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用插图,图字结合再简单的文字,都是表示语言的抽象符号,在教学时若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小学生在识字时的确不易接受或存在很大困难,反之不仅能减轻他们识字的难度,还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如:现行一年级教材语文上册里第十三页的“马、兔“等将其制成插图并配上汉字,这样教学时呈现在小学生眼前的不再是抽象、单调的汉字而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精美插图,则他们的苦学就变成了乐学,厌学就变成了趣学。二、顺应童心,儿歌诱导儿歌简单明了,唱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易于接受,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之一。在识字教学中,若能将要学习的汉字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结合起来,灵活地编成儿歌,用来诱导学生去识字。这样就克服了学生识字难,难识字的烦恼。例如:现行一年级语文教材上册里根据刘御作品改写的《小白兔》、李克迪作品改写的《有礼貌》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三、巧编谜语,趣味识字谜语是文艺演出时演员能与观众产生互动的一种节目,使观众在趣味妙答的娱乐氛围中轻松地学到知识。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难度也不断加深,低年级学生在识字学习时就越发深感力不从心,此时若能将他们要认识的汉字七编成谜语,那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就会自发的去刻苦学习。努力作答。例:现行一年级语文教材上册里,根据程听宏作品改编的《比尾巴》。四、咏颂古诗,古为今用有些古诗咏颂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而催人自发学习,加深学习者的无意识记忆。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画》等古诗,成为千古绝唱,原因就在于此。例:现行一年级语文教材里,它们能选入其中,依笔者愚意所判,其编辑意图在正在于此。五、理性分析,抓住共性低年级学生尽管性格资质不同、能力水平各异,只要去做理性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许多共性。如自我表现、表扬赞美、争优抢先等。在识字教学中,抓住这些共性采取愉当的方法并加以应用,定能取得好良好的效果。例:哪位同学能领读这篇文章;大家都读得很好;谁读得最好谁先休息等。这样他们的努力能得到同学的认可老师的肯定,努力的结果能增强学生自己的信心和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欲望。毋庸置疑,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教学方法远不仅于此,并无固定模式可循。只是在识安教学中我们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出科学的处理,定会取得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家长看到满意的好效果、好成绩。
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汉字演变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那么,问题是:汉字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根据考古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语言诞生的时间,距今约几十万年,而真正的汉字系统却是直到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才形成的。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汉字演变-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汉字演变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汉字演变-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汉字演变-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汉字演变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汉字演变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汉字演变-自然流变 (1)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汉字演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画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画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画发生进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现在又可统称为“电脑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排斥。 (2)汉字数量的自然流变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3)汉字读音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现在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4)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5)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汉字演变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现在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演变过程
烧水时,壶盖会被顶起从冰箱内拿出东西会产生液化现象给你这两个建议,至于怎么写,我无能为力
骨笛遐想——浅析小提琴发声、调音的物理原理一.选题意义据我国最早的物理史学家吴南薰先生考证,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制作的物理仪器就是在兽骨或竹管上挖孔并能吹出声音来的笛子。这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声学仪器;我国古代对共鸣、弦的振动、管的音调的研究等都是通过乐器来进行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琴弦的长短与音高有一定的关系;从近代物理学发展来看,声学依旧占据着相当重要的部分,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同学都会演奏一些乐器,但对于弦乐器的调试却无从下手。我们结合已经学过的振动学知识,浅析西洋擦弦乐器——小提琴的发声原理,并为演奏者检音、调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结果参考。二.相关物理知识实际的乐音由基频、谐波(泛音)、分音三部分组成。每一个乐音即周期性的振动都可以分解为许多不同频率、不同相位、不同振幅的简谐振动的叠加。简单的简谐振动即正弦振动或余弦振动的传播产生的声波叫做纯音,实际的乐音如歌唱声、乐器声等都不是简单的纯音,而是许多的纯音的叠加。在这些简谐振动中,频率最低的叫做基频,基频的能量往往是最大的。频率是基频整数倍的叫做谐波,其余的高频振动叫做分音。现代的分析中表明,还有低于基频的次声。因此,从物理上讲,音乐声应由三部分组成:乐音、在音乐中使用的噪声(如锣、鼓、沙锤、梆子等没有固定音调的打击乐器和海涛、流水、风声等效果声音)以及对音色有影响的在谐波中存在的一部分超声。一般来说,发生体振动的频率越高,人们听起来音调也越高;发生体的振动频率越低,人们听起来音调就越低。但音调与频率之间并不是严格按比例对应的。一般认为,频率每增高一倍,音调听起来就高一个八度,这仅仅限于中频段。在高音部分,听感偏低,即频率增加一倍,听起来不到高八度,而是偏低,于是要把频率调高些,以适应人的听觉。低音段则听感偏高,于是需要把频率调低些。乐音听起来有一定的强弱,即音的响度,这是乐音的第二个主观量。声音的能量越大,声强越大,听起来响度就越大。但是,这二者也不是按比例一一对应的。至于音色,更是一种主观感觉了。从传统来讲,决定音色的主要因素是频谱,所以常常根据频谱模仿各种音色。