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工程机械书籍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工程机械书籍参考文献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 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 [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 [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

复合镀层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镀层复合材料,它既具有基质金属的优良特性,又具有分散微粒的特殊功能特点。本文通过化学复合镀和复合电沉积的方法,选取微米级和纳米级ZrO_2颗粒为增强相,Ni为镀层基质金属,在Q235碳钢基体上分别制备出Ni-P-ZrO_2微米复合镀层和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ZrO_2颗粒的加入量和搅拌速率与复合镀层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镀液中ZrO_2颗粒的最佳添加浓度;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ray衍射仪(XRD)等手段对复合镀层的截面形貌、化学成分和相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ZrO_2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整个Ni-P基质镀层内,界面镀层与基体界面清晰,且结合比较紧密。整个复合镀层平整均匀,厚度约55μm左右。镀态下复合镀层的物相为非晶态结构;当镀液中ZrO_2颗粒含量达到9g/L时,镀层颗粒含量和镀速均达到最大,分别为%和2μm/h;添加ZrO_2粒子能显著提高复合镀层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复合镀层经热处理以后,镀层有明显的晶化现象,析出Ni_3P等硬质相,镀层硬度上升,经400℃热处理硬度达到最大,耐磨性最好。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纳米ZrO_2复合电镀液悬浮分散性的影响,探讨了电沉积过程中搅拌方式对镀层纳米颗粒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结构复杂的非离子分散剂使纳米ZrO_2在电镀液中具有较好的悬浮分散性。在纳米复合电沉积过程中,采用机械+间接超声搅拌沉积的搅拌方式能使镀层中的ZrO_2颗粒以接近纳米尺寸的粒径大小分布于Ni基合金中。采用氧化增重的方法重点研究了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并对氧化前后的微观形貌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经800℃以上高温氧化时,纳米复合镀层的高温产物主要为具有小平面化特征的NiO,这些NiO互相连在一起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纳米ZrO_2镶嵌于镍基质中,一方面阻碍了高温条件下氧在镀层中的扩散,降低了复合镀镍层的氧化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阻止Ni~(2+)晶界的短路扩散,从而阻止了氧化过程中晶粒长大,同时由于微粒在镀层表面的均匀弥散,使得基质镀层(Ni镀层)与氧化介质接触的有效面积减少,从而使镀层氧化增重明显降低。此外,由于复合镀层氧化层晶粒尺寸比纯镍镀层的要小,即变形率极大提高。因此,高温循环氧化时,复合镀层的氧化层可通过其扩散蠕变释放热应力。在整个热循环过程中,NiO层的生长是通过O_2~-(氧化初时可能由部分O_2~-)的内扩散从表面向内层进行的。

