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外动物词差异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外动物词差异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这题目英文翻译的就有问题。。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2.1 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凤呈祥, 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 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 s”, 以免引起误解。类似的动物还有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2.2.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 ld dog (老手) , love m e, love m 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智慧的owl 和不祥的猫头鹰。在英语中owl 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如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由于它夜间叫声凄惨, 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即将来临, 所以才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天才的bear 与窝囊熊。熊在中国人和英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在英语口语中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词。(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孔雀(peacock)、蝙蝠(bat)、海燕(petrel)、喜鹊(magpie)、鱼(fish) 等等。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兴风作浪的petrel 与英勇顽强的海燕。英国人把pet rel 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将pet rel 释义为“A stormy petrel is a person whose presence excites discontentment, quarrelling, etc. in a social group. ”, 由此可见其一斑。而在中国人眼里, 海燕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 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更是歌颂了海燕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令人生厌的magpie 与报喜的喜鹊。英语中magpie 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喜鹊叫, 喜事到”, 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可怜的fish 与给人带来富裕的鱼。fish与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如a poor fish (可怜虫) , 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汉语中鱼和“余”谐音, 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据说, 即使在不出产鱼的山区, 人们也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 摆在餐桌上, 藉此表达年年有余(鱼) 的良好企盼。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色彩。三、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词3.1.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关的文化内涵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 如rain cat s and dogs (大雨倾盆)。中国人对此想象不到, 由于文化差异更难于理解。英语中还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 如, bell the cat (为别人冒险)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imal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ing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some animals always keep relation with human and deeply influenc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This close relation repose human’s abounding emotions, like love, joy, hatred, fear and jealousy in animals, so there are lots of animal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Words can reflect differences of culture and words are influenced by history, customs, values, and religion. Animal words are given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re are many words of animals, such as dogs, birds, sheep, dragons, etc, used in metaphors in the human languages. These animal metaphors have explained the origins of different cultures. Research on comparisons of animal metaphor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provides an answer to the explanations of cultural generalities.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r coincidence in different animal metaphors have been reflected from different language levels. Therefor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can only be fou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science. There are a lot of animal word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ir modes of thinking and background are different and they result in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are possibly different. As we known, language is a culture carrier. Culture loaded wor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ways of thinking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 of animal words. To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ays of thinking in the two countries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usage of the animal words better, thu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tself much better.[Key Words] Animal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英汉动物词的对比研究 【摘 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有些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 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 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同时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 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许多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其语词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之异同会有助于语言学习。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动物所承载的意义也就会出现差异。通过对动物词文化意义的揭示和研究,不仅可以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而且对于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导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 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英汉文化在动物词语上留下的历史文化差异。本文从同一个动物词代表相同的意义;同一个动物词代表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动物词代表相同的意义; 英汉特有的动物词涵义这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动物词汇涵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键词】动物词;文化内涵; 异同 1. Introduction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ing process, human beings keep close relation with animals. They live together on the same earth, and they have great impact on each other. This close relation reposes human’s abounding emotions, like love, joy, hatred, fear and jealousy in animals and results in the emergence and enrichment of animal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However,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social backgrounds. Therefore,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words that have the same denotations may be totally different. They are given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r th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as it is well-know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a sea of animal words, which are endowed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So,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word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words refer to the same animal with the same connotations; the words refer to the same animal but with different connotations; the words refer to different animals with the same connotation; the words refer to the same animal but only has connotation in English or Chinese. With comparison, the English learn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usage of the animal words. 2. The worth for the comparison of animal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Cultural connotation refers to the general meaning including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cultural meaning carri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circumstance. It includes the meaning added and the amplified meaning under speci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lso includes the emotions and attitudes of some particular cultural colony.”[1] As we have mentioned abov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render diver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different languages. Therefore, even if animal word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the same conceptual meanings, their connotative meanings are not totally the same. As we all know, Englis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open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Since it was born, it has never stopped its self-development and meanwhile assimilated other’s cultural essenc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s the result, it can be sure that the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language have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Chinese, as one of the oldest languages in the world, has evolved over 5000 years. The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as well. Fore these reasons, it is worthwhile to make a good comparison of animal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oth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It can help them get a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3.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3.1. Similar words or similar meaning3.1.1. The words refer to the same animal with the same connotation It is sure tha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live in similar surroundings, so they will have similar thinking on some aspects. When they learn some animal words from their basic cognition to the world, these animal word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example, regardless of English or Chinese culture, the animal, fox is the symbol of crafty. Phrases: old fox; play the foxSentences: (1) She is as cunning as a fox, you’ve got to watch her. [2] (2) I could not help reflecting on the strange by which the old fox had saved himself. (3) Are you sure you can trust that man------he is such a sly old fox. [3] Fox also means sly crafty and doubtful in Chinese, for example: (1) 狐假虎威: 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fig) bully people by flaunting one'spowerful connections.(2) 狐狸尾巴: fox's tail-cloven hoof; something that gives away the evil intention of somebody like a fox tail(3) 狐朋狗友: a pack of rogues; a gang of scoundrels(4) 狐狸精: fox spirit symbolizing a seductive woman(5) 狐疑: doubt; suspicion [4]In Chinese, “old fox” means someone who is very crafty. For example:(1) 他是一只老狐狸,不要轻易相信他说的话。(He is an old fox, whose words cannot be believed.)(

