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青年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青年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论文

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青年成才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教育实践中深化和融入“三个倡导”,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国民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引领必须基于教育者认同和接受“三个倡导” “三个倡导”体现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凸显了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容纳了历史文化传统、鲜明时代精神和未来价值追求,体现出了逻辑上的完善性、内容上的层次性、表述上的开放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具备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够真正起到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的作用,是引领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思想武器。 培养什么人、遵照和依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是青年成才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指向。“三个倡导”的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不仅鲜明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而且实际上也明确回答了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培育什么样的当代“青年”这一根本问题。 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确定后,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灌输者将青年塑造成具备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共同语言和话语体系的公民的能力高低,就成为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对全体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教育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青年的成长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青年的成长。因此,要引领青年成才,教育者首先必须自觉认同和积极实践“三个倡导”。只有如此,教育者在传授其基本原理和观点的同时,才可能善于剖析、解答当今世界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真正让青年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引领必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 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变动期,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交锋和融合的当下,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从整体来看,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广大青年对国家的发展越发充满信心,青年的人生价值理念积极进取、客观求实,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公平、竞争、诚信等新价值观在广大青年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当代青年在价值观上出现的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局势,与社会发展环境固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与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联。在价值观教育上,长期以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忽视社会现实问题、回避社会矛盾,一味枯燥地说教和填鸭式灌输的现象,使青年德育工作与现实社会发生严重的脱节。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必须走出这一误区,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与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便利化的特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譬如,一本好书、一部健康向上而又契合青年欣赏需求的影视作品、一次既有乐趣同时又有社会正面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树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年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亲可近可学可依循,通过这样一种耳濡目染的方式鼓励广大青年树立长远的价值目标,激励他们成长成才。 引领必须构筑稳定可靠的青年成才保障体系 青年成才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也须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如何构筑一套稳定可靠的青年成才保障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根本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来做保证,才能长效推进。 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要深刻意识到引领进程将是长期性的,而非阶段性的。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管理,并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要从思想上深刻领悟,政策上大力支持,确保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建全督导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进程加强管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青年的心坎上,落实到他们的具体行动中。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给予赞扬和奖赏,通过典型引领来调动广大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最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成才的目标。

你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000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000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青少年价值观论文文献

