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苏轼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研究苏轼的参考文献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你能到百度百科上去找

自己去知网 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就是啦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二 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同学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题研究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1/4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四、课题研究内容1、苏轼的生平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五课题的实施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兴趣我们成立了以余天伦为组长,包括有程照,商震宇,王忍,周灼这四位组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利用放假时间进行研究【1】、我们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每人准备一篇,用8课时来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同学们对苏轼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我们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且多进行交流评价。【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解。这就给组员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2/4 走弯路,登高望远。六研究成果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我们学会分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关,某些作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研究苏轼”——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3、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古今对其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4、参加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研究的同学们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七结论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出一片迷人的天空。“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放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一个欲将“乘风归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砭时弊、经韬纬略的改革家,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的“苏贤良”!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

文/潘嘉伟 苏轼字子瞻,生于眉山眉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无论在其生前身后都享有极高赞誉,而他平生的坎坷波折,也成就了这位大师的文化地位。因而,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也正是对其文化生涯的探索。【一】少年天资苏轼在经传历史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而且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因而苏轼写文章并不拘泥于格式,在想要停的地方停,想要说的地方说,行云流水、豪放肆意既是他文章的风格,也是他本人的个性。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在苏轼十岁时,其父苏洵到四方游学,其母程氏便亲自教他读书,很小便可对古今盛衰之事发出议论,且言辞犀利,直刺要害,常令程氏欣喜满怀。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轼已精通各类经传史学,知识广博,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便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作了一篇《刑赏忠厚论》令主考官欧阳修大为惊奇,定他为进士第二名。后来苏轼拜谒欧阳修时,欧阳修当面向梅尧臣表达了对苏轼的赞叹。三年后,苏轼调任福昌主簿,又被欧阳修举荐进秘阁,在制策考试中被列入第三等,是宋初以来第二位得此成绩的人。同年又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苏轼的文才已初露峥嵘,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后来的宋英宗和宰相韩琦,都对他赞赏有加。至于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的赞扬,我想,除因他极高的才学以外,他那乐观豁达的性格或许也为他出了一份力。苏轼与欧阳修等人的结交,也使他的名气更加出众,而他所作的文章更是独树一帜,其笔墨令同时代的文人顿时光彩、狼狈不堪。【二】万民所颂苏轼不只是在著文作诗方面是个奇才,同时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宋神宗为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开心,下令低价购买江浙一带的彩灯在元宵节时以得欢颜。然而苏轼的胆子却一向不小,敢于泼皇帝的冷水,认为宋神宗这是以自己不必须的玩乐来夺取额百姓必须的钱财。还好宋神宗本就是个不错的君主,接受了苏轼的进言,取消了此举。他担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大水汇聚于徐州城下,富人们都争着出城避水,他说什么都不同意,把他们又给赶了回去。我估计那些富人们一定将苏轼的祖宗十八辈都诅咒了个遍。苏轼当然听不到他们心底的咒骂,又跑到军队,让他们的将士与他一起救堤筑坝。亲自率领兵卒端着簸箕刚起铁锹筑起长堤,任泥水恣肆、洪波万丈而不顾。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适逢大旱,他跟朝廷商量,乞得一些粮食,同时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粮,救了不少人的命。