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1] 高飞,吴再华,刘晓艳.掺铜TiO_2薄膜的制备及结构与光学性能的研究[J]. 半导体光电,2009, 01: 87-89+98.[2] 周晓萍,吴再华.两类非线性光纤环镜中的光脉冲传输特性[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 10: 63-64.[3] 靳婉玲,曹文华,杨小来,吴再华.基于单模光纤的超短光脉冲放大方法[J].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02: 60-66.[4] 吴再华,穆立君.基于MATLAB的智能楼宇模糊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 德州学院学报, 2007, 04: 81-84.[5] 尹立贤,吴再华.ISP技术工程应用优越性刍议[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 23: 6182-6186.[6] 尹立贤,吴再华,尹健华.PCM编码的ISP技术实现[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 04: 35-39.[7] 吴再华,尹立贤.模糊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浅析[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01: 91-94+98.[8] 尹立贤,吴再华.HDB3码的ISP技术实现研究[J]. 现代电子技术,2008, 05: 176-178.[9] 吴再华,周晓萍,尹立贤.基于DDF的光脉冲绝热压缩和高阶孤子压缩[J]. 激光与红外,2008, 02: 165-168.[10] 尹立贤,吴再华.多通道远程数据传输系统接口转换器设计[J]. 电子工程师,2008, 02: 68-70+80.[11] 高飞,吴再华,刘晓艳.ZnO/(Ni)薄膜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的研究[J]. 半导体技术,2008, 08: 701-704.[12] 杨小来,曹文华,吴再华,靳婉玲.基于单模光纤的超短光脉冲产生及其进展[J]. 光通信技术,2005, 07: 34-37.[13] 吴再华,曹文华. 色散渐减光纤及其应用[J]. 激光与红外,2004, 06: 408-411.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出发,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轨迹,剖析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对策性建议。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和谐发展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始料不及的恶果与灾难: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正如弗·卡普拉在《大转折》一书中指出“人类实践取得成功,但是出现生态危机;文化胜利了,但是自然失败了;人类的技术取得成功,但是这种以经济上的胜利表现的成功等于生态上的失败。”[1]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但使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也制约了人类的发展。正如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预见性地警告:“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胜利正遭受自然反过来的严厉报复。”[2]对以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反思,人类意识到缓解生态危机,摆脱生态危机的重要性。许多科学家表示: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同时,还要善待自然,要善于和其他生物取得和谐的生态平衡,确保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正确认识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对自然的依附。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我们就无法摆脱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依赖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之所以要依赖于自然界,其根据在于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因为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只有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外部自然界,人类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开展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他来进行生产的材料。”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人类创造历史的时间活动是借助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而进行的,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且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尚处于原始的统一中。刚刚诞生的人类对现实的自然界还没有理性的理解,只以原始的感知能力面对周围的一切。在他们面前,自然界既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可以直接或依靠简单的工具获得所需要的一切。同时又是神秘莫测的,存在着各种各样住在人类命运的“神力”。因此,人类努力地顺应自然、模仿自然,争取同自然和睦相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以及原始童话、故事、绘画等原始文化都表明了人类这一心态[4]。可见,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并不是应该由人征服的“对立物”,而是理解、依赖、崇拜、模仿的榜样,人对自然怀有一种高尚的敬畏和感恩色彩,人与自然处于一种直观、朴素、简单,同时又和谐统一的状态。但这是以人类的物质、弱小和自然对人类的绝对统治为前提的,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友好带有无奈、无助以及被迫的味道。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后,随着人智力的发达,生产经验的增加,人类开始逐渐从被动地一览自然发展到主动地改造自然,成为了由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的束缚而自我生产者。这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开始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把自然当作客体,当作利用与索取的对象[5]。甚至,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扩大食物种植面积,增加畜牧量,因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造成地球表面的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等生态问题,影响了动植物的生活栖息,破坏了局域的自然和生态平衡。但在这一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运行规律知之甚少,也没有掌握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造不具有根本性,仍处于从属于自然的地位。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席卷全球之后,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6],社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人类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满足而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价值,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地索取掠夺,大规模地改造、征服和支配自然。物欲的膨胀使人类无限度地攫取和占有自然物,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在这个时期,人们视自然为征服、统治的对象,把自然看作人的附属物[7]。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主仆关系。但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是自然的种种“报复”与“惩罚”。2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8]种种事实给我们人类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教训——科技的胜利,自然的失败。2.1 生存环境的恶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了发展经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开采资源、排放废气,这种种不科学的行为使今天的人类承受着自然界一次又一次的残酷的报复,很多地区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再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食物与水不再放心食用,绿色天然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奢侈品,出行深受雾霾的困扰,生活水平上去了,当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却在下降。据统计,2014年,我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检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90.1%[9];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Ⅰ类和Ⅱ类水质断面共占39.7%,Ⅲ类及以下断面水质共占60.3%,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0%, 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10];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1],特别是拿笔者所在的一个西部小县城甘肃民勤来说, 由于人民向自然界的过分索取——主要是过度开荒和放牧, 带来的恶果令人刻骨铭心: 沙尘暴频频发生,县城大部分时间笼罩在尘土之中;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饮用水严重匮乏,林草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西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自2001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12]。这些直观可感的现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们自以为是的要支配自然的后果就是遭受到了自然对我们的报复。2.2 精神生态的失衡人类自从脱离自然界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主宰”。从古希腊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15 世纪文艺复兴时人本主义思想的确立,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是目的本身”,都在反复强调和肯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及至高尊严[13]。19世纪之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使人从实践上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人类似乎真的无所不能,不仅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并支配大自然中的机械力量、物理力量和化学力量,而且能够驾驭天文力量、地质力量,能够揭开生命的奥秘,能够创造出连上帝也没有创造出来的计算机、因特网、机器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高产水稻、克隆绵羊、转基因动物……人类现在甚至可以运用基因技术创造出现实世界中所不存在的全新物种。