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英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英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Gone from the Promised Land: Jonestown in American cultural history : John Hall,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 1987, xx + 381 $95 Religion, Volume 20, Issue 1, January 1990, Pages 89-92David Chidester Skinheads shaved for battle: 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skinheads : By Jack B Moore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owling Green, Ohio 43403), 1993, 200 , hardcover—$95, softcover—$95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Volume 24, Issue 4, 1996, Pages 369-371Betty Dobratz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 Psychology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Volume 15, Issue 4, October 2009, Pages 352-362Frederick TL Leong, Sumie Okazaki The return of cultural history?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from Nietzsche to Hayden Whit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Volume 29, Issue 1, 2003, Pages 73-84Hans-Peter S�0�2der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Collective Self-Esteem, Acculturative Stress,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Among 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ume 52, Issue 3, July 2005, Pages 412-419Bryan SK Kim, Michael M Omizo Managerial competency appraisal: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manager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 61, Issue 3, March 2008, Pages 191-200Eric Chong Cultural history from corporate archiv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ume 16, Issue 3, Autumn 1990, Pages 105-114Roland Marchand Reflecting medi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pyright and the mediaThe Histor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2007, Pages 83-119Robert Verhoogt, Chris Schriks

Why American Culture is Unique American culture is unique because it is nurtured, formed and develop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ally(特性)A The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making of this new nation and the forming of a new culture are the hard environment, ethnic diversity(多民族) and plural religion,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nations in the What is more, these elements are still influencing the American Rough EnvironmentThe early immigrants who were English Puritans settled down in northeast part of A The environment there was very rough but they believed the poor land could purify their mind so they chose the place along the From 1607 to 1892, frontiers were pushed further The American frontier consisted of the relatively unsettled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usually foun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The frontiersmen looked for a land of rich resources and a land of promise, opportunity and Actually they looked for a better So individualism, self-reliance,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have perhaps been the value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rontier heritage(遗产) of A Ethnic Diversity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es a large variety of ethnic groups coming from many races, nationalities, and People refer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melting pot "and the dominant people are B American is made up of WASP+MM, that is, White, Anglo Saxon, Protestants plus Middle Class and M In history,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rushed to American three They brought their own culture to American and later on different cultures were mixed Thus the unique American culture is formed, a common cultural life with commonly shared Plural religionThe fundamental American belief in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right of individuals to practice their own religion is at the center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 The great diversity of ethnic backgrounds has produced religious pluralism; almost all of the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re now practiced in the United S Christianity(基督教) is the dominant religion in American and Protestant (新教)is predominate(主导) Any individuals are equal before God and they believe they can communicate directly to God so they can share the same Under the protestant, many new ones are formed and different explanations produce different sect of Churches are independent and American religion is no longer