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旅游策划类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旅游策划类本科毕业论文

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问题长期存在,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及访谈的方法,提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由七个维度构成。对该模型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包括情况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3个维度,最后提出地方高校应从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福建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然而,就业形势缺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造成的,认同度低,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即使毕业了,也不会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为此,以专业认同为视角,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评价情况,为营造有利于专业认同的生成环境、提高专业认同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1]。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2]。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2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5]。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中,女生要比男生多。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要进行题项的纯化。题项纯化标准是:(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α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2]。根据上述标准,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23个选项最后删除了10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由方差解释贡献率来看,前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70.363%的信息,符合要求,说明可以提取3个公因子。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第一个公因子“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专业教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验证了文章开头的假设,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只是从实际分析结果看,多维性只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4.2建议

(1)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地方高校可以有计划分派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中,要打破过往的以教师纯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尝试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地方高校特色,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

(3)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校方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一方面校方可以出台指导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制度文件,比如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给予资金支持,由专业教师分别带队就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报告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师生互动关系,让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些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官春兰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白凯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旅游学刊,2012(5):41-48.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5):97-99.

[3]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1.1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1.1.1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1.1.2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3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1.1.5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1.1.6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1.1.7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1.3OBOR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1.3.2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3.4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1.4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2.1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2.2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2.3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4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3.1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3.2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3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3.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旅游线路策划毕业论文

一般一些大型的旅行社的网站上这些东西都有的啊,小一点旅行社的网站上也有,不过信息不是很全

天哪 我也是旅游系的啊 1.国内旅游线路设计研究:]旅游线路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多数旅游者希望在舒适度不受影响或体力许可的前提下,能花较少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尽可能游览多的风景名胜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意味着旅游组织着效率的提高,旅游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竞争能力的增强,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好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以满足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双方共同的要求。[目录]摘 要Abstract一 绪论二 了解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三 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研究四 对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结 论致 谢参考文献[原文]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旅游线路是针对旅游业应运而生的产物,我国的旅游线路分为国内旅游线路和国际旅游线路。国内旅游线路是为国内旅游者旅行而制定的线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相应的旅游线路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大众的口味了.以此看来,国内旅游线路的设计成为了当时的研究主体,旅游线路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多数旅游者希望在舒适度不受影响或体力许可的前提下,能花较少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尽可能游览多的风景名胜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意味着旅游组织着效率的提高,旅游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竞争能力的增强,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好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以满足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双方共同的要求。 二 了解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一)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 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的进步,这里将是人们热衷的旅游胜地。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杭州主要以江浙沪的旅游者为主,北戴河以京津冀辽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5天~3.5天左右,“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参考资料]1甘朝有等.《旅游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12国家旅游局人教司.《旅游行业管理与市场促销》.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93罗明义等.《旅游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4赵西萍.《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及其战略研究》.陕西科技出版社.19975赵西萍等.《居民的旅游影响知觉初探》载《心理学动态》.1997.第二期6赵西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载《旅游学刊》.1996.第6期7候敏.《国际旅游经营谋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8戴贤远等.《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39 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旅游线路设计”10 龚军姣《旅游线路设计理论》11Ries.Al and jack Trout.Possitioning:The Battle for Your Mind.New York:Warner Books .Inc.198112Marketing Management.A Programme for Canada’s Tourism Industry.Canadian Hunter Ltd.1993 ..2.旅游线路设计课件下载给你网址 你下下看 对你应该有帮助当然毕业论文还得你自己花心血去写啦 只要努力肯定有成果 加油

提供一些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2.我国XX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建议3.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4.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5.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6.自助旅游发展研究7.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8.提高我国导游服务质量的思考9.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10.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11.有关我国旅游价格问题的研究12.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13.中国自助旅游的特点14.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15.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探讨16.论导游回扣的治理17.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改革研究18.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19.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以某某饭店为例)20.提高现代饭店服务质量的探讨(以某某饭店为例)21.饭店如何实施个性化服务(以某某饭店为例)2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以某某饭店为例)23.饭店节假日营销对策思考24.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25.饭店迎宾审美研究26.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27.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28.某某县旅游发展思路29.对提高员工忠诚感,提升酒店价值的探讨(以某某饭店为例)30.浅谈“细微服务意识的培养” (以某某饭店为例)31.论加强饭店客房特色经营(以某某饭店为例)32.论某某饭店的待客之道33.饭店菜单设计(以某某饭店为例)34.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35.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更快适应酒店(旅行社)工作的研究36.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旅游线路毕业论文策划

旅游线路设计策划书 (一)

一、活动主题:发现美丽,展现魅力

二、活动对象:历史文化系大一、大二学生 三、主办单位:系学生会女生部

四、活动时间:11月中旬

五、活动地点:六号教学楼

六、活动形式

1、本次活动以自由组队的形式进行,每队2~4人。(最好跨专业组合)

2、参赛队伍从三个路线主题中选取一个主题,设计出一条最优的旅游路线,通过ppt、flash等形式展示整条旅游路线,加上生动的解说或其它更有趣的表演形式对旅游路线进行介绍与说明,每支队伍的展示时间为10分钟,不得超时。

3、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参赛组合任选一人向在场的评委和观众说明设计此旅游路线的初衷,以及本旅游路线的特色和优点等,并对路线中所设计的景点有基本的介绍。

4、在决赛中,除了解说展示以外,还有答辩和才艺展示环节,参赛队伍中选择一人回答评委提出的各个问题,一人展示与其路线设计主题相关的才艺。

七、可选主题(任选一个)

1、红色革命我缅怀

寻访革命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址,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感受革命气息的熏陶。每个景点必须是与革命历史或者与革命任务有关系。若是革命遗址,则要阐明其代表的文化及意义;若是革命人物,则要阐明其生平事迹。