最佳答案 回答1问题可以修改下下 刚写好的! 论文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他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这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兴趣点,网络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三)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三、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及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能力。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是网吧,有的网吧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允许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站,执法机关应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进行安全合格检查,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网站。 许多网站的信息良莠不齐。应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这样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污染,也可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在网上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发挥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博物馆等公益性科普活动场所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从而使青少年减少去网吧的时间和机会。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柳明、袁真,创新教育与实践全书[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软件学院:付初良 李经亮 范志都 一,调查与思考 根据一项有关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其利益价值取向是"高效,公正,互利";其主要价值追求是"敏锐,乐观且理智地把握成才与择";其消费价值观是"求新,求变,求质量";但其价值行为表现是"身心失范以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金钱观上认同"金钱是生存资本,也是生活目标"与"富裕才是美德".在生存观上认为"物质至上与拜金主义不是批判性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生存哲学";在成就上认为"比尔.盖茨是人生的成功典范";在物质观上"名牌产品是青年一代是为之疯狂的物质清单";在人生处境上"由于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上述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状况.反映了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多样化,个性化,体现自我追求,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们常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但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力求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空间,追求享乐生活,但这种逃避无法彻底,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边缘主义"价值观,这种边缘主义价值观既是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的反映,由于注重自我感觉,在人生处境上受到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我们认为,对我国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应认识到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性,多层次与多维性.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诸如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多学科的方法相统一,以保证了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深入性.我们要从多纬度科学审视当代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要强调对青年价值观的全面性探究.要以科学价值观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应提出"青年价值建构"的追究思路,这对高校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先验的指导性意义,使价值观教育更完善更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这样就有利于开启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并对于当下中国的"以德治国"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审视与评判 当代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两面性,要正确地给以定位和评价.一方面,青年的青春活力中具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一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青年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的心进入社会,如果将这种动力用得恰如其分,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带着"前沿文化",给社会注入活力,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另一方面,青年的反叛性,又称为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情绪化,反社会性等特性,极易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任其放纵,那么这种"潜流"可能逐渐发展为"负潮","暗流",这会腐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所以说,对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正负面影响,应充分估计和科学引导,尤其是价值观的科学有效的引导. 应当承认,对21世纪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表现在如何动态把握青春思想价值问题,如何掌握预测的基本依据,如何看价值取向本身的多元化问题等.研究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内涵与关系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试图从以下两个角度审视青年价值取向: (一)审视角度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影响 从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价值观的角度审视它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是科学考察青年价值观的必然需要,中国青年价值观在近现代史以来演变的总体态势,构成了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的内在的历史的前提.回顾历史,近代史以来,中国青年在救国救亡与民族发展的主题下,无论在"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的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统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逐步体现出一种"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影响分不开的,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的认同,对邓小理论的认同等,外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在求知,求职,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说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分实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又绝对多变,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充分展开的历史丰富性和高度分化. 第二,当代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借互联网之技术快速传递着当代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我国青年在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并接受"辐射"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未来的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的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有: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等.似乎可以说,世界各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存与发展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成熟于上一代人的群体的性格特征.根据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等系列的心理普查中发现,青年的价值观的理性成份与情绪稳定性呈现一种正相关,并且稳定性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即青年的情绪稳定状态一年比一年稳定.这样的结果如果溯源到思想根源的层面的话,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日渐求实的理性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述世界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 我们研究全球一体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要建立在中外价值观演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并且将他们的合理性的东西加以延伸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它的相对性与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与行为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的取向,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那就是网络生存.网络生存方式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大.我们可以从研究和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年的行为映射出来的西方青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不为健康牺牲嗜好;不停止幻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懒得存钱;白天不如晚上好;养宠物不养小孩;把怀疑精神奉为上帝;冲动;冒险;浪漫;性感;悠闲;安逸;无定性;对物质痴迷与"嗜爱"等.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网络是参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网络化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屏蔽",进入网络意味着进入世界文化道德领域,这对于中国青年而言,价值观的融合和碰撞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说,网络是一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的传播通道,我们可以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但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不能无视它对我国青年的影响. 第三,青年价值观自身的特性 青年价值观自身特性与青年的特点息息相关.青年价值观体现出青春活力和朝气,即便开放性,先锋性与批判性,也表现出青春期的不稳定性,非均衡性与不确定性,情绪性等特点.首先,青年在网络时代,以开放的态度在时代前沿阵地"披沙淘金"的精神,网络所带来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青年的视野,对他们的价值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他们意识到在新世纪中保持生力军的地位的前提就是拥有知识与信息,虽然在我国青年群体分布中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他们的价值观有不均衡的一面,但青年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必需先学会认识世界和认识现实.虽然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浪潮会腐蚀青年的先锋意识,全球的风险与威胁就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忽视与世界接轨所带来的风险,但也不会因受到西方国家的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青年不会因它温和化而真正丧失它的批判色彩.其次,青春期特有的生理特点,青年血气方刚的一代,常未尝真正搏击,倒是先有了摄人心魄的姿态,易于情绪化和冲动,行为容易偏激出轨;再次,青春年少,多半求新求变,"今日风行一时,或许明日黄花",所以青年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只能是相对而言. (二)评判角度 第一,与社会磨合与调适仍是主流 当代中国青年个人与社会的磨合与调适仍是价值观走向的主流.随着中国青年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的集体主义"的放弃,随着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给他们带来心智的成熟,青年与社会的尖锐矛盾逐渐成为历史.青年与社会的冲突与调适表现为"边缘与主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表现在人生态度上是"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地接受现实的驱使又不跟现实"较劲",求生存成为青年的一种理性的选择,他们就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一种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一种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一种合理性.但在生活方式上,青年陶醉与迷恋的往往是多样化和"失序"的东西,因此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他们比父辈更早熟,很早就对各种压力(就学,就业,经济等压力)感到担心或恐惧,不想重蹈父辈的覆辙,他们抛弃"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的价值取向,他们害怕物质匮乏,追求物质享受,他们逃避社会责任,追求自我价值,形成一种"边缘主义"价值观,这使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使他们的总体生活方式写照表现为行为边缘,情感边缘,观念边缘,趣味边缘. 第二,与社会互动态势主动与外显 技术与文明的发展给社会与青年之间的价值观念的互动关系呈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剧烈的矛盾得以调和与转换.时值21世纪的青年之叛逆性与激进精神在逐渐收敛,反而在接受反映时代潮流的主导价值观的辐射与调控;同时主导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青年价值观的积极成分,社会因"文化反哺"而走向年轻化和科学化."文化反哺"重要内容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带着"前喻文化",把青年与社会都带到了互相学习的良性的"互动场",它打破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固定思维格局,给青年与主流社会重新定位,这一技术优势容易消耗青年过剩的旺盛精力,并使这些剩余精力转化为有益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并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文化反哺"的主阵地还表现在商品文化,商品文化既传达着时代气息又为追求利润进行的理性设计包装的结果,青年最容易成为这一成果下寻找感觉的代言人,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青年的"离经叛道",而使之接受主导价值成为可能和现实.反过来主导价值观要保持引领潮流的地位也越来越注意吸引青年价值的先进成份,比如生活方式的高品位,商品的高质量,多样化.二者的互动的趋势日益呈现"外显"趋势与主动的态势. 第三,与世界趋近与背离并存的趋势 信息全球化使当代青年睁眼看世界有了便捷的渠道,即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多元的世界文化,互联网为人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新文化的界面,世界文化因此相融与碰撞并逐渐趋近.这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一是物质观的现实性与理智的相似性;二是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是生活方式的求新求变与多样;四是身心健康失范的原因之复杂性.然而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中国青年价值观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与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别于西方青年.受到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的中国当代青年有与之趋近的一面,也有相背离的一面.我们可以分析两者的不同社会根源,我们认为,导致世界各国的青年的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差异和背离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说,可能面临的问题在于它夹带着"消费主义"与对贫困的恐惧的复杂心理下步入现代化,而对发达国家的青年而言,他们直接要面临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困惑.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射的结果,即多元差异性;主张无中心,强调边缘化;反对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反对基础模式,强调平面化;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当西方青年的生活方式与后现代的结盟,对大众狂欢,个个欢乐,及时感受与追求多样化之潜流的一种赞许,对他者的神往,对快感的迷恋,对刺激的分享,对自我意志的崇拜,已是一种强势的文化狂潮,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与文化价值方面形成的关联性意义是摧枯拉朽的,使得西方青年更多的是看到新事物,视而不见文明的废墟与传统的训诫,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颓废的一面. 三,科学的价值观 由于青年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和美好的想象力,他们的价值观事实上直接关系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关系到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明天,所以价值观是青年成长中的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一种价值观的是否科学,正确,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和需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主体利益相一致.在国际国内激烈复杂的价值观冲突面前,注意分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特别分清科学与先进的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和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理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最彻底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大力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方立天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2日第4版 2,刘先义 《社会价值体系:青年研究的理论支点》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3,陈 强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1期 4,曹 群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社会化》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6期 5,曹劲松 《人格塑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点》《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曹思文 《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取向》 1991年8月第1版 注:此文获2004年度共青团全团调研竞赛校级三等奖

