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讨论

发布时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讨论

11月27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了2008年论文被SCI、EI、ISTP、SSCI收录情况。该校的统计结果为:SCI收录214篇;EI收录530篇;ISTP收录922篇(高等院校排名第九位);SSCI收录3篇。11月25日 该校承担的教育部战略研究重点项目结题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战略研究培育基地验收会议在该校科技大厦顺利召开。该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战略研究培育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10月23日 “2009年中国光通信发展与竞争力论坛(ODC’2009)”在该校科学会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亚太光通信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国光通信领域一次参与面广、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高水准会议,堪称中国光通信领域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9月23日 该校“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大会在北邮科技大厦圆满举行。“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灾备技术工程实验室。8月10日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互联网治理与信息社会法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的学术机构。6月 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平导师组获JCN 2008年度最佳论文奖。JCN最佳论文奖每年评选一次,从2000年至今仅评选出9篇最佳论文,历年来分别为美国、以色列、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知名学者获得。这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来自中国的高校和学者首次获得该项殊荣。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ICT-MobileSummit 2009会议最佳展示奖。6月15日 北京邮电大学——诺基亚联合研究实验室启动。4月 “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更名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月 2008年度,该校有10项科技成果获奖,所获奖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盘锦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等多类奖项。 12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版)继2006年获得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后再次蝉联此奖。《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在教育部科技司最近举行的2008年第2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9月 Science上发表该校邓伟洪、郭军、胡佳妮、张洪刚等师生撰写的论文,这是该校师生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1月 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2008年统计)2007年学术论文:SCI论文约160篇,EI论文约496篇,ISTP论文约431篇。

我报的也是北邮的通信

北邮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导师都有杨鸿文、纪红、文福安、勾学荣、曾志民、王文博、吴洪。

余建军,200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高速光通信系统及全光波长变换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李丽香,200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种新的基于蚂蚁混沌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原邮电部。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邮电大学有西土城路校区、沙河校区、宏福校区和小西天校区,在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分别设有研究院。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留学生近23000名,正式注册的非全日制学生近55000名。

教职工总数2183人,其中专任教师1435人;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含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有7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3个本科专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

扩展资料: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方向信息:

1955年,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北京邮电学院,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国家邮电部。

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同年,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中排名全国第一。

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带头人纪越峰)、计算机通信教学团队(带头人杨放春)、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杨鸿文)、信息安全教学团队(带头人杨义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邮电大学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其中2个为牵头、3个为合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5个、北京实验室1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感知技术与产业3个研究院,可信网络通信2011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是EI期刊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版)是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学术类期刊(双月刊), 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定为核心期刊。

学报被收录的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电子科技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电子期刊》"、《邮电科技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等。

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委会

校台湾研究院 北京联合大学直属单位有以下单位:基础部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实训基地人文社科部体育部、体委公共外语部培训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信息网络中心 档案(校史)馆 后勤服务公司门诊部北京学研究所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人大制度研究所

这个不是核心期刊。刊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周期: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2-4917cn:11-5117/c复合影响因子:0.459综合影响因子:0.24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200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了方便专家审稿,系统提供了进入邮箱审稿和进入网站审稿两种方式共专家选择,选择哪种方 式都可以非常简单的完成审稿的操作。下面详细介绍进入网站审稿:首先登陆编辑部的网站,点击“专家审稿”按钮,输入专家自己的邮箱,或编辑部提供的邮箱及密码进入专家自己的审稿界面。在这个界面分左右两栏。专家可以直接点击右栏中的具体一篇稿件,当颜色变成绿色时,页面会自动跳出这篇稿件的流转的过程以及编辑部发来的审稿信息。专家看完审稿信息后,点击流程后面的稿件下载和流转单下载,这样就可以把需要审核的稿件和审稿单下载到专家自己的电脑,(稿件一旦下载后,稿件信息条会自动变成蓝色)进行审核稿件和填写审稿意见单。当审核完这篇稿件后,依旧点击这篇稿件当颜色变成绿色时,点击下面的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来提

