明信片或信件等联系方式获得赠阅)《法源》 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内 100053《会务通讯》 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100034《研究动态》 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 100034《佛学研究》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00031《甘露》 安徽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甘露寺九华山佛学院 242811 《广东佛教》广州光孝路109号 510180 《人海灯》 广东潮州市开元路50号 521021《世间》 广州市解放北路542号中座405室 510041 《世间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宝林寺 528333《曹溪水》 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 512126《人海灯》 广东潮州开元寺路32号岭东佛学院 521021《广西佛教》桂平市西山龙华寺 537200《南国梵音》广西省南宁市青秀山观音禅寺南宁市佛协 530021《禅》 河北赵县柏林寺佛经流通处 051530 《妙莲花》 石家庄新华区小安舍村弘一佛堂 050071 《菩提心》 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谛音寺内 050021《邢台佛教》邢台市开元寺 054001《明月》 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100034《天台佛教文化》河北省藁城市清流天台寺 052160《灵山海会》河南宜阳灵山寺 471600 《晨钟》 河南省开封市白衣阁街30号河南佛学社弘法慈济功德会 475001《禅露》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 452491 《洛阳佛教》洛阳市白马寺云塔院洛阳市佛教协会 471013《甘霖》 河南省南阳市工业北路西华村310号南阳文殊慈济社 473000 《清凉桥》 湖北省团风县但店镇云南寺 438812 《正觉》 湖北省四祖寺 435500 《正信》 湖北省黄岗市团城山邮局市佛协信箱 435000《觉有情》 湖北省黄石市团城山桂林北路慈湖禅院 435000 《慈善之光》湖北省襄樊市隆中冈景区广德寺佛教慈善功德会 441052《正法眼》 湖南长沙市岳麓山寺 410012《放生护生通讯》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寺湖南省佛教协会居士学修委员会 410012《灵泉通讯》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灵泉禅院) 415300《弘化》 苏州市钦马桥穿心街3号 215002《人世间》 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215008《闻思》 南京市淮海路35号金陵佛经处 210002《鹿苑之音通讯》 江苏省靖江市孤山寺 214522《丛林》 江西南昌市民德路124号江西省佛教协会 330008《净土》 江西庐山东林寺 332009 《佛学通讯》 兰州市五泉山嘛呢寺 730000《佛学文摘》 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730000《辽西佛教》 锦州市古塔区西门外100号 121000《营口佛教通讯》 辽宁省营口市新兴大街西16号营口市佛教弘法会 115000《东北佛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5号 150001《黑龙江佛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经济开发区春龙路8号六楼 150080《龙江佛教通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5号省弘法利生基会 150001《洛阳佛教》 洛阳市白马寺齐云塔院 471013《陕西佛教》《真言》 西安市小寨大兴善寺西街55号 710061《弘法利生》 西安市洒金桥街100号云居寺前台弘法利生会 710003《上海佛教》 上海常德路418号乙 200040《华林通讯》 上海龙华路2853号龙华古寺 200232 《觉群》 上海市安远路170号玉佛寺 200060 《资州佛教报》四川资中县重龙山永庆寺 641200《如是》 四川成都犀浦国际大都会4栋A座701室 611731《重庆佛教》 重庆市渝中区罗汉寺街7号重庆市佛教协会 400011《奉化通讯》 浙江奉化义门路1号 315500《宁波佛教》 宁波市柳汀街98号 315010《宁波弘法通讯》浙江宁波市解放南路18弄副6号宁波市弘法利生功德会 351000《普陀山佛教》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佛教协会 316107《普陀山佛学院学报》 浙江省普陀山梅岑路44号普陀山佛学院 521021《台州佛教》 临海市赤城北路142号 317000《净业通讯》 浙江省临海市宝城巷42号 317000《浙江佛教》 杭州市天竺路78号之8 310013《觉苑通讯》 浙江省杭州市天竺路78-8号省佛协弘法利生功德会 310013《杭州佛教》 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杭州佛教杂志社 310013《多宝讲寺资讯》 浙江省三门县高枧乡多宝讲寺 317102 《三门佛教通讯》 浙江省三门县海游老街48号 317100《妙智》 浙江省温州市南白象头陀寺 325015《重庆佛教》 重庆渝中区罗汉寺街7号 400011《彩云法雨》 云南昆明市圆通寺 650031《菩提之音通讯》 云南省大理市凤阳邑法真寺菩提慈善事业基金会 671003《慈霖月刊》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锦亭寺莆田市佛教慈善功德会 351100《福建佛教》 福州市法海路1号 350001《法炬》 福建省莆田南山广化寺福建佛学院 351100《音声海》 福建省福鼎市莲峰山资国寺 355200 《黄檗》 福建省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 350307 《慈善》 厦门市思明南路515号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 361005《福鼎市佛协通讯》 福建省福鼎市下龙山三台136号福鼎市佛教协会 355200《慈善会弘法通讯》 福建省泉州市新华路程中段29号市佛教协会弘法慈善会 362000《泉州市弘法通讯》 福建省泉州市南俊巷15号市佛教协会弘法基金委员会 362000《龙泉佛学》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收投分局九号信箱 030024《闻思修》 山西省太原市东华苑小区 E3-7-22 030013《河东佛教通讯》 山西省运城市静林寺 043100《佛缘》 山东省泰安市红门路12号净心佛阁 271000《菩提》《菩提通讯》 海口市洪浮路20号湖中寺管委会 570001《宁夏弘法利基金委员会通讯》 宁夏银川市玉皇阁南街65-4号宁夏弘法利生基金委员会 750004

【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3.20 14-238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150018 4848310 北方论丛 双月刊 8.00 14-60 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150080 6305815 求是学刊 双月刊 5.00 14-25 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主楼111号 150080 6608815 学习与探索 双月刊 8.00 14-64 哈尔滨南岗区联发街62号 150001 6242279理论探讨 双月刊 6.80 14-156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74号 150080 6303931 学术交流 双月刊 6.50 14-166 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4号 150001 6234711 学理论 月刊 4.00 14-52 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505号 150076 4848914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双月刊 3.60 14-126 黑龙江牡丹江文化街19号 157012 