2、人民生活我关注

本次旅游路线设计不局限常规,能以人民生活为主体,深入乡村或社区范围的基层中,了解60载国家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综合设计出反映人民生活变化的旅游路线及旅游活动,叙说60载人民生活的改变。

3、家乡变化我知道

找出自己家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可以体现出家乡的发展,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路线及旅游活动,了解变化历程,描述其发展状况。可以是有代表性的地区,也可以是有代表性的景物、建筑之类。

八、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以及最佳设计奖和最佳导游各一名。

九、活动预算:略

十、具体安排

以班为单位报名,各班在10月30日之前完成报名工作,于30日将报名名单交女生部负责人。

十一、其他:

做好活动宣传工作,将此再完善。

某某大学历史文化系团委学生分会女生部

旅游线路设计策划书 (二)

一、在杭州开发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可行性

人们提到杭州,除了西湖,往往还会想到杭州的龙井茶,龙井茶文化已经成为天堂杭州又一张别致的“名片”。而要进一步提高杭州龙井的知名度,增强竞争优势,必须在历史渊源的茶文化和龙井特色上做文章,而杭州有明显的资源、客源、商业优势作为其坚强的后盾。

(一) 资源条件: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并综合开发的新项目,是以得到茶业物质享受和茶文化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化旅游。对于都市旅游来说,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杭州对于外地游客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现代的都市文化,而且在于历史沉淀后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旅游者寻求多样化的综合性满足,对特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强,对“自然”和“本色”尤其偏爱,因此杭州可依托具有休闲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的西湖龙井茶文化,开拓全新的旅游方式,使消费者得到养生保健、反璞归真、具有文化品味的旅游享受。

七山二水一分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自中唐以来长期积累的茶叶生产经验,使杭州在徽宗崇宁元年就成为浙江有名的茶场。西湖龙井色泽翠绿,香郁若兰,味醇甘甜,形似雀舌,成为杭州名茶约始于明代嘉靖年间,五百年来盛名不衰。而今茶事颇为兴盛,从杭州百年茶文化“江南茶忆”展,到“西湖之春”春茶会;从集茶肆、茶会、茶学研究为一体的“茶人之家”,到中国唯一的茶专业生态型自然博物馆;从即将举办的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到2006年的世界休闲博览会,无一不预示着在杭州发展龙井茶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客源条件:

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香港港丽酒店举行的“浙江省旅游推介会”致辞时指出,2004年在全省旅游界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共接待国内游客达1.1亿人次,较上一年增加两成,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3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9.5%。而接待入境游客则达26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四成三,旅游创汇达12亿美元,较**年增加42%。**年香港人到浙江旅游达38.3万人次,较**年上升63.9%。经过去年的‘香港浙江周’大型交流活动,浙江越来越受到港人的喜爱。根据资料显示,每年浙江接待的入境旅客中香港游客位于前列,过去一年到访的旅客数目达38.3万人次,较**年增长63.9%。非典过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2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国庆增长了20.6%与24.6%。(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客源条件的优势。

(三)商业条件:

随着休闲产业的兴起,茶的休闲意义已成为经济促进的推动力,同样在茶品购物、茶食餐饮方面也有着不少商业契机。地处西湖周边黄金地段的商业区,具有大型商场和超市,人流量大,一些茶品冰饮在夏季有着很好的销量,例如“哈根达斯”的抹茶冰淇淋、佑康的“茶工房”冰淇淋、光明的抹茶酸奶就十分热销。据了解,茶叶具有通便、清脂的功效,茶叶中的儿茶素是强效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细胞中的致癌物质,因此与茶有关的食品很受消费者欢迎,茶瓜子、茶果冻、抹茶蛋糕,以及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抹茶巧克力、抹茶月饼、抹茶面条、抹茶含片、抹茶面膜、绿茶洗发露以及伊莉莎伯雅顿的一款经典“绿茶”香水,这些都可激发游客的购买欲。

茶膳以清淡、滑爽、微咸、微酣为特色,十分适合旅途饮食。而杭城各大宾馆、酒店、茶楼、饭店都有做茶肴的条件和优势,像龙井虾仁、碧螺虾斗、龙井鱼片等一直是菜单上的特色茶菜,近年来又推出了清水茶鲫鱼、茶汁脆皮鸡、茶香老鸭煲等迎合大众口味的菜肴。饮食界讲究的是推陈出新,杭州的知味观新推出一款“龙井问茶”的菜肴,此菜以西湖龙井茶叶命名,制作精细,选料讲究,配以高档海鲜等原料,口感鲜美,造型美观,欣赏与食用浑然一体。因此,旅游商业运作模式要求新、求异、求特色,不断有新的突破,促进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吸引力。

二、杭州龙井茶文化特色旅游路线设计

由于杭州相关龙井茶文化景点较分散,所以可建议游客乘一趟茶旅游专线车,既可使旅游时间安排紧凑,旅游线路目标明确,又可品一回正宗龙井,学一点茶叶历史,观一回茶乡风貌,经历一次休闲之旅。而杭州市政府可在龙井上市的旺季组织相关部门建立龙井茶旅游专线,同时向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开放。

