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平安保险的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

平安保险的核心竞争力

全国前3大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1。公司大,全国保,而且名声还算可以,比如有的小保险公司就很不上位了。2。名字确实取的太霸道了,感觉买了它的东西,自己是就该平安3。服务确实不错,不管到柜面还是打客服电话,都能感觉到一种诚恳的服务。但是去年确实是亏损了200多E是个不小打击,不过呢,这是影响不了公司正常运作的,因为影响到了的话,势必保监会是会插手的。其实买保险不就是自己安心嘛,顺便当搞点小存钱,虽然大家都知道保险是交了费今后拿的确实不是很多,但是你光要钱不如存钱,买国债……反正投保,个人感觉不是国寿就是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了,但这家保险公司实力怎么样,只有在与同行业的保险公司对比才知道,这份排行榜供你参考:《新鲜出炉!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经营范围包括寿险、财险、人身保险等。产品很多,哪些值得买,哪些是套路就需要好好注意了,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看看这篇超详细的平安保险分析:《平安人寿怎么样,有哪些产品,哪个好,深度分析》要说平安保险公司对比别的保险公司有什么优势,可能在于两点: 知名度高。平安保险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一系列宣传,打响了国民度,使得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平安保险这个品牌名字。 资本雄厚。简单来说就是很有钱,从保费收入来衡量,平安寿险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为中国第二大产险公司。如果要说对投保人的影响的话,这主要体现在偿付能力上。那么平安保险在偿付能力上能排上第几名呢?不如看看今年刚出的偿付能力排行榜吧:《2021年偿付能力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哪家好?》望采纳!

保险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为主。人寿保险是一个简单阐述概念和目前的情况,然后围绕如何提升竞争力进行主要的举证和论述。例如人寿保险是共性的,就某一个公司或者一项服务为引子,进行论述如何加强这样服务,这个服务为人寿保险带来什么的效应,如何通过这个服务提升竞争力,获取市场份额等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

和其他保险公司相比,保通保险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信用问题,还有他的理赔能力,要强于其他的保险公司。

和其他保险公司相比,保通保险的核心就是人少,刚开展业务方便灵活,但是大家不大很认可的保险公司

平安核心竞争力

学霸说保险,专注保险测评!好奇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在全国排在了第几吗?一起来看看吧~排名前列的保险公司除了中国平安还有哪些?平安保险有人寿、养老、产险三块业务,我们着重讲下人寿保险的业务。一、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实力如何?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于2002年深圳挂牌成立,平安人寿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非常重要的一员。一直到2017年底,平安人寿的注册资本已经突破了300亿。全国共设有超过40家分公司,并且拥有超过3000个营业网点,在这些公司中,仅寿险代理人就高达138万人。在财富2019中国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平安排到了第四名。我们直接看图。行业巨头中国人寿在第十一位。区别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拿其他保险公司做比较的话,中国平安的综合来说领先还是比较多的,这么夸张的经济实力,足以让我们消费者很安心。二、平安人寿的偿付能力如何?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在我们需要保险金时,偿付给我们保险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评定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评价标准,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要高于50%,而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要高于100%。如图所见,可以直观地看出平安公司的偿付率等数据。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这些都不难看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实力的强大。三、服务评级基于对保险公司全部业务流程的充分调查,银保监会对此进行总体评价,服务评级被定为A、B、C、D四大类一共10级。中国平安斩获了A级的超高评价,在行业中也是很少有的。四、说了这么多,平安人寿到底卖什么产品呢?平安人寿主要经营的是车险、理财储蓄险、重疾险、少儿险等等多个方向。我们一起看图。这上面都是比较热门的产品,关于详细内容,我先给给大家推荐3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充分了解平安的产品。平安福怎么样?网上都说「平安大小福星」不好,是真的吗?网上都说「平安e生保」不好,是真的吗?望采纳!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以人为本,一诺千金”是太平保险在国内复业时的服务理念。“机制引才、制度用才、环境留才、培训育才”,是我进太平保险前上的第一次企业文化启蒙课,也是我在2001年看到《中国保险报》刊登的招聘广告后,怦然心动想要加盟太平保险的理由。一那个时候,保险行业招聘广告很少。