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是05年本科毕业的,学的是资源环境也城乡规划管理,这间学校专业知识也不是很强。出来很难找对口工作,除非你对专业知识很扎实。不过学校还算可以的。

勤工俭学的由来是一般贫困的大学生用以维持生计的手段,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做工赚取报酬。 它的初衷并非功利性的,它不仅能从物质上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大学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良好好方式。 社会实践,兼职不等于勤工俭学。 第一,从物质角度看,今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收费作出了进一步调整,打工无疑成为家境窘迫的 同学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家庭宽裕的同学,打工所得可以让自己逐步走向 独立,并用自己挣来的钱孝敬父母,这种亲情反哺现象值得全社会大力提倡。 第二,从精神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大多在密罐中长大,经不得风雨,吃不得苦头,受不了打击。 打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第三,从动手能力看,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不能培养实践型和创造型的人才 -----------------------------------------------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不同于兼职。 我方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首先,勤工俭学可以缓解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可以学到课本以外丰富的知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条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相信对方辩友不会认为国家在执行一个错误的决策吧。 其次,勤工俭学的由来是一般贫困的大学生用以维持生计的手段,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做工赚取报酬。 它的初衷并非功利性的,它不仅能从物质上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大学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良好好方式。 再之,兼职不等于勤工俭学。 从物质角度看,今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收费作出了进一步调整,打工无疑成为家境窘迫的 同学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家庭宽裕的同学,打工所得可以让自己逐步走向 独立,并用自己挣来的钱孝敬父母,这种亲情反哺现象值得全社会大力提倡。 从精神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大多在密罐中长大,经不得风雨,吃不得苦头,受不了打击。 打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从动手能力看,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不能培养实践型和创造型的人才。 最后,徐特立先生说过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 大学生缺少什么?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 ,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而勤工俭学的意义刚好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青年所缺少的能力。 ----------------------------------------------------------------- 参加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对象 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相对家境差一些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 《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郑彩莲《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文章说:从参与面看,有52%的学生正在参加勤工俭学,其中大一年级的学生占了53%,勤工俭学的即有特困生,也有家境富裕的学生。但在特困生中,中差生、中等生比例偏高,多达64%。 《江南时报》,2003年2月6日,林红《贫困大学生 寒假打工忙》文章说:当大多数大学生随着奔驰的火车踏上归途和家人团聚的时候,仍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在为下学期学费、生活费而打工 据统计,今年寒假仅南京师范大学就有400余名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南京师范大学实用英语专业学生齐敦峰同学,老家在徐州农村,母亲体弱多病,全家仅靠父亲一人支撑,经济非常拮据。今年寒假,小齐每天上下午为两个家庭做家教,帮助两位初中生补习英语,每天收入近百元,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预计一个寒假下来能挣到2000元左右。三年来,他们先后干过家教、电脑销售、社会调研、餐厅服务等,不仅没有影响学业,而且还利用自己挣来的钱解决了学费、生活费及购买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磨练了自己,变得成熟起来,为今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夯实了基础。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日,邬焕庆《各地采取措施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文章说:一笔笔及时到位的助学贷款、一条条畅行的“绿色通道”、一个个专设的勤工俭学岗位 这一切,驱散了曾经锁在许多贫困大学生眉头的忧郁,让他们在全社会浓郁的关怀中安心求知、健康成长。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目前全国普通高校近1200万在校生中,有240万左右是贫困家庭学生,他们面临着学费和生活费的巨大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困难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正式下发,各地、各部门和各高校积极落实政策、采取措施,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为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条件,可以从长效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仅在春节期间,广州市多家企业响应“广州一家亲”扶助困难大学生勤工俭学计划,为困难大学生提供了500个勤工俭学岗位。这个计划开展以来,用人单位或个人共向困难大学生提供了数千个助学岗位。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和原因 《现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2 期,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文章说: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如下:(1)有的主要是为了钱(占47%),但为钱的动机却不一,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想减轻家庭负担,或是想过得潇洒一点,或是想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等等。(2)有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认识社会,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锻炼自己的意志,体验自立,而“钱 ”是次要的(29%)。被调查者坦诚直言:“勤工俭学使我们早日接触社会,开拓了视野,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如果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钱是没有意义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学生一般认为,参加勤工俭学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能得到能力的锻炼,但对于具体能够锻炼哪些能力则认识不一。(3)其他目的。有的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或患病者,有人把它看作是丰富课余生活、调节“无聊”生活的一剂良药等等,不一而足。“挣钱”、“早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能力”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约占5%)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钱,他们对“勤工俭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8月第18卷增刊,李炳亮《大学生兼职现象初探》认为:第一,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为大学生兼职带来了机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而沿海开放的市场和观念为大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会,通过兼职增强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的同时,积累经验,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未来的竞争作好准备。