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主 编 任长春副主编 单以才 谢 波 陆桂来 主 审 李一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内 容 简 介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机械零件制造过程分解成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的选择、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进行知识讲解。每个项目前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后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练习。本书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来自生产实际的实例,书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图纸等资料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需要者可登录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任长春主编—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ISBN 978–7–5606–2740–3Ⅰ ① 金… Ⅱ ① 任… Ⅲ ① 金属材料—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② 机械制造工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 ① TG14 ② 1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6053号策 划 陈 婷 责任编辑 雷鸿俊 陈 婷出版发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电 话 (029)88242885 88201467 邮 编: 710071网  址 电子邮箱: 经 销 新华书店印刷单位 陕西文化彩印厂版 次 2012年3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印 张 375字 数 551千字印 数 1~3000册定 价 00元ISBN 978–7–5606–2740–3/TG•0033XDUP 3032001 – 1* * * 如有印装问题可调换 * * *前 言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进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的专业核心建设,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在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的编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力求实用性和适度性,教材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体现了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本书把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形成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性的统一。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机械零件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学、热处理、毛坯成型(热加工)、普通切削加工、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装配等知识,并根据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增加了特种加工的相关内容,且对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1)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2) 本书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典型零件的实例,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本书着重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注重知识的典型性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知识范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了目前最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书的教学参考课时为90~120课时,书中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进行选学。协助本书编写的企业有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南京线路器材厂等,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最新的工艺、设备资料,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及基本技能出发,调整、增删了教材的相关内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长春任本书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以才、南京线路器材厂谢波和陆桂来任副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一民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丁友生、张颖利和马云鹏,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裴新华,以及南京线路器材厂房小明。全书由任长春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章婷、南京电力金具设计研究院陈作新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本书摘录了最新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同类书籍并引用了部分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绪论 1 机械零件概述 2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项目一 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 任务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 1 力学性能 5 1 刚度及强度 6 2 塑性 8 3 硬度 9 4 冲击韧度 13 5 疲劳强度 14 6 磨损 15 2 物理与化学性能 15 3 工艺性能 16任务2 金属材料的结构 17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7 1 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17 2 典型金属晶格 18 3 金属实际的晶体结构及缺陷 19 2 金属的结晶 20 1 金属结晶的概念 20 2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1 3 金属结晶与晶粒大小 22 3 合金的晶体结构 22 1 合金的基本概念 22 2 合金的组织结构 23 4 合金的结晶及相图 24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4 2 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 25 5 铁碳合金相图 28 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28 2 铁碳合金相图 29 6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 1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2 铁碳相图的应用 35任务3 钢的热处理 36 1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36 1 钢的热处理定义 36 2 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37 3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37 4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40 2 钢的普通热处理 45 1 钢的退火 45 2 钢的正火 47 3 钢的淬火 48 4 钢的回火 51 5 钢的调质处理 52 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 1 钢的表面淬火 53 2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54 4 热处理新技术 56 1 真空热处理 56 2 可控气氛热处理 57 3 形变热处理 57 4 化学气相沉积 57 5 激光热处理 58 6 电子束表面淬火 58任务4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化 5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1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9 3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59 4 合金的塑性变形 59 2 加工硬化 60 3 回复与再结晶 60 1 回复 61 2 再结晶 61 3 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62复习思考题 项目二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 任务1 工业用钢 63 1 钢内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 钢内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2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4 2 钢的分类和编号 65 1 钢的分类 65 2 钢的编号 65 3 结构钢 67 1 一般工程结构钢 67 2 优质结构钢 69 4 