因旱而起的疫情也在肆虐,他像个暴发户似的,眼睛都眨一下,就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五十两黄金,配上收集来的一些钱,建造治病的场所。杭州离海近,致使当地泉水都受到了大海的熏陶,一般人都受不了那又咸又涩的泉水味道,为此,唐朝刺史李泌和白居易先后造井开河,使百姓有了充足的水源,只不过水中有许多茭白根,所以每年都需要疏浚河道。然而到了宋朝却把这治河的光荣传统给丢了,害得茭白根积成田,淤泥堆积,运河废弃,水井干涸。苏轼见这水堵着,心里也发堵,所以又将河道疏通,将水井修复,还发起募捐,修建大坝。他舒服了,老百姓也跟着高兴起来,为了铭记此事,他们就把那条大堤给变成了纪念品,命名为“苏公堤”。当然,他做的事情还不止这些,像什么修堤筑坝、派兵缉盗、为民请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当了官后并未染上官场的习气,也因此多次请求从朝堂之上调于外地,这既因为他的脾气为官场所不容,也是因为他不愿沾染到一丝一毫的官场黑水,生怕一旦沾上,就再也洗不掉。而他在地方做官之所以能够能够得到百姓爱戴,也正是因为他文人的秉性让他为百姓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对得起良心。同时,许多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贫是福,都并不太在乎金钱, 似乎对钱没什么概念似的,这也是苏轼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为民所想的原因之一。【三】缠斗安石苏轼是王安石在政坛上的死对头,他们两人常常互掐,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在他们二人身上,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懿,大清朝的刘墉、和珅都有些类似,但这二人又略有不同,因为他们虽然政见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爱国热情,而且他们都是著名的文化大师。熙宁四年,王安石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于是他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当时的宋神宗听了他的想法,就召集了翰林院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人来商议。苏轼为此专门写下奏折表示反对。认为制度的选择应与时代相适应,现今的科举制度是祖宗之法,一直沿用,但国家盛衰却与此无关,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想法,得到了宋神宗的采纳。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又上书长文论新法的不利之处。认为不再让三司管理财政而又创立三司条例司来求利会让百姓生疑,以为是用皇帝的名义来谋利;增加税收会使穷困人无法生活而助长贪官污吏的气焰;乱任谏官,会使谏官没有约束,可能会歪曲事实、法纪混乱。全文由古即今,对比各法,举例驳斥,比喻说理。将新法的诸多弊端呈现而出。苏轼甚至在为考试进士策问出题时,为了讽刺王安石辅佐宋神宗独断专行地处理事务, 故意出了个“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的题目。事情结束后便请求到外出任职,做了杭州通判,乐得逍遥。而苏轼虽然处处与王安石对着干,两人早已交恶,但却并未真正的互相仇视,这可能是因为苏轼个人的才华令王安石佩服,也或许是由于王安石个人的修养。然而无论怎样,两位文化巨擘都因为这真正的君子秉性而名垂青史。【四】乌台诗狱这件事是苏轼个人人生前途的转折点,却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普遍遭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人在政治上有过许多好的想法,但是一实施起来就完全变了味道。宋神宗为了广开言路,专门设立了一种谏官制度,为皇帝报告各级官员的过失,然而这种看似正义的监督机构本身却得不到很好的监督,这个舆论机构中的谏官成了左右舆论的人,谏官完全有着颠倒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改变决策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决策。为此,苏轼曾说:“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宋史·苏轼传》)道出了乱用谏官的巨大危害,然而宋神宗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才间接导致了“乌台诗狱”的发生。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后,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开始了对苏轼的污蔑。李定据说是一位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此人为苏轼罗列了许多罪名,他所列的罪状令他本人愤慨异常,如苏轼“起于草野垢贱之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初无学术,滥得时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他的意思无非三点:苏轼出身不好,有罪;苏轼最初学问并不高,名气是假的,有罪;苏轼文章虽然文理不通,但已经够得上煽动老百姓造反的水平了,有罪。然而,事实又是什么呢?苏轼早年出身贫寒就有罪过了吗,那好了,全天下的百姓不知有多少出身贫寒的,假如穷人都有罪的话,那不知道这全天下的牢房够不够用的;苏轼学问不高却能考中进士获得欧阳修等人的赞扬,那么他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学问比苏轼高呗,那就让两人比试一场不就行了?还说苏轼文不中理却足以煽动百姓,好像苏轼会像个泼妇似的无理取闹似的,更何况他不是说苏轼文辞不中理都能够山洞百姓造反吗,那么他这比苏轼更有文采的人是不是比苏轼更有造反的嫌疑?李定的言论无疑是非常可笑的,然而他为了栽脏苏轼已顾不得这么多了, 他被扳倒苏轼的喜悦冲昏了脑袋,因而他不知道他说苏轼文不中理、文中无理,自己反倒先开始无理取闹了。舒亶和何正臣等人相呼应写文章来诽谤苏轼,说苏轼常常写诗文来讽刺皇上,苏轼写的反文已经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的程度。还有宰相王珪,他文章烂俗,浮于表面,却自我感觉良好,嫉妒文坛新秀苏轼的名望,早就想对付他了,这刚好是个机会,他拿出了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一诗:凛然相对谁敢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他告诉皇帝,这首写桧树的诗中有“蛰龙”二字,足可以证明苏轼有二心。皇帝说:“他写桧树,与我何干?”他说:“写到龙了还不是指皇帝吗?”皇帝却反驳道:“诸葛亮还叫卧龙呢!”令王珪无言以对。检举苏轼的还有当时的科学家,苏轼过去的好朋友,沈括。可为什么连苏轼的旧时好友都要陷害他呢?是因为苏轼真的令人讨厌吗?其实问题并不在苏轼,而正是因为沈括。