651120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季刊 2.40 14-215 黑龙江佳木斯吉林路139号 15400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3.20 14-217 哈尔滨南岗区和兴路133号 150080 【吉林】社会科学战线 双月刊 9.90 12-28 长春市自由大路187号 130031 5652589长白学刊 双月刊 6.00 12-119 长春市前进大街35号 130012 510185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8.00 12-18 长春解放大路123号 130021 8922331-3664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8.00 12-21 长春人民大街138号 130024 5685085-93991 文明导刊 旬刊 3.00 12-117 长春市人民大街55号省委主楼23室 130055 8942800 【辽宁】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6.50 8-105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86120485 理论与实践 月刊 3.00 8-20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5号 110006 22823286 党政干部学刊 月刊 4.00 8-210 沈阳和平区五里河18号 110003 23893581-6229 理论界 双月刊 4.20 8-3 沈阳沈河区万寿寺街20-1号 110013 22739218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8-74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110036 86864174 医学与哲学 月刊 5.50 8-122 辽宁大连市南石道街丙寅巷3号 116013 2496559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辽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110004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8-151 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95号 110031 86231024 【北京】北京社会科学 季刊 5.00 6-29 北京9724号信箱 100101 64870591文艺研究 双月刊 12.80 2-25 北京前海西街17号 100009 66182597 文学评论 双月刊 12.00 2-26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65264557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 北京建内大街5号 100732 65137954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9.00 2-88 北京大学内 100871 6275201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8.00 2-98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100875 62207848教学与研究 月刊 6.00 2-256 北京海淀路175号 100872 62511680 中外法学 双月刊 12.00 2-204 北京大学内 100871 62752015 法学杂志 双月刊 3.80 2-205 北京白云观街北里6号 100045 63406753 中国高等教育 半月刊 4.00 2-268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62243806 读书 月刊 5.00 2-275 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100010 64020511 自然辩证法通讯 双月刊 4.80 2-281 北京玉泉路甲19号 100039 68592148自然辩证法研究 月刊 3.00 6-108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62178877-3518中国大学教学 双月刊 5.00 2-467 北京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100009 64054598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 双月刊 4.50 6-12 天津迎水道7号 300191 23668122 道德与文明 双月刊 3.50 6-60 天津南开区迎水道7号 300191 23366812 南开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6-10 天津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 300071 23501681 天津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天津南开区卫津路92号 300072 27403448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5.00 6-8 天津市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 300020 27234888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 050016 6049941-86424 中华家教 双月刊 3.60 18-16 北京阜外大街34号 100832 68574486 青春岁月 月刊 5.80 18-24 石家庄裕华西路408号 050051 7027226 河北学刊 双月刊 6.00 18-25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 050051 3035767 社会科学论坛 月刊 6.00 18-80 石家庄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18-52 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院内 071002 5079412 燕山大学学报 季刊 5.00 18-73 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期刊编辑部 6600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季刊 5.00 18-138 河北保定青年路12号 071003 青年研究 月刊 4.25 18-170 北京建内大街5号 100732 65137744-5565 【河南】河南社会科学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邮编:450003中州学刊 双月刊 8.00 36-118 郑州市文化路50号 450002 3936507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 双月刊 8.00 36-4 郑州大学路75号 450052 7935234-3150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36-26 河南开封市明伦街85号 475001 2868833河南师大学报(哲社) 双月刊 8.00 36-54 新乡市建设东路148号 邮编:453002信阳师院学报(哲社) 季刊 5.00 36-71 河南信阳西郊 464000 6332141-3040 改革与理论 月刊 5.00 36-7 郑州市政三街1号 450003 5907081 许昌师专学报 双月刊 7.50 36-86 河南许昌市八一路99号 461000 4369217 美与时代 月刊 10.00 36-107 郑州市大学路75号 450052 7073682-1157 【山西】晋阳学刊 双月刊 3.50 22-48 太原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 030006 7069477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22-41 太原山西大学办公楼 030006 7010455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季刊 