religion The institution permits the practice of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is separate form So there are more religions in American than in other Current influence:Nowadays,we can see the continual influence of the three elements in the current American American family is typically parents and their unmarried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generally do not live with their married Many Americans live in mobile homes whose homes are built with They can be The people in American have a very strong desire to start a new life in a new Quite a number of people change residences(住所) every The average American moves fourteen times in his The courage to try something new has been an American American democracy means majority rule, but it also means protection of minority There are certain freedom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promises to all its citizens and members of minority group cannot be denied these rights by a vote of the Americans also like to be involved in many challenge activities and sports to show their adventurous All of these are affected by the heritage of the American From the facts above, we can see American culture is unique which was cultivated, formed and developed by the main three factors, rough environment, ethnic diversity and plural religion and still is affected and determined by them now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这个传统一直到1911年,就是上帝是没有形像的。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崇拜偶像。  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  《圣经》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  《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  《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  《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  《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  《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  《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  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老子的道,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很像上帝的属性。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  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圣经》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  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   《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圣经》预言中的“耶稣”。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  清皇康熙说:中国人的“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质的天。康熙亲临宣武教堂,题写了“敬天”和“万有真原”两副扁额,又作诗称颂耶稣:“功求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在《生命之宝》一文中,康熙明确表示:“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是圣子通。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明分得永生。”  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可悲的是现今一辈自己不进去,却连急俗得到真知走进真理的下辈也挡在门口。而至今只能在未接触过这批“贵人”的最低层中找到蛛丝马迹:  《广东新闻网》2011年10月21日10:12王华报道:10月13日晚,两岁女童小悦悦在佛山市某市场内被两辆车相继辗过,肇事车辆逃逸。18名路人陆续经过均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视而不见。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俗世里被视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捡垃圾的阿婆。期间,阿婆想向附近店主要块纸皮为孩子遮挡有些凉意的秋雨,亦被拒绝。 历史以来,司机驾车交通肇事撞伤了人,伤者都是理直气壮责令司机赔偿,司机都是礼亏连连道歉。可是现今被车撞伤者爬起来就逃,问曰何故?答:我怕又是高校大三的大学生药家鑫!  老辈人们看到读书人都会夸耀说:“读书人讲句话都特别有道理,不像我们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开口就只知道讲女人、男人那一点东西”。可是现今算是文化的中国,耳朵听到的、眼睛看见的,千篇一律。都是男人、女人的那个“爱”。或者几个男的争一个老婆、或者几个女的争一个老公。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杀人的、放火的也是自家园子,通行无阻。现今的文化已经傻到随眼见到的都是胡编乱造,谎话连篇累牍,而真话却无处寻觅的朝代。当然聂耳、洗星海已经死了这是事实,但活着、真正有一定艺术水准、记录写实的近代作品也被挤到角落里,成了葱蒜。  古人早已给后人作过警告,就汉字信息也明白罢着:一人二女则是“爽”字,不难发现一人两边颈上是4个“杀”字的头,按麻衣相法用语:即凶多没吉。你若认真地去看一下,也是斜着的罗马人死刑犯用的4个十字架;就国内而论,刚好是冲军犯人戴在头颈的一个枷(锁)。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冲军路上小心“爽”死。  60岁的粗人都知道,古人对这个字的造词指向是十分狭隘的,往往都只两个人、夜里床上才好轻声说的话,可怜的今天打开电视就能听到,“爽XX”、“XX爽”还作为光彩照人的时尚广告。什么话还讲不清楚、刚学说话的婴孩却先会“爽XX”!你若反对恐怕就得挨罚款,因为是国家批准当产品商标的。  公安不辞辛苦天天在扫黄,而名牌的幼儿用、小儿科教片打开就听见“谈恋爱啦!” 2010年4月8日《杭州日报》B11版告诉人们:开发商的卖房广告:“卵巢寻找精子”、“如果你不能给她一个名分,那就送她一套房子”、手提红裙露出大腿的靓女画旁“要提,还要往上提”等雷人广告已经出现。60岁的人答不出的有关男女问题,现今6岁的孩童都能回答。不论看的、听的若不加上男的女的哪些事休想出版、上架。历史以来关于男、女哪些事,没有一个朝代能写得如此透彻、细腻,比现今更精粹了。  若借着有把“靠椅”就是为了“机不可失”、调节一下精神,倒是情有可原,否则,哪中国的爱国人士该放声大哭了,它所折射的已不只是一付简单的中国画像。  2009年8月6日《杭州日报》B7版文章:八岁儿子给他们女班长写情书;  2007年3月9日《钱江晚报》A12版文章:11岁女孩遇害,谜底令人震惊,凶手今年12岁。文章说:11岁的小女孩就因为不接受12岁小男孩歪歪斜斜的“我爱你”三个字送了命。  更可悲的是,党中央再三强调“社会和谐、人民稳定”的今天,“弱肉强食”斗争“进化论” 新、老剧本通行无阻,而历史悠久极力推行的孔子、孟子、老子优良传统的“天道”实体;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道德源头、中国文化背景;劝人为善、不要犯罪、否认地上“有神论”的《圣经》有关文章出版界成了一条不可碰的红线、上不了架。人啊! 一个失去了心灵的口头道德世界,用子弹是无法收服的。我国祖先文明建设靠的就是: 一直传到今天从未分离的“道德”二字,若没有了“道”还有什么“德”呢?

