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辑委员会

发布时间: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辑委员会

集团党委(社委):党委书记、社长:李建国党委副书记、副社长:赵晴党委委员、副社长:秦晓春党委委员:李黎、杨星、曹迪民、程先亮集团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赵晴副总编辑:李黎、杨星委员:周继山、任州、徐晓杭、姜青青、姚丽萍集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程先亮副书记:顾建胜委员:邵纪兴、于国清、傅强、王从波、郭勤勇集团副巡视员 :集团副巡视员:蒋沛浩 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长:李建国副董事长:赵晴董事:秦晓春、李黎、杨星、曹迪民、程先亮集团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李建国副总经理:秦晓春、曹迪民

《杭州日报》创刊前,杭州有一份叫做《当代日报》的报纸。解放初,经军管会批准,杭州几名曾经坚持地下斗争的党员将原国民党的《当代晚报》接管后改为《当代日报》,后又由市工商联接办。《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杭州市委也曾有过将该报改为《杭州日报》的打算,但由于该报系民营报纸,不能代替公营报纸,更不能发挥市委机关报的作用,便开始酝酿创办《杭州日报》。1955年4月18日,市委成立《杭州日报》筹备委员会,将长生路63号划为办公地点,设置临时机构。7月15日,中宣部批准创办《杭州日报》。9月16日,市委发出《关于创办杭州日报的决定》,明确《杭州日报》借《当代日报》试刊一个半月。1955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刊,一张崭新的对开大报出现在杭州市民面前。创刊时,报社用对开的平版机印报,每小时只能印850份。1958年改用轮转机印刷,每小时可印2.3万份,生产效率提高26倍。创刊于1993年11月1日的杭州日报下午版是中国唯一以“下午版”命名的城市晚报。她面向家庭,贴近生活,服务社会,追求强烈的时代感,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与日报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党报的宣传功能更为完善。1993年《杭州日报》开始我国新闻机构最早的网上传输。1999年1月1日创刊的都市快报是一份极具时代品位的城市综合性新闻早报,以其多彩的内容、活泼的风格、新颖的版式、醒目的标题和大量生动感人的照片,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000年,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先后接收了原由杭州市公安局、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园文管理局主管主办的众安周报、今日青年和风景名胜等一报两刊,使杭报集团形成了主体突出、门类齐全、发行面广的报纸体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所拥有的主报、子报、子刊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好新闻奖、好版面奖和省地市报印刷质量第一名。1999年,获全国报刊广告、发行先进管理单位殊荣。集团还积极与韩国道民日报社等国外媒体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日趋提高,目前采编流程已全部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告别了纸与笔,智能化的新闻大楼矗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集团千余职工正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向现代报业集团迈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所以19届亚运会组委会副局领导是副厅级别。