4.00 22-5 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041004 2051149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双月刊 4.00 22-25 山西太原坞城路36号 030006 7011922 教育理论与实践 月刊 5.00 22-31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 030009 3043129 【山东】山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 24-135 济南玉函路10号 250001 2015464 东岳论丛 双月刊 8.00 24-36 济南玉函路10号 250002 2976564-3148 文史哲 双月刊 6.00 24-4 济南市山东大学内 250100 8564666齐鲁学刊 双月刊 6.80 24-14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4424347 孔子研究 双月刊 5.00 24-76 济南市胜利大街39号 250001 2010055-2497 周易研究 季刊 5.00 24-87 济南市山东大学校内(新校) 250100 8903861-2829 理论学刊(中共山东党校) 双月刊 济南市经七路588号 250021 7935911-3761 【陕西】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4.00 52-9 西安小南门外西北大学内 710068 7215036 人文杂志 双月刊 6.00 52-11 西安市含光路南段7号 710061 52540066-37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5.60 52-58 西安长安南路 710062 5261200-21309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4.00 52-70 陕西延安市杨家岭 716000 72030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双月刊 6.00 52-83 西安市朱雀大街南段 710061 52616【宁夏】宁夏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7.80 74-6 银川宁夏大学 750021 2074928 宁夏社会科学 双月刊 6.00 74-12 银川市新市区朔方路新风巷 750021 2077437 学习与交流 月刊 2.50 74-22 银川市中山南街123号 750004 6031054 【甘肃】甘肃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54-2 兰州安宁健康路143号 730070 7671141 甘肃理论学刊 双月刊 3.00 54-92 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 730070 7666721-3191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6.80 54-32 兰州兰大逸夫科学馆5楼 730000 8912706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兰州安宁东路805号 730070 7971692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季刊 5.00 54-95 兰州市安宁西路2号 730070 兰州学刊 双月刊 5.00 54-71 甘肃省兰州市市委大院内 730030 8478377 敦煌研究 季刊 8.00 54-62 兰州滨河东路292号 730000 8866013 【内蒙】内蒙古社会科学(社科版)(汉) 双月刊 5.50 16-1 呼和浩特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4963431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 双月刊 4.00 16-17 呼和浩特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4963431 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版)(汉) 双月刊 呼和浩特新城区朝阳路内蒙古师大 010022 4964444-808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汉) 双月刊 5.00 16-66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院内 010021 4954433-251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汉) 季刊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河大街22号 028000 8261122 【新疆】新疆社会科学(汉) 双月刊 6.00 58-32 乌鲁木齐 830011 3837937 新疆大学学报(汉)(哲社版) 58-12 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4号 830046 2862753-2927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汉) 季刊 4.00 58-84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9号 830054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汉) 季刊 4.00 58-115 新疆喀什市阔纳乃则尔巴格路29号 844000 新疆社科论坛(汉) 季刊 2.00 58-136 乌鲁木齐 830001 2862197 【青海】青海社会科学 双月刊 4.00 56-18 西宁 810000 8212562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5.00 56-17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内 810008 6107647 青海师专学报 双月刊 3.00 56-15 西宁市八一中路72号 81000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 双月刊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学术月刊 月刊 8.00 4-72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53060399 社会科学 月刊 8.00 4-273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63272234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双月刊 6.00 4-123 上海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复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文科大楼 200433 65642669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上海桂林路10号楼213室 200234 64322304文艺理论研究 双月刊 5.80 4-323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232237 法学 月刊 5.50 4-342 上海万航渡路1575号 200042 62071924 社会 月刊 3.20 4-364 上海中山南路600号 200041 64166267-508 美化生活 月刊 4.50 4-368 上海中山南二路777弄1号5F 200032 64564178 政治与法律 双月刊 5.00 4-375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63271170-2479 音乐艺术 季刊 6.00 4-398 上海汾阳路20号 200031 64370137-2094 探索与争鸣 月刊 4.00 4-496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 53068568 开放月刊 月刊 6.00 4-515 上海衡山路62号 200031 64375115 交际与口才 月刊 3.00 4-520 上海市长乐路325号 200031 54043373 党政论坛 月刊 