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二 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杜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 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 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 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 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 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积极、贴切的教学态度。②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③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上述情境的创设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文化功能的逐步强化外显的过程。同时,又是音乐欣赏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与内化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白居易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列宁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了革命性,这都是音乐审美具有的不确定性。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学生学习的教导者而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职责正在于最大限度地开掘与发挥这种功能,为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1] 陈霞 现代审美心理在民族舞蹈美学中的互渗[J] 科技风 2008(21) [2] 刘珊珊 试析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审美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3) [3] 谢莲花 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以傣族孔雀舞为例[J] 枣庄学院学报 2007(06) [4] 石明灯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 南方论刊 2008(03) [5] 柳文杰 舞蹈的审美特征[J] 艺术广角 2004(03) [6] 何燕君 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 张平 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1995(02) [8] 王克芬 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传承性与变异性[J] 舞蹈 1995(05) [1] 王亚慧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J] 剧作家 2007(02) [2] 陶景杜 "大都市化"后的"地域意识"[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01) [3] 马蕾,付强 民族民间舞蹈论析[J] 琼州大学学报 2005(04) [4] 刘瑛 侗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J] 艺海 2006(04) [5] 曹柯香 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打造额尔古纳市文化特色品牌[J] 前沿 2008(03) [6] 赵丽敏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09(04) [7] 李静波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8] 尹晶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J] 文教资料 2010(14) [9] 张会改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美育[J] 黄河之声 2010(20) [10] 王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 大舞台 2011(03)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上有,但是下载要花钱免费的规范学术论文是没有的新年快乐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音乐活动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进行音乐活动可让幼儿产生美感,陶冶他们的情感,在他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通过唱歌、律动、舞蹈和音乐欣赏等活动,引导幼儿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在音乐伴奏下,合节拍地做各种听音动作及舞蹈动作,欣赏一些简单的歌曲,逐渐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我们要求幼儿必须对构成音乐美的诸多要素充分的感觉,感受作品中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情绪、风格等。这种能力的获得,需经过长期的听觉训练和有计划、有目的的欣赏活动。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选择美感强的教材,并充分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和美的力量,以音乐的真正美来感染幼儿,吸引幼儿。如中班的欣赏作品《瑶族舞曲》,这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爱的欣赏曲,它通过曲调中速度、力度、节奏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乐段的明显对比,使这首反映瑶族小朋友喜庆场面的乐曲,更富有情节性、可欣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光考虑形式,而要紧紧抓住这一对比特点,加以引导启发,反复比较,让幼儿在充分的感觉中体会音乐的真正美。 其次,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方法可分为: 引导幼儿欣赏,教给幼儿感受美的方法。首先培养幼儿安静听音乐的习惯,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然后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音乐的整体形象到内部结构,深入浅出,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如欣赏《勇敢的小白兔》、《小象与小鸟》时,先引导幼儿听乐曲的旋律,感受音乐性质,再让幼儿有意识地辨别节奏、速度的快慢变化,想象音乐中有些什么动物?