19届亚运会组委会副局领导是什么级别答案如下:19届亚运会组委会副局领导是部级级别,级别很高的。

南方日报集团总编辑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庄慎之。

程益中,现代传播集团副总裁、《东方企业家》杂志执行出版人。曾任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媒体事业管理部副总经理、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画报中文版执行出版人、TimeOut中国版执行出版人。中国当代著名报人、媒体资源整合和管理专家,《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创办人之一、前总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度世界新闻自由奖获得者。程益中,生于1965年4月4日,安徽怀宁人,1989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9年6月-2006年3月,服务于南方日报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历任或兼任:南方日报文艺部记者编辑,南方日报驻湛江记者站记者,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总编辑,南方都市报系管委会主任兼南方体育主编、新京报总编辑。同时还担任过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人大代表、中国(北京)都市报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1989年6月-1990年2月:在南方日报文艺部任见习记者。1990年3月-1991年8月:在南方日报驻湛江记者站任记者。1991年9月-1994年9月:在南方日报文艺部任责任编辑,其间1994年10月-1995年2月被抽调兼任南方都市报筹备小组副组长,负责创办南方都市报的所有文案及规划设计工作。1995年3月-2004年10月:历任南方都市报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暨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南方都市报系管委会主任;其间2000年1月牵头筹备南方体育报,2000年3月-2001年3月兼任南方体育报主编;2003年7月—2003年10月兼任新京报筹备小组副组长,负责参与新京报筹备工作,2003年10月-2004年3月兼任新京报总编辑。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工作。2005年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程益中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颁发的2005年度“世界新闻自由奖”,获得奖状、奖章和奖金;在授奖词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程益中是中国新闻界的楷模和有良心的职业报人,他为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付出了代价。”2006年3月,程益中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辞职,离开广东到北京,出任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媒体事业管理部副总经理、财讯传媒(香港上市,股票代码HK.00205)集团副总裁、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画报中文版执行出版人、TimeOut中国版执行出版人。2009年3月以来,在财讯传媒集团服务合约期满之后,加盟现代传播(香港上市,股票代码HK.00072)集团,出任现代传播集团副总裁、《东方企业家》杂志及《汽车生活》杂志执行出版人。2011年7月起在香港亚洲电视担任高级副总裁。2012年3月3日凌晨程益中在个人微博宣布“因与主事者观念及风格迥异而请辞亚洲电视高级副总裁一职”。亚洲电视新闻部多位从业员透露,从中资背景的内地地产商人王征入股香港亚洲电视起,高层干预新闻部的情况频生,并称王征并非有心经营香港电视台,只是希望控制一道舆论平台,方便进入内地经商。2015年加盟乐视体育,任即将成立的香港公司CEO。

一、可以自己去邮局订阅,柜台说明:从什么时间起订阅《南方日报》;二、可以通过投递员订阅,说明从什么时间起订阅《南方日报》;三、电话订阅。南方日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报。 广东报业市场第一份以高端读者为对象的权威政经大报、主流严肃大报。现任社长杨兴锋、总编辑王春芙。

拨打南方日报的总机,按0,询问南方报刊发行公司的分机,然后把你的订阅信息告诉对方,就会有人跟进了。

长江日报集团光谷编辑部

说几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人物吧。

微信之父张小龙。张小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广州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之前暑假偶然一次,在西十二门口,摆了一排华科大的知名人物,其中一个就是张小龙。记得当时看到这些名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肃然起敬的味道,就觉得,以后自己也要争取,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儿!

再就是李娜。李娜是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亚洲历史上女单世界排名最高选手。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前段时间,陈可辛导演还来华科大拍戏了呢,那个时候是十二月份,拍的就是《李娜传》,然后李娜师姐本人似乎也来华科了。总之就是很传奇的一位人物啦。记得当时,还招募群演来着,然后在百品屋二楼的健身房也有一场戏,在东八教学楼前面的网球场也有一场戏,表示很期待哈哈哈。

还有就是李行亮。记得中学看快乐男生的时候,就觉得李行亮唱歌声音超好听,后来才知道,原来李行亮是华科大毕业的,也是学霸一枚呢哈哈。李行亮前几年来过华科,不过我也是在微博上才知道的,听说,李行亮以前在校十佳歌手比赛还是合唱团的活动上,有很不错的成绩,嘿嘿,大家都听过《愿得一人心》吧,反正我是朗朗上口了。也希望他发展的越来越好。

说一说我说知道的吧

第一个是我们院的崔昆院士;崔昆院士真的是为材料和金属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和夫人的故事我们学生之间也一直流传着,崔昆院士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和夫人自掏腰包建立了奖励家庭贫困学生和新生的奖学金基金却一直延续着,并且把财产也捐给了组织,我们都很尊敬并佩服崔院士。

第二个是李娜。著名网球选手。甚至于在她的风潮下这项原本在中国并不火的运动也风靡起来啦,而且18年陈可辛导演还在我科拍了《李娜传》!有胡歌来哦!!!!(突然得意+自豪)

第三个是张小龙,微信之父,产品之神啦。每天用的微信就是他的产品。据说原本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大神了。佩服佩服!!