如此一来,人类不再恐惧自然,也不再敬畏自然,人最终就成了自然界至高无上的骄子和主宰。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很快转换为对劳动产品的直接依赖。人类把自己同自然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征服与被征服、占有与被占有、满足与被满足、索取与被索取的当然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这样,自然界对人生存和发展的本原性的意义开始被遮蔽和遗忘,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最原始、最基本的脐带最终被扯断。于是,人在不断自我满足和自我证明中,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一味地向自然界掠夺,无节制地挥霍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制造各种垃圾,无限量地排放各种废物,从而不断地增大自然界的熵值,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加速自然界的污染,并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3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毫无疑问, 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问题、全球气温变暖等带来的影响根本无法估计。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我们听任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要想避免这一可悲的命运,我们应当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大自然观、人文观以及和谐的文明发展观。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大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自然不应成为被征服、被索取的对象,而应成为欣赏与热爱的对象。自然有生命,有情感,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中国古代的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14]。人与自然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人类要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要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其它生物、与世界的关系。事实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另外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 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3.2 坚持科技人性化在全球发展的平衡性,树立人文观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在我们只能于科学技术的构架中与自然发生关系以谋求现代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我们能够做的是尽可能使技术更加人性化,确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制度安排和利益协调来保证环境正义和平等问题,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过分膨胀予以必要的节制,使技术不受过分膨胀的贪欲驱动以及恐怖邪恶力量的支配而成为反自然、反人类的利器,在我们用不断发展的技术把握自然的同时也给人类以审美的、伦理的、形而上的、交感体验的方式把握自然留下的地盘而不唯技术独霸独尊,重塑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共在关系,并以不断发展和改进了的科学技术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家园的危机,这一切是可能的,也是较为现实的人文关注。3.3 克服功利思想,树立和谐的文明发展观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在思维视点上,不能只关注在征服、改造、索取上,而要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破坏降低到最大限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文明发展。结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处理这一长期性课题探究上,依然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弗·卡普拉. 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M]. 1989.[2]庄穆. 生态环境哲学:哲学当代创新之域[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20(4):105-108.[3]杨国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J]. 山东工会论坛, 2007,13(6):126-127.[4]姜言秀.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05(1):85-87.[5]刘书越, 吕文林, 郭建. 环境友好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9.[6]黄涛.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J]. 理论月刊, 2004(3):73-74.[7]张焕明. 人与自然界关系历史演变的当代解读[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 16(4):78-81.[8]刘魁. 自然报复、天人合德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周刊, 2016(2):26-27.[9]王伟娜.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及当代价值[J]. 中国集体经济, 2016(33):81-82.[10]杨伟. 从科学发展观看生态建设和环保[J]. 活力, 2009(12):266-266.[11]刘娟. 关于我国废气排放及处理的多元回归分析[J]. 经济视野, 2014(4).[12]何俊成.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第1部[M]. 2005.[13]巨乃岐, 杨权良, 王恒桓等. 试论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源和实质[J]. 天中学刊, 2018.[14]任秀芹. 儒家文化中的生态观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J]. 旅游研究, 2002,13(1):27-29.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健康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可谓“从头到脚”毛病不少。科学家发现,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和深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完全修复需要60年时间。而海洋由于遭受污染也出现了200个“死亡地带”。 臭氧空洞面积大于北美洲 据英国《卫报》10月20日报道,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日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今年南极臭氧损耗严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极臭氧空洞平均面积为1060万平方英里(约合2745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 据悉,NASA“奥拉”卫星上的臭氧观测仪可以测量到整个南极大陆从地表到大气层上部的臭氧总量。该监测设备10月8日在南极东部冰原上空检测到那里的臭氧量值极低,仅为85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还利用气球上携带的设备直接测量南极臭氧量,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南极的臭氧总量已经从7月的约300多布森单位骤降至93多布森单位。 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臭氧层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围内的臭氧基本被损耗殆尽。7、8月份时,这一区间的平均臭氧量为125多布森单位,目前已经急剧下降,最低时测到的臭氧量仅为1.2多布森单位,几乎完全耗尽。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危害。当臭氧层厚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便被认为出现空洞。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这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后,消耗臭氧造成的。 “奥拉”卫星的微波分叉发声器测量显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极平流层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处于极高水平。另外,平流层气温也是影响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气温偏低时,空洞面积变大、深度增加。气温偏高时,空洞面积缩减。10月至11月间,臭氧空洞将持续恶化,预计紫外线照射会异常增强。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的释放已经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并在持续减少,科学家估计,南极洲臭氧层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复。 “死亡地带”数量不断增多 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 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利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 人类对地球破坏 速度前所未有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认为,这将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现突变,导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毁、海洋出现“死区”。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专家在9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 该机构由45个成员组成的董事局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自然运规律带来很大的压力,地球的生态系统因此未必能养活得了未来的人口。” 报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这项历来最大规模的地球生态系统研究工作发现:“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的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 报告补充道,从1945年至今,人类开垦为耕地的面积,比18世纪和19世纪开垦的土地加起来还要多。报告说:“未来50年,地表剥蚀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整理报告的专家解释说,生态系统未来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疾病爆发、非洲大湖区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成为霍乱散播的温床。肥料中的氮累积在农田里,接着再冲刷入海,会导致海藻生长茂盛,从而使得鱼儿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区因而出现没有氧气的“死区”。

