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新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发布时间:

新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爱国主义精神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学生们起来斗争是为了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倒卖国贼。其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工人、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一起斗争,其集体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他们顶着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起来斗争,其为了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学习

独著《俄罗斯政治转型与对外政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俄哈关系论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论文《中亚五国安全形势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1期。论文《俄罗斯的全球治理战略》,《南开学报》2012年第6期。论文《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源起、目标与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论文《俄罗斯朝鲜半岛外交的实践、特点与趋势》,《当代韩国》2012年冬季号.论文《十年后的中俄关系》,《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第4期。论文《中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协作》,《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7期。论文《论俄罗斯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5期.论文《俄朝韩跨境天然气管道及其地缘政治影响》,《中国与世界观察》2012年第2期。论文《中国需高度重视人才外流问题》,载于《学习月刊》2012年第6期。A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of Party Systems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ety,Volume 1 Number 1 Summer 2011论文《中国在中亚经济存在引发的反响及对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11期;论文《俄韩能源合作迟滞的原因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9期;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ussian diplomac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Asia research network,Vol.8,Summer 2011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n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Asia towards deeper mutual understanding,n.4论文《论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1期;论文《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当代韩国》2011年1期;论文《美俄关系重启的前景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1期,转摘《难以消弭的冲突:美俄关系前景分析》,《中国社科文摘》2011年第4期;论文《中亚局势的现状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3期;文章《稳定有序地发展中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13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俄关系》,《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论文《30年来的中俄关系:从关系正常化到战略协作伙伴》被收录在论文集《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中,吴志成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论文《新中国成立60年中俄关系的经验》被收录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论文《中亚五国议会制度比较》,《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2期;参编著作《俄罗斯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记者专访《俄“跃进”强军意在复兴大国》,《南方日报》2012年9月5日记者专访《中俄贸易结构转变,隐忧伴生》,《中国产经新闻》2012年06月7日记者专访《90年代俄罗斯遭遇“智力流失”》,《中国产经新闻》2011年12月1日记者专访《俄罗斯归还半个黑瞎子岛的真正意图》发表在《北方周末报》2008年10月16日;记者专访《两极“圈地”所为何来》发表在《每日新报》2007年11月18日;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论文《浅析俄哈经济依赖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4期;论文《从霍多尔可夫斯基案件看俄罗斯私营石油资本与政府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1期;论文《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论文《俄哈石油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5期;论文《俄哈关系的新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4期;译文《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增长受到管道运力不足制约》,《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11期;论文《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译文《纳扎尔巴耶夫2001年度总统国会咨文》,《中亚信息》2001年第12期;论文《中国新疆地区周边国家地缘战略关系分析》;《新疆社科论坛》2001年第2期。