Name is translation often occurred in ingredients. It seemingly small component, but it is bad to can caus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n. Translation even difficult difficult in 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fferent expression and accept culture way. To appropriate and scientifically translation gaudentia, must comprehe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o follow certai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make even in both languages can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do not break the sourc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tries to Chinese name cultural differences, naming conventions compariso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works named after peopl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o explore eve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 Chinese and western even cultural differences Name and name from 1.1 arranged sequencing se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surnamed famous common featur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but in the name of the permutation order is inverted: Chinese (li si) name permutation order is: the name is prior, name behind, While the westerners (George Bush) name permutation order by contrast, name prior, surname last. This surname and name different permutation order is eas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different names. Name embodied on the code, and embody family name is individual cod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this name and name permutation order is orientals in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relationship held by different idea reflected. In general supreme, "three cardinal guides emphasizes so-called p-f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inevitable represents the fathers, family's "surname" prior, who represent the individual, human symbols -- "name" last. By contrast, westerners are stress individual character, respect personal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represent personality conception of "name" were put in front, and represents the common surname "concept" rear. The Chinese to "surname" hotly-contested three-week dash across, inspect if "sacred", While the westerners to "surname" is watching very light, very casually. Seco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ing conventions comparison 2.1 named principle Chinese name of total principle is: the form significance is beautiful, choose lucky words: such as "happiness", "wealth", "ting" etc, Or choose refined characters, such as "jia", "ag.bone" etc. We compare the Anglo-American name: Nancy (Nancy, meaning "elegant", Helen (Helen, meaning "sunshine", Frances (Frances, meaning "freedom", it can be seen in principle differences. Naming names from the west principle can be reflected in this sentence, that is "take 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 But Chinese naming principles might as well as "auspicious life, summarize grave life". 2.2 naming convention Chinese naming rich and colorful, reflects the n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different era of ideas, meanwhile reflected people's aspirations, ideal, etc. (1) the birth horoscope name. This is the Chinese a named custom, birth horoscope and gold,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five elements" to calculate, see lack a printing line is used the word name, like "f", "water", "sawasaki sichuan, etc; RunTu" Westerners natural don't believe this sets. (2) to be born time fame. Such as "chunsheng", "dawn", "song", Western naming, no this method. (3) ranking order name. Such as: "zhang SAN", "li si", "the king", The Anglo-American children ranked according to metal, such as: "ranking arrangement for the Gold (long children Gold) : Gold and Silver (Silver for children times) : ShiEr eph. (4) parents surname name. Such as: father's song, mother's name Korea, daughter named SongHan (harmonics). (5) to parents look forward to name. Such as: LiFuQin, Ruth (rose), meaning "beauty". (6) birthplace name. Such as: WangHuSheng, Scott (Scott), etc. . (7) on animals and plants for life. Such as: dragon, wild goose, tiger, chicken, rumei, Ephraim; etc. British and American names: started (Rose), Lily (lilies), etc.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Chinese to fame, use fixed degress word mean generation degress, make a cyc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ee, sino-foreign literature works named after peopl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erspective Work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character name sel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n th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writing, in order to deeply reveal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and end always carefully and cautiously for character select name. And, as in the names and nico panov society in his book "the more famous said, master, the more for his work carefully choose name hero." this means its connotation more rich, translation should be more ZiZhenGouZhuo, certain translation guiding principle is necessary. To sum up,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Names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mirror image, names and cultural change together. In symbiosis named after people more reflects different customs. Literary works named after people usually have clew character and the connotation of destiny. In translation names to follow "name from master", "conventional", "brief" principle of literary works middleman. The nam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follow the coexistence and free translation, "" principle and" translate "refer to the significance of names principle.