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研究生不能直接投稿,需要副教授以上才可以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北京邮电大学学报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快捷分类:电子电信技术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1007-5321国内刊号:11-3570/TN创刊时间:1960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信息科技综合影响因子:0.549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按英文刊名字顺和中文刊名拼音音序排序)中文刊名/ISSN/ 所属库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1672-9145 C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0252-9602 C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439-8516 C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0168-9673 C Acta Mechanica Sinica 0567-7718 C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0253-505X C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1671-4083 C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0256-1530 CAlgebra Colloquium 1005-3867 C Applied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ies B 1005-1031 C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1008-682X C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0895-3988 C Cell Research 1001-0602 C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1005-9040 C Chi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003-7713 C China Particuology 1672-2515 C China Welding 1004-5341 C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0252-9599 C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002-0063 C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1000-9361 C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009-9271 C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1000-9604 C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004-9541 C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000-9345 C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0254-4059 C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0256-7679 C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0254-5861 C Chinese Optics Letters 1671-7694 C Chinese Physics 1009-1963 C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0256-307X C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0253-6102 C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1672-0229 C Insect science 1005-295X C Journal of Bionics Engineering 1672-6529 C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0254-9409 C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0-9000 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001-0742 C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007-662X C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1673-8527 C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009-637X C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672-9072 C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1003-9953 C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1004-4132 C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1009-6124 C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C Northeastern Mathematical Journal 1000-1778 C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1001-8042 C Pedosphere 1002-0160 C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 1009-0630 C Rare Metals 1001-0521 C 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 1007-0206 C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1005-8885 C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003-6326 C 癌变•畸变•突变 1004-616X E 癌症 1000-467X C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672-352X E 安徽农业科学 0517-6611 E 安全与环境学报 1009-6094 C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1006-8376 E 半导体光电 1001-5868 E 半导体技术 1003-353X E 半导体学报 0253-4177 C 爆破 1001-487X E 爆炸与冲击 1001-1455 C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1671-167X C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479-8023 C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0254-0037 C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01-5965 C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671-4628 E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1673-0291 E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001-053X C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001-0645 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000-1522 C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476-0301 C 北京医学 0253-9713 E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1007-5321 C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006-2157 C 表面技术 1001-3660 E 冰川冻土 1000-0240 C 兵工学报 1000-1093 C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4-244X C 病毒学报 1000-8721 C 波谱学杂志 1000-4556 C 玻璃钢/复合材料 1003-0999 E 材料保护 1001-1560 C 材料导报 1005-023X C 材料工程 1001-4381 C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1004-793X C 材料科学与工艺 1005-0299 C 材料热处理学报 1009-6264 C 材料研究学报 1005-3093 C 蚕业科学 0257-4799 E 草地学报 1007-0435 E 草业科学 1001-0629 E 草业学报 1004-5759 C 测绘科学 1009-2307 E 测绘通报 0494-0911 C 测绘学报 1001-1595 C 测井技术 1004-1338 E 测控技术 1000-8829 E 茶叶科学 1000-369X E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671-8879 E 长江科学院院报 1001-5485 E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04-8227 C 肠外与肠内营养 1007-810X E 沉积学报 1000-0550 C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009-3850 E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671-9727 E 城市规划学刊 1000-3363 E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002-1264 C 传感技术学报 1004-1699 C 传感器与微系统 1000-9787 C 船舶工程 1000-6982 C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1008-5513 E 磁性材料及器件 1001-3830 E 催化学报 0253-9837 C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1671-5942 C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001-1552 C 大豆科学 1000-9841 C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1006-7736 E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000-8608 C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000-9957 E 大气科学 1006-9895 C 大学物理 1000-0712 E 弹道学报 1004-499X C 弹箭与制导学报 61-1234/TJ C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004-7182 E 低温工程 1000-6516 E 低温物理学报 1000-3258 C 低温与超导 1001-7100 C 地层学杂志 0253-4959 C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