为了弘扬五四精神、彰显五四运动的意义,近年报刊杂志刊登了不少风格各异、观点不同的研究五四的文章,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笔者选取了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作一综述。 总体性研究向纵深发展 近年研究文章中,有部分论者从宏观上把握五四运动,从总体上探讨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也有论者将五四运动放到20世纪的大视野下面进行回顾与反思。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独特的启蒙性和开创性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中,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新旧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有研究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样的见解是站在20世纪末来打量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后提出的论断,认识有其独到之处。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启蒙的结果是人的觉醒与人的思想的解放。石仲泉认为: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的开端,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讨论是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继续和发扬光大。 五四的思想解放的影响是深远的,有论者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或政治事件,五四运动有一定的时限,而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由是观之,文化--政治的历史互动关系。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五四精神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五四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有研究者提出:"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quot; 对五四运动作总体性评价也是研究者谈论较多的话题。有论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三个层面:思想解放层面、文学革命层面、学术解放层面。 另有人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未完成的现代性启蒙。它奠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方向,但却徘徊于文化与政治、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而未能完成显得性的价值整合。" 也有论者对五四运动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对五四运动的主要领袖、基本口号、思想主体等提出新见解。认为"打倒孔家店"并非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激进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支流,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潮。" 具体研究的重大突破 具体问题的探讨涉及到五四运动的方方面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立体的考察。研究没有局限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经过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不止于原有的研究范围。由于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视野的伸展,对五四运动的一些具体问题,研究者们挖掘了一些新材料,贡献了一些新观点,使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对五四时期各个社会界别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研究有新的突破。五四时期各社会界别都牵涉到运动之中,每个界别都作用其中。以往的研究对这方面已有涉及,但仍然忽略了对有些界别的研究。如对省议会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问题。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仅就政治运动方面而言,举凡运动中的学、工、商、农、军界,已均有论及,唯对运动中作为政府与民众之中的中介、并在运动中发挥特别作用的各省议会,尚未见有所论及。" 通过对五四时期省议会在当时的表现研究,论者提出了"省议会是五四运动的支持者和参加者"的观点。这个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又如,对商人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虽以往已经涉及,但具体分析地方商会对运动的态度却研究鲜见。朱英在《上海总商会与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了上海商会在运动中的右翼态度,总商会与中小商人积极支持五四运动是不和谐的,这最终导致了上海总商会的改组。 这个研究就更具体细致,使五四运动的研究更丰满。 其次,五四时期反封建、反传统导致社会风俗的变化,为研究者所注意。有论者指出"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风俗产生深刻影响" ,批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旧风俗,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并且,新式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向民众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这最终促使五四及五四之后社会风俗的改变。社会风俗的变迁直接导致了家庭婚姻观念的根本变化,这方面的变化同样是研究者微观研究的对象之一。五四时期,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对现代家庭观念进行了探索和建构,从而形成了一种颇具现代色彩且产生广泛影响的家庭改革思潮。有论者指出:"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对新家庭观念的重建,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传统的突破口,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价值重建的成果。" 另外,有论者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观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提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观包括政治层面(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经济层面(妇女如何在社会上取得经济独立地位等)、文化层面(如何提高妇女素质并引导她们步入新文化殿堂)。 也有论者从五四时期提倡个性解放的原则出发,指出五四时期妇女的解放是妇女以活生生的"人"的觉醒为标志,并从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和妇女对婚姻家庭的态度,以及妇女对社会的参予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 一些研究者对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关系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袁伟时的《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探讨了20年代中国政治的激进主义问题。也有学者探讨了五四运动与国际的关系,如罗志田的《西方的分化: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侧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国际环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还有论者从考据的角度,对Democracy(民主)一词译语的变化,分析了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民主观的变化的原因(朱志敏:《五四运动前后Democracy译语演变之考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2期)。岳明君的《从"赛"先生到"科教兴国"》以发展的眼光论述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总之,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讨论的问题在不断深化。 对五四人物研究的新突破 五四时期的人物始终令研究者着迷,研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以往人们比较关注的人物的研究有新的论述,二是一些陌生的人物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陈独秀、胡适等在今天依然是热点。沈寂的《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一文从"一枝独秀"、"汝南晨鸡"、"文艺复兴"、"顺逆时差"四个方面,探讨了陈独秀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帅的原因 。也有论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对陈独秀进行了分析,如陈独秀的宗教观在五四运动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力主废弃宗教到倡导基督教的过程。 又如对胡适的研究也突破了以往的观点。研究者对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否定,相反肯定了胡适的积极一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蔡元培的评价。有些论者认为:蔡元培不仅同情和支持了五四爱国运动,而且领导了这场运动, 且发挥了特别作用,将蔡元培突出地排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领袖的首位,即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另外一些重要的五四人物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认为杨匏安是五四时期对开拓心理学、美学领域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新文化先驱,并提出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代表是"北李(李大钊)南杨(杨匏安)" 。研究者将张东荪放在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考察,认为张东荪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但"由于其在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中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长期被学术界当作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看待。其实,这有很大的片面性" 。另有研究者认为张东荪在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并非一无是处,张东荪主张20年代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五四时期过去鲜有研究的人物,也有涉及。王希天是五四研究中的陌生人物。陈铁健的文章根据王希天旅日好友周恩来的早期日记等资料,论述了王希天的活动和思想,认为王希天是五四爱国先驱。 高一涵也是五四研究中的空白点。有论者认为高一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重要人物,提出"在《新青年》创刊伊始,发表文章最多,任务最重的当属高一涵。可以说,在《新青年》阵营中,高一涵是陈独秀的最重要助手" 。此外,对曾经参加或者身受五四影响的人物如钱玄同、顾颉刚、张闻天、冯友兰等以往不被人注意的人物,研究者也有了涉及。 区域性研究的延伸 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最初一般锁定在运动的性质、经过、意义、影响等宏观层面,随着新史料的挖掘和资料的开放,五四运动的研究领域不断的拓宽,研究程度不断深化。研究对象早已突破了对运动的主力--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商人的界线,研究的眼光移到具体界别和特定的区域,视角也由国内转到国外。 五四运动在全国各地都有重大影响,对运动的区域性研究一直为研究者关注。赵俊清指出:五四运动在黑龙江等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动中,学生、工人奋起响应,积极投入斗争的洪流,与北京斗争相呼应,与全国其他省会的斗争相呼应,构成五四反帝反封爱国运动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不仅在大陆影响深远,在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也激起了阵阵波涛,有研究者指出,"这股冲击波使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发生始料不及的变化: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日本殖民运动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台湾的文学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quot; 五四运动不仅在国内以摧朽拉枯之势席卷全国,而且对海外也有较大的影响,如对五四运动在日本、南洋等地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做了考察。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友平的文章,该文考察了留日学生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提出:"留日学生首先提出了五四运动的两大中心口号和斗争目标--'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对五四运动的决策和实施起了关键的作用,留日学生实为五四运动爆发之一重要动因。"该文考察的结论是:"东京的五四运动有利地推动了国内五四运动的发展。" 海外华侨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以往完全被研究者所忽略,任贵祥的文章填补了这一空白。他选取海外华侨居住较多的欧、亚、美三大洲作为研究对象,以详细新颖的资料论述了海外华侨对五四的声援活动,该文认为:"五四运动传到海外后,华侨热血沸腾、群起声援,与国内反帝爱国运动遥相呼应,构成了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热点、直面难点 如何看待五四运动中的反传统,历来是五四运动的评议中的焦点。90年代以来,随国内文化保守思潮的兴起,反传统问题再次引起激烈的争论。烘峻峰认为:"反传统是五四思想启蒙的手段,"并且提出反传统的三个层面:道统的否定(否定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学统解构(改变传统学术--儒家学说为中心、以史学、子学、文学为附庸的框架)、文统革命(结束文言分离的局面)。该文认为反传统并非抛弃传统,它只是启蒙的手段。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李良玉,他对80年代以来不正确解释五四反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李良玉:《五四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对近年来指责新文化运动应对本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认为五四的"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的文化"断裂"的论调,袁伟时通过大量事实给予了回答,指出:造成激进主义思想在中国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最根本上的原因是制度上的原因。提出?quot;继承五四首要的是继承和回归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现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完成告别中世纪的变革。" 毕春丽也对五四是"全盘反传统"、"过激主义"的诘难进行了反驳,指出五四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并没有全盘反传统,也非过激运动(《也谈五四时期的"全盘反传统"和"过激主义"》载《东岳论坛》1999年第2期)。 针对有人非难和否定五四批孔,吕明灼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五四时期儒家伦理已经成为自由平等的对立面,孔教已不适应现代生活,并且孔教沦为军阀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批孔是正确的、进步的、不容否定的(《再论五四批孔》,《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于兴卫指出,胡适提出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确是当时思想界的一大顽疾,并非无的放矢,而且"谈主义"本身也离不开"研究问题",当时胡适提出的实验主义有反封建的作用,因此不能全盘否定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 于兴卫在另一篇文章《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河北学刊》1999年第3期)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争论是"政治论战",不是平等的学术讨论。倪培强、池中莲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反思,基本上肯定胡适在争论中有积极意义的一面,认为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当然也不宜完全肯定,对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应当实事求是(《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3期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匈奴传》《汉书·西域传》《魏书·西域传》《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资治通鉴·宋纪四》《乌孙研究》,王明哲、王炳华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全国统一书号 11098-43《塞种史研究》,余太山著,王生平、范明礼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7500409966《新疆民族史研究》,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7228028155《西域通史》,余太山等着,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ISBN 7534812666《丝路文化·草原卷》,刘迎胜著,浙江人民出版社,ISBN 7213013025《中亚五国史纲》,马大正、冯锡时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7228051637《中亚古国史》,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华书局,ISBN 7101042295《中亚文明史》,v.2,A·H·丹尼,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余太山审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BN 7500108397《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殷晴著,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59397洪涛,关于乌孙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央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2期,22-26,94页洪涛,乌孙国官制考,西域研究,1997年3期,70-72页贾合甫·米尔扎汗,乌孙与哈萨克族的源流关系,西域研究,2006年2期,99-102页廖杨,乌孙族的宗法统治述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期,62-64页钱伯泉,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敦煌研究,1994年4期,104-112页钱伯泉,乌孙的种族及其迁徙,西域研究,1997年4期,28-39页钱伯泉,哈萨克族的族源和族名含义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4卷4期,78-85页钱伯泉,乌孙的西迁、扩散和消失, 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5期,115-121页王炳华,乌孙王难兜靡死于大月氏考//《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王炳华等着,王炳华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ISBN 7228020979武沐、王希隆,对乌孙收继婚制度的再认识,西域研究,2003年4期,104-111页薛宗正,柔然汗国的兴亡──兼论丁零、铁勒系族群的西迁与崛起,西域研究,1995年3期,37-46页A. M., Rosen; C. Chang, F. P. Grigoriev (September 2000). Palaeoenvironments and economy of Iron Age Saka-Wusun agro-pastoralists in southeastern Kazakhstan. Antiquity 74 (285): 611-623.C. Chang, P. A. Tourtellotte.“The role of agro-pastoralism in the evolution of steppe culture in the Semirechye area of southern Kazakhstan during the Saka/Wusun period (600 BC- AD 400)”,V. Mair, A.H. Zhimin & E. Kuzmina:Bronze and early Iron Age archaeology of eastern Central Asia[1998],1,Washington, D.C.:In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Publications,264-279.ISBN 0941694631.E. G. Pulleyblank, (2002).“The Wu-sun and Sakas and the Yüeh-Chih migration(first published 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33, No. 1, In Honour of Sir Harold Bailey (1970))”,Central Asia and non-Chinese peoples of ancient China,Varioum collected studies series,Ashgate Publishing ISBN 0860788598E. G. Pulleyblank, (2002).“XII.Why Tocharians?(first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vol. 23, No.3/4(1995))”,Central Asia and non-Chinese peoples of ancient China,Varioum collected studies series,Ashgate Publishing ISBN 0860788598Kang-hsin, Han.“The Phys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Ancient Populations of the Tarim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V. Mair, A.H. Zhimin & E. Kuzmina:Bronze and early Iron Age archaeology of eastern Central Asia[1998],1,Washington, D.C.:In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Publications,558-570.ISBN 0941694631.