但据资料显示,实践表明:音的起始与结尾的瞬间状况,即“音头”和“音尾”,也同音色大有关系。音色不仅与频谱的组成(即基频、谐波和分音的数目、长短、相对强度、分音的不谐和程度及瞬态)有关,还与基频和谐波在听音区的位置有关,这是由于人耳对于多种频率的响度反映不同。音色也与听者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这是因为一个音中的各种成分的衰减不同。三.相关音乐知识音程,就是两个音音高之间的距离。在音乐上,音程用“度”表示。几度就是把起始音算在内,沿着音阶数有几个音名。钢琴上相邻两个键(包括黑键)之间差半音,两个半音等于一个全音。这也是一种表示音程的方法。音程与频率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把两个相差八度音程之间的音顺次排列,就成为音阶。规定音阶中各个音的由来及其精确音高的数学方法叫做律制。最常用的三种律制是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音阶中的各个音都有音名,由于生律的方法不同,不同律制生成音律中的同名音(例如都是 )其频率是不一样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朱载堉最先发明的,比西欧早了几十年。他将一个八度音程(频率比为2)按等比数列均分为十二份,得十二律。当前的钢琴和所有键盘乐器以及带“品”的弦乐器等,用的都是这种律制。数学表示:相邻两音之间的频率比均为: 即从任何一个音开始,比该音高半音的音,其频率是该音的频率乘 ;比该音低半音的音,其频率是该音的频率乘 ;以此类推,可得出所有音的频率。十二平均律有许多优点,比如它易于转调,简化了不同调的升、降半音之间的关系。在小提琴中,假如以 音的弦长为基准,那么小字一组(其中的 比 高两个八度) 、 、 、 、 、 、 对应的弦长之间按照十二平均律可由频率关系确定一组固定比值。四.研究与实验小提琴的弦是一根两端固定的细钢丝。在拨、擦弦线时产生的波列经两固定端反射,叠加后形成驻波,但其中包含有许多频率的波。在这里,我们只对决定音调高低的基频振动做出分析研究。驻波的基频振动所对应的为波长最长的振动,即弦长 。提琴弦线与指板之间的距离很小,用手指在指板上压紧琴弦不同位置而使得弦产生的形变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则可认为弦上张力 ,及弦的质量线密度 保持不变,可得弦线中波速 近似恒定。因此,可认为有如下比例关系成立: 实验过程:一把小提琴,经专业乐师调音后,定下 音,再由一位有多年演奏经验的同学拨奏单音,多位乐感敏锐、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一起听辨,配合其他乐器校对各音高。记录及计算数据如下表。表中的k值定义如下:相差一个半音的两个音高对应 相差一个全音的两个音高对应 序号n 音高音名 比下音程差 弦长/mm 总长:320.0mm 上述k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计算值 理论值 误差率1 全音 243.0 243.8 243.7 243.5 1.11 1.12 1.39%2 全音 220.0 220.9 219.2 220.0 1.13 1.12 0.25%3 半音 195.5 196.1 195.0 195.5 1.07 1.06 1.11%4 全音 182.5 181.9 183.1 182.5 1.12 1.12 0.18%5 全音 162.5 162.0 162.3 162.3 1.13 1.12 0.48%6 全音 143.8 143.8 144.2 143.9 1.11 1.12 1.00%7 半音 130.0 129.8 128.7 129.5 1.05 1.06 0.79%8 124.0 122.4 123.2 123.2 其中弦长一栏为小提琴 弦(四根弦由粗到细依次叫作 、 、 、 弦,指的是该弦的空弦音)上对应各音高压指与琴码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即参加振动的部分弦长。如上数据显示,平均误差率为0.74%,基本符合前文理论分析。五.结论我们总结出对于一把小提琴(邻弦相差五度)的自我调试方法:以一根弦,例如 弦,的空弦音 为标准,按音高关系计算出同一根弦上 所对应的弦的长度。取 音高即与 弦空弦音等高(这是小提琴的制作要求)。依次调整 弦的松紧、长度后,再算出 弦上 的音高,作为 弦的空弦音。……同理进行下去。此种方法适用于各类提琴及吉他等擦、拨弦乐器,但须注意:①对于比空弦音高出许多的音,计算方法误差较大。实验中在一根弦上进行多组数据测量只是为了便于计算、对比,得出结论;实际操作中应对各相邻琴弦依次校对。②大提琴与吉他相邻的弦空弦音相差四度,计算时应注意数据与小提琴不同。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广大演奏弦乐器的音乐爱好者提供帮助。
细心观察,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物理现象,冰箱里就是如此。打开冰箱,会有一股凉气飘扬而出,每到夏天,这种感觉便更加明显,这和冰箱里各种物态变化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冰箱里的凉气,是大量气态“搬热人员”在气化是吸热所造成的。有吸必有放,冰箱外部,在加压的条件下,这些勤劳的搬运工,在这里液化,将所保存的热量释放出来,以便于下一轮继续工作。当然,在冰冻室中,也会存在凝固的现象。如果你将冷冻室中的物品拿到冷藏室,也会出现融化的现象,但他们都是次要的了。还有更次要的,那就是任何地方都会出现的升华与凝华,就不用说了。小小的一个冰箱,就存在全部6种物态变化,更何况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呢?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1. 《历史研究》2. 《世界历史》3. 《史学月刊》4. 《中国史研究》5. 《近代史研究》6. 《史学理论研究》7. 《中国文化研究》8. 《文史哲》9. 《清史研究》10. 《史学集刊》11. 《中学生政史地》12. 《文史知识》13. 《文史》双月刊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历史,是人类存在的证明。以古鉴今,可以带领人类开辟未来。现在杂志云小编倾情推荐全国热门历史杂志排行榜,通过最权威的历史杂志排行榜赢了大家踏入历史和河流,以全新角度看待历史。历史,不知是时间的记录者,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下面杂志云小编强力推荐全国热门历史杂志排行榜,事不宜迟赶紧来看看吧。1.《国家人文历史》福特锐界PLUS气魄而来广告2.《看历史》3.《今参考·历史》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从高等 教育 研究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多元化研究 方法 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转型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不公越发明显,政府要树立责任,加强制度创新与教育立法,理论界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高等院校要制定相关培养制度和方向,最终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转型时期教育公平应对 措施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教育公平追求的相关思想和理念。中国的孔子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提出了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近些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 热点 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此问题做过重要指示。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么样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2006年4月23日,温家宝在重庆视察时说:“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④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判断更是写进了党的十七大 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突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内涵界定不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起点,使得理论界的争议不断。从广义上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对于教育权利的平等,在国家相关立法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遇到的挑战会较小。原因在于,作为政治、经济权利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权利的平等可以通过国家立法等手段加以保证。1960年《反对教育歧视公约》对教育权利的平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对于什么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对教育公平理论理解的争议关键。