第二,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大学生活跃于兼职活动中。面对知识领域广博而飞速增长的知识,相对于硕士、博士专业方向的深入研究和一般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技之长,大学生所面对的专业知识面实际上更广、更多,但又难以通过学习跟上知识增长的步伐,学习上的彷徨和兼职工作立竿见影的效益相比较,容易促使学生忽视了长远的打算而选择眼前的利益,放松学习而专注于兼职活动中。第三,教育改革的深化,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兼职作导向。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产业化的改革又没有得到完善,使教育的导向易于趋向经济效益。调查表明,目前本科生缴学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已达2000-2500元/ 年,大约占到普通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不含基建费)的 25%。大大超过了统一交费前的比重,使学生的经济负担加大。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年第2 期,王大建等《对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探讨》认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学生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早地了解社会,走向社会,获得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本领。加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参加勤工俭学,尤其在校园内劳动怕同学瞧不起,怕难为情,“低人一等”的想法。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以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作些贡献,并获得一定收入,以增强他们的自立能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和方式 《现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2 期,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文章说:调查表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4种:(1)经过学校社团组织与商家洽谈参加勤工俭学,这种情况大约占勤工俭学总人数的26%。在学生宿舍以及学校教学楼等公众场所,时常张贴着学生社团组织介绍聘人参加勤工俭学的海报。(2)通过家教中心的帮助,获得“家教”资格,这种情况约占勤工俭学人数的21%。(3)通过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安排而挣得一份工作。大学勤工助学中心是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组织机构,每年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但限于条件,一般其安排的额度有限,不少大学提供的勤工俭学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4)通过招聘广告或他人的介绍,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而成为 “打工一族”。随着勤工俭学在大学生中的升温,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大学生的中介所,很多个体业主或小企业愿意雇佣心灵手巧的大学生,招聘广告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供大学生选择的勤工俭学的方式并不多,调查显示,主要集中在家教、兼职、零工等几种类型:(1)家教。家教可能最适合学生。(2)兼职。大约60%的调查对象对兼职比较感兴趣。选择兼职的原因大概有3个:一是工作比较稳定,有相对较高的报酬;二是较其它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三是为以后到公司谋职作职业准备。(3)零工。零工也不过是发传单、送报纸、去肯德基或麦当劳做服务员等等,对女生来说也可以做模特。但这类打工需要克服低贱的思想观念。 《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郑彩莲《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文章说:勤工俭学内容庞杂,档次高低不一。从服务类型看:涉及家教、卖报、散发宣传资料、送货营销、广告企划、设计、学校流动教室清扫、食堂清洁工、图书馆管理员、厕所保洁员等,最多的为家教,占申请人数的66%。另外,从事单纯体力打工的比例有43%。 人民网,2004年1月11日,李绍庆《不做家教干家政 大学生勤工俭学悄然转向》文章说:1月10日上午,20岁的小王擦了擦满头的汗,双手接过雇主付给他的120元钱。这是他和同学两个人一上午的酬劳。寒假来临,许多像小王这样的大学生,干起了家政服务。小王说:“家教越来越难找,而做家政服务挣钱容易,我的许多同学都打算靠家政服务来挣下学期学费呢,”每年春节期间,家政服务市场都是人手紧缺,而这个时候,恰逢学生寒假。往年这时候,大学生们一放假,大部分都是归心似箭,结伴返乡,也有部分同学利用此时干起了家教。 大学生勤工俭学收入的消费 《现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2 期,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文章说:有收入就必定会有消费。消费是与大学生“打工”的目的相一致的,消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大学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所以他们把所得报酬的大部分用于交纳学费和生活费,购买书籍资料;部分大学生是为了购买自己想要的手机、电脑、CD机等;部分大学生将其用作旅游费用,等待假期出游当然也不乏那些为维持自己的高消费而奋斗者;也有不少学生将挣的钱用于交纳GRE、TOEFL等的培训费;个别学生是为了把打工所得捐给贫困同学或患病者。大学生中的人情应酬消费是比较普遍的,打工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便用于此类消费。 《高等农业教育》,1997年第1期,张建平等《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文章说:我们将大学生的消费心态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节俭型、满足型、攀比型。节俭型是指根据自己家庭收入情况,在消费上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满足型指保持中等水平,不比一般同学差,但不和别的同学攀比,能应付各种自认为必须参加的活动,攀比型指追求消费满足,不考虑家庭是否能给予支持,没钱向家里伸手,不愿自己比别的同学过得差。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18位学生认为自己属于节俭型消费心态,占19%,155位学生认为自己属于满足型消费心态,占14%;只有2位学生认为自己属于攀比型消费心态,仅占17%。 勤工俭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文章说:调查发现,社会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高学历、高文凭不再是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的唯一通行证,唯有提高能力、提高素质才是制胜的法宝。调查表明,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大多能够体谅家庭负担,想利用勤工俭学等途径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建功立业做准备。这种影响可大体概括为:(1)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劳动后才认识到赚钱的艰辛,开始体谅父母,同时也开始珍惜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学会花钱了。(2)为大学生真正独立积累了自信心和经验,强化了自立意识,增强了自立能力。(3)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开始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始了解公司等用人单位的管理,为以后走进社会奠定了基础,其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4)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试着发现自己的价值,以图今后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5)勤工俭学还培养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劳动纪律,改变了一些大学生以往散漫拖拉的毛病,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充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18卷增刊,李炳亮《大学生兼职现象初探》认为: 第一,正面影响——(1)大学生兼职,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思想。