所谓推荐专家,指的是你所写的论文必须有论文涉及领域的专家的点评和推荐信,厦门理工学院的学报才会受理。就这个意思。

兵工学报影响因子

应该是1000-3231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是EI的。EI《Ei Compendex》收录的中国期刊ISSN 期刊刊名0567-7718 Acta Mechanica Sinica/Lixue Xuebao1006-7191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0253-4827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1004-5341 China Welding (English Edition)1004-954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022-4653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1000-9345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1671-7694 Chinese Optics Letters1006-6748 High Technology Letters1004-0579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1005-9784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1553-9105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1000-1484 Journal of Dong 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1005-9113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1001-6058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1548-7741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1005-0302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1004-4132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1003-2169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1005-8850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MineralMetallurgy Materials (Eng Ed)1009-3095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1001-0521 Rare Metals1006-929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1003-6326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English Edition)1006-4982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1007-0214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0253-4177 半导体学报1001-1455 爆炸与冲击1001-596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001-053X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001-064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000-152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007-532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005-0299 材料科学与工艺1009-6264 材料热处理学报1005-3093 材料研究学报1007-7294 船舶力学1000-8608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000-2383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005-0388 电波科学学报1000-1026 电力系统自动化0372-2112 电子学报1005-3026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01-0505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0-3851 复合材料学报1003-9015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000-5773 高压物理学报1000-4750 工程力学1001-9731 功能材料1000-3819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006-2793 固体火箭技术1005-0086 光电子.激光1004-924X 光学精密工程0253-2239 光学学报0454-5648 硅酸盐学报1006-7043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0367-623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0253-360X 焊接学报1005-5053 航空材料学报1000-8055 航空动力学报1000-6893 航空学报0258-0926 核动力工程1001-901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000-2472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0-565X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71-45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38-1157 化工学报0577-6686 机械工程学报1671-5497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006-59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0254-4164 计算机学报1007-4708 计算力学学报1001-246X 计算物理0258-1825 空气动力学学报1000-8152 控制理论与应用1001-0920 控制与决策1004-0595 摩擦学学报1000-0925 内燃机工程1000-0909 内燃机学报1005-2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005-9830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1-4322 强激光与粒子束1000-0054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6-8740 燃烧科学与技术1000-9825 软件学报0254-0150 润滑与密封1006-246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671-202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71-0025 声学学报1001-8719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009-3087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0254-0096 太阳能学报0493-2137 天津大学学报0253-374X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1-4055 推进技术1000-324X 无机材料学报1001-24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0253-987X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000-2758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007-8827 新型 炭材料1000-691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000-7598 岩土力学1005-093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000-6931 原子能科学技术1008-973X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0253-9748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1004-4523 振动工程学报1000-3835 振动与冲击0258-801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022-0666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0258-7025 中国激光1000-1964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001-4632 中国铁道科学0254-508X 中国造纸0529-6579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54-4156 自动化学报=========================================EI非核心版(《EiPageOne》)收录的中国期刊ISSN 期刊刊名1000-9116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1561-8625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1005-9040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0890-5487 China Ocean Engineering1001-627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0254-9409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1007-6417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0257-9731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Transactions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1000-2413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1001-8042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Hewuli1002-0071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006-9283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1007-1202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1001-5868 