中西差异论文英语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等层面探讨了广告翻译策略。广告翻译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使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产生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的相应效果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两种文化异同。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审美情趣差异、从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层面等层面阐述广告翻译策略。[关键词]广告文化心理翻译一、文化与广告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广告是一门艺术广告作品要有艺术感染力不仅要吸引观众还要触动其情感使其对企业及商品产生好感进而引导购买行为(胡屹1999)。为达到攻心目的国际广告中语言文字的翻译一定要精心求善求美。广告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信仰和价值观念。因此译者对广告的理解也不能只限于字面还要了解其引申意义及丰富的文化蕴涵。所以商品的译名应该是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在翻译英语广告文字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做“表面文章”。必须要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message)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做到达意、传神和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二、广告翻译策略分析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也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告活动。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审美情趣差异、从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层面等层面阐述广告翻译策略。1.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心理文化就是思维的直接产物)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思维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东方人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追求和谐与对称平衡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方人则主张“人天分立”、“物我分明”崇尚个体思维、个性展示重形式论证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例如在西方国家里妇女解放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一则题为“Why can't a woman be like a woman”的香水广告中列举了妇女形象、地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矛盾和困惑广告最后写道:Cabriole is full of delicuous contradictions.Exactly like the woman who'clever enough to rnjoy being awoman.香水作为一种女性化的商品在这里成为妇女“To befeminist and feminine”的中介。这则广告的创意充分利用了妇女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细致地分析了妇女解放带给人们的心理困惑强调女性思维博得了广大女性对商品的好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译者如果不了解受众的思维方式,广告商所做的广告不仅难以达到促销的目的反而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在英语广告中unique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强调个性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对于unique的强调难以在汉语广告中达到相应的效果。与之相反在汉语广告中“大宝”牌化妆品的广告语:“儿子一瓶,我一瓶,再给老爸来一瓶,我给老婆买一瓶”迎合了注重家庭亲情的大众心理。可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迎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唤起认同感准确生动地传达商品信息刺激广告受众的购买欲对于成功的广告翻译是十分重要的。2.从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文化的内容如此丰富,是一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发展和承袭而形成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规范。不同的民族文化深受其背景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语言反映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广告商正是利用这一点竭力迎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以谋求最大的商业利益。同样是航空广告由于价值观念不同美国航空公司的广告是“Bigthrillsmall bills”(大刺激小价钱)强调刺激、新奇价格便宜这是美国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又如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追求成功是压倒一切的主旋律而成功与否乃至成功的大小往往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基于此一家证券公司打出这样的广告标语:1.BecauseAmericans Want To Succeed Not Just Survive;2 The Will ToSucceed Is Part Of Americans Spirit最后的点睛之笔为The SuccessYou Want We Help You不难想象这则广告将会给成功欲极强的美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Carefour”是外商投资的超市译为“家乐福”取“家家都快乐和幸福”之意。的确它为都市人提供了衣、食、用等方面的商品成了人们喜爱的购物场所。无独有偶“安而乐”卫生巾同样迎合了国人“平安幸福”的人生价值观让女性感到安全、快乐。又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译文和中文谐音而且具有美好的含义。如“乐凯”彩色胶卷的商标音译为“Luck”为“幸福”之意“;Stone”寓意是“坚如磐石”作为“四通”电脑的英文商标充分体现了“四通人”甘做中国电脑的铺路石创世界名牌坚韧不拔的精神。类似的译名还有上海补品来福(Life)果奶“乐百士”(Robust)等等。而法国某公司在中国某地区曾推出“鸦片”牌男用香水本想用鸦片的诱惑力使中国的男人使用“鸦片”牌香水像鸦片一样上瘾。但由于该公司不了解中国人对鸦片二字的感觉不是诱人而是痛恨此广告严重挫伤了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结果此品牌香水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猛烈抨击。鉴于此广告的翻译工作最好由广告受众国的译者去做因为只有受众国的译者才能熟知本国的价值观念才能译出符合本国受众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而为他们所喜欢的广告语。3.