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科技发展对农业的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

科技发展对农业的作用论文

1、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

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尤其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科学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更加具有智能技术,可有效提高劳作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或通过科技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如畜牧饲养业中,特别是养鸡业已进入工厂化连续生产的阶段,自动控制小气候的密闭鸡舍是畜牧机械的新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养殖业的规模化。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可以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4、高科技灌溉设备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正在广泛使用,如自动化喷灌设备。

5、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科技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0.5%,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1.5%,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1.5%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各个时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篇1 浅谈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科技支撑,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服务于现代农业,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一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随着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村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中国农业技术上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早在1982年,国家就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列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以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业技术推广为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机构也逐渐增加,普遍提升了技术员的能力,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社科技术示范户为辐射点的推广体系,对农业技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建立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产业,所以着力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发展农业的重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推广方式,例如科技示范区、科技下乡活动等等,取得明显的成果,定期对农业技术实行咨询讲解与培训,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广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的是完整性,紧密衔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由于整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组成的部门主体是不连贯的,由此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联结机制。在基层没有能够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没能够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技术推广体系之中,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连贯和不完整的问题。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还需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客观上存在着政府主导的计划性和指导性的性质,并不能够做到及时跟进农业发展状况,存在着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往往农业技术的推广完成是任务性和目的性的,与农民、农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吻合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仍然不强。部分农民对于科学性的技术知识意识淡薄,忽略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数年轻的农业人口改变了自身的环境,选择非农业或他乡谋生,剩余部分的劳动力在文化科技素质方面不高,导致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应有的认识。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业创新与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套实际可行的推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的推广管理体制和多样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迅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科学性、完整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系保障。 3.1强化农民农业知识以及科技教育的专业培训 农民是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所以有关农业技术的科技教育是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适应性,只有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提高,才可使其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更新速度,理解农业向产业化改变的经营要求,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入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的模块,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的科技知识、教育知识等等。 3.2不断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在现已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把省、市级的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机构到推广体系之中,形成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强化科技力量支撑。加大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政策待遇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有科技推广能力和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市级示范社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走多元化体系建设这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实现体系的完整性。要将信息化服务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变当前主要是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优化农业资产及综合性服务方向发展。 3.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实现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有机结合,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群众之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涉农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实时关注农业的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合理合适合需地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活动,满足农民的需要。响应国家“以贡献求发展”的号召,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及时注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农业大学生产力;分析制约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尽快提出解决措施同时进行实际运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 4 结束语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依据农业发展现状提出的解决办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参考文献: [1] 郭庆海.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论纲[J],农业经济,2001(03). [2]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06). [3] 路立平.吉林省农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1(09).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3000字篇2 浅析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某地实际情况,提出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出一条具有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 开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英,徐建华,李万良.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农业展望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1.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2. 农业经济方面论文3000字 3.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新乡贤对农村发展的作用研究论文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新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为进一步凝聚乡贤力量,弘扬乡贤精神,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农村社会中的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促进发展等重要作用,现结合实际制定培育发展乡贤文化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运用本地丰厚的乡贤文化资源,着力做好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乡贤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好家园。

二、具体目标

(一)凝聚社会发展新力量。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优秀企业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等先进典型,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和引领者。培育乡贤文化,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的浓厚氛围,能够进一步发挥乡贤人士的反哺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培育精神文明新风尚。乡贤人士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对身边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培育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引领新气象。

(三)树立道德领域新标杆。乡贤文化蕴含积极的奉献精神、创业精神、感恩精神等,对于乡村道德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村道德领域的学习新标杆。

三、主要内容

(一)评乡贤

1.评选对象。籍贯属本村(社区)或现居住、就业于本村(社区)的村(居)民。

2.评选标准:

(1)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群众公认。

(2)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等,能以自身的言行和优秀品质垂范乡里,在当地民众中口碑好,认同度高。

(3)在各自行业和领域表现突出,热心公益事业,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为家乡办实事、办好事。

(4)在外经商办企业、从政、求学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反哺家乡,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人士。