半导体光电1000-1506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0479-8023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7-264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0-1093 兵工学报1001-4381 材料工程1007-4112 长安大学学报1004-499X 弹道学报1000-6753 电工技术学报1001-054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005-9490 电子器件1009-5896 电子与信息学报1000-6761 动力工程1001-3784 粉末冶金技术1000-3436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000-3231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0449-749X 钢铁0251-079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003-6520 高电压技术1000-7555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002-0470 高技术通讯0254-3052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001-1609 高压电器0253-231X 工程热物理学报1007-425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003-501X 光电工程1000-059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002-1582 光学技术1004-4213 光子学报1001-2486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009-606X 过程工程学报1006-9941 含能材料1002-0837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002-1396 合成树脂及塑料0258-0934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0253-9950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0253-3219 核技术0254-6086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672-9102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1006-5431 华北工学院学报1006-3080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0-3932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001-7631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005-9954 化学工程0250-3301 环境科学1002-0446 机器人1001-9669 机械强度1000-1158 计量学报1003-977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000-3428 计算机工程1000-1239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007-9629 建筑材料学报1000-6869 建筑结构学报1006-852X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0254-6051 金属热处理0412-1961 金属学报1001-5493 离子交换与吸附1008-056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0253-2417 林产化学与工业1007-3124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0253-9993 煤炭学报1003-605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001-1935 耐火材料1000-1972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002-6819 农业工程学报1000-1298 农业机械学报0253-2409 燃料化学学报1001-2060 热能动力工程1000-985X 人工晶体学报1007-6735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000-5870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0-721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000-8144 石油化工1006-396X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000-0747 石油勘探与开发0253-2697 石油学报1004-9037 数据采集与处理1001-6791 水科学进展1003-1243 水力发电学报0559-9350 水利学报1007-2012 塑性工程学报1001-2249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001-8360 铁道学报1003-8213 微细加工技术1000-050X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1671-443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006-2823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1000-3290 物理学报1006-79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001-5361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58-272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000-2634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2-185X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004-731X 系统仿真学报1000-678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001-506X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0253-4320 现代化工1004-2474 压电与声光1000-4548 岩土工程学报1000-7571 冶金分析0254-3087 仪器仪表学报1000-4939 应用力学学报1000-1328 宇航学报1008-9209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04-6801 振动测试与诊断1001-7372 中国公路学报1000-6923 中国环境科学1004-132X 中国机械工程1004-0609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000-6842 中国造纸学报1005-9792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006-7329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001-4977 铸造1000-8365 铸造技术Ei Compendex Web(EI网络版)是《Ei Compendex》和《Ei PageOne》合并而成的Internet版本。Ei来源期刊分三个档次 :(1)核心期刊, Compendex 数据库收录重点是下列主要工程学科: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冶金、矿业、石油工程,计算机工程和软件。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副总裁Katz认为:“这些是Compendex数据库的‘核心’领域。”目前,核心期刊约有1000种;每期所有论文均被录入Compendex。国内《金属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为核心期刊。(2)选择期刊,一些学科领域的期刊是有选择地收录,包括:农业工程、工业工程、纺织工程、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应用力学、大气科学、造纸化学和技术,高等学校工程类学报等。Compendex 只选择与其主题范围有关的文章,并不是所以文章均被收录。目前,选择期刊约1600种,国内以上学科的期刊大多数为选择期刊。(3)扩充期刊,它只收录题录(Ei Page One)。在Ei的扩充版中,约2800种期刊。国内期刊比较多。

光化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C. H. Wells认为,光化学研究的是“吸收了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分子所经历的化学行为和物理过程”。N. J. Turro则认为“光化学研究的是电子激发态分子的化学行为和物理过程”。由于电子激发态通常由分子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形成,所以上述两种定义的实质是一样的。光化学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永久性化学效应的化学分支学科。由于历史的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原因,光化学所涉及的光的波长范围为 100~1000纳米,即由紫外至近红外波段。比紫外波长更短的电磁辐射,如X或γ射线所引起的光电离和有关化学属于辐射化学的范畴。至于远红外或波长更长的电磁波,一般认为其光子能量不足以引起光化学过程,因此不属于光化学的研究范畴。观察到有些化学反应可以由高功率的红外激光所引发,但将其归属于红外激光化学的范畴。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获取,如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也可以人为创作,如手工绘画图像等。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专业设计的影像,可以发展成人与人沟通的视觉语言,也可以了解世界美术中大量的平面绘画、立体雕塑与建筑。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1674-047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0.413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0.368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0.475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 - 第2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类 - 第21位主题分类:O6,O7:化学,晶体学: O6,O7:化学,晶体学该刊物不属于EI检索,谢谢。