论著目录(*号者为著作,其余为论文)1.《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2.*《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3.《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6.《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7.《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8.《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9.《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10.*《当代语言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普通话语言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字母词规范设想》,《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13.《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14.《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1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17.《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发布和出版同上。1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发布和出版同上。19.《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20.《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21.《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22.《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23.《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24.*《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25.《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26.《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27.《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28.《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29.《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30.《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31.*《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32.《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33.《“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34.《“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35.《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36.《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37.《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语言文字周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8.《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39.《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商,2004年。40.*《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41.《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中国社会语言学》创刊号,2003年。42.《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43.《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44.《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45.《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46.《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47.《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48.《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49.《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50.《对新时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期摘载。51.《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2.《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53.《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54.*《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5.《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56.《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见《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57.《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见《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58.《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59.《磨盘话词汇选》,见《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60.《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见《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61.《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62.《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63.《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64.《磨盘话同音字汇》,见《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65.《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66.《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67.《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68.*《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69.《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70.*《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71.*《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72.*《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73.*《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74.《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75.*《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76.《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77.《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见《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78.*《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79.《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80.《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见《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81.《“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见《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82.《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见《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83.《礼貌语言要得体》。见《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84.《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见《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85.《语法·语义·语用》。见《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86.《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见《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87.《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见《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88.《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见《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89.《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见《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90.《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见《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91.《“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见《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92.《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93.《“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见《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94.《〈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95.《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见《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96.《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9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见《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98.“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99.《汉语介词研究述评》。见《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100.《国文法草创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101.《虚词和虚词教学》。见《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102.《“个”的词性》。见《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103.《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见《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104.《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105.《〈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与张晓铃合写)。见《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106.《说“永远”》。见《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107.《台湾的语文教学》。见《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108.《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见《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109.《关于“东南部气候……”》。见《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110.《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111.《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112.《谈“东山再起”及其他》。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陈骏 教授,南京大学校长。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南京大学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多家科技期刊编委。陈骏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多门地球化学专业课程,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个人简历1986—1990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1992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9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1993—1997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1996年—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1997—至今 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主要教学情况研究方向1.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2.环境地球化学3.第四纪地质主要科研成果代表性文章、论著正式发表的论文1. 陈骏.碳存在条件下锡石的溶解度实验.地质论评,1986年,第32卷第3期2. 陈骏,周开朗.赣北震旦系南沱砂岩中古砂锡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87年,第9期3. 陈骏.表生作用条件下锡的吸附实验.地质与勘探,1987年,第5期4. 陈骏,吴厚泽.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矿床地质,1988年,第1期�5. 陈骏.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论评,1988年,第6期6. 陈骏,周怀阳.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7. 陈骏,周怀阳,吴厚泽,曾骥良.广西大厂沉积——热液迭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报,1989年,第4期8.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湖南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中锡石的产状与成因.地质论评,1992年,第2期9. 陈骏.湖南省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成矿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 陈骏.云南省个旧打磨山含锡矽卡岩成矿条件的矿物学判据.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 陈骏,王鹤年.广东省河台含金剪切带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矿床地质,1993年,第3期�12. 陈骏.夕卡岩中主要含锡矿物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期13. 陈骏.湖南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14.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钼铋锡矿床主要造岩矿物中REE的分布特征及成岩意义.地球化学,1994年,增刊15.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地质学报,1996年,第70卷第1期16. 陈骏,安芷生,王洪涛,高燕.黄土高原中部S1古土壤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初探.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14期17. 陈骏,仇纲,鹿化煜,季峻峰.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21期18. 陈骏,王鹤年.成矿流体作用过程的REE示踪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流体专辑,1997年,第33卷�19. 陈骏,季峻峰,眭云霞,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古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7年,第42卷第22期20. 陈骏,仇纲,杨杰东.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7卷第6期21. 陈骏,季峻峰,仇纲,鹿化煜,朱洪兵.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7年,第27卷第6期�22. 陈骏,安芷生,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28卷第6期23.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参数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24.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2.5Ma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变化与亚洲内陆化学风化.中国科学(D辑),2001年,第31卷第2期25. 陈骏,汪永进,陈旸,刘连文,季峻峰,鹿化煜.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地质学报,2001年,第75卷第2期26. 陈骏,杨杰东,李春雷.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27. Chen Jun, and Zhou Kailang. Discovery of paleoplacer tin from Nantuo Formation of Middle Sinian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f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33, No.14, 198828.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 J.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riteria for a B-F-Sn-Bi skarn in Damoshan, Gejiu, S.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Vol.11, No.2, 1992�29.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 in major skarn minereals from Shizhuyuan deposit. S. China. Geochemical Journal, V. 26, No.3, 199230. Chen Jun. A new type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S China: The Jiumao tin deposit.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No.6, 1992�31.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Tin-bearing skarns of S. China: Geological setting and mineralogy. Ore Geology Reviews, Vol.7, 1992�32. Chen Jun, and Wang Henian. Distribution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Hetai gold deposit of S. China: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of an auriferous shear zon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No.3, 1994�33. Chen Jun. Tin mineralization in metavolcanoclastic and metaultramafic rocks: An example from the Jiumao mine, Northern Guangxi, S.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No.1, 199534. Chen Jun, Wang Hongtao, and Lu Huayu. Behaviors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pedological weathering——Evidence from chemical leaching of loess and paleosol from the Luochuan section in central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9, No.3, 199635. Chen Jun, Qiu Gang, Lu Huayu, and Ji Junfeng.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a: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distribu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2, No.6, 199636. Chen Ju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hanges during weath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Beijing, 199637.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Hongtao, and Gao Yan. A isotopic study of the S1 paleosol carbonate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1, No.18, 199638. Chen Jun, Qiu Gang, and Yang Jidong.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oess carbon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bonat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ol.7, No.5, 199739. Chen Jun, Ji Junfeng, Qiu Gang, and Lu Huayu.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uochuan loess seque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ol.41, No.3, 199840. Chen Jun, Ji Junfeng, Su Yuanxia, and Lu Huayu. EPR studies of Mn2+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3, No.1, 199841. Chen Jun, An Zhisheng, and Head J. Variation of Rb/Sr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paleoclimatology. Quaternary Research, 51:215-219. 199942.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Yongji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d Lu Huayu. Distribu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800 ka: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vari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ol.42, No.2, 199943. Chen Ju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 Zhisheng, Dearing J A, and Wang Yongjin. Use of rubidium to date loess and paleosol of Luochuan sequence, central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Vol.54, 200044. Chen Jun, An zhisheng, Ji Junfeng, and Chen Yang. Change of Rb/Sr ratios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climate-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200045. Chen Jun, Wang Yongjin,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and Lu Huayu.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climate.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74, No.2, 2000