英美文化差异参考文献

英美文化差异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来源:BBC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24 、。。。:

发展历史。。英国工业大国。。美国移民国家文化汇聚

国教和清教的区别

提要点可以吗,我文笔不太好。英国有传统,打破传统并不是那么容易。而美国没有,所以缺少了很多束缚,美国是移民文化,美国立国的文件中就写了自由,平等2个词,这让他们可以很大胆,即使是总统也不畏惧。

英美文化论文参考题目

Study on the Child Im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儿童形象A CHILD OF NATURE: ON EMILY DICKINSON'S NATURE COMPLEX 璞玉无暇,浑然天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情结A POLYPHONIC ANALYSIS OF THE SOUNF AND FURY “对位法”分析《喧哗与骚动》The Use of Zero Article Before Class Nouns 类名词前的零冠词用法解析An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artin Eden's Suicide 导致马丁伊登自杀因素的分析Factors Affecting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中影响婚姻的因素A Probe into Anti-slavery of Mark Twa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探讨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任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Various Circumstances That the Inversion Is Used Under and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到状的多种情形及与汉语的比较Individual Factos Contributing to Gatsby's Tragedy 导致盖茨比悲剧产生的个人因素The Direc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venile English Teaching 直接教学法及其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On Social Factora to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m Dream——A Contrast between Gatsby and Willy Loman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洛曼的比较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om in The Grapes of Wrath论《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心理变化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浅析文化教学Culture Conmflicts in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A Research of Rhetoric in Jane Eyre 关于《简爱》中修辞的研究On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论苔丝悲剧的原因On Symbolism and Portraiture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和人物描写Multianalysi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Sun Also Rises 透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On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鲁滨逊人物分析The Use of Symbolism in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Cal l of the Wild 论《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手法Character Analysis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形象分析Communicative Approach of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之交际法On the Theme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论《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思想How to Be a Good Guide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怎样在中学教学中做好引导者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  试从家庭视角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皮克拉的悲剧 英语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善及其对恶的影响 英语  悲观与迷茫心理------浅析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 英语  探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的悲惨命运 英语  浅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英语  简爱与苔丝性格及命运的对比研究 英语  试论《飘》中女性主义的悲剧色彩 英语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 英语  《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的人物特点分析 英语  从《哈克贝利o费恩历险记》看马克o吐温的写作特色 英语  麦琪悲剧的成因--《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英语  《蝇王》的主题分析 英语  迷失的灵魂--论奥尼尔晚期剧作《长日人夜行》 英语  青少年的烦恼--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分析 英语  勃朗特姐妹的爱情观解析 英语

美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你是不是广工的?哥也是,今晚就要交了,同求