使幼儿心目中的动物形象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美。又如针对幼儿年龄小的特点,我们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形象化的表演,在示范中展示作品内涵,然后,让幼儿反复感受,通过比较节奏的快慢、辨别音的高低、体验音乐的情绪,直到听懂音乐、领会歌词、想象意境,逐步感受音乐的基本方法。 创设感受的环境,培养感觉力。我们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伴以丰富多彩的乐曲,做到一日活动音乐化。如轻松愉快的报情乐曲,伴随孩子的起床、进餐;节奏快的进行曲,伴随孩子的游戏,玩耍;优美安静的摇篮曲,使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觉音乐美、生活美。此外,还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知风声、雨声、乌鸣声、波涛声等等,天长日久,不仅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教给幼儿简单的知识,如简单乐理、舞蹈技能等。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经常采用游戏的方法。如让幼儿学习五线谱,先让幼儿学唱“五线谱象楼梯,上面高来下面低低音谱号象蜗牛,害羞躲在壳里头”等儿歌,让幼儿对五线谱有所了解,同时还利用“跳皮筋”、“跳格子”,“小动物找家”等游戏,帮助幼儿掌握每个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这样学玩结合,深入浅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主动表现。幼儿在反复聆听、充分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对音乐产生兴趣后,随即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这是由于幼儿的审美情感强烈、外露所致。幼儿的表现是带有行动性的,幼儿掌握基本技能后,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我们要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思维加工。在音乐活动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歌声来充分展示,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秋叶儿》歌曲后,我们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秋叶飘落,有的幼儿用旋转的动作表示树叶快速落下,有的幼儿用碎步表示树叶缓缓落下,还有的在原地转几圈后,快速蹲下,表示树叶落到沟里了。还有一次,幼儿在充分感受了《小海军》音乐之后,我启发他们说一说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做踏步的动作。”这是对音乐性质(进行曲)的感受,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当解放军!”这是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崇拜;还有的说:“听了音乐我浑身都是劲!”这是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孩子们尽情地述说着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当我再放音乐时,他们便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声音是那么响亮而自豪,不仅激发了幼儿表现音乐美的心情,也培养了幼儿快乐、积极向上的健康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音乐情境,提供表现机会,如开设音乐活动区,提供录音机、磁带、小乐器、头饰、道具等,让幼儿组织小小表演队,通过自编、自演、自评、巩固已学知识技能,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此外,还经常组织专门演出交流活动。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启发幼儿的创造意向。在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启发幼儿,按照乐曲的不同节奏,创造出走、跑、跳等不同动作;根据不同的音响效果,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联想,如用节奏明快、旋律跳跃的音乐,启发幼儿想象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的情节;随着大管吹奏出缓慢而低沉的声音,启发幼儿回忆乌龟慢吞吞向前爬的情景;当听到粗狂、阴森的音乐时,引导幼儿联想面目狰狞的大灰狼,张开血盆大口想吃小白兔的场面使不同的音乐形象通过幼儿的创造想象与原来的故事情节统一起来,从而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憎情感,使美的创造得以升华。 保护幼儿稚嫩的创新意识。我在让幼儿表演《小海军》之后,继续鼓励他们联想:小海军还能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和动作,怎样使小海军的歌更动听?引导幼儿创编音乐节奏型、配乐器演奏……通过这些创编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编音乐美的机会,使幼儿逐渐从感知音乐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同时,当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时,要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表现阶段,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创造能力。 其实每个幼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创新意识,我们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宽松的教育环境,允许幼儿根据不同的理解创编不同的动作,产生不同的联想,只要有孩子自己的创作意图,那怕是“离谱”,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愿得以实现,其创新意识也会不断增强。 留给幼儿更多的创造余地。如在欣赏乐曲《小燕子》后,教师就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舞蹈创编,结果,有的幼儿编出了“小燕子到南方过冬”的情节;秋风吹,树叶飘,小燕子过冬去南方,一路上飞过高山、飞过树林,来到幽静的山谷,喝水、找虫、露宿、梳理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小燕子热爱生活,勇敢自强的生活场面;而有的幼儿却编出了小燕子克服困难,不怕风吹雨打,敢于与害虫作斗争的良好品德。这样,由于教师充分挖掘了音乐的内涵,引导幼儿把相同乐曲,通过想象,创编出了不同构思的舞蹈,使幼儿的创造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飞跃。同时我们也给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的创造机会,满足更多小朋友的创造欲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尽量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的道具和场所,让幼儿自由进行创造活动,如创编歌诗、故事、动作等等,同时对孩子的创新欲望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他们的创新行为给予认可和赞扬,使幼儿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