她于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随后留校任教;1998年2月-1999年2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国家水研究中心学习;2002年2月-8月赴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赴日本环境科学领域著名环境化学与分析专家S. Tanabe教授实验室接受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培训。现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生态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和《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 于红霞教授于八十年代末以分配系数为研究切入点,对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单组分和多组分的正辛醇-水分配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同时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对发光菌、大型蚤和绿藻的急性毒性,建立了多个能够预测个体水平毒性的QSAR模型。九十年代末提出是否能采用仿生体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分配行为,进而建立多组分混合体的毒性预测模型。此设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统的单组分毒性效应评价研究向复合污染方向延伸。为了将个体水平毒性预测模型研究推向细胞或基因水平的毒性预测领域,她于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采用3D-QSAR技术,模拟计算分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与被识别污染物分子的结合能,筛选最佳结合功能单体,合成能够识别有机污染物的印迹聚合物;探索污染物不同构象的叠合与相同分子作用方式,以及柔性分子叠合规则。此外,在细胞毒性研究基础上尝试开展细胞毒性效应预测的QSAR模型研究。同时,又相继与医学领域的学者合作,开展有机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类二恶英毒性研究,尤其以受体介导理论为基础,探讨雌激素受体与有机污染物作用的雌激素受体报告基因表达,为污染物配体和雌激素受体作用而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的预测模型建立,以及配体-受体分子作用机理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目前,课题组已利用三维构效关系与分子对接分析技术,从理论模型研究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拟雌激素化合物与相应受体结合并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可能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怎么样

是南大C刊扩展版

增刊,也就是水平没有达到正刊的就有可能发到增刊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