我也是广工的,好悲催啊啊啊啊啊啊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 宽容性。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informality)的习性。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与他们的民主平等观念相关。我们知道,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投有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贵族、贱民、等级、王室等欧洲大陆盛行的一套东西,在美国没有或者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家庭、地位、身份不十分看重:更主要的是当事人本身的实际成就。这种产生于美国早期开发阶段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已成了美国文化传统中的“沉淀物”。因为大家珍视平等的权利,人们互相交往中就没有必要过份讲究各种各样的繁缛礼节了。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工人之间,教授与学生之间,都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人们只要注意一下美国人与人见面时的打招方式即可一清二楚了。不管是下属见到上司,还是学生见到师长,美国人一般只需笑一笑,说声“嗨”(Hi)或者“哈罗”(Hello)即可,而不必加上各种头街。还有,美国人在社交场合散席或者业务会议散会时,较少与人一个个地道别,而是向大家挥手说一声“好啦,我们再见吧”(Well, so long everybody)。这样做并不表示人们相互间缺少敬意,而是人们长年累月的习惯使然。不拘礼节是为了使人们在交往中更轻松、自在一些,从而更快地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也许是美国人性格开朗的一个原因。头衔与称呼: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所以他们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相反,美国人喜欢用职业的名衔作为称呼,因为它靠自己“挣得”的,而不是世袭相传的。譬如,法官、军官、政府官员、教授和宗教领袖等。试举例如下:哈利法官(Judge Harley)、史密斯参议员(Senator Smith)、克拉克将军(General Clark)、布朗医生(D Brown)、格林教授(Professor Green)、怀特神父(Father White)、科恩老师(Rabbi Cohen,对犹太人的尊敬用语)、格雷主教(Bishop Gray)等。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美国人以“先生”、“小姐”、“太太”相称。美国人首次见面,若不晓得对方的头衔,但又要表示对他尊敬,他们常用“先生”(sir)或者“夫人”(madam)称呼。被你这样称呼的人将立刻明白,你不清楚该如何称呼他,于是,他会把合适的称呼告诉你。一般而言,除非一个人从事于某种专业性工作,如医生、教授等,美国人不常用正式名衔。这是因为美国人强调友好、不拘礼节的关系,而不重视名衔地位。美国人认为,即使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字,人们同样可以对他表示尊敬。 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他人特别尊敬他。这样会叫他们觉得不自在,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分开拉大。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也太一本正经,所以,他们倾向于直呼名字。譬如,“别叫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美国人认为,直呼其名,往往更容易表示友善和喜爱。当然,作介绍时,人们须连名带姓,如“玛丽 史密斯,这位是约翰 琼斯。”刚开头时,被介绍认识的人可能仍用对方的姓作称呼,如“史密斯小姐”,“琼斯先生”等。但没过多久,待对方开始熟悉、谈得投机之后,其中一人会问对方,“你介意我用你的名称呼你吗?”一般情况下,没人会介意。于是,双方便直呼名字,继续他们的交谈。因此,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时,很少使用头衔或者“先生”之类的词。生活节奏:美利坚民族是个年轻、天真、自信、富有生气的民族。像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美国人生性好动,不甘寂寞。像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美国人不停地干这忙那,似乎有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城市里的人似乎永远赶着去什么地方;乡村里的人总是在农田、养鸡场、谷仓、奶牛场之间奔跑不停;办公室里的人有着堆成山似的文字工作(paper work)要做;公司里的秘书手脚不停地接电话、送文件。你在街上走逛,后面的人会大步流星地超赶到你的前面;你去餐馆就餐,难得寻觅到能与你说笑寒喧的伴侣。生活的节奏像一根上足了的发条一样,有条不紊地不停运转,构成了一幅繁忙、近乎于疯狂的现代人生活画面。 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除了止述美利坚民族好动不好静的秉性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社会的激烈竞争息息相关。美国是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是它的运转规律,不进则退,不胜则败。为了生存和成功,美国人必须拼搏和奋斗,而拼搏与奋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他人抢时间、争速度,使自己始终处于依靠地位。由此可见,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是被他们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因为这种“逼迫”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美国人对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个人进步。批判精神:在东方文化体系中,批判精神是一个薄弱环节。或出于尊敬,或出于礼貌,或出于惧怕,或出于敬畏,人们对权威很少提出质疑,更遑论挑战。事实上,这些国家里的等级制度大多比较森严,人们长期以来受等级观念熏陶,早已把它们内化于心,落实于行。从孩提时代起,牙牙学语的儿童被告知,“大人的话总是对的”。年青学子有新发现时,往往因乳臭未干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一争高低。长此以往,人们的“棱角”被磨平,好奇心受压抑,批判精神被消蚀,一个个变成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应声”“附和”者。 