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1任主编是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1任主编是

中国青年于1923年创刊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任主编,是先驱以后的另一份团中央机关刊物。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内容,①是指导青年正确的工作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②是评述时事政治,引导青年正确的看待国内外时事,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关爱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时事进行评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为流传。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任主编。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1任主编是谁?

中国青年于1923年创刊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任主编,是先驱以后的另一份团中央机关刊物。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内容,①是指导青年正确的工作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②是评述时事政治,引导青年正确的看待国内外时事,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关爱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时事进行评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为流传。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任主编。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

11月20日 世界儿童日 [1986]11月07日 立冬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 (现俄“和谐和解日”)[1917] 11月08日 中国记者节 [2000] 11月09日 中国消防宣传日 (消防节,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1992] 11月10日 世界青年节(日) [1946] 11月11日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本日所属的一周) 11月12日 孙中山诞辰纪念日 [1866,1926定] 刘少奇逝世纪念日 [1969]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1991]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 (世界学生节) [1946] 11月20日 世界儿童日 [1986] 11月21日 世界电视日 [1996] 世界问候日 [1973] 祭祖节(十月朝) 11月23日 感恩节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11月24日 刘少奇诞辰纪念日 [1893] 11月28日 恩格斯诞辰纪念日 [1820] 11月29日 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 [1977]

哈特雷2号”彗星现在正在向地球接近,10月20日时它与地球的距离将不超过1100万英里(约合1770万公里)。

10月20日:世界厨师日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厨师日。世界厨师联合会(WACS)于2004年3月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的第31届世厨联代表大会上提议,并于同年10月正式宣布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世界厨师日。创立世界厨师日的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大众对厨师职业的认识。世界厨师联合会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于1928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现有76个国家级会员单位。中国烹饪协会于1987年正式加入世厨联。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秘密诞生。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恽代英是这个刊物的第一任主编。 1949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全国进军和今后的建军等问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军事统辖机关,1954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撤销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设国防委员会。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保险事业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10月20日,中国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润扬大桥是中国“十五”计划重点工程,概算总投资为50.37亿元。大桥连接扬州和镇江两座历史名城,全长66公里。 2005年10月20日,中国加入国际植物保护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第141个缔约方。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目录 【基本概述】 【刊物历史】 【重要文章】 【时代影响】 [编辑本段]【基本概述】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编辑本段]【刊物历史】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编辑本段]【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编辑本段]【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