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贵州名称见于文献是在南宋还是北宋

发布时间:

贵州名称见于文献是在南宋还是北宋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北宋时期,实行的是“路”制的哦!!并非省制!!具体情况如下: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路与其管辖区域京畿路 开封 京东东路 济南 青、密、沂、澄、莱、潍、淄 淮阳 京东西路 应天、龙庆 兴仁、东平 徐、济、单、濮、拱 广济 京西南路 襄阳 邓、随、金、房、均、郢、唐 光化 京西北路 河南、颍昌 淮宁、顺昌 郑、滑、孟、蔡、汝 信阳 河北东路 大名、开德 河间 沧、冀、博、棣、莫、雄、霸、 德、滨、恩,清 德清、保顺、永静、信 安、保定 河北西路 真定、中山 信德、庆源 相、浚、怀、卫、沼、深、研、 祁、保 天威、北平、安肃、永 宁、广信、顺安 河东路 太原、隆德 平阳 绛、泽、代、忻、汾、辽、宪、 岚、石、陨、慈、麟、府、丰 庆祚、威胜、平定、岢 岚、宁化、火山、保德、 晋宁 永兴军路 京兆、河中 延州、庆州 陕、同、华、耀、邪、部、解、 虢、商、宁、坊、丹、环、银、 醴 保安、定边、绥德、清 平、庆成 秦凤路 凤翔 秦、泾、熙、陇、成、凤、岷、 渭、原、阶、河、兰、西宁、 廓、西安、洮、会、巩 镇戎、德顺、积石、震 武、怀德 两浙路 平江、镇江 杭、越、湖、婺、明、常、温、 台、处、衢、严、秀 淮南东路 扬、亳、宿、楚、海、泰、泗、 滁、真、通 高邮、涟水 淮南西路 寿春 庐、崭、和、舒、濠、光、黄 六安、无为 江南东路 江宁 宣、徽、江、池、饶、信、太平 南康、广德 江南西路 洪、虔、吉、袁、抚、筠 兴国、南安、临江、建昌 荆湖北路 江陵、德安 鄂、复、鼎、澧、峡、岳、归、 辰、沅、清 荆门、汉阳 荆湖南路 潭、衡、道、永、邵、郴、全 武冈 福建路 福、建、泉、南剑、漳、汀 邵武、兴化 成都府路 成都 眉、蜀、彭、绵、汉、嘉、邛、 简、黎、雅、茂、威 永康、石泉 潼川府路[1] 潼川、遂宁 果、资、普、昌、叙、泸、合、 荣、渠 长宁、怀安、广安 利州路 兴元 利、洋、阆、剑、文、兴、蓬、 政、巴 夔州路 夔、黔、施、忠、万、开、达、 涪、恭、珍 云安、梁山、南平 广南东路 肇庆 广、韶、循、潮、连、梅、南 雄、英、贺、封、新、康、南 恩、惠 广南西路 桂、容、邕、融、象、昭、梧、 藤、龚、浔、柳、贵、宜宾、横 化、高、雷、钦、白、郁林、 廉、 琼、平、观 昌化、万安、朱崖 燕山府路 燕山 涿、檀、平、易、营、顺、蓟、 景、经 云中府路[2] [1]即梓州路 [2]原辽地,宋、金共同攻辽时,金答应归宋,宋预设此路,后金失约,地遂归金。 北宋在路下还实行府县的等级:,如下: 《宋史·地理志》和《文献通考·职官考》中说:宋代的州县级建置,分为十三个等级,即“辅、雄、望、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北宋四京府: 东京:汴之开封府。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 北京: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 西京:河南府。 北宋政区沿革简史: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设置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利州两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两路。此时共有17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江南西两路。至此为18路。 皇佑五年(1053年)设置京畿路。 至和二年(1055年)撤销京畿路。 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 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京西南、京西北二路,分淮南路为淮南东、淮南西二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凤二路。21路 六年分河北路为河北东、河北西二路。22路 七年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23路 九年分两浙路为两浙东、两浙西二路,十年两浙东、西路合并恢复两浙路,其后两浙路时分时合。 至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熙宁五年前的行政区划,元丰八年(1085年)定制二十三路: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河东、永兴军、秦凤、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成都府、利州、夔州、梓州、广南东、广南西。 崇宁四年(1105年)复设京畿路。 大观元年(1107年)分广南西路设置黔南路,三年撤销

南宋的京城是临安(杭州)

包括: 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贵州名称见于文献是在

贵州名称首次出现在文献时间是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意思是贵州地处遥远荒蛮之地,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扩展资料:贵州历史沿革: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1930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进入贵州,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迁毕节县城),以后还在毕节、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政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古时候叫夜朗