谈到人生价值,我不得不说一下它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认为人生价值一定就是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之类的。其实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人、名人而做出巨大贡献。在我看来,人生价值实质上是一个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罢了。或许有的人崇尚金钱、荣誉、地位,也或许只追求平淡的处世态度。但是,正如一个人说过,我们存在于世界上就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一切只要尽力即可。

东坡在官场上屡屡失意,甚至险些因“乌台诗案”丧命。然而,他乐观旷达,从来没有因为官场上的失意而怨天尤人。他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不仅造福百姓,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诗篇。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杆子作为枪杆子为唤醒知识分子的觉醒发出了呐喊。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古以来,历史上有的人功成名就、彪炳千古,而有的人默默无闻,不为后人所知。其中的差距就出现在人生价值的不同。拥有巨大人生价值的人无一不是那些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拥有巨大人生价值的人无一不是那些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对于人生价值都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你不必成为世人眼中的伟人,但是你至少要成为自己心中最棒的人。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永垂不朽,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保尔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慢慢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因为大自然既然让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必然有意义。

培养青年价值取向的实践研究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加强人生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要内容。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和生理日趋成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定时期,可塑性极强。同时,客观形势、大也向高校提出了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的迫切要求。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教育对策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在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它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念,决定着人生总的价值目标。随着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我国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2002年11月,江*产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目标”。此表述及要求既表明了党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新时期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1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在客观上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前所未有地变化,这一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上。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1 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模糊

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与目标进行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而人生价值取向模糊是指个人在面对人生价值选择时态度模糊,处于一种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这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不深的情况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并未经筛选原封不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关联。价值取向在人生价值观中最为关键,选择的价值定位和取向不同,就会导致人生道路与发展结果的不同。

1.2 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呈现出多层次化

在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一部分大学生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少部分大学生轻社会理想重个人理想、轻远大志向重现实,讲求实惠,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生活的目标,强调个人本位主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不能自尊、自爱、自律,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呈现出的多层次化状态,给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要求带来了挑战。

1.3 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评价上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人生信仰。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而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坚持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同时追求与满足个人利益,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惠共存,读书与赚钱兼得。当代大学生看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已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考虑到置身其中的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不仅更为现实,而且讲求实效,并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

2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外在的影响

(1)的负面不良影响。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迅速推进,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它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效益竞争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正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大学生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但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和渲染,使得大学生们的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的膨胀。

(2)全球化与网络的双重影响。

改革开放与加入WTO使我国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影响深远。尤其影响深远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任何人都可以共享,这给试图摆脱束缚,寻找自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好的空间。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冲击。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借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交往活动而来的西方没落的价值观、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形态和精神垃圾随同先进文化价值观一同涌入,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凭借其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全球卫视系统及互联网,还结合经济技术交流,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试图把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世界用美国的标准统一起来。

(3)当代大学生思想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目前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此外,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当代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这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 内在因素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弱点,因为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进入高校是他们的人生重要竞争。当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学府后,部分学生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不再刻苦学习,尽情享受大学生活而不追求上进,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被家长娇生惯养,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所以在他们当中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

3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要把全社会的意志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如同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一样,成为一个社会稳定发展、一个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要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同时,国内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2)创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积极探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青年学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针对青年喜欢竞争性、参与性活动的特点,可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像、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等方式,以此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大学生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3)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认识国情,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使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帮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形成。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热门毕业论文

trjhuxdrthy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青年成才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教育实践中深化和融入“三个倡导”,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国民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引领必须基于教育者认同和接受“三个倡导” “三个倡导”体现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凸显了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容纳了历史文化传统、鲜明时代精神和未来价值追求,体现出了逻辑上的完善性、内容上的层次性、表述上的开放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具备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够真正起到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的作用,是引领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思想武器。 培养什么人、遵照和依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是青年成才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指向。“三个倡导”的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不仅鲜明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而且实际上也明确回答了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培育什么样的当代“青年”这一根本问题。 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确定后,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灌输者将青年塑造成具备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共同语言和话语体系的公民的能力高低,就成为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对全体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教育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青年的成长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青年的成长。因此,要引领青年成才,教育者首先必须自觉认同和积极实践“三个倡导”。只有如此,教育者在传授其基本原理和观点的同时,才可能善于剖析、解答当今世界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真正让青年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引领必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 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变动期,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交锋和融合的当下,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从整体来看,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广大青年对国家的发展越发充满信心,青年的人生价值理念积极进取、客观求实,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公平、竞争、诚信等新价值观在广大青年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当代青年在价值观上出现的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局势,与社会发展环境固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与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联。在价值观教育上,长期以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忽视社会现实问题、回避社会矛盾,一味枯燥地说教和填鸭式灌输的现象,使青年德育工作与现实社会发生严重的脱节。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必须走出这一误区,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与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便利化的特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譬如,一本好书、一部健康向上而又契合青年欣赏需求的影视作品、一次既有乐趣同时又有社会正面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树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年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亲可近可学可依循,通过这样一种耳濡目染的方式鼓励广大青年树立长远的价值目标,激励他们成长成才。 引领必须构筑稳定可靠的青年成才保障体系 青年成才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也须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如何构筑一套稳定可靠的青年成才保障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根本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来做保证,才能长效推进。 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要深刻意识到引领进程将是长期性的,而非阶段性的。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管理,并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要从思想上深刻领悟,政策上大力支持,确保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建全督导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的进程加强管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到青年的心坎上,落实到他们的具体行动中。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给予赞扬和奖赏,通过典型引领来调动广大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最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成才的目标。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论文

