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梦溪笔谈杂志二翻译

发布时间:

梦溪笔谈杂志二翻译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②。丞相正萧吴公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④?其花披多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⑤。猫眼黑睛如线⑥,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⑦。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⑧,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⑨。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尝,曾经。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明之:辨别它。 ⑤披哆:张开,下垂。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⑥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⑦带有露水的花,花冠是收拢的,花色是鲜润的。 ⑧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⑨此:指吴育说的话。善求:善于探求。笔意:这里是制绘画的乐趣。 全文翻译 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 其下有一猫—: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未知其精粗: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 何以明之:用什么来证明他呢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之猫眼也: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象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杂志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希望能帮到你

译文: 日月的形状像球体。怎么知道的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证明。 月亮本来没有光,就像银质的小球,太阳照射它才发光啊。光开始出现在月亮上时,太阳在它的侧面,所以光亮显示在月球的侧面而且看见的像钩形;太阳渐渐走远,就斜着照在了月亮上,所以月光稍稍变得圆满。就像一个圆球,用粉涂上一半,侧面看它,那么涂上粉的地方就像弯钩一样;正面看它,就是正圆。凭借这个就知道月亮的形状是球体的。 梦溪笔谈 海市蜃楼译文 在登州(即今蓬莱)的海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云气,象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都)清晰可见。有的人说:“(这是)海中的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出使河朔 ,路过高唐县,在驿管的房屋中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而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说的很详细了,这里不详细记录。询问本处的老人,他说:二十年前曾经白天路过这个县,也清楚可以看见人与物。人们也称之为海市。同登州所看见的大致上相同.

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梦溪笔谈杂志一翻译

《以虫治虫》【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   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佛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

原文: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子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系。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沈括《梦溪笔谈》 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如此。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个时间刚好雨后初晴,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而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是雨里面太阳的影子,太阳照射雨后就会出现。” 梦溪笔谈 陨石 译文 治平元年(1064)在常州将近中午时,天上发出如雷的巨大声音,一颗几乎像月亮那麼亮的星出现在东南方;一会儿又有一声震响,星移向西南方;又一声震响后坠落下来,掉在宜兴县民许氏的园中远近的人都看见了,熊熊火光映照著天,许家的篱笆全被大火烧毁到火熄灭时,看见地下只有一个像杯子一样大的洞,非常深,往深处看,见到那星在深洞中亮光闪烁,很久才慢慢黯淡下来还在发热不能接近又过了很久,挖开那个洞,有三尺多深,得到一块圆形石头,仍有热度,大小像拳头,一头稍微有点尖,颜色像铁一样,重量也差不多常州太守郑伸得到那石头,送给了润州的金山寺,至今用盒子收藏起来,有游人来就打开盒子让他们参观 梦溪笔谈日月之形译文 日月之形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 月本无光,尤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译文: 日月的形状像球体。怎么知道的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证明。 月亮本来没有光,就像银质的小球,太阳照射它才发光啊。光开始出现在月亮上时,太阳在它的侧面,所以光亮显示在月球的侧面而且看见的像钩形;太阳渐渐走远,就斜着照在了月亮上,所以月光稍稍变得圆满。就像一个圆球,用粉涂上一半,侧面看它,那么涂上粉的地方就像弯钩一样;正面看它,就是正圆。凭借这个就知道月亮的形状是球体的。 梦溪笔谈 海市蜃楼译文 在登州(即今蓬莱)的海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云气,象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都)清晰可见。有的人说:“(这是)海中的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出使河朔 ,路过高唐县,在驿管的房屋中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而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说的很详细了,这里不详细记录。询问本处的老人,他说:二十年前曾经白天路过这个县,也清楚可以看见人与物。人们也称之为海市。同登州所看见的大致上相同. 《梦溪笔谈》二则 译文《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译文: 日月的形状像球体。怎么知道的呢?用月亮的盈亏可以证明。 月亮本来没有光,就像银质的小球,太阳照射它才发光啊。光开始出现在月亮上时,太阳在它的侧面,所以光亮显示在月球的侧面而且看见的像钩形;太阳渐渐走远,就斜着照在了月亮上,所以月光稍稍变得圆满。就像一个圆球,用粉涂上一半,侧面看它,那么涂上粉的地方就像弯钩一样;正面看它,就是正圆。凭借这个就知道月亮的形状是球体的。 梦溪笔谈 海市蜃楼译文 在登州(即今蓬莱)的海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云气,象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都)清晰可见。有的人说:“(这是)海中的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出使河朔 ,路过高唐县,在驿管的房屋中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而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说的很详细了,这里不详细记录。询问本处的老人,他说:二十年前曾经白天路过这个县,也清楚可以看见人与物。人们也称之为海市。同登州所看见的大致上相同.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杂志一文言文翻译

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以虫治虫》【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   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佛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

梦溪笔谈杂志一翻译指南针

【译文】 行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无法探究它的原理。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梦溪笔谈》卷十九) 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翻译: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磨后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