在兼职过程中,由于竞争激烈,参与兼职的学生中任何一个人也不敢要求“60分万岁”,任何人也不敢有“混”的念头和做法。通过参加社会工作,接受社会规范,学习角色职责,在对社会的无意识适应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在有意识的适应中调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兼职,是青年学生接触社会,努力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价值坐标的第一次,不管是否确定了自我的价值方向,寻找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外现。参加兼职的学生中大多数并非仅仅为了赚取外快,调查说明,广州大学生的兼职中有9%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3)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兼职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能力。对于学生专业而言,在实践中遇到书本上没有涉及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正是在学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得到深化。 第二,负面影响——诚然 ,兼职对大学生是锻炼的机会。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容易造成盲从、竞争不当、发展失衡等现象,缺乏适当的引导,易于走向极端。(1)青年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 ,往往会追潮流,盲目地从事兼职活动。在对广州大学生进行兼职目的调查时发现,将兼职作为提高专业水平的学生只占了6%,很多兼职活动本身与专业学习并无联系,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容易碰壁。有接近8%的学生参与股票及债券投资。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参与经济风险性很大的投资,从资金短缺到经验匮乏都不适于进行此类活动。(2)对兼职活动的热衷,往往也反映了学生功利意识过强。兼职工作毕竟是短期的行为,学生本身缺乏长远的计划,如社会调查、产品促销等活动,都只是数天的工作,学生为了兼职而不得不经常性轮换工作。对于更能锻炼自己社会综合能力的社会工作,如担任学生会、团委会、学生社团、班级干部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而独自寻求直接见效的赚钱渠道,追求短期功利。一些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兼职工作中,兼有多份工作,为了繁重的业务而不得不连续逃课,精力也无法集中在学业中,造成了“兼职过关,学业受累”的现象,显然也是得不偿失的。(3)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而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带来成功与失败。如果自我调适不当,或沉迷于成功之中而沾沾自喜,或由于失败而一蹶不振,都将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大学生一跨入社会大“市场”,很容易屈服于社会上的小市民意识。缺乏了一定引导和导向的兼职活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容易引发冲突,甚至形成不正当竞争,使学生过早地被社会消极因素所侵蚀,不利于高校的正常教育、管理,也不利于思政工作的开展。 勤工俭学的意义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期,郑玮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科学管理的思考》认为:第一,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贫困生在校内勤工俭学,风险小,工作稳定,时间灵活,学生自己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力,因而可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立能力,同时,有利于建立安定、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保持安定的校园秩序。第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比较少。在一些管理部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许多同学克服了自身的不足,改变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通过信息反馈提高部门服务质量。学生通过在学校各个部门,特别是在服务性较强的部门工作和实践,使工作人员意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便于进一步提高部门的服务质量。第四,缓解缺编部门的工作压力,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临时加盟完成一些工作。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9期,门宏洁等《勤工俭学之我见》认为:第一,勤工俭学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勤工俭学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之一,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场所。第二,勤工俭学使大学生锻炼了自己的交往能力。第三,勤工俭学使大学生向经济半自立型发展。 《教育评论》,1997年第5期,黄正海《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说:勤工俭学构成了良好的教育和生产环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人生的窗口;是学技能,培养劳动观念的大课堂;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由“应试教育”转移为“素质教育”,虽然只是教育手段、方法的改变,但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内容、形式以及培养对象的规格的重大改革。21世纪的教育将需要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场所和试验基地。21世纪勤工俭学将得到高速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形势所迫,是教育手段变换的需要。由“应试教育”转换为“素质教育”,将促进勤工俭学工作的发展,开拓勤工俭学工作的新局面。历史将翻开勤工俭学工作崭新的一页。 影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 《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文章说: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利用大学的4年时间去勤工俭学,以便减轻家庭的负担,熟悉社会,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少数大学生(约占20%)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勤工俭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怕顾此失彼影响学业。调查表明,没有参加勤工俭学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学习任务重,担心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参加了勤工俭学的学生则有的能处理好这种关系,有的处理不好。我们走访了一些正在进行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他们大部分人在参加勤工俭学后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 勤工俭学固然好,但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更应该权衡利弊,把握好自己。避免对自己 和亲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 二辩的攻辩问题对方辩友是否有过打工经历? 如果有,你打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没有,你想不想通过打工来获取社会经验实现经济独立呢? 在同等条件下,公司通常会优先选择有打工经历的学生,对方辩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毕业后当我们为谋生而打工时,对方辩友凭什么认为,此时没有学校老师的监督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的“大孩子”外出打工会比在校大学生打工更安全呢?? 三辩的攻辩问题:一个有虫牙的人吃苹果导致牙疼,谁之过??有虫牙的人还是苹果? 个别缺乏安全意识的大学生打工遭受损失,谁之过??缺乏安全意识的大学生还是打工? 请对方辩友举出一个由打工本身的弊端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例======================================================================= 很老的辩题了,这是我当初找的一些资料 基本你说什么对方都知道,对方说什么你也大概不会猜错,还是要多自己思考点新颖的 辩论的精彩就在于你在攻辩时思想的碰撞,材料准备充分就行,到时自信就行。