从审美情趣差异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广告的翻译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审美心理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到政治观点、宗教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国民稳固的心里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特有的审美取向这里有很大成分是受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方法影响。审美要求“内敛”且有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的张扬的唯心主义片段性的思维相比更客观一些。西方的审美心理强调主体感情、想象、直觉产生的美、美感受康德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能力的影响形成全力张扬的现代主义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是非理性的具有意志、直觉、潜意识等方面把握美之本身的唯美化倾向。这种审美心理差异形成了中西广告文化的不同心理。中国人在文化上表现为大一统观念例如重权威、轻事实还有从众心理;有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且人格至上。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较为复杂以“人本”、“认知”、“行为”为基本内容。审美情趣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涉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而广告又是面对大众的一种重要的商品宣传手段它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广告的翻译没有固定的模式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广告的神韵和风格提倡吸引力、诱惑力和表达方式的大众化同时要尊重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广告商要深入了解商品出口国的文化背景了解异域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这一点在出口商品的名称翻译中尤为重要。如我国有种叫“芳芳”的口红国人看到“芳芳”二字心中会产生美好的联想仿佛看到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又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而此商标音译成“Fang Fang”英语国家的消费者听了心中不禁生起一种恐怖之情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a snake'spoison tooth(蛇的毒牙)。因此他们联想到的并不是一位涂口红的美丽少女而是毒汁四溅的毒蛇。翻译出现了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便可想而知了。Whisper卫生巾音译为“护舒宝”。Whisper的英文意思是耳语、密谈富含女性用品的形象性和女性味。而翻译为中文时则传达给中国女性消费者的是该产品的功能和优良的品质给人以舒爽、安全、美妙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名牌效应。再如宝洁公司的洗发用品Head&Shoulder如果仅根据原文直译为“头和肩”或像我国台湾地区一样翻译为“海伦仙杜丝”消费者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而译为“海飞丝”高雅的词义迎合了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使人联想到怡人的大海以及青春美少女飘逸柔顺的秀发随风飞扬的画面自然会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优雅的名称对商品来说是一种“包装”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诱惑”。翻译广告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只有当一个译名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与本国消费者相似的美感时该产品才会被接受。4.从传统风俗文化心理及民族禁忌层面审视广告翻译策略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文化及审美习惯。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到商品所销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尽量避免带有文化禁忌色彩的词语和形象这样才不会影响商品的销路。例如:中国有一种电扇商标为“蝙蝠”是因为“蝠”和“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在日本韩国蝙蝠也象征幸福。但是如果翻译为Bat会引起西方人反感。类似的还有Dragon(龙)在我国历史上龙是一个图腾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代表罪恶、邪恶。英国人不喜欢Magpie(喜鹊)、大象。伊斯兰教国家对Panda(熊猫)很反感。数字在中西方喜好也有区别。日本不喜欢“4”认为与“死”同音。“7”在欧美国家有积极意义。“13”则象征不幸。出口英国的商标最好不用“666”因为它在圣经里象征魔鬼。还有对花类的青睐禁忌也有区别。如日本人忌讳荷花喜欢樱花意大利人偏爱玫瑰讨厌菊花。翻译时颜色的广告词也不可忽视。如:美国人大都不喜欢紫色;法国人讨厌墨绿色而偏爱蓝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西方国家以白色象征纯洁把黑色当作死亡。总之各种禁忌无奇不有广告翻译者应大力研究。广告语言承载丰富的文化蕴涵。如MercedesBenz的中译“平治”这两个字马上使人联想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治汽车是身份的象征车主非富则贵即使不是国家、天下的领导者至少在治、平两方面有些参与。与平治同为名车的BMW译为“宝马”是取B与M的发音。现代的名车就是古代的宝马这两种汽车的翻译就很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不熟悉外族文化不了解异域人民的审美心理就会在商标翻译中出现败笔。还有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WhiteElephant”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殊不知awhiteelephant这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商品的销路可想而知。为了向译者忠实地转达原文的信息和实现广告语的艺术性有时要做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这一商标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原因是“玉兔”乃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东方文化的风采使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以为是玉做成的兔子。三、结束语广告语言本身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性。促销是它惟一的目的而把一国的广告语译成另一国广告语时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翻译绝非只是一种一一对应的语码转换。要求译者要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心理学等、经济市场学、广告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二、参考文献:三、[1]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四、[2][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五、[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scholar.google.com