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里,人们从小就训练孩子发问,培养他们求知和的习惯。孩子提出问题后,美国家长和老师们不是马上给个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有时,大人们会嘱咐孩子们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很少为孩子们“包办”解答。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孩子于是司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它得靠人的寻找和思考。美国人的这种质疑、探究性精神自然地引导他们对权威或权威性观点持批评式(critical)态度。年青人与长者会因意见相左而互相争辩;学生与教师会因看法不一致而“唇枪舌战”一番;新手与权威会因观点相异而互不相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美国人对权威质疑江不是不尊敬权威,而是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讲座才能辨析真伪,从而逐步接近趔。此外,在美国人看来,人的尊严之要素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而独立的人格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能力。要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质疑和批判时,针对的不是人,而是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真话重于客气:在不少国家,人们互相交谈时,喜欢拣对方高兴听的知说,而不愿指出事实真相,以免伤了和气。这多半是出于客气(courtesy)和礼貌(politeness)。但在美国人的眼光里,这种心地善良的客气和礼貌不及真话重要。美国人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箴言:“诚实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换句话说,在比较诚实、客气、礼貌、家族声誉孰轻孰重时,美国人把诚实放在首位。因此,在美国如果要说某人的坏话,最厉害的一句是“你不能相信他”(You cannot trust him)。试举例说明。一个美国人驾车赶路,途中,他问一路人:“这里距离下一个市镇还有多远?”在一些把客气礼貌放在高于真实位置的国家里,路边这位先生也许马上想到赶路者已疲倦不堪,急欲抵达目的地,于是便客客气气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Just down the road)。他以为这样回答能使赶路者心里宽慰从而更振足精神。然而,当这美国人开了好半天的车才到达要去的市镇时他会心情不畅,甚至气愤,觉得自己了(feeling tricked)。在他看来,那位路边人明知路程很远,却存心欺他。同样的问题,美国人会怎样回答呢?美国人认为,假如他知道下一个市镇还有24英里的路程,回答说“Just down the road”是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尽管对那疲倦的寻路人极富同情,但他还是实话相告:“有好一段路呢,至少24英里”。(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 at least 24 miles more)。问路者听了也许会失望,但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所以也不会产生误解。不懂就问,有问必答。美国人讲究直率,又珍视真实,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闲聊,碰到不懂的问题,或没听清楚的句子,他们爱刨根问底,弄懂弄通。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在他们看来,不懂并不可怕,也不足以使人感到羞耻。可怕的和令人羞耻的是不懂装懂,蒙混过关。基于这条原则,美国教师讲课时,如果学生不提问题,他便认为学生都懂了。他决不会主动去问学生需要解答些什么问题,因为他认为那是学生一方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考虑面子问题,不懂就问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一旦被问,美国人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在社交场合,在朋友间交谈中,在工作场所,都是如此。东方人在与美国人交谈时,有时,对美国人提的问题笑而不答,常使美国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被美国人看作是种失礼之举。因此,在与美国人聊天或谈正经事时,有问必答为基本礼貌。如果实在不知,或者难以回答时,可明确说明,如I don’t know, I am afraid I cannot answer your question。切不可默不作声,置之不理。数量观念:美国文明中,物质文明占很大的比重。在美国人看来,生活作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此,他们常常怀着一种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低于他们的人。从相当程度上讲,美国人倾向于以数量来评价几乎所有一切事物。当问及一个人的价值时,美国人通常指的是可以用数字来计量的价值,譬如此人受了几年教育,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几次受过奖励,以及年薪多少等,似乎由这些数字累积起来的量足以反映出包括性格、个性、道德、习性等在内的一切问题。当问及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美国人喜欢罗列出一长串数据,如日产值、市场占有量、年出口数、受雇工人数、厂房占地面积等,似乎这些数据本身代表了该企业的生命力量。 由于美国人热衷于从数量角度证券事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也乐于用数量来表示。譬如,政府喜欢说下拔了多少钱款用于扶贫计划;党校喜欢说花了多大劲招收了多少少数民族学生;企业喜欢说投资了多少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劳动部喜欢说一年内又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等等。在这些擅长于数字表述的人看来,好像一旦拨了款,扶贫计划就落实了;一旦招收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种族平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一旦资金用于新项目开发,社会就可受益了;一旦新就业机会创造了,民众就心满意足了。这显然有以数字代替问题得到实际解决之嫌。 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数量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务实精神。