1、《明代西北科举与社会环境——以庆阳府进士与举人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为线索》,《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明代庆阳科举群体的施政风格与个性特质初探》,《西夏研究》,2010年第4期。3、《晚清西方考察者眼中陇东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貌——以C. D.布鲁斯探险队与克拉克考察队对固原、庆阳的探查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4.《试论曾国藩的转移社会风气之道》《贵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0,2,独。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摘录。5.《晚清时势与曾国藩体用观的嬗变》,《贵州文史丛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第1期。5.《试论万木草堂的教育特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7.《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 期。8.《试论曾国藩的自强御侮之道》,《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9.《左宗棠与开发甘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10.《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求索》,2003年第2期。11.《左宗棠与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治理》,《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12.《试论左宗棠振兴新疆文教的措施与特点》,《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 第3期。13.《左宗棠与开发宁夏》,《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该文被《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栏目摘录。14.《左宗棠与近代西北蚕桑业》,《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15.《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6.《左宗棠与兰州开发》,《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7.《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18.《吐鲁番59TAM303MU墓所出道教符录考释》,《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19.《国内五十年来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研究评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20. 《二十年来有关清代前期治理西北蒙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21. 《1980年以来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22.《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23.《近三十年来蒙藏关系史研究评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4.《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评述》,《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25.《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明清庆阳方志所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与新品种的引种为例》,《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26.《左宗棠与泾河治理》,《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27.《左宗棠与开发董志原》,《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8.《左宗棠与陇东开发》,《陇东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唐代诗人咏湖北》,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2、《李白史迹考索》,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3、《唐人生卒年录》,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4、《杜甫研究丛稿》,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5、《李白求是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四大奇书研究》,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7、《孟浩然研究》,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8、《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独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9、《唐代诗人探赜》,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0、《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1、《唐宋词史论稿》,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12、《先唐诗人考论》,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13、《王维新考论》,独著,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4、《孟浩然大辞典》(主编),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5、《唐代文学探论》,独著,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16、《唐后乐府诗史》,独著,黄山书社2010年出版。17、《宋金元诗通论》,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8、《杜甫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9、《孟浩然研究论丛》(主编),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20、《商周逸诗辑考》,独著,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1、《王辉斌学记》,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2、《李白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3年出版。 1、《李白诗中之“龙山”考》/《天府新论》1986年1期。2、《李白蜀中行踪杂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1期。3、《李白与王昌龄交游考索》/《天府新论》1986年4期。4、《李杜初识时地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5、《莫愁本事说略》/《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2期。6、《<蜀道难>探索——兼论李白一入长安待居的时间与游踪》/《李白研究论丛》,巴蜀书社1987年3月出版。7、《李白东涉溟海未至剡中考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12期。8、《孟浩然入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5期。9、《陆文学交游考略》/《天府新论》1988年3期。10、《陈子昂死因新探》/《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出版。11、《陈子昂死因及雪狱探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12、《<江南逢李龟年>为李白作》/《李白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13、《<金瓶梅>研究四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6期。14、《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3期。15、《<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考>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8期。16、《李白长流夜郎新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17、《袁氏兄弟与〈金瓶梅〉抄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1期。18、《陈子昂北征与〈西还〉诗作年新考》/《陈子昂研究论集》第二集,香港·中国与世界出版公司1993年3月出版。19、《〈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三)/《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20、《李白究竟在何地奉诏入京》/《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21、《〈西游记〉祖本新探》/《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3期。22、《李白〈苦雨〉诗再考订——兼及三入长安说的证据问题》/《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合集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23、《李商隐卒年新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24、《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齐鲁学刊》1994年2期。25、《杜甫诗歌:中国古代学者诗的范本——以其近体诗为研究的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6、《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7、《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又载《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12期。28、《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1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29、《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0、《李白在四川思想究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1、《刘禹锡妻室考辨》/《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2期。32、《建国以来李白研究述要》/《齐鲁学刊》1995年3期。33、《再论〈西游记〉祖本为〈西游释厄传〉——对吴圣昔〈商榷〉一文的质疑/《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34、《李白在安徽研究综述》/《中国李白研究》1995年、1996年集合刊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35、《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天府新论》1996年6期。36、《建国以来杜甫生平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37、《二李一杜交游笺识——兼论李邕对杜甫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5期。38、《明末清初小说批评的特色与成就》/《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39、《关于〈西游记〉祖本的再讨论——对吴圣昔〈评〉文辨驳》/《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1期。40、《杜甫之父杜闲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41、《杜甫出生地考实》/《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3期。42、《艺术转型:杜甫秦州诗的文学特质》/《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2期。43、《中国究竟有没有屈原》/《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44、《再谈李白〈九日龙山饮》/《李白与马鞍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4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考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46、《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2期。47、《王维早期行事探究》/《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3期。48、《三谈李白〈九日龙山饮〉〉——与郁贤皓、李子龙二文商榷》/《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49、《孟浩然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1期。50、《李白家世之谜破译》/《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1期。51、《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52、《王维开元行踪求是》/《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53、《李孟交游详考》/《千年诗魂,蜀道李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54、《词起源于中唐诗客论》/《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6期。55、《唐宋词分派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期。56、《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57、《柳永生平订正》/《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5期。58、《王维转官吴越考略》/《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5期。59、《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5期。60、《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6期。61、《论王维的乐府诗》∕《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5期。62、《谢灵运与佛教的关系》(与人合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6期。63、《晋宋人物白石词——南宋“骚雅词派”系列研究之二》∕《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2期。64、《元稹诗集整理中的若干问题》∕《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65、《周邦彦“清真雅词”论》∕《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6、《论英雄词人的“变调”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7、《长安为花间词始地探论》∕《唐代文学研究》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68、《宋代女词人词作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5期。69、《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4期。70、《周邦彦与南宋词人》∕《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2期。71、《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6期。