5.00 4-521 上海虹漕南路200号 200233 64365035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双月刊 7.50 4-522 上海中山西路1610号1608室 200233 64274736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6.00 4-536 上海新闸路1220号 200041 62551840-22 开放教育研究 双月刊 6.00 4-578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17675 教育发展研究 月刊 8.00 4-591 上海茶陵北路21号 200032 64167677-40 【江苏】江苏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 28-148 南京市北京西路70-1号 210024 3701531 江海学刊 双月刊 8.00 28-27 南京市北京西路70-1号 210024 3715429 学海 双月刊 10.00 28-203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210013 3391490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双月刊 南京汉口路南大内 210093 3592704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8.00 28-26 南京宁海路122号 210097 3720999-4541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5.00 28-145 南京市进香河路35号 210008 3611547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5.00 28-46 江苏徐州市和平路57号 221009 3845520-779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4.50 28-47 江苏扬州文化路27号 225009 797186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28-50苏州市干将东路200号215021 5112857江南论坛 月刊 4.50 28-96 江苏无锡市岸桥弄11号 214001 2750981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5.00 南京四牌楼2号 210096【浙江】浙江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32-102 杭州市省府路2号楼 310025 8821059 浙江学刊 双月刊 6.00 32-22 杭州市省府2号楼 310025 7057581 7016873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双月刊 5.00 32-90 杭州市文一路78号 310012 8570088 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杭州玉泉浙江大学 310027 5172244-2826-269 观察与思考 月刊 5.00 32-64 杭州市省政府2号楼 310025 7053206 【江西】江西社会科学 月刊 7.00 44-25 南昌洪都北大道255号 330077 8520831 求实(中共江西党校) 月刊 南昌八一大道212号 330003 6627060-441 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44-18 南昌大学 330047 8305914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 季刊 5.00 44-24 南昌北京西路437号 330027 8506185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5.00 44-63 南昌学院路68号 330029 上饶师专学院学报 双月刊 5.00 44-68 江西上饶市茅家岭1号 334000 【安徽】江淮论坛 双月刊 4.80 26-14 合肥市省社科院内 230053 3421171-70 学术界 双月刊 20.00 26-68 合肥市省社科院内 230053 3422973-21 艺术界 双月刊 50.00 26-16 合肥市宿州路55号 230001 2656194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4.00 26-42 合肥安徽大学内 230039 510714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季刊 5.00 26-38 安徽芜湖市安徽师大内 241000 386926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26-45 安徽安庆安庆师院内 246011 5500204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4.80 26-59 合肥金寨路261号 23006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26-151 合肥市宁国路10号 230009 4655210-2557 【福建】科学与文化 双月刊 3.50 34-5 福州古田路89号 350005 7850151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34-7 福建厦门大学18号信箱 361005 2085102-2366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月刊 2.50 34-32 福州市小柳村福建社科院 350001 7550401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双月刊 3.00 34-33 福州市小柳村福建社科院 350001 755040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6.00 34-42 福州上山路38号 350007 3441616-255东南学术 双月刊 5.00 34-82 福州【湖北】湖北社会科学 月刊 4.50 38-211 武汉紫阳东路45号 430070 87895464 江汉论坛 月刊 6.50 38-226 武汉武昌区东湖路81号 430077 86789435 理论月刊 月刊 4.50 38-176 武汉武昌东湖路81号 430077 86783670 学习与实践 月刊 4.20 38-95 武汉汉口发展大道3081号 430022 82631942 社会主义研究 双月刊 8.00 38-158 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 430070 8787844-3305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8.00 38-7 武汉珞珈山武汉大学 430072 87882712-249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0 38-9 武汉市武昌关山华中科技大学 430074 8754391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双月刊 武汉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内 430070 87878444-3249 湖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双月刊 8.00 38-46 武汉武昌区徐家棚街 430062 86812545 高等教育研究 双月刊 6.80 38-73 武汉武昌喻家山华中理工大学内 430074 87543892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 季刊 5.00 38-97 武汉武昌民院路5号 430074 87491994 医学与社会 双月刊 6.00 武汉汉口航空路13号同济医科大学内 430030 83622600-2517 法学评论 双月刊 12.80 38-107 武汉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内 430072 87882712-2995 【湖南】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4.00 42-34 湖南湘潭大学内 411105 8292142 求索 双月刊 8.00 42-36 长沙市德雅村 410003 4223870 