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后,市场上只有中国人保、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两家主体。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增加了中国太平洋和中国平安保险两家公司。但由于当时金融保险业没有放开,行业员工收入待遇又不错,因此即使到了1996年,中国人保分业经营的一段时期,在人员入司上基本上也是零增员或负增长,只有出口,没有进口。记得在1995年中国平安保险由区域性的保险公司,转而成为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后,曾在《中国保险报》上整版刊登过两次招聘广告,当时在业内还曾轰动一时。初创时期的中国太平洋和中国平安保险的关键岗位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大都来自中国人保。我当时在中国人保甘肃分公司计划处工作。我的领导和同事匡继祖、毕寒松,也是在看到招聘广告后,相继去了上海平安和深圳平安。尽管1996年国内新批设了新华、泰康、华安、永安四家区域性的保险公司,但总体上不影响分业经营以后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市场的垄断地位。整个中国保险业的活跃程度还是不够。但业内人员的流动则开始多了起来。中国平安保险1995年从海外开始引进人才,特别是在寿险业,对台湾的人才情有独钟,1999年专门推出了引进外部人才的“龙腾计划”。由此始,中国平安保险开始走上了与国际接轨,快速发展的健康之路。2004年,中国平安保险在香港上市成功,其重要看点之一是被认为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中西合璧的管理团队。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的。可口可乐的总裁曾经说:如果发生大的火灾,厂房和原料被毁,但只要保留了人才,可口可乐仍然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二太平保险和太平人寿保险是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是在中国加入WTO,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下,进入国内保险市场的。它1929年创立于上海,1956年到海外经营,2001年重返故里,是国内历史上最完整、最悠久的保险公司。原来担任中国保险控股公司的董事长杨超(已退休,退休前曾担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针对中国保险控股公司的实际和国内保险市场情况,决定太平保险到国内复业。而当时正值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横扫东南亚各国,各国均伤痕累累。中国保险控股公司面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通过中国国内第一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保国际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在国家和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回归国内,开始耕耘国内保险市场。经过近10年来的艰苦努力,太平保险、太平人寿保险、太平养老保险、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太平人寿保险借银行保险渠道,开拓了一片新市场。太平保险2013年12月保费规模突破100亿元。可以说成绩不菲。三2002年3月,我正式投出了我的简历。在我的简历投出3个月后,2002年的6月,我接到了从深圳太平保险打来的电话。对方非常有礼貌的询问我是否有时间到深圳参加一个面试。正好6月底人保总公司组织我们到香港去参加培训,我就答应借这个机会去一下太平保险。7月的一个夜晚,我们过站深圳,在晚风习习的深南大道,我看到了太平保险的霓虹灯在闪烁。这时我心里突然升起一阵暖意。在香港培训的时间是短促而丰富的。接待并组织我们进行培训的是中国保险控股公司。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是1996年国内保险进行分业经营后,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出来的。因此,与中国保险控股公司培训部的同志见面后,双方都十分亲切。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国保险控股公司,与其旗下另外一家子公司—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的中高层进行了座谈交流。良好的工作环境、紧张忙碌又有秩序的工作,轻松和谐的语言交流,无不紧紧的吸引着我。交流的结果使我对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加盟太平保险的决心。从香港回到深圳后,我联系了太平保险人力资源部,在他们的安排下,我来到了位于福田区益田路江苏大厦17楼——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的总部。当时江苏大厦一带并不繁华,但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到现在已经十分现代。深圳CBD,市政府、音乐厅、图书馆、深圳书城均落户于此。当时面试我的有:总经理室分管人力资源部的陈永新助理总经理(已经因病过世)、时任市场部的罗海平总经理(第一届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论坛暨现代保险功能研讨会策划者、现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曹晓润助理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的孙丰收副总经理、孙虎(太平保险河北分公司副总经理)和工作人员王可。在提了几个问题后,让我用5分钟的时间,就中国保险市场目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一课题做准备,演讲时间10分钟。我在预定的时间完成了演讲,或许演讲的内容也打动了在场的人,面试还是很顺利的。此后,我见了陈锦魁助理总经理、姜中明助理总经理。