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报>>
挺进报
可以看海关概论
《红旗》。《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二份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谢觉哉主编。《红旗》在其创刊号上,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928年11月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创办背景:创办《红旗》杂志,是毛主席首先倡议,并亲自题写刊头。当年中央酝酿创办刊物时,一些同志请毛主席为刊物起名字。毛主席说,还是走群众路线,让大家一起来寻个好名字。有关单位就发动大家提名,汇集后上报。毛主席从中圈定了《红旗》这一名字,并经中央全会确认。毛主席亲自题写的刊头,“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就是至今仍为大家广为认知、众口称赞、独具一格的“红旗”二字。而取代《红旗》的《求是》,则由邓小平题写刊头。那个年代著名的“两报一刊”,指的就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红旗》堪称为中国理论第一刊。“两报一刊”经常联合发表社论或文章,很有权威,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毛主席对《红旗》杂志非常重视。除了积极参与筹备《红旗》出版的相关事宜外,对创刊后的《红旗》杂志也非常关注和支持。毛主席不仅在《红旗》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而且对《红旗》重要的文章或社论文章严格把关,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也首先考虑在《红旗》发表。他还经常向《红旗》推荐文章,对一些稿件亲自精心修改。毛主席的《红旗》情结非常深厚。
《共产党》月刊
新青年
<<挺进报>>
清朝宣统元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909年2月5日),《新宁杂志》在广东省新宁县城宁城(今台城)创刊。它被我国侨务界和侨史学界公认为“中国第一份侨刊”。1914年,新宁县改名台山县。1992年,台山县撤县设市(县级),称台山市。但《新宁杂志》的名称并未随着县名的改变而变更,这表明,台山海内外乡亲对它的挚爱非同一般,把它视为侨乡的骄傲和“名片”。
方舟子,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获生物系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研究。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写作和兼任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师。 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并主持新语丝网站。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新华社在2002年1月15日、2月23日曾发过两篇通稿予以报道,美国《科学》在2001年8月10日曾专文介绍。7月2日新华网特邀方舟子先生就我国反学术腐败等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美国第一份定期报纸是美国波士顿的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JohnCampbell,1653—1728)出版的《波士顿每周新闻》(TheWeeklyNewsletter)。它的出版从1704年开始到1722年结束持续了近20年。这份报纸大小为7乘11英寸(5乘5厘米)。报纸两面都印刷有来自邮递员、海员和水手的消息(并不是所有消息都是准确的)。到1765年,美国殖民地上大约出现了近20份报纸。报纸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新闻出版业认为“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本来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也有人说始于西汉。颜师古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由此而有“邸报”之称。“邸报”又称“邸抄”,另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属于新闻文抄。
学报社负责出版学术期刊《戏剧》。《戏剧》原名《戏剧学习》,创刊于1956年,1978年复刊,1981年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改名为《戏剧》。现为CSSCI扩展来源期刊。《戏剧》是我国仅有的两家戏剧类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之一,被国家学术机构确定为“戏剧艺术核心期刊”,并被收录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戏剧》已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并作为中国戏剧专业期刊在海外学术界影响力日渐扩大。《戏剧》刊发的稿件覆盖外国戏剧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戏曲研究和影视艺术研究,并推介有代表性的国外新剧本。《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的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强调联系活生生的社会戏剧活动的实际,重视戏剧理论的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戏剧》强调稿件的学术质量,努力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
建议买一本《中国现代话剧教程》郭富民老师编的。中国戏剧出版社。我们的教材就用的这个。
学报社负责出版学术期刊《戏剧》。《戏剧》原名《戏剧学习》,创刊于1956年,1978年复刊,1981年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改名为《戏剧》。现为CSSCI扩展来源期刊。《戏剧》是我国仅有的两家戏剧类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之一,被国家学术机构确定为“戏剧艺术核心期刊”,并被收录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戏剧》已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并作为中国戏剧专业期刊在海外学术界影响力日渐扩大。《戏剧》刊发的稿件覆盖外国戏剧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戏曲研究和影视艺术研究,并推介有代表性的国外新剧本。《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的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强调联系活生生的社会戏剧活动的实际,重视戏剧理论的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戏剧》强调稿件的学术质量,努力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辽宁。 宣统二年,同盟会员刘艺舟(木铎)由关内来到辽阳,演出了新剧《哀江南》和《大陆春秋》。同年5月到奉天,与戏曲艺人丁香花、杜云卿等人联合,先后在鸣盛茶园演出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血》,日本领事馆为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于压力,下令禁演。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民国15年2月,大连正式成立爱美剧社。这是辽宁第一个较正规的话剧团体,社长马殿元、副社长王权祥、导演部主任吕馥棠。民国16年(1927年)5月,爱美剧社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为筹备平民教育基金,于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在今民主广场)演出,上演反映家庭和社会矛盾的悲剧《千秋遗恨》等话剧。民国18年9月,车向忱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在奉天郊区大韩屯等地演出《改良医院》、《盲》等话剧。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颁布《艺文指导纲要》,实行文化专制,辽宁地区刚刚兴起的群众话剧热潮,遭受严重打击。但有些民间话剧团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继续顽强地活动着。民国28年(1939年)夏,金山龙、杨若朱、王宗仁等人创立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丁西林的旬幕话剧《无妻之累》。该团后与奉天话剧团合并,改名为国际剧团,由李乔、金山龙任编导,先后在南市国际剧场(今辽艺剧场)演出《屠户》、《塞上烽火》、《夜深沉》、《生命线》等话剧。之后,庄河县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演出《和睦家庭》和《家》,本溪徐殿林自编自演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阎力夫组织了众声话剧团,演出他创作的话剧《警惕》等。 这一时期,伪政权组建三大御用剧团“大同剧团”(长春)、“剧团哈尔滨”、“奉天协和剧团”,均隶属伪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建于民国27年9月,全团百余人,“负有完成协和会文化方面的重大使命”。主持人原笃(伪满州国剧团协和会委员长)、瑞山进、安田均系日本人。是年11月举行小公演,剧目为《除夜歌声》。民国28年6月,举行首次大公演,剧目为《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12月举行巡回大专演,剧目为《从军伍》、《血轨》等。这些剧目都是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截至民国30年,该团共创作演出了20多个剧目。从民国30—32年间,该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雷雨》、《萌芽》、《欲魔》等。民国31年(1942年)在奉天演出苏联名剧《怒吼吧,中国》,内容是揭露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演出此剧的本意是想宣扬英美列强蚕食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但事与愿违,反倒激起了广大观众对侵华日军的无比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空前。这使日伪统治者大为惊恐,立即勒令停演。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馆剧团(安东)等。这些剧团在“八·一五”东北光复后相继解体。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抽调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来东北,在辽宁地区组建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工作团每到一处,都边演出文艺节目,边做群众工作,并帮助各地积极建立文工团、队。编演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等,为东北、为辽宁地区新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还组成了一些民间话剧团体,他们是自筹资金、自愿结合的民间私营职业剧团,如大连的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华青年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话《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工队”及一些国民党操作的话剧团,曾一度把持辽宁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话剧舞台,他们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一些反动话剧,如《天字第一号》、《野玫瑰》等,同时,也演出过《雷雨》、《日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省各市均成立了话剧院、团。几十年来,话剧发展较快,培养出一批省内外较有声誉的演员队伍。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1928年又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