还有pptv的姚欣,qq宠物的汪海兵等等。甚至还有《愿得一人心》的李行亮和正在参加创造营的李昀锐。

其实我科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人才,还有很多更多的专业顶尖人才因为钻研学术所以在自己方向有名但不被媒体所知。希望我也能加倍努力,有一天和各位大佬一样棒!!!!

2005年7月21日诗琳通公主被聘为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在她的支持下,泰国科技部和武汉开始了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一系列科技合作。 2006年7月泰国科技部和武汉大学合作成立了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2007年4月10日诗琳通公主为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揭幕。 2012年12月23日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与泰国科技部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GISTDA)、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武汉共同签订了《中泰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建设泰国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 2013年3月29日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国科技部三方在泰国曼谷正式签订《泰国地球空间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测系统合作协议书》。商务部“中泰地球空间灾害预测系统合作基地”成立。 2013年4月9日,诗琳通公主亲临武汉,并为中泰共建的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獬镇铁家山)揭牌。18日,“中泰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合作基地”在武汉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7月21日至23日泰国科技部长皮拉潘·帕鲁苏克阁下正式到访武汉,出席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2013年7月23日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是中泰北斗及地球空间产业合作总承担单位。 2013年10月18日泰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及应用招标说明会在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举行。 2013年10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经济转型进行时”栏目以《湖北:依托“光谷”创新提升竞争力》为题,对武汉光谷科技创新进行报道,其中详细介绍了由光谷北斗总承担的中泰北斗卫星导航合作项目。 2013年10月30日泰国科技部地理空间技术局、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联合项目评估委员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商业模型新闻发布会在曼谷召开。招标完成后,灾害预测系统建设将被列入泰国政府经济发展建设规划,预计在2014年年初投入实施,主要服务于泰国农业的灾害预警,此外还辐射泰国交通、电力、环境等领域。 2013年12月6日光谷北斗总承建的泰国北斗CORS示范站作为东盟第一个北斗系统地面站,首次回传连续卫星监测信号,同一时间可连续观测和接收14颗北斗卫星,而同一区域GPS、伽利略、GLONASS接收的连续在轨卫星数量仅为5至6颗。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机遇研讨会在曼谷召开。泰国科技部门对已在泰国建成使用的北斗地面增强系统(CORS)示范站给予肯定。2014年1月9日光谷北斗与黄石市就“中国—东盟北斗示范城”建设达成一致意见并正式签约。这意味着“北斗”系统与黄石“牵手”,中国首个北斗国际化产业“样板间”正式落户黄石。签约现场,黄石港区政府与光谷北斗公司还签订了北斗科技城项目合作协议。 2014年1月21日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武汉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2013年度武汉“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评选1月20日揭晓。《“武汉造”北斗导航系统精度和性能优于GPS》位列2013武汉“十大新闻事件”其中。2014年2月18日2013年度武汉地区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事件评选结果揭晓。《<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湖北依托光谷创新提升竞争力》、《武汉北斗产业走出国门》、《新建武汉遥感与地球空间信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5家工业技术研究院》三条新闻入选。内容涉及央视《新闻联播》以《湖北:依托“光谷”创新提升竞争力》为题,对武汉光谷科技创新进行报道,其中详细介绍了由光谷北斗总承担的中泰北斗卫星导航合作项目;中国第一家国家级北斗及地球空间产业对外科技输出和科技援助的平台企业——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揭牌,光谷北斗公司与泰国科技部达成投资15亿元人民币建设200个北斗地基增强站(CORS)协议。 2014年3月3日中泰卫星导航合作第二次会议近日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测试评估研究中心召开。 双方初步确定,从今年3月开始,中泰北斗项目将全面启动。光谷北斗作为中泰地球空间产业合作项目的唯一实施单位,首批建设的3个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基站已经建成并可回传完整信号。 2014年3月18日光谷北斗与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建立智慧矿山与环境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人才培养基地。此举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达到在实践中培养高科技人才、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学科研水平。 2014年3月20日泰国著名公立大学之一——孔敬大学师生一行赴泰国创新产业园区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参观,这一系统是由光谷北斗公司设立,正在泰国全境推进200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 2014年4月3日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武汉光谷北斗在黄石举行“北斗双城”院士专家对接会,标志着黄石北斗产业发展提速。 2014年5月19日5月19日,黄石北斗公司分别与大唐联诚、广州中海达公司签订协议,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北斗示范城”项目。