姜中明助理总经理原来在香港工作,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十分幽默。他很仔细的问了我几个有关业务和保险法方面的问题。最后一关齐志强副总经理面试我后签署了同意的意见。后来加盟太平保险后,我还与齐志强副总经理就第一次太平车险制度改革进行过探讨。人力资源部本来还安排当时的姜宜道总经理面试我,但姜总当时在香港,听了人力资源部的介绍后,就同意我进入太平保险。通过参加这次面试,太平保险认真、务实,对面试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2004年的夏季,在一次聚会上,时任人力资源部孙丰收副总经理向当时总经理室李晓明助理总经理介绍我时,说我是当时进太平保险时面试最为严格的。太平保险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由于中国保险控股公司的支持,从2004年起,太平保险人力资源部在总经理室李晓明助理总经理和时任人力资源部陈晓燕总经理的主持下,组织了国内一批优秀的人员到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海外机构进行学习,这对太平保险国内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了“培训育才”的人本理念。2005年初,有一位应聘太平保险的高级管理人员指着公司17楼的文化墙对我说:“你知道你们公司吸引我的是什么吗?是‘诚信、奉献、和谐、分享’这一经营理念中的‘分享’,它让我莫名的感动。”2007年,时任总经理室副总经理的罗海平,在讨论《太平保险有限公司2006年—2010年发展战略规划》时,说到“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基层公司员工的骨髓中,可见公司企业文化力量的强大。四当然,太平保险的企业文化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变革和不断丰富的。例如当时复业提出的“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经营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不再提倡。“实现自我,享受人生、共同发展、回馈社会。”是太平保险复业时最初所倡导的公司经营理念之一。每当登陆公司老OA时,跃入眼帘的便是这句话。虽然这一理念现在已不再提倡,但它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至今仍不能忘却。据说这一经营理念颇遭非议,最主要的争议是在“享受人生”上。大约是没有鼓励公司员工艰苦奋斗积极向上,而是倡导大家贪图享乐。可能由于理解不同,因而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吧!但对于这一经营理念,我有着我自己的看法。我对“实现自我、享受人生、共同发展、回馈社会。”的理解是:享受人生的前提是实现自我。公司在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后,为员工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规划人生未来,并与公司共同成长、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工作的目的肯定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享受人生,则是人们更好工作的动力。记得我在人保公司工作期间,曾在中央二台看到一档经济节目,大约是讲在西方企业当中正逐渐流行在茶水间放置茶水、牛奶和咖啡。平时人们在工作中互相往来较少,每天在固定的休息时间里,大家可以不约而同地到茶水间,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互相沟通,启迪思维,从而更有利于工作。于是我结合当时公司的工作实际,以合理化建议的方式提交给原来工作过的公司,但是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则是有员工提出基层公司的同志在不辞辛苦的收取保费,而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喝着咖啡工作,有点贪图享受。西方的企业文化在中国本土遭到狙击。到太平保险工作后,当我看到公司有茶水间时,欣喜不已。茶水间摆放的电脑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报纸可以随意翻阅,告示牌帖着公司这两天要进行的重大活动,一切都给人新鲜的感觉。原来所提的建议在这里却轻而易举的实现。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海归公司的活力。还记得公司最初拍摄反映公司的企业文化记录片。在17楼大会议室,摄影师让水险部姜琳端着一杯饮料,让我翻着一本杂志,然后面对深圳蓝蓝的天和绿绿的莲花山取了景头,至今想来都让人难以忘怀!我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经营到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境界,这个公司的未来前景无疑是非常辉煌的。当然残酷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企业会有如此浪漫,但我觉得一个企业应向这样一个目标努力。除这一经营理念外,公司琅琅上口的还有“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诚信立司、效益兴司、专业治司、合力强司”的管理理念。时任中国保险控股公司冯晓增董事长所倡导的六种精神,都在深刻的影响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旗下的广大员工。我想,这些理念之所以琅琅上口,让人过目难忘,影响如此深远,自然有其魅力的地方。太平保险经过80余年以来的持续创造、发展和积淀,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价值观体系,这是历代太平保险人共同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2008年,根据时任太平保险董事长沈南宁同志的倡议,在罗海平副总经理的主持下,时任战略管理部王文辉总经理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起草并印发了《太平保险有限公司2008年—2010年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这是太平保险在国内复业经营以来,第一次发布的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文件,对推进太平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想来,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近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应该是吸引我加盟太平保险的重要因素。