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创新班)专业比较好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创新班)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官方开设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学制四年,是本科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会计专业理论功底,熟悉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精通财经英语,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较强的国际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能胜任中、高层次岗位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学生在获得国内大学文凭与学位的同时,还可收获国际前沿的财经知识与技能,并有机会考取ACCA执业资格证书,更具就业竞争力。就业前景的话: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马士基集团、北京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经管类专业不错,在全国能排到比较前面的名次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是核心

不怎麽样,考试不应该出现56分以上60分以下,这是老师感情用事,不好不好

招生方面,对于省外的学生来说,山科大基本就四五个省市还有二本招生,其他都在一本招生了。在省内的话,如果你的分数上不了211 ,再下一个档次就是山科 ,山师 山农 青大 等等这几个学校了。这几个学校的话整体相差不大,如果是学习工科毫无疑问选择山科,山科近几年来测绘 计算机 机械 电气 等等这些工科行业发展都很不错,山科大本科生每年一本招生就得七八千人。学校环境,省内的大学基本上都去转过,综合起来还是更喜欢山科的规划,山科大学校校区占地面积大,学校里面有天然的山水,学校周围也是三面环山,而且地处青岛,气候上占优势。有的人总说山科大不在青岛,是在黄岛,但正因为远离闹市所以这边花草树木都特别多,没有城市的那种喧嚣之感,让山科大感觉起来更加的天然纯粹。在省内有各类最美校园,森林学校等等这些评选的称号。 提起地理位置这个事,补充一下,山科大去青岛坐公交隧道五十分,三块钱就能到,去黄岛的市中心也是坐公交半个小时多点就到了。学校硬件设施上,科大黄岛校区是从02年左右正式搬过来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每年都在建,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我来的时候 像七号楼 北门 逸夫文理楼 B区体育场 高低体育场 校医院 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由无到有 由旧到新,还有各种小的规划整改,每年都在变。另外当前最大的好消息是图书馆终于要开始建了,盼了七八年了!后续还有国际交流中心(五星级酒店),体育馆,实训基地等等。最主要的就是山科大地多,这也是科大领导的眼光之一。00年左右的时候当时没几个学校来青岛,科大决定要来的时候,黄岛的地是随便挑的,当时有考虑过石油大学那里,面朝大海,但是因为处于市中心,可留用地有限,最后选了现在这个地方。学校文化生活,俩字,丰富!架不住人多呢,每年光青岛校区一本七八千,研究生两三千,再加上博士,教职工,家属,各种工作人员啥啥啥的。我为啥会除了学生还把教职工,工作人员加上,因为学校各种工作人员是真的有活动的。社团组织如果不是学校控制整合,任由学生发展,现在光社团就数不过来了,就这样每年十月份的百团纳新也是人满人寰。总之这所学校,缺点就是不是211,但是不管是学校文化,学校生活,就业机会,学生的精神面貌,师资力量,这些你想要都可以自己争取到。学生报考的时候,专业、学校选择都得慎重,并不是说去了好学校工作就稳了,同一专业的也有369等。非热门专业的,即便是名校就业也同样不乐观。山科大虽然不是211 ,但是只要肯争取该有的机会还是都会有的,我本硕都是计算机专业,同学毕业的时候去华为 百度 阿里 腾讯 新浪 中科院计算所等等工作的都有,我本人现在也在上面的其中之一。保研保博去同济 北航 北大的 也都有,本人的本科同班同学保送的是北邮的研究生,本人的研究生舍友保送了同济的博士,这都是我个人的真实案例。可能上面的机会对于211的同学来说会更容易得到,但是山科大一样有机会,只要你肯努力。临时码的,后面想起来啥在补充。。

还好啊~就是食堂不太好。总的来说还行。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觉得还可以,工科实力绝对很强。比同在青岛的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那是好得多,在山东省内,比山科大好的学校也就那几个国家重点大学:山大,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其他学校都不怎么样。你可以查一下,除了国家重点大学,还有哪个学校有这么多的两院院士。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另有特聘两院院士1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学者”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8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导师124名。 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山东科技大学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矿业见长,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和9个教学系(部)以及1个独立学院。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72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27个,山东省强化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学校现有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510余人,独立学院学生8580余人。另有继续教育类学生32000余人。有教职工29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11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学者”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8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导师124名。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岩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工程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院所80个。2001年至2007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96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1项,承担科技开发(横向)项目2346项,科技经费60949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643 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900 篇,出版著作581部;鉴定科技成果286项,获准专利57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8项。2004-2008年连续五年科研经费过亿元,2008年科研经费18187万元。校办产业已形成机械电子、防水建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科技培训等产业中心,振弦传感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和防水建材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防水建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已列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和科研单位50余家。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教育国际化道路。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7个国家的77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50项,在互访、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学校接收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德国、蒙古、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留学生。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20多名教师是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学校每年承办和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编辑出版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大报》等报刊。