关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软件学院:付初良 李经亮 范志都 一,调查与思考 根据一项有关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其利益价值取向是"高效,公正,互利";其主要价值追求是"敏锐,乐观且理智地把握成才与择";其消费价值观是"求新,求变,求质量";但其价值行为表现是"身心失范以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金钱观上认同"金钱是生存资本,也是生活目标"与"富裕才是美德".在生存观上认为"物质至上与拜金主义不是批判性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生存哲学";在成就上认为"比尔.盖茨是人生的成功典范";在物质观上"名牌产品是青年一代是为之疯狂的物质清单";在人生处境上"由于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上述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状况.反映了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多样化,个性化,体现自我追求,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们常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但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力求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空间,追求享乐生活,但这种逃避无法彻底,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边缘主义"价值观,这种边缘主义价值观既是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的反映,由于注重自我感觉,在人生处境上受到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我们认为,对我国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应认识到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性,多层次与多维性.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诸如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多学科的方法相统一,以保证了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深入性.我们要从多纬度科学审视当代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要强调对青年价值观的全面性探究.要以科学价值观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应提出"青年价值建构"的追究思路,这对高校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先验的指导性意义,使价值观教育更完善更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这样就有利于开启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并对于当下中国的"以德治国"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审视与评判 当代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两面性,要正确地给以定位和评价.一方面,青年的青春活力中具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一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青年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的心进入社会,如果将这种动力用得恰如其分,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带着"前沿文化",给社会注入活力,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另一方面,青年的反叛性,又称为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情绪化,反社会性等特性,极易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任其放纵,那么这种"潜流"可能逐渐发展为"负潮","暗流",这会腐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所以说,对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正负面影响,应充分估计和科学引导,尤其是价值观的科学有效的引导. 应当承认,对21世纪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表现在如何动态把握青春思想价值问题,如何掌握预测的基本依据,如何看价值取向本身的多元化问题等.研究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内涵与关系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试图从以下两个角度审视青年价值取向: (一)审视角度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影响 从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价值观的角度审视它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是科学考察青年价值观的必然需要,中国青年价值观在近现代史以来演变的总体态势,构成了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的内在的历史的前提.回顾历史,近代史以来,中国青年在救国救亡与民族发展的主题下,无论在"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的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统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逐步体现出一种"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影响分不开的,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的认同,对邓小理论的认同等,外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在求知,求职,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说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分实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又绝对多变,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充分展开的历史丰富性和高度分化. 第二,当代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借互联网之技术快速传递着当代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我国青年在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并接受"辐射"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未来的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的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有: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等.似乎可以说,世界各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存与发展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成熟于上一代人的群体的性格特征.根据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等系列的心理普查中发现,青年的价值观的理性成份与情绪稳定性呈现一种正相关,并且稳定性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即青年的情绪稳定状态一年比一年稳定.这样的结果如果溯源到思想根源的层面的话,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日渐求实的理性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述世界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 我们研究全球一体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要建立在中外价值观演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并且将他们的合理性的东西加以延伸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它的相对性与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与行为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的取向,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那就是网络生存.网络生存方式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大.我们可以从研究和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年的行为映射出来的西方青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不为健康牺牲嗜好;不停止幻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懒得存钱;白天不如晚上好;养宠物不养小孩;把怀疑精神奉为上帝;冲动;冒险;浪漫;性感;悠闲;安逸;无定性;对物质痴迷与"嗜爱"等.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网络是参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网络化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屏蔽",进入网络意味着进入世界文化道德领域,这对于中国青年而言,价值观的融合和碰撞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说,网络是一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的传播通道,我们可以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但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不能无视它对我国青年的影响. 第三,青年价值观自身的特性 青年价值观自身特性与青年的特点息息相关.青年价值观体现出青春活力和朝气,即便开放性,先锋性与批判性,也表现出青春期的不稳定性,非均衡性与不确定性,情绪性等特点.首先,青年在网络时代,以开放的态度在时代前沿阵地"披沙淘金"的精神,网络所带来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青年的视野,对他们的价值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他们意识到在新世纪中保持生力军的地位的前提就是拥有知识与信息,虽然在我国青年群体分布中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他们的价值观有不均衡的一面,但青年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必需先学会认识世界和认识现实.虽然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浪潮会腐蚀青年的先锋意识,全球的风险与威胁就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忽视与世界接轨所带来的风险,但也不会因受到西方国家的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青年不会因它温和化而真正丧失它的批判色彩.其次,青春期特有的生理特点,青年血气方刚的一代,常未尝真正搏击,倒是先有了摄人心魄的姿态,易于情绪化和冲动,行为容易偏激出轨;再次,青春年少,多半求新求变,"今日风行一时,或许明日黄花",所以青年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只能是相对而言. (二)评判角度 第一,与社会磨合与调适仍是主流 当代中国青年个人与社会的磨合与调适仍是价值观走向的主流.