72、《〈王维集校注〉若干问题举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73、《三曹雅好乐府的原因及其乐府情结述论》∕《乐府学》总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74、《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中国李白研究》2008年集,黄山书社2008年10月出版。75、《“稼轩体”与“稼轩风”辨识》∕《辛弃疾研究论丛》,山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76、《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2008年3期。77、《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江淮论坛》2009年2期。78、《金元诗歌的变唐特色与成就》∕《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2期。79、《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与特色》∕《长江学术》2009年3期。80、《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4期。81、《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4期。82、《李白赠内诗述论》∕《中国李白研究》2009年集,黄山书社2009年12月出版。83、《论张祜与唐代题咏诗——兼论张祜的佛教诗》∕《华夏文化论丛》总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84、《蔡邕蔡邕生平与创作年表》∕《古籍研究》2009年上下卷,总第55——56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85、《宋金元奉使诗探论》∕《江淮论坛》2010年2期。86、《唐后乐府诗的界定与分类》∕《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2期。87、《大唐题咏诗创作第一人:论张祜的题咏诗》∕《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5期。88、《〈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期。89、《元初三大诗人群体的乐府诗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90、《〈中州集〉的文学史意义》∕《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4期。91、《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向与特点》∕《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2、《唐后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3、《辽金时期的乐府诗述论》∕《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4期。94、《论明代的竹枝词创作》∕《天府新论》2010年5期。95、《也说王维开元天宝间的行迹——<王维开元天宝间行迹考>一文评析》∕《学术界》2010年12期。96、《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创作》》∕《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97、《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究答诸生疑》∕《三峡论坛》2011年1期。98、《论宋代的“吴体”创作与特点》》(与人合作)∕《长江学术》2011年2期。99、《论元代乐府诗的入乐问题》∕《西华大学学报》2011年4期。100、《论宋金元的杂体诗创作》∕《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5期。101、《岂能如此“释疑”——略评<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文化学刊》2011年5期。102、《明代的拟古乐府创作及其褒贬之争》∕《阅江学刊》2011年5期。103、《论唐代的佛境风物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期。104、《元初的“宋金遗老”及其诗歌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1期。105、《清代的海外竹枝词及其文化使命》∕《阅江学刊》2012年1期。106、《宋代诗人周紫芝及其诗歌综合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1期。107、《再谈杜甫的婚姻问题——简评<杜甫妻室问题辨正式>一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3期。108、《还是多读一点书的好——略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一文》∕《学术界》2012年5期。109、《论元代的诗派及其宗唐复古倾向》∕《江淮论坛》2012年4期。110、《论乐府与歌行的关系》∕《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8期。111、《汪象旭与“西湖文人集团”——<西游记>祖本为大略堂本再探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1112、《历代孟王优劣论简述》》∕《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0辑(2004年)。113、《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3辑(2010年)。114、《“前乐府”及其在先秦的创作》∕《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5、《唐代诗人的乐府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6、《明清时期“水浒传序”述论》∕《聊城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7、《论“前乐府”的批评》∕《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8、《蔡邕与<琴操〉及其题解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9、《论何良俊的戏曲学理论》∕《阅江学刊》2013年3期。120、《论曹氏父子乐府观之形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1、《唐代新乐府诗派的批评理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2、《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古乐府观》∕《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5期。123、《陶渊明未曾交游谢灵运原因探考》∕《栗里论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124、《夏商周“乐府”考论》∕《学术论坛》2013年8期。125、《金代诗人的乐府观与乐府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6期。126、《刘次庄<乐府集〉及其题解批评》∕《西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7、《胡震亨的“唐代乐府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8、《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乐府批评》(与人合作)∕《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9、《王世贞<艺苑卮言>的乐府诗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期。130、《周紫芝新乐府观述论》∕《阅江学刊》2014年2期。131、《左克明及其<古乐府>的题解批评》∕《学术论坛》2014年3期。132、《徐献忠与<乐府原>考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期。 1、《还诗人的历史真实于当代——王辉斌的李白研究述评》(马若冰)/《绵阳师专学报》1996年年1期。2、《略谈王辉斌的杜甫研究》(魏天民)/《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年4期。3、《从“知人”到“论世”的全过程探索——王辉斌教授的唐诗研究述评》(沈小川)/《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7年年2期。4、《评<杜甫研究丛稿>》(龙建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5、《评<李白求是录>》(张春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6、《一部极富学术个性的专著——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房日晰)/《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1期。7、《多元求是、创见迭出——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赵海菱)/《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3期。8、《王辉斌与孟浩然研究》(魏延晖、赵英华)/《襄樊日报》2002年12月24日4版。9、《笃实谨严、博雅精详——评王辉斌教授<四大奇书研究>》(徐兴菊)/《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3期。10、《李白研究的又一新著——王辉斌教授<李白求是录>评介》(阮堂明)/《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年3期。11、《唐诗个案研究中的力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文师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12、《孟浩然研究的拓新与集成——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李云琦)/《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3、《孟浩然研究的丰硕成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周相录)/《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4、《<李白求是录>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5、《<杜甫研究丛稿>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6、《视角独特、新见迭出——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崔际银)/《唐都学刊》2004年6期。17、《洞幽烛微、创见迭出——评王辉斌<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萧兰英)/《荷泽学院学报》2005年4期。18、《唐代文学研究的四部曲——评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孙微)/《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6期 。19、《<唐代诗人探赜>》(李德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0、《耕耘在唐宋文学领域的新收获——评王辉斌先生<唐宋词史论稿>》(徐燕婷)/《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期。21、《评王辉斌先生<唐代诗人探赜>》(李园)/《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22、《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平议》(沈文凡、周菲菲)/《云梦学刊》2007年3期。23、《评〈唐代诗人探赜〉》(陈才智)/《中国文学年鉴》2006年版,中国文学年鉴出版社2007年出版。24、《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欧明俊)/《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4期。25、《新出词籍介绍·唐宋词史论稿》(彭国忠)/《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6、《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评议>》(孟修祥)/《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2期。27、《探幽发微、补苴罅漏的<先唐诗人考论>》(杨栩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28、《评<王维新考论>》(黄震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9、《<孟浩然大辞典>学术研讨会综述》(高新伟)/《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0期。30、《评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兼及作者三十年的治学之路》(吴中胜、史元梁)/《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4期。31、《评<唐宋词史论稿>》(欧明俊)/《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年辑,武汉出版社2009年出版。32、《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探论>评议》(孟修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0期。33、《求新求是,精益求精—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陈冠明、黄晓静)/《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6期。34、《开拓疆域 填补空白—评王辉斌教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高新伟)/《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4期。35、《乐府诗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苗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三峡论坛》2011年5期。36、《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述评》(萧晓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37、《<孟浩然研究论丛>序》(傅璇琮)/《孟浩然研究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8月出版。38、《<王辉斌学记>序》(傅璇琮)/《阅江学刊》2012年3期。39、《关于唐后乐府诗的发展、范畴及规律性特点——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苗菁)/《乐府学》第7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40、《评<杜甫研究新探>》(吴振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2年辑,又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41、《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评议》(汪超)∕《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10——2011年辑,又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42、《商周逸诗辑考的开拓意义及其学术价值——王辉斌教授<商周逸诗辑考>述评》(沈文凡、林琳)∕《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4、《<商周逸诗辑考>的学术启示》(傅璇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5日,又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网”,并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中国社会科学战线网”转载。45、《唐后乐府诗史的原创研究——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傅璇琮)∕《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2月29日,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学网”。46、《汉宋之学结合的结晶——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马连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7、47、《王辉斌教授<李白研究新探>出版》(姬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