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双月刊 5.00 42-97 湖南师范大学 410081 8872209 湖湘论坛 双月刊 6.00 42-135 长沙市湖南省委院内 410006 8883161-2316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139 长沙市金盆岭 410077 5214333-8184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42-181 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 410082 8822870 湘潭师院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42-184 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北院 411201 【广东】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6-134 广州天河北路369号 510620 38801447 学术研究 月刊 4.00 46-64 广州黄华路4号之2 510050 8384617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6.00 46-14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510275 84111990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6-75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510632 8522028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4.00 46-72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内 510631 85211439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广东深圳南山尾粤海门 518060 6660277-213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季刊 4.00 46-16 广东汕头市汕头大学内 515063 2510000-32427东方文化 双月刊 9.50 46-191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内 510631 开放时代 月刊 8.00 46-169 广州东风中路501号东建大厦11楼 510045 83553522 科技管理研究 双月刊 6.00 46-120 广州先烈中路100号 510070 87668145 【广西】广西社会科学 双月刊 5.00 48-68 南宁市新竹路5号 530022 5886487 学术论坛 双月刊 5.00 48-35 南宁市新竹路5号 530022 5860201 广西大学学报(社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48-44 广西桂林市三里店 541004 5812982-2254社会科学家 双月刊 6.00 48-48 广西桂林市西山路6号 541001 285854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8.00 48-89 南宁西乡塘广西民族大学内 530006 3260122 【海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6.00 84-2 海口龙昆南路 571158 5899254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季刊 5.00 84-4 海口海甸岛人民大道 570228 6258112-2046【重庆】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重庆沙坪坝区正街174号重庆大学内 400044 6510230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季刊 3.00 78-17 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湾 400047 65362785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78-20 重庆北碚区天生桥2号 400715 68252538 改革 双月刊 8.50 78-82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630020 6785444探索 双月刊 8.00 78-84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400041 68893010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 双月刊 8.00 62-13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610072 7743623 中华文化论坛 季刊 8.00 62-52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610072 7730104 理论与改革 双月刊 10.00 62-84 成都市光华村街43号 610072 7329791-2410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4.00 62-6 成都市四川大学 610064 5412440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双月刊 5.00 62-83 成都狮子山路 610068 4760703 毛泽东思想研究 双月刊 6.00 62-168 成都 610071 7014462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季刊 5.00 66-10 贵阳外环东路270号 550001 6897106 贵州社会科学 双月刊 3.00 66-13 贵阳梭石巷95号 550002 5928902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双月刊 5.00 66-34 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 500025 3851708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季刊 4.00 66-44 贵阳贵州民族学院内 550025 3610314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3.00 66-49 贵阳瑞金南路48号 550005 5815817 【云南】云南社会科学 双月刊 4.00 64-27 昆明市气象路45号 650032 4154719 学术探索 双月刊 6.00 64-57 昆明市气象路45号 650032 4143263 思想战线 双月刊 8.00 64-3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650091 云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5.00 64-29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650091 5033829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双月刊 6.00 64-12 昆明一二一大街158号 650092 5322930 【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山东省济南市济大路17号 250002 世界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周易研究 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新校 250100 -2829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5517 哲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哲学所 100732 中国宗教 国家宗教事务局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32号 100007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宗教所 