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以郑州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调研论文

发布时间:

以郑州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调研论文

经济学(Economics)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短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科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生机所在,郑州市今年的经济发展成绩如何?昨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郑州市经济形势分析会,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市长赵建才交出一份“答卷”,答卷表明,郑州的生产总值又提高了两个位次,但却面临着第三产业拖经济“后腿”的严峻形势,打造现代化的商贸都市迫在眉睫。 会议还透露了近期郑州市城建、交通、房地产等方面的发展任务,旨在平抑房价的政府住宅公司将于10月份建成,春节前开建不低于15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打造的住宅公司能否平抑房价?能否给群众带来实惠?大家拭目以待。 经济排名 生产总值前进两名 不足:郑州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不足1/6 今年以来郑州的经济发展成绩如何?在全国和全省的名次怎样? 王文超介绍,从经济规模上看,今年上半年,郑州市生产总值完成约1100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位列第16位、第8位,与去年相比提升了两个位次。 但是横向比较,郑州市与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武汉、沈阳、济南等省会城市差距还很大,与郑州市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特别是郑州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是1/6还要弱,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居第24位,在9个中部及周边省会城市中居第8位,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另外从发展速度看,上半年,郑州市的GDP增速约16%,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在第8位,在全国大中城市和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1位、第9位。 另据介绍,前三季度,郑州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郑州市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31元,增长约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256元,增长约22%。 楼市趋向 房产价格增速过快 举措:春节前开建1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市长赵建才也这样认为。今年前9个月,郑州市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为38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0.9%。与周边9个省会城市相比,郑州市商品房均价位居第七,但价格增幅位居第二;另外二手房交易价格增幅一度位居全国第一。 赵建才认为,虽然目前郑州市住房均价和周边城市相比不算高,但是和郑州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差距过大。主要原因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各类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明显不足,虽然1~9月份,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面积约91万平方米,竣工约52万平方米,但是开发量仅占商品住房开发总量的10%左右,对房价的平抑作用有限,预计第四季度全市商品住房价格上升压力仍然较大。 平抑房价,郑州市必须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周转住房和农民工公寓等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此郑州市政府筹建的住宅投资公司10月底前要完成筹建工作,春节前开工建设不低于15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 对于社会上认为住宅公司垄断建设经济房的传言,赵建才也予以澄清。他说,政府并没有垄断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的建设,其他企业有意向也可以开发,将公开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社会召集一批开发商来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交通建设 加快建立地铁公司 计划:为火车站西出站口改造工程建设配套地铁 近期,郑州市将加快建立地铁公司。赵市长透露,要为10月份开工建设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枢纽工程和正在进行的火车站西出站口改造工程配套地铁建设,“把地铁出站口和运行线路对接起来,这样才能保证铁路、公路、市区道路和大交通的有效衔接,真正达到零换乘”;同时备受瞩目的郑汴城际轻轨项目前期工作也将尽快开工建设。 另外一批公路铁路专线年内将开工。郑州-武汉客运专线项目年内开工;郑州-石人山高速公路年底前竣工通车;年底前要开工建设连霍高速郑州-洛阳段改扩建、开封-新郑机场高速公路郑州段、西绕城公路等项目;火车站西出站口建设加快推进,新郑机场改扩建二期工程年底前要完工。 城市建设 陇海东路将要打通 具体:年底前开建陇海东路和紫荆山南路打通工程等 年底前开工建设南三环-京广路立交、南三环-大学路立交、中州大道-农业路立交、中心区铁路跨线桥工程、陇海东路打通工程、紫荆山南路打通工程以及棉纺西路、化工路(西三环-西四环)、桐柏南路、新柳路等工程,建设路整治工程将全面启动。新开工南学街、弓背街等一批污水管网改造工程。 企业动态 海马汽车即将开工 其他:年底前开建宇通汽车、郑州日产等工业项目 一些名企的入驻给郑州的金融业和工业带来新的生机。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已经敲定入驻郑州,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表示了一些合作意向。 备受关注的海马汽车项目将力争10月份开工。并在年底前开工建设宇通汽车、郑州日产、少林汽车、宏达汽车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郑纺机、郑煤机也将搬迁改造。目前紫荆山百货大楼由新加坡时计宝投资有限公司成功重组,破产财产拍卖工作正在筹备中;郑州友谊商业(集团)总公司破产审计评估工作正在进行。 明泰铝业和三全食品公司的股票发行材料已上报中国证监会。到9月底郑州市9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约788亿元。另外一批国企也要实施改造,年底前完成中原制药厂、电缆集团、白鸽集团重组改造任务,尽快完成郑百大楼的重组改造。 同时加快推进郑州中原国际小商品城、大上海城、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郑州航空货运中心、沃尔玛超市、华润万家超市、长通物流中心等一批在建物流项目。 出租车 年底彻底明晰产权 具体:年底前解决其管理体制问题 出租车管理体制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昨日市长赵建才明确表示,年底前将彻底解决出租车管理体制问题。他说:“前一段时间曾一度出现出租车部分停运,这主要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郑州市的问题在全国存在共性,郑州出租车在发展之初吸引一些社会资本投入,对城市交通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因此我们将借鉴外地经验,在年底前对出租车彻底明晰产权。” 城市发展 重新打造商贸之都 举措:多方扶持第三产业发展 近几年,在和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对比排名中,郑州市第三产业的弱势凸现。2002年以来,郑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平均增速仅为13%。 赵建才分析,其原因除了传统服务业规模较小、投资增速低等客观因素以外,郑州居民消费能力偏弱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因为目前郑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明显偏低。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我市商贸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此后多年,商贸业一直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发展。现在,我们提出要建设商贸都市,这不仅包括传统服务业,也包括物流、会展、旅游、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商贸城。”为此,郑州市政府正从发展夜消费经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等多方面扶持第三产业发展。 环保治理 启动十八里河治污 其他:年底前完成索须河等治理 年底前全面启动十七里河、十八里河、贾鲁河、索须河下游等市区周边河道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污染源的排查、截污、治淤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索须河、潮河河道治理和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建设任务。市区索须河、七里河河道整治和截污工程要尽快动工。市内王新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今年年底,郑州市36条普通水泥机械立窑生产线要全部关闭,目前已有33条生产线停止进料,3条机械化立窑生产线已关闭到位。 郑东新区 加快建设会展宾馆 成果:基本通车147条道路 郑东新区一天一个俏模样,建设进展十分顺利。截至目前,郑东新区累计开工项目192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61亿元。今年新开工项目28个;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152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近15万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基本通车路段147条(段),通车长度174公里,起步区主干路网已经基本贯通,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新城区初步展现。另外加快建设会展宾馆、河南省艺术中心工程,确保年底前完工运河及周边桥梁夜间景观建设等十个亮点工程。 棚户区改造 四安置小区已开建 其他:巩义、登封安置小区近期开工 煤矿职工关心的棚户区改造正在顺利进行。据介绍,郑州市棚户区改造共涉及5024户16786人,需拆迁房屋面积约19万平方米,需建设安置用房面积约42万平方米。自今年3月份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至今,开工面积10万余平方米。目前,芦沟、王沟、建井二处、裴沟四个安置小区已开工建设,巩义、登封安置小区近期开工,预计年底前竣工面积约18万平方米。