他虽然是科学家,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他的为人却不比他的创造能力。苏轼与沈括二人本是好朋友,身份地位相当,可是突然有一天,苏轼的地位竟高过了自己,甚至连皇帝都在自己面前夸赞苏轼,令他的心里渐渐失衡,便希望将好朋友拉下来,不能让苏轼的地位高过自己。于是他竟拿着苏轼为他写的送别诗到宋神宗面前说这诗中有着讥讽朝廷的意味。这也怪不得王安石都会说沈括是个不可亲近的小人。苏轼被抓了,他被差官绑着一路示众,颜面尽失,他只是个文人,不是武夫,他害怕自己的罪会连累家人,从湖州到京城的途中经过太湖、长江,于是他两次投湖自尽,却因为看守严密而未能成功。东坡入狱,身陷囹圄。持续的逼问与严刑拷打。通宵的侮辱与诟语摧残。牢房中的一切丑恶露出嘴脸,粗暴在蹂躏善良,卑贱在折磨高贵。苏轼熬不住了,他只是一个年逾四旬的孱弱文人,他满身伤痕地招了,他说他有罪,他说他心怀不忠。他最终绝望,睁着眼等待着死亡,打算看一眼死神的摸样。不过死亡的阴霾最后仍旧没有将他掩埋。星星点点的良知在渐渐汇聚,杭州百姓为他公开做了解厄道场,狱卒梁成悉心照料他的起居。当时的左相吴充对宋神宗进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苏轼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太皇太后在病中说:“尝忆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近闻轼一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中和,宜熟察之。”(《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他甚至在皇帝为她求寿而大赦犯人时,说不须赦免天下犯人,只放了苏轼就够了。连苏轼的政敌王安石都责问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其弟王安礼也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论罪人。”(《续资治通鉴·卷三百一》)无法想象当苏轼得知自己被释放是有怎样的欣喜,但从他在牢狱因陷入绝望而托狱卒送给苏辙的诗中所透露的悲戚中,也可略微试做猜想。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诗集》之《狱中寄子由》)苏轼活了,带着行囊,带着李定们的慌张,远走他乡。苏轼来到黄州,身后的繁华世界化成了遥远的透明泡沫,眼前的古木破宅却也有点不真实,叹了一口气,又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游玩的好地界,好风景。他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忧愁渐渐淡了去,心里又开始了些逍遥的想法,于是在东坡结庐,舒舒服服的做起了他的“东坡居士”。然而一些小事也令他有些苦闷,他是个好交朋友、豪爽豁达的汉子,遭贬谪之前他与朋友们几乎日日欢歌、应酬不断。然而,自他到了黄州之后,他的朋友们几乎不再和他通信既无来信,也无回信,苏轼寄去的信像是跌落了深渊,换不回一丁点儿笔墨的回音。他的苦闷在给朋友的信《答李端书》中也有描述: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然而,就是黄州,这么一个远离繁华,远离喧嚣,终日山野水急的地方,却令苏轼再一次升华。他的文章不再是为了赢得赞扬引起震动,他在垦荒种地中慢慢褪掉了繁华,回归了空灵,脱胎换骨。遭贬黄州对于苏轼而言是一场灾难。他由巅峰跌落谷底,尝到了死亡迫近的味道。然而,这也是他走向成熟的机缘。乌台诗狱令他看清了小人的嘴脸,也令他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由此而深度自省,也由此真正站上了文化大师的高台。【五】回朝离乱元祐元年,哲宗即位,他与宰相蔡确商量好,招苏轼回来做礼部郎中,升为起居舍人,然而苏轼却不答应,最后只愿意以七品小官的身份到延和殿侍奉皇帝。到了元祐二年,他已被升为中书舍人,任命为翰林学士,且被宋哲宗和宣仁后赞赏。可惜好景不长,元祐四年,他又因为一些言论令当权者所恨,请求外到杭州。之后的几年里,苏轼接连被召回,又接连外调。到了绍圣初年,又遭劾奏,被指控所写的诗文是在讥讽先朝,因而贬至惠州、昌化。已经六十岁的苏轼渡过海峡,住在这荒僻的海南岛,也就不再盼望着归期了,这里的艰难比黄州更甚,连墨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幸好,他是苏轼,就是老了,也有着自己的豪气。他凭吊冼夫人庙、朝拜黎族诞生地黎母山,与邻舍喝酒,和朋友游玩,与小儿子苏过一起议论文章。丝毫不像是一个贬官应有的豁达。海南,是苏轼离家的最后一站,也是他最有趣味的一次旅行,更是他最开怀、最舒心的一次经历。他不会再去想朝堂之上的乱象,归根到底他也是一个文人,他永远做不好官,他文人的灵魂自始至终都不属于官场,他的才华也不是一纸公文所能承载的。元符三年,苏轼又被人记起,他拖着老迈病弱的身体向召唤他的北方走去,然而,他却不属于官场,那年,他六十四岁,在常州长眠。【六】文化贡献苏轼的父亲苏洵晚年读《周易》,写作一转《易传》但未能完成,苏轼为满足父亲遗愿,写成《易传》,又写了《论语说》,另有著作《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五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此外还留有大量书画作品。如书法作品《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贴》、《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雨竹》。苏轼作为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师,为后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由他领起的豪放派词作一洗词的婉约娟秀之态,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深刻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诗文全是有感而发的用心之作,全然没有那种故作华丽的忸怩小气之态,别具一格的文风,令人赞叹其才气豪情。苏轼一生坎坷不断,而这一切的发端正始于他前半生的好运气,生于一个经学家庭令他自幼受到诗文经典的熏陶,二十岁又一鸣惊人,为欧阳修所欣赏,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因而他当时的诗文都有着不可一世的锐气与狂气,因此才会在与王安石争勇斗狠时毫不退让,也是因为如此,才令许多人眼红他的名气,瞧不起他的狂妄,开始了对他的陷害,使他投身牢狱,远谪黄州。这一番经历令他反思自己,以致后来他的诗文再也见不到名利浮华的内容和不可一世的味道,更少了对政治的嘲讽,对自身学识的炫耀。整体风格更趋空灵,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是儒家向佛家的转变。苏轼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蜕变既是靠着他过人的天赋和对文化的高度感知力得来,也与他曲折的人生际遇有着脱不开的干系,这些波澜坎坷毁了苏东坡,也成就了苏东坡。当他长眠,他的光芒也同时觉醒。 参考资料:《宋史·苏轼传》 《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 《苏轼诗集》《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山居笔记·天涯故事》