随着中国青年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的集体主义"的放弃,随着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给他们带来心智的成熟,青年与社会的尖锐矛盾逐渐成为历史.青年与社会的冲突与调适表现为"边缘与主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表现在人生态度上是"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地接受现实的驱使又不跟现实"较劲",求生存成为青年的一种理性的选择,他们就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一种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一种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一种合理性.但在生活方式上,青年陶醉与迷恋的往往是多样化和"失序"的东西,因此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他们比父辈更早熟,很早就对各种压力(就学,就业,经济等压力)感到担心或恐惧,不想重蹈父辈的覆辙,他们抛弃"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的价值取向,他们害怕物质匮乏,追求物质享受,他们逃避社会责任,追求自我价值,形成一种"边缘主义"价值观,这使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使他们的总体生活方式写照表现为行为边缘,情感边缘,观念边缘,趣味边缘. 第二,与社会互动态势主动与外显 技术与文明的发展给社会与青年之间的价值观念的互动关系呈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剧烈的矛盾得以调和与转换.时值21世纪的青年之叛逆性与激进精神在逐渐收敛,反而在接受反映时代潮流的主导价值观的辐射与调控;同时主导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青年价值观的积极成分,社会因"文化反哺"而走向年轻化和科学化."文化反哺"重要内容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带着"前喻文化",把青年与社会都带到了互相学习的良性的"互动场",它打破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固定思维格局,给青年与主流社会重新定位,这一技术优势容易消耗青年过剩的旺盛精力,并使这些剩余精力转化为有益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并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文化反哺"的主阵地还表现在商品文化,商品文化既传达着时代气息又为追求利润进行的理性设计包装的结果,青年最容易成为这一成果下寻找感觉的代言人,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青年的"离经叛道",而使之接受主导价值成为可能和现实.反过来主导价值观要保持引领潮流的地位也越来越注意吸引青年价值的先进成份,比如生活方式的高品位,商品的高质量,多样化.二者的互动的趋势日益呈现"外显"趋势与主动的态势. 第三,与世界趋近与背离并存的趋势 信息全球化使当代青年睁眼看世界有了便捷的渠道,即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多元的世界文化,互联网为人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新文化的界面,世界文化因此相融与碰撞并逐渐趋近.这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一是物质观的现实性与理智的相似性;二是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是生活方式的求新求变与多样;四是身心健康失范的原因之复杂性.然而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中国青年价值观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与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别于西方青年.受到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的中国当代青年有与之趋近的一面,也有相背离的一面.我们可以分析两者的不同社会根源,我们认为,导致世界各国的青年的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差异和背离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说,可能面临的问题在于它夹带着"消费主义"与对贫困的恐惧的复杂心理下步入现代化,而对发达国家的青年而言,他们直接要面临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困惑.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射的结果,即多元差异性;主张无中心,强调边缘化;反对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反对基础模式,强调平面化;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当西方青年的生活方式与后现代的结盟,对大众狂欢,个个欢乐,及时感受与追求多样化之潜流的一种赞许,对他者的神往,对快感的迷恋,对刺激的分享,对自我意志的崇拜,已是一种强势的文化狂潮,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与文化价值方面形成的关联性意义是摧枯拉朽的,使得西方青年更多的是看到新事物,视而不见文明的废墟与传统的训诫,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颓废的一面. 三,科学的价值观 由于青年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和美好的想象力,他们的价值观事实上直接关系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关系到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明天,所以价值观是青年成长中的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一种价值观的是否科学,正确,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和需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主体利益相一致.在国际国内激烈复杂的价值观冲突面前,注意分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特别分清科学与先进的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和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理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最彻底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大力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方立天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2日第4版 2,刘先义 《社会价值体系:青年研究的理论支点》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3,陈 强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1期 4,曹 群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社会化》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6期 5,曹劲松 《人格塑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点》《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曹思文 《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取向》 1991年8月第1版 注:此文获2004年度共青团全团调研竞赛校级三等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根本指针。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从宏观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特别是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他们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如今的大学生生于“80后”、“90初”。他们没有过去,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精彩与无奈,有着极强的感受力,随之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变化性。这些特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其价值观领域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成了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利益。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出分化性与多元性特征,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扩招和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明显。在社会背景、成长道路、经济状况、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差距较大。他们有的能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却只想自己出人头地,拥有财富,很少考虑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价值主体生活状态的多样性,造成了主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分化。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加强人生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要内容。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和生理日趋成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定时期,可塑性极强。同时,客观形势、大也向高校提出了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的迫切要求。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教育对策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在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它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念,决定着人生总的价值目标。随着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我国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2002年11月,江*产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目标”。此表述及要求既表明了党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新时期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1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在客观上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前所未有地变化,这一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上。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1 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模糊

