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修后审稿人一直拖延

发布时间:

大修后审稿人一直拖延

从这可以看出,大修本身就是处于被据稿的边沿啊,修不好就被毙了啊:)jiangming123(站内联系TA)按照要求逐条认真修改,机会很大的,再投后就会让你小修的,然后就会接受的!我们组的journal hazards materious就是这样被接受的!hfut1879(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hongafeir at 2009-7-30 15:28:拒稿有两种情况:1:作者无法修改到满意的程度;2:给作者一个机会,看看能不能修改好。从这可以看出,大修本身就是处于被据稿的边沿啊,修不好就被毙了啊:) 严重同意!!sky_flys(站内联系TA)对于大改 能修改的尽量都修改吧,反正不修改的话被拒的可能性很大是在没法修改的意见和审稿人或者编辑好好沟通一下 解释清楚了 应该可以david104(站内联系TA)大修要求你态度端正,有机会接受,但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提高论文质量,否则就会rejectqinqingd(站内联系TA)大修后接受的还是很多的,只要按照审稿人的意见改,一般不会被拒。zhangyoufa(站内联系TA)大修就是介于拒与接的中间主要取决于修改效果如果达不到审稿人或者编辑的要求按照审稿人的意见逐条回复,可能性是很大的!maomaoz(站内联系TA)大修机会很大,只要按照审稿人的意见改,一般不会被拒,之后就是小改,如果改的好就可直接accept。haojigong(站内联系TA)修改的让编辑不满意呗,呵呵grubby_fan(站内联系TA)我还是那个意见,编辑看审稿人的comment不是光看是major,minor,还是accept as is,更重要的是看novelty, significance, broad interest这几项的具体评价。换句话说,有时候编辑让你major只是因为文章的结构或者内容需要大的调整,但是核心的东西他已经在心里认可了;而有时候让你major则是对核心东西不满意,即创新性方面不够,给个机会你重新阐述清楚。情况不同则结果也不同,前者接收几率极大,而后者则小一些。所以建议大家看email的时候不要只根据编辑到底是让你大修,小修还是怎么样来判断这个paper有没有戏,必须仔细看comment才好判断。marineman(站内联系TA)我的也在大修审稿中。希望能顺利一些。但是问题在主编和审稿人。如果他们觉得还不够好,就可能拒了。qazqaz1982(站内联系TA)大修就有机会,抓住机会,争取胜利,各位虫子一起努力wengshaohuang(站内联系TA)我的一篇正在大修中。需要补一些实验,但有一个实验我补得不理想,只能诚恳的跟编辑和审稿人说清楚,希望能够通过。

SCI期刊的修改意见,无非包括大修与小修。大修需要修改的内容很多,文章被接收的周期可能拖延。而小修给人的感觉即是稍加修改后即可接收。这个是相对而言,大修可以很快进入小修,而极少情况下的小修也有可能推迟接受,甚至出现意外-拒稿! 遇到大修不要灰心,这很正常!应该想到另一个方面:至少还没拒稿,说明还是有修改意义。这项研究没有白做,值得庆贺!大修的文章会有很多的修改意见,建议大家逐条回复。将不同Reviewer的意见进行逐条回复,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当然也要注意没有提出修改意见的内容。如果发现语法或内容的错误,要尽早修改。如果存在试验漏洞,也要及时补充。不要保存侥幸心理。或许审稿人觉得没必要补充试验,但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研究者如果觉得有必要添加试验,那么就可以在修改时添加该方面的内容,这样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期刊的Reviewer与Editor很可能被你的专业素养所感动。 大修后需要看一下状态,如果大修后还是大修,那么可要仔细修改,如果不能进行到小修的话。下一步很可能就是拒稿。当然不排除仔细修改后进入小修及发表的状态。这体现的意义就是你这篇文章符合他们刊发的考虑范围,但是内容还没有修改到他们的预期。如果能进入到小修的话,那么就可以稍稍松口气,毕竟离被接收就不远了。 得到小修的回复是比较幸运的。但是有些人有这样的经历:经过两次小修。说白了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小修即可高枕无忧”!其实小修更要注意细节的内容,那些经历两次小修的人,就是细节考虑的不够到位。建议修改时也要跟大修一样重视。重新修改论文,甚至可以交给其他同行修改一下,提提其他的修改意见,将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一并修改后,返回给编辑。在回复邮件时告知对方我们不但修改了提出修改意见的地方,同时还对其他我们觉得不够妥善的地方进行了再次润色(注意请将再次修改的内容在回复邮件内阐述)。 由于期刊编辑给出的修改意见都是他本人整合了审稿人的修改意见给的。所以他的邮件无非就是陈述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然后要求你按照他们的修改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在撰写邮件时,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写我们对论文进行了仔细的修改等字眼,万一再被人发现明显的错误,岂不是自己咋了自己的招牌。回复时首先要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尤其是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要感谢一下编辑。然后根据修改意见进行逐条回复即可。

请这位兄台把问题表述清楚,什么东西大修,什么地方被拒?