泻药

17级研究生在读。华科是一所很有历史底蕴的学校,也出现过很多名人,有的是娱乐行业,有的是政客,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体坛明星也有创业实践家!

像李娜,李行亮,孟晚舟、薛之谦的前女友、李培根(根叔)、微信之父张小龙、脸萌创始人郭列,还有一堆院士,科学家如前文提到的李培根、朱九思、前校长丁烈云、杨叔子,张勇传等一系列院士和院士家属(杨叔子院士夫人徐辉碧老师也是大牛一位)

简单附一下现在在世的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名单

以及张勇传老院士自撰出版的书

南通报业集团总编辑

徐景熙,男,1941年2月生,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人,南通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中共党员。 1946-1952(5-11岁) 奉城中心小学读书 1952-1956(11-15岁) 奉贤三官中学读初中,其间因目疾休学一年 1956-1959(15-18岁) 保送上海市松江二中读高中 1959-1964(18-23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五年制本科 1964-1972.3(23-31岁) 大学毕业由国家统配至湖北省高教局,分至当年新办的武汉外语专科学校任教;1965年12月22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批判姚文元的文章《怎样评价<海瑞罢官>——与姚文元同志商榷》,“文革”一开始,即受到迫害,失去自由3年,失去工作6年 1972.3-1978.10(31-37岁)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4师24团一中、二中任教,后调至教育辅导组 1978.10-2006.2(37-65岁) 南通师专中文系、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南通大学文学院任教;1979年湖北省高教厅派员到南通和上海奉城为其“文革”冤案彻底平反;1980年入党,先后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创办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任主编直至2001年满60周岁,从主编岗位退下,继续任教5年,65岁退休;在此期间还兼任校图书馆馆长数年 1.在全国报刊发表论文、评论200多篇(发表时间:1961-2020年) 2.出版专著: 《文学审美与批评》(1992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当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2000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文苑漫步——徐景熙文学美学论集》上下卷、第三卷(2008年9月、2015年2月南通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出版,统一列入《江海文库》) 3.合著 《青少年审美导引》(1994年6月科学普及出版社) 《视听放谈》(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社科知识百题》(2005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现代美育与人格养成》(2006年3月新华出版社) 4.主编、参编高校文学理论和美学教材7部 其中任主编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统编教材《文学概论》(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年重印至今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南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南通市美学学会会长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高教文科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江苏省作家协会职称评审委员 南通市新闻系列职称评审委员 南通市出版系列职称评审委员 南通市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南通市文联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1年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2年 南通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晋升一级工资 1994年 获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世家”称号,在第10个教师节作为6个省优秀教育世家代表出席省表彰大会 1995年 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1998年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优秀编辑 1999年 获教育部颁发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 历年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南通市文联工作奉献奖;市社科联学会先进工作者 2016年 在南通大学上千人离退休人员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增添正能量十佳人物”(“文苑不老松”) 2019年 在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宣传部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中被授予“优秀创业者·坚持真理的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奉贤区电视台专程到南通拍摄人物专题片(上、下集) 2020年 