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物理论文1000字光的波粒二象性

发布时间:

大学物理论文1000字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这意味着经典的有关“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有时候又必须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我们遇到了一类新的困难,这种困难迫使我们要借助两种互相矛盾的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两种观点单独是无法完全解释光的现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扩展资料: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1892~1987)在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动量与波长的关系式p=h/λ推广到一切微观粒子上,指出: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 跟粒子动量mv 的比,即λ= 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三年后,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的方程被证实可以用来描述电子的量子行为。在阿伯丁大学,乔治·汤姆孙将电子束照射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预测的干涉样式。在贝尔实验室,克林顿·戴维森和雷斯特·革末做实验将低速电子入射于镍晶体,取得电子的衍射图样,这结果符合理论预测。由于E=hv,这光照射到原子上,其中电子吸收一份能量,从而克服逸出功,逃出原子。电子所具有的动能Ek=hv-W0,W0为电子逃出原子所需的逸出功。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h即普朗克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在量子力学中占有重要的角色,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辐射电磁波的频率。数值约为:h=6260693(11)×10-34 J·s。[经化简为:h=63×10-34J·s。若以电子伏特(eV)·秒(s)为能量单位则为h=13566743(35)×10-15 eV·s在粒子流很弱、粒子一个一个地射入多次重复实验中显示的干涉效应表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不是大量粒子聚集的性质,单个粒子即具有波动性。于是,一方面粒子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在双孔实验中双孔又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微观粒子谈论它的运动轨道是没有意义的。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从的运动规律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波粒二象性

我理工物理的,来答。首先需要提示楼主,您的思绪混乱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对所研究对象概念性的模糊——即是说:楼主首先要注重对与世界物质本质的理解。我先来解决楼主的这个困惑的结:(论点依据来自近代物理公认理论)世界的本质是能量,我们现在能够探测到的能量大约是整个宇宙能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剩下的四分之三的能量我们还探测不到或者无法研究,只能估计到它的存在的可能性。),其中这能量的一部分是物质(就是说还有些能量不是物质形态存在的,或者说不是物质)。所以,物质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您所说的量子性与粒子性是指物质来说的。而物质具有这样的特性:宏观看上去,是波,即具有波的特性;微观进行研究,是粒,即单元性质。拿射线来说,“乍看上去”是波,包括所谓的粒子流;如果可以让时间停止的话,您回发现这波其实是一个个的粒。这就好比流行看似一条线,但其实是一粒大石头而已。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光”是人眼所能看到光,是波的一种。再通俗点说,物质的本态是由粒构成的波。因而也就具有波粒二重性质了,其实是不矛盾的。所以,现代物理对于这个理论没有异议,有异议的地方是用波的理论(量子派)来研究物质还是已粒的理论(粒子派)来研究,通俗点说就是用哪一派的理论构架来诠释并且用此方法来继续研究下去。这点上,至今尚存争议。以下是若干答疑注释:一:关于粒子的研究方向:现代物理中,对于这个构成波的“粒”,具体到底是什么,尚是一个空白领域,是我们现代物理现在尚在进军的方向。这也是粒子派的研究方向与主张,将问题的本质追根问底的风格。二:对于楼主所述的问题具体回答i 波的特性都是一样的(只是有的波“汇成”了石头,有的波汇成了电子流,即电流),微波是波的一种。只是波长“微”了一些而已。ii 关于对波量子性质的实验是成功而充分的。(简单举例,通过测量波传送中能量的发射形式可发现它是一份份的;即“粒”型的。具体实验数据或者论文可查询世界权威物理站点,在此不在赘述。)

