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sci被引次数排序

发布时间:

sci被引次数排序

EI确实不提供被引频次这个指标。

找不到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没有提供。被引频次是SCI专用的。cnki有,是它本身引用cnki系统的,与SCI、CSCI不一样,准确不高。查影响因子web of science上可以查,但可能你没权限,可以下载记录这个的xls文档,自己查。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将所有SCI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前5%是一区,前20%是二区一般SCI论文分四个区,一区都是国际顶级期刊,二区次之,

sci被引次数

google学术

sci被引用次数

他引次数只是说SCI的吗不是的还包括非SCI的引用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特别强调,是SCI的引用没有强调则其他的也行

google学术

web of science里面查询的是SCI文章的SCI文章引用次数,google scholar里面是总引用次数

sci被引用次数查询

工具/原料web of science ,Scopus,Google Scholar,CNKI等数据库方法/步骤1 Web of Science(含:SCIE, SSCI, A&HCI 等)Web of Science 是传统上相当知名的引文数据库(若于校外使用,请记得设定校外连线 VPN)mysci365整理2 Scopus较晚近的引文数据库,1996 年迄今的文章有建立参考文献。(若于校外使用,请记得设定校外连线 VPN) Google Scholar知名学术搜寻引擎。在查询结果中会标注该文章的被引用次数:Ø CNK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内含 CNKI 系列多种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若于校外使用,请记得设定校外连线 VPN) END注意事项到底该用哪个数据库查询被引用次数呢?由于每个数据库收录内容不同,同一篇文献在不同数据库中查到的被引用次数亦有差异。基本上还是要以评鉴单位的认定为主(例如:是否限定要来自“Web of Science”的引用次数)。 在提供数据时,建议您备注下列信息: 该数据是从哪个数据库查得的 查询的时间点(因随着数据库更新,不同时间点查询的数据会有差异) 顺便截图存证

web of science里面查询的是SCI文章的SCI文章引用次数,google scholar里面是总引用次数

一篇篇来数是个办法但是总的引用几百次,这个抄数起来工作量就大了大家所建议的方法对于查找总的引用次数当然很好但是我需要的是他引的(论文的任何一个袭作者引用都是自引),当然他引和总的引用次数是不一样的最后,没办法了,我百只有从总的引用列表中一篇篇来数了不过也没有想象度中的那么难数,几百篇1个小时就数过了只是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有一点点出入

sci被引次数怎么查

一篇篇来数是个办法但是总的引用几百次,这个抄数起来工作量就大了大家所建议的方法对于查找总的引用次数当然很好但是我需要的是他引的(论文的任何一个袭作者引用都是自引),当然他引和总的引用次数是不一样的最后,没办法了,我百只有从总的引用列表中一篇篇来数了不过也没有想象度中的那么难数,几百篇1个小时就数过了只是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有一点点出入

google学术

web of science里面查询的是SCI文章的SCI文章引用次数,google scholar里面是总引用次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