研究苏轼的文献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相当经典的,上网看看吧,如找不到,给我个邮箱,我给你发过去,我很喜欢的。

也太深奥了。

邮箱留下 请

苏轼的参考文献

大哥,着可是一篇论文呀,可去期刊网搜索

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论东坡词之“破体” 仲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文学前沿 2004-08-15 0 144 2 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 陈广学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期刊】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25 2 292 3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词”——试析两种文体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特点 范修华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期刊】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08-30 0 274 4 “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28 6 475 5 苏轼“词如诗”的原因探析——由宋人的“以诗为词”论谈起 张泽伟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太原 【期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8-30 0 380 6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莫砺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 【期刊】中国文化研究 2002-05-28 13 954 7 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李笑野 复旦大学 【期刊】蒲峪学刊 1994-01-10 0 225 8 以诗为词的理论演进与东坡词的创获 周玉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期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6-15 0 160 9 “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词调歌曲 杨晓霭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期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05 2 184 10 陆游词“以诗为词”说 房日晰 西北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05 1 169 11 规摹秦柳与以诗为词——论吴梅村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转型 江合友; 胡宪丽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26 0 79 12 论“以诗为词”的词学意义 余意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 广东 东莞 【期刊】阴山学刊 2005-10-20 0 235 13 “以诗为词”与“别是一家”——论苏轼、李清照词论的殊途同归 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7-26 0