清河坊——虎跑泉——龙井问茶——中国茶叶博物馆——曙光路

(一)古街清河坊

清河坊是新开辟的旅游观光一条街,古街上各式仿古店面林立,民族气息和本地味浓郁,游客从中可对杭城的历史略见一斑。而到此街,太极茶道苑不可不去,它位于河坊街最繁华的地段,是郑氏茶人家族后代所开,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该茶馆粉墙黛瓦,素面朝天,一座手提茶壶的铜像立于门前,算是“迎宾”。走进去一楼板凳板桌,二楼古式藤椅,评弹声声传来,一副晚清时期江南小茶馆的风格。“茶博士”一律是男性,身穿长衫,大声吆喝,而且个个有绝活,能手持特制长嘴铜壶,隔着很远将滚烫的开水一滴不漏地冲入你的盖碗中。观看茶博士们娴熟自如的沏茶技艺,亲临其境体会这一有惊无险的表演,让人有受宠若惊之感,此外还有佛茶礼、道家茶、文士茶、乌龙茶等茶道绝活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杭州市贸易局曾颁发“茶艺名师”称号给小占师傅,而香港的大公报还登出大幅照片专题报道小刘师傅的双手长流壶艺,而此番功夫可非一日之寒。

太极茶道倡导“丰俭由人”,一楼有五元、十元的大碗茶,二楼有每位几百元的各种好茶,游客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人都能进去找到落座的地方。到这里的游客当然不能错过他们的独家招牌茶,如冷迎霜、水丹清、阴韵乌龙、真金八宝茶等,据说还有种珍藏极品茶,号称“不见皇帝不开封”。许多七八年的老茶客只到这里喝茶,可见太极茶道苑的好名声。

在河坊街上你不仅可以喝到好茶还可吃到各种精美的茶食。置身于古色古香的茶馆,点上一份绿茶蜜酥或绿茶蒸糕,或叫上一份“茶香煎饼”,以茶叶末和葱末煎成,喷香扑鼻;甜而不腻的“八宝茶粥”,不知不觉一碗就见了底。要是你够细心会发现河坊街上茶具店颇多,俗话说“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好茶具能保持茶的浓香醇味,而茶壶一旦与诗画、书法、文学、篆刻有机结合,便超出了品茗器具的.范围,如此典雅精致的工艺品,如有兴味买一两壶回去,既可自赏又可赠友。

(二)虎跑梦泉

“龙井茶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古往今来,凡是来杭州游历的人,无不把能品尝一下虎跑之水泡西湖龙井作为人生一大快事。号称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梦泉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唐元和四年,高僧寰中来此,因喜欢这里风景灵秀,便住了下来,但附近没有水源,准备迁往别处,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南岳有一童子泉,会遣二虎将其搬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跑(刨)地挖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虎跑泉。

虎跑泉位于杭州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慧禅寺院内,一路从山下拾阶而上,古木参天,溪水淙淙,间或夹杂着几声清脆的鸟鸣,别有一番洞天。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寰中正头枕右手小臂,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那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颇如一副联语所云:梦熟五更天几许钟声敲不破,神游三宝地半空云影去无踪。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虽已绿苔斑斑,但依然可见雕刻之精妙。再往上,便来到虎跑寺,檀联“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给虎跑泉蒙上一层宗教神秘色彩。

好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曰:选水以山水为佳,次江水,次井水。静坐于虎跑寺内茶室一角,品饮龙井实乃一件快事。清澈明亮的杯子里翠叶碧水,雾气袅袅,将杯送入鼻端,深嗅一下茶的嫩香,整个人便舒展开了;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此情此景,正如清人陆次云所说:“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得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三)龙井问茶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杭州,大多来龙井游尝,并吟诗歌颂龙井山清水秀及龙井之茶;至今杭州还流传着乾隆于狮峰胡公庙亲自栽种18株龙井御茶的佳话。到晚清明国,龙井茶遍布狮子峰、龙井、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等地,又分狮、龙、云、虎几个品类,统称“西湖龙井茶”,成为杭州茶文化的一张“金字招牌”。

在龙井山园,游客可以享受到碧顷茶海的感官刺激,也可以体验亲手采茶、制茶、泡茶的欢欣。龙井讲究取“雨前细芽,一旗一枪”,即谷雨前采摘嫩茶芽,采摘时只采一叶一芽,经烘干炒制,冲泡后,茶叶舒张,展示一旗一枪的形状。明代文人彭孙贻曾在采茶歌中写道:龙井新茶品价高,杯中瓣瓣立周遭,不逢请客休轻试,辛苦担泉下虎跑。从中可见龙井茶在当时的身价之高。若季节合宜,游客可当一回茶农,戴上斗笠,围上布兜,背上茶篓,在春雨滋润下的茶园漫步穿梭,闻着淡淡的茶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心仿佛和自然贴近了,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不失为一次好的休闲体验。

(四)中国茶叶博物馆

在游客对龙井茶文化有了些许感性认识后,要想一探茶文化的本源可引领游客去中国茶叶博物馆。这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依山取势,自1991年4月正式开放,馆内花木扶疏,假山流水,青石小路穿行其间;馆外茶园青翠馥郁,环境秀丽,是集茶史、茶事、茶具、茶俗展览、学术交流、茶艺游览为一体的茶专题博物馆,如今已免费向游人开放。据说今后还将挣脱围墙的束缚,把五老峰和馆前大片茶园借进来,变成一座茶专业生态型自然博物馆。

馆内四座建筑,风格优雅,错落有致。一楼茶展厅系统介绍了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及历代茶具珍品,从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到明代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再到清代的茶馆文化,直到民国后期茶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茶萃厅汇集了形态各异的茶叶实样,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等。茶事厅则向游人详细展现了炒、烘、焙等各种制茶步骤及自古至今制茶藏茶的工具。茶缘厅则记载了国家领导人对茶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以及我国同日、韩两国真挚热诚的茶礼交往,无不反映出自古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以茶敬客、以茶会友的传统习俗和美德。位于二楼的茶俗厅则像是一个小型浓缩的社会图景,展厅内搭建着即可乱真的竹楼、茶馆或土炕,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朴实多样的茶饮习俗。