物质都有波粒二象性,光等电磁波也有波粒二象性

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看光的质能二重性 我前些时日陆续写了光是什么(光的本质)之一、之二、之三,现在还想再写点有关光的问题。前面写过的简而言之谈了这样几点: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光速测量和光速不变问题;光的传播问题;光子的静止质量问题;做为玻色子之一的光子在电磁力中的媒介作用等问题。。。。。。现在我想根据光的一些性质再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再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新的问题。我想无论认识和想象的正确与否,都无关大碍,其目的只是想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供网友们、供物理学爱好者们进一步探讨和讨论。也希望能得到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使人们对光的本质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进而带动其它学科的深入发展。 光的波粒二象性(有些学者和物理学爱好者把光的波粒二象性,说成或写为波粒二相性、波粒二向性或波粒二像性不一。)是人们经过三百多年对光的探讨和争论在二十世纪初才得出的比较一致的结论。严格说来,直止现在人们对此种说法认识也不完全一致。比如:目前有的学者把光的本质表述为:微粒才是运动的主体,,波只是运动的过程。无论怎么说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目前用不同的试验方法都得到了一些认证。 这一问题为什么争论如此之久?为什么这样难以统一?实际上这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当前对量子世界的观测、试验等手段只能达到这样一个水准。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光的本质是很难一下子就认识清楚的。 光这种东西确实很特殊,人类虽然是最早,可以说是第一面就接触到光,但它随时以各种面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在量子电动力学里把光子认定为:是传递电磁作用力的媒介子。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自由状态下传递强相互作用力的8种胶子,更没有发现传递引力的引力子,有的学者指出传递弱相互作用的W+、W-粒子相互碰撞也会转化成光子。甚至还有的学者论述到:强子相撞也会转化为光子。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光子会不会就是传递四种作用力的最基本的媒介子呢?本篇先不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还是先在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个问题上作点文章。 我认为:对光的认识只停留在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它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它应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种现象,实质说明了光具有质能二重性。即:光既是物质又是能量。 光是能量,这一点是肯定的,几乎被所有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所共认。光属于不属于物质却众说纷纭,认为光不属于物质者,其主要理由是光的静止质量为零,我认为所谓光的静止质量,目前还是理论上的概念和数学上的表述,实际上光一投胎落地,也就是光一但以光的形式出现,它就一直以光速前进,从没有静止过,直止消亡。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扑捉住单一的、静止的光子。何况现在有一种学说认为光有静止质量,并测算出早期宇宙光子的质量大约为10的负11次方克。(我认为此点值得商榷)。另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罗俊及其同事对光的质量的试验结果认为:光子的质量应小于10的负48次方千克,或者说最多只是一个电子质量的1/1024。既是说:光子的质量虽然极小,但是有质量。我认为:即使光的静止质量为零,但光在运动时,其光子照射在物体表面上是会产生光压的,是有动量的。而动量就是光的质量乘上光速。另外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E=M*C的平方也可知:E为光的能量、C为光速、M就是光的质量,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其不同颜色的光的能量不同,其质量也就不同。从公式中看出,如果光没有了质量,也就没有了能量。 其实,从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可以直接地认定为:光的粒子性就表明了光的物质属性;光的波动性又表明了光是能量。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光的波粒二象性进一步认为光具有质能二重性。 量子电动力学指出光子是传递电磁作用力的媒介子。如果能认定光的质能二重性的话,进一步还可以认为:光子不仅仅是传递电磁作用的媒介玻色子,它也应该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中介。 当前有人提出:物质就是能量,或者说能量就是物质。这种说法我认为还是不妥的,质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但不能把能量直接就说成是物质,起码当前这不是规范的表述。比如:人类的思维活动,我们只能说它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绝对不能把精神也说成是物质。 好啦,如果能认定光的质能二重性,能把光子既视为物质也视为能量,把光就可以看成为物质与能量的中介。这就会由此打开一些质能转换过程的新思路和研究质能有关问题的新方法。比如: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究竟是怎么完成的?质能转换过程需要中介吗?光子在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光能、热能最终转化成了植物体;人体这个人的精神载体,又是怎么消耗体能使其一部分转化为思维活动的呢?光子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人体的经络与光子有关系吗?经络会不会就是人体的“光缆”呢?在人体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光子又起了什么作用?人体内部信息传递的速度是多少,与光速有什么关系呢?人类的思维速度与光速有什么联系吗?。。。。。。 能量的各种运动形式和形态是不一样的,但也都有一定内在的联系。人类的思维活动、人们的精神世界可能是最难以认识的,最难以用数学形式表述、最难以用实验验证的。我想:进一步认识光的本质,从研究光子入手,因光子目前可以有数学形式的表述,通过光的质能二重性和质能转换的已知理论,对人类思维活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就有进一步达到更科学的地步。以对光子的研究作为对精神世界和思维活动研究的切入点可能是一条可行的甚至于是最捷径的道路。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对光学、对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对宇宙学和对超弦理论等都会有新的启示。

大学物理论文1000字波动光学

你可以在网上多找下这类的论文期刊看下~像(现代物理、应用物理、物理化学进展)等等这这样的~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你可以去多找下文献参考学习下吧