3.评选方式。以院坝会、村民小组会、党员代表会等形式,充分发动村民参与,通过本人自荐、领导推荐、村民公选等方式充分挖掘身边的“新乡贤”。

(二)学乡贤

1.设置乡贤榜。各村(社),根据地理位置、人员分布情况,在中心区域显著位置设置“乡贤榜”,表现形式庄重、醒目、规范。

2.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梦想课堂、梦想沙龙、道德讲堂、身边好人微访谈、乡贤故事会、善行义举榜等群众性活动载体,学习宣传乡贤的典型事迹。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村民向乡贤学习,营造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

(三)用乡贤

1.建立乡贤库。建立乡贤人才数据库,将辖区内评选出的乡贤登记造册,初次登记表请于12月20日前交党政办,后期陆续及时更新。

2.组建乡贤团。根据乡贤自身所长成立各种乡贤团,如乡贤艺术团、乡贤劝和团、乡贤智囊团、乡贤宣讲团、乡贤创业团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用好“乡贤人”。充分利用乡贤团的'不同特长,在村(社区)化解矛盾、经济发展、文明传播、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作用,让乡贤成为基层工作的左膀右臂,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乡贤是一方的人力资源与宝贵财富,也是左右地方发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承载地方文化习俗的重要依靠力量。各村(社区)要把乡贤工作作为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基层工作加强年”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细划任务,常抓不懈。

(二)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各村(社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让乡间多些乡贤,让乡贤多回家乡。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培育乡贤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先进典型和好经验、好做法,在全镇营造人人学乡贤、颂乡贤、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有助于积极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中共黄骅市委《关于开展“弘扬‘五个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旧城镇关于弘扬乡贤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探索、总结提炼具有旧城特色的乡贤文化及其表现方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一)凝聚美丽乡村建设新力量。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优秀企业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引领者。开展弘扬乡贤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的浓厚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乡贤文化的战斗力,凝聚乡贤主体的优秀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形成人人讲奉献、思奋进的新风尚。乡贤文化成长于乡间,对身边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引领基层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三)树立道德学习新标杆。乡贤文化蕴含积极的奉献精神、创业精神、感恩精神,对于农村道德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村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学习新标杆。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评乡贤”活动。在全镇40个行政村广泛开展“评乡贤”活动,通过群众推荐、投票评选,公开表彰等,树立乡贤典范。

(二)开展“学乡贤”活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绘制文化墙、建“善行功德榜”、制作宣传片、开展学乡贤演讲等活动,在全镇掀起学习热潮。

(三)开展“做乡贤”活动。开展乡贤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机关活动,让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乡贤游子回乡建设家乡,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四、几点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弘扬乡贤文化,能够形成人人学乡贤,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新农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定要常抓不懈,狠抓落实。

二是广泛发动,精心组织。要结合我镇实际,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让乡间多些乡贤,让乡贤多回家乡。

三是加强协调,形成氛围。要确保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营造人人学乡贤、重乡贤,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

首先,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这些“生于斯、长于斯”新乡贤,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们大多具有反哺乡里、回报家乡、感恩父老乡亲的强烈意愿。 其次,没有多少家庭重担。大部分新乡贤已经没有了养家糊口、扶老携幼的生活重担,一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一门心思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去。 再次,能够较快融入乡村生活。这些新乡贤熟悉家乡一山一水、风土人情,并且儿时玩伴、父母兄弟大多也在家乡生活,许多人每年都会返乡走亲访友,与家乡保持着紧密联系,返乡后,能够快速融入乡村生活,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 最后,许多乡贤都是乡建人才。在外新乡贤大多文化层次较高、眼界开阔,或者有一技之长,从事医生、教师等职业,或者在城市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他们的技能和资源都是乡村发展所需的。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具体来说,乡贤会有八个作用: 1、参谋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2、“诊疗”作用——对乡间问题找根子开建议药方。 3、桥梁作用——疏通政府与民众关系,反映民声。 4、监督作用——监督干部,塑化民风。 5、育化作用——提高素质,培养人才。 6、宣传作用——对外宣传,扩大影响。 7、“引凤”作用——引进人才引进项目。 8、“造血”作用——综合利用各方力量谋发展上项目。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里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享受着国家给与我们的那份赠与,同时它也有很多的优惠政策,所以真的是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比以前相比,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相信大家对乡村振兴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到,我们在网上看到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建议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具体有哪些建议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比如说,搭建平台,新乡贤助力产业振兴还有就是要发挥新乡贤在民间教化中的作用,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搭建平台,新乡贤助力产业振兴

