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专著《侦查构造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7万字 《侦查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38万字《刑事诉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3万字编著1、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学习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总5万字《荆楚诉讼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总7万字2、副主编《诉讼法学》 ,群众出版社2006年11月版,2万字《法理学教程》,群众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3万字《法理学教程》,湖北警官学院(校内用书)2002年版, 5万字《刑事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3、参编《刑事诉讼实训指南》,法律出版社2014年7月版,7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00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万字《新编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万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公安行政执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万字《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万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万字合著《检察机关自侦办案模式转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12月版,5万字《婚姻法学释解》,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承当字数25万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3万字 1、1996年第2期,“试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的方式及其内容”,《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社版)》(政治类核心刊物),第二作者2、1996年第3期,“试论我国辩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警学经纬》,第二作者3、1996年第6期,“公安工作与新《刑事诉讼法》”,《警学经纬》,第二作者4、1997年第6期,“对单位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警学经纬》,独撰5、1997年第4期,“公安行政处罚的缺陷及其调控”,《犯罪对策研究》,第一作者6、1997年第2期,“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如何处理与律师的关系”,《武汉检察》,独撰7、1997年第3期,“轻刑化与中国刑罚改革的思考”,《云南警学》,独撰8、1999年第6期,“试论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原则”,《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9、2000年第1期,“浅析公务悬赏广告”,《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独撰10、2000年第1期,“悬赏通告之法律分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11、2000年第2期,“论物权行为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河北法学》(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12、11/2002,“论网络犯罪的特点与综合调控”,《新世纪公安侦查工作思考》(第三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13、2002年第12期,“刑事诉讼法学与刑事侦查学的比较教学研究”,《公安教育》,第一作者14、10/2002,“浅析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独撰15、12/2002,“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及原因剖析”,《公安警察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武汉出版社,独撰16、2003年第4期,“中国区际刑事诉讼法律之比较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17、2004年第2期,“公正与效率之间的艰难抉择——论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可行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8、4/2004,“刑事侦查中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侦查理论与实践》(2004年北京市侦查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独撰——本文获得该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8/2004,“关于公安法学教育定位的若干思考”,《走向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中国首届公安法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本文获得该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2004年第4期,“中俄刑事陪审制度的沿革及展望评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1、10/2004,“前科消灭的证据价值研究”,《法商研究》(2004专号)(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22、2004年第4期,“我国侦查构造的改革基础及完善目标”,《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23、8/2004,“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及完善”,《侦查学论从》(第五卷)(第五届中西南地区侦查研讨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湘新出准字(2004)第064号独撰——本文获得该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4、10/2004,“论我国对沉默权应有的正确取舍态度”,《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研究》(公安大学侦查讯问与人权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独撰25、10/2004,“刑事证据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独撰26、2004年第6期,“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不容置疑”,《比较法研究》(法律类核心期刊),独撰27、2005年第1期,“论程序分流在我国侦查程序中的构建”,《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独撰28、2005年第1期,“清代刑事救济程序研究”,《中外学术导刊》,独撰29、2005年第4期,“刑事免责制度的实践意义及构建模式”,《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独撰30、2005年第2期,“论刑事免责制度在侦查程序中的构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第一作者31、5/2005,“论侦查程序中的刑事免责制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独撰 32、6/2005,“侦查构造的独立性问题研究”,《江汉论坛》(增刊)(社科类核心期刊),独撰33、8/2005,“新闻自由与侦查不公开的冲突与互动”,《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4、10/2005,“境外赌博犯罪查处的程序法视角研究”,《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独撰35、11/2005,“抓捕怪案中的侦查方法评说”,《侦查论坛》(第四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独撰36、1/2006,“论我国刑诉法对公约“特工行动”的借鉴与吸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独撰37、2006年第1期,“程序法视角下的境外赌博犯罪研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38、2006年第2期,“职务犯罪的预防及惩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一作者39、2006/02/17,“惩处境外赌博犯罪面临的四个问题”,《检察日报》,2006年2月17日第3版,独撰40、4/2006,“清朝乾隆53年之逮捕证考究”,《警史钩沉》(内刊),独撰41、6/2006,“论死刑复核的权力运作及制度建构——兼评最高法院死刑复核权的回收”,《首届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作者42、7/2006,“刑事诉讼构造的研究起源及概念辨