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山东科技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矿业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院士 宋振骐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蕴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宝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盛纲 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维唐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陈 颙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聘教授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刘先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宁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聘教授 陈俊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聘教授 冯纯伯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芙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毓川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 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春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宋 扬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陶华学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靳奉祥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五大核心期刊权威机构的评选结果均没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理学版)、(医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属于核心期刊。

《试述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成立中的地位》:发表于陈明华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死刑存废的思考》:载于杜发权主编:《法学学理初探与构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试析刑事证据的证明能力和体系标准》:载于《法律科学》2003年11月刊;《论价格违法行为的犯罪化》:载于吴明童主编《学术高峰论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初论》,载于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 王振 刑事犹豫制度的理性检视——理念、理论与制度[J] 前沿 2011(05) [2] 王振 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逻辑与路径之检视[J] 学园 2011(03) [3] 王振 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解释路径之探寻[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5) [4] 王振 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解释问题之省思[J] 政法学刊 2011(06) [5] 王振 现代大学制度之内生自治系统略论——以软法为视角[J] 职教论坛 2011(17) [6] 王振 走出保护与惩罚之间的迷思——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再检视[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7] 王振 通往权益平衡保护的刑事法之进路[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8] 王振 刑事被害人人权保护的三维考量[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9] 王振,武立松 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10] 王振 我国注册会计师犯罪与刑事责任探究[J] 财政监督 2009(12) [11] 王振 社区矫正性质之诘问与反思[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12] 王振 反思与重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之外部法律环境论[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3] 王振,唐子艳 权益平衡保护的技术分析与法理思考——以刑民交叉案件为切入点[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9(06) [14] 王振,唐子艳 刑民交叉案件中权益平衡保护的法理反思[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5] 董邦俊,王振 风险社会中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之危机[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01) [16] 王振 社区矫正制度之省思[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17] 王振 对依法治校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理论追寻[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18] 王振 道德的救赎:“见危不救”现象的刑法学检视[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19] 王振 坚守与超越: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理论之流变[J] 法学论坛 2010(04) [20] 王振 风险刑法中的抽象危险犯之检讨[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1] 王振,董邦俊 刑事司法犹豫制度的理性检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 [22] 王振 台湾刑法犯罪成立要件初论[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23] 王振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根据简论[J] 法制与社会 2007(06) [24] 王振,张慧 构建和谐社会与刑罚制度改革探微[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25] 王振 刑罚目的的新思维:积极一般预防[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6] 王振 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之检视[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27] 王振 安全刑法:和谐社会中的刑法新面貌[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28] 王振,董邦俊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回应[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29] 杨光庆,王振 和谐的中国古代刑法[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9) [30] 王振 高校安全事故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论纲[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9)

山东科技大学 [英]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济南、泰安三地办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学校由15个学院、9个直属教学系(部)组成,设有67个本科专业,76个硕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3个学科为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包括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学校现有在校生310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600余名,另有成教生30000余名。有教职工26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855名,其中教授245名,副教授426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9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5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60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0名。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材料科学研究院、系统工程、机电技术、空间信息、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金融数学、计算模型与算法、工程造价、科技哲学、企业形象、中国文学、应用法学等80余个研究院(所、室)。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委、省市级的大批科研项目,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31项,其中包括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36项,获准国家授权专利199项。