通过整理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助于对这一宽泛概念的理解:一、麦克马洪(Mc Mahon)的三类型说: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指相同者受相同对待;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ly),指不同者受不同对待;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指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全然延续下去。
二、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对“平等”和“机会”分别进行界说,分析教育面前机会均等的概念,认为因哲学观不同教育平等观念依次经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新概念的阶段。胡森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在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均等论,指教育条件均等;结果均等论,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同时形成了效率优先的起点平等论、公平优先的过程平等论和突出个性发展的结果平等论三种理论形态。
三、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独树一帜。他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正义原则为“平等自由原则”,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是一种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用于处理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正义原则为“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用于处理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问题。⑦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特别是机会的公平,也必须针对差异性进行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帮助和扶持。
四、帕森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社会平等问题的含义、内容和趋势,论述了教育在社会平等问题的核心位置。帕森斯发表了《现代社会中的平等与不平等,或社会分层问题再考察》。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教育平等的层面,应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化的贵族统治,即通过教育打破传统的阶级社会而转变成真正的民主社会。这可以理解为,让更多的人有权利接受教育,包括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为部分人垄断。帕森斯指出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对于所有适龄人口来说,能否完成中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标准。与收入领域一样,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一个“贫困”问题,那些不能或不愿完成中学教育的“掉队者”正在成为“教育穷人”(educational poor]的核心,对这部分人国家应该特别的扶持和关注。
综上所述,作为公平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机会公平有三层含义:
第一,“公平”。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既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条件的无差异,也包括就业选择的平等。
第二,“差异”。教育公平是有差异的,是“相对”公平。教育的公平不是“平均分”更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在有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横向调控,教育公平必须关注不同个体、地区的差异性。
第三,“发展提升”。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之一应该是保证相对弱势地区、群体的发展,使其能够获得发展提升。
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
从高等教育起点上来说,入学机会的平等和差异的补偿,在许多地区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有更集中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按省分配名额制度”、“高考试卷是否统一”、“关注少数民族考生的制度如何防止地方的异化”等问题的思考。
第一,各高等院校每年仍然沿袭计划经济 思维方式 向各省级单位分配招生名额,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分配指标的依据、明确的体系标准都值得人们思考。第二,中国自2003年起开始在高考中尝试的“分省命题”不能实现评价标准的一致。考试不能统一,就没有一致的衡量标准。“分省命题”使得不同省份的分数不具有可比性,对来自不同省区的考生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价。第三,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高考优惠政策问题背离初衷。这原本是国家照顾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考生高考前不是“少数民族学生”,一参加高考就成了“少数民族学生”,这样的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达到照顾的本意,对其他地区也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
从教育过程来说,教育质量没有得到保证。由于经费的先天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数量大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被忽略。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已经进入到了第11个年头,中国高校的入学率已经大大提高。“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达到
25%左右,到2020年实现40%的目标。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都迅速增加,但这种发展以低质量和大量专业人才的失业为代价。