审稿人二审拖延

一般二审大修一个月,小修两个礼拜。时间不一定,得看法院案子数量。

1-30天。从数十位网友的经验中统计了关于审稿时间的数据,可以看出NanoEnergy:数据量25人,初审最短5天,最长180天,平均52天,中位数30天,二审时间一般是1-30天,平均8天,也有个别的会有2-5天的三审时间,初审后修改时间一般为1-8周左右。

匿名审稿人拖延

如果他肯花这么长的时间,说明你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诚恳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提交文章修改后要附上一个cover letter。里面包含这些内容: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作者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因为你们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好,读者们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再次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帮助。虽然cover letter的内容也都是客套话,但是编辑跟审稿人看着也会舒心不少。特别是审稿人,需要认真地无偿地审阅文章,难能可贵的是还需要找出不足的地方。即便有时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又或者提意见时比较不客气,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也一定要尊重他们。第二,另外起草一个单独的response letter。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许这是审稿人唯一显示他私心的地方——比如要求引用他的文章,不是很离谱的情况下也可以照办,或者打个折嘛,要求引用三篇最后加上一篇嘛。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和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为了回答某个问题而导致更多的疑问,尽量将讨论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第三,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有差异,或者没有认真读文章,导致对文章的理解有误,从而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首先引用一下文章的相关句子,然后指出文章的真正意思。接着承认是自己的表达出现问题了,让审稿人曲解了意思,最后指出句子已经重写,表达的意思已经更准确了。这样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该问题,也避免了让审稿人尴尬。第四,如果遇到了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审稿人质疑文章的创新性有限,价值不大。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是没有办法修改的。赞同审稿人的意见肯定不好,但是用回避的方式不回答更不好,既不礼貌也侧面赞同了审稿人。这个问题尽管很难回答,但是还是要去争取一下,比如再强调一下文章里面相关的几个句子。要知道每个人的见解不同,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在综合多个审稿人意见之后还觉得文章有可取之处,也就没有问题。而response letter是所有审稿人都可以看到的,诚恳的回答会获得其他审稿人的好感。第五,审稿意见里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求补充信息,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样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一下,如果仅仅是审稿人出于自己的好奇,是可以选择在response letter 里提供而不是直接添加到文章里面。而如果对所有读者都有用,则需要加到文章里面。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可以心平气和地找个客观的理由委婉地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不要让审稿人觉得你对他的问题视而不见。

审稿过程 SSCI 期刊审稿过程的特点乃是:双向匿名的,一般是所谓的同侪评审制

审稿人一直拖会怎么样

看你不爽,

编辑考虑审稿意见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我曾有一篇文章很霉,时间拖了3个月,询问了两次,最后,编辑回信说:对不起,前后找了8个审稿人,到现在只回一个,但根据我个人对文章阅读和审稿人意见,都感觉不错,接受了(这种情况当然是少见了)。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各类原稿的审读,通常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评价和处理意见。复审:要求复核初审意见,判断其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终审: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书稿档案的重要部分,它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经常听到有同学或师兄说投出去的论文,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拖稿情况,每个期刊网站上都写明了两个月就能有结果,但实际上还是存在拖稿严重的情况。这造就了写文章能不能发表,全凭运气好不好,期刊能及时处理的稿件,反馈信息及时,也便于更改后发表。但是拖稿严重的,可能过了大半年,最后收稿还好说,如果过了那么长时间给拒稿了,投稿人再另投他刊,可能还是同样的情况。由于论文审稿期间很多信息不透明,就有点像买彩票的意思,投稿人的稿件一经投出,便只能祈福了。加上很多投稿人并非行业专家,关系网不多,使得稿件排队被插队的情况也很严重。同时这个问题也导致期刊社目中无人,以为投稿人全都得对他们点头哈腰,对于提供的投稿咨询服务,态度实在不敢恭维。再说审稿人,很多稿件其实用不着审那么长时间,好的期刊审稿人都是行业精英,他们对于稿件,浏览几遍就知道水平如何了,可为何总是拖稿呢?其实,很多审稿人并没有自己审稿,而是把稿件交给下面的硕士或博士代为审稿,这样一来,这些人的经验学识尚且不谈,存在有“老板不催,我就不交”的情况,这也是拖稿的一部分原因。 2月份投了一篇EI,到现在网站依然显示审稿人外审状态,而到现在离外审的截止日期早就过去2个多月了,不光如此,我发现网站上的信息根本就是滞后很多的。通过网站上提供的给编辑发邮件的入口,我写了很多封邮件,可是根本没有人回复我,我怀疑根本没有人在看邮件。打电话过去,一句话“过了日期系统自动会催的”,就挂电话了,这什么意思?很多人说我别这么大惊小怪的,拖稿拖个半年是很正常的。Why?是因为被拖习惯了就麻木了?任由别人处置了?看起来我们这些投稿人并没有什么权利或者渠道可以跟编辑沟通,似乎是国内整个现状都是如此,制度不全。另外,审稿期那么长,倒是给出一些确实高水平的文章出来倒也罢了,也可以换得个严谨的美名,但是偏偏国内大多数期刊发表的中文文章水平真的不怎么样,甚至拿到手上阅读发现很多错误的情况,不光是错别字那么简单,有些实验方法和数据根本就是捏造的,滥竽充数而已。就这样的态度还这么长的审稿期,如果理由是编辑每天都很忙,处理不过来的话,那我想说谁不忙?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拿忙来当借口?实在是不可理喻。

大修后审稿人withdraw

审查中

以下是英文投稿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正在审查中。Under review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