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数学教育学报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数学教育学报主编是谁

宋乃庆,教授,博导。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师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原西南师范大学大学校长,原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曾先后主持数学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教育部(数学教育)特色专业点建设项目,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及有关学术论著10部(套),主编、副主编中小学数学教材8套(其中4套列为国家规划教材);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育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一、二、三等奖,国家优教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优教成果奖,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人文社科一等奖(两次)、三等奖,重庆市首届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等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数学教育研究等。

数学教育学报主编

曹广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届百名教学名师。199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11月在博士后期间晋升为教授,先后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广州大学任教。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学术研究方面,曹广福教授长期从事基础数学及运筹与控制研究工作,先后在Pacific J M、Nagoya M J、Tohoku M J、J M A A、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20多篇论文被SCI检索。连续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学以及教学研究方面,曹广福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主讲过十多门本科、硕士及博士生课程,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近三十人。连续主持了三届国家级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主持了省、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编了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上、下册),主编的教材《实变函数论》获得过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在《数学教育学报》、《高等数学研究》、《高等理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教改、教研论文多篇。此外还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以及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获得全国首届国家级百名教学名师奖。

力学学报主编是谁

杨桂通刚回国时,全家挤在一间不足15m2的房间里,在这小小的斗室,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时,塑性动力学在我国刚刚起步,他是最早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他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在事业上不懈地追求,时刻关注国际学术动向,图书馆、期刊室成了他每天必去之地。馆员们看到他聚精会神,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心中十分敬慕,常常递过一杯热水。他经常前往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活动,出差途中总是手不释卷,回到家中拂去桌面上的灰尘便又开始紧张的推演。有耕耘,就有收获,早在1965年,他首先证明了塑性动力学中一个新的广义变分原理,使塑性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有了更广泛的理论依据。其后,又进一步证明了一组考虑初始条件在内的塑性动力学广义变分原理,给出了一组考虑应变率效应在内的小变形及大变形塑性动力学的极值原理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奠定了计算塑性动力学的基础。他的研究工作十分注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工程建设服务。邢台地震以后,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展结构抗震理论的研究,承担了国家抗震研究工作的任务,对多层框架的平扭耦联的地震力分析及结构抗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由于他在塑性动力学和生物力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现任《力学学报》编委、《固体力学学报》主编,《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等。曾应邀在美、加、日、英等国多所大学讲学,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的组织领导工作。40年来,杨桂通教授为太原工业大学的建设和山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力学学科的进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曾多次获得山西省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却锐气不减,仍在呕心沥血,为祖国“四化”建设事业培育人才。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6-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1956年梁守槃(40岁),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为首批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初始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科委一等功勋、中国科学院学部一等功勋等荣誉。获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中国近代和现代空气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宗师,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奠基者之一。林同骥,(1918——1993),空气动力学家以及流体力学家 1918年12月12日生于北京,籍贯福建福州。世界空气动力学及流体力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在飞机制造、人造卫星回收、洲际导弹 研制方面卓著功勋。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力学学报》主编。1942年林同骥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在重庆市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他跟随他哥哥林同骅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架“C—1010”运输机并同他哥哥林同骅一起充当试飞员,完成了从重庆飞往成都的处女航。1945年进入伦敦大学航空工程系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为了建设新中国,林同骥偕同夫人张斌和尚未满月的女儿回国。他是一位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了空气动力学家。力学所研究员吴应湘跟着林同骥学习工作了12年,是恢复学位制后林同骥的第一批硕士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他的水平很高,当时几乎没有人可以对他的学术成就作出完整评价。”吴应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谈及恩师,他数次哽咽、眼泛泪光。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提出的端头热应力匹配问题和相应研究,为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弹头防热材料的选择和结构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烧蚀图像的研究为中国洲际导弹的防热设计,这一设备后来所提供的大量实验数据、方法与经验,为中国航空、航天以及兵器工业开创时期的设计与研制作出突出的贡献。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U型振荡水槽,采用抽吸式空气活塞激振以及对水槽弯段的精心设计,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了很好的试验段流场品质。他向国家提出开发海洋的建议,推动中国海洋工程力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联合开展的“八五”海洋工程力学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他领导和组织推动下,取得了丰硕研究的成果。 林同骥一生著作,主要有《高速声速空气动力学》、《双曲型翼截面柱体的圣维朗扭转问题》、《曲线叶栅的绕流问题》、《吉林陨石烧蚀图象分析》、《有序熔楔和转捩》、《矩形截面直管中的振荡流动》、《现代力学的发展》、《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烧蚀图象与流动模型》等。中国近代和现代空气动力学创立者,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沈元(28-30)福建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中国将8个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沈元参加组建工作并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在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卓越建树。1956年,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预见到宇航事业和火箭、导弹工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一整套新专业,这些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其间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他是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老师。6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获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荣誉奖,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获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北航最高荣誉奖叫“沈元奖章” 。