100732 -547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00031 【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科院、社科联 陕西省西安市含光路南段177号 710065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山东省济南市玉涵路10号 250002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510610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广西南宁市思贤路绿塘里1号 530022 中州学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 450002 中国社会科学•中文 中国社科院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10072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100720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省社科院 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650034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科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路19号 010010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300191 文史哲 山东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新校 250100 东岳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56号 250002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350001 北方论丛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150080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100101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银川市新市区宁夏社科院内 750021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科院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9号 730070 江汉论坛 湖北省社科院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430077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科院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 330077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科联 江苏省南京市山西路120号 210009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社科联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210013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 230053 -2703 观察与思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大楼2号楼6020室 310025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求是学刊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150080 求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德雅村省社科院 410003 社会科学 上海社科院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200020 社会科学论坛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050051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科院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街187号 130031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社科院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610071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广西桂林市西山路6号 541001 社会科学辑刊 辽宁省社科院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国外社会科学

佛教文化论文豆丁网

你是学佛得吗,你了解佛教吗,如果不,请您不要写,切记,阿弥陀佛

1、对传统社会道德的影响,规范和充实了传统道德的具体内容。2、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道德文化的传播。将传统道德规范纳入信徒的日常规范中。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附二千多年历史证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在家人知识分子有很大的贡献。许多著名的佛学家,都是知识分子居士,如现代的佛教内外公认的佛学大师,欧阳竟无、赵朴初都是知识分子。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藏族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 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反映着社会变迁的轨迹。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巫好鬼”的民族,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 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 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在藏区,尤其是安多牧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地区佛教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此情况,寺院宗 教文化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对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甚少,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安多牧区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据笔者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安多地区唐 克人文的研究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唐克地区的宗教习俗为出发点,论述了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与宗教有 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本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涉及了有关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迄今为止,关于唐克牧区的历史著作仅仅只有两 本,一本是贡秋尊主的《安多唐克部落史志明镜》和罗让曲平的《神奇的黄河一弯》,两本著作都叙述了近现代的唐克历史以及寺院历史,虽然现在学术界藏学是热 门的课题,尤其有关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及寺院宗教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在笔者 论文中的主题案例唐克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首先概述了唐克地区的民情风俗、自然环境及特点以及牧民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阐述唐克人的渊源也对该地斯何仓寺院的历史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唐克地区为纯游牧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是唐克地区民风民俗的大背景,了解唐克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我们研究该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帮 助。