我们知道,美国人不同于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人,他们讨厌深奥的理论和抽象的思辨。讲究实际、务实有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人心目当中的榜样和英雄,而精于神学、擅长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乔纳生、爱德华兹则使大多数美国人对他敬而远之,难以恭维。一般说来,任何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难以引美国人的兴趣,许多抽象的形而上学东西必须演绎成最简单的日常伦理方有可能为美国普通民众接受。 实用主人哲学――不折不扣的美国货,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从这一角度反观美国人对数量观念的偏爱,我们不难理解了:数字给人一个明确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掷地有声,因而它为美国人判断事物和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爱搞实验:美利坚民族性格中,爱搞实验是她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大的范围讲,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实验场。自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后,一批又一批移民涌入美国,根据他们各自理想蓝图,在美国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清教徒要在那里建立一个“天府之国”,共和主义者想在那里建立一个“大同世界”,注重经济发展的人要把那块广阔富饶的土地变成“强盛之邦”。从小的范围看,一代又一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开拓者,不断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有的试图在政治上发迹,有的设法在经济上发财,也有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之梦而孜孜以求。不管是大范围着眼,还是小范围角度,美国都被看作是“机遇之地”(land of opportunity),因而可以在那里展开实验。由于美国人生性爱搞实验,美利坚民族性格中滋生出了强烈的事业开拓精神。当年西部开发,许多人冒着危险,忍受着各种艰难,去那里开荒种地。工业革命兴起时,许多人冒着风险,在钢铁、石油、汽车等行业大量投资,品尝激烈竞争中的甜酸苦辣。因为机会多,且少有传统和先例制约,美国人乐意向新事物进行挑战。他们厌恶因袭守旧的观念,不喜欢老一套的东西,而总爱翻新花样,去试干别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因为爱搞实验,且精神执著,大胆开放,美国人不想念专家权威,对条条框框等束缚性戒律较少理会,而更乐意想念自己――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好运气。美国人的发明专利占世界首位,这与他们文化习俗中不畏权威、大胆实验的精神是有密切联系的。从深层意义上讲,美国人爱搞实验的秉性和由之衍生的开拓精神都源于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思想。综观整个世界历史,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发展得顺利。她的优越自然条件,她的稳定政治秩序,她的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以及她的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政策,使许许多多富有进取心、勤奋肯干的美国人在这“机遇之地”受益获利,而这个国家也因此不断变得富有和强大。于是,美国人从这些简单而又实在的事实中悟出了这么个道理:既然荒野可以变成良田,村庄可以变成城市,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奋斗,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办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乐观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的精髓是事在人为,对将来充满信心,而爱搞实验的要旨是努力创新,追求胜利。可见,两者在成功信念和积极奋斗上是一脉相承、互为转换的。随便与约束:欧洲人比较死板,喜欢拘泥于细节,德国人和英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美国人则不然,待人处事上表现得灵活随便。几乎每个英国绅士都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做才不失绅士风度;而美国人,尽管有关礼仪的书充斥于市,却很少在礼节和习俗上统一起来。除了在上层社交场合,美国的普通民众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摆脱了种种不利于人们接近的等级性清规戒律。美国人的这种待人接物态度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在美国人看来,礼貌规范是由人制订出来的,它们不应该成为限制人的僵硬模式。因此,在美国,没有法庭制订社会礼节,也没有上层阶级强行规定执行这类礼节。各种社会礼节主要按照人们的生性习惯去落实在行动上。由于美国人在行为举止上较少约束自己,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随便。他们说话随便,衣着随便,吃东西随便,对人的态度也随便。不了解他们的人以为美国人放纵粗鲁,不成体统,上,这是美国人的随便习性。反映在英语语言使用上,美国人对它的“为我所用”态度,常地些墨守成规的老派文人痛心疾首;而那些广泛地浒于民间的不规则表达法,更使不少语法学家徒叹无奈。至于语言中含蓄地表现社会等级观念的词语,美国人常常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也可能由于美国人对清规戒律缺乏重视,他们的纪律观念比较淡薄,这常使行政官员和执行纪律的人感到头痛。有一种说法,说是英国人认为遵守规章是种乐趣,而美国人则把强硬要求他遵守某种规定看作是对他的不敬、甚至侮辱。美国党校里,学生纪律松散;美国家庭里,父母管教孩子不严;美国军队里,士兵自由散漫更是远近闻名。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的教育还算成功,美国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成为好父母、好公民,美国的军队也偶尔能打些胜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也许可以这样解释:美国人热爱自由,不愿被人强行控制,然而在真正行使自由权利时,他们仍受法律观念约束,有分寸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自由潇洒”。 