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863"高科技项目12项,国家"97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5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项,科技部政府间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2005年科研经费10522万元。校办产业已形成机械电子、防水建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科技培训等产业中心,资产总额达5000余万元,年利税500余万元,振弦传感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和防水建材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防水建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5个国家的5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建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承担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和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40余项,并在互访、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安斯巴赫技术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学校接收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留学生,有20多名教师是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学校每年都承办和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编辑出版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大报》等报刊。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山东科技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省属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1年7月,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1953年,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迁至淮南洞山更名为淮南煤炭学校。1958年淮南煤炭学校升格为淮南煤矿学院。1958年6月成立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7月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1963年3月,淮南煤矿学院成建制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1971年11月,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学校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成立。1999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2001年3月,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是的。

不是

专著《侦查构造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7万字 《侦查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38万字《刑事诉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3万字编著1、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学习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总5万字《荆楚诉讼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总7万字2、副主编《诉讼法学》 ,群众出版社2006年11月版,2万字《法理学教程》,群众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3万字《法理学教程》,湖北警官学院(校内用书)2002年版, 5万字《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3、参编《刑事诉讼实训指南》,法律出版社2014年7月版,7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00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万字《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万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公安行政执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万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万字合著《检察机关自侦办案模式转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12月版,5万字《婚姻法学释解》,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承当字数25万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3万字 1、1996年第2期,“试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的方式及其内容”,《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社版)》(政治类核心刊物),第二作者2、1996年第3期,“试论我国辩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警学经纬》,第二作者3、1996年第6期,“公安工作与新《刑事诉讼法》”,《警学经纬》,第二作者4、1997年第6期,“对单位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警学经纬》,独撰5、1997年第4期,“公安行政处罚的缺陷及其调控”,《犯罪对策研究》,第一作者6、1997年第2期,“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如何处理与律师的关系”,《武汉检察》,独撰7、1997年第3期,“轻刑化与中国刑罚改革的思考”,《云南警学》,独撰8、1999年第6期,“试论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原则”,《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9、2000年第1期,“浅析公务悬赏广告”,《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独撰10、2000年第1期,“悬赏通告之法律分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11、2000年第2期,“论物权行为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河北法学》(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12、11/2002,“论网络犯罪的特点与综合调控”,《新世纪公安侦查工作思考》(第三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13、2002年第12期,“刑事诉讼法学与刑事侦查学的比较教学研究”,《公安教育》,第一作者14、10/2002,“浅析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独撰15、12/2002,“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及原因剖析”,《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武汉出版社,独撰16、2003年第4期,“中国区际刑事诉讼法律之比较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17、2004年第2期,“公正与效率之间的艰难抉择——论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可行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8、4/2004,“刑事侦查中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侦查理论与实践》(2004年北京市侦查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独撰——本文获得该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8/2004,“关于公安法学教育定位的若干思考”,《走向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中国首届公安法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本文获得该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2004年第4期,“中俄刑事陪审制度的沿革及展望评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1、10/2004,“前科消灭的证据价值研究”,《法商研究》(2004专号)(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22、2004年第4期,“我国侦查构造的改革基础及完善目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23、8/2004,“