谈谈英语教育文化差异必要性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英语教育文化差异必要性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育中认识中西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必要性。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中西文化差异、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的积淀、丰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受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动,实际性,重时间,不拘礼节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庸,忠孝,容忍,谦逊,重礼仪,谨慎,保守,和谐等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

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对象针对性很强,偏好将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分析,这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再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母语词汇简单地从字面附会,没有领悟到在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而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就会造成歧义,往往会词不达意。

最后,社交习俗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是英文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播。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记笔记,背笔记,甚至背作文,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文娇.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 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 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 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 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王蔷 《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中英教育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英教育差异的论文呢?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英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发源地的英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的对比分析,以期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差异 教育体制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QIN She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British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get the inspi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重视,在数量与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质量和特色上尚有待提高。现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中国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来找出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

1.1 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ship)”计划,1994年9月开始在全国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两个层次,基础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而高级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学生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规定的有关内容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学术证书。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由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主三者之间就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成契约性协议,协商确定设置能够达到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不同的行业所确定的培训计划、课程的设置和行业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在英国有5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BTEC(HND)课程,BTEC成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也得到了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的肯定和学习,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目前在全世界共有110多个国家,7000多个中心采用BTEC的教学培训模式,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课程后,得到的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普遍承认的学历文凭。英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共由低至高分为三级,学生16岁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可以根据普通中等教育考试(GCSE)结果接受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从四级到七级,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大学或者三年制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英国的继续教育最高可达到三级水平,而高等教育在三级之上。和中国教育相比,英国在中学教育阶段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经过不断地整顿、恢复和提高,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初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小学毕业生或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讲授初中文化课和有关专业的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一方面讲授高中文化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1.2 教育理念差异

英国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理念下从事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BTEC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任务法”的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等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看作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对学生的考察中,书本知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换言之,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应试教育”。而英国教育注重的是扩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认识自己,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英国的教育理念是相对轻松的,可以称之为“实践教育”。 1.3 教学方法差异

在英国,一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25人左右,教室也分很多种,有专门上课的教室,有专门讨论的教室,还有专门做实验的教室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室。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CL)体系,SCL教学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使教学内容简单化,每堂课给学生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每门课程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收集资料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通过加强师生沟通,对学生予以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掌握,为以后工作做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即面向应用,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论),还必需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主要采取任务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从而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专业能力。一门课程要进行连续多次的评估,不以一次考核定终身,通过每次评估后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中国,很少有小班教学的,一个班级大约要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中国的教室一般就只有用于讲课的教室和实验室。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典型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处能获得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则很少。