滨州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1. E(2)-BSA activates caveolin-1 via PI(3)K/ERK1/2 and lysosomaldegradation pathway and contributes to EPC proliferation. (影响因子 6.8) 所有作者:Tan Z, Zhou LJ, Li Y, Cui YH, Xiang QL, Lin GP,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Int J Cardiol. 2011 Jan 19. 发表年份:20112. 17β-Estradiol enhances breastcancer cellmotility and invasion via extra-Nuclear activation of actin-bindingprotein ezrin(影响因子 4.4) 所有作者:Zheng SH, Huang JH, Zhou KW, Zhang CX, Xiang QL,Tan Z, Wang TH(通讯作者), Fu XD发表杂志:PLoS ONE. 2011发表年份:20113. Progesterone enhance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migration viaactivation of focal adhesion kinase.(影响因子:5.2)所有作者:Zheng SH, Huang JH, ZhouKW, Xiang QL, Tan Z, Fu XD,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andMolecular Medicine. 2011; 发表年份:20114.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decreases blood pressure inprehypertensives by improving autonomic function and baroreflex (影响因子 1.7) 所有作者:Lin GP, Xiang QL,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J Altern Complement Med[Epub ahead of print] 发表年份:20115. 17beta-estradiol down-regulate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CP-1production and cell migra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影响因子 3.2) 所有作者:Jiang P, Xu J, Zheng S, Huang J, Xiang Q, Fu XD,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2010;45(2):87-97发表年份:20106. 17beta-estradiol attenuates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myocardialhypertrophy through regulating caveolin-3 protein in ovariectomized femalerats(影响因子 2.0) 所有作者:Cui YH, Tan Z, Fu XD, Xiang QL, Xu JW,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MolBiol Rep. 2010 Dec 18 发表年份:20107. 17β-Estradiol attenuatesdie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through up-regulationof caveolin-3(影响因子 0.7) 所有作者:Mu P, Tan Z, Cui Y, Liu H, Xu X, Huang Q, ZengL,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Ir J Med Sci. 2011;180(1):221-227 发表年份:20118. Effect of slow abdominal breathing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on bloodpressur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rehypertension(影响因子 1.7) 所有作者:Wang SZ, Li S, Xu XY, Lin GP, Shao L, Zhao Y,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J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0;16(10):1039-1045 发表年份:20109. The role of caveolin1 and sprouty1 ingenistein's regul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and endothelial cellproliferation(影响因子 2.6) 所有作者:Xiang Q, Lin G, Xu J, Zheng S, Chen S, Zhou K,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Eur JPharmacol. 2010;648(1-3):153-161 发表年份:201010. The role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andestrogen receptors in genistein-induced regulation of vascular tone in femalerat aortas(影响因子 2.7) 所有作者:Xiang Q, Lin G, Fu X, Wang S,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Pharmacology. 2010;86(2):117-124. 发表年份:201011. Modulatory role of estradiol in nicotinic antinociception in adultfemale rats(影响因子 2.6) 所有作者:Chen Y, Cui Y, Lin JW, Xiang QL, Liu WF,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Life Sci. 2009;85(1-2):91-96 发表年份:200912. Effects of caveolin-1 on the 17beta-estradiol-mediated inhibition ofVSMC 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vascular injury(影响因子 2.6) 所有作者:Liu HM, Zhao XF, Guo LN,Tan Z,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Life Sci. 2007;80(8):800-812.发表年份:200713. Non-genomic effects of 17beta-estradiol in activation of theERK1/ERK2 pathway induces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cyclin D1expression in bovine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影响因子 1.4)所有作者:Fu XD, Cui YH, Lin GP,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Gynecology Endocrinology. 2007;23(3):131-137 发表年份:200714. Raloxifene plus 17beta-estradiol inhibits proliferation of primarycultur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影响因子 2.6)所有作者:Wang TH(通讯作者), Xiang QL, Chen JW, Pan H, Cui YH. 发表杂志:Eur J Pharmacol. 2007;561(1-3):7-13. 发表年份:200715. Effects of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Raloxifene in aortaand gland of female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 rabbits and possibleinvolvement of ERK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影响因子 0.7)所有作者:Xiang QL, Chen Y, LinGP, Tan Z,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49(3):132-140 发表年份:200616.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gene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 in Chinese women in Guangzhou(影响因子 0.9)所有作者:Huang Q, Wang TH(通讯作者), LuWS, Mu PW, Yang YF, Liang WW, Li CX, Lin GP 发表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6;(5):119-121 发表年份:200617. Biofeedback treatment of prehypertension: analyses of efficacy, heartrate variability, and EEG approximate entropy.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影响因子 2.8)所有作者:Xu XY, Gao J, Ling D,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J Hum Hypertens. 2007;21(12):973-975 发表年份:200718. 17-β雌二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及其与细胞内钙的关系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0,52(6):479~482 发表年份:200019. 17β-雌二醇下调血管平滑肌内皮素A型受体的表达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1;63(5):380~384 发表年份:200120. 一氧化氮在17-β雌二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原癌基因c-fos表达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2;51(4):17~22 发表年份:200221. 