我们都知道,其实这样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对于乡村振兴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走到了县农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农村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农村都是建设的非常的好,所以当我们在网上看到关于人大代表提交的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建议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当这件事情被发布到网上,就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我们都知道其实这个它主要就是支持更多的那些人来返乡创业。从而能够引起资金回流。

2 发挥新乡贤在民间的教化作用

我们都知道,其实咱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我们所关注的就是农村的发展,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它的发展真的是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现在国家所倡导的那些振兴乡村发展战略,其实这也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也都在遵循这个规则,所以对于新乡贤这件事情而言其实我们主要就是要发挥他在民间的教化作用。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乡村振兴都是我们顾佳所倡导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我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真的是发生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应该要积极的为社会做贡献。

农业发展科技论文范文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0.5%,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1.5%,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1.5%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农业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论文 》

一、研究对象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的授课班级为同一班级,授课时间分别为同一学年的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授课的 方法 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生 学习方法 略有不同。

1.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 总结 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

(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 兴趣 爱好 、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 报告 ;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 实施方案 ,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 人际交往 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 总结报告 ,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 申请书 ,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 种植 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采用 Excel 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农林高职院校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详细数据如下。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由上图可以看出,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目前,各级各类农林高职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在不断探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建议授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创造性地探究设计学习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而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旦能够得以肯定,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习潜能则被无限激发,学生自然受益匪浅。

《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论文 》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 经验 。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

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 渠道 ,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

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 措施 。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 文化 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 教育 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收益,这也是广大农民真心期盼的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差距明显存在。新农村建设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农户之间也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也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起来。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负担,社会团体、民企组织等其他非政府来源的经费依然占较少比例。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农技推广经费短缺问题一直严重,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专项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都严重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推广体制、增加推广经费是农村政府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降低生产投资风险,提前采取规避措施降低损失,真正在生产中见到收益.

有关农业推广论文范文推荐:

1.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

2. 浅谈农业推广毕业论文范文

3. 农业推广优秀毕业生论文范文

4.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5. 农业推广创新论文范文

6. 技术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认识论文

工商业都萧条 该是发展农业的时候了 现在农村大量农田荒废、人口外流 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 人口激增是必然的 泱泱大国吃是第一 但是没人愿意发展农业 都靠进口必受他国限制 我看好农业 准备往这方面发展

1、农业产业化。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农业产业化简单地说就是农业经营的问题,目前单纯的“种的好”已经不适合农业发展新形式,应该向农业经营方面转变,这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必然趋势。

就是不但要种好庄稼,种出质量好的农产品,还研究如何如何赋予农产品一些绿色、有机或者富硒等卖点,研究如何进行加工,注册商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还要研究销售网络的问题,逐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2、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引擎。

农业信息技术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风口,农业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导航技术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应该被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将会逐渐融入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也会涉及到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方面,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原因

国家倡导搞规模经营与当初的分田到户经营并不矛盾,这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无论在生产经营上,还是与市场对接上,切实出现了一些难度。

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涉农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依笔者看来,家庭农场以经营规模适中、核算简单、运营灵活等优势,会优于其他经营形式,是比较适合当前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九亿人口,是国家的希望。今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是以农业主或者农场承包生产为主,全部是农业机械化,农村是农业工人,大部分都在小城镇里打工,农村人口都集中住在几个现代村庄里,水、电、煤气一应俱全,社会福利与城市相同。现代化的养殖场,加工厂比比皆是,人民的生活无忧无虑。