严厉的口气喝斥

铜陵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科技英语翻译题,由于科技的用词可能太过晦涩大家会觉得难,但是久了也就发现其实很简单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供大家参阅!

科技英语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客观,准确,严密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的大量引进,科技英语的翻译已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真正做好简明,正确,恰当的科技英语翻译工作,则非易事,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科技翻译比较单纯,它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一下科技英语的翻译技1-5.1.领会科技英语的翻译准则科技英语主要是述说实理,描写现象,推导公式,论证规律,其特点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行文规范,用词准确,技术术语正确.针对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在翻译科技英语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忠实原文,着名翻译家严复一直倡导"信,达,雅","信"即"忠实",要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这是科技英语翻译的首要要求:其次要讲究的就是"达",即通顺.着名学者傅雷先生曾指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海外学者钱歌川先生也指出,科技英语的翻译虽不像小说那样要求雅致优美,姿态横生,也不像翻译诗歌那样要求抑扬顿挫,押韵合辙,但要求至少文从宇顺,明白流畅.所以,在翻译科技英语时首先要坚持忠实,通顺,客观,严谨的准则,力求精炼,决不可卖弄文字,炫耀才华,随意堆砌华丽的词藻.例如:.(热空气上升.)只能这样翻译,一个宇也不能多.从文学修辞角度来说,译成"炽热空气上升"似乎音调上比较好听,而且符合中文四六骈体的传统,但却破坏了科技英语翻译的风格与规则.2.正确理解原文在坚持了准则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正确理解原文.实践证明,翻译之成败,理解是关键.作为翻译的第一步,就要进入原文,吃透原文."全文精神,融会于心"(严复语).翻译时要超越与原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力求与原作者达到心灵相通.要弄清每个词语,每个词组,每个单句以及整篇文章的确切含义和所属范畴,也要弄清每一句话的结构,逻辑,重点,与上下文的关系,即弄清原作者所表达的全部精神实质,只有正确理解原意,才能准确通顺地进行表达.例如,有份资料的题目是:"———1"短短的几十个字符呈,就有两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第一,""是什么?许多词典都未收录此词,不过,我们用构词法就会发现,它是由一个双元音和一个单元音组成的双音节词,即和两部分.从副标题可以看出:是一种轴承材料,由往往就会想到(尼龙),从而可以译为"油尼龙";另一个问题是""中的""是何成份与意义?当然,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们应该用以修饰"轴承材料"这个名词,可是""是动词原型,怎么会起形容词作用收稿日期:2004—03—28作者简介:沈声松(1964一),男,安徽无为人,中国石化安庆石化总厂外事办公室翻译.?102?&;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去正确理解原文,才能得到准确含义.原文在列举了油尼龙的优点之后,以黑体字印出:"",亦即"装上就可以忘掉它":这样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整个标题应译为:"尼拉卡斯特油尼龙——一种装上去就不用管的轴承材料."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原文是何等重要.正确理解原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领略全文大意,辨认具体词义.任何一篇科技文献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有它的所属范畴,译前应通读全文,领略原文大意,进行宏观分析.如果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词一句的推敲分析上,那就像一个人钻进了森林一样,只看见一棵棵树,而看不见森林全貌,在这种情况下,就着--翻译,必然会事倍功半,甚至满纸荒.唐.

(2)正确理解原文的科技内容.科技英语翻译,必须认识到科技英语的特殊性,它与文学作品不同,前者着重于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后者则着重于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科技英语时,必须充分注意从原文所包含的技术内容--理解.不懂原文的科技内容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原文,也不可能把原文的科技内容准确翻译过来.例如:,,,,?如果不熟悉环氧树脂的性能,则很可能译为:"环氧树脂熟化时有良好的粘合性能,发生粘合反应不逸散挥发物,甚至经常不需加热或加压."较确切的译文应是:"环氧树脂在熟化过程中有良好的粘合性能,在反应过程中不释出挥发物,经常甚至不发热或产生压力."(3)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从语言和专业角度理解原文的同时,还要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单纯性限于语言现象的理解往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必须透过原文的文字准确弄清作者所阐明的事理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在所着&;语言与翻译》中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着"非语言成份",就是指翻译中遇到的有些问题,超出了语言学范围,实际上,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不少问题都要靠逻辑判断和事理分析才能搞清.例如:",,,."句子的第二个""的先行词是哪个,是""的三个并列宾语,还是只说明其中一个?语法分析已无能为力.根据常识进行逻辑推理,这个""只能说明"".所以,正确译文应是:"北美洲生长着二十种野玫瑰,它们都有多刺的茎,羽状的叶片和芳香四溢的大花朵."理解原作的事理和逻辑关系时,必须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客观道理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合乎道理,有无漏洞.再如:''.,'".如果译成:"功率最大的旅行电话是在船上使用的.这里没有重量问题,像在飞机上那样",则大错特错.从原文字面上看,似乎并无大错,但从逻辑客观道理上就违背了事理,船舶对重量的要求不像飞机那样严格,只是常识.正确译文应是:"船舶上使用功率最大的旅行电话.因为这里不像飞机上那样存在着重量问题."3.词义的选择与确定词义理解和选择,要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凭借事理和逻辑关系甚至还要考虑原

1 顺译法:(Synchronizing)

有些英语长句所叙述的事物基本上是按照时间或逻辑的顺序安排的。这与汉语表达的方法基本一致,因此翻译一般可以按照原文顺序译出。例如:

1(1) For these forms of pollution as for all the others, (2) the destructive chain of cause and effect goes back to a prime cause: (3) too many cars, too many factories, more and more trials left by supersonic jutes, inadequate methods for disinfecting sewers, too little water, too much carbon monoxide.