事实上,尽管美国人表面上办事满不在乎,不尊重法律,但实际上,美国人是极其崇尚法治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象美国那样下功夫研究法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律师象美国那样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人可以无所顾忌地用粗话批评总统和国会,但对最高法院却以敬畏的精神相待。这也许是美国人在随便与约束上保持平衡、弛张相宜的最好例证。 个人主义与合作精神。说起个人主义,人们很容易想到利欲薰心、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尤其是像美国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国爱。其实,英文里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美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它的积极意义,指的是个人自我独立、自我奋斗、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执著精神。这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常与这样的美国人形象相联系: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拓荒者,向荒野迁移,与蛮夷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辟蹊径,铺设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满着创业精神和独特活力。第二层是它的消极意义,指的是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于不顾,疯狂索取,贪得无厌。这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常与这样的美国人形象相联系: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投机分子,为了满足个人的种种欲望,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从社会和大自然中攫取有用之物,对社会福利和自然环境冷谈麻木,漠不关心。可以这么讲,个人主义的这两层意思是该词内涵所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同一枚硬币有其正反两面一样。从好的角度说,个人主义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弘扬,它给人以机会,赋予自由,鼓励多样性,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娱乐和体育的发展。从坏的角度来讲,个人主义的无节制膨胀给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给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抹上了一层厚厚的冷霜。许多人在冷酷的个人主义的竞争、挤压下,或生活潦倒、心灰意懒,或人性扭曲、愤世嫉俗。因此,从个人主义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因素来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抑恶扬善,而这也是美国文化中始终没有妥善解决的“难结”。不过,令人值得我味的是,美国人虽然个人主义强盛,但他们也很愿意合作。可以这么讲,除英国之外,西文国家中没有哪个国家象美国人那样愿意为某种共同的目的而自愿联合起来;没有哪个国家私人的联合会有美国那样多和那样卓有成效。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教会、一所学院、一座医院、一个慈善机关,往往费时费劲,困难重重。但在美国,只要个人或团体有兴趣就可以轻易地建立这类机构。于是,各种各样的纷纷成立――乐施行善的、繁荣商业的组织、影响政治的组织、收集历史资料的组织、规划未来的组织、研究文化的组织、拥有枪支的组织等等,不一而足。几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组织:学校里的男女孩子,商人和学者,朋友和领居,老移民和新移民,素食者和戒酒者,集邮爱好者,心脏病患者等,统统都有自己的组织。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仍注重团体组织的建设,以保证社会能有秩序和稳定,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标新立异:美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也善于标新立异的民族。无论是从当年美国建国元勋建立美国联邦制政体来说,还是从美国最早决定政教分离来看;无论是从美国人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来说,还是从症状国人在建筑工艺上的刻意创新来看;也无论是从当代美国青年爱理“朋克”头或阴阳头来说,还是从美国男男女女穿着的千奇百怪的服装来看,美国人处处显露出一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追求,一种极为自信、我行我素的风格。 从历史上讲,美国人的标新立异精神始于殖民时期。那时,许多政治或宗教上受迫害的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认为欧洲受王权和神权统治,权贵们终日忙于勾民斗角,互相残杀,造成整个欧洲一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生活无望。为了逃避这个腐败世界,这些欧洲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来到了北美这块荒芜之地。他们之所以离乡背井,甘冒危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新”世界里创建一个有别于、相异于旧世界的社会――所谓的“山巅之城”(a city upon the hill),供世人景仰,让世人仿效。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们要设法使新建立的国家不仅在政府体制和社会结构上与欧洲国家不同,而且还要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欧洲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文化观念上讲,美国人的标新立异与他们的个人主义观念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个信义的主旨是突出个人价值的本质,崇尚个人特性,而要突出个人价值,完成个性塑造,必然要求人们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唯有如此,方可使自己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独领风骚。由于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成员人人都追求创新、个个都刻意求胜,美国人对新奇的东西不仅能宽容地接受,而且还常常大加赞赏,褒扬一番。 