教育的地区差异、院校差异加剧,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高校“阶级化”和地区“差异化”。教育领域的不公平表现在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群体之中,主要由政策偏差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取向”加剧城乡鸿沟、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市场机制的介入挑战教育公平等因素造成。国家实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力图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首批985高校教育部所给予经费排行为: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8亿);2,浙江大学(7亿);3,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6亿)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发现,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高校的领头羊分别获得了18亿的投入,是排第二的浙江大学的两倍以上。在高等教育稀缺的情况下,重点建设几所高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高校的各类型国家扶持经费,甚至高于部分地区许多高校的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总和,国家的大型项目、课题也成了部分高校、部分专家的专属区域,这种现象表明高校日益“阶级化”,地区教育不公的差异越发明显。
实现教育公平的应对措施
政府要树立责任,加强制度创新与教育立法。“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这是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得曼的一贯主张。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垄断和竞争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原因。对于中国的高校而言,政府责任既包括对高校的政府投入,也包括对高校的不过多干预,政府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是个宏观调控的角色,而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经营者。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却已独木难支。考虑到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这就要求:
第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该改变多年重视经济发展,忽略教育投入的局面,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4.3%的平均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财政扶持,改变过去忽略教育发展的思路。
第二,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助学体系。进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助学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应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国家助学体系,辅之以各类型奖学金、助学金,关注教育公平。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着力调整格局,缩小各级各类高校、各地区教育差异。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分配力度,逐步调整各级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育投入。努力缩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过大的局面,通过政策扶植和财政的投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地区和中部新兴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使得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能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事业领域。
第四,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政府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公正性等基本价值,确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理论界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就我国而言,理论界对教育公平缺乏关注。在研究教育公平的专门领域里,主要聚焦在教育公平理论的探讨和问题的呼吁上,对教育公平的评价尤其是综合评价上的专门研究尚未有先例。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统计指标多呈现相对片面、分散、凌乱等特点。虽然一些项目实际反映了教育公平的一些状况,如按地区、城乡分别统计的学生数量、教育经费等,但仅停留在原始统计数据的呈现上,并且这些信息不系统、不完善,无法为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提供信息依据和监控手段。
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相对完善和系统的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这既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要求的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只有真正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公平指标评价体系,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
高等院校要制定适合各行业、各地区实际的相关培养制度和方向。
要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加大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调研。对于实际情况的调研和理论分析,有助于对高校专业开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的更新。由于脱离实际的招生,许多以前看上去是热门的专业,却成了就业困难专业。以艺术类专业为例,很多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院系,培养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等方向,但对艺术行业链中的艺术经纪人、艺术品鉴定师、画廊经营等方向却鲜有涉及。由于缺乏对艺术行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导致一方面大量的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许多与艺术行业相关的职业却没有合格人才。
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完善自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体系严密的互动过程,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个体而运行。在面对教育不公的时候,受教育者应该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因为缺乏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和分析,盲目悲观和抱怨,并因此而产生了消极对抗学业甚至是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这些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缺乏学生主观改变的愿望和实际行动,政策层面制定再完善,也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这无疑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
关于教育公平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笔者仅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不成熟的论述。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以及高校对招生专业和培养过程的把关,辅以社会各界对就业问题的重视,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实现高校培养、就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注释