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一个状语和一个同位语组成的。主句是(2) 破坏的因果关系链可归根于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全句的中心内容。主句前的(1)是方式状语,(3)是主句的同位语。

原文各句的逻辑关系、表达顺序与汉语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 译文:这些形式的污染象所有其他形式的污染一样,起破坏性的因果关系链可可归根于一个主要的原因:太多的汽车、工厂、洗涤剂、杀虫剂,越来越多的喷气式飞机留下的尾气,不足的污水消毒处理方法,太少的水源,太多的一氧化碳。

2 (1)Fossil fuel emit another 5.2 billion metric tons of CO2 into the air each year, (2) while the burning of tropical forests emits roughly 1.8 billion metric tons of CO2-(3) both contributing to a build up of carbon dioxide (4) that will soon trigg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在这个句子中,主句是(1),(2)是主句的并列句,(3)是同位语,(4)是定语从句。

其结构,表达习惯与汉语一致,因此可以按原文的顺序翻译。

译文:另外,矿物燃料每年释放52亿公吨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同时热带森林的燃烧大约释放出18亿公吨二氧化碳——这两方面都对二氧化碳的集结产生作用,因而会很快引发温室效应。

3 Although there is reason to hope that superconductivity may one day be found to exist in some materials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the moment is a phenomenon of the utterly cold.

译文:虽然有理由指望有一天可以发现某些材料在室温下会具有超导性,但目前超导性还只是一种极不热门的现象。

2 逆译法:(Reversing)

有时候英语长句的叙述层次与汉语相反,这时就须从英语原文的后面译起,自上而下,逆着英语原文的顺序翻译。

1 (1) There is an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liquid and its vapor, (2) as many molecules being lost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liquid and (3) then existing as vapor, (4) as reenter the liquid in a given time.

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1),定语从句(4)以及两个分次独立结构组成,这个句子分为四层意思(1)液体和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是主句,是全句的中心所在;(2)许多分子从液体表面逸出,成为蒸汽;(3)又有同样多的分子重新进入液体;(4)在一定时间内。

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因”在前面,“果”在后,可逆原文翻译。

译文:在一定时间内,许多分子从液体表面逸出,成为蒸汽。又有同样多的分子从新进入液体,因次,在液体和蒸汽之间处于平衡。

2 (1) 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2)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3) there is a “high-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分析:(1)是主句,(2)是定语从句,(3)是同位语从句做fact 的同位语。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用逆译发翻译,更显得自然,流畅。

译文:大气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英里高的地方。对此人们早就怀疑,利用火箭加以研究,这一奇异的事实已得到证明。

3 On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lways a resistance due to friction whenever one

art of a machine moves over another , some work must be done in moving the parts of the machine itself.

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这句话同样用逆译法翻译比较贴切。

译文:机器的某个部件在另一个部件上面移动,总会有摩擦而产生阻力,由于这种情况,机器本身的部件运动时就要做一些功。

3 分译法:(Divisoion)

有时英语长句中主句与从句或主句与修饰语间的关系不十分密切,翻译时可按照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把长句中的从句或短语化为句子,分开来叙述,将原句化整为零。为使译文通顺连贯,也可以适当加几个连接词。例如:

1 The Josephson junction is a thin insulator separating two superconducing

materials,i.e., metals that lose all electrical resistance at temperature near zero.

译文:约瑟生接点就是分开两种超导体材料的薄绝缘体,超导材料是在接近绝对零度时会失去电阻的金属。

2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a machine element be made of a material that has properties suitable for the condition of service as it is for the loads and stresses to accurately determined.

译文:载荷和应力必须准确的计算出来,机器零件要用性能符合工作条件的材料来制造。这两件事都是非常重要的。

4 综合法(Recasting)

对那些用某种翻译技巧无法译出时,着眼于篇章,以逻辑分析为基础,有顺有序,有主有次对全句进行综合处理。

1.Many man-made substances are replacing certain natural materials because either the quantity of the natural product can not meet our ever-increasing requirement, or, more often, because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synthetic substance, which is 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 has been chosen, and ever emphssized , so that it would be of the greatest use in the fields in which it is to be applied.

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1)either or 连接的两个并列的 because 状语从句,一个由 so that 引导的状语从句和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及 in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所组成。

译文:人造材料统称为合成材料,许多人造材料正在替代某些天然材料,这或者是由于

天然产品的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或者往往是人们选择了合成材料的一些物理性质并加以突出而造成的。因此合成材料在应用的领域中将具有极大的用途。

2 The issue of the New York Times which hailed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as the authority it which it would adhere and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as a scandal and a betrayal which it would reject used one hundred and fifty-three separate words, phrases, and construction which are listed i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but not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International but not in the Second and nineteen others which are condemned in the Second.

分析:这个句子实际上是由四个并列复句所组成,它的中心词就是“New York Times”,中心意思是对the New York Times 形式评论,全句包括六个定语从句,比较复杂。按汉语表达习惯,为使全文通顺、确切,对每个定语从句要分别作为独立句子加以翻译,即采取综合法翻译。

译文:有一期《纽约时报》。一面高呼《韦氏(第二版)》是权威性工作,它坚决照办,一面大叫《韦氏(第三版)》是耻辱和背叛,要弃之如敝履。可是,就在该期报纸上有153个单独的词,词组和句法结构,是第二版中没有的,但是,在《韦氏(第三版)》中均有记载,还有19种用法是在《韦氏(第二版)》里受谴责的。

在翻译实践中,除了上述翻译原则外,具体到科技英语语篇的翻译中,语篇重构也是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语篇重构就是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脱离原句的层次和结构安排,按汉语叙事伦理的习惯重新组合句子,摆脱了原文的语序和句子形式的约束,使译文自然、流畅,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期在更深的层次上达到与原文的对等。

1. Computer languages may range from detailed low level close to that immediately understood by the particular computer, to the sophisticated high level which can be rendered automatically acceptable to a wide range of computers.

译文:计算机语言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前者比较烦琐,很接近特定计算机直接能动的语言;后者比较复杂,适用范围广,能自动为多种计算机所接受。

2.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is the chief basis of physical, astronomical and chemical reasoning as well a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译文: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定律不仅是工程实践的主要基础,而且也是物理、天文以及化学等方面的主要基础。

3. Applied 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king laws of pure science to the practical affairs of life, and to increasing man’s control over his environment, thu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iques, processes and machines.

译文:应用科学则直接涉及应用问题。它研究的是如何将纯科学的工作定律应用于实际生活、应用于加强人类对其周围环境的控制,从而导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机器的产生。

5、另外,在科技英语长句中,很多都是专业方面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几种翻译技巧外,很多词在特定领域有特殊含义和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例如:

(1)MIDCOM is now using computer aided design to speed up project development. (2) Many standard heating and pumping configurations are available but for every standard unit there are give special designs deeded. (3) For example, the company reports on a recent glass furnace project for China there was a need to fa a special design proposal to Singapore within 24 hours for receiving the technical data of plant and oil. (4)Computer aided design made this possible and another export order was confirmed.