2 英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2.1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英国政府允许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之间互相转学,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学位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2.2 与行业相结合课程体系

由于企业雇主或者专家参与制订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程,并且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和相关教育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安排“三明治式”教学,就要求职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对内容和技术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2.3 课程结构设置规范

课程结构设置来看,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描述、内容目录、教学指南、学习成果、基本的考核标准、课时数、考核评估、参考书目等。课程结构设置非常合理规范,学生学习的成果是考核课程所要达到的学生技能要求和评估的基本标准依据,也是考核达标的目标,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2.4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在所有教学活动和课业设计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3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3.1 政策上给予支持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政府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和要求,组织行业相应的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按行业大类进行划分,对不同大类制定相对稳定、统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各职业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同时鼓励校企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对于优质合作企业,鼓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实施奖惩制度。

3.2 加强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

学校应结合企业的要求,及时获取行业新信息、新技术,双方共同开发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和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考核标准、共建实训基地,与时俱进,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学校应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规范教学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断开发新的教材,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另外,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关于中英职业教育对比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陈良勇.中英职业教育理念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2.4.

[3] 李延平.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东疆学刊,1999.2.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中英教育差异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谈谈英语教育文化差异必要性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英语教育文化差异必要性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育中认识中西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必要性。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中西文化差异、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的积淀、丰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受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动,实际性,重时间,不拘礼节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庸,忠孝,容忍,谦逊,重礼仪,谨慎,保守,和谐等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

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对象针对性很强,偏好将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分析,这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再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母语词汇简单地从字面附会,没有领悟到在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而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就会造成歧义,往往会词不达意。

最后,社交习俗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是英文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播。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记笔记,背笔记,甚至背作文,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文娇.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 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 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 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 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王蔷 《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英教育差异的论文呢?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英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发源地的英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的对比分析,以期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差异 教育体制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QIN She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British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get the inspi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重视,在数量与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质量和特色上尚有待提高。现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中国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来找出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

1.1 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ship)”计划,1994年9月开始在全国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两个层次,基础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而高级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学生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规定的有关内容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学术证书。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由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主三者之间就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成契约性协议,协商确定设置能够达到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不同的行业所确定的培训计划、课程的设置和行业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在英国有5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BTEC(HND)课程,BTEC成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也得到了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的肯定和学习,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目前在全世界共有110多个国家,7000多个中心采用BTEC的教学培训模式,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课程后,得到的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普遍承认的学历文凭。英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共由低至高分为三级,学生16岁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可以根据普通中等教育考试(GCSE)结果接受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从四级到七级,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大学或者三年制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英国的继续教育最高可达到三级水平,而高等教育在三级之上。和中国教育相比,英国在中学教育阶段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经过不断地整顿、恢复和提高,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初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小学毕业生或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讲授初中文化课和有关专业的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一方面讲授高中文化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1.2 教育理念差异

英国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理念下从事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BTEC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任务法”的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等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看作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对学生的考察中,书本知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换言之,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应试教育”。而英国教育注重的是扩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认识自己,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英国的教育理念是相对轻松的,可以称之为“实践教育”。 1.3 教学方法差异

在英国,一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25人左右,教室也分很多种,有专门上课的教室,有专门讨论的教室,还有专门做实验的教室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室。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CL)体系,SCL教学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使教学内容简单化,每堂课给学生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每门课程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收集资料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通过加强师生沟通,对学生予以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掌握,为以后工作做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即面向应用,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论),还必需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主要采取任务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从而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专业能力。一门课程要进行连续多次的评估,不以一次考核定终身,通过每次评估后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中国,很少有小班教学的,一个班级大约要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中国的教室一般就只有用于讲课的教室和实验室。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典型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处能获得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则很少。

2 英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2.1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英国政府允许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之间互相转学,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学位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2.2 与行业相结合课程体系