茶叶博物馆既向海内外旅游者宣传、宏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利用茶文化,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动静结合,让更多的游人在观赏美景时对茶文化略有所闻,增加了游人的感性知识,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据说,改建后的茶叶博物馆还将建一个全透明玻璃棚,内种大茶树,能将双峰茶园尽收眼底,到那时再去游览可能又别有一番情趣了吧。

(五)曙光路茶艺馆一条街

杭州历来是一个典型的休闲城市,生活节奏缓慢,人文气息浓厚,造就了茶馆生根的良机。其实茶文化和茶馆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了休闲适意的茶馆文化,而反过来平民化的茶馆文化又不断充实着茶文化。茶艺馆是传统茶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物,也是茶馆迎合现代人需求而自觉发展的产物,既能茗茶赏景,又能饮食,是休闲消费者集聚的场所,可以说它是以演绎品牌文化来促进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杭州的各色茶馆数不胜数,这不仅是杭州人自娱自乐的好去处,也为大量的外地游客所津津乐道。经历了一天的接近大自然的特色茶旅,游客必然有回归都市的渴望,曙光路上一间间清雅精致的门面或大或小,或庄或谐,给杭州这个现代都市增添了不少古朴典雅的气氛,成为西子湖畔一道独特风景。

据观察,茶馆的主人多为一些婉约清妙的女子,经营一个自己小小的空间,毫不招摇地在灯红酒绿中给人以温柔与美感。在那里既可看到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董、木门、窗根及明清家具收藏,同时可看到西式射灯、玻璃吊顶等现代元素的精致细节,可以说杭州的茶馆将古典文化和时尚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而且主人们大都非常注重环境布置,营造出浓郁的饮茶氛围,可谓万丈红尘之中的一方净土,不失为游客夜晚一个好的休闲去处。

三、关于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建议

如今杭州正努力打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大力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在如此有利的背景条件下,可着力挖掘其特有的龙井茶文化潜力,将茶文化融合在旅游过程中,以龙井茶为主线索,结合其他各项活动,开发有特色的龙井茶文化专项旅游,把杭州打造成今日的“中国茶都”。

(一)在商业街黄金地段设立西湖龙井茶专卖店,推行品牌化经营,刺激茶叶消费,打通茶业中的呆滞环节,激活茶市,促进茶产业的良性循环。茶叶生产与销售保持原有的高品质和特色的同时,还应加强有关西湖龙井茶叶的销售包装及设计的创意与构思,全方位体现中华民族悠久迷人的历史文化,吸引世人争相品饮,更多接触了解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国,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品饮西湖龙井的行列中来。

(二)在西湖景区打造精品茶馆,营造自信而含蓄、开放而宽容的文化空间。一家好茶馆,讲究的是品位,追求的是自己的个性化;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名贵的茶具和古董,也不必装饰过多以致斧凿之痕迹过多。茶馆的灵魂在于它的空间感,茶馆可有不同风格,或典雅或精致或纯朴,但须恰到好处,以衬托出空间的宁静从容及流畅自在。

(三)作为旅游者消费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总和,旅游产品可谓旅游业的核心。因此,可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内涵品位较高的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提升茶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玲珑小巧的茶具、隽永典雅的茶诗茶画、浑然流畅的茶书法、古老奇妙的茶史传说、印刷精致的茶明信片,打造“西湖龙井”品牌。选择以“西湖龙井”为杭州旅游品牌有足够的理由:(1) 龙井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 杭州以西湖龙井闻名于海内外。(3) 茶文化旅游所倡导的绿色环保旅游概念契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四)可大力开发茶园生态游、茶都风情游,组织各地学生进行龙井茶乡夏令营,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了解西湖龙井。以龙井茶旅游为龙头,可带动旅游沿线景点、商品购物、茶旅住宿的兴旺,对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使茶浴成为休闲度假村的一大特色。如今用茶叶泡澡已成为一种时尚,绿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能达到提神醒脑、轻身利尿、解毒疗疮的功效,茶叶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夏季沐浴可防暑降温,治疗晒伤,增白皮肤,提倡茶浴可令游客的旅程更舒畅。

尾声

茶自人类发现以来早已淡化了最初的饮食意义,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及相关的习俗、理念已成为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杭州龙井素来美名远播,设计龙井茶文化特色旅游路线使茶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融于沿途的旅游景点,让游客在品尝茶叶、茶点,观赏茶具茶景、观看茶俗茶艺中产生一种美的享受。笔者认为设计龙井茶文化旅游路线,推动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龙井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问题长期存在,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及访谈的方法,提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由七个维度构成。对该模型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包括情况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3个维度,最后提出地方高校应从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福建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然而,就业形势缺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造成的,认同度低,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即使毕业了,也不会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为此,以专业认同为视角,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评价情况,为营造有利于专业认同的生成环境、提高专业认同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1]。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2]。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2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5]。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中,女生要比男生多。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要进行题项的纯化。题项纯化标准是:(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α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2]。根据上述标准,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23个选项最后删除了10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由方差解释贡献率来看,前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70.363%的信息,符合要求,说明可以提取3个公因子。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第一个公因子“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专业教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验证了文章开头的假设,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只是从实际分析结果看,多维性只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4.2建议

(1)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地方高校可以有计划分派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中,要打破过往的以教师纯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尝试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地方高校特色,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

(3)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校方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一方面校方可以出台指导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制度文件,比如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给予资金支持,由专业教师分别带队就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报告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师生互动关系,让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些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官春兰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白凯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旅游学刊,2012(5):41-48.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5):97-99.