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独撰43、7/2006,“侦查公开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辨析”,《侦查学论丛》(第七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独撰44、2006年第4期,“我国构建预审法官制度的否定性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45、10/2006,“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研究”,《江汉论坛》(增刊),第三作者46、10/2006,“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侦查程序再修改的具体建议”,《江汉论坛》(增刊),第二作者47、11/2006,“人权保障与警察机关的权力规制”,《公安教育的人文视域》,武汉出版社2006年11月,独撰48、12/2006,“城市自杀秀中的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城市纠纷解决机制》(内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第18次年会论文汇编(二等奖)],第一作者49、11/2006,“平等抑或平衡:侦查构造中的侦辩关系辨析”,《现代侦查》(第二辑),群众出版社2006年11月,独撰50、2007年第1期,“侦查程序中的非法取证问题评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51、2007年第一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零容忍理论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增刊),第一作者52、2007年第2期,“赌博罪与非罪的若干新视点研究”,《政治与法律》(法律类核心期刊),第二作者53、2007年第2期, “创新与发展:江西新余、萍乡警务改革模式之评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独撰54、2007年第3期,“论诊所法律教育在公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独撰55、2007年第3期,“城市自杀秀中的若干警务认识误区探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独撰56、2007年第4期,“公安院校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难点分析”,《公安教育》,独撰57、2007年第5期,“侦查权权力属性热议之冷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独撰58、2007年第6期,“零容忍执法政策若干理论问题之评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ISSN1671第一作者59、2007年8月上旬刊,“中部崛起理论的程序法制研究”,《商场现代化》(经济类核心期刊),独撰60、2007年第9期,“境外赌博犯罪的经济危害及惩处研究”,《科技信息》,独撰61、2007年11月,“侦查公开与程序参与原则之研究”,载于《公安学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独撰62、2008年1月,“程序法视野下的中部崛起理论研究”,载于《首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63、2008年3月,“从侦查程序的完善看刑事诉权的缺失与构建”,载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64、2008年第9期,“刑事被害人诉权行使渠道之现实性分析————以“产婴证奸”现象为切入点“,载于《求索》(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期刊),独撰 65、2008年第5期,“警察临战若干基础性问题的法学诠释”,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P51-P55,ISSN1673-2931,CN42-1743/D,独撰66、2008年第4期,Jurisprudence Views on Producing Infant to Prove Rape,Journal of Politics and Law(季刊),P73-P76,独撰67、2008年11月,“证据视野下的“产婴证奸”现象考量”,载于《证据学论坛》(第14卷),P146-P153,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9-0,独撰68、2008年11月,“对检察官客观性观点的几点质疑”,载于《检察论丛》(第13卷),P251-P261,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1-4,独撰69、2008年12月,“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专家意见比较与评析——以公安机关侦查执法活动为视角”,载于《现代侦查(第三卷)》,群众出版社ISBN9-787-5014-4137-2,P1-P10,独撰70、2009年第1期,“侦辩交易的提出及若干形态分析”,载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P27-P30,ISSN1008-4886,CN51-1533/G4,独撰71、2009年第1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警力原则研究”,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P10-P14,ISSN1673-2931,CN42-1743/D,第一作者72、2009年第2期,“医患矛盾之激化与警察介入纠纷之利弊考量”,载于《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671-685X,CN14-1287/D,独撰73、2009年第3期,“刑事诉权视野下的侦辩交易研究”,载于《法治研究》,ISSN1674-1455,CN33-1343/D,独撰——本文被《首届中国警学论坛文集》(罗锋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337-8/D290,P610-617)全文转载。74、2009年9月,“重点学科建设基础性理论之研究”,载于《荆楚诉讼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660-7,P9-17,独撰75、2009年12月,“公安招录改革背景下的侦查学教学内容研究”,载于《侦查学论丛(第10卷)》(中西南地区公安政法院校侦查学术研讨会2009年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9-833-5,P478-484,独撰76、2009年第6期,“公诉权的客观性与追诉性之评述”,载于《北方法学》,ISSN 1673-8330,CN23-1546/D,P100-105,独撰77、2010年第1期,“公诉权基本属性特征之定位”,载于《云梦学刊》,ISSN1006-6365,CN43-1240/C,P76-80,独撰78、2010年第2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强制措施原则研究”,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ISSN1008-8121,CN36-1213/D,P91-95,独撰79、2010年第3期,“群体性事件警务处置中的慎用武器警械原则研究”,载于《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ISSN1671-0541,CN22-1307/D,P18-22,独撰80、2010年3月,“我国公安教育发展回顾与改革前景探析”,载于《公安学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ISBN 9-787-5118-0544-7,P96-110,独撰81、2010年第5期,“网络民意在交通肇事案件处理中的价值评析”,载于《交通企业管理》,ISSN1006-8864,CN42-1302/F,P71-72,独撰82、2010年第10期,“纺织类高校法学专业发展定位及其展望研究”,载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ISSN1672-6847,CN35-1268/C,P57-58,独撰83、2010年第30期,“当代湖北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诉权解读”,载于《学理论》,ISSN1002-2589,CN23-1106/D,P65-66,独撰84、2010年12月,Learning and absorbing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 ,载于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EEET2010),EI、ISTP收录85、2010年12月,“情报收集工作中若干新科技侦查手段研究”,载于《侦查学论丛》(第1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9-8?