郑州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拥有3个铁路特等站,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郑州车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郑州是全国7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国道107线和310线以及境内18条公路干线,辐射周围各省市。目前,郑州拥有铁路一类口岸和航空一类口岸各1个,铁路二类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运在郑州可联检封关,直达国外,开通了郑州--香港直达集装箱专列。郑州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郑州位居全国中原经济区,是沟通、促进全国各经济区交流、联合的中枢之地。 国道107、310在郑州交汇形成全国公路主枢纽之一 全国运量最大、线路最长的郑州汽车站实施公路、海洋联合外运的郑州公路港郑州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京广、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汇,周围还有京九、焦柳、月石、平阜线通过,形成三纵三横干线框架。 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 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站郑州车站是全国三大客运站之一,可直达25个省、区、市 郑州新郑机场是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一类航空口岸。 2005年,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三年一大变”目标基本完成。续建、新修南三环东段、新柳路等道路14条(段),西三环—化工路立交已建成通车,北三环—文化路立交等工程进展顺利,改造支路背街小巷121条,对全市红线宽20米以上的道路全部进行了整治。新开、优化公交线路55条,新购运营车辆303台,新增供水管道160公里,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49.7公里,市区新建公厕102座。全年新增绿地700余万平方米,新建公园8个、游园42个。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10万吨工程建成投入运行,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场主要填埋场建成投入使用。绕城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四城联创”成效明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胜利完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已通过技术考核,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大多数考核指标已达标