膜雌激素受体介导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的快速非基因效应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3,55(2):213~218 发表年份:20032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7beta-雌二醇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 2003 , 55 (6):684~691 发表年份:200323. ERK在17-β雌二醇抑制大鼠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3,55(4):411~416 发表年份:200324. 17beta-雌二醇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王庭槐 发表杂志:中山大学学报 发表年份:200425. 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抑制内皮素-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谈智林桂平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56(3):379-383 发表年份:200426. Caveolin-1在内皮素-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4;20(4):528-531 发表年份:200427. 心肌细胞caveolin-3的相关信号转导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5;25(4):297-230 发表年份:200528. 17-β雌二醇抑制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外膜增殖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05年10月第7卷第5期 337-340 发表年份:200529. 17-β雌二醇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2月第8卷第2期 122-125 发表年份:200630. 17β-雌二醇的快速舒血管效应及其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的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2:121-126 发表年份:200731. 雌激素对内皮素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年 08期 发表年份:200732. NO信号途径在17β-雌二醇抑制大鼠VSMCET-1生成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7; 23(3): 347-350 发表年份:200733. 金雀异黄素对大鼠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8): 617-619 发表年份:200834. 雌、孕激素对ET-1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3): 161-164 发表年份:200835. 17β-雌二醇对新生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 22(2) : 75-79 发表年份:200936. 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17β-雌二醇介导iNOS及NO对血管新生内膜增殖抑制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 27(2) : 111-114,118 发表年份:200937. Caveolin-1蛋白及ERK1/2信号转导途径在17β-雌二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 11期:2093-2098 发表年份:200938. 膜雌激素受体介导的NO途径对EP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年 31卷 1期:64-68 发表年份:201039. 左旋精氨酸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培养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通报》(省级)1996,13(2):9~14 发表年份:199640. 动脉血压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α-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1997,1:5~7 发表年份:199741. G蛋白、蛋白激酶C和Na+-H+交换在内皮素-1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8,50(1):87~93 发表年份:199842.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高血压心肌肥厚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9,15(2):100~103 发表年份:199943. 一氧化氮在血管紧张素II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9,51(6):660~666 发表年份:199944. 内皮素-1对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表示的诱导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9,51(1):19~24 发表年份:199945. 内皮素对培养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作用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9,51(4):391~396 发表年份:199946.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在大鼠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9(6):27~31 发表年份:199947.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高血压心肌肥厚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9,15(2):100~103 发表年份:199948. 血管紧张素II介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磷酸化MAPK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s):13~16 发表年份:200049. MKP-1在血管紧张素II导致心肌肥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0,62(5):365~370 发表年份:200050. ERKs及细胞内游离钙在内皮素-1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6):496~500 发表年份:200151. MAPK信号途径在一氧化氮抑制大鼠心肌肥大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1,53(1): 32~36 发表年份:200152. 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增殖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 2001, 53(1): 18~22 发表年份:200153. 醛固酮对心室成纤维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1,53(1): 23~26 发表年份:200154.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王庭槐 发表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3): 230-232 发表年份:200555. Caveolae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穆攀伟,王庭槐(审校),曾龙驿(审校) 发表杂志: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7; 34(8): 479-48 发表年份:200756. 正常心理差异对生物反馈效果的影响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6):458~459 发表年份:200257. 脑出血失语症84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66~1567 发表年份:200258.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66~1267 发表年份:200259. 混沌动力学非线性分析方法在生物反馈研究中的应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自然杂志2004;20(4):528-531 发表年份:200460. 结膜血管充盈生物反馈放松疗法的建立和评价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4年6月2期 29-30 发表年份:200461. 肌电生物反馈的非线性机制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13~117 发表年份:200662. 电磁辐射对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广东医学 2006,27(10):1572-1574 发表年份:200663. 肌电生物反馈中正常青年人心率变异性分析王庭槐(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21(4),212-215 发表年份:200764.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15): 2188-2189 发表年份:200865. 肌电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10) : 12-16 发表年份:200966. 脑电的非线性分析在生物反馈干预高血压前期血压中的应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 03期 发表年份:201067. 腹式呼吸辅助肌电生物反馈中的心率变异性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 06期 370-372 发表年份:201068. 鹰蛇巴戟方生理功效的研究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全球远程医疗与国际东西方医学研究》1999,1147~1148 发表年份:1999