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与目标进行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而人生价值取向模糊是指个人在面对人生价值选择时态度模糊,处于一种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这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不深的情况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并未经筛选原封不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关联。价值取向在人生价值观中最为关键,选择的价值定位和取向不同,就会导致人生道路与发展结果的不同。

1.2 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呈现出多层次化

在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一部分大学生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少部分大学生轻社会理想重个人理想、轻远大志向重现实,讲求实惠,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生活的目标,强调个人本位主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不能自尊、自爱、自律,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呈现出的多层次化状态,给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要求带来了挑战。

1.3 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评价上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人生信仰。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而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坚持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同时追求与满足个人利益,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惠共存,读书与赚钱兼得。当代大学生看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已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考虑到置身其中的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不仅更为现实,而且讲求实效,并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

2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外在的影响

(1)的负面不良影响。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迅速推进,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它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效益竞争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正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大学生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但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和渲染,使得大学生们的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的膨胀。

(2)全球化与网络的双重影响。

改革开放与加入WTO使我国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影响深远。尤其影响深远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任何人都可以共享,这给试图摆脱束缚,寻找自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好的空间。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冲击。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借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交往活动而来的西方没落的价值观、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形态和精神垃圾随同先进文化价值观一同涌入,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凭借其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全球卫视系统及互联网,还结合经济技术交流,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试图把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世界用美国的标准统一起来。

(3)当代大学生思想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目前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此外,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当代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这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 内在因素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弱点,因为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进入高校是他们的人生重要竞争。当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学府后,部分学生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不再刻苦学习,尽情享受大学生活而不追求上进,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被家长娇生惯养,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所以在他们当中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

3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要把全社会的意志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如同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一样,成为一个社会稳定发展、一个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要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同时,国内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2)创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积极探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青年学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针对青年喜欢竞争性、参与性活动的特点,可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像、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等方式,以此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大学生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3)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认识国情,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使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帮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形成。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热门毕业论文

价值观类型研究论文

摊开现世卷轴,越来越多的人被“金钱至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乌云遮蔽了双眼,成为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铁屋囚”,乱分寸,如百鬼夜行;迷心志,宛人影憧憧。倘若放任不管,则必将成为社会之痼疾沉疴。所以吾侪要深谙并践行此理:所谓的黼蔀黻纪,从来都不是后来光辉闪耀的日子,而是在无人问津时,我们依旧于心中树立起“在正确价值引领下茁壮成长“的精神高塔。