上海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曾在2002年一次讨论会上讲“10年后,中国险企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了两点,其一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其二是企业的保险文化。从现在来看,此言不虚。对于以上两点,我也是一个拥护者。因为在深圳太平保险工作的这些年间,我对以上两点,特别是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深有体会。因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没有一种文化传递的感受是相同的。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1988年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金融保险企业,开办全国性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家保险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是我国三大综合性保险公司之一。主要经营发展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 马鞍山支公司于1996年1月经安徽省人民银行批准成立,2月正式营业。几年来,公司恪守和奉行“信誉第一,效率第一,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全面开展保险承诺服务,为我市数百家企业二十亿元财产和近二十万人提供了各类保险保障。公司产、寿险迅速、公平、准确地为客户理赔,赢得了广大保户的赞誉与信赖。 公司产险主要业务:财产保险业务是平安的基础之一,包括财产损失险

平安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1988年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金融保险企业,开办全国性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家保险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是我国三大综合性保险公司之一。主要经营发展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 马鞍山支公司于1996年1月经安徽省人民银行批准成立,2月正式营业。几年来,公司恪守和奉行“信誉第一,效率第一,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全面开展保险承诺服务,为我市数百家企业二十亿元财产和近二十万人提供了各类保险保障。公司产、寿险迅速、公平、准确地为客户理赔,赢得了广大保户的赞誉与信赖。 公司产险主要业务:财产保险业务是平安的基础之一,包括财产损失险

学霸说保险,专注保险测评!好奇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在全国排在了第几吗?一起来看看吧~排名前列的保险公司除了中国平安还有哪些?平安保险有人寿、养老、产险三块业务,我们着重讲下人寿保险的业务。一、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实力如何?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于2002年深圳挂牌成立,平安人寿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非常重要的一员。一直到2017年底,平安人寿的注册资本已经突破了300亿。全国共设有超过40家分公司,并且拥有超过3000个营业网点,在这些公司中,仅寿险代理人就高达138万人。在财富2019中国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平安排到了第四名。我们直接看图。行业巨头中国人寿在第十一位。区别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拿其他保险公司做比较的话,中国平安的综合来说领先还是比较多的,这么夸张的经济实力,足以让我们消费者很安心。二、平安人寿的偿付能力如何?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在我们需要保险金时,偿付给我们保险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评定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评价标准,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要高于50%,而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要高于100%。如图所见,可以直观地看出平安公司的偿付率等数据。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这些都不难看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实力的强大。三、服务评级基于对保险公司全部业务流程的充分调查,银保监会对此进行总体评价,服务评级被定为A、B、C、D四大类一共10级。中国平安斩获了A级的超高评价,在行业中也是很少有的。四、说了这么多,平安人寿到底卖什么产品呢?平安人寿主要经营的是车险、理财储蓄险、重疾险、少儿险等等多个方向。我们一起看图。这上面都是比较热门的产品,关于详细内容,我先给给大家推荐3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充分了解平安的产品。平安福怎么样?网上都说「平安大小福星」不好,是真的吗?网上都说「平安e生保」不好,是真的吗?望采纳!

