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有关苏轼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苏轼的参考文献

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作品: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减字木兰花 春月浣溪沙昭君怨念奴娇 赤壁怀古西江月定风波鹧鸪天南乡子等评价: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 “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 林语堂《苏东坡传》云: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参考文献:百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人,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曾任判官告院,杭州通判等!)补充的,可以不写。

苏轼观棋破案    宋元佑年间,苏轼任杭州知府。才上任,便碰上一件棘手积案:一妇人秀姑的丈夫十年前出海打渔,一直未归,又杳无音信,秀姑苦苦熬着。苍天不负有心人,一日,丈夫平安回来,秀姑大喜,亲手将一只养了十年的老母鸡杀了,烧好后让丈夫吃。丈夫喜吃鸡头,不料吃后,大喊腹痛,片刻便气绝身亡。为此,婆家认定秀姑有奸,毒死丈夫,于是告到官府。    苏试认真阅读案卷后,觉得秀姑确无外心,但丈夫又确是中毒而死,实在心中茫然。于是,他微服私访,路经一家中药铺,适逢坐堂郎中闲得无聊,与友人下棋消闲,苏轼也就在旁观战。两人棋艺不相上下,杀得难分难解。这时,苏轼看出了郎中行棋中的一个破绽,便指点了对方几招,结果郎中输了。此时,郎中不觉感叹道:“先生绝招如同十年鸡头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苏轼忙问:“十年鸡头!”郎中说:“此地有句民谚,十年鸡头如砒霜。而先生的棋法凶狠,实在无药可解,才说此话”。    苏轼回府后,立即将一只老母鸡宰了。煮熟后把鸡头喂狗吃,不多时,狗亦狂吠而死。就这样,疑而不决的悬案给破了,秀姑终得还一身清白。  苏东坡《观棋》——参考文献《围棋故事》(2009-04-18 21:06:17)转载标签:围棋故事围棋诗词围棋文化体育杂谈 分类:围棋文化  苏轼,北宋诗家、词家、作家、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多称他为“苏东坡”。他是眉州眉山人,自幼聪慧,七岁读书,十岁能写文章,22岁举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读他的文章,竟大惊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的文章,必独步天下。”东坡是否会下围棋一直是棋界争论的话题之一。  东坡作有一首《观棋》诗,在诗的序中他写到自己“素不解棋”,然而他的儿子苏过却会下围棋,友人张中经常到他家和他的儿子下棋,东坡在旁边当观众,整整看了一天也不觉得厌倦。全诗如下: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 户外屦二。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冷僻的典故。源自《礼记》: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空钩意钓,岂在鲂鲤。钓鱼却不下饵,渔翁之意固不在鱼,在乎垂钓之乐也。以棋声入诗的有司空图的“棋声花园闭,幡影石坛高”,白居易的“山僧对棋坐,局上竹影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可与苏诗相映。  这首四言古诗可谓名篇,纵观全诗,作者以林壑幽美的庐山为背景,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深山行棋图。绿树荫浓,清风徐来,空山不见人,但闻敲棋声,高山流水,静中有动,静中有声,但从虚处落墨,闲中著色,道尽纹枰春色。此情此景,岂足为外人道?然后悟出是非成败,转眼即过,何不淡然处之,这样不也悠闲自得么?自古至今,从业余棋手到专业高手,有几人能如此超脱地对待胜负?  诗中确实没有提到围棋的技艺方面,但以此推测东坡“素不解棋”,也有些证据不足。因为东坡素来自谦,他在《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中写道:“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能够“剧饮”却说自己“不解饮”,可见是谦虚语言。既如此“不解棋”是否也是自谦之言呢?  一个不会下棋的人是不可能一整天看别人下棋而不觉得厌倦的,如此看来,东坡是会下棋的,只不过是下得不太好而已。  东坡“不解棋”或者说下不好棋应该说很大程度与他的围棋观有关,“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豁达到了忘却胜负的境界,今天仍有很多棋手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另外,东坡还有一些涉及下围棋的诗,如《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中就有“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的诗句,《席上代人赠别》中有“莲子擘开须见忆,楸枰着尽皆无期”的诗句,可见东坡经常与围棋打交道。

查百度!

有关苏轼的文献参考书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是很好,注入个人感情太多,不真实孙涛的《东坡拾瓦砾》不错,天津教育出版社的

在历史上,苏轼请求到外地做官,皇帝叫他到杭州去做通判,到了杭州,苏轼整天在西湖里游玩,他的诗因为湖光山色的熏陶变得格外好,有很多很多出名的好事都是在这个时候做出来的,咸丰二年1079年,王安石的党徒李定等四人,因为平时挨过苏式的骂。控告他欺皇帝,说他目中无人,所以皇帝把他押进了监狱

苏轼诗词有关的参考文献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及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还有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与其弟子崔铭博士合著的《苏轼传》

可以看看余秋雨的《十万进士》。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你能到百度百科上去找

看传记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王水照的苏轼传,曾枣庄的苏轼评传,都不错

关于苏轼的参考文献

恩师 欧阳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人,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曾任判官告院,杭州通判等!)补充的,可以不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4~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4~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作品:《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孤馆灯青)》 《沁园春(情若连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阮郎归(初夏)》 《少年游(去年相送)》 《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 《范增论》 《贾谊论》 《东栏梨花》名人评论: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查百度!

有关苏轼的文献

车相辕(1910——1990),中国文学者,钦慕陶渊明和苏轼,自号为渊坡,历任汉城大学教授,韩国中国学会长、大韩民国学术院委员。著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汉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67)、《中国文学史》(1954)、《唐代古文运动与批评》(1968)等学术研究专著。车柱环(1920——),中国语文学者,韩、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历任汉城大学中国语文学科教授、韩国中语中文学会长、大韩民国学术院委员。著有《东坡词研究》(《震檀学报》35辑,1973)、《中国词文学论考》(汉城大学出版部,1982)、《高丽与中国词学的比较研究》(《词学》第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等学术研究专著。《东坡源流》

邮箱留下 请

越夔等编苏诗十注王十朋编苏诗百家注施元之苏诗编年注 鉴赏他的词的没有特别权威的,你也可以看看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应该也不错~希望帮到你

《东坡志林》算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