关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软件学院:付初良 李经亮 范志都 一,调查与思考 根据一项有关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其利益价值取向是"高效,公正,互利";其主要价值追求是"敏锐,乐观且理智地把握成才与择";其消费价值观是"求新,求变,求质量";但其价值行为表现是"身心失范以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金钱观上认同"金钱是生存资本,也是生活目标"与"富裕才是美德".在生存观上认为"物质至上与拜金主义不是批判性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生存哲学";在成就上认为"比尔.盖茨是人生的成功典范";在物质观上"名牌产品是青年一代是为之疯狂的物质清单";在人生处境上"由于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上述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状况.反映了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多样化,个性化,体现自我追求,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们常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但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力求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空间,追求享乐生活,但这种逃避无法彻底,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边缘主义"价值观,这种边缘主义价值观既是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的反映,由于注重自我感觉,在人生处境上受到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我们认为,对我国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应认识到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性,多层次与多维性.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诸如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多学科的方法相统一,以保证了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深入性.我们要从多纬度科学审视当代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要强调对青年价值观的全面性探究.要以科学价值观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应提出"青年价值建构"的追究思路,这对高校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先验的指导性意义,使价值观教育更完善更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这样就有利于开启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并对于当下中国的"以德治国"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审视与评判 当代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两面性,要正确地给以定位和评价.一方面,青年的青春活力中具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一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青年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的心进入社会,如果将这种动力用得恰如其分,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带着"前沿文化",给社会注入活力,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另一方面,青年的反叛性,又称为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情绪化,反社会性等特性,极易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任其放纵,那么这种"潜流"可能逐渐发展为"负潮","暗流",这会腐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所以说,对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正负面影响,应充分估计和科学引导,尤其是价值观的科学有效的引导. 应当承认,对21世纪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表现在如何动态把握青春思想价值问题,如何掌握预测的基本依据,如何看价值取向本身的多元化问题等.研究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内涵与关系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试图从以下两个角度审视青年价值取向: (一)审视角度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影响 从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价值观的角度审视它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是科学考察青年价值观的必然需要,中国青年价值观在近现代史以来演变的总体态势,构成了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的内在的历史的前提.回顾历史,近代史以来,中国青年在救国救亡与民族发展的主题下,无论在"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的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统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逐步体现出一种"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影响分不开的,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的认同,对邓小理论的认同等,外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在求知,求职,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说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分实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又绝对多变,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充分展开的历史丰富性和高度分化. 第二,当代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借互联网之技术快速传递着当代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我国青年在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并接受"辐射"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未来的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的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有: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等.似乎可以说,世界各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存与发展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成熟于上一代人的群体的性格特征.根据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等系列的心理普查中发现,青年的价值观的理性成份与情绪稳定性呈现一种正相关,并且稳定性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即青年的情绪稳定状态一年比一年稳定.这样的结果如果溯源到思想根源的层面的话,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日渐求实的理性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述世界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 我们研究全球一体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要建立在中外价值观演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并且将他们的合理性的东西加以延伸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它的相对性与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与行为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的取向,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那就是网络生存.网络生存方式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大.我们可以从研究和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年的行为映射出来的西方青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不为健康牺牲嗜好;不停止幻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懒得存钱;白天不如晚上好;养宠物不养小孩;把怀疑精神奉为上帝;冲动;冒险;浪漫;性感;悠闲;安逸;无定性;对物质痴迷与"嗜爱"等.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网络是参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网络化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屏蔽",进入网络意味着进入世界文化道德领域,这对于中国青年而言,价值观的融合和碰撞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说,网络是一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的传播通道,我们可以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但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不能无视它对我国青年的影响. 第三,青年价值观自身的特性 青年价值观自身特性与青年的特点息息相关.青年价值观体现出青春活力和朝气,即便开放性,先锋性与批判性,也表现出青春期的不稳定性,非均衡性与不确定性,情绪性等特点.首先,青年在网络时代,以开放的态度在时代前沿阵地"披沙淘金"的精神,网络所带来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青年的视野,对他们的价值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他们意识到在新世纪中保持生力军的地位的前提就是拥有知识与信息,虽然在我国青年群体分布中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他们的价值观有不均衡的一面,但青年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必需先学会认识世界和认识现实.虽然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浪潮会腐蚀青年的先锋意识,全球的风险与威胁就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忽视与世界接轨所带来的风险,但也不会因受到西方国家的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青年不会因它温和化而真正丧失它的批判色彩.其次,青春期特有的生理特点,青年血气方刚的一代,常未尝真正搏击,倒是先有了摄人心魄的姿态,易于情绪化和冲动,行为容易偏激出轨;再次,青春年少,多半求新求变,"今日风行一时,或许明日黄花",所以青年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只能是相对而言. (二)评判角度 第一,与社会磨合与调适仍是主流 当代中国青年个人与社会的磨合与调适仍是价值观走向的主流.随着中国青年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的集体主义"的放弃,随着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给他们带来心智的成熟,青年与社会的尖锐矛盾逐渐成为历史.青年与社会的冲突与调适表现为"边缘与主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表现在人生态度上是"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地接受现实的驱使又不跟现实"较劲",求生存成为青年的一种理性的选择,他们就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一种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一种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一种合理性.但在生活方式上,青年陶醉与迷恋的往往是多样化和"失序"的东西,因此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他们比父辈更早熟,很早就对各种压力(就学,就业,经济等压力)感到担心或恐惧,不想重蹈父辈的覆辙,他们抛弃"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的价值取向,他们害怕物质匮乏,追求物质享受,他们逃避社会责任,追求自我价值,形成一种"边缘主义"价值观,这使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使他们的总体生活方式写照表现为行为边缘,情感边缘,观念边缘,趣味边缘. 第二,与社会互动态势主动与外显 技术与文明的发展给社会与青年之间的价值观念的互动关系呈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剧烈的矛盾得以调和与转换.时值21世纪的青年之叛逆性与激进精神在逐渐收敛,反而在接受反映时代潮流的主导价值观的辐射与调控;同时主导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青年价值观的积极成分,社会因"文化反哺"而走向年轻化和科学化."文化反哺"重要内容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带着"前喻文化",把青年与社会都带到了互相学习的良性的"互动场",它打破了传统社会"长者为尊"的固定思维格局,给青年与主流社会重新定位,这一技术优势容易消耗青年过剩的旺盛精力,并使这些剩余精力转化为有益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并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文化反哺"的主阵地还表现在商品文化,商品文化既传达着时代气息又为追求利润进行的理性设计包装的结果,青年最容易成为这一成果下寻找感觉的代言人,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青年的"离经叛道",而使之接受主导价值成为可能和现实.反过来主导价值观要保持引领潮流的地位也越来越注意吸引青年价值的先进成份,比如生活方式的高品位,商品的高质量,多样化.二者的互动的趋势日益呈现"外显"趋势与主动的态势. 第三,与世界趋近与背离并存的趋势 信息全球化使当代青年睁眼看世界有了便捷的渠道,即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多元的世界文化,互联网为人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新文化的界面,世界文化因此相融与碰撞并逐渐趋近.这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一是物质观的现实性与理智的相似性;二是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是生活方式的求新求变与多样;四是身心健康失范的原因之复杂性.然而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中国青年价值观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与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别于西方青年.受到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的中国当代青年有与之趋近的一面,也有相背离的一面.我们可以分析两者的不同社会根源,我们认为,导致世界各国的青年的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差异和背离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来说,可能面临的问题在于它夹带着"消费主义"与对贫困的恐惧的复杂心理下步入现代化,而对发达国家的青年而言,他们直接要面临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困惑.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射的结果,即多元差异性;主张无中心,强调边缘化;反对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反对基础模式,强调平面化;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当西方青年的生活方式与后现代的结盟,对大众狂欢,个个欢乐,及时感受与追求多样化之潜流的一种赞许,对他者的神往,对快感的迷恋,对刺激的分享,对自我意志的崇拜,已是一种强势的文化狂潮,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与文化价值方面形成的关联性意义是摧枯拉朽的,使得西方青年更多的是看到新事物,视而不见文明的废墟与传统的训诫,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颓废的一面. 三,科学的价值观 由于青年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和美好的想象力,他们的价值观事实上直接关系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关系到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明天,所以价值观是青年成长中的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一种价值观的是否科学,正确,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和需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主体利益相一致.在国际国内激烈复杂的价值观冲突面前,注意分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特别分清科学与先进的价值观,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和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理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争取实现人类最彻底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大力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方立天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2日第4版 2,刘先义 《社会价值体系:青年研究的理论支点》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3,陈 强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1期 4,曹 群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社会化》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6期 5,曹劲松 《人格塑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点》《思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6,曹思文 《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取向》 1991年8月第1版 注:此文获2004年度共青团全团调研竞赛校级三等奖