这一篇是郑州经济危机调研团在调研后的报告,别全都照抄啊,里头的数据对我肯定有用, 郑州经济危机调研组调查成果展示 根据小组为期七天的调查走访,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成果展示: 一.汽车行业 对于汽车市场的调研,过程在前文已经详细提到.我们采用的是采访与问卷的方式,对郑州地区五家汽车销售公司进行了访问。通过谈话与问卷,我们获得了很有价值且出乎意料的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郑州地区汽车行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下: 1. 销量稳中上升 接受访问的五家销售公司都向我们表明,09年上半年正是汽车销售的暖季,业内人士对汽车市场的整体走势很乐观。在经历08年的经济严寒之后,09年上半年郑州地区汽车市场呈现出“暖春”,除个别车型外(例如一些进口高端车),大部分汽车的销售量都有所增长,尤其是国产中低端车型,郑州日产、奇瑞两家销售公司对此持肯定态度。五家销售公司透露出的信息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市场的信心。 2. 单价有所下降 09年上半年以来,随着消费需求的回升,汽车价格相应下降,这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无关系,由于购置税调整,使得生产成本相应下降,1.6L以下排量的汽车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同时,由于政府对于下乡汽车的补贴,这类车型受益较大。但是高端车市场却基本保持平稳,有些大排量的汽车受税率上调的的影响价格不降反升,但汽车市场整体价格形势是下降的。 3. 利润状况平稳 五家汽车销售公司反映,将经济危机后的通胀因素以及税率因素考虑在内的话,他们这半年来的利润状况平稳,虽然整体来说单价下降,但是相应的销量的增加也很明显,再加上政府相关方面的补贴,09年上半年情况还算不错,他们对未来半年的汽车市场充满信心。 上边的三点是综合五家公司的反映所做出的总结,由于是业内人士所作的评论,可信度应该不会很低。谨慎起见,我们又分别请接待我们的几家公司的业内人士填写了问卷,希望在从问卷调查结果中获取一些信息,下面对问卷调查结果作出描述。第一个问题问及金融危机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五家公司之中,三家公司认为影响一般,两家公司认为没有,这与之前谈话中的信息基本一致。第二个问题所问金融危机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情况类似于第一题,结果类似,四家公司认为一般或基本没有。第三个问题是展望性的问题,是对市场行情的看法,有四家公司认为汽车市场会持续转好,一家公司选择基本保持平稳。第四个问题问及金融危机对消费倾向的影响,省油与汽车使用价值被销售人员视为关键因素。第五题问到了对于宣传广告的看法,除一家公司选择中立,一家公司放弃外,其余三家公司选择比较同意,显然,他们对此问题比较审慎。第六题中涉及到油价问题,大部分公司持不太乐观的态度。对于第七题中问及的行业就业率,五家公司基本持乐观态度。第八题所问金融危机下的汽车价格,两家公司选择平稳,三家公司选择持续下降,与谈话中的情况也颇为符合。第九题的结果显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营销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在第十题问及金融危机下汽车行业的竞争力时,结果中产生了分歧,有两家公司认为下降,三家公司认为加强。整体来看,问卷的结果基本与访谈所获得的信息一致,汽车市场的确透着丝丝暖意,各种因素会在其中,至于哪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却不好回答,只能静观其变,观察市场后期状况。对此我们会继续关注。 二、房地产市场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们采取了与汽车市场调研相似的方法,选取了五个房地产楼盘进行调研,依然采取了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我们所抽取的样本类型与层次都具有代表性,可以用来反映整个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状况。通过访问与问卷的结果,近半年来郑州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基本状况有以下几点。 1. 房价有所上升 郑州地区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近半年来房价有所上升。这与09年年初以来成交量的上升有直接关系。业内人士的看法是,虽然08年房地产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大多数潜在的买房者都选择了观望,可是09年以来房价一直稳中有升,尤其是在三四月份,市场透出繁荣之兆,大有超过危机前的水平的趋势,因此08年后半年的观望群体在此时纷纷选择了买房,这又反过来带动了房价的上涨,因此房地产市场在上半年也经历了一场暖流。 2. 需求有所波动 正如前文所说,08年后半年的观望群体在09年的纷纷开动引起了需求的上涨,但是在这个群体的需求放缓之后,情况又有所改变,七八月份是房地产市场的淡季,业内人士说这时的情况比不上三四月份,但是今年的淡季较08年确已经是很红火了,成交量明显上升。接下来的九、十月份是房地产销售的旺季,业内人士称之为“金九银十”,受访问的五个楼盘对接下来的时期信心十足。 3. 成交量稳中有升 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三四月份的暖春,在淡季七八月份场成交量依然可喜。接受访问的五家房地产楼盘均称自己这半年来的成交量较去年有很大提升,基本可以与经济危机前相匹敌。成交量的上升似乎流露着市场复苏的气息。他们称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从去年的阴影里反过身来,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也必将越来越好。这种状况确实出乎意料,但是受访问的楼盘相关人员在向我们介绍楼盘状况时,纷纷指出楼盘已经售出很大的一部分,新规划楼盘在开盘前也已经有人提前预定。 4. 问题依然存在 在问及现在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时,接受访问的业内人士都发表了一些看法。郑州地区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但是高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能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很多人依然处在买不起房的状态,而另一端高端楼盘却一片火热,但买房者多为城市上层阶级,其中外地富商和高级公务员占了很大一部分。高端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却跟不上,阶层的分化在房地产市场中十分严重。接受访问的五家房地产楼盘中有两家的档位很高,房价处于8000元以上。业内人士也称,对于一般老百姓,现在郑州与周边热火朝天建设的楼盘大都是买不起的,即使付得了首付,月供也是一大问题。其他的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总之,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在短期之内无法解决。但是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确是事实。 三、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的调研难度很大,原因是双方面的,我们自身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其一,另一方面,证券公司所反映的信息也很简要。我们经过多番尝试,走访了两家证券公司,获得了一些信息并与周边熟知的股民交流,却无法得出十分翔实的信息,因此只能对概况做出以下描述。 1. 阴影2008 逐渐走出 在中国股市2008年遭受重创之后,郑州地区证券市场情况在09年有所起色,证券公司咨询人员称,09年中期以来的成交量在增加,咨询人数明显增多。随着实体经济领域的暖流出现,很多人对股市的信心似乎有所回升股民的数量有所增加。 2. 股民的态度更加谨慎。 相对于07年,股民的态度更加谨慎,很多股民在选择投资股票时考虑因素增多,散户在投资时更是小心谨慎。同时选择投资基金的人数相对07年要少得多 。投资中小额投资的数量在增多,很多人选择将资金分散,便面出现全军覆没的局面。这与现在股市的不确定性休戚相关。 四、居民生活——对100位消费者的调查 这一部分采用随机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100份关于经济危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的问卷。问卷涉及居民生活的很多方面。下面就问卷统计结果对一些情况进行分析。 1. 受调查的群体: 我们采用的是在闹市区随机调查的方式,统计后发现受调查群体中从事职业比例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学生=1:4:37:8,受调查人群从事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 2. 对金融危机的了解度与对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关注度: 这是问卷的第二个与第三个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100份调查问卷中,有58%的受调查者说自己对金融危机了解一部分,选择非常关注的为13%,选择了解很少的为28%;相应的选择对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关注度很高的为20%,程度一般的为6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金融危机确实引起了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关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因此多数人选择了“了解一般”,“关注度一般”等选项。 3. 金融危机后的家庭收入与个人薪酬: 60%的问卷中这个问题的选项是不变,有14%增加,26%减少。这组数据可以与第六个问题中个人薪酬的结果对照,在问及个人薪酬的变化情况后,有22%的人选择了“大幅下降”,44%的人选择了小幅下降,31%选择没有变化,3%选择薪酬上涨。这两组数据对照后发现作为家庭收入一部分的个人薪酬,与家庭收入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我们看来,一方面受调查者自身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作用而没有作出客观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通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家庭收入没有变化,消费者却感觉自己薪酬的购买力降低了,这也就是间接的减少了收入。 4. 金融危机后总体生活水平: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只有4%的人选择了降低了许多,39%的人选择了有所降低,57%的人选择了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人感觉生活水平提高了。很明显,在选择收入水平与薪金水平的变化时,有人选择了升高或增加,但是在生活水平这里却无人感觉增加,当然大多数人认为没有什么变化,这与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5. 工作与就业: 第7个问题与第8个问题是关于工作与就业方面的,22%的人很担心自己会失业,44%的人有些担心,31%的人认为工作稳定,3%的人认为即使失业也可以及时再就业。关于自己会不会主动换工作,27%的人选择了不会换,因为世道不景气,39%的人选择了不会换,因为别的单位情况相似,还有32%的人选择要看机遇行事。由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危机后的经济状况不好,很多人担心自己失业的同时对换工作没有太大信心。 6. 关于投资: 在被问及最近是否会考虑投资的时候,65%的人选择了不考虑,其中有27%原因在于之前吃过亏,39%是因为对市场没有信心, 32%的人认为现在正是投资的好机会。这种情况在意料之内,比较审慎的人群占很大一部分,但同时不乏有敢于在危机中投资的人在。 7. 关于消费开支: 在问及是否会再有条件的情况下超前消费时,50%的人选择了不会,另外半壁江山被选择会的人群所占据,这其中选择不会的有14%是因为感觉压力太大,36%是因为从不这样做;选择会的人群中,5%的人选择了会有所控制,45%的人选择了会按照以往的习惯。相对应,在被问及是否节俭开支时,59%选择了有,41%选择了没有。节俭开支的人群中,选择减少娱乐活动或取消旅游计划的居多。 8. 关于消费品牌: 这个题目意在调查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后对消费品牌的态度,接近于40%的人选择了更实用的品牌,接近35%的人选择了价格实惠的品牌,10%左右的人选择了促销中的品牌。具备这三种特点的品牌,在受调查者中更受欢迎。 9 .关于个人资产的形式: 个人资产的形式,受调查的人群中,46%为银行存款,23%为股票,31%为其他形式。银行存款占到最大的比例在意料之中,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只是股票与其他资产形式占到了54%。可见在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受调查者人群中,银行存款已经不再是绝对性优势的金融资产形式了。 10. 对于金融危机的态度: 最后两个问题是关于看法态度的问题,49%对大学生在金融危机后的就业形势比较审慎,29%比较悲观,17%比较乐观,5%十分乐观。这组数据很明显的显示出,居民对于经济危机后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当然,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可能依然很多人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很悲观,这是旧疾,只是在金融危机后更加明显罢了。最后一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对比鲜明,这个问题问及对中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信心,41%选择了不好说,38%选择了有信心,16%选择了非常有信心,5%对此没有信心。这种状况表明,在一般人对经济的未来看好的同时,也有接近半数的人依然对未来经济形势态度不明朗。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