南通市报业传媒集团、南通市档案馆启动“口述历史·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大型全媒体采访,作为受采访的18人之一,报纸整版刊登《徐景熙:秉笔直书为时代发声》(2020年3月20日),并收入纪念党诞生100周年《百年激荡》一书 此外, 个人事迹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人物》、《中国美学名人录》、《全国编审名录》、《江苏省教育功勋录》;多种报刊发表长篇专访和作品评论担任主编的《文学概论》获学校科研一等奖 课程建设《文学概论》及配套选修教材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文学审美与批评》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著先后4次获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徐景熙教授,1941年出生于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徐宗恺,自1919年踏上教坛,先后创办并担任多所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校长。母亲也是师范生,知书达理。父辈兄姐多人毕生任教,他本人教龄43年。 徐景熙前半生磨难重重大起大落,颇具传奇色彩;他在三尺讲台夙兴夜寐辛勤耕耘,是备受尊重的好老师;他在文学评论和美学领域旗帜鲜明德厚流光,是一位定位高、钻研深的学者型文艺理论家。       1946年起,徐景熙就读于奉城小学、三官塘中学,1956年被保送至江苏省松江中学(今松江二中)。1959年,他以高分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徐景熙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文学评论。1961年1月29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他以母亲的姓和自己的名化名“朱熙”发表的《谈塑造英雄形象中的爱情描写》,引发了上海文艺界的一场争鸣,时年19岁。       1964年9月,徐景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当了一名高校教师,他全身心投入教学,课余写下的评论、杂文常在武汉、广州等地见报。       1971年,徐景熙因偶然的机缘来到江苏南通,当时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4师24团(今南通农场)接纳了他,农场中学意外地成了他的“避风港”。淳朴善良的农场人,看重他的文才,更敬重他的人品,他内心的创痛在真情、亲情和学生的欢声笑语中逐渐得以抚平,三尺讲台让他重新获得人格的尊严,也使他延续了与教师职业的不解情缘。他在那里一干就是7年,磨难这把犁刀,曾经割破过他的心灵,也开掘了他未来人生的新天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随着“三家村”冤案大白于天下,光明日报社、湖北省高教局正式发函、派员到南通和上海奉贤,为徐景熙彻底平反。       此时的徐景熙,犹如冬草被春风吹拂,焕发了生机。南通是他历尽悲苦之后温馨的第二故乡,事业重新起步的理想之地,南通父老乡亲们的“三春晖”,已深入他的骨髓和血液之中。他当即表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去武汉,也不回上海,愿意留在南通终身从教,绝不改行,无怨无悔。       徐景熙视课堂为人生圣殿,把授课当作人生的大享乐。他被调入南通师专,后来的南通师院,直至在南通大学文学院退休,28年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便在他担任17年高校学报主编、并兼任3年图书馆馆长期间,仍坚持“双肩挑”,课时量超过一般教师。从教28年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停过一堂课,这是他退休时最感到自豪的事。       除了文学、美学主课外,徐景熙在中文系和全校范围开设了《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影视艺术》、《雅俗文艺比较研究》、《电视文化学》等选修课。他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坚实的理论功底,以流畅、幽默、深邃、民主的教风,把文学置于文化学、心理学、审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广阔背景中。他信奉“做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为根本”。为此,他选择文艺美学作为自己的主攻专业,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观念、创新思维、审美素质,受到历届学生好评和中青年教师的尊重。他开设的《美学入门》、《审美教育》等选修课,最多时有200多人参听,以致于不得不改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上课。       徐景熙创办、主编《南通师院学报》的同时,又主编、参编高校文学理论和美学教材7部。其中担任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文学概论》(2000年7月首印,高校出版社),数次重印,该书与他本人的科研成果配套,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参编的《美学导论》,是全国师专最早公开出版和广泛使用的美学教本。       徐景熙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学术成果却格外丰富厚重。即便埋名于南通农场期间,徐景熙仍刻苦钻研,笔耕不辍,并以“江建平”、“严思”(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廿四团谐音)的集体笔名撰文。1979年得到平反后,迎来了他从事文学研究、文艺批评的春天。《作家与批评家》、《文艺批评三题》、《真实·真理·社会效果》、《文学批评要体现改革精神》等系列论文相继面世。在这些文章和专著中,他对新时期文艺理论界的拨乱反正,以及随着时代进程而出现的新课题、新探索,做出了客观的记录和令人信服的评判。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徐景熙的研究领域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从宏观层面回顾新时期文艺理论的总体面貌、发展历程,对文学艺术从稳态趋向动态,从垄断性转向互补性的总体格局进行梳理和反思,并对重大文学课题作专论。     