“以人为本,一诺千金”是太平保险在国内复业时的服务理念。“机制引才、制度用才、环境留才、培训育才”,是我进太平保险前上的第一次企业文化启蒙课,也是我在2001年看到《中国保险报》刊登的招聘广告后,怦然心动想要加盟太平保险的理由。一那个时候,保险行业招聘广告很少。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后,市场上只有中国人保、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两家主体。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增加了中国太平洋和中国平安保险两家公司。但由于当时金融保险业没有放开,行业员工收入待遇又不错,因此即使到了1996年,中国人保分业经营的一段时期,在人员入司上基本上也是零增员或负增长,只有出口,没有进口。记得在1995年中国平安保险由区域性的保险公司,转而成为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后,曾在《中国保险报》上整版刊登过两次招聘广告,当时在业内还曾轰动一时。初创时期的中国太平洋和中国平安保险的关键岗位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大都来自中国人保。我当时在中国人保甘肃分公司计划处工作。我的领导和同事匡继祖、毕寒松,也是在看到招聘广告后,相继去了上海平安和深圳平安。尽管1996年国内新批设了新华、泰康、华安、永安四家区域性的保险公司,但总体上不影响分业经营以后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市场的垄断地位。整个中国保险业的活跃程度还是不够。但业内人员的流动则开始多了起来。中国平安保险1995年从海外开始引进人才,特别是在寿险业,对台湾的人才情有独钟,1999年专门推出了引进外部人才的“龙腾计划”。由此始,中国平安保险开始走上了与国际接轨,快速发展的健康之路。2004年,中国平安保险在香港上市成功,其重要看点之一是被认为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中西合璧的管理团队。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的。可口可乐的总裁曾经说:如果发生大的火灾,厂房和原料被毁,但只要保留了人才,可口可乐仍然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二太平保险和太平人寿保险是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是在中国加入WTO,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下,进入国内保险市场的。它1929年创立于上海,1956年到海外经营,2001年重返故里,是国内历史上最完整、最悠久的保险公司。原来担任中国保险控股公司的董事长杨超(已退休,退休前曾担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针对中国保险控股公司的实际和国内保险市场情况,决定太平保险到国内复业。而当时正值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横扫东南亚各国,各国均伤痕累累。中国保险控股公司面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通过中国国内第一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保国际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在国家和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回归国内,开始耕耘国内保险市场。经过近10年来的艰苦努力,太平保险、太平人寿保险、太平养老保险、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太平人寿保险借银行保险渠道,开拓了一片新市场。太平保险2013年12月保费规模突破100亿元。可以说成绩不菲。三2002年3月,我正式投出了我的简历。在我的简历投出3个月后,2002年的6月,我接到了从深圳太平保险打来的电话。对方非常有礼貌的询问我是否有时间到深圳参加一个面试。正好6月底人保总公司组织我们到香港去参加培训,我就答应借这个机会去一下太平保险。7月的一个夜晚,我们过站深圳,在晚风习习的深南大道,我看到了太平保险的霓虹灯在闪烁。这时我心里突然升起一阵暖意。在香港培训的时间是短促而丰富的。接待并组织我们进行培训的是中国保险控股公司。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是1996年国内保险进行分业经营后,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出来的。因此,与中国保险控股公司培训部的同志见面后,双方都十分亲切。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国保险控股公司,与其旗下另外一家子公司—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的中高层进行了座谈交流。良好的工作环境、紧张忙碌又有秩序的工作,轻松和谐的语言交流,无不紧紧的吸引着我。交流的结果使我对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加盟太平保险的决心。从香港回到深圳后,我联系了太平保险人力资源部,在他们的安排下,我来到了位于福田区益田路江苏大厦17楼——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的总部。当时江苏大厦一带并不繁华,但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到现在已经十分现代。深圳CBD,市政府、音乐厅、图书馆、深圳书城均落户于此。当时面试我的有:总经理室分管人力资源部的陈永新助理总经理(已经因病过世)、时任市场部的罗海平总经理(第一届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论坛暨现代保险功能研讨会策划者、现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曹晓润助理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的孙丰收副总经理、孙虎(太平保险河北分公司副总经理)和工作人员王可。在提了几个问题后,让我用5分钟的时间,就中国保险市场目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一课题做准备,演讲时间10分钟。我在预定的时间完成了演讲,或许演讲的内容也打动了在场的人,面试还是很顺利的。此后,我见了陈锦魁助理总经理、姜中明助理总经理。姜中明助理总经理原来在香港工作,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十分幽默。他很仔细的问了我几个有关业务和保险法方面的问题。最后一关齐志强副总经理面试我后签署了同意的意见。后来加盟太平保险后,我还与齐志强副总经理就第一次太平车险制度改革进行过探讨。人力资源部本来还安排当时的姜宜道总经理面试我,但姜总当时在香港,听了人力资源部的介绍后,就同意我进入太平保险。