我这儿有,给个邮箱发给你

本课题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战略的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分析,对照中国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通过对我国针对不同时期采取的平衡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以及中国地区范围和省域、市域范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以科学的论证,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本课题共分四个子课题: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史回顾;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及现状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思路及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区域经济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目前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的中国尤为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区域经济的产业组织;二是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包括多工厂企业区位选择与跨区域产业重组与改造,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区域内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都将有效地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东西部产业布局不协调,资源空间配置,尤其是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布局,都严重影响了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和经济整体健康发展,本课题就是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将协调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山东省的综合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产业协调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试图将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山东省的综合竞争力之间建立起产业协作和资源配置(尤其是人才资源)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并形成区域经济联盟,制定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本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本课题建立的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使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可视性和前瞻性,由此探索出一条软科学与硬技术有机结合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行趋势预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提出区域经济差异宏观调控的对策;进行区域经济差异预警机制研究,并初步建立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为山东省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实质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控制目标,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共同富裕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愿望。本文针对当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税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提出具体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财税机制的优化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

充分利用区域天然优势,改革优化财税机制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快速发展与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区域优势存在差异是区域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调的基础性原因。而财税制度作为外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区域优势不明显地区产生有效的弥补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根据对欧美等发达地区相关资料的调查,发现创新与优化财税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方式。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有关财税机制的问题解析

1.1财税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财税分配机制涉及范围广阔,主要包括财税收入在地方政府、经济圈与中央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大量税收项目中,主要支柱性税收占比近90%,这些支柱性税收也就是较为常见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营业税三个方面,其余非税收财政收入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我国财税分配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区域产业税成果微弱。对2015年三种产业的税收供给量展开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为54.81%,第二产业税收贡献了为43.94%,第一产业则为1.22%,产业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收入的关键内容,具有极为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有些地区过于依赖非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来源,这将对税收宏观调控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征税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

1.2财税权限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财税权限机制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支配、财税政策拟定发布、财税执行管理等权限。将地方和中央财政支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依照固定比例将财政支出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地方主导型、中央主导型以及地方责任型。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23种财政支出项目当中,用于国防军事、国际外交、燃油物资储备等工程的财政支出占比,中央主导型财支的一半以上;用于公共设施、安全、设备运营等17种项目的财政支出占比地方主导型财支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地方财政支出支配权相对更大,但也同时肩负着更多的公共事业责任。这种财税权限机制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主要问题体现在地方财政权限和公共事业责任匹配度不足。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比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7的局面,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逐渐上升至55%。2006年以前,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同样是3:7,2013年到2016年地方财政支出一度超过80%,大幅高于总财政收入。当今,地方事权与中央事权在法律层面并没有具体界限,通过二者财政支出比例可知,中央将大量支出任务交付于地方,例如上述23种财政支出项目中,就有2种为地方责任型、17种为地方主导型。地方政府肩负大量本应由中央承担的教育、交通、农林、国土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引发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公共事权偏移错位现象,使地方经济发展陷入窘境。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策略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必须对相关财税机制、政策加以优化和完善,放宽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财税管理权利,为其供应接二连三的优惠措施,进而从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形成促进作用,提升公共事业和人民生活均衡水准,不断减小东北、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进而良好完成协调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2]。

2.1优化财税分配

优化财税分配机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共享税比例。在我国营改增战略事业的驱使下,地方政府能够在短时间保有地方财政实力,但就长远角度来讲,仍然不够完善。因此,应在完全取消营业税以后,重新构建增值税具体分享占有比例,使地方政府分配比例达到40%。同时,为加速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经济进步,提高对此类地区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应对偏远山区、产业优势严重欠缺、资源干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欠发达或困难地区进一步增加五到十个百分点的分成。此外,还应逐渐取消城建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项目以企业、行业为基础进行税收分享的现行方式,应给予省级以下立法部门或地方政府自行规定增值税划分规则的权利。

第二,优化或重塑地方税收系统。国家应尽快推出资源税整改措施,例如将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归纳为征税体系,以从量定额、从价定率的角度实现从价计税,从根本上提高自然资源负税能力。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资源城市应依照具体情况实施减免赋税的政策;优化个人所得税,根据具体行业和普适性计税方法,拓展综合所得税内容;深化房地产税收项目改革优化,使传统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合二为一,由地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税率。

2.2改革财税权限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现行财税实施全方位改革。一方面,将地方和中央之间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具体划分,让其界限清晰。例如,中央应负责九年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事业,负责国家安全、外交、消防、警察等安全类事业支出,而地方政府应负责地方区域内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公共环境建设等事业的支出,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大型交通运输事业,水利、电网建设等大型工程建设事业设定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支出,并根据我国目前国情,明确比例;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中央占有、支配财政的权利相对较大,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适度放宽该区域政府的财权。例如,以科学、客观、合理的形式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确定权、解释权、减免权等。

在分税制度背景下,地方和中央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独立税收,应给予地方政府关于固定税收的管理权限,并且该权限必须以独立自主的模式存在,将非全国性征收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交予地方,在中央制定全国性征收的个人房产税、资源税等地方主要税收法律的同时,给予地方适当的减免权和细微调整权,进而为地方财政实力增加和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3]。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对财税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合理完善。例如,明确协调发展标准,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省级、地方政府相互配合的绩效评价规则。其中,财税评价的主体机构应包括审计部门、立法部门、税务机关以及财政机构等,将责权制度应用于财税评价工作上,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制约合理的新局面,扩大评价的内容范围,将财政分配的整体过程全部划分到评价体系当中,加大力度对税收管理、财政收入等工作的绩效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科学、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制度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现行财税机制而言,在制度、权限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中央和地方应立足于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我国财政机制,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马万里.中国式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导向型特征分析-兼论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体制约束[J].社会科学,2014(09):32-42.

[2]徐丽媛,王胜伟.借鉴“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创新生态补偿财税责任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兰州学刊,2014(08):136-142.

[3]陈厚义.后发地区财税制度改革的特征问题、动力体系与应对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5):3-9.