哲学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论文

哲学与人生论文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 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 1.认识自我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 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实现自我 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 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 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 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步。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丰富。自我实现意味着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的、活跃的、全神贯注的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意味着知道自己人生的取舍。正如一首诗: “上帝在你我心扉轻语, 悄悄的却又可闻的, 他告诉我们: 什么应该把握,什么应该逃避。”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最有力量的,还是尼采的那句话:“成为你自己!”。 “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则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本体现。 如何成为 “我自己”呢?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者才是完全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就是做真正的自己。 自我实现既不是我行我素、孤芳自赏,也不是刻意追求完美、所谓完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个人品质特点: 一、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自恋的人太看重自己,自狂的人不能正视自己,自满的人忽视潜在的自己,惟我独尊的人迷失了自己,自甘堕落的人抛弃了自己,自杀的人接受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倾向,我要向何处去,我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等。把自己看清楚弄明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无条件的接受属于你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够找到你的人生价值,然后再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满意请采纳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命题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活动,应当说人人都会有。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呢,就是哲学家了。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它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 与此不同,哲学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虽然说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义上,缺少一种哲学的修养,还不是冯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他作了这样的一种区别,其他学科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怎样才能够获得? 冯先生说是“觉解”。我曾经写过《哲学修养十五讲》一书,在国内算一本畅销书吧。前几天这本书的编辑给我说,最近在台湾重新出版这本书,更名为《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 在书里,我说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科学是什么感觉呢?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大家会觉得很怪,怎么会是这样呢?大家想一想,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单称命题和观察名词,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做出解释和预见。例如,我一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再一说边角关系,你就会作相关的几何题了。这就叫作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 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说,你却可能糊涂了。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问你,你如果没有桌子的观念,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一个东西把握为桌子呢?糊涂没?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地的同学都知道,台湾的同学不知听到过没有?有一首歌叫《我心中的太阳》,歌词是:“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月亮谁亮?山上的大树和山下的小树谁大?心中的恋人和身外的世界谁重要?”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怎么回答?歌曲中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我不说的时候,你很清楚;我一说的时候,你可能更糊涂了,这就需要冯先生所说的那个“觉解”。如果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极端,你今天是理想主义,明天可能是现实主义,最后可能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了,荣辱呀,祸福呀,你就不好把握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哲学的这种“觉解”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冯先生说是“境界”。他讲人生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1500,而且是原创的论文,有点难为人。一篇优秀的论文,价值是非常高的。顶多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不学哲学,人不会死。从人类的低级需求来说,这是完全成立的。2、学了哲学,人类会死的更快。从人类的高级需求来说,哲学令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也缩短了地球可以供持续使用的寿命。这两句话都有些离经叛典。却代表了一个新的思路。只要你能够反复论证,不管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你想要的结果。