工具钢 76 1 刃具钢 77 2 模具钢 80 3 量具钢 88 5 特殊性能钢 88 1 不锈钢 89 2 耐热钢 90 3 耐磨钢 90任务2 铸铁 91 1 铸铁的石墨化 91 1 石墨化过程 91 2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92 3 铸铁的性能特点 92 2 常用铸铁 92 1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93 2 灰铸铁 94 3 可锻铸铁 95 4 球墨铸铁 96 5 蠕墨铸铁 97 6 特殊性能铸铁 98任务3 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 99 1 铝及铝合金 99 1 工业纯铝 99 2 铝合金 100 2 铜及铜合金 101 1 纯铜 101 2 铜合金 102 3 钛及钛合金 103 1  纯钛 104 2 钛合金 104 4 镁及镁合金 105 1 纯镁 105 2 镁合金 105 5 滑动轴承合金 106 1 滑动轴承合金的特点 106 2 滑动轴承合金的分类 106 6 粉末冶金材料 108 1 粉末冶金及其特点 108 2 常用粉末冶金材料 109任务4 非金属材料 111 1 高分子材料 111 1 工程塑料 111 2 橡胶 112 2 陶瓷材料 113 1 陶瓷的性能 113 2 常用陶瓷材料及其应用 113 3 复合材料 114 1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114 2 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114任务5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5 1 机械零件的失效 115 1 失效的基本概念 116 2 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 116 3 零件失效的原因 116 2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7 1 使用性能 117 2 工艺性能 118 3 经济性 119复习思考题 项目三 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 任务1 毛坯成型方式概述 120 1 机械零件常用毛坯的种类 120 2 毛坯成型方式选择的依据 122 3 毛坯形状及尺寸设计 123 4 毛坯的质量检验 123任务2 毛坯成型方式—铸造 125 1 概述 125 2 砂型铸造 126 1 砂型铸造的特点 126 2 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26 3 特种铸造 130 1 金属型铸造 131 2 压力铸造 132 3 熔模铸造 134 4 离心铸造 135 5 低压铸造 135 4 铸件的常见缺陷 136任务3 毛坯成型方式—锻压 137 1 概述 137 2 锻造 139 1 自由锻 140 2 模锻 141 3 冲压 142 1 冲压的基本工序 143 2 冲模 144 4 其他锻压成型方法 145 1 轧锻 145 2 挤压 146 3 拉拔 147 5 锻压件的常见缺陷 147 1 锻造件的常见缺陷 147 2 冲压件的常见缺陷 148任务4 毛坯成型方式—焊接 148 1 概述 148 2 常用焊接方法 149 1 手工电弧焊 149 2 CO2保护焊 151 3 氩气保护焊 152 4 埋弧焊 153 5 电渣焊 154 6 压力电阻焊 155 7 钎焊 156 8 气焊 157 9 激光焊接 157 3 焊接的常见缺陷 157复习思考题 项目四 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 任务1 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加工概述 159 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59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 160 3 切削刀具 162 1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62 2 常用刀具材料 162 4 切削液 164 1 切削液的作用 164 2 常用切削液的种类 164 3 切削液的选用 165任务2 车床及车削加工 165 1 车床 165 2 车削加工 167 3 车刀 169 4 车床附件及零件安装 169任务3 铣床及铣削加工 173 1 铣床 173 2 铣削加工 175 1 铣削的特点 175 2 铣削方式 176 3 铣刀 177 4 铣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79任务4 钻床及钻削加工 180 1 钻床 180 2 钻削加工 182 1 钻孔 182 2 扩孔 183 3 铰孔 183 4 攻螺纹 184 5 锪孔 184 3 钻头及铰刀 184 1 钻头 184 2 铰刀 186 4 钻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87任务5 磨床及磨削加工 187 1 磨床 187 2 磨削工艺 191 1 磨削原理 191 2 外圆磨削 192 3 内圆磨削 193 4 平面磨削 193 5 无心磨削 194 3 精密磨削及光整加工 195 1 高精度磨削 195 2 超精加工 195 3 研磨 196 4 珩磨 197 5 抛光 197任务6 镗床及镗削加工 198 1 镗床 198 2 镗削加工 199 1 镗削的特点 199 2 镗孔 200 3 镗刀 201任务7 刨床、插床、拉床及刨削、插削、拉削加工 203 1 刨床及刨削 203 1 刨床 203 2 刨削加工 204 2 插床及插削 206 1 插床 206 2 插削加工 207 3 拉床及拉削 207 1 拉床 207 2 拉削加工 208任务8 齿轮和螺纹加工 209 1 齿轮加工 209 1 齿形加工方法 209 2 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特点 211 2 螺纹加工 214 1 螺纹加工方法选择 214 2 螺纹加工方法 215任务9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 217 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217 2 数控机床的分类 218 3 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 219 4 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20复习思考题 项目五 特种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任务1 特种加工概述 222 1 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222 2 特种加工的特点 223 3 特种加工的分类 223任务2 电火花加工 224 1 电火花加工概述 224 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 224 3 电火花加工的分类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 225 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工作原理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 225 3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226 4 电火花成型加工方法 227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28 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228 2 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特点 229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机床 229 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编程 230 4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 230 1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工作原理 230 2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31任务3 电化学加工 231 1 电解加工 232 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232 2 电解加工的特点 232 3 电解加工的应用 233 2 电解磨削 233 1 电解磨削的基本原理 233 2 电解磨削的特点 234 3 电解磨削的应用 234 3 电铸加工 234 1 电铸加工的基本原理 234 2 电铸加工的特点 235 3 电铸加工的应用 235 4 涂镀加工 236 1 涂镀加工的基本原理 236 2 涂镀加工的特点 236 3 涂镀加工的应用 236任务4 超声波加工 237 1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237 2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238 3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238任务5 高能束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38 2 激光加工的特点 239 3 激光加工的应用 239 2 电子束加工 239 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39 2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 240 3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240 3 离子束加工 240 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40 2 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241 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241复习思考题 项目六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 任务1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43 1 基本概念 243 1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43 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244 3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及生产组织形式 246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48 