广州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明清粤商的崛起粤商崛起于明清时期,并形成中国一大商帮,绝不是偶然的,它与广东的人文地理环境,发达的商品性农业,手工业,人多田少的矛盾,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朝廷的海禁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人的活跃与否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商业环境、商品意识、市场背景,也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社会生产的状况、当地的自然条件等等因素。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崛起亦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制约。明朝中后期,上述因素就形成了一个明显有利于商人发展与活跃的趋向,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明清粤商的崛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三山六水一分田广东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地区很少,总体情况就是人多地少。明清时期,由于人多与田少的矛盾成为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严重社会问题。广东就有不少人想法设法另觅生计。他们或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者实施新的耕作方式,采用“基塘”养蚕养鱼;还有一些人则转而从事手工业生产,专门进行商品经营;还有一些人则弃农经商。因此,人多田少的矛盾便成为广东商人崛起于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便利广东三面环海,境内河网密布,无论是通向海外、还是内地,交通都非常便利。广东南临南海,地当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和澳洲之间海上航路的要冲,是世界上海洋航运繁忙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纽带。交通的便利为广东商人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商品性农业的普遍发展明清时期,广东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商品性农业异军突起。桑基鱼塘,种桑养鱼,一地二用,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甘蔗、水果、茶叶、花类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明清广东部分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还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广东商人的崛起。广货远运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的手工业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全国手工业发达地区之一。其门类众多、花色品种齐全、技术精巧,都是空前的。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兴盛和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广东产品迅速崛起,数量多,质量好,走上国内国际贸易舞台,并随之形成“广货”的概念。广东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自然要求广大的销售市场,促使的广东的商业繁荣,商人活跃,商业资本发达。西人东来明清时期,特别是16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纷纷东来进行掠夺性贸易,并进行殖民扩张。1573年,葡萄牙人强租澳门,垄断了澳门的对外贸易,控制了澳门的东西方国际贸易。随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接踵而至。清政府采取了“海禁”政策,这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广东商人寻求海外贸易有很大影响。由此形成大量的海商,这就是明清史籍的所谓“海盗”。随着海商联合,广东商人在明朝嘉靖以后才真正崛起,而首先形成的是海商商帮集团。到粤海一口通商之后,广东海商的力量更是随着广州的独口贸易的高度发展而日益壮大。专业市场的兴起由于广东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专卖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随着专门化的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而出现,并随之扩大而增加。不分季节,四时都有货源的,如牛、猪、布等专业交易场所,称之为圩;有定期收获的农产品,如水果、花生等专业交易场所,称之为市。专业圩市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农业的商业化,也满足了由此而兴起的手工加工业发展的需要。专业圩市不仅适应了珠江三角洲商品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适应促进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崛起。商业传统广州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的城市。《史记·货殖列传》中广州(时称番禺)即九大都会之一还特别指出番禺是“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广州这种悠久的商业历史和商业传统,无疑对广州城乡居民有很大的耳濡目染的作用,在这种氛围下,广州以及广东居民的商品意识自然较强。这对明清时期广东商人的崛起有很大的影响。外贸垄断明清时期,中国基本实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被严格管制口贸易;第二类是本港行,专门暹罗贡舶贸易及南洋贸易;第三类是福潮行,专办福建、潮州的国内贸易。清代始终把广州视为对外联系的中心和纽带,也正由于广州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它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也促使广东商人空前的繁盛。。明代,实行朝贡贸易与贡船贸易,清代则大体上实行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政策。广州一口通商后,商船日渐增多,税课日旺,买卖频繁。由此引起广州的商行分出三类专业商行:第一类是洋货行(即十三行),专门办理对外进出。

潮商,与温商,其实是闽商分支。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对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成功关键因素以及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结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群;广州汽车;对策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而发展的,但不同国家的集群化方式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本田日产丰田先后在广州落户,广州汽车工业重新崛起,正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本文就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初步研究。

1. 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现有三大基地:东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基地、北部的花都从化基地及南部的南沙番禺基地。

东部基地主要由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园和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① 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由永和经济区、东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城东部地区等组成。该基地在“十五”期间已投入39.2亿元,“十一五”期间再投入35亿元建设。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20多家,主要有加特可、本田技研、欧姆龙、光宝电子等世界著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公司投资的企业。位于科学城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威凯检测技术研究所)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为企业提供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② 黄埔汽车产业园。

黄埔汽车产业园位于广州东部,总面积5平方公里,广汽本田第一工厂和东风本田发动机厂位于该区。广汽本田一厂年生产能力达24万辆轿车,东风本田发动机年生产能力已达36万台并将扩产至48万台。

③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紧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规划建设面积2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80多家,区内的广汽本田二厂首期已完成年生产能力12万辆轿车的建设,二期将建成24万辆轿车的年生产能力。福耀玻璃、日本电装、广汽本田(增城)SP物流中心等著名企业已落户该基地。

2.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和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组成

①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15平方公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已引进日产汽车、万宝井汽车部件、康奈可汽车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10多家汽车相关的项目,其中,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拥有年产36万辆的生产线和24万台发动机项目。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是日产在海外的第三个研发中心。到2010年,花都区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②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位于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投资总额达4.14亿美元的中日合资广汽日野汽车生产项目已在该基地落户。该项目占地1.06平方公里,以生产高档重卡、牵引车为主,计划首期形成年产重卡2万辆、轻卡3万辆的规模,于2009年中投产。同时,丰力轮胎、万墩动力、坤江汽配等1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落户从化并投入生产。

3.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和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① 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面积21.5平方公里,由A、B两区组成。A区占地20多平方公里,以广汽丰田项目为龙头,包括了广汽丰田整车及发动机、日本电装、丰铁汽车部件等项目及其配套的零部件、物流、服务企业。B区占地1.5平方公里,是高标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可以自行买地建厂,也可以采用租赁厂房的方式投资建厂,目前已有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该基地建有全国首个汽车专用码头——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面积为 42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3600辆车,形成十分通畅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海上物流通道,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汽车物流枢纽。

② 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由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和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组成。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工业区内。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基地坐落在该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投资68亿元;其中研发占地0.3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生产工厂占地1.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资38亿元。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整车工厂一期生产能力10万辆/年,二期生产能力20万辆/年;发动机工厂一期生产能力10万台/年,二期能力25万台/年;首款产品为安全、环保、节能的三厢中高级轿车,将于2010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基地以汽车工程研究院为核心,承担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研发任务,为自主品牌生产基地提供整车、发动机和变速器系列产品,发展与国际同步的产业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增强广州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位于番禺南部,规划面积1.77平方公里。番禺汽车产业基地拥有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番禺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等近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4.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经济和工业基础。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轿车消费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1 / 4,这是广州发展汽车工业、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市场基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形成产业集群对工业基础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广州拥有全国40 个工业门类中的37 个,是华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拥有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较强。宽松和发达的经济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广州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汽车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

在经营方式上,在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要求,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广州通过整车工业吸引和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零部件产业发展托起广州整车工业壮大的产业链投资方式形成了广州汽车整车与零配件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产品结构上,广州的汽车产品结构逐步改善,形成了包括高、中、低档轿车,大中型客车,轻型卡车,各种改装车及相关配套零部件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结构的扩大促进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5.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广州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汽车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还处于集群的初级阶段。广州汽车产业更多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少。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汽车厂家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实行内部配套,使得整个交易处于集团内部,企业得不到集群带来的外部效益以及知识共享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

2.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分散,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我国汽车企业无论大小还是合资与否都各自拥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使得汽车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非常高,专业化程度低。广州汽车工业也有类似情况。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体系是不经济的,不仅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也制约着汽车零部件业本身的发展。此外,在一个广州市同时并存多个汽车产业基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3.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一个产业不能单独形成竞争力,还必须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而汽车工业又是关联度极高的制造业,不仅涉及到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机械电子等部门,而且其产业链延伸到道路交通、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一方面,汽车工业的发展会带动这些相关产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州汽车相关产业如电子技术和服务贸易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工业日益精益发展的需要。