下面能当波动光学说明文wave optics以波动理论研究光的传播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学分支。17世纪,R胡克和C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惠更斯曾利用波前概念正确解释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这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的光学现象,例如FM格里马尔迪首先发现光遇障碍物时将偏离直线传播,他把此现象起名为“衍射”。胡克和R玻意耳分别观察到现称之为牛顿环的干涉现象。这些发现成为波动光学发展史的起点。17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光的微粒说(见光的二象性)一直占统治地位,波动说则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直到进入19世纪后,光的波动理论才得到迅速发展。1800年,T杨提出了反对微粒说的几条论据,首次提出干涉这一术语,并分析了水波和声波叠加后产生的干涉现象。杨于1801年最先用双缝演示了光的干涉现象(见杨氏实验),第一次提出波长概念,并成功地测量了光波波长。他还用干涉原理解释了白光照射下薄膜呈现的颜色。1809年EL马吕斯发现了反射时的偏振现象(见布儒斯特定律),随后A-J菲涅耳和DFJ阿拉戈利用杨氏实验装置完成了线偏振光的叠加实验,杨和菲涅耳借助于光为横波的假设成功地解释了这个实验。1815年,菲涅耳建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他用此原理计算了各种类型的孔和直边的衍射图样,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衍射现象。1818年关于阿拉戈斑(见菲涅耳衍射)的争论更加强了菲涅耳衍射理论的地位。至此,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时均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而牢固地确立了波动理论的地位。19世纪60年代,JC麦克斯韦建立了统一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给出了电磁波的波速公式。随后HR赫兹用实验方法产生了电磁波。光与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确信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的古典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融成了一体,产生了光的电磁理论。把电磁理论应用于晶体,对光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给出了严格而圆满的解释。19世纪末,HA洛伦兹创立了电子论,他把物质的宏观性质归结为构成物质的电子的集体行为,电磁波的作用使带电粒子产生受迫振动并产生次级电磁波,根据这一模型解释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等分子光学现象。这种经典的电磁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因在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上涉及微观粒子的行为,必须用量子理论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波动光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在应用领域,以干涉原理为基础的干涉计量术为人们提供了精密测量和检验的手段(见干涉仪),其精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衍射理论指出了提高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途径(见夫琅和费衍射);衍射光栅已成为分离光谱线以进行光谱分析的重要色散元件;各种偏振器件和仪器用来对岩矿晶体进行检验和测量,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应用光学的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在激光器问世后,波动光学又派生出傅里叶光学、纤维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新分支,大大地扩展了波动光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建议你去参考教育进展或者创新教育研究这些期刊的文献,上面的论文都是免费下载查阅的哦

大学物理论文1000字机械波

本题选 B。v = λfλ = v/f = 2 mMN/2 = λ/2

假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我们对于光本性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证明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性和粒子性呢?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在论证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l (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ml。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为波长的l/2×(2m+1)倍(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差达到T点。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道长l/2×(2m+1)倍。过T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l,P点的光程差为PS1-PS2=2l(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差为l的那些点的轨迹。光程差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图中还画出m= -1和m= -2的双曲线。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 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差相差一个l,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差l/2。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为了检验以上的设想是否正确,这里我结合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第一步用光干涉仪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第二步将光电管依次放在从明到暗条纹的不同位置上,当然采用的单色光源频率要在临阈频率之上,观察产生光电子动能的大小。如果按照现有光量子理论,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亮度无关,干涉后光的频率并没有变化,所以在从明到暗的条纹上,测得的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再从量子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小,明暗只是单位面积上光子数不同而已,光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结论也是光电子的动能不变。而我的结论则是在从明到暗的干涉条纹上光子数是一样的,产生的光电子的动能是从大到小连续变化的。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我所做的推论一致,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因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一切实物粒子自身的能量与质量之间始终处在不停地相互变化中,这也正是量子力学波函数所要描述的微观世界粒子的客观实在图像。

v=λf 求出波长λ=2m ,落后1/2波长,π相位。这题出错了吧?

两列波在 P 点相会叠加,相位差为π - 2π x/λ - ( - 2π (4λ-x)/λ ) = 9π - 4π x/λ 加强的条件为 9π - 4π x/λ = 2kπ ,k 是整数得 x = (9/4 - k/2) λ ,k 取整数,x 在 0 到 4 λ 之间得 x = λ/4 , 3λ/4 , 5λ/4 , , 15λ/4

高二物理论文1000字

专业网站down就可以了

写得太好了,有我当年的风范

哥哥,你是二中的吧?