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248 2 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 248 3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249 4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249 5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格式 249 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50 1 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250 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50 3 技术要求分析 255 4 定位及定位基准的选择 256 1 基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256 2 工件定位的概念 257 3 工件定位方法 258 4 定位的基本原理 258 5 定位基准选择 260 5 工艺路线的拟订 263 1 加工方法的选择 263 2 加工顺序的确定 267 6 加工余量的确定 270 1 加工余量的概念 270 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72 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273 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3 1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273 2 工艺尺寸链 275 3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9 8 机床、工艺装备等的选择 286 1 机床的选择 286 2 工艺装备的选择 286 3 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287任务2 机械加工精度 287 1 概述 287 1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87 2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88 2 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289任务3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290 1 概述 290 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291任务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92 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293 1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293 2 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3 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294 1 自激振动的主要特点 294 2 控制自激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4复习思考题 项目七 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任务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298 1 概述 298 1 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298 2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299 3 轴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 299 4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300 5 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300 2 轴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01 1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301 2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单键槽、花键及螺纹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装夹 303 4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04任务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 309 1 概述 309 1 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09 2 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10 3 套筒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10 4 套筒类零件的热处理 310 2 套筒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1 1 套筒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11 2 深孔加工 311 3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 311 1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11 2 保证套筒类零件表面位置精度的方法 312 3 防止加工中套筒变形的措施 313 4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14任务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 318 1 概述 318 1 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318 2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318 3 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9 1 箱体类零件的平面加工方法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孔系加工 320 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遵循的原则 324 3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 325 1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25 2 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选择 327 4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28任务4 板类零件加工工艺 330 1 概述 330 1 板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30 2 板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30 3 板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31 4 板类零件的热处理 331 2 板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31 1 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31 2 板类零件的装夹与定位 332 3 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33复习思考题 项目八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 任务1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基础 342 1 概述 342 1 装配的概念 342 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342 3 装配的组织形式 343 2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 344 1 装配精度的概念 2 装配尺寸链 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344任务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346 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346 2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346 3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及步骤 347复习思考题 项目九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 任务1 高速切削技术 350 1 高速切削的概念 350 2 高速切削的特点 350 3 高速切削机床简介 351 4 高速切切削的应用 351任务2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351 1 快速原型制造的概念 351 2 快速原型制造的方法 352 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354任务3 逆向工程技术 354 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354 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 355任务4 成组技术 356 1 成组技术的概念 356 2 成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56任务5 柔性制造技术 357 1 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 357 2 柔性制造单元 357 3 柔性制造系统 358 4 柔性自动生产线 359 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59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61