4.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偏小。虽然广州市汽车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快, 汽车工业产值排在全国前列, 但与上海和长春还有较大差距。目前, 广州市规模最大的汽车厂家是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 但规模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在核心技术、产能、市场覆盖面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扩展。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600字论文

保护环境 小小绿叶,大大世界。保护环境,还地球一片纯净的绿色。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的不象样了。水渐渐少了,好多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难道不是么?海洋生态破坏,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甚至发生海啸,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等等 还有破坏环境使其后果也有很多,沙漠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但是最直接的是影响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生物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砍伐树木、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些情况都来自“厄尔尼诺现象”。这些现象不断地暗示我们:拯救地球吧!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 首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提出一下建议: 1 使用布袋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3 倡步行,骑单车 4 一水多用 5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6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 7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宏观调控。 做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在这个社会,应该有一份职责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自己在随便更改吧,望采纳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坦言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大课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谙其理,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提几点看法。 (一)继续弘扬敢想、敢做、敢为的广东精神,下决心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珠三角未来要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试先行区,其中,开放、创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至关重要。据悉,面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进的“双转移”工程,引起不少舆论,来自企业界的反对之声不少。究其原因,少数利益集团担心既得利益外溢是关键。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关方面需要审时度势,综合权衡,积极发扬广东的敢闯敢试的文化力量,当机立断,力排众阻,坚决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决策。某种意义上,犹豫不决、让步妥协、过分关注内耗型平衡,就是贻误发展机遇。 (二)改革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扫清障碍。诚然,在一些官员、一些企业主眼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性理解并不明晰,很多时候, “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率”,而对于“发展”的要义——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共生,全体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创业和人居环境优美,对人的需求满足度不断提高,社会福祉整体提升则置之不理。由于GDP主导全过程,“一切为了GDP”、“增长就是硬道理”、“组装、粗加工舍不得丢弃”、“石化项目大量上马,环境问题靠边站”、“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看表子,不看里子”的行为屡见不鲜,变脸行径更是层出不穷。故而,笔者建议对“增长与发展”、“科学发展”、“GDP主导发展观”等重要概念及内涵要进行科学深入研究,在全社会形成大讨论,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毋庸讳言,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三)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硬要素推动转向软要素。长期以来,土地、廉价劳动力、水、电、媒、气等主导广东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主导广东经济发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创新、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研发等对经济的贡献较小。未来广东的发展,一定要在上述软要素上面下功夫,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研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形成企业创新文化体系和区域创新网络。 (四)内需要扩大,出口也要巩固。由于中国庞大的农村及内地中小城市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扩大内需”成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力推之举,这对于启动广大农村市场、推进内需型城市化进程、扩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方式、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扩大内需”绝不排斥“外贸经济”,尤其对于出口量巨大的广东而言。广东具有发展外贸经济所需的优越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底蕴,担负着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可贸然因为扩大内需而削弱外贸经济。唯有通过改善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学习领会国际竞争规则、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才能进一步提升广东作为对外开放大省的地位。 (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城乡关系等一系列要素的综合性问题。系统论视角看,系统各组分相互关联,某一组分变化必然引致系统内其它元素变化。从地域层次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只是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城市边缘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都面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从职能部门看,从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甚至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都需要转变,如公务员需要提高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民众需要更“低碳”的生活方式。从经济发展逻辑看,任何经济发展都需要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研等于一体的支撑体系,缺一不可,如面对金融危机,从再就业培训、临时安置、心理疏导等都不可或缺。 (六)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香港的支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加快”?我的理解,应利用外溢效应,积极学习世界各地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吸收和借鉴。当务之急,广东应充分利用身处毗邻的香港的优势,以求真务实、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去取经。虽然广东经济总量早已超过香港,但两者在经济、社会、文化面向上的长期互动形成的唇齿关系亘古不变,广东未来的发展仍然要依托香港。虽然在某些合作意向上基于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发展阶段和看问题的不同立场与视角,粤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隐忧,但总体看,粤港一体化、世界级的粤港大都会区是大势所趋。香港的管理、人才、培训、市场意识、政府廉洁度等都是广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自己结合这个修改下

我是学经济学的 六月就毕业了 这是我大一的时候写的 估计有用 望采纳 还有几个案例需要再发给你。 生活中的经济学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比如说这些例子: 1、扣狂潮里的秘密如今,商品打折已成为一种“商业风气”,正在整个商业系统中迅速的蔓延开来,许多商店也把打折当做是招揽顾客的一种手段之一。无论大街小巷,你总会看到商店的门口贴着“大甩卖”、“跳楼价”、“大放血”等字样。而且,商店还贴着“恕不讲价”的牌子。而且在商场里,“买一送一”、“买二送一”等广告也随处可见。总之,整个的打折气氛,让人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充满了“便宜”的世界里,似乎只要你稍稍打开口袋,就能够把无穷的“便宜”带回家。但是,面对如此疯狂的折扣潮流,我们都应该清楚地对待,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吃了大亏。谁都知道,商家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而如果他们真的“大放血”,而且是整天整月地放血,那么有那个商家的体魄如此“健壮”呢?虽然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一些商品,由于建筑拆迁、生意转行、急需资金、商品换季价格确实比原来要低了,但利用“薄利多销”的手段进行促销的商家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那些“回报新老客户”之类的店庆,这样的目的更是明显,他们是假借打折之名招揽顾客,赚取高额利润的。让我们来看看商家打折的秘密。我们知道,一定数量的产品,不管是生产一万件还是只生产一百件,有些投资是必须的,比如厂房和机器设备。而且,这些投资在短期内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把这种短期内在数量上不能改变的投资成本称为“不变资本”。而另一些投入如劳动力,如果你还想生产一万件,就要多用几个工人,如果只想生产一百件那就少用几个工人,这是随时可以改变数量的投资,称为“可变资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就是生产商品所需的总成本。如果把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把生产这些产品所耗用的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平均的分摊到每一件产品上,我们就可以大概知道每一件产品中包含了多少的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于是得到了“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不变成本”的概念,两者之和又可以称为“平均总成本”。而如果我们把厂家卖商品的价格看做是他从每一件商品中获得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价格和以上几个方面的平均成本的大小关系,来判断厂商愿意生产商品的最高数量和愿意卖商品的最低价格。实际上,商店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如此打折销售,商场里只有部分的商品如此打折,不仅是部分打折而且是轮流打折------今天是日用品打折,明天是调料打折,这周是烟酒打折,下周是食品打折。而其他商品与别的超市的价格是没有区别的。先说消费者,那些知道打折商品又欲购买之的消费者显然愿意前去购买。但去超市要花车费和时间的。既然去了,既然花了车费和时间,理性的选择哪里能只购买打折商品呢?一般总是要购买一些别的商品,那些不知道打折商品的人又当怎样呢?虽然不知道具体打折的是些什么商品又不比别处的超市贵,为何不奔着打折的商品去呢? 再说厂家吧,商店的打折虽然使得商品的平均单价降低了,但由于打折吸引了消费者,提高了销售量,总利润一定不减反增。为了吸引那部分即使知道打折也不购买打折商品的消费者,最大限度的增加销售量,商店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事先知道具体打折的商品,他是要让一部分人知道,又让一部分人不知道。其实,正像前边所说的由于各种特殊原因,商场被迫降价出售商品,价格往往比实际造价还低,那么,消费者就会获得比较实在的优惠。但是,在一般紧急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是很少见的。因为,在平时,商品出卖的价格都比实际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在比较紧急的时候只要把价格下调,调到可变成本以上一点点,从消费预期来说就已经十分满足了,商品就很容易卖出去,而且会比原来的销售量更大,这才是最常见的打折现象,许多商场就是用这种手段吸引消费者,以获得“薄利多销”的效果。看起来他是在“放血”,但是虽然在单件商品上的利润少了,但是卖出去的商品数量增多了,所以只要打折程度合理完全可以在打折的情况下,获得比原来还多的销售收入。因此,对于各个商场疯狂的打折热潮,我们应该清醒的对待!

