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舞蹈论文4000字

发布时间:

舞蹈论文4000字

给你一个开头,一次幼儿舞蹈比赛,老师花尽心思,连夜通宵的给我选了个高难度的舞蹈: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优美的草原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后续你自己努力了。

古人云:“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过来感染人,就象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火从木上烧出,回过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一、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表演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场景,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洞察力。艺术家在再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场景和塑造艺术形象时,绝不可能是漠不关心地纯客观地模拟和翻版,必然要渗透他个人的观点,他对这一特定生活内容的爱憎和褒贬,从而引导和影响人们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激励人们去探索,追求和争取现实美好的生活理想、批判、否定生活中虚伪、丑恶、腐朽的事物。这就是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它和认识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视其认识作用及教育作用的传统。云南彝族人民中有一种古老的巫舞,过去一般都在“送祖灵”大典时跳。舞蹈开始时,巫师先用双手做出采摘野果的动作,接着又两腿蹦跳表演追逐野兽的情景,继而做出放牧羊群的姿态,最后是锄地耕作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它形象地再现了原始生产的发展过程,对人们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历史自然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传统舞蹈还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湖南土家族过去跳《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舞蹈的教育作用,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也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实际上我国的最早教育方式,就是舞蹈。古籍《尚书·尧典》中记录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不言而喻,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他的教育手段。《春牛》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古代迎春的习俗,其中也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福建地区的《春牛》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两个丑角,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木棒和牛角,少的手拿算盘和米斗。当舞蹈在表演插秧等动作时,老的就使劲用木棒敲击牛角,同时高声喊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便把算盘珠子摇得哗哗地响,同时高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震撼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这个舞蹈中间所蕴涵着的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二、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生活中还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京郊区和山东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龃龉,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目前,交谊舞、现代舞的自娱性舞蹈,无不是作为一种情感交流、工作往来关系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人们在集体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获得了在集团制约下运动的自由感。这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他所著的《艺术的起源》是曾这样描述:“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象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象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他认为:“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而舞蹈就是实现这种最有益的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舞蹈的这种功能,在要求团结齐心,振兴中华的今天,不仍然是值得重视和发扬的吗?

本科舞蹈论文,就给你

舞蹈论文范文范例4000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可以说说具体的写作要求么?

舞蹈论文1500字

古人云:“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过来感染人,就象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火从木上烧出,回过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一、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表演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场景,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洞察力。艺术家在再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场景和塑造艺术形象时,绝不可能是漠不关心地纯客观地模拟和翻版,必然要渗透他个人的观点,他对这一特定生活内容的爱憎和褒贬,从而引导和影响人们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激励人们去探索,追求和争取现实美好的生活理想、批判、否定生活中虚伪、丑恶、腐朽的事物。这就是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它和认识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视其认识作用及教育作用的传统。云南彝族人民中有一种古老的巫舞,过去一般都在“送祖灵”大典时跳。舞蹈开始时,巫师先用双手做出采摘野果的动作,接着又两腿蹦跳表演追逐野兽的情景,继而做出放牧羊群的姿态,最后是锄地耕作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它形象地再现了原始生产的发展过程,对人们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历史自然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传统舞蹈还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湖南土家族过去跳《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舞蹈的教育作用,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也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实际上我国的最早教育方式,就是舞蹈。古籍《尚书·尧典》中记录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不言而喻,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他的教育手段。《春牛》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古代迎春的习俗,其中也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福建地区的《春牛》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两个丑角,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木棒和牛角,少的手拿算盘和米斗。当舞蹈在表演插秧等动作时,老的就使劲用木棒敲击牛角,同时高声喊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便把算盘珠子摇得哗哗地响,同时高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震撼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这个舞蹈中间所蕴涵着的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二、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生活中还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京郊区和山东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龃龉,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目前,交谊舞、现代舞的自娱性舞蹈,无不是作为一种情感交流、工作往来关系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人们在集体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获得了在集团制约下运动的自由感。这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他所著的《艺术的起源》是曾这样描述:“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象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象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他认为:“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而舞蹈就是实现这种最有益的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舞蹈的这种功能,在要求团结齐心,振兴中华的今天,不仍然是值得重视和发扬的吗?