人人健康 医药前沿 世界临床医学

省级期刊很容易投的,主要看文章的格式,文献,相对内容来说不太重要,反之,核心期刊的要求就高了,一篇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在一到三个月左右,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中途返修稿件,大约从投递到收录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刊出的时间,每本杂志有所不同,但大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想投递核心期刊,请提前一年以上时间准备,职称晋升导师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黑河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很多,具体说明如下: 《西昌学院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报。

审稿快好发的大学学报是黑河学院学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学报,这些都是比较好发的,审核也比较快,3天左右都可以出结果。

大学学报的作用

培育高校科研精神。

现在学报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外审制度,都是匿名审稿,只有一些文章质量高,有应用价值的稿件才能得到录用,水平低、内容空洞和关系稿将被排除在外,这就可以督促科研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认真撰写科研论文,从而培育了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论文在发表前,要经过编辑工作,在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和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在编辑的精心指导下,认真修改文章,这样作者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不仅锻炼了作者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的科研素质。

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报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教师在科研方面获得的新发现,新认识,就有必要发表来和其他同仁交流自己的成果,学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论坛,不同学科通过在学报这个论坛进行学术探讨,有利于一些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形成。

学报可以为这些新兴学科设置专栏,优先发表其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促进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

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现在由于扩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因此招聘了很多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教课之余也要从事一些科研活动,但是他们刚开始从事科研,经验不足,因此写的论文稍有些欠缺,因而学报尤其是本校的学报是他们投稿的首要选择。

只要文章有创新点,学报编辑便不厌其烦地帮助作者反复修改,这样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增加了他们继续搞科研的自信心,《复旦大学学报》就确立了不靠名人带刊物,要用刊物育新人的办刊思想,从而造就了很多名家。

黑河学院代码是13744。

黑河学院(Heihe University),坐落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中俄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单位、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黑河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黑河学院;2017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61.5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44万平方米,设二级学院14个,开设3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844人,其中专任教师584人;全日制在校生10747人。

历史沿革

黑河师范专科学校

1960年8月,黑河学院前身黑河师范专科学校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1962年8月,学校停办。

1976年,经省高教局批准在黑河师范学校开设专科班。

1985年,省委省政府同意筹建黑河师范专科学校。

1989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黑河分校。

1990年6月5日,举行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黑河分校建校典礼。

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黑河师范学校、齐师院黑河分校、黑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

2001年2月,黑河市广播电视大学并入齐齐哈尔尔大学黑河分校。

黑河学院

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

2006年4月,被纳入省属院校。

2008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9年,教育部批准在学校基础上建立“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和“俄语中学”,并与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共建全国唯一的赴俄留学培训基地。

2010年,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院系专业

据2019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二级学院14个,开设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学校有教职工863人,正高级职称127人,副高级职称174人。其中专任教师608人,博士31人,硕士482人。

教学建设

据2019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建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教育科研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俄罗斯切林姆霍瓦美术教育实践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俄语、绘画

省级重点专业:俄语、绘画、音乐学

省级精品课程:马主义哲学原理、黑龙江流域史、现代教育技术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绘画、中俄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实践教学中心、文科实验教学中心

科研机构

据2019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远东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环艺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共5所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19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二五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6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94项,授权专利408项。

馆藏资源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文献总量近100万册,中文期刊1490种。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数据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数字资源。藏书以学校各专业有关的学术著作、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基础教育学科图书及文献为主。采集收藏俄文原版图书4万余册,期刊116余种;学校还自建俄罗斯文献信息网络平台,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了俄罗斯原版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

学术期刊

《黑河学院学报》创刊于201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黑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学报为综合版,主要发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开设TRIZ研究、界江文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俄罗斯研究、知青研究、哲学·法学、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教育·教学、历史·社会、民族·宗教、图书·档案、自然科学等栏目。

学报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上网收录期刊。

校标

黑河学院的校标分为内外两圆,两圆之间的中英文黑河学院字形内含着今日之黑河学院已走向世界,1958表示黑河学院的创建年代可追溯至黑河师范专科学院,校标中央为字母“H”组成的展翅飞翔的尚德鸽,代表黑河学院的“尚德”精神理念,寓意着黑河学院师生,继承发扬“尚德至善、格物致知”的优良传统,严谨治学,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为黑河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标志整体气质犹如轻盈展翅的和平鸽,象征拥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们终将克服困难,为广大师生带来福音,并且时刻准备飞往更加高远的天空,探索更加深入的教学难题。

蓝色: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蓝色象征着来自大海的精神,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魅力、文静、理智。深邃的理想和渊博的文化,给人以想象和生机。蓝色约定俗成以成为极具创造性、探索性,是富有科研探索精神的颜色。黑河学院(HeiheUniversity)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中俄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单位、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武夷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很好很强大! 风水宝地!楼主快去吧!

好发。《武夷学院学报》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这种学报好发,审核周期短的一天,长的2周。比较好发的还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

武夷学院是公办院校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可知,武夷学院是公办大学。

学院简介:

武夷学院(Wuyi University),简称“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现名;2018年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截至2022年3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有教职员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8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

发展历史

福建第二师范学院:

1958年8月12日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南平师范创办。秋季首届招收南平专区各地选调的85名小学教师,分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学制一年,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师。

1959年秋,开始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学制二年,设有中文、数学两个专业3个教学班,共招收新生150人。

同年上半年在城西的官沙田建校。1960年正式迁入,是年秋季招生,新增物理、化学和俄语共5个专业7个班级320人。

同时招收60人一年期短训班,解决闽北初中师资紧缺的问题。

1961年秋,省委决定福州师专并入南平师专,更名为南平师范学院,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专业。当年在校生近800人,教职工260多人,校园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图书馆室等也逐步健全,藏书15万册。