煤炭学报主编是谁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西安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召集人、采矿工程博士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计划;1998年被评为国家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兼任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科技大学学报》主编;《煤炭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矿业协会常务理事。

周福宝,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注册安全工程师,担任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Mining Engineering》、《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煤炭工程》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煤矿瓦斯与煤自燃防治工程科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参加各类纵、横向课题4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2、4)、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6)、省部级一等奖5项;13项授权发明专利(第1发明人9项)均获得转化与工程应用;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Applied Clay Science》、《Journal of Fire Sciences》、《Fire Technology》、《煤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14篇次、EI收录41篇次);作为篇副主编撰写了《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参与制定国家安全生产标准1项。

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高等教育研究经济管理文学与语言研究史学研究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主编:王少安ISSN:1673-9779CN:41-1376/C地址:河南省焦作市世纪大道2001号邮政编码:454003

主持并完成了1999年度国家社科项目“中古西欧的封建王权的研究”,主持了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三至十五世纪的英国议会君主制研究”,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项目“中古后期英国贵族群体社会政治活动研究”,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的研究。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历史学系高级研究学者(2006)。美国罗彻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历史学系访问教授(2007)。专著与教材类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哲学卷),独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东海”与“西海”——中西历史比较的尝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英国封建王权论稿》,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查理曼》,独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凹凸文心——中国文化群体的历史活动与思想境界》,主编兼主要作者,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心学与中国社会》,副主编兼主要作者,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世界中世纪史》,独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世界中世纪史》,独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世界文明史》(与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历史比较的新视野》,论文集,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译作《剑桥近代史》第三卷的主要校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帝国兴亡----大战风云录》,18万字,安东尼·肖著,本人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天下大战—铁血太平洋 》,18万字,约翰﹒戴维森著,本人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霸王行动——生死诺曼底 》,18万字,安东尼肖 著, 本人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剑桥近代史》第三卷,主要校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二) 学术论文1、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世界中世纪史的终结与近代史的开端,载《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4期。2、佛罗伦萨市民人文主义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3、明清思潮与文艺复兴比较之我见,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4、意大利人文主义与明末清初儒学人文观的异同,载《历史教学》1989年第9期。5、唐甄君权观析论,载《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3期。6、黄宗羲“法治”思想辨析,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7、明末清初的思想流变,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8、中国近代早期启蒙思潮的滥觞,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9、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的衰落及其原因,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10、试论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政治理想,载首届中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代表会议论文集《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1、近百年来西方的西欧封建王权理论,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12、马克尧先生与我国的西欧中古史研究,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13、中古英国神学家约翰的“王权神授”理想,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4期。14、中古前期英国封建王权与世俗贵族的关系,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15、我国中世纪史研究的历史回顾,载《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16、英国封建王权对郡政的整顿,载《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7、中古西欧基督教经学传统的积淀与更新,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8、中古前期的英国封建王权与基督教会,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 期。19、对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史学流派的一些看法,载《光明日报》》2000年6月16日史学版。20、批判地借鉴西方史学流派,深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载《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1期。21、中古英王国财政制度探析,载论文集《世界中世纪史的新探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载《社会转型天津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23、摆脱“儒学复兴”理想的困扰—有关传统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载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中古英王国的封建军事制度析论,载论文集《人大史学》》,中国书店1999年版。25、封建时代中西君权神化现象的比较研究),载《中国史研究》, 2002年第2期。