斯何仓寺院对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在背景部分做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主要包括斯何仓寺院的产生、发展和寺院现状;该部分还 阐述了斯何仓部落的相关方面。 第二部是佛教教理传入民间后演变成了民间宗教或民间习俗。本文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寓言以及民间的访谈,论述了佛教对人们行为习惯等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节 阐述了因果的概念、民间对因果观的理解、其践行情况以及因果观的作用。第二节界定了今生来世的概念,论述了民间对今生来世、命运、福份的认知,及后世相关 的朝拜习俗等。但这样的神灵观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意,比如在的案例里的唐克牧区有佛教寺院民众都是信佛的,但这种的神灵观是无处不见。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无神论”的主张。还认为缘起产生世界等佛教的本意相差很远,所以笔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理论来比较牧区的民间信仰和佛教之间的差 别以及佛教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该部分主要从民间信仰的因果业报观、来世思想、慈悲观等特点为主线做了梳理和论述。 第三节阐述了人们对无常观的看法与认知。无常是佛教思想的最根本观点之一,了解和认知无常的观念,才能打开认识佛教的大门。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其能发展并 兴盛于雪域藏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无常观对广大藏族信徒的思想认知和启发方面起到了根本的改观,因此,无常观成了藏族民间信仰和认知的根本表现之一。唐克 地区的藏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唐克地区因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的背景,该区民间信仰中的无常观念相比藏地农区而言,更具有浓厚的 宗教意味和虔诚性。 第四节论述了民间慈悲心的发愿和践行。民间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其 历史远于宗教,其内容也更广于宗教。但是,宗教因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其宗教仪轨的程式化等特点,使得宗教在一个地区传入和发展后,其理论和思想 瞬间遍及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因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笔者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祈福仪式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祈福日期的选定、祈福对象、祈福人员的变化等方面;二是饮食、服饰变化及禁忌。饮食 和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该区饮食内容、饮食习惯和服饰类型、服饰装饰及民间禁忌文化等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基本 的特点就是这些民间生活和习俗的渊源都开始渗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三是盟誓的产生及其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克地区一年供养、祭祀仪式及民间活动等,即:一是夏季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藏历兔月民间宗教活动习俗、藏历四牛月的煨桑活动中牛月唐克部落 的煨桑活动习俗、虎月颂度母会仪式过程,并对此一一作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冬季的活动,主要对藏历马月仪式活动、羊月婚俗文化、猴月“朵玛”仪式等作了简要 论述。三是秋季的宗教活动仪式,主要论述了“多热”星辰仪式,蛇月的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四是春季的宗教活动,概述并分析了鸡月大法会、狗月金桥活动、猪月 “持嘛呢”等活动。这些民间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间宗教习俗。不管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 的民间习俗,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民间习俗,两者都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与藏传佛教的教理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四部分论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及民俗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不仅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对构建社会和谐思想方面的功能 和对人们伦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而产生的。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佛教思想对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的进程中间,都是以建立 一种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在现在来讲,迷信是社会的公敌,所以要建设人间佛教是大家共识的。所谓建设人间佛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 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佛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诚然,因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支持,主要是尚未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各种信仰和民俗的考察: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与 文学之关系特别是关于民俗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即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信仰的探析。从这些不同 角度出发做研究对我们理佛教思想在藏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值得加深和 改进的地方。

你是佛学院的吗,这么懒怎么成佛啊,去把三藏十二部给我抄一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