广州会展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 当前地方特色会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会展质量有待提高、会展产业区域结构发展失衡等,尤其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探究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特色的会展行业发展,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计划、提高展会的质量水平,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特色会展展业,以渝东北地区会展产业、合肥市会展产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地域制约会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和政府严格管控会展政策三方面的战略与对策,突出地方会展产业特色,提高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会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展品牌;路径优化;

2021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各省级地区纷纷加快大力投入建设会展场馆,制定切合实际有意义的会展主题,加大对会展及相关产业的投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场所,促进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拉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的政策实施等,会展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场馆的数量虽然增多,但是场馆面积小、会展质量不高,且会展区域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和不协调;区域性中高端人才不多,缺乏创新创业科技能力;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不善于抓住时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展,在树立会展品牌方面仍需提升改进。诚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根据地区区域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案例,构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十分有意义,并提出提高中高端人才培养、提高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等会展发展战略与对策。

1、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会展经济以及会展经济对地方地区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发展作出相关的研究。李毅超(2005)认为会展场馆作为会展经济的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善多功能的配套设施为支撑点,通过各种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吸引大量参展商和观众,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刺激城市发展[1]。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赵驹(2008)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重庆市会展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提出可以通过物流体系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快重庆市与国际接轨的进程[2]。叶彬(2017)通过分析渝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失、市场化明显欠缺等挑战,提出了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措施[3]。胡亚涛(2013)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各关联产业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从会展基础设施、会展品牌、会展项目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在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经济发展吸引力与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等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途径基础上再提出结合产业集群、增长极等相关理论为重庆市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对策[4]。综上所述,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略有研究,分析会展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可改进的战略与对策。但在地方性区域性上的研究还有欠缺,目前就我国来说,区域结构不均衡,不同地方的特色产业研究凸显还不明显,但不同地区又具有相对新颖的特色,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2、地方区域阻碍特色会展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分布不均衡且相对落后

伴随进入高质量、高经济发展的21世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据2020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许多工作者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但对于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企业数目持续增加,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加剧了地方性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中高端人才需求TOP20城市来看,上海、北京位居前两位,新增高端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11.96%、11.71%[5]。重庆市人才培养相对落后,一些会展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完全脱离市场,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清晰,培养技能欠缺专业性与细化性,甚至以偏概全。

2.2会展经济意识薄弱,品牌性不高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以及文化差异、思想开放程度等不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然而会展行业又是近年来刚起步的新兴产业,许多企业和民众对会展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善于利用会展获取信息、抓住时机、推销商品、展现形象、促进稳定长期合作,这不仅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会展产业的相关发展。另外民众对会展产业的经济意识也较低、参与度低,且会展的举办主题相对复杂混乱,偏离了举办会展的真正意义。据调查,合肥市曾举办过一些销售类型的展会,虽然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实际上忽略了发展会展产业的实际意义。会展经济拉动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发展举办展会,呈现出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的提高。“中国合肥苗木花卉展”“中国国际微商大会”等体现合肥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相对比于青岛的“啤酒节”、厦门的“台交会”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仍有较大的差距[6]。

2.3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轻视会展产业的发展

成功的会展行业不仅依靠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地理自然条件充裕、交通便利与发达,对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会展业为例,海口市是海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地势平缓、气候温暖宜人,是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发展会展行业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据2019年海南省会展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海口市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的会展行业中,还存在不少因政府轻视政策审查的相关问题:会展的举办缺乏明确的目标,组织管理模式混乱且落后;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举办的门槛过低,会展呈现效果差,市场上过多展会鱼目混珠,甚至造成“泡沫”现象;会展主题偏离实际意义,混乱复杂;展览场所展馆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面积小,场馆服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相关政策有关,导致市场上的展商随性发展举办展会,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3、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3.1提高对中高端会展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部分地区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参考河北雄安新区发布的《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方案》,其中出台多项措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引进高层次新人才。新区提出在2021年全面启动“雄才计划”一揽子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相关产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致力打造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不断壮大地区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创新聚集地;第二,政府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补贴、物质奖励、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使地区人才引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各个地区均可搭建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对各个实验室、各个项目健全完善人才“一键式、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制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优质高效服务。引进先进的功能设施,探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住高层次人才[7]。

3.2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

加强会展经济意识,不仅要加强企业商家对会展运营的经济意识,还要加强普通市民对会展参与度的意识。企业商家应该灵活运用会展信息,巧妙抓住市场的机会,积极推销商品,展现良好的形象。对会展行业要进行深入清晰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展会的举办树立明确的主题目标,在展馆中引进多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场馆的服务体系,做到呈现会展效果最大化原则。这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当然仅加强企业商家的会展经济意识也是徒劳无功的,还需要加强普通百姓对会展行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达到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的意识。市民要在深层面理解认识会展经济,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盲目跟风参加会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有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展会参加。加强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有效选择,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政府在策划展业发展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实力、地域发展,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会展策划书,结合当地的优势,创建自己独特新颖的会展品牌。品牌展会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要在参展商数量、服务质量、参展效果等方面逐步积累,稳步增长。

3.3政府严格管理会展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地方特点产业的发展,拉动助力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成功的会展行业,需要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意识,使低、中端人才向高端人才发展;企业商家要树立品牌会展,呈现会展举办效果的最大化,普通市民要结合自身需求提高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等,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严格管控,严格要求每一条制度的施行。针对市场上展馆面积小、主题混乱、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鱼目混珠的会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地区政府应当在深入理解发展会展业所需要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数量、盲目发展的局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并提高一系列展会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制度,以达到提高展会质量的效果。当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展会的质量标准,展会的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促进展会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突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李毅超.廊坊市会展经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赵驹,胡亚涛.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会展业效应-以重庆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2(12):73-79.