26、中古西欧的“法大于王”与“王在法下”之辨析,载《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7、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载《光明日报》2002年6月25日理论版。28、西欧文艺复兴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批判继承,载《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29、借鉴与创新: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载《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0、威廉一世与英国封建王权的确立,载《史学论丛》,人大历史学系编,1999年版。31、塞瑟尔的《法国君主制度》与“新君主制”的理想,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32、唯物史观与思想文化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33、试论塞瑟尔的“新君主制”学说,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34、中西“人文”精神的当代思考,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理论版。35、取向与范式:中西封建政治史比较的思考,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6、神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载《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7、马克·布洛克对中古西欧封建政治史研究的贡献,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38、有关中西历史比较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39、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农民起义,载“光明日报”主办《光明观察周刊》2003年第7期。40、中外“融通”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载香港中文大学《世纪中国》2003年第14期。41、中西封建政治史比较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论文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2、谈当前史学研究中学术理路的转换《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43、 “婴逆麟”与古代士大夫谏政的悲剧,载《光明日报》2005年4月2日史学版。44、有关中西历史比较的几个问题,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45、学术争鸣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光明日报,2005年6月28日理论版。46、卡雷尔的“反现代化”学说评析,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47、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方向,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48、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规律的探索,载《史学月刊》2006,9期。49、试评卡雷尔的“反现代化”学说,载《西学研究》第二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版。50、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英国中世纪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53、中西“神(天)人”关系之思想的比较研究,载台湾《辅仁历史学报》2007年第1期。52、中古英国政治史研究的路径选择与中西比较——与牛津大学JR马蒂科特院士的学术对话录,载《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53、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与M 阿莫诺教授的学术对话录,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54、比较视野下的中古西欧政治史研究—与美国史学家R.卡尤珀的学术对话录,载《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55、 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56、 试论福特斯鸠的“有限君权”学说,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57、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载《光明日报》2008年9月18日理论版。58、西方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宪政王权”的考量,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 改革开发以来的西欧中世纪史研究,载《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60、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探析,载《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61、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2日版。62、Absolute or Limi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udal Monarchies,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V4,N2,Autumn 200963、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64、“回归”或 突破——英、美史学家有关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动向,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6期。65、有关构建世界史研究之“中国学派”的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66、史学文化热不是真正的学术复兴,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6日版。67、“原道中西”—中西人文精神的当代思考,载《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讲演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68、从社会契约论看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载《孟子文化大集》,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69、论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时期的叛逆罪立法,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70、历史比较研究的一份样本,载《光明日报》, 2011年2月21日史学版。71、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载《学海》2001年第1期。72、大众文化潮流中的“历史消费”—当代西方“通俗史学”一瞥,载《光明日报》2012年4月19日世界史版73、国际学术视野与世界史前沿问题研究,载《史学月刊》2012年第5期。74、 “王在法下”的浪漫想象:中世纪英国“法治传统”再认识 ,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会议综述及其它1、首届中国比较史学学术讨论会述要,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2、中国世界中世纪史2001年学术年会纪要,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9日史学版。3、“学术报告评议词”,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中西历史比较的新视野,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4日史学版。5、“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述要,载《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6、比较史学、传统文化、现代化——学者访谈录,载《贵州日报》1991年6月25日理论版。7、“西方文明史进程——文艺复兴”系列文章10篇,载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4年232—258期(篇名从略)。8、刘军宁先生对西方文艺复兴的误读,载光明日报光明网2006年12月18日“光明观察”,《儒家邮报》创刊号,2006年12月,陈明主编。9、《人类酷刑史》中译本“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