由于企业雇主或者专家参与制订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程,并且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和相关教育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安排“三明治式”教学,就要求职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对内容和技术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2.3 课程结构设置规范

课程结构设置来看,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描述、内容目录、教学指南、学习成果、基本的考核标准、课时数、考核评估、参考书目等。课程结构设置非常合理规范,学生学习的成果是考核课程所要达到的学生技能要求和评估的基本标准依据,也是考核达标的目标,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2.4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在所有教学活动和课业设计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3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3.1 政策上给予支持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政府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和要求,组织行业相应的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按行业大类进行划分,对不同大类制定相对稳定、统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各职业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同时鼓励校企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对于优质合作企业,鼓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实施奖惩制度。

3.2 加强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

学校应结合企业的要求,及时获取行业新信息、新技术,双方共同开发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和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考核标准、共建实训基地,与时俱进,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学校应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规范教学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断开发新的教材,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另外,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关于中英职业教育对比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陈良勇.中英职业教育理念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2.4.

[3] 李延平.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东疆学刊,1999.2.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学校的教育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二、家庭的教育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西差异论文的英语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1] 王蒙. 汉城盛会话东洋[J]读书, 1996,(01) . [2] 孟丹.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3]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 1993,(03) . [4] 姜林涛,荀平. 浅析中国建筑文化与诗词歌赋之联系[J]华中建筑, 2007,(09) . [5] 张鸽娟,廖劲松. 对建筑美的人文内涵的认识[J]山西建筑, 2005,(13) . [6] 李先逵.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J]建筑学报, 2001,(08) . [7] 李清良. “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家, 1998,(02) . [8] 吴永辉. 试从比较文学看中国建筑[J]新建筑, 1985,(04) . [9] 秦红岭.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 2004,(03) . [10] 韩永红. 中西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比较[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9) . [11] 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01) . [12] 朱翔,张琦. 两极之间——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J]装饰, 2005,(12) . [13] 任桢.中西建筑文化内涵比照[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What are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ll list down a few differences:West:1.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individualism rather than on mass (collectivism). For instance, in the US, you always talk about individual rights, instead of placing the whole society above your own self. This is clearly different in China where a country, society or family are placed above your own self.2. Western culture is adventurous and exploration based. Westerners like to discover new things, invention and expand outwards. For instance, bungee jumping is considered adventurous and common in western culture, but you will probably find no-one doing such a thing in China.3.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science, which attempts to resolve people and nature's relationship.4. West uses law to resolve people and people's relationship. You can never find 'law' well-established in China. For 2000 years, China is a land that's based on human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law. 5. West uses 'god' and religion to resolve human and spiritualism relationship. In case of problems with your own self, you just pray to god.6. A culture that expands and develop outwards.Chinese Culture:1. A culture based on masses (collectivism). People placed country and family above your own self.2. A culture that is based on humanism and people3. To re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n man and nature, the chinese attempts to fuse the human and 'heaven' as one. (天人和一)4. To resolve people and people's relationship, chinese uses ethics and tolerance (中恕之道)5. To resolve human and spiritualism, chinese emphasizes internal cultivation (修身养性)6. A focus on balance and mean. By 'mean', it means 'middle way'. You don't go into extremism. Peace is always honoured.7. Pay homage to heaven and earth, as well as bearing a remembrance to the homeland. (敬仰天地,思乡怀土) This was accorded to the fact that chinese had been a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refore will be more prone to remember their land.8. A culture that expands internally rather than outwards.Some of the disadvantage of old chinese culture:1. Debase women and chauvanistic2. An over-emphasis on past history instead of present (lacks pragmatism)Can you list some more differences? Any comments and contributions are appreciated.-----------And I must say I am surprised you didn't note the fact that Westerners can be incredibly, crassly ignorant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be arrogant and overbearing about that to boot. I don't believe it is a generalisation when I say that alot of the corporate West's interest in the East is selfish, exploitative, and self-serving.