通常是先和导师沟通,确定方向,然后确定题目,之后就开写吧。%D%A通常导师对那些偏点理论性的更感冒,但写的难度也大,不过理论性的能虚一点。%D%A定题后要搜集资料,着手编写,工程性的题目要与实践紧密联系。都是自己写下来的话,通常不用担心答辩问题,因为老师一般不会刁难,他针对论文的提问应该难不住你。%D%A论文格式可以参照这个:“论文格式%D%A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D%A2、论文格式的目录 %D%A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D%A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D%A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D%A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D%A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D%A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D%A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D%A d侨卖裴彰西>eA/犀%Mj

机械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复合镀层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镀层复合材料,它既具有基质金属的优良特性,又具有分散微粒的特殊功能特点。本文通过化学复合镀和复合电沉积的方法,选取微米级和纳米级ZrO_2颗粒为增强相,Ni为镀层基质金属,在Q235碳钢基体上分别制备出Ni-P-ZrO_2微米复合镀层和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ZrO_2颗粒的加入量和搅拌速率与复合镀层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镀液中ZrO_2颗粒的最佳添加浓度;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ray衍射仪(XRD)等手段对复合镀层的截面形貌、化学成分和相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ZrO_2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整个Ni-P基质镀层内,界面镀层与基体界面清晰,且结合比较紧密。整个复合镀层平整均匀,厚度约55μm左右。镀态下复合镀层的物相为非晶态结构;当镀液中ZrO_2颗粒含量达到9g/L时,镀层颗粒含量和镀速均达到最大,分别为%和2μm/h;添加ZrO_2粒子能显著提高复合镀层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复合镀层经热处理以后,镀层有明显的晶化现象,析出Ni_3P等硬质相,镀层硬度上升,经400℃热处理硬度达到最大,耐磨性最好。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纳米ZrO_2复合电镀液悬浮分散性的影响,探讨了电沉积过程中搅拌方式对镀层纳米颗粒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结构复杂的非离子分散剂使纳米ZrO_2在电镀液中具有较好的悬浮分散性。在纳米复合电沉积过程中,采用机械+间接超声搅拌沉积的搅拌方式能使镀层中的ZrO_2颗粒以接近纳米尺寸的粒径大小分布于Ni基合金中。采用氧化增重的方法重点研究了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并对氧化前后的微观形貌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经800℃以上高温氧化时,纳米复合镀层的高温产物主要为具有小平面化特征的NiO,这些NiO互相连在一起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纳米ZrO_2镶嵌于镍基质中,一方面阻碍了高温条件下氧在镀层中的扩散,降低了复合镀镍层的氧化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阻止Ni~(2+)晶界的短路扩散,从而阻止了氧化过程中晶粒长大,同时由于微粒在镀层表面的均匀弥散,使得基质镀层(Ni镀层)与氧化介质接触的有效面积减少,从而使镀层氧化增重明显降低。此外,由于复合镀层氧化层晶粒尺寸比纯镍镀层的要小,即变形率极大提高。因此,高温循环氧化时,复合镀层的氧化层可通过其扩散蠕变释放热应力。在整个热循环过程中,NiO层的生长是通过O_2~-(氧化初时可能由部分O_2~-)的内扩散从表面向内层进行的。