我是一个物理白痴。 当我趴在桌子上,将手百般扭曲做着高难度动作,运用左右手定则解一道物理习题时,我看见老师的头上仰45度,然后垂下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动作持续了5秒后,有白色的唾沫亲吻地面,我慌忙掏出计算器开始计算唾沫做自由落体运动后做了多少功。 h=1/2gt2 W=mgh(g=8m/s2) W=082×10-4J 可是我依旧不会做眼前的这道题,我用了半小时的时间从牛顿骂到法拉第,从释加牟尼祈祷到真主安拉。但白白的卷子纸还是那么刺眼,明晃晃的眼光在卷子上跳华尔兹。我摸了一下额头,有汗珠在跳踢踏。 这是一次期中考试,下午1:00-2:30 的物理考试,我在考场上。我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再次确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是一个物理白痴。 上初中二年级时,还是14岁花样年华的我就在物理课上体会到了一种叫恐惧的东西。我们的物理老师相当漂亮,白净柔弱。所以,我的物理课的内容就完全演变为欣赏美女外加丑化美女。而且,在上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物理课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们班的男生物理成绩一飞冲天,九霄挂着的全是红红的100分。火光染红了我的眼。物理老师上课就更温柔了,男生们发挥了怜香惜玉的本事,随之,物理课的纪律好得一塌糊涂。只有教室里的某个角落里,我在看《荆棘鸟》同时推想挤牛奶用不用做受力分析。一群傻子,我望着班里的花痴男生,不屑一顾。可是,你是一个物理白痴,他们回过头反击我。物理老师笑得很迷离,我落荒而逃。 上初三之后,我由衷地爱上了化学, 大概理化的成绩太瓷实了,我的化学成绩一直与物理称兄道弟,怎么也不肯升到爷爷辈,好好教训教训物理这个孙子。那时班里有一个男生,长得特抽象,抽象到女生见了就想叫,男生见了就想笑,任何人见了都想跑。但那小子就物理学得好,眼睛间或一转答案就出来了,因此成为物理老师的宠儿,地位飙升。有一天,他把我拦住,用比公鸭还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我喜欢你,做我女朋友吧。我望着他的血盆大口,好啊,好啊,只要你能让我中考物理得满分就行。那小子一听,转身撒腿就跑。我也转过身,面朝麦加虔诚地鞠了个躬。我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宗教。 六月的城市,酷热难耐。炙热的空气里弥漫着烧焦的味道。作为备考的初三学子,我的身心早已被习题册与考试卷吞噬。物理老师怀了孕,俊俏的脸已有些浮肿变形,但仍坚持上课。而男生们的热情明显不如从前,我心里浮起一种恶意的快感。 6月30日,终于脱离苦海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日后的物理是个火坑。在我不碰物理两个月后的某个夏日, 我走进了一个名字很好听但其实与名字一点也不符的地方——高中。初中时,就曾听说高中是爱情滋生的天堂;高中是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是追逐梦想的加油站。但就是没人告诉我高中还是要学物理的, 既然要学物理,那么所有甜蜜美好的词语或幻想就都与我无关了。 我用浴火重生的姿态迎接物理和物理老师。让我从希望的颠峰跌入失望的深渊的是教室门口那个不完全标准的球体。接下来的45分钟,我呆呆地坐着听了一场京剧,只看见白色的唾沫四处飞舞。下课铃响后,我跑到楼顶平台上准备做一个自由落体,但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后,我决定还是做几个匀速直线运动了事。无奈之中,我迎来了晦暗的高中物理时代。 不久,我阴差阳错地去了另一个班级,另一个高手如云、物理天才俯拾即是的班级。