也许因为标新立异观念已深深扎根于美国文化地壤,所以它反映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有的人造了一些奇大无比的轿车,内设厨房、游泳池、电话、电视、客厅等各类设施。也有人别出心裁,拉上自己心爱的人,坐上热气球,待徐徐升空后,才向众人宣布此为婚礼仪式。还有的人更令人叫绝,竟三五成群地爬上电线杆子,互相比赛谁能在电线杆子上坐的时间更长。这类追求新奇性的事例在美国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恐怕也是“吉尼斯纪录”不断被破、《吉尼斯世界大全》不停出版新版本的主要原因之所在。破除神秘。 世界上的不少民族有浓郁的神秘感,如非洲的一些民族和拉美中的一些民族对大自然、对上苍、对人类自身等事物怀有深厚的神秘感。他们或者对这些东西顶礼膜拜,深信不疑,或者对这些东西敬畏不已,不敢越雷池半步。美国人与这些民族迥然不同,少有诸如此类的神秘感。如果美国人发现某些东西过于神秘,他们往往没法将其破除,使它暴露“庐山真面目”。举例来说。政治在许多国家往往充满神秘感,国家领导人的确定,党派之间的倾轧较量,重大政策的决定,以及政府机制的动作过程等,对平民百姓来讲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然而在美国,政治像一场颇具观赏性的游戏,普通老百姓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观摩政客们互相攻击、互相嘲弄、互相指责等各方面的精彩表演。大至总统竞选、国会听证会,小至学生会与校董会的冲突,人们无不可以从中窥见政治游戏中的权术运用、利益交换和官官相护等事例。只要美国政客们在玩政治游戏时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他们就能够得到作为观众的选民们的认可一样。如果政客们违反有关规则,如尼克松的水门事件、里根的伊朗门事件,那么,他们就要受到有关机构的查询和调查,乃至曝光出丑。所以说,美国的政治因透明度较高而较少有神秘感,普通百姓对政治机制的运作也因此而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还有,美国人的宗教热情很高,但这种对上苍的敬畏并没有阻碍美国人揭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之迷的勇气和努力。从西部边疆的开发,到外层空间的探索,从海底资源的研究,到大气资源的探索,美国人似乎并不因上帝的万能而被震摄住,而是无所顾忌地大胆试验,勇敢地利用科学知识来解答大自然中的秘密。美国人破除感的最显著例子表现在他们对人自身的认识上。《圣经》上讲,上帝创造了人。在美国,近95%的人自称相信上帝。但美国人对医生开胸破肚移植心脏、肾脏等“动手动脚”行为非但无异议,反而赞叹不已。更有甚者,美国人竟然违背“上帝造人”之千古常理,胆大妄为地搞起试管婴儿。当然,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人的性教育已全面走向“社会化”。性成为油盐酱醋一样人人皆知常识,几千年来人类蒙在性上的神秘感被美国人揭露得一干二净。可见,神秘感在美国鲜有市场。在开放、自由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神秘感之被破除尚在预料之中。只是破除神秘走之过极,使privacy也不能幸免,这总让人觉得有点“那个”。

文献综述的话就写美国电影和文化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导向开始改变,电影里的所反映的思想也开始不一样了。不过美国电影始终都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反正综述嘛,就是一通抄,把别人的话概括概括、总结总结。有些就转换成自己的话就好了。至于外文文献直接google里搜,输关键字american culture,film,cinema应该有的。google scholar里面应该也有不少PHD文档的。我写论文常用的。

英美文学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ts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 Survey of Gothic 1 Definition of Gothic 2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1 Historical R1 Folklore in Germantic N2 Drama in the R3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2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1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2 Sublime and Beautiful Emily’s Gothic Heritage 1 Theme 1 Good and Evil 2 Revenge 2 Characters Description 1 Villain-hero 2 Delicate Young Girl 3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1 Terror 2 Mystery 3 Supernatural Emily’s Gothic Innovation 1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1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2 Use of Symbolism 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4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 Reference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 [1] Bronte, C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 London: J M Dent Sons L [2] Gerin, W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 [3] Marie, Mulvey-R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 [4] Punter, D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 [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 [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 [7] 肖明翰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 [8] 鲜于静 神秘和怪诞的魅力——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哥特艺术研究[MA]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