(1)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2005年2月25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6年10月18日。
③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7年8月31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24目。
⑤翁丈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诸诸燕,赵晶:“胡森教育平等思想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⑦[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⑧中国校友会大学论坛,转引自陈潭,胡晓:“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网。
⑨弗里德曼著,李茂编译:“竞争将带来更多的好学校”,《中国教师报》,2003年1月1日,A3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
中国新闻事业精要 二、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通称为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1815——1842年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报刊。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它的出版发行情况(七年之久),它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人员,它的内容和特点(“宣传‘神理’,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神赋予。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还用对话体、章回体。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广州纪录报》(英烟商马地臣办。商业消息,贷物行情,轮期)和1832年在广州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外文报,对中国介绍详,受英美政府重视)。(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导人,周刊)这一阶段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传教士,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外国人,在马六甲《察》,广州主编《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中《京报》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文章)、米怜(马助手。《察》主编撰稿人,提出写作四原则,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畅生动)、郭士立(1833广州,宗教、道德、科学为基本内容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裨治文(美国派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编辑)。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清朝闭关政策,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1)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2)尽量做到中国化。(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二)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英办,1857月刊)、《中西闻见录》(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文字不多)、《益闻录》。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中国教会新报》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的创刊。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刊物,发行网遍及政府教育机关,达4万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大),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成为西方资倾销商品场所,使清朝成资国家附庸。) (三)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日报(1872)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这些日报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几家主要的外资中文日报。它们在当时的影响。《申报》的创刊。它的办报方针和主要内容(以刊商业新闻为主,也发珍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刊文艺作品和广告),它的创办人和编辑人员。外国人投资创办的这批中文日报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它们在中国年代新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资,后为一人。原名《申江新报》。1949年5月停。1913史量才。最初双日。大量商业新闻。挤掉《上海新报》: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主笔。2)降低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注重重大政治新闻,维护殖民利益。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记。7)附各种增刊。8)重视经营管理)。(《新闻报》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1899转美商福开森,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销售前列)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几家有代表性的外文报刊。在大陆出版的历史最长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商奚安门办,代表英官方观点。1850上海,前身《北华捷报》,1864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得到英领事和工部局支持,代表英官方观点,101年最长)。它的创办经过,它的政治背景和言论主张(上海。对象在华外人和卖办知识分子,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内容更明目煽政府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政府,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重视言论,中外政局关系发表意见。中国各教会有通讯员),它的通讯网和它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1872)。外国通讯社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 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 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 ,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 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 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