[3]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1、要先介绍旅游的相关情况,文字加图表2、分析国内旅游现状3、举例说明国内旅游线路的好处与坏处,最好能有图表4、根据你所在的地区设计旅游线路,并叙述该线路的利弊。5、总结

旅游品牌形象策划毕业论文

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塑造与管理,下面带来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塑造与管理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塑造与管理【1】

[摘要] 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市场,赢得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

由于我国的旅游产业目前仍存在着“散、小、弱、差”的问题,大部分旅游景区仍处于旅游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的发展阶段,因此,对加强实施我国旅游产业品牌特别是旅游景区品牌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如何塑造旅游景区强势品牌及其强势品牌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强势品牌 塑造与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业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在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机制转换和大力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也进入了旅游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时代。

21世纪中国旅游必将与品牌同行,如何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坦然应对国际挑战,已成为中国旅游界迫在眉睫,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旅游景区品牌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从一定意义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生存与发展均取决于该景区的品牌竞争力的强弱。

但我国相当多的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怎样塑造旅游景区强势品牌和对品牌进行科学管理的挑战。

一、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内涵分析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其中,我们把这些创造品牌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它们的组合称为品牌要素。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认为:打造品牌有双重目的:其一,品牌可以用来作为“产生产品差异的重要工具”;其二,品牌代表了价值承诺。

从顾客的角度来看,品牌是顾客购买决策前了解产品与服务的捷径。

人们习惯把品牌分为三个层次:本质、利益和特征。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消费者拥有的代表着质量与品位、可以信赖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以产品为基础的概念总和,品牌体现的是产品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

强势旅游景区品牌首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市场知名度高、支持高价出售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价值独特而卓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高度忠诚和偏好、品牌认知度优良、创新比对手快。

旅游景区强势品牌必须代表时代旅游者消费特征的价值观。

旅游景区强势品牌与一般品牌最根本的的区别体现在:强势品牌除了具有品牌的告知、认同作用之外,还有产品的价值行为表现,符合旅游者需求与愿望,反映了旅游者消费特征的价值观。

因此,塑造强势品牌就是要增强品牌的价值体现,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

旅游景区强势品牌应凸现旅游景区产品资源优势,能够被旅游者接纳,受到市场的欢迎,最终赢得市场竞争。

二、塑造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对策

1.提炼景区核心价值,打造清晰的品牌形象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是统帅所有品牌活动的纲领、宗旨,是品牌资产的主体与立足点,是品牌战略规划的方针,它让目标市场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它是驱动目标市场认同、喜欢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

品牌形象是指人们如何看待这个品牌,它所反映的是品牌当前给人的感觉。

旅游产品不可储存性、不可异地消费和不可试用性的特点,以及旅游消费是一种心理感受消费的特性,决定了旅游品牌形象对于旅游业发展的特殊作用及其所处的特殊地位。

打造清晰的品牌形象,要求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够代表一种特定的属性、利益、价值观念、个性、文化、顾客群体等。

2.抓住旅游品牌基因打造强势旅游景区品牌

旅游景区“基因”是体现景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传存者。

是品牌经营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海尔的品牌基因是“真诚”,口号是“真诚到永远”,海尔的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它的诠释与延伸;品牌基因是品牌的精髓,它代表了一个品牌最中心要素。

一个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部分通常会表现在它的基因上。

对旅游景区品牌基因的设定,不是要去向消费者解释我们的景区是多么的美,如果仅仅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这一点对手也能做到,应强调价值主张,具备强大的感召力,震撼人的内心;应着重宣传我们的品牌将会是什么,包括精神的快感、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旅游景区品牌独特的价值观――这就是营销学上所说的概念营销。

像“昆明天天是春天”,营销的就是“春天”这一概念。

旅游景区品牌基因应该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它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

景区品牌基因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1)文化层面。

比如少数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影视文化等等。

因此,为了强化文化带来的品牌价值,要通过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展示品牌的文化底蕴;要通过张扬品牌的文化个性来打造个性化的旅游品牌。

(2)情感方面。

比如 “探源”、“寻根”之类的旅游景区宣传口号,更能满足旅游者的情感需求,激发其旅游动机。

因此,清楚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品牌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感。

同时结合情感营销来达到共同的效果。

(3)大自然的“美”。

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风景区,比如九寨沟、香格里拉、桂林山水等均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的价值。

(4)人的精神力量。

突出体现在人文景观方面,如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兵马俑等等。

3.用体验强化景区品牌精神

如果说人生的三大境界是物质、精神与灵魂,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一种产品都是从最初该种产品的物理效用和使用价值出发的。

如果说一个旅游产品只是由于它的物理属性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那么必然成为“一次性快餐”且容易被替代。

如果旅游者对一个好的、经久耐用的景区品牌由最初产生物理层面的产品体验好感转换为一种舒适的精神消费感受,说明他对品牌的体验上升到了心理层面,这是所有品牌设计者、品牌管理者追求达到的预期目标,当旅游者对景区品牌的感官享受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便会形成一种价值主张,这是品牌体验的最高境界。

然而,很多景区管理者把“体验”片面的理解为增加不合实际娱乐设施项目,与景区品牌资产核心不协调,最终造成品牌贬值,这是极其危险的。

4.构建旅游景区品牌体系

构建旅游景区品牌体系就是打造一批旅游景区饭店品牌、旅游商品品牌、餐饮品牌、休闲购物企业品牌等,结合旅游景区品牌展开攻势,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5.整合景区资源提升品牌竞争力

景区资源整合包括产品资源整合、客户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整合、品牌资源整合、统一经营管理整合,通过建立旅游投资控股公司这个平台,实行公司化运作的市场行为,把所有景区的大品牌以及将来产品延伸开发的系列品牌,如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旅游产品等形成一个产业链。