译文:(1)现在MIDCOM公司正在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技术以加快项目的开发。

(2)如果不是没一标准设置都需要进行五种专门的设计,那么许多标准加热和吸抽构造型式都可通用。(3)根据该公司透露,最近中国的一个玻璃熔窑项目中,需要在24小时内向新加坡传真发送一接受整套油处理系统设备和燃油的技术数据的特殊建议。(4)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使这一建议成为可能,因此,又一出口的设备定货合同被确认。

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释,很可能那个领域的专家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所以一名科技翻译,必须加强语言翻译,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

关键词:科技英语;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

我们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了解国际国内交通发展的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进行学术交流,这样不可避免地要翻阅大量的外文书刊和杂志。虽然我们在学习普通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了几千个单词的词汇量,但对科技英文书刊的查阅仍有较大的困难。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通常略为EST ),它之所以能同普通英语分道扬镳,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不同于普通英语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认为我们要掌握其中的几种技巧。

一、首先要拥有一本好的科技词典

学习普通英语几年以后,你大约掌握几千个单词的词汇量,这时你就会发现英语拥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词汇,但在科技文章中,又会对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而头疼。有些词晦涩难懂,大而长,看起来吓人,如posttention(后张拉力),prefabricate(预制),意义比较简单,只要查一下词典就行。有些词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凭上下文含义猜测其中的含义是行不通的。另外有许多词比如negotiate这比较常见的是“谈判”的意思,但是当它出现在“negotiate a bad turn”这个词组中,译成“谈判”就不合适,查查词典就知道是“顺利通过”的意思,所以翻译时选择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最恰当。一本好的科技词典可以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为此笔者推荐《英汉道路词典》《汉英科技大词典》两本较好的词典。

二、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在普通英语中是最基本的语法,简单易学。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不是为了追求文章语言的艺术美,而是为了讲求叙述文章的客观,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和普通英语文章有着显著不同,加深读者对所叙述事物的深刻印象,屏弃不必要的东西。例如:

1. Most primary highways are built and cared for by state governments.

大部分主要的公路都是由联邦政府建造和管理。

这里…are built and cared for 就是被动语态

2. The proportion of the various ingredients which go into concrete , the way it is mixed , and even the water which is used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finished material.

制作混凝土所用的各种配料的比例,搅拌的方法,乃至所用的水,对成品材料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此句有两处是被动语态。

三、名词化结构在各类科技文章中的大量使用

科技英语,在科技文体中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形成一种实用正式的文体,它的名词化倾向越来越突出。翻译时可以看出它是由及物动词加-ment , -tion , -sion , -ence等后缀派生的名词。这样的表达可以语言简洁、行文自然、造句灵活、叙述准确、表达客观,符合科技文体的要求。例如: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bridges has now been realized ;its realization being supported with all the achieuements of modern science .

这种桥梁的结构现在已经实现,它的实现是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这里construction和realization都是名词化结构

四、 翻译遵循简洁准确,避免误译的原则

英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汉语不仅有其发展的悠久历史,也是蕴含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语言,同样非常有利于思维。而且英汉对照翻译的学问很深,当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汉语具有概括性强,内涵丰富的特点,在科技文章中尤其体现的明显。我在翻译预应力混凝土这篇文章中“What does reinforced concrete mean for highway?”最初将其译成“钢筋混凝土对公路意味着什么?”后来仔细考虑还是译成“钢筋混凝土的意义”为好。翻译的时候要使译文精练,我们可以把原文中一些功能词或重复词译成较短的单词,更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如: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Bituminous 中的The Role and Function只需译成“作用”即可。这点说明为什么大多数英汉对照本书籍必须把英文字体印得很小才能做到和汉语同步。

五、在翻译时应注意词义引申

翻译时,有时会碰到某些词在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译文则会生硬晦涩,难以确切表达愿意,甚至造成误解。所以,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其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申,选择适当的词来表达。

例:The choice of material in construction of bridges is basically between steel or concrete, and main trouble with concrete is that its tensile strength is very small .

桥梁建筑材料基本上仍在钢材和混凝土之间选择,而混凝土的主要缺点是抗拉强度低。

六、在翻译时采用增词法和重复法

增词法就是在翻译时根据句法上,意义上或修辞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以便能更加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当然,增词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但内含其意的一些词,以使译文忠信流畅,这种情况在科技英语文献翻译时比较常见。

1.根据句法上的需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存在差别,在英语中需要省略的成分而在汉语中需要补出才能符合汉语的习惯。

2根据意义上的需要

1)英语复数名词的增译:复数名词前后增译“许多”、“一些”等,使其复数意义更明确;

(2)英语中表示动作名词的增译:翻译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充一些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作用”、“现象”、“方案”等;(3)在英语名词或动名词前后增译汉语动词:(4)增译解说性词:英语中常因惯用法或上下文关系。省去了不影响理解全句意义的词句。为了使译文清晰起见,翻译时必须增译一些词。

3.根据修辞上的需要:英译汉时,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起连贯作用的词,主要是

连词、副词和代词,以达到使句子连贯、行文流畅的修辞目的。

重复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增词法,只不过所增添的词是上文出现过的词。重复法是指译文中重复原文中重要的或关键的词,以期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清楚,二是强调。从而使译文生动有力,清晰流畅。

七、借助于电脑中的各种翻译软件

借助于电脑中的各种翻译软件,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翻译科技英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般都用中英文词典来查询生词,这样不但需要经常把词典带在身边,而且在查询翻译生词的时候也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很多英文翻译软件可以在网络上轻松找到。而我们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很快就可以获取我们要查询翻译的英文单词,当然我们查询词汇的时候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翻译结果,这时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联系的翻译我们的文章,最终得到准确的翻译结果。