[1] 陈霞 现代审美心理在民族舞蹈美学中的互渗[J] 科技风 2008(21) [2] 刘珊珊 试析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审美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3) [3] 谢莲花 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以傣族孔雀舞为例[J] 枣庄学院学报 2007(06) [4] 石明灯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 南方论刊 2008(03) [5] 柳文杰 舞蹈的审美特征[J] 艺术广角 2004(03) [6] 何燕君 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 张平 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1995(02) [8] 王克芬 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传承性与变异性[J] 舞蹈 1995(05) [1] 王亚慧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J] 剧作家 2007(02) [2] 陶景杜 "大都市化"后的"地域意识"[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01) [3] 马蕾,付强 民族民间舞蹈论析[J] 琼州大学学报 2005(04) [4] 刘瑛 侗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J] 艺海 2006(04) [5] 曹柯香 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打造额尔古纳市文化特色品牌[J] 前沿 2008(03) [6] 赵丽敏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09(04) [7] 李静波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8] 尹晶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J] 文教资料 2010(14) [9] 张会改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美育[J] 黄河之声 2010(20) [10] 王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 大舞台 2011(03)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世界公认的、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清唱歌剧创作的先驱。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舞台演出状况和国际性声乐比赛曲目中来看,亨德尔的清唱剧作品作为一个流派被列为必唱曲目之一。而从当今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的声乐曲目中以及音乐会、比赛曲目中观察,大多集中在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上,这样的偏爱使声乐者造成对巴洛克时期清唱剧等风格的声乐曲目的偏失。鉴于此笔者选取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歌唱技巧及演唱处理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可以对学生对此作品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学习指南。《让我痛哭吧》选自亨德尔的歌剧《里那尔多Rinaldo》,剧本由罗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同名叙事诗所改编。该作品严格考虑了声乐演唱者的音域,从放松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写作,其旋律基本在中声区,音域不宽,不为了炫技而频繁的运用高音,这样的作品可以帮助声乐演唱者把良好歌唱发声习惯养成;避免了浓厚低音与强力冲击高音的力度,帮助歌唱者更加放松,自然发声,可以自然的保护声带,并且还能展现优质的声音。亨德尔的清唱剧咏叹调有助于声音的规范,只有通过这样传统学派的训练才能更有效地系统地学习美声。2曲式结构分析作品《让我痛哭吧》由宣叙调与咏叹调两部分组成,主调为C大调,拍号为4/4拍。首先,第1-12节是使用叙事来说明故事由来的叙述,而叙事的平稳,则为第二部分奠定了基础。音乐的力度不寻求渐弱以及渐强的细微变化,而是使用阶梯式力度,这样显得更加的清晰。它在乐章中保持基本的情感,在相邻乐章之间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基本特征。其次咏叹调为13—84小节,结构是一个小型复三部曲式。第一个小节以柔和的音调开始,以强调歌曲的悲伤情绪。在旋律过程中,质感充满了谐调的伴奏,使气氛恢复了活力,速度由Larghetto代替Andante,以反映动态故事变化之间的对比。第一个小部分以单三部曲形式复制,调性F—C—F;第二小部分调性由d—a,第二小部分结束处再现第一大部分。随着音乐的发展,从55小节开始是整首作品的高峰,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地方。歌曲以f力度开始。它主要强调世界的无尽苦难,力度语气得到增强,以反映角色的激动感,后一种感觉逐渐得到缓解,下行级进渐弱。它以平静的语气开始,以口语表达,最后以激动的语气表达,以低声结束。语言的变化是如此丰富,以至于标志着爱情悲剧的开始。中间部分感叹了荒凉,最后主角很激动。从爱慕到绝望,它反映了里纳尔多的复杂兴趣。著名歌唱家范竞马曾经说过,歌唱的呼吸是胸腹式呼吸。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胸腹式呼吸法,即气要感觉吸到了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吸气以后,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歌唱的关键。在呼气的过程中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呼气要均匀、舒缓。作品《让我痛哭吧》全曲较为平缓,比如如下谱例,第4小节与第5小节的第1拍中八分音符之后,就是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加一个十六分音符,那么这里就需要气息的控制,才能将休止符的感觉唱出来。