比如九寨沟在倾力打造国际强势品牌的同时,依托九寨沟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知名品牌,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建设,把握先机,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做大做强,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挑战,从而有力地增强九寨沟的国际竞争力。

6.进行独特而强势的品牌推广宣传

旅游品牌推广工作是将“特定的旅游品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立体而统一的传达给目标受众,重视有效的品牌宣传推广是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与增强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品牌市场宣传推广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所推广的景区自身的特点、品牌定位和潜在游客的消费、认知习惯,来选择品牌推广过程中的主要手段,根据不同推广阶段的推广重点,结合旅游产品在市场推广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产品特性,采用不同形式的广告手段,立体广告与平面广告相搭配,硬性广告与软性广告相结合。

通过整合传播来达到品牌推广的预期效果。

三、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个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只有当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不断对品牌进行科学管理,付出真爱、情感与关怀时,品牌才能茁壮成长。

一个强势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过程一般要经历品牌定位、品牌识别要素设计、品牌传播策略制定和实施、品牌传播过程监控、品牌形象产生、品牌形象监测、品牌形象调研诊断和品牌再定位的不断螺旋循环的过程。

品牌管理必须是品牌形成的全过程管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景区强势品牌定位管理

旅游景区强势品牌定位就是旅游景区拥有者希望人们如何看待品牌。

品牌定位(从品牌拥有者的角度所理解的品牌概念)是任何品牌建立的基础。

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有一个深入的、结构清晰的品牌定位,以防止品牌传播过程中向消费者传递自相矛盾、令人迷惑的信息。

旅游景区品牌定位必须使其与旅游景区的发展理念、文化和价值联系起来。

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必须寻找和放大与别的旅游景区重要的差异,凸现品牌个性;必须对旅游景区品牌核心价值进行深度提炼,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定位的关键;差异化是旅游景区品牌定位的实质。

2.旅游景区品牌识别要素设计管理

旅游景区品牌识别要素设计就是如何表现品牌定位,如何才能让人们按照旅游景区所希望的结果来认识品牌。

构成品牌识别的要素复杂众多,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性和同一性的原则。

3.旅游景区品牌传播策略管理

旅游景区品牌传播策略制定和实施必须建立在整合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理论基础上,才能确保品牌传播策略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品牌传播策略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实施细则,坚持一贯性和可调适性原则,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

4.旅游景区品牌传播过程监控

一个强势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过程,必须建立品牌传播管理和监控系统,以控制品牌与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最大限度地按照旅游景区品牌拥有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在头脑里建立品牌,如同鸟儿筑巢一般,由它们随手可得的各种杂草建造而成,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活动的每一点感知都会在头脑里积累,用于形成和修正品牌形象。

5.旅游景区品牌形象产生及监测

通过旅游景区品牌传播,旅游者对品牌信息通过接受、解读后便在其大脑中形成了旅游景区品牌形象。

当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在旅游者大脑中形成后,就一定要监测所形成的品牌形象与品牌拥有者以及旅游者所期望的是否一致,人们的评价与我们的期望有和差距。

6.旅游景区品牌形象调研管理

通过对已形成品牌形象进行全面调研与诊断,发现现在目标人群实际上如何看待品牌。

7.品牌再定位管理

如果目标人群大脑里实际的品牌形象与品牌拥有者和目标人群所期望的品牌形象存在着差距。

就有必要创造性的完善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力。

必要时可能重新定义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

8.做好品牌危机公关处理,减少降低对旅游景区品牌的负面影响

在景区品牌的维护过程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对品牌的修复,特别是由于突发事件对景区品牌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做好品牌危机公关处理。

如因景区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合格、旅游安全、劳资纠纷、法律纠纷、重大事故等被媒体曝光给景区带来的危机,它会令景区美誉度遭受严重考验。

旅游景区危机事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迅速;三是事件的独特性使得无法照章办事;四是信息不全,小道消息流行。

因此对旅游景区危机事件处理应及时而科学。

四、总结

总的来说,塑造强势的旅游景区品牌是一个管理活动,一个复杂的、涉及连带行业广、并且是循环的活动过程,从战略高度看,它需要同景区形象或者之前的品牌形象保持大致相同,但同时又要具备推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能力;从内容和执行过程看,它需要管理者投入相当的时间、拥有充分的市场调研数据、良好的执行力以及综合的分析能力。

对于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旅游景区,打造强势的景区品牌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菘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1,(11)

[2]曾朝晖:《中国式品牌》管理篇[M].东方出版社

[3][美]威廉・沙门主编:《品牌创建与形象保护》[M].时代文艺出版社

[4]龙雨萍:旅游地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07期下半月刊

[5]母泽亮:旅游目的地品牌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总第395

黄果树旅游风景区管理【2】

摘要: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我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是时代和环境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省已经对黄果树景区管理方面的初步改革,但其效果不明显。

对经营权的探讨是管理的初步过程,确定经营权才能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当黄果树赋予当地的文化底蕴时,就是一个有灵魂的黄果树,而不只是一条河流。

关键词:经营权;管理制度;文化底蕴

黄果树的现状:

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布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瀑顶宽83.3奇、险、秀等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族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

贵州是一个拥有48个少数民族的省份,黄果树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黄果树匮乏或者说缺少人文的历史背景。

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来讲,她更需要不断地注入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提高景区的欣赏含金量和升华其独特的文化及思想境界。

将景区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竞争主体推向旅游市场,打破行政束缚、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权限、拟定管理目标。

在营销模式上要做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要改变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营销观念,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感和处处注重营销的敏锐感,采取多种营销手段。