scholar.google.com

一、引言文化,这两种孕育自不同半球的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产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有着极大的差异,截然不同的特色。这两种文化差异,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全世界各民族间商业交流往来的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可以更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沟通,从而避免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导致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或交际失败(communication failure)。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之明镜”,来自于生活,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取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化的特点。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说过:“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发现。)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入手谈谈中西文化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学传统、民族性格、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二、 地理环境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里生发出来的。人们所生存的不同环境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影响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观察与思考。人们以通俗形象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自然现象,总结生产实践,概括生产经验。这些语言口口相传,千锤百炼,成为大家喜闻乐诵的谚语。这些谚语必然反映出自然环境的不同特征,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色彩。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多变,港湾楔入,岛屿众多。这样的自然环境给英国人提供了舟楫之便。人们在长期的航运渔业生活中,创造出数以百计的英语谚语,反映他们对生活及大自然的体验和观察。如: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 out of it.有了大海,还怕没鱼。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捕鱼要到大海。Who will not be ruled by the rudder must be ruled by the rock.船离舵,要闯祸。A dog in the morning,sailors take warning; a dog in the night is the sailors’ delight.朝虹出天际,水手心事重,夜间见彩虹,水手乐哈哈。He goes a great voyage that goes to bottom of the sea.到达海底的人,才算做了一次远航。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岛国气候。英国气候潮湿,天气变化大,岛上晴天少,雨天多,且多阵雨,因此,英国人出门常带把雨伞。由于英国天气变化无常的缘故,英国人非常关心天气,也喜欢谈论天气,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1](P85):April weather, 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一边日出一边雨,晴雨无常四月天。An English summer, three(or two)hot days and a thunderstorm.英国的一个夏季,三(两)个热天一阵大雷雨。A misty morning may have a fine day.早晨有雾露,可能是晴天。When the wind’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从西方起,天气最佳丽。而处于另一个半球的中国则有着不同的地理自然风貌,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中国自古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在历代政府中都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如: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 人勤地不懒,勤奋谷仓满。 田里无神无鬼,全靠肥料土水。 庄稼老汉不知闲,放下锄头拿扁担。 农夫不种田,城里断炊烟。 田像一块铁,在于人来打。[2](P240-241)我国的天气谚语,从量上、质上,以及悠久的历史传统上,值得称道。如“灶烟往下埋,不久雨就来”、“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太阳颜色黄,明日大风狂”、“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夜里星光明,明朝仍旧晴”等等。[1](P85)三、 特定历史每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中写着自己特定的历史。从谚语中可以一窥历史风云变化。英国从十六世纪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开始迅速向海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原料,进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Shoe-maker’s wife goes bare feet.这句谚语正是出自于十六世纪资本主义新兴时期,小资本家拼命发家致富,属于手工业者的鞋匠们为积攒钱财,竟然连给妻子买鞋穿的钱都不舍得花。十七世纪起英国在东印度扩张,十八世纪中叶建立殖民统治。He came safe from the East –India, and was drowned in the Thames.他从东印度安然归来,却淹死于泰晤士河。[3](P79)英国历史上曾遭到多次其他国家的入侵。罗马统治期间,社会生活罗马化,拉丁语是官方、法律、商业和法律用语。丹麦人侵占期间,丹麦语也传入英国。1066年法国诺曼底登陆后,英国为法国所征服。 法语很长时期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贵族、朝臣、地主和上流社会都使用法语,如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是完全不会说英语的国王,因此有英谚云:Jack would be a gentleman if he could speak French.要是杰克能讲法语,那他就是个绅士了。而三种语言交配混合到英语中,充实了英语语言,也带来了许多拉丁语、法语谚语。[1](P84)Anger is a short madness .愤怒是短暂的疯狂。(拉丁语)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 艺术是无限,生命是有限的。(拉丁语)All roads leads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法语)He that is afraid of asking is ashamed of learning. 怕问者耻于学。(丹麦语)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从此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阶级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4](P50)有许多汉谚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