同学,如果你还没动笔开始,最好还是自己先了解下怎么写,看看自己有没有时间跟精力去写,最主要的还是时间的问题 。觉得一时也完成不了,再找人帮忙,我去年毕业的时候主要是没时间去弄,后来直接在铭文网在线辅导老师帮我解决,我觉得还不错,反正答辩都通过了。

参考文献就看你论文中引用了什么然后把他的文章的出处位置标明,格式可以参考一下百度,

初中,些什么论文,你学的知识一部分后来要完全被推翻,写了也没有用,应该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了大学再说。

工程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复合镀层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镀层复合材料,它既具有基质金属的优良特性,又具有分散微粒的特殊功能特点。本文通过化学复合镀和复合电沉积的方法,选取微米级和纳米级ZrO_2颗粒为增强相,Ni为镀层基质金属,在Q235碳钢基体上分别制备出Ni-P-ZrO_2微米复合镀层和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镀液中ZrO_2颗粒的加入量和搅拌速率与复合镀层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镀液中ZrO_2颗粒的最佳添加浓度;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ray衍射仪(XRD)等手段对复合镀层的截面形貌、化学成分和相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ZrO_2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整个Ni-P基质镀层内,界面镀层与基体界面清晰,且结合比较紧密。整个复合镀层平整均匀,厚度约55μm左右。镀态下复合镀层的物相为非晶态结构;当镀液中ZrO_2颗粒含量达到9g/L时,镀层颗粒含量和镀速均达到最大,分别为%和2μm/h;添加ZrO_2粒子能显著提高复合镀层耐蚀性、硬度和耐磨性,复合镀层经热处理以后,镀层有明显的晶化现象,析出Ni_3P等硬质相,镀层硬度上升,经400℃热处理硬度达到最大,耐磨性最好。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纳米ZrO_2复合电镀液悬浮分散性的影响,探讨了电沉积过程中搅拌方式对镀层纳米颗粒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结构复杂的非离子分散剂使纳米ZrO_2在电镀液中具有较好的悬浮分散性。在纳米复合电沉积过程中,采用机械+间接超声搅拌沉积的搅拌方式能使镀层中的ZrO_2颗粒以接近纳米尺寸的粒径大小分布于Ni基合金中。采用氧化增重的方法重点研究了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并对氧化前后的微观形貌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经800℃以上高温氧化时,纳米复合镀层的高温产物主要为具有小平面化特征的NiO,这些NiO互相连在一起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纳米ZrO_2镶嵌于镍基质中,一方面阻碍了高温条件下氧在镀层中的扩散,降低了复合镀镍层的氧化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阻止Ni~(2+)晶界的短路扩散,从而阻止了氧化过程中晶粒长大,同时由于微粒在镀层表面的均匀弥散,使得基质镀层(Ni镀层)与氧化介质接触的有效面积减少,从而使镀层氧化增重明显降低。此外,由于复合镀层氧化层晶粒尺寸比纯镍镀层的要小,即变形率极大提高。因此,高温循环氧化时,复合镀层的氧化层可通过其扩散蠕变释放热应力。在整个热循环过程中,NiO层的生长是通过O_2~-(氧化初时可能由部分O_2~-)的内扩散从表面向内层进行的。

我可以帮助你

同学,如果你还没动笔开始,最好还是自己先了解下怎么写,看看自己有没有时间跟精力去写,最主要的还是时间的问题 。觉得一时也完成不了,再找人帮忙,我去年毕业的时候主要是没时间去弄,后来直接在铭文网在线辅导老师帮我解决,我觉得还不错,反正答辩都通过了。

网上不是有很多的范文和资料能搜到的资料,最起码不会不清楚大概的情况啊,但是网上的大都不全面,一般都找不到开题报告跟论文一套的了,有个内容就不错了,七拼八凑的好不容易弄了个差不多的,结果老师一句话就否决了。弄的我也没心思再弄了,最后在铭文网,直接让老师辅导我写作,也辅导了论文答辩的问题,哎,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啊

土木工程参考文献书籍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土质试验等。

规范上是十七个基本验收规范图例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0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0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0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107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08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109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1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1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11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1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20021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5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1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图集最重要的是03——101图集

基础知识科目不建议去多看了,那些留在课堂上打基础用吧。想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提升,那么多看看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有限元分析,弹塑性力学之类的书籍,会有不错的帮助,但是这些书籍内容比较深,建议基础知识巩固以后再去阅读

一、首选:《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二、施工禁忌类书籍:《建筑结构工程施工中的禁忌》二、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类书籍:《地基与基础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混凝土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钢筋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模板与脚手架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防水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装饰装修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现场施工处理方法与技巧》