从单个景点营销走向线路营销,从观赏效果营销转向体验感受的营销。

要注重打响旅游品牌,形成特色效应。

1 黄果树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政企形分而神不分、机制落后。

在组织人事上,机构臃肿,冗员较多,机制落后。

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众多旅游景区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由于政府行为痕迹过重,黄果树旅游景区经营出现了表面风风火火,实际连连亏空的尴尬局面,此外,由于缺乏市场意识、企业决策往往不是以利润作为依据,“拍脑门”现象普遍,甚至发生挪用景区的经营利润为管委会工作人员发奖金等荒唐行为,集团公司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甚至在08年出现了拖欠工资的窘迫局面为了更充分的挖掘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经济社会价值,落实旅游强省战略,2009年年初,有关部门再次对改革进行了纠偏。

经协商,省再次让利,重新明确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原省旅游投资公司合并进入)控股49%,安顺控股51%(其中安顺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占25%,两县各占10%,管委占6%),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结构。

同时,任命了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

实质上还是政府控制,只有企业的名义而已。

1.2 宣传不全面。

许多人对黄果树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根本不知道黄果树其实是个景区群,比如七公里之长的天星桥风景区有天星溶洞、银面坠潭瀑布、天然水上盆景园,附近还有陡坡塘瀑布、人工盆景园等,风景之壮美,实在令人深深触动。

但是遗憾的是,外界的人一直以为黄果树瀑布只有瀑布,甚至认为只有黄果树瀑布一处,可见黄果树在整个景区的推广策略上还缺乏开阔的思路。

1.3 周边的民族风情淡化。

在经济风暴的攻击下,周边的民族年青一代都汉化了,而民族的东西都丢得差不多了,甚至连民族的语言也怕要面临灭绝了。

语言都没有了,还能有自己的文化嘛?让旅客来能看的就是一条大瀑布,缺少民族文化的沉淀,她不能走多远。

旅客为什么来?就是为了能看见自己以前从来没看到的东西。

作为一个品牌,我需要的是一个具有自己精神的独立人格,或者是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旅客回想在黄果树看到的是一个天然与民族的合一,而不是一条河水从悬崖下落下来,就会回味无穷。

2 黄果树管理之走向

2.1 制定管理人员标准和后期人员的培养。

景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严重影响景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景区和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联合办学,培养景区管理人员,和相关的专业人员,为黄果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管理人员基础。

从管理层挑选人员,出省培训或者出国培训,学习科学的管理思维。

借鉴国外或省外的经验制定进入这个行业的相关标准。

2.2 增强景区协会的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

怎样才能让政企实质的分开,更好的让黄果树真正的和她的名誉一样能达到名副其实,这需要,一个真正的企业形式,才能让她走的更远。

我国的旅游景区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缺乏很多经验。

作为全国人民所有的资源,是否可以把她的所属权归于全国人民?由政府让权把她的经营权分给全国人民,采取集资的方式,吸纳社会更多的流动基金,成立一个股份公司,由人民决定黄果树的管理团队,直接对人民负责制,这样就不会出现机构臃肿,能者居其中,形成真正的企业。

形成一个管理、监督、监控、治理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

2.3 打造黄果树之灵魂。

宣传黄果树,不只是宣传她的外表,而是更注重她的内在的文化,把贵州民族的文化植入在黄果树当中,这样她就不在是一个呆滞的形象浮现在人们的大脑中,赋予她一种灵魂。

这就是黄果树缺少的文化本质的所在,做到在一点需要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

2.4 保护当地民族文化。

景区如果脱离了文化范畴,其存在也将失去意义。

景区的文化内涵除了本身既有的历史沉积外,还包括工作人员对该景区所代表的文化的理解程度。

“祖国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员工对游客产生游历感受的直接影响。

而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就要靠景区管理层对相关文化的导入。

贵州民族风情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节日多、服饰变化多、分布广和特色鲜明等四大特点。

怎样保护?着重发掘、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

在民族节日的时候,举行民族饮食文化节,服饰卖给游客当作纪念品。

对语言的保护,保护不是空话,有收入才能让他们自己自然而然的保护,景区可以和当地民族合作,把村寨作为和黄果树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的一个景点,让旅客感受少数民族的乡土气息,让这种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促进当地人民的收入,自然而然的民族文化就能保护好。

参考文献

[1] 姜锐钟《浅谈我国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模式的改革》山东职业技术学院

[2] 尹同君《景区管理亟待创新》

[3] 刘庆赖 富强《景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质量控制》

[4] 郭胜 《景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5] 吴建华 《发展旅游更须加强景区管理》

[6] 卞文志 《旅游策划应注重个性化》

[7] 陈芳 《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多中心治理视角的分析》

[8] 陈晓霞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刍议》山东省济宁市旅游局

[9] 何雨 《旅游策划与景区管理》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36]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郭晓蓓.强化金融创新支持旅游产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7-10-30(A02).

[37]陈晓光姜久明本报记者邱丽娜赵博言.我省今年重点公路建设完成505公里[N].黑龙江经济报,2017-10-27(001).

[38]本报记者曲晓燕.探索文化国资管理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7-10-30(007).

[39]记者徐莹波.巩固创城成果不松劲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N].桂林日报,2017-10-24(001).

[40]汤云明.晋宁国企改革助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迈新步[N].云南经济日报,2017-10-28(B03).

[41]李辉.乐见景区价格听证"涨声"不响亮[N].广西日报,2017-10-20(008).

[42]张海英."故宫服务"不妨在全国景区推广[N].友报,2017-10-27(003).

[43]记者吉蕾蕾.导游不得擅自变更行程、强迫游客购物[N].经济日报,2017-11-03(004).

[44]记者王菲.前三季度我区旅客吞吐量逾340万人[N].西藏日报(汉),2017-10-27(001).