人生价值问题是中国儒学所论述的中心问题,这也是中国 传统 文化 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篇一 《用儒家思想培育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思想;治国;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8-4428(2012)11-22 -03 初来新加坡时带着很多疑惑。一个地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的国家,在马来半岛的地图上不过是一个小红点。四面环海,没有任何资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要靠从马来西亚进口,然而在它的土地上竟有500万常居人口。就是这样一个拥挤的弹丸之地,创造出一个不可能的奇迹——从全球排名第五的最繁忙港口及新兴的金融、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的经济体中,孕育了东南亚的“瑞士”。 李光耀是怎样使一个多民族多语系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团结一致,是通过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统领多元文化?在研究之后才得以认清,他是从文化、伦理层面的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升华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把儒学作为整个新加坡的统治思想和指导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将“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纲领。忠,就是忠于国家,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由此产生的群体意识也使人们获得归属感;孝、仁、爱、礼、义、廉、耻则是家庭社会伦理基本的要求,形成了人民统一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包含着精辟的义理。新加坡治国有道受益于儒学思想,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可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何为儒家思想?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带有普遍性的。只是由于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行为的各种差异,导致了“善”的背离现象。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 教育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治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 经验 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不止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会发挥作用。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作为治国理念,对任何阶层的领导者都有用。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 规章制度 。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 人类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 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我们今天寻求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同时儒家思想所看重的“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建构和谐社会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其内在的精神动力的探讨自然而然地关涉到中国现代化之精神动力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 其二,强调了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堪称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儒家思想的精华可以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把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看作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元素。 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和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几千年来指引我们民族团结、奋斗。目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哪里体现?温家宝近日感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约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人民网发表文章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相继在社会道德领域通过推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举措,但与之相背离的是,学校为了分数,将道德教化抛置一边;医院为了效益,让医德和救死扶伤统统走开。而在中国极其脆弱的道德生态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渗透各行各业、各部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改变,道德缺失以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司空见惯;假药,毒食品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2010年调查评比中,中国人的幸福感在世界155个国家中名列125位,在精神生活水平方面有幸福感的只占39%。三十年人们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绝大多数人已衣食无忧,但与此相对的是幸福指数的下降。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价值观——让欲望占据支配地位,缺乏信念,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不善于发现阳光面,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更不懂得奉献。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有统计我国私营企业老板愿意花大把的钱去赌(新加坡赌场营业额竟然有70%是中国大陆人送去的),去娱乐,却不会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做慈善。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相互不信任。 在公共行政学中提到,一核心三面对,任何政治体制,司法体系,行政管理都不能代替伦理教育。学而 反思 ,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取其精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先是诚信,难以想象缺少诚信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而诚信是发自内心的并且要随时约束的。每日自我反省,铲除不良的思想,正心诚意,从善如流;见贤思齐,闻恶厌之等等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纯正端方与源远流长。借鉴和运用儒家思想是历史上每个时代共同产生的认识,是经历验证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人国情的理想座标,不光在今天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将来也会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值得思考学习新加坡儒家治国理念。 培育核心伦理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决策。伦理之于政府,有如灵魂之于人。它主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向,生活目标,设定人生理想,解决人们应该如何的规范。再先进的政治制度,管理技术,法律规范,没有伦理,犹如一个空壳。孔子用“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简单明了地指明了伦理取向。要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需从教育入手,用儒家伦理解决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首先教育应从孩子入手。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做起,新加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 方法 ,小学生通过漫画、图示等,进入中学大学就会开设必修的儒家伦理学,当然这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是渗透,是积极地影响规范。现在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校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本末倒置。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必须是先会做人才会做事。 其次从公职人员入手,懂得仁爱、礼仪、廉耻。儒家思想强调民为根本。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把人民的一切需要勇敢地摆在个人利益之上。最重要是拥有大仁爱之心,仁在孔子看来,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应当达到的理想境界,又是为人处世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核心是爱人,要泛爱众。一方面尊重人的人格,一方面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责任是让人民快乐地生活,而不是从人民的苦难中获利”,这是李光耀在1965年讲的话,他确实做到了,用了46年便把一个非国家的小岛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的强国。务实的作风贯穿新加坡整个治理过程,政策落在实地。要诚信,教育人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孔子说敬事而信,信而成之。国家取信于民才能立国,人民信赖国家,才能安家。人而无信,不可其可也。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面向21世纪,面向改革开放五光十色的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崇尚诚信的美德,仍是应付挑战的立国之本。公职人员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知廉耻。李光耀强调,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是要有一个人民尊重的廉洁政府。新加坡的生存靠的是官员的廉政高效。我国目前反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日前温答记者问时候说道:“目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所以大力提升公职人员素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为人民创造一个务实、公平、廉洁、高效的政府。 三是从公共媒体入手。媒体是社会宣传的工具,是引领社会文化的航向标,人们会用媒体思维来度视社会,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真假新闻让人们无法辩别是非,目前我国新闻负面报道的多,正面引导的少,大家会从特例以偏盖全,看不到政府积极的一面,看不到经济繁荣,看不到中国已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看不到日益丰富的生活,看不到国家前进的步伐。新加坡政府擅于向社会传达信息,始终让国民意识到处在危机中,让国家的利益至上。“公交上,先下车后上车,避免人挤人,主动让座方为人上”人等简短的提醒语使尊老爱幼的影子随处可见,给人深刻印象。要让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的覆盖,时刻提醒人们日常的 言行举止 ,做诚实守信之人。诚实乃是道德高尚的品德。 四是从严管重罚入手。对涉及危害公共利益,丧失伦理道德的事件要从严从重处罚。毒奶粉、假药品都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生活要素,对玩忽职守不能尽到监管职能的公职人员必须严办。提升官员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首要规范公权力,将官员放进“金鱼缸”里。对官员种种不诚信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和问责,对懈怠公务、冷漠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以零容忍态势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许凌云,许强.中国儒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光存.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向海英.动力还是助力:儒家传统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J].东南亚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徐琳,女,江苏金湖人,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思修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