1962年,南平师范学院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有中文、数学、英语3个本科班,时有在校生700余人。

1963年秋,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在漳州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学校从创办到并入二师院前,共培养毕业生1000多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批准复办南平师专,称建阳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秋,建阳师范(地址在建阳)大专班并入。

南平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政教、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专业。

1986年,学校为副厅级制,省、地共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0年3月,国家教委决定将1985年依托该校创办的南平职业大学合并设立职教部。

1993年,经国家批准又开办业大,还与省内外几所大、中专院校联合设立一批专业大专函授站。

1994年3月,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8月,南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武夷山市筹建武夷高教园区,并将南平师专作为首批入园高校,筹建武夷学院,规划用地3000亩,10月,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址开始兴建。

2003年8月,省教育厅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就南平师专申本事宜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当年9月,占地700多亩的一期工程竣工,学校陆续从原南平校区迁往武夷山。

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257亩;

2005年9月,三期工程竣工,校园面积扩至1735亩。

武夷学院:

2007年5月2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教育部有关通知,同意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正式设立武夷学院。

2018年1月,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

2022年5月,武夷学院成为首批试点招收台湾学生的福建省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5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24人、外聘教师203人,折合教师总数为925.5人,生师比为16.54: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7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18人;具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733人。

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福建教学名师1人。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含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茶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物流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5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校级教学团队12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校级精品课程37门,校级重点课程50门。

人才培养:

学校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坚持开放办学,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州立大学等海内外几十所大学及太阳电缆、圣农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海峡成功学院,与台湾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行双校园“分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成立了董事会,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共建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等产学研合作途径。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太阳班”、“幕墙工程班”等,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泉州迎宾馆等企业共建了105所实习实践平台,实现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社会服务:

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余人次。学校选派180余名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闽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创业时代网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500强”中,位居第439名。

2022年5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团委荣获2021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2022年5月,入选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条件: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建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据2013年上半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两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各类学术杂志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2008年,陈铎的专著《建本与建安版画》荣获2007年福建省政府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截至2008年11月,学校共获得厅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共计27项。12月,杨江帆主持的“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批准。

2009年,福建省高教学会公布了“第五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学校叶球孙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刘胜、吴泽球获优秀论文奖。赵升云主持的“碱性湿法氧化法微晶纤维素生产工艺优化及工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

2011年,李远华博士主持完成项目“茶树叶绿素酶分离纯化和性质的初步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简称茶叶科技奖)三等奖。

2012年,武夷学院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预条件迭代法”等40项科研项目作为2012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其中青年专项20项,一般项目20项。2012年5月25日,由李灵博士主持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干扰下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景区保护中应用”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截至2013年10月25日,学校组织了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架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闽北茶业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烟叶烘烤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等37个项目与南平市企业成功对接。承担“武夷山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创建规划”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主编出版《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

2013年11月14日,杨江帆教授主持的福建省2012年新兴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武夷学院学报》是武夷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原名《南平师专学报》创刊于1982年,原刊期为季刊,2008年更名为《武夷学院学报》改为双月刊,2015年改为月刊,16开本。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5-1293/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2109。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官网显示,武夷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 147万册,报刊1000余种;电子图书110万册,电子期刊4000万篇,学位论文459万册,音频频资料45214小时;图书馆现已形成以宋明理学、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包含工学、理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 拥有70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移动图书馆和微服务,网络资源24小时在线服务。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歌:

武夷学院校歌

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1、“涵养穷索”出自《朱子语类》卷九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离。”

2、“涵养穷索”语义

涵养:修身养性,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朱子全书·论语六》:“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

穷索:苦心思索,反复探究。《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识得此理,……不须穷索。……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等穷索?”朱熹《答林择之书》:“熹近只就此处见得向来所未见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穷索之语,是真实不诳语。”

3、“致知力行”出自朱熹《答吕子约》(《朱熹文集》卷四十)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朱子语类》卷九:“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4、“致知力行”语义:致力于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知、行“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子语类》卷九)

校徽:

武夷学院校徽是由篆体“武、夷”二字变形组合而成,以示武夷学院所在地武夷山的悠久历史;整体外形酷似“钟鼎”,用以表示武夷学院作为高等文化教育场所的属性;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雕花窗扇的风格,喻示武夷学院是传承和发扬武夷传统文化的窗口;标志采用红色与绿色的搭配,来表达武夷山“碧水丹山”的意境,又使标志看起来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与武夷山当地民间审美相融合。

校旗:

武夷学院校旗以“红色土地,绿色希望”为设计理念。具体是:校旗为绿底及红底拼接,中上部为红底,中间为校徽。

红色代表学校地处闽北苏区,有红色历史土壤的孕育。

下半部为绿底,中间为黄色的中英文武夷学院字样。

绿色代表着学校地处闽北绿色腹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绿色植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与办现代绿色大学的宗旨相呼应。

社团活动:

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