舞蹈论文5000字

做什么用的,普通用,搜一下应该有很多的。要是发表用,就得准备内容好一些的。

舞蹈论文范文:这里面都是些免费的,你自己参考一下。

古人云:“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过来感染人,就象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火从木上烧出,回过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一、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表演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场景,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洞察力。艺术家在再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场景和塑造艺术形象时,绝不可能是漠不关心地纯客观地模拟和翻版,必然要渗透他个人的观点,他对这一特定生活内容的爱憎和褒贬,从而引导和影响人们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激励人们去探索,追求和争取现实美好的生活理想、批判、否定生活中虚伪、丑恶、腐朽的事物。这就是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它和认识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视其认识作用及教育作用的传统。云南彝族人民中有一种古老的巫舞,过去一般都在“送祖灵”大典时跳。舞蹈开始时,巫师先用双手做出采摘野果的动作,接着又两腿蹦跳表演追逐野兽的情景,继而做出放牧羊群的姿态,最后是锄地耕作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它形象地再现了原始生产的发展过程,对人们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历史自然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传统舞蹈还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湖南土家族过去跳《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舞蹈的教育作用,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也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实际上我国的最早教育方式,就是舞蹈。古籍《尚书·尧典》中记录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不言而喻,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他的教育手段。《春牛》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古代迎春的习俗,其中也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福建地区的《春牛》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两个丑角,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木棒和牛角,少的手拿算盘和米斗。当舞蹈在表演插秧等动作时,老的就使劲用木棒敲击牛角,同时高声喊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便把算盘珠子摇得哗哗地响,同时高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震撼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这个舞蹈中间所蕴涵着的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二、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生活中还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京郊区和山东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龃龉,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目前,交谊舞、现代舞的自娱性舞蹈,无不是作为一种情感交流、工作往来关系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人们在集体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获得了在集团制约下运动的自由感。这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他所著的《艺术的起源》是曾这样描述:“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象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象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他认为:“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而舞蹈就是实现这种最有益的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舞蹈的这种功能,在要求团结齐心,振兴中华的今天,不仍然是值得重视和发扬的吗?

舞蹈论文3000字

本科舞蹈论文,就给你

古人云:“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过来感染人,就象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火从木上烧出,回过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一、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表演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场景,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洞察力。艺术家在再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场景和塑造艺术形象时,绝不可能是漠不关心地纯客观地模拟和翻版,必然要渗透他个人的观点,他对这一特定生活内容的爱憎和褒贬,从而引导和影响人们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激励人们去探索,追求和争取现实美好的生活理想、批判、否定生活中虚伪、丑恶、腐朽的事物。这就是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它和认识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舞蹈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视其认识作用及教育作用的传统。云南彝族人民中有一种古老的巫舞,过去一般都在“送祖灵”大典时跳。舞蹈开始时,巫师先用双手做出采摘野果的动作,接着又两腿蹦跳表演追逐野兽的情景,继而做出放牧羊群的姿态,最后是锄地耕作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它形象地再现了原始生产的发展过程,对人们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历史自然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传统舞蹈还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湖南土家族过去跳《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舞蹈的教育作用,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也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实际上我国的最早教育方式,就是舞蹈。古籍《尚书·尧典》中记录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不言而喻,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他的教育手段。《春牛》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古代迎春的习俗,其中也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福建地区的《春牛》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两个丑角,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木棒和牛角,少的手拿算盘和米斗。当舞蹈在表演插秧等动作时,老的就使劲用木棒敲击牛角,同时高声喊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便把算盘珠子摇得哗哗地响,同时高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震撼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这个舞蹈中间所蕴涵着的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二、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生活中还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京郊区和山东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龃龉,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目前,交谊舞、现代舞的自娱性舞蹈,无不是作为一种情感交流、工作往来关系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人们在集体舞蹈活动中,通过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培养起强烈的整体观念,获得了在集团制约下运动的自由感。这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他所著的《艺术的起源》是曾这样描述:“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象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象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他认为:“艺术对于民族生活的最有效和最有益的影响,还在于能够加强和扩张社会的团结。”而舞蹈就是实现这种最有益的影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舞蹈的这种功能,在要求团结齐心,振兴中华的今天,不仍然是值得重视和发扬的吗?