班级里的生活是快乐的。我坐在第一排,每当搞笑的新物理老师来时,我都极其认真地听讲,极其认真地做笔记,极其认真地摆弄左右手,只不过他找电流我看掌纹。所以我崭新的物理生活还是值得歌颂的,除了物理卷子上红艳艳的个位数。 初春的某一天,我的一位可爱的同桌不幸遭遇摩托车亲吻,导致住院疗养半个多月。我便向各科老师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想,如果物理老师来问,就一定要说:某个型号的摩托车以某一初速度作匀加速运动,结果与我同桌的自行车发生了相对碰撞,随后我同桌便先做了个竖直上抛,继而自由落体,于是身体内部腰椎的某些骨头发生了相对运动,最后进医院静养。我为这段说辞高兴了许久,但是沮丧的是,直到同桌回来上课,物理老师都不曾问过我。 事实上,没有一个物理老师会欣赏或关注一个物理白痴,即使那白痴也很想学好物理。 我用语文安慰物理,然而我的语文最多只得了90分。裹着棉袄洗澡的我洗出了一身冷汗。 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桌子上厚厚一摞卷子。我小心地把物理压在最下面, 我的同桌转过头,愁眉苦脸地问我,怎么办,我的物理才考了91分。我望着她, 只听见心里有东西碎裂的声音,“哗啦啦啦”,扎得很痛。我笑着说,那你试试把分数倒过来的滋味。 桌子上有一小摊液体,还好,那不是我的悲伤。 在学习委员天天不厌其烦地往黑板上写课程表,我不厌其烦地抄下来的日子里,我突然发现班级的名称前已由一个裂变成两个。校园里和社会上有流言传开,文理分科啊,文理分科。 物理老师上课已明显地不那么理直气壮,而我却十分放肆地在物理课上做政治习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我的眼前是一片灿烂,未来的快乐甚至灼伤了我的双眼。物理课有气无力地继续,我更加热爱哲学了: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送走了运动会,迎来了圣诞节。分科的消息尽管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学校却没采取任何行动,我想我也许逃不开物理了。我真的逃不开物理了。一个物理白痴被物理紧紧地捆绑着,终于知道什么叫做绝望。 我又捡起扔了一个月的物理,嘴上咒骂着大综合,手中做着物理题,脑袋里想霍金的脑沟回是上帝哪个手指头的指纹。后来的某一天,我在50道物理题中游弋了一天,竟然对了5道题,好啊,好啊, 准确率能达到10%了。 我决定信奉基督,因为做那5道题时,我喊了5声耶稣。 我做物理题时,经常看见某个物理天才的后背,连带看见他插着耳机做物理半小时后,一张白卷纸全变黑了。我就毕恭毕敬地问他,大人您听什么呢?他说音乐。于是,我就从班得瑞听到玛丽亚从孙燕姿听到仓木麻衣。 物理题。他又说, 玛丽亚·麦森。几天后我发现十米之外的人喊什么我都听不清了。 考试时,物理天才用半小时答完了卷,然后出去玩电脑。我也用半个小时答完卷,然后出去看小说。成绩下来时得了97,我得了9+7。 物理老师坐在那里摇头叹气。我在一旁傻笑。白痴就是白痴, 我是一个物理白痴呢。 物理老师不知道,有一个物理白痴每天晚上学物理学到凌晨两点,她也曾借着昏黄的灯光研究动能定理。 物理天才不知道,有一个物理白痴做了厚厚的几十本习题集,却不曾碰过电脑。 物理不知道,有一个物理白痴流着泪向它求饶,求人生的一线光明。 耶和华不知道,有一个物理白痴虔诚地希望主可以帮她学会物理。 然而,我们还是要考大综合,我依然是物理白痴。 我每天插着耳机,从校园里招摇走过。 哪怕没有办法一定有说法,就算没有鸽子一定有乌鸦。 固执无罪,梦想有价,让他们惊讶。 什么天涯,什么海角,明天我要攀越喜玛拉雅。 什么高楼,什么大厦,钢铁能炼成最幸福的家。 我们不傻,我们伟大,只有天才,听懂了我的话。 梦醒时,物理仍在,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更多感怀 文章引用自:

大学物理论文1000字

在前段时间里,有个现象。在路边的一个饭店门口的电线杆上,沾满了棉絮,事情只在一段电线上粘附。我好奇,找原因。看见饭店的排风扇对着电线杆吹。想啊!风与空气摩擦产生电子得失,而且有堆积现象,大自然中风与树叶摩擦是不是和这原理一样,那为什么树叶没有电子堆积而吸附灰尘那?对负离子模块的观察得出结论。负离子模块距离铁物品近时,铁质表面堆积的电荷表现为静电,应该为负静电。铁质物品有了吸附力,关键是吸附的物品有逃逸现象,您可以运用您所学知识来分析研究下这现象。

哥们,北理的吧,我也在写这个,艹,真球蛋疼

狠啊,直接把小论文题给发了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有: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携带能量和与波源有关的信息;是横波,在远源处为平面波;最低次为四极辐射;辐射强度极弱;物质对引力波吸收效率极低,引力波穿透性极强,地球对引力波几乎是透明的;其偏振特性为两个独立的偏振态等。引力波是波动形式和有限速度传播的引力场。爱因斯坦虽然在1916年曾预言加速的质量可能有引力波存在,但他提出的引力波与坐标的选取有关,在某一个参考系看来,引力波可能有能量,而换一个参考系可能就没有。因此在提出引力波存在的初期,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引力波都持怀疑态度。1956年,皮拉尼提出一个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引力波定义;1957年,邦迪进而从理论上证明与坐标系选取无关的平面引力波的存在。1959年,邦迪、皮拉尼和罗宾森更进一步证明,静止物体在引力波脉冲作用下会产生运动,于是间接地证明引力波携带能量,并可被探测到。由于引力辐射极其微弱,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发射可供探测的引力波,而大质量天体的激烈运动,比如双星体系公转、中子星自转、超新星爆发,理论预言的黑洞的形成、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都能辐射较强的引力波。多年来,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探测引力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韦伯首创用一根铝棒作为天线进行探测,并声称探测到了不能排除是引力波的信号,但其他科学家都没有得到这一结果,韦伯的结论没有得到公认。现在对引力波的研究方兴未艾,反引力或称反重力研究又提上了日程,这项研究可能获得的成果或许将彻底实现人类实现恒星际航行的梦想,科学家值得为这项研究投入毕生的精力和才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价值的实验和研究。自从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描述了“反重力”(能够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后,反重力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从引力场中获取的能量驱动。这一会改变世界科学界和航空航天界禁忌的反重力研究,目前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有消息说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探索一些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改变一个世纪来的推进技术。波音公司进行的反重力研究概括起来就是该公司一个名为“先进空间推进技术重力研究(Grasp)”的项目。《简氏防务周刊》获得的一份有关文件阐述了波音公司认为该项目获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文件中写道:“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航空航天事业。”这种评价可能还不够。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无推进剂推进”———一种从重力场中获取能量的模式来驱动。尽管,反重力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传统科学长期认为,反重力是不可能的。1992年4月,已故的英国索尔福德大学教授、当时担任英国航天防御系统战略项目负责人的布赖恩·扬在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解释了为什么进行反重力研究与航空航天业乃至世界都有关。“Grasp”简报说明了波音公司为什么必须雇佣俄罗斯材料专家叶夫根尼·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原因。波德克列特诺夫声称发明了可以屏蔽重力影响的装置。1992年,任职于芬兰坦佩雷技术大学的波德克列特诺夫向一家英国物理学杂志提交了一篇论文,他描述了被置于高速旋转的超导体(极低温度时失去电阻)上面的一个物体如何失去将近2%的重量。这篇论文泄漏给了一家报纸。一来因为它涉及禁忌的“反重力”概念,二来因为它在主流物理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波德克列特诺夫被学校开除了。但这位俄罗斯人的研究吸引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注意,该局早已同亨茨维尔亚拉巴马大学的一位研究员有联系,这位研究员宣称她能制造出一种类重力场,能够利用高速旋转超导体排斥或吸引物体。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位于亚拉巴马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航天中心在重复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实验时失败了。但是,该中心承认,不知道这位俄罗斯人制作超导盘的独特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盲目地进行研究。几年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俄亥俄州哥伦布超导元件公司支付60万美元,制造波德克列特诺夫曾使用过的装置,并且聘请了这位俄罗斯人做顾问。这项实验虽然被延期了,但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罗恩·科措尔自信实验可以完成。现任职于莫斯科化学研究中心的波德克列特诺夫,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他同意大利科学家乔瓦尼·莫达内塞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冲量重力发生器”的研究工作,它能对所有物体产生一种斥力。该设备使用一个强放电源“发射器”和一个超导“发射器”,制造出了一种“重力冲量”。波德克列特诺夫说:“时间很短,沿着放电的线路以极快的速度(实际上是瞬时)进行传播,经过许多不同物体,没有任何显著的能量损失。”他说,实验结果是对光束击中的任何物体都产生了推力作用,大小同物体质量成正比。波德克列特诺夫在调整一个激光瞄准装置时说,他的实验装置已经显示有能力击倒1公里外的物体,他声称,这一装置用同样的能量可以击倒200公里外的物体。正是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冲量重力发生器”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波音公司的注意。在那份“Grasp”简报中,波音公司描述了该装置发出的光束如何不受任何电磁屏蔽影响,可以穿透任何物体而达到目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