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及完善”,《侦查学论从》(第五卷)(第五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湘新出准字(2004)第064号独撰——本文获得该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4、10/2004,“论我国对沉默权应有的正确取舍态度”,《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研究》(公安大学侦查讯问与人权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25、10/2004,“刑事证据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独撰26、2004年第6期,“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不容置疑”,《比较法研究》(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27、2005年第1期,“论程序分流在我国侦查程序中的构建”,《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独撰28、2005年第1期,“清代刑事救济程序研究”,《中外学术导刊》,独撰29、2005年第4期,“刑事免责制度的实践意义及构建模式”,《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独撰30、2005年第2期,“论刑事免责制度在侦查程序中的构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第一作者31、5/2005,“论侦查程序中的刑事免责制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独撰 32、6/2005,“侦查构造的独立性问题研究”,《江汉论坛》(增刊)(社科类核心期刊),独撰33、8/2005,“新闻自由与侦查不公开的冲突与互动”,《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4、10/2005,“境外赌博犯罪查处的程序法视角研究”,《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独撰35、11/2005,“抓捕怪案中的侦查方法评说”,《侦查论坛》(第四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独撰36、1/2006,“论我国刑诉法对公约“特工行动”的借鉴与吸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7、2006年第1期,“程序法视角下的境外赌博犯罪研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38、2006年第2期,“职务犯罪的预防及惩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一作者39、2006/02/17,“惩处境外赌博犯罪面临的四个问题”,《检察日报》,2006年2月17日第3版,独撰40、4/2006,“清朝乾隆53年之逮捕证考究”,《警史钩沉》(内刊),独撰41、6/2006,“论死刑复核的权力运作及制度建构——兼评最高法院死刑复核权的回收”,《首届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作者42、7/2006,“刑事诉讼构造的研究起源及概念辨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独撰43、7/2006,“侦查公开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辨析”,《侦查学论丛》(第七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独撰44、2006年第4期,“我国构建预审法官制度的否定性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45、10/2006,“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研究”,《江汉论坛》(增刊),第三作者46、10/2006,“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的具体建议”,《江汉论坛》(增刊),第二作者47、11/2006,“人权保障与警察机关的权力规制”,《公安教育的人文视域》,武汉出版社2006年11月,独撰48、12/2006,“城市自杀秀中的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城市纠纷解决机制》(内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第18次年会论文汇编(二等奖)],第一作者49、11/2006,“平等抑或平衡:侦查构造中的侦辩关系辨析”,《现代侦查》(第二辑),群众出版社2006年11月,独撰50、2007年第1期,“侦查程序中的非法取证问题评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51、2007年第一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零容忍理论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第一作者52、2007年第2期,“赌博罪与非罪的若干新视点研究”,《政治与法律》(法律类核心期刊),第二作者53、2007年第2期, “创新与发展:江西新余、萍乡警务改革模式之评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54、2007年第3期,“论诊所法律教育在公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独撰55、2007年第3期,“城市自杀秀中的若干警务认识误区探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独撰56、2007年第4期,“公安院校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难点分析”,《公安教育》,独撰57、2007年第5期,“侦查权权力属性热议之冷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58、2007年第6期,“零容忍执法政策若干理论问题之评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ISSN1671第一作者59、2007年8月上旬刊,“中部崛起理论的程序法制研究”,《商场现代化》(经济类核心期刊),独撰60、2007年第9期,“境外赌博犯罪的经济危害及惩处研究”,《科技信息》,独撰61、2007年11月,“侦查公开与程序参与原则之研究”,载于《公安学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独撰62、2008年1月,“程序法视野下的中部崛起理论研究”,载于《首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63、2008年3月,“从侦查程序的完善看刑事诉权的缺失与构建”,载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64、2008年第9期,“刑事被害人诉权行使渠道之现实性分析————以“产婴证奸”现象为切入点“,载于《求索》(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期刊),独撰 65、2008年第5期,“警察临战若干基础性问题的法学诠释”,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P51-P55,ISSN1673-2931,CN42-1743/D,独撰66、2008年第4期,Jurisprudence Views on Producing Infant to Prove Rape,Journal of Politics and Law(季刊),P73-P76,独撰67、2008年11月,“证据视野下的“产婴证奸”现象考量”,载于《证据学论坛》(第14卷),P146-P153,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9-0,独撰68、2008年11月,“对检察官客观性观点的几点质疑”,载于《检察论丛》(第13卷),P251-P261,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1-4,独撰69、2008年12月,“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专家意见比较与评析——以公安机关侦查执法活动为视角”,载于《现代侦查(第三卷)》,群众出版社ISBN9-787-5014-4137-2,P1-P10,独撰70、2009年第1期,“侦辩交易的提出及若干形态分析”,载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P27-P30,ISSN1008-4886,CN51-1533/G4,独撰71、2009年第1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警力原则研究”,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P10-P14,ISSN1673-2931,CN42-1743/D,第一作者72、2009年第2期,“医患矛盾之激化与警察介入纠纷之利弊考量”,载于《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671-685X,CN14-1287/D,独撰73、2009年第3期,“刑事诉权视野下的侦辩交易研究”,载于《法治研究》,ISSN1674-1455,CN33-1343/D,独撰——本文被《首届中国警学论坛文集》(罗锋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337-8/D290,P610-617)全文转载。