[3]叶彬.渝东北地区特色会展业发展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7,04(04):78-83.

[4]胡亚涛.重庆市会展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5]张扣,蒋晓阳,胡书凝,陈国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及提升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11):16-18.

[6]侯祝松.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7]陈国庆,方子强,古月,华艺嘉.创新驱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08):10-12.

[会展资料]会展商圈:广州地产新动向成熟的会展业的确为区域性的房地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商务投资空间。流花路老广交会馆带动的酒店业和商场消费以及大型的写字楼等商业地产业,而新建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吸引的将是商业与住宅双重兼备的大型房地产业。在以会展中心为核心的1公里核心区域内,已有五星级酒店,国际配货中心及高档的商务中心项目进驻。而周边辐射区域也因此“乌鸡变凤凰”身价倍增。如今,以会展为中心的商务区域以及辐射区正在逐步成形。据合富辉煌广州公司副总经理郑文伟介绍,其中介公司所代理的两个楼盘会展新城和雅郡花园位于赤岗和新洲,现在楼价的均价都升到了6000元左右/平方米,以前是广州客多,自住客多;自从会展中心开业,地铁通了之后,投资客多了,而且买家也不局限于广州人。目前紧靠会展中心的一个小区珠江大家庭花园,其楼盘价格均升价1000多元,放租公寓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租完。而有些外企在广州只租不买的状况改变了,不少外企都在该区市场中寻求好的物业,希望有长期合作投资的项目。会展商务圈:“圈中之圈”如果把会展商务圈放在整个广州城中而言,它是城市中轴线商务圈的圈中之圈。这为商务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大环境。10多年来,广州市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新型城市中心商务圈。它是由天河北商务圈、珠江新城商务圈和琶洲商务圈整合而成的,而近年逐渐大热并因其处于城市准中心位置而广受各界关注的珠江新城,正是这个商务圈的核心部分。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4平方公里,北接黄埔大道,南达珠江北岸,西临广州大道中,东抵华南快速干线。核心地区约1平方公里,商务办公用地总面积约750万平方米。珠江新城与天河商贸区(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组成了广州最大的CBD(CentralBusinessDistirc,中心商贸区)。它的功能非常明显,地产以写字楼为主,大型购物中心为辅,兼有居住。琶洲从功能和区域上则可看成珠江新城CBD的延续,以会展博览,信息交流为主导,但它似乎多了些休闲气,“海上敦煌”的起点以及绿绿葱葱的万亩果园,将成就此处的生态旅游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因此有个新的洋名为RBD(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业区)。广州在珠三角的定位是制造业并以服务中心。从2004广州第三产业的比例来看,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和批发市场。如果以华南区域经济中心或者商务中心的标准来衡量,近年来广州新型服务业、国际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潜力也很大。这为商务圈的提供了很好商业前景。从有关行家的角度来看,当广州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会进入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这样,在未来几年,广州可能会出现一个产业转型期,金融、贸易、物流行业将成主流产业,而甲级写字楼的需求,亦随之增加;其次,3年后,也就是广州结束了加入世贸的过渡期,广州将会成为大型外企继北京北京之后,扩展的首选城市。会展商务圈,毫无疑问,将成为外企业扩展的首选热区。会展商务圈:期待成熟但就目前发展而言,说广州会展商务圈成熟还为时过早。方志华认为,以流花路广交会馆为中心的商务区实际上发展空间已相当有限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虽然它已具备开阔的地理优势及地铁交通配套,但作为会展商业圈的核心,其硬件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更完善的交通条件,更多的酒店娱乐餐饮设施,需要一些副商务中心作为它的补充和完善。现在从市区到琶洲有六七条公交线和地铁,没有一家酒店,许多展家抱怨找不到酒店和餐厅,而要每天劳累奔波于市区与展馆之间。核心区域内的可租公寓,早已被少数外地展商长期租下。同时,它还欠一些软件。有些开发商则认为会展商务圈还欠缺有效的开发速度、服务配套以及理性规划。相比起成都和北京而言,对于“会展商务圈”的综合长远发展,政府还没有相关的完备思路和规划,而仍是处于一种自主开发和自然形成的局面。目前会展业对房地业并没有起到爆发性的带动效果,但这也许是短期的,暂时的。会展商务圈的发展一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会展本身只是一契机和由头,它的相关配套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链接中国成熟的会展商圈———成都会展商圈据了解,全国许多地市都有会展中心。但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以会展为中心的商务圈是“成都会展商务圈”。它是中国西部首个大型的由当地政府规划建设的现代商务圈。这个商务圈以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为中轴,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30余亩的大型的商务区。据了解,这个商务区主要由五大板块组成:1.商业综合区———大型商场、商业楼、办公楼;2.会议展览区———原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和扩建展览馆组成;3.商务办公区———商务、办公、商场、餐饮娱乐和专卖店;4.商务住宅区———公寓、住宅、学校;5.市政配套区———商务楼、地下停车场、绿化广场等等。这个商务圈的特点是“以土地开发及市政建设为基础,以投资环境改善和政策导向为手段,通过市场运作把会展商务区建设成西部最具特色的会展活动区和成都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配以道路、交通、供电、供水、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的一个现代综合型商务圈。整理/周方■记者观察:成熟的会展业成了房地产的“托”万众瞩目的广州秋交会明日即将开幕。近几年来,由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使用,广州会展业势头比以往更甚。而从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史来看,它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柱行业。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流花路广交会馆,多年来每到交易会期间,即是宾客云集,酒店涨价,还找不到房间;机票上浮,还要托人订票;餐馆满座,歌厅酒吧更是夜夜笙歌,好不热闹。瑞地咨询总裁方志华评价说:“广州的会展业已相当成熟,它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酒店,娱乐及交通,但其中最大项、最具潜力的恐怕还是商业地产业。”会展业对商业地产的影响与其他项目不同。由于它的时效性,它带来的是“短期收益”。如在交易会期间,平时门可罗雀的房屋可能供不应求;但它却是一个能带来巨大收益的行业,如平时月租为1500元左右的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有可能增价数倍不止。所以,有此业主就喜欢在展馆附近买楼或租铺,想的就是这个“甜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