二是对美学理论架构的研讨,并进行文艺与美学交叉研究,连续担任4届市美学学会会长,是南通高校第一位开设美学理论课的教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     三是随着审美文化转型,作雅俗文艺比较研究,重点切入电视文化、电视剧作赏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间断地为各类题材、多种风格样式、优秀或有争议、有理论探讨价值的作品发表评论,在报纸上开设电视剧评论专栏。在学校开设电视文化选修课,在校内外、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徐景熙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评论200多篇,出版专著《文学审美与批评》、《当代视野中的大众文艺》,另有合著4部。其论著获江苏省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次,南通市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次,学术、科研硕果累累,被评为南通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徐景熙在学术上奉行直道。他认为,为学为文都必须有独立的思考,精神独立的人才有灵魂。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的《随想录》陆续出版后,徐景熙在国内刊物上较早发表了赤诚、犀利的《品格·激情·哲理——读巴金<随想录>》长篇评论。文中言:“做人就应该像巴老那样,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乐于以诚为本,勇于将心交给读者。”他信奉为人不能有傲气,但要有傲骨,为学不作媚时语。他对文学的痴情、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不变,信奉“以气势胜不如以理胜、以真情胜、以人格胜”的学术理念。     2008年南通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出版《文苑漫步——徐景熙文学美学论集》(上、下卷),2015年又出版《文苑漫步》(第三卷),这是徐景熙“厚积”50年文学功力的“薄发”,无论是对文学本体的阐述,还是对审美的探索,都坚持本真,不人云亦云,不道人所道。《文苑》系列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篇篇学术精品,更闪耀着一种文化精神。     在《文苑漫步》(第三卷)中,在距离被打入炼狱之后整整半个世纪,徐景熙首次以当事人和受害者的身份,大篇幅、全场景地回叙了“五十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灾难的来龙去脉,写成5万言长文《五十年前》,引发强烈反响。在这篇心血之作中,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50年积淀的智慧和认知,以客观、忠实的历史文献和反复淘洗的史料,以夹叙夹议的行文风格,重新审视并定格那场新一代已越来越隔膜和疏离的大风暴、大劫难。并非出于一己之悲欢,而是出于一种担当与责任,为了让今人、后人不会淡忘历史,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希望我们的国家少些折腾,以更稳健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宏愿。     无论是身兼数职的学术领路人,还是老有所为的退休老教授,徐景熙始终不忘社会责任,并一直以穿透和解剖历史的敏锐感和使命感,活跃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他的心中,装着家国、天下。     “逆境中要自信,再难也要相信自己,相信民族和国家;顺境中要自谦,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取得进步离不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徐景熙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徐景熙教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儒雅、平和、谦逊、宽厚,似乎难以将他与半个世纪前直接同“四人帮”刀刃相见的青年猛士联系在一起,但从他的文章中,人们能读到他思想的热烈敏锐和文笔的犀利泼辣,无论是在上海读书生活23年,武汉工作7年,还是落户南通半个世纪,徐景熙教授的率直、血性、担当和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来没有变过,他始终不渝地捍卫真理,守望真善美的精神家园,不仅备受挚友、同仁、学生的尊崇,也受到党政部门和媒体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2019年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宣传部授予他“优秀创业者·坚持真理的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区电视台专门赴南通拍摄上下集人物专题片;2020年入选南通市报业传媒集团、南通市档案馆“口述历史·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20位被采访者,《江海晚报》整版刊登专访《徐景熙:秉笔直书为时代发声》,发布于公众号的采访手记在互联网广泛传播,读者纷纷留言,或回忆,或感恩,或反思,或祝福,给予了徐景熙教授高度的赞誉。     “文艺理论家既要有学识,更要有胆识,还要有献身真理的战士品格。”数十年来,徐景熙教授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坚持人格操守,用他的激情、才情和真情,倾心育人,秉笔直书,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是。2021年3月8日,南通报业传媒集团通州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区委书记陈永红,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通日报社社长、南通报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卫东为中心揭牌,南通通州区胡卫东和日报社是一个人,通州融媒体中心为南通报业派驻通州区工作专班。