74、2009年9月,“重点学科建设基础性理论之研究”,载于《荆楚诉讼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660-7,P9-17,独撰75、2009年12月,“公安招录改革背景下的侦查学教学内容研究”,载于《侦查学论丛(第10卷)》(中西南地区公安政法院校侦查学术研讨会2009年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9-833-5,P478-484,独撰76、2009年第6期,“公诉权的客观性与追诉性之评述”,载于《北方法学》,ISSN 1673-8330,CN23-1546/D,P100-105,独撰77、2010年第1期,“公诉权基本属性特征之定位”,载于《云梦学刊》,ISSN1006-6365,CN43-1240/C,P76-80,独撰78、2010年第2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强制措施原则研究”,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ISSN1008-8121,CN36-1213/D,P91-95,独撰79、2010年第3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武器警械原则研究”,载于《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671-0541,CN22-1307/D,P18-22,独撰80、2010年3月,“我国公安教育发展回顾与改革前景探析”,载于《公安学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ISBN 9-787-5118-0544-7,P96-110,独撰81、2010年第5期,“网络民意在交通肇事案件处理中的价值评析”,载于《交通企业管理》,ISSN1006-8864,CN42-1302/F,P71-72,独撰82、2010年第10期,“纺织类高校法学专业发展定位及其展望研究”,载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ISSN1672-6847,CN35-1268/C,P57-58,独撰83、2010年第30期,“当代湖北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诉权解读”,载于《学理论》,ISSN1002-2589,CN23-1106/D,P65-66,独撰84、2010年12月,Learning and absorbing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 ,载于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EEET2010),EI、ISTP收录85、2010年12月,“情报收集工作中若干新科技侦查手段研究”,载于《侦查学论丛》(第1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9-8?-?86、2011年第2期,Principle of Three Cautions in police response to Mass incidents,载于Asian Social Science,ISSN 1911-2017,独撰87、2011年第2期,“两型社会与武汉ETC收费系统之正义解读”,载于《中外企业家》,P80-83,ISSN1000-8772,CN23-1025/F,独撰88、2011年3月,“Means of stealing secrets and anti-stealing by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Secret War”,载于《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2011)》,IEEE Catalog Number: CFP 1114M-PRT, ISBN 978-1-4244-9216-9,P354-357,独撰89、2011年3月,“Escaping the Siege:Problems and Solutions about Law Disciplines in WTU”,载于《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1)》(ISTP收录),IERI,USA出版,ISBN 978-0-9831693-8-3,P422-426,独撰90、2012年第1期,“刑事附带民事诉权之滥用及其规制”,载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699,CN42-1596/C,P67-70,独撰91、2012年第1期,“刑事诉讼中举报权之滥用及其规制”,载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ISSN1009-5160、CN42-1818/Z,P16-19,第一作者92、2012年第1期,“达马斯卡权力模式下欠薪入罪现象分析——以《刑法修正案(八)》第41条为切入点”,载于《长江论坛》,ISSN1005-3980,CN42-1344/D,P55-59,独撰93、2012年第1期(下),“纺织类高校诊所法律教育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载于《群文天地》,ISSN1009-6302,CN63-1027/G2,P282-283,独撰94、2012年2月,“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在我国发展现状之评析”,载于《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2)》(CPCI收录),IERI,USA出版,ISBN 978-1-61275-006-4,P239-244,独撰95、2012年第2期,“纺织类高校专业存在及发展的评价标准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法学专业为例”,载于《纺织教育》,ISSN1000-615X,CN31-1013/G4,P118-121,独撰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社会语言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德育图书情报出版高等职教教材教法等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河南科技学院主编:刘荣增ISSN:1673-6060CN:41-1382/Z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邮政编码:453003

河南科技学院简介   河南科技学院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中原名城新乡市,始建于1949年,先后经历了百泉农业学校、新专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历史时期。在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中,学校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现设14个直属院系,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8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2700多人。学校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科性的办学格局,已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河南职教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1312人,其中专任教师807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务人员309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45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0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9人;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获得者1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2人;“省特聘教授岗位”一个;聘请中科院院士赵其国、盖钧镒、成卓敏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建有教学科研实验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和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设施;校园网联通教学和办公场所。有重点实验室5个,多媒体教室64个,各类实验室88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5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82万元。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15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600余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实施了"双素质目标,双基地建设,双技能训练,双证书制度"的“四双工程”,形成了“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相统一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大多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728项,获科技成果奖励27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多数成果已应用到生产和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公开出版有《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职业教育版),《河南科技学院报》等报刊。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加、澳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河南科技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职教师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农科优势更加突出,在同类院校中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