我现在使用的查询软件是金山词霸2007,我在遇到很多生僻的专业词汇时就使用这些相关的翻译软件来帮我排忧解难。通过使用英文翻译软件可以使我们轻松的找到自己想查询的英文单词,使我们方便快捷的翻译出那些让我们以前花很大力气才能翻译出来的专业英语词汇,使我们的英文翻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类: 社会民生 >> 求职就业 问题描述: 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 解析: 林钟高教授简介 (来源于校园网) 林钟高,男, 1960年9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会计学教授、会计学硕士生导师。安徽工业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务院“ *** 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 兼任 :安徽省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教授、宿州学院教授、黄山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研究会副秘书长与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马鞍山市 *** 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鞍山市社联副主席、马鞍山市审计学会副会长等。 林钟高教授 198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于同年分配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其间曾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研究室从事学习和研究,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文彬教授。1985年4月调华东冶金学院(现为“安徽工业大学”)会计系任教至今。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多年来,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财务会计与审计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论著,内容涉及会计、审计、财务成本、以及经济管理理论等广泛的领域,据1998年对全国财务会计学者所发表论著的摘引量统计分析资料显示,林钟高教授名列全国第10位。 出版的专著和教材27部,1000多万字 ,主要是:《现代审计基础》、《审计基本理论》、《高等会计学》、《国际会计标准导论》、《独立审计学》、《离任审计》、《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基于会计政策绩效的分析》、《会计准则经济论纲》、《税务会计学》、《审计证据综论》、《会计信息价值论 — 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会计行为论》、《独立审计理论经济分析》、《会计再造—美国 2002年会计改革法案启示录》、《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竞争成本论》、《公司治理与会计》、《审计失败—基于契约的研究》等等。其中: 《现代审计基础》 获得原冶金部优秀教材唯一中青年奖(1995); 《国际会计标准导论》 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奖,1996); 《会计行为论》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奖,1998); 《审计学》 获得安徽工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新编高等会计学》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 奖,2001); 《会计准则经济论纲》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 奖,2003); 《独立审计理论研究》 获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公司治理与会计》 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等等。在《会计研究》、《财经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税务与经济》、《财经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发表230多篇学术论文,总字数130多万字 。100多篇学术论文或被有关刊物、文集转载;或获得省部级和专业学会等奖励,其学术观点被众多学者所引用或评论。 承担财政部、原冶金部、安徽省教育厅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宝钢、马钢等大型企业合作研究课题多项 ,课题成果深受专家肯定。鉴于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同年获国务院“ *** 特殊津贴”的终身待遇;1994年获首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章;199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1年被选入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标兵和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2004年度中国管理科学杰出研究者”。作为会计审计学科评审专家,长期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的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基金项目做评审工作;作为安徽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和学位评审委员会的学科组成员和评委会委员,多年来为全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学位评定做评审工作。 林钟高教授 曾入选《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世界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华人英才录》、《 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改革之星》、《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外名人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集》、《中华娇子•专业人才卷》、《世界优秀华人教育专家名典》、《中国专家著述目录大典》、《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中国杰出财务会计专家名典》、《当代中国知名学者辞典》等20多部严肃的典籍中。 林钟高教授 在主要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不忘为本科生上课。承担的 研究生课程 主要有:《会计理论》、《审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学》以及前沿跨学科研究性课程《会计审计经济学分析》等。他 1999——2005年所带的10名硕士毕业生发表了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了6本学术专著,并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毕业研究生中的佼佼者。林钟高教授的 主要学术研究思路 是:改变“囿于会计研究会计”的传统研究方法,将会计学放入整个经济学、管理学的领域中,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主流经济学)来研究会计审计问题,提升会计审计研究的经济意义、经济价值和经济生命。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 两个主题上,具体包括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会计经济学分析、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践、独立审计理论、会计市场学等等。 林钟高教授近 5年出版的主要专著、教材目录(标有*为专著): 1.《会计准则经济论纲》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年3月 2.《会计信息价值论 — 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独立审计理论研究 —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立信会计 02年9月* 4.《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03年4月* 5.《会计再造—美国2002年会计改革法案启示录》 经济管理出版社 04年4月* 6.《竞争成本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04年10月* 7.《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05年1月* 8.《论审计失败—基于契约的研究》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06年1月* 9.《内部控制研究: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06年6月* 10.《会计准则的制定\变迁与执行:基于绩效的分析》 在审稿中 11.《行为财务: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在修改中 12.《财务与审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分析》 在修改中 13.《论会计公正》 2002年以后林钟高教授承担的科研课题 1、宝钢成本管理实践与创新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9.5万元 2、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财政部 2003年5.0万元 3、安徽省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安徽省社科基金 2004年3.0万 4、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安徽省人事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资助课题 2004年2.5万元 5、宝钢财务战略:思想与路径 宝钢集团公司 2005年50万元 2002年以后林钟高教授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与模式重构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2003年 2万元 林钟高教授近 5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标有*为国家级以上刊物): 1.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 财经研究 2001年第2期* 2.论审计失败 广西会计 2001年第4期 3.审计代理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1年第4期* 4.资本经营环境下的若干财务问题 财政研究 2001年第4期* 5.从代理人理论看代理人业绩评价问题 经济管理 2001年第9期* 6.论会计信息与报酬契约 广西会计 2001年第6期 7.论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 广西会计 2001年第9期 8.会计信息目标的一种理论解读 财经科学 2001年第5期* 9.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规范的经济理由 运筹与管理 2001年第3期* 10 .会计信息、期权理论与债务契约 预测 2001 年第 6 期 * 11.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经管)2001/4 12.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选择 上海会计 2002年第5期 13.试论审计营销 广西会计 2002年第1期 14.实证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2002/2 15.公司治理环境下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财经科学 2002年第4期* 16.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7.财务治理结构:框架与实现途径 经济管理 2003年第2期* 18.会计准则制定:规则导向抑或原则导向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5期* 19.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预测 2004年第2期* 20.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财务控制研究 经济管理 2004年第12期* 21.会计准则制定:价值冲突及其调解 财贸研究 2004年第4期 22.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研究 2004年第8期* 23.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调适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24.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产权博弈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 25.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改进 改革 2004年第4期 26 . 独立审计:第三方实施及其失败 当代财经 2005年第2期 27.论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 财经研究 2005年第9期* 28.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于复杂性的博弈分析 财会通讯 2005年第6期 29.企业组织形式与财务报告改革 财会通讯 2005年第10期 30 .从博弈的角度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1 .行为财务:一项理论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05 年第 5 期 32 .国外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 铜陵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33 .伦理经济学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应用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池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三期

可能是刊期还未定。如果着急的话可以去咨询一下相关负责人。

3.6.1.论文《安徽芜湖清水话中的“无宾把字句”》,《中国语文》2006年4期。《安徽芜湖清水话中对象完成体标记“得”》,《方言》2008年4期。《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谁让”问句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2期。《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9年4期。《反问句的语用价值——诱导性与隐涵性》,《修辞学习》2008年4期。《“就”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汉语学报》2008年4期。《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反问句中副词“还”的意义类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版》2008年6期。《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1期。《五十年代以前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6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期。《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归因句》,《现代语文》2007年8期。《副词“也”用于反问的反问句格式》,《亳州师专学报》2008年4期。《“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海南大学学报》2002年4期。《“蛋糕”带给我们的流行语》,《语文建设》2003年4期。《三种句式在焦点表达上的差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副词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结构》,《学语文》1998年6期。《汉语句子的焦点及其语音特征和句法表现手段》,《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阿民),《学语文》2003年5期。《方位词“上”“下”的文化阐释》(阿民),《学语文》2001年3期。《说“老板”》,《学语文》2000年2期。《“连接”与“联结”辨》(第一作者),《语文学刊》2008年1期。3.6.2.著作《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第二作者),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语法·修辞·逻辑》(合著,撰写修辞编三章),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语言学概论》(安徽省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课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2003年3月通过了省教育厅鉴定、验收。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2008年完成,30万字,出版中。

新疆大学学报

《新疆大学学报》是新疆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工业与民用建筑、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与化工工艺、环境工程、生态系统、资源开发、纺织工程等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苏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每三到四年评选一次2002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36家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位居14位)(见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8年版)。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三大评价系统均评价我刊为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不是中文核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