共鸣的建立是保证合唱音响共振的重要前提,也是统一音色的重要手段。要使歌声圆润、悦耳,必须利用共鸣。作品《让我痛哭吧》总体来说音域不高,必须要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才能演唱出其力度渐强和渐弱的特征。在一方面必须放松喉头,内收下巴,这两个器官不能在歌唱中使力。应放松喉头,使之成为气息的通道,然后抬起软腭,提笑肌,使声音能通向鼻腔,更好地运用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亨德尔在冲突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优于其他作曲家。在他看来,情绪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心理状态;正如这首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整曲的基调应是悲情的,借爱情的不辛遭遇进而对命运以及人生产生了众多复杂无奈的情感,后半部分基本上在某种程度上以缓慢的速度扩展了歌词“tà”,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感受。3演唱之二度创作情感处理完全由自身的情感整合,稍加哭泣便传达出作品形象的真实感受,诠释了戏剧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使用贴切的语气来解释主人公的音乐形象,并结合其表达能力来掌握作曲家想要展现的场景,并在不放弃的情况下对残酷的命运毫不妥协,再次升华了这一作品。首先尊重、忠实地再现作品形象;仔细阅读乐谱了解歌曲的氛围,以准确地掌握歌曲的人物形象,做到用自己真情实感去演绎,把自己的感想和情感真切融入在作品之中,这样我们所演绎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 结束语《让我痛哭吧》是巴洛克时期亨德尔创作的优秀声乐代表性作品,加强对《让我痛哭吧》声乐作品研究,能够更好的学习和训练声乐作品发声,在明确掌握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好的表达声乐作品创作情感内涵,达到以气带声,以声带情的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声乐欣赏情感体验。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当代小学生中,高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如何激发高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走向和谐。关键词:和谐 消除 建立 尊重 关注 合作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外教育界人士均认为:一个人的艺术素质与思想、思维道德、品行、修养,乃至举止谈吐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小学生喜欢音乐是他们的天性,中小学阶段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笔者发现当代小学生,尤其是高段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却不高,原本应该是活泼、愉快、轻松的音乐课往往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我现在任教五年级四个班的音乐课,半个学期下来,感觉五年级的学生上音乐课没有以前开心了,在课堂上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地回答提问或是上台表演,往往是老师拨一下,学生动一下,有时也发生一些令我失望和气愤的事,音乐课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了。回想一两年前也是在这间音乐教室,这群孩子们个个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喜悦,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提问、上台表演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细细一想,不足为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事。大多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害怕惩罚、嘲笑和失败,这种害怕使得一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也开始害怕音乐了。他们表现出一种傲慢、自我保护性的“态度”,而这其实恰恰是他们“害怕”的表现。那么如何提高高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唱就唱,并且唱得响亮,唱得漂亮呢?一、消除学生的恐惧害羞心理我发现高段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和心理上有所成熟,但是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并没有因为这些因素而有所减弱,只不过他们不愿、不敢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很多同学在座位上动动、唱唱、做游戏,运用自如,基本上能够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旦请他们单独上台表演却变得羞羞答答,你推我让,有时我指名用命令的口吻要求能够表演好的学生上台展示,也是费了好大功夫才能“请”上来,就算上了台也是低着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迅速下台,有时把小脸憋得通红的,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啊!此时,师生之间就容易发生微妙的变化,教师又生气又无奈,学生却连老师都不敢多看一眼,生怕目光相对被老师选中上台表演,而对于高段学生而言,“哄、、骂”的手段似乎都不管用。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和颜悦色地来鼓励学生,让他们放下面子,放大胆子,增强自信。当他(她)上台表演后,不论好与坏,都应该及时地表扬他(她)、肯定他(她),并善意地提几点不足的地方,并帮助他(她)做得更好。我想:如果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一定会信心倍增。有了自信,也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有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每次回答问题或上台表演都文不对题,凭自己感觉乱说乱演一通,引起哄堂大笑。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忍”这个字。忍一忍,平息心中的怒火,调整一下心情,然后抿嘴一笑,对这位同学说:“老师很佩服你的胆量,我真的是自叹不如啊!那就请你帮一个忙,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表演好吗?”我想,当这位学生看到老师真诚的目光,一定会欣然接受这个任务的。这样做既没有伤害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发挥了他积极主动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何乐而不为呢?