苏轼观棋破案    宋元佑年间,苏轼任杭州知府。才上任,便碰上一件棘手积案:一妇人秀姑的丈夫十年前出海打渔,一直未归,又杳无音信,秀姑苦苦熬着。苍天不负有心人,一日,丈夫平安回来,秀姑大喜,亲手将一只养了十年的老母鸡杀了,烧好后让丈夫吃。丈夫喜吃鸡头,不料吃后,大喊腹痛,片刻便气绝身亡。为此,婆家认定秀姑有奸,毒死丈夫,于是告到官府。    苏试认真阅读案卷后,觉得秀姑确无外心,但丈夫又确是中毒而死,实在心中茫然。于是,他微服私访,路经一家中药铺,适逢坐堂郎中闲得无聊,与友人下棋消闲,苏轼也就在旁观战。两人棋艺不相上下,杀得难分难解。这时,苏轼看出了郎中行棋中的一个破绽,便指点了对方几招,结果郎中输了。此时,郎中不觉感叹道:“先生绝招如同十年鸡头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苏轼忙问:“十年鸡头!”郎中说:“此地有句民谚,十年鸡头如砒霜。而先生的棋法凶狠,实在无药可解,才说此话”。    苏轼回府后,立即将一只老母鸡宰了。煮熟后把鸡头喂狗吃,不多时,狗亦狂吠而死。就这样,疑而不决的悬案给破了,秀姑终得还一身清白。  苏东坡《观棋》——参考文献《围棋故事》(2009-04-18 21:06:17)转载标签:围棋故事围棋诗词围棋文化体育杂谈 分类:围棋文化  苏轼,北宋诗家、词家、作家、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多称他为“苏东坡”。他是眉州眉山人,自幼聪慧,七岁读书,十岁能写文章,22岁举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读他的文章,竟大惊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的文章,必独步天下。”东坡是否会下围棋一直是棋界争论的话题之一。  东坡作有一首《观棋》诗,在诗的序中他写到自己“素不解棋”,然而他的儿子苏过却会下围棋,友人张中经常到他家和他的儿子下棋,东坡在旁边当观众,整整看了一天也不觉得厌倦。全诗如下: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 户外屦二。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冷僻的典故。源自《礼记》: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空钩意钓,岂在鲂鲤。钓鱼却不下饵,渔翁之意固不在鱼,在乎垂钓之乐也。以棋声入诗的有司空图的“棋声花园闭,幡影石坛高”,白居易的“山僧对棋坐,局上竹影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可与苏诗相映。  这首四言古诗可谓名篇,纵观全诗,作者以林壑幽美的庐山为背景,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深山行棋图。绿树荫浓,清风徐来,空山不见人,但闻敲棋声,高山流水,静中有动,静中有声,但从虚处落墨,闲中著色,道尽纹枰春色。此情此景,岂足为外人道?然后悟出是非成败,转眼即过,何不淡然处之,这样不也悠闲自得么?自古至今,从业余棋手到专业高手,有几人能如此超脱地对待胜负?  诗中确实没有提到围棋的技艺方面,但以此推测东坡“素不解棋”,也有些证据不足。因为东坡素来自谦,他在《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中写道:“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能够“剧饮”却说自己“不解饮”,可见是谦虚语言。既如此“不解棋”是否也是自谦之言呢?  一个不会下棋的人是不可能一整天看别人下棋而不觉得厌倦的,如此看来,东坡是会下棋的,只不过是下得不太好而已。  东坡“不解棋”或者说下不好棋应该说很大程度与他的围棋观有关,“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豁达到了忘却胜负的境界,今天仍有很多棋手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另外,东坡还有一些涉及下围棋的诗,如《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中就有“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的诗句,《席上代人赠别》中有“莲子擘开须见忆,楸枰着尽皆无期”的诗句,可见东坡经常与围棋打交道。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4~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4~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作品:《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孤馆灯青)》 《沁园春(情若连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阮郎归(初夏)》 《少年游(去年相送)》 《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 《范增论》 《贾谊论》 《东栏梨花》名人评论: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研究苏轼的文献2018年

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论东坡词之“破体” 仲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文学前沿 2004-08-15 0 144 2 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 陈广学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期刊】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25 2 292 3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词”——试析两种文体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特点 范修华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期刊】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08-30 0 274 4 “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 四川成都 【期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28 6 475 5 苏轼“词如诗”的原因探析——由宋人的“以诗为词”论谈起 张泽伟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太原 【期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8-30 0 380 6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莫砺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 【期刊】中国文化研究 2002-05-28 13 954 7 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 李笑野 复旦大学 【期刊】蒲峪学刊 1994-01-10 0 225 8 以诗为词的理论演进与东坡词的创获 周玉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期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6-15 0 160 9 “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词调歌曲 杨晓霭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期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05 2 184 10 陆游词“以诗为词”说 房日晰 西北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典文学知识 2008-03-05 1 169 11 规摹秦柳与以诗为词——论吴梅村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转型 江合友; 胡宪丽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26 0 79 12 论“以诗为词”的词学意义 余意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 广东 东莞 【期刊】阴山学刊 2005-10-20 0 235 13 “以诗为词”与“别是一家”——论苏轼、李清照词论的殊途同归 高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 【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7-26 0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相当经典的,上网看看吧,如找不到,给我个邮箱,我给你发过去,我很喜欢的。

也太深奥了。

国外研究苏轼的文献

写苏轼的绕不开 林语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以看看,原书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后来翻译成了中文

参考一篇文章”苏东坡在国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05年的一篇文章,百度文库里就有,里面有比较多的线索,可以用回溯法按该文的提示找外文文献,另外检索其他论述相关主题的文章也有的最后,可以用

ggjvj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西江月 苏轼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