建议百度百科贵州就晓得啦

贵州名称见于文献是在哪里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贵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界于北纬24°37′-29°13′ ,东经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南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62万平方公里,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民族自治州;有9个县级市、52县、11民族自治县、15个市辖区和1特区。扩展资料贵州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地层中蕴藏着各个时代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了解和研究地球生命发展演化史的宝库”。“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的发现,将地球生命起源向前推到了距今6亿年前。“贵州中华瓣甲鱼”、“贵州中华真颚鱼”等古生物化石的出土,显示了距今4亿至1亿年的生命演化。尤其是“胡氏贵州龙”、“海百合”、“黔鱼龙”生物化石的发现,将贵州推上了世界三叠纪古生物王国的宝座。新生代以来的哺乳动物化石更是遍及全省各地。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多处。观音洞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文物还表明,贵州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宋代,“贵州”作为地名始见于文献。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参考资料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贵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贵州省,简称贵或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市。贵州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素有多彩贵州之称。扩展资料贵州的历史:贵州虽然是明初永乐年间才建省,只有约600年历史,但是贵州境内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据考古,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春秋时期,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战国时属于楚国的黔中郡,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西汉初年,贵州分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和牂牁郡。犍为郡管辖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牂牁郡管辖今贵州南部及周边地区。西汉中晚期,贵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牂牁郡管辖。牂牁郡领14县。三国时蜀汉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领7县:且兰、毋敛、广谈、鄨县、平邑、夜郎、谈指。 唐朝曾在此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唐代贵州境内出现了几个对后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土司政权。“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指贵州的名称源自“罗氏鬼国”;因为“鬼”不好听,才转音为“贵”,也有一说,因此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运送物资不易,造成百物昂贵,故有"贵州"之名。中国彝族的先民曾被称为“罗罗”或“罗苏”。唐宋时代,随着大理国崛起,彝族部落开始越过乌蒙山,在今天贵州地区广泛发展。他们在唐末已形成较大的独立政权,被称为“大鬼主罗殿王”。宋末,贵州中部有罗氏鬼国,或称为罗施鬼国,依附于宋;南部则有罗殿国,依附于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贵阳。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水西由安姓土司统治。水东由宋姓土司统治。至明初,彝族土司管辖今贵州省除遵义、铜仁、黔东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2]。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贵州延续以贵州省为名,省会贵阳。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同,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

贵州名称见于文献的是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古时候叫夜朗

贵州名称首次出现在文献时间是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意思是贵州地处遥远荒蛮之地,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扩展资料:贵州历史沿革: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1930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并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了特区委员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建立了县、区、乡革命委员会。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进入贵州,1936年2月在大定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迁毕节县城),以后还在毕节、大定、黔西等地建立了县、区、乡人民政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

论文用仿宋还是宋体

回答很全面!

标准论文格式字体:  标准论文格式字体的第一页:  论文题目(黑体、居中、三号字)  (空一行)  作者(宋体、小三)  (空一行)  [摘要](四号黑体)空一格打印内容(四号宋体,200-300字)……  (空一行)  [关键词](四号黑体)关键词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标准论文字体格式的第二页:  目录(居中、四号黑体)  (空一行)  (空一行)  引言(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一、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附录(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致谢语(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第三页开始:毕业论文正文  引言(居中、四号黑体)  (空一行)  (空一行)  引言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打印  (空一行)  (空一行)  一、(标题)(居中、四号黑体)  (空一行)  (空一行)  1、(小标题)(四号宋体)  (空一行)  (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  (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下同)  (空一行)  (空一行)  1、(小标题)(四号宋体)  (空一行)  (1)(下级小标

宋体

一、纸张和页面要求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54厘米,左右边距各为17厘米。二、论文装订页码顺序1、封面(学校统一下发)2、题名页3、论文摘要、关键词4、目录(要求至少有二个层次,注明页码)5、论文正文6、参考文献三、章节目序号按照正式出版物的惯例,章节目序号的级序规定如下:一、(一)(1)1)①四、排版格式1、学校下发的封面,一律用黑水笔正楷填写。2、题名页。题目用二号黑体,居中。题目上空4行,下空10行。专业、类型、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用三号黑体,居中。3、论文摘要。“论文摘要”用三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4、目录格式。“目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用小四号宋体。5、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的第一段为“引言”,但不加小标题。正文一律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标题格式规定如下:(1)第一层次标题居中,上下各空一行,用小三号黑体字。(2)第二层次标题前面空二格,用宋体加粗,占一行。(3)第三层次标题前面空二格,用楷体,占一行。5、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用三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1行;内文宋体小四号,每段前面空两格。(如参考文献数量不很多,可接正文后,不另起新页)参考文献的引文格式(请注意标点格式)①著作作者《书名》第几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②文章作者文章名刊物名称,出版年号卷号(期号)③网上文献作者文章名网址,年月日④公开发表的资料作者.文章(资料)名出处年份一般学校有自己的规定,这个仅供参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