当学生消除恐惧、害羞的心理,敢于在课堂上,在老师和众多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话,他(她)们一定会很满足,会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强烈被人肯定、赞许和赏识的基本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就要看教师能否用细心、爱心和精心去发现、保护、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那些外露、活跃学生的表现欲,还要能够发现那些内隐、含蓄、带有自我压抑的学生的表现欲。当学生的表现欲以某种方式反映出来时,教师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即使不能让学生的表现欲付诸行动,也要用爱心对学生的表现欲表示称赞、支持,然后给予解释。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高段年级有的学生胆子较小,尤其女生居多,性格逐渐转为内向,他(她)们愿当旁观者与聆听者,却不愿当表演者,他(她)们把掌声给了别人,自己非但得不到掌声,也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时,教师的微笑和亲切的话语可使学生靠近你、亲近你,让胆子小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集体对他(她)们的关心和友爱,从心理上感到满足。记得有一次,我在五(1)班上《愉快的梦》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六八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我先复习了三四拍的有关知识。为了能加强学生对三拍子音乐的感受,我想邀请一位学生与我共舞一段华尔兹。其实并没有学生们想象的复杂,只要脚步踩点正确就行了,我示范了几次,却没有一位学生愿意与我共舞。在碰了几次壁后,我依然没有放弃,面带微笑地走到一位女生面前,故作绅士地向她鞠了一躬,伸出手,对她说:“亲爱的朋友,我真诚地邀请你与我共舞,请你答应我好吗?”此时,同学们哄堂大笑,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快点答应吧,快点答应吧!”而这位害羞胆小的女生,面对老师亲切热情的目光,慢慢地扫除了顾虑,伸出手与我一起共舞。在音乐的伴奏下,在同学们整齐的拍手中,我和这位学生配合得非常好。当然,我也不会忘了给予她称赞和鼓励。此时,我发现在学生们中间多了几分羡慕的眼神和跃跃欲试的表情。接着,我走到学生中间拉起他(她)们的手,大声地说:“想跳就跳吧!”,果然,学生们在我的“怂恿”下,兴奋地跳了起来。虽然,他们的舞姿并不是很优美,步伐并不是很整齐、到位,但在我的眼里,他(她)们是最美最棒的舞者!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学生的表现欲不能依靠灌输,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才是音乐教学优化学生表现欲的重要标志。尽可能地亲近学生,与他们建立融洽、和睦的关系,把更多的微笑留给他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想:每个人都是当你自己喜欢一件事,才会去做,或者说做起来更有劲,学生也是一样。他(她)们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只有当他(她)们拥有选择的权利,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时,他(她)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新课程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规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说实在,五年级音乐书的内容实在太少,一共才七首欣赏曲和七首演唱曲,而且这些歌曲也不是很好听,往往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有时候,一些胆大的学生就会抗议,要求唱流行歌曲。但是,一直以来,我们音乐课堂对流行歌曲持抵制态度,认为它与高雅艺术是有道而驰的,而我们的教学任务是传播高雅艺术。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流行歌曲是“撵”不走的。我经常从学生们身边走过会听到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尤其是高段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唱课本歌曲味同蜡嚼,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流行歌曲确实很好听,易唱、易记,而且曲调婉转优美,歌词质朴动人,令唱者心动,闻者情牵。所以有时我会在音乐课上和学生们一起听听、唱唱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音乐课有了时尚元素,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热情更高,表现力、创造力得到明显的促进。有时候他(她)们在唱流行歌曲走调了,节奏错了,我就及时地对他(她)们进行教育:只有现在认真地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才会更快更好地去学唱流行歌曲,否则你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音乐教师应当担负起引导学生明辨美丑的责任,帮助他(她)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增强孩子们对低俗音乐的抵抗力,让优秀的流行歌曲能牵手音乐课堂。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他(她)们的尊重与信任,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才能,并帮助他(她)们树立了信心。四、小组合作、人人参与、共同进步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分子,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学生借用集体的力量马上就会找到学习的乐趣,他(她)们融合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在集体中他(她)们没有歧视、嘲笑,没有自卑感、怯懦心理的影响,能够教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生生间平等互助,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了音乐的殿堂!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应提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要的充足的水分与阳光,使他(她)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171期、1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