通过参加这次面试,太平保险认真、务实,对面试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2004年的夏季,在一次聚会上,时任人力资源部孙丰收副总经理向当时总经理室李晓明助理总经理介绍我时,说我是当时进太平保险时面试最为严格的。太平保险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由于中国保险控股公司的支持,从2004年起,太平保险人力资源部在总经理室李晓明助理总经理和时任人力资源部陈晓燕总经理的主持下,组织了国内一批优秀的人员到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海外机构进行学习,这对太平保险国内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了“培训育才”的人本理念。2005年初,有一位应聘太平保险的高级管理人员指着公司17楼的文化墙对我说:“你知道你们公司吸引我的是什么吗?是‘诚信、奉献、和谐、分享’这一经营理念中的‘分享’,它让我莫名的感动。”2007年,时任总经理室副总经理的罗海平,在讨论《太平保险有限公司2006年—2010年发展战略规划》时,说到“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基层公司员工的骨髓中,可见公司企业文化力量的强大。四当然,太平保险的企业文化也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变革和不断丰富的。例如当时复业提出的“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经营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不再提倡。“实现自我,享受人生、共同发展、回馈社会。”是太平保险复业时最初所倡导的公司经营理念之一。每当登陆公司老OA时,跃入眼帘的便是这句话。虽然这一理念现在已不再提倡,但它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至今仍不能忘却。据说这一经营理念颇遭非议,最主要的争议是在“享受人生”上。大约是没有鼓励公司员工艰苦奋斗积极向上,而是倡导大家贪图享乐。可能由于理解不同,因而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吧!但对于这一经营理念,我有着我自己的看法。我对“实现自我、享受人生、共同发展、回馈社会。”的理解是:享受人生的前提是实现自我。公司在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后,为员工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规划人生未来,并与公司共同成长、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工作的目的肯定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享受人生,则是人们更好工作的动力。记得我在人保公司工作期间,曾在中央二台看到一档经济节目,大约是讲在西方企业当中正逐渐流行在茶水间放置茶水、牛奶和咖啡。平时人们在工作中互相往来较少,每天在固定的休息时间里,大家可以不约而同地到茶水间,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互相沟通,启迪思维,从而更有利于工作。于是我结合当时公司的工作实际,以合理化建议的方式提交给原来工作过的公司,但是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则是有员工提出基层公司的同志在不辞辛苦的收取保费,而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喝着咖啡工作,有点贪图享受。西方的企业文化在中国本土遭到狙击。到太平保险工作后,当我看到公司有茶水间时,欣喜不已。茶水间摆放的电脑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报纸可以随意翻阅,告示牌帖着公司这两天要进行的重大活动,一切都给人新鲜的感觉。原来所提的建议在这里却轻而易举的实现。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海归公司的活力。还记得公司最初拍摄反映公司的企业文化记录片。在17楼大会议室,摄影师让水险部姜琳端着一杯饮料,让我翻着一本杂志,然后面对深圳蓝蓝的天和绿绿的莲花山取了景头,至今想来都让人难以忘怀!我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经营到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境界,这个公司的未来前景无疑是非常辉煌的。当然残酷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企业会有如此浪漫,但我觉得一个企业应向这样一个目标努力。除这一经营理念外,公司琅琅上口的还有“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诚信立司、效益兴司、专业治司、合力强司”的管理理念。时任中国保险控股公司冯晓增董事长所倡导的六种精神,都在深刻的影响中国保险控股公司旗下的广大员工。我想,这些理念之所以琅琅上口,让人过目难忘,影响如此深远,自然有其魅力的地方。太平保险经过80余年以来的持续创造、发展和积淀,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价值观体系,这是历代太平保险人共同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2008年,根据时任太平保险董事长沈南宁同志的倡议,在罗海平副总经理的主持下,时任战略管理部王文辉总经理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起草并印发了《太平保险有限公司2008年—2010年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这是太平保险在国内复业经营以来,第一次发布的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文件,对推进太平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想来,中国保险和太平保险近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应该是吸引我加盟太平保险的重要因素。上海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曾在2002年一次讨论会上讲“10年后,中国险企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了两点,其一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其二是企业的保险文化。从现在来看,此言不虚。对于以上两点,我也是一个拥护者。因为在深圳太平保险工作的这些年间,我对以上两点,特别是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深有体会。因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没有一种文化传递的感受是相同的。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