南方报业集团总编辑

沈颢出来了。沈颢,男,汉族,1971年3月出生,浙江平湖人。199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南方报业。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报系执行总编辑、《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等职务。

范以锦。他是中国报业最杰出的传媒领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中坚力量。在“南方号”航母上他指挥若定,带领南方报业集团走出一条多品牌战略、“龙生龙,凤生凤”的滚动发展模式的道路。 范以锦的办公室位于集团大楼五楼的角落里,据说这里的大门永远向集团员工敞开着,谁有什么想法、意见或烦恼,都可以径直闯进社长办公室找范以锦聊聊,范以锦会耐心地扮演听众角色。 范以锦原任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从1998年成立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以来,全集团的广告营业额每年以两个亿的速度递增。2001年年底他就任社长时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三张报纸年广告收入过亿,当时《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才一年。2002年底,《21世纪经济报道》由周报扩展为一周两期,不但改变了中国商业报纸的竞争规则,也带来了收入上的明显增长。 范以锦认为当报纸具备了核心竞争力以后还得有所储备才可以成事,因此集团必须致力于打造强化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他的率领下,《南方日报》发行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级党委机关报之冠、《南方周末》成为数百万知识分子的读本、《南方都市报》作为都市报群之翘楚已受集团委派开拓北京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大关,南方农村报、《城市画报》等子报子刊也是雄踞一方,为人称道,如此恢弘的气势使得“南方”二字万众瞩目。虽然其手下的一批名将已经在市场化程度日高的中国报业市场里声名卓著,但社会上却很少有人在意谁给了他们驰骋的天地,很少有人明白范以锦手上的“南方”帅印有多沉重。 作为南方报业的掌舵人,范以锦是南方报业“报系理念”、“多品牌战略”、“跨区域经营战略”、“人才战略”等一系列拓展战略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如今我们放眼中国,还没有哪家报业集团能叫响“报系”这样的新鲜词汇。“报系”的称谓,是范以锦提出来的,作为“南方号”航母上范以锦指挥若定,整个集团运作有序。范以锦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已然非常明晰:刚柔相济,宽容与引导。这正是一种统帅风范。

范以锦,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西湖村人。1946年出生于马来亚(现马来西亚),1949年随父母回国。1969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社工作,曾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现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被《传媒》《今传媒》《南方周末》等媒体评为“中国传媒年度人物”“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最具赞许人物”等称号。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协会主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等职务。著有《南方报业战略》一书。范以锦一直保持低调而随和的个性。他在南方报业首次提出“报系理念”,先后创建了“21世纪报系”“南周报系”“南都报系”三大报系组织运营结构,提出并实施“龙生龙、凤生凤”的快速发展系列报刊的滚动发展模式。如此一来,整个集团运作有序,品牌价值管理已经形成了集团、报系和媒体三个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在他带领的南方报人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各报刊以新的品牌理念和强势出击雄踞一方,使得“南方”二字万众瞩目。虽然“南方报业”名扬海外,但在2003年以前,范以锦并不为人知。被《南方周末》评为2003年度“致敬之年度最具赞许传媒人物” 后,他在公众场合的露面也逐渐多了起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