[45]本报记者文豪.景区停车问题成关注热点[N].成都日报,2017-10-31(007).

[46]记者李敏.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承德日报,2017-10-24(001).

[47]记者沈仲亮.国家旅游局将遴选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N].中国旅游报,2017-11-01(001).

[48]小丁.擦亮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品牌[N].昆明日报,2017-10-29(007).

[49]本报记者刘曌琼.出行能"说走就走"[N].陕西日报,2017-10-30(011).

[50]记者吴岗.天津:2020年底前关闭所有砖瓦黏土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1-03(002).

[51]北京商报记者舒志娟.中青旅陷"伪造拒签信"口水战[N].北京商报,2017-11-02(004).

[52]本报记者孟妮.入境游发展短板如何补齐?[N].国际商报,2017-11-01(A06).

[53]记者王珂.导游管理办法明年正式实施[N].人民日报,2017-11-03(008).

[54]撰稿本报记者王眉灵."四好农村路"带来乡村新变化[N].四川日报,2017-10-31(009).

[55]记者高岳.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N].海南报,2017-10-31(A01).

[56]本报记者杜杨楠.坚决向"年龄附加费"说不[N].大连日报,2017-10-30(007).

[57]本报记者赵亮.我市多部门联动开展"打非治违"整治行动[N].齐齐哈尔日报,2017-10-23(003).

[58]记者李喆通讯员赵尚羊华.广东开展重点车辆行驶记录仪专项检查[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7-11-03(001).

[59]记者宋柏松通讯员丁桂艳.秦皇岛大力提高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N].河北日报,2017-11-06(012).

[60]王德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旅游业要当生力军[N].中国旅游报,2017-11-07(001).

[1]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 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1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1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1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0-11.

[1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1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82一84.

[1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1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1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1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 207.

[2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21 ]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2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2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2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2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2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7]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28]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29]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30]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31]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5 ):473-474.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1):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PauLA.Herbig.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0]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关于旅游专业的先来确定一个具体的题目吧多少字呢,希望帮到你完成

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毕业论文

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问题长期存在,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及访谈的方法,提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由七个维度构成。对该模型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包括情况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专业教学3个维度,最后提出地方高校应从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福建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然而,就业形势缺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但从现实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造成的,认同度低,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即使毕业了,也不会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为此,以专业认同为视角,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评价情况,为营造有利于专业认同的生成环境、提高专业认同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假设

“专业认同”是由埃里克森首次提出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白凯等人认为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1]。邱宏亮等人认为导游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和职业发展等5个维度[2]。再结合现实的情况,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划分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职业偏见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包含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专业归属、专业发展、专业投机和职业偏见。

2研究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笔者对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据上述假设的七个维度,设计23道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五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5分,分数越高者,代表其对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5]。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6份,有效率达到93%,符合要求。其中,男生72名,占22%;女生278名,占78%。从性别看,男女生数量差距较大,原因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中,女生要比男生多。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要进行题项的纯化。题项纯化标准是:(1)题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值小于0.4且删除题项后内部一致性α系数反而变大者删除;(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2]。根据上述标准,使用SPSS21.0进行题项纯化,23个选项最后删除了10项,剩下13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题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的值为0.87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1271.770,Sig值为0.000,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SPSS21.0进行因子分析,由方差解释贡献率来看,前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70.363%的信息,符合要求,说明可以提取3个公因子。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第一个公因子“专业前景”;第二个公因子“专业归属与发展”;第三个公因子“专业教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验证了文章开头的假设,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具有多维性,只是从实际分析结果看,多维性只包括专业前景、专业归属与发展和专业教学3个维度,其中专业归属与发展包含了专业归属和专业发展的部分指标。

4.2建议

(1)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地方高校可以有计划分派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进修,完善、拓展其知识体系,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强烈的实践性和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中,要打破过往的以教师纯理论知识教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尝试创建以培养学生应用、创业、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地方高校特色,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为辅。

(3)开展专业各项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归属感。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校方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引导。一方面校方可以出台指导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制度文件,比如对学生的社会调查给予资金支持,由专业教师分别带队就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饭店、旅游集团等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报告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和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师生互动关系,让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些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整个专业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归属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官春兰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白凯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旅游学刊,2012(5):41-48.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5):97-99.

[3]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毕业论文选题是开展论文写作的前提,直接影响论文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旅游产品的科学评价

2. 游游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3. 旅游企业成本控制途径

4. 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 旅游行为激励机制的建立

6.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与科学规划

7. 对导游员从业行为规范的设想

8. 旅游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与对策

9.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饿意义与策划

10. 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

11.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国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考

12. 节假日旅游的动员与组织

13.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4. 湖南省导游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5. 对湖南女子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16. 旅游者旅游动机浅析

1. 论旅游服务心理与旅游服务技能

2. 浅论导游员的个性要求

3. 对湖南省导游员(生存、健康或其他)现状的调查

4.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

5. 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6. 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

7. 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8. 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9. 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10.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处理

11.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

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查

14. 旅游饭店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分析

15. 浅析湖南的“旅游扶贫”

16. 长株潭一体化对湖南旅游经济的影响

17.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形象地位

18. 以××(地)为例探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9. 来长沙的日、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

1. 中外星级酒店管理模式比较

2. 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3. “把风景变成资本”:以长沙为例的实证分析

4. 我国旅游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乡村旅游开发的旅游效应分析

6. 大众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7. 旅游节庆对旅游城市的影响

8.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经济学分析

9.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

10. 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1. 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2. 旅游品的营销策略

13. 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14. 农村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构建

15. 旅游广告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6. 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7. 会展旅游的开发策略

18. 城乡旅游互动开发模式研究

19. 城镇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探索

20. 旅游开发中文气氛围的营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