给你一个开头,一次幼儿舞蹈比赛,老师花尽心思,连夜通宵的给我选了个高难度的舞蹈: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优美的草原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后续你自己努力了。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  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技巧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继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发展”,则是建筑于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这个地基,就无法谈得上建造什么房子;同样,如果不是为了建房子,那么光是打下一个地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对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却有赖于继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这一问题分别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五:继承  我们在上面把继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么说,继承便是根本了。这个基础打得怎样?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房子。我们搞舞蹈、戏剧、体操的不是常有这样一句“七分键子三分提”的口诀吗?若想以后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练好这“七分键子”。基础打好了,以后要如何“翻”,建什么房子,那就能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继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应该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当今而言,我们认为更应着重这一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被摧残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间艺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纪也相当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鉴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由于“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艺领域中提出“文艺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作品主题思想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创作方法上必须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学艺术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创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号所代替。舞蹈的内容不是“献苹果”,就是“献香茶”、“献披肩”等等,家乡有什么就献什么。要不然就是毛主席来到我家乡,来到我边寨;好象毛主席看过的麦穗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好,毛主席看过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长得肥又壮。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会受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时在舞台上只能运用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作为一种政治术语的舞蹈语汇。只要你稍微越出这条界线,就说你是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情调,不健康的表现等等。就是这种所谓“革命文艺”,使得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们的演员虽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但跳的不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演员不爱演,观众不爱看,编导不知所措。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从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虽然我们的一些老专家,老编导曾经掌握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给“四人帮”的“棍子”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多少还有些“脑震荡后遗症”,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生疏或遗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间素材被烧毁或丢失,而我们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间艺术又隔绝了十年之久。这些都说明了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当务之急。然而,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这种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不断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增强的。  在大连的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水》、《追鱼》、《金山战鼓》等节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鸟虫鱼的节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最擅长于通过描写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灵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素来就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传统手法,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民间传说中尤为盛行,在我们的诗歌、词赋及国画中就更为突出。而这些成功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也永远闪烁着其夺目的光彩。本来,在舞蹈艺术上采用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同志指责这次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太多的“花鸟虫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质量不高。这正如:好花虽多还嫌其少,恶草虽少却厌其多。这种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必须尽早老老实实地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从中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我们的创作内容和质量。这几年和外界加强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进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对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节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东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相形之下,我们觉得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就不够。原因是我们的根子在民间中扎得不深。就拿广东省来讲,打倒“四人帮”至今已好几年了,但对广东的民族民间舞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编导还是浮在上面(这不是编导的责任,而是没钱下去)。这也是造成这次广东参加单项舞蹈比赛的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观看了“英歌会”,发现专业编导掌握的素材远不如群众。这几年群众已把他们的“英歌”发展得更为健壮有力了。后来我们去粤北汉族地区看“舞狮”,群众也把它发展了,而我们手头上的素材还是五十年代的。据说汕尾一带的“钱鼓”,也有丰富的队形和动作,但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继承、去挖掘,就忙于创新,创不来就生吞活剥地加几个现代派舞蹈动作进去谓之创新。这不是好办法。要真有所创新,就得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在挖掘、继承和整理我们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上下功夫。  文章有点零乱,尽供楼主借鉴参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