软件工程参考文献书籍

引子第1章 为什么要研究软件工程1 软件危机1 软件不再只是程序2 危机四伏3 软件危机之证2 软件的问题在哪里1 软件特性2 软件业所面临的问题3 软件问题的幽默画3 软件工程的诞生4 软件工程的命题5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1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构成2 软件工程要素3 SWEBOK6 现代软件工程1 开源软件运动2 SaaS3 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7 小结思考题第2章 软件过程1 完整的软件生命周期1 软件的工程过程2 综合的软件过程2 需求工程1 软件需求2 需求开发3 需求管理3 设计1 软件设计的目标2 体系结构设计3 详细设计4 部署设计5 设计评审4 实施1 单元测试2 集成测试3 功能测试4 系统测试5 验收测试5 部署、运行和维护1 系统部署2 软件运行和技术支持3 维护过程6 软件非工程过程1 计划2 质量保证和管理的过程3 项目管理过程4 基础设施和过程改进7 小结思考题第3章 软件工程目标和要求1 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2 软件工程的影响要素3 软件工程的业务需求4 软件工程的质量要求1 质量的含义2 客户是质量的焦点3 软件质量的特性4 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5 软件过程的质量因素6 软件质量的指标5 软件工程的成本要求1 软件工程的固有成本2 软件的可变成本3 软件工程的劣质成本6 软件工程的资源限制7 软件产品集成要求1 传统产业的启示2 软件产品工程8 小结思考题第4章 软件工程思想1 永远不可低估思想的作用2 以人为本3 软件开发不是一门艺术4 向传统工业学习1 客户为导向2 需求分析是基础3 过程决定结果4 持续改进过程5 缺陷预防6 围绕项目开展工作7 验证和确认缺一不可8 以架构设计为中心5 软件工程的例外1 迭代2 敏捷开发思想3 持续构建和集成4 永远的B5 面向对象是一种思想6 软件工程应归为知识管理6 软件工厂思想1 模块化思想2 面向构件思想3 软件复用4 中间件5 自动化无处不在7 小结思考题第5章 软件工程方法1 软件方法论1 系统工程方法论2 软系统方法论3 软件工程方法体系2 用户需求的获取方法3 软件工程的分析方法1 系统分析方法2 问题分析方法3 根本原因分析4 决策分析4 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1 原型设计方法2 结构化方法3 面向对象方法4 面向构件设计方法5 面向服务方法6 可视化方法5 软件测试方法1 白盒和黑盒的测试方法2 静态和动态的测试方法3 ALAC测试和随机测试4 自动化测试方法6 小结思考题第6章 软件建模1 一个简单建模的例子2 软件建模1 为什么要建模2 软件建模概述3 如何建模3 元建模4 建模语言和UML1 建模语言的起源2 实体关系建模3 UML4 UML视图5 建模机制6 系统建模语言SysML7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5 软件过程模型1 瀑布模型的不足2 V模型诠释软件过程3 没有统一天下的RUP4 MSF的过程模型6 小结思考题第7章 软件工程环境1 环境造就软件2 软件工程组织1 软件组织环境2 软件组织的作用3 PSP改进个人能力4 TSP提高团队水平5 完整的组织框架3 软件工程文化1 过程文化2 质量文化4 软件工程基础设施5 过程定义1 软件过程定义的基础2 剪裁标准软件过程的指南和准则6 过程评估和改进1 软件过程评估的目标和期望2 软件过程评估的内容和范围3 软件过程评估的方式和类型4 软件过程评估的方法5 过程改进的IDEAL模型6 过程改进的Raytheon方法7 过程改进实施的原则8 过程改进实施7 小结思考题第8章 软件项目管理1 软件项目管理概述1 软件项目管理的3P2 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质3 软件项目管理的目标和范围2 软件项目的分类3 制定计划1 软件规模度量2 软件开发的估算模型3 项目工作量估算4 日程和人力资源安排5 项目成本估算4 资源管理5 进度和成本管理1 里程碑控制和关键路径2 项目成本控制3 项目进度的特性及外在关系6 质量管理1 软件质量计划2 软件评审3 缺陷预防4 质量度量7 风险管理1 风险识别2 风险分析和评估8 软件配置管理1 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2 版本控制3 变更控制9 项目跟踪和控制10 小结思考题第9章 软件工具1 ICASE2 IDE3 商业工具解决方案1 典型的完整解决方案2 商业IDE3 需求分析和管理工具4 建模和设计工具5 测试工具6 配置管理工具4 开源工具集成的解决方案1 开源代码许可协议2 开源的Web开发框架3 开源的IDE4 PHP及其他语言的IDE5 开源测试工具6 覆盖软件过程的其他开源工具5 小结思考题附录A 软件工程术语中英文对照附录B 项目视图和范围的文档模板参考文献-------------------------------------------------------------------------------------------------------------------------------------本书已经出版了三个版本,累计销售达60万册,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电子表类专业优秀教材第二等奖、一等奖。为了反映年来软件工程的发展状况,作者主要从下述3个方面对第三版作了精心修改:删掉了一些较陈旧的或较次要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较新颖的或较重要发的内容,用UML的概念与符号重新改定了有关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内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