前 言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后,便开始尝试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 什麼是「生命的意义」 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后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后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一个人想要活出生命意义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标去找寻一个总体计画或是总体生命蓝图,依照这个总体生命蓝图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同时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构画,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会根据宗教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具宗教意义的生命;一个注重传统的人,可能选择根据传统的计画来构画自己的生命,并活出承袭传统的生命意义;一个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构画自己的生命,过著他所认为的合理的生活;……。无论我们从事什麼样的选择、找到了什麼样的总体生命蓝图;然而依照该计画来构画生命,进一步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总体生命蓝图不是现成的罗列在眼前,任由我们随意去评比拣选,就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力的;总体的生命蓝图必须要内化为自己坚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才能影响生命的方向。 一、总体生命蓝图的内化与建构--一种永恒的追求 总体生命蓝图在内化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磨鍊:人必须经过一段不断选择、结构、解构、重构的接受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从人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我们开始会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询问「为什麼」并努力找寻解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事一种建构的谋划,至於说要到人生的那个阶段才构画冗成满则不得而知,或许可以说人终其一生都在构画一个总体而完整的生命蓝图,这是人终极的追求。这并不是说要构画完成一个最完整的总体生命蓝图,人的生命才有意义;事实上,随著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随著个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广,个人所构画出的总体生命蓝图有其广度及深度上的差异,每个阶段的完成,对个人而言都有其阶段性的意义;只不过对一个追求成为完备的人而言,永远不会停滞於现阶段的完成,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地开拓总体生命蓝图的广度与深度,个人的生命意义,才能不断地开展。总之,内化到个人心中的总体生命蓝图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开放的,一个可以不断扩展与加深的内在世界,所以人与其说是在找寻一个总体的生命蓝图,不如说是人在心中不断地调整与构画著一个较完整的总体生命蓝图,而正是因为这个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义具有了无限开展的可能性。 二、建构内在总体生命蓝图的重要性 人究竟该如何在心中建构总体的生命蓝图呢?简单地说,就是「即事而问」,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断地去扣问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问自己「为什麼如是存在」、「为什麼展现如是的生命现象」并积材地去找寻解答。在人生过程中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问「是什麼」,与问「为什麼」是两个不同的发问。「是什麼」的发问,主要意味著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结构如何?这个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这个人事物本身之所以为人事物自身的本质又是什麼的问题;而问「为什麼」的问题则并不只是想要去认识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为什麼」的发问是人们企图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进行解释与理解,企图将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纳入到他个人内在意义世界时的一种提问。接触过小孩子的读者,大概都领教过他们每事必问的工夫吧?!一连串的「为什麼」时常会问到大人们无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时会因为不耐烦而恼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问,这为什麼这样,那为什麼那样,何止十万个为什麼!孩子这一连串「为什麼」,意谓著在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正在寻求一个解释、一种答案,以便去编织一个对自我而言充满意义的世界,他必须对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脑袋中加以编码连结,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纳入到他意识中原本已经自我建构的意义网络中而得到安顿与理解,才会使孩子暂时的停止发问。若是面临到无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无法将现实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纳入原先已经构成的内在意义网络,孩子们就会又开始进行这个「为什麼」的提问过程。在询板与找寻解答的过程中,孩子不只是将获得的答案纳入一己原先构画的网络中,同时也开始去对原先建构起来的意义网络进行解-相应新的人事物,调整自己原本建构起来的意义网络,直到重构出一个可以将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纳进来的意义网络为止。这个相应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断地追问「为什麼」并找寻解答的过程,并因此而建构起来的内在意义世界,就是一个已经内化为个人世界观、人生观或人观的总体生命蓝图。 人的真实生命是在与情境的互动中展开的,相对於人的内在世界,外在世界虽然是被给与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须被人的内在理智所掌握,并稚有经过人的诠释才能被人理解。人虽然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但是人必须经过不断的与世界交往互动,并经过人不断地去向世界追问「为什麼」,从而为自己的提问找寻答案,再三琢磨确认,才能消除内心对世界的陌生感,有了这种确切的认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渐获得一种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确定自己该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细观察,或许会发现当孩子们面对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事物时,「为什麼」、「是什麼」的发问特别多,多到令大人们觉得有些聒噪了,换个角度想想,似乎这也意味著这个孩子急著重构自己内在的意义世界,因为他原本建构起来的内在意义世界,无法安置所面临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显示了孩子无法将新的人事物纳人内心意义世界时,内心引发的焦虑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动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说对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问「为什麼」的问题,并找寻解答的努力,绝不只是哲学家们无聊的思想游戏而已,基本上这种活动,是参与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图在心中构成总的生命蓝图,活出生命意义的严正活动。有意义的生命,意味著我们可以将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转化成为可理解的,并且能运用在实际生存情境中,去获得一种熟悉戊及决定行动的方向感,让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虑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构内在总体生命蓝图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断地去扣问「为什麼」并努力找寻解答的过程中建构起生命蓝图的。根本而言,找寻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们问说:「为什麼我会感到痛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提出生理学角度的解释,亦即把痛苦当作一种生理现象,并去描述痛苦的生过程;另方面我们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释,将痛苦解释成源自人本身的无名;或者也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将痛苦理解成是某种心理状态;……总之,找寻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脉络中则展现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是如何的,决定在我们将生命现象放在什麼样的脉络背景中去理解。 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乃至哲学,所有的知识都足以提供人们作为理解生命现象的背景。所以广读这些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走出狭隘的认知,而广泛的理解生命现象,从而在其中拣择、构成总体的生命蓝图。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取那一个学科领域对人的研究成果来理解生命现象,所构成的总体生命蓝图,仍只是一种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识的存在。这种思想的或是意识的生命蓝图,所能解决的不过是我们理论理性的要求,满足我们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讳言的,凡事要挝有一个合理化的解答,对人类的生存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去思索「为什麼」的问题,而各种知识性的理论模式,都是勇於尝试解答者,尽可能的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解生命现象的途径。然而人类的认识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生命对我们而言永远是个待解的谜,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知道生命「为什麼如此」,对一个明白自己认识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备的理论体系,都无法完全安顿他对生命的提问。如果他还坚持要问「为什麼」,那麼似乎要寻求其他的解答途径了。在这种状况下,诉诸传统、信仰都是可以尝试的途径,也是一般较熟悉的途径。 不过以下所要讨论的并不是传统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径,而是较为人们所忽略的另一种途径,亦即人透过身体与周围的一切保持不断的互动关联时,身体所体会和感受到的、身体化的总体生命蓝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