-?86、2011年第2期,Principle of Three Cautions in police response to Mass incidents,载于Asian Social Science,ISSN 1911-2017,独撰87、2011年第2期,“两型社会与武汉ETC收费系统之正义解读”,载于《中外企业家》,P80-83,ISSN1000-8772,CN23-1025/F,独撰88、2011年3月,“Means of stealing secrets and anti-stealing by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Secret War”,载于《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2011)》,IEEE Catalog Number: CFP 1114M-PRT, ISBN 978-1-4244-9216-9,P354-357,独撰89、2011年3月,“Escaping the Siege:Problems and Solutions about Law Disciplines in WTU”,载于《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1)》(ISTP收录),IERI,USA出版,ISBN 978-0-9831693-8-3,P422-426,独撰90、2012年第1期,“刑事附带民事诉权之滥用及其规制”,载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699,CN42-1596/C,P67-70,独撰91、2012年第1期,“刑事诉讼中举报权之滥用及其规制”,载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ISSN1009-5160、CN42-1818/Z,P16-19,第一作者92、2012年第1期,“达马斯卡权力模式下欠薪入罪现象分析——以《刑法修正案(八)》第41条为切入点”,载于《长江论坛》,ISSN1005-3980,CN42-1344/D,P55-59,独撰93、2012年第1期(下),“纺织类高校诊所法律教育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载于《群文天地》,ISSN1009-6302,CN63-1027/G2,P282-283,独撰94、2012年2月,“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在我国发展现状之评析”,载于《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2)》(CPCI收录),IERI,USA出版,ISBN 978-1-61275-006-4,P239-244,独撰95、2012年第2期,“纺织类高校专业存在及发展的评价标准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法学专业为例”,载于《纺织教育》,ISSN1000-615X,CN31-1013/G4,P118-121,独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曾路,女,1964年出生,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奖学金”赴美留学,1997获美国特拉华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5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语言学系作访问学者,从事语言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测试,二语习得,语言认知。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与参与省厅级项目3项。主持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论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在《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实用沟通英语》两册共六本,任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验英语》副主编,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教材《大学英语主题式阅读》等。主要社会兼职: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吴贤哲,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永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63年生,教授,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1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985年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回国,历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等,其间多次赴日访问、讲学。2007年以引进人才形式进入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主要作品包括:《中级日本语》;《日语初级听力》;《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材——日语》;《血型人类科学论》;《健康术》;江户后期文学观的冲突——透过异学之禁进行观察;听琴——读“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和“山夜调琴”;现实的绝望与奋斗的希望——从《鸽子》看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之核心;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人格因素分析,等。分管工作:日语、法语、朝鲜语专业教学、外国语学院科研及实验室管理。黄立,女,汉族,研究生,博士。2007年获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获奖情况1、省部级获奖:2010年专著《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2007年6月、2011年6月荣获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科研项目:1、 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英译宋词中的女性形象》2、 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3、 主研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完成)《他者眼中的中国古代文论》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完成)《英语世界的<格萨尔>研究》5、 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完成)《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王 玲,女 ,硕士,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大学,77级学生。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赴国外留学,获国立大学硕士学位。自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担任专业教师。到西南民族大学后,先后教授98级至2011级学生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阅读、写作等外语专业课程及第二外语等。在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学校教育教改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和国家外专科研项目等数项,出版专著2部。

1、彭邦本:《论春秋时代的蒸报》,《民族论丛》第二辑《先秦民族史专集》,1982年。2、彭邦本:《论晋国政治制度与其霸业盛衰的关系》,《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集》,1986年。3.彭邦本:《西周国家结构形式与其共主政体》,《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4、彭邦本:《从曲沃代翼后的宗法组织看晋国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中国史研究》,1989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5期全文转载。5、彭邦本:《晋国诸法的历史考察》,《先秦史研究动态》,1989年2-3期合刊。6、彭邦本:《牛河梁遗址与文明起源的诸因素》,《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3期;全文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一书,2005年。7、彭邦本:《商周古文字和巴蜀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四川社联通讯》,1991年1期。8、彭邦本:On the Originand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bstracts of 12th conference of IAHA(HongKong: University of HongKong, 1991)、9、彭邦本:《论春秋晚期吴文化的北渐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期。10、彭邦本:《执秩之法与晋国春秋中期的霸业》,《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11、彭邦本:《周代上层贵族家庭的媵婚制》,《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第三次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2年。12、彭邦本:《论中国古代的收继婚》,《北方民族文化》,1992年7月增刊。13、彭邦本:《春秋晚期吴文化的北向影响初探》,《齐鲁学刊》,1992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14、彭邦本:《文明的三因素说置疑——兼论文明时代的一般标志》,《考古与文物》,1993年1期。15、彭邦本:《武王之世分封的初步探讨》,《第二届西周史研讨会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6、彭邦本:《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感》,《高教研究》,1993年1、2期合刊。17.杨追奔、彭邦本:《巴蜀地形因素对古代战争的影响》,《天府新论》1993年2期。18、彭邦本:《周代婚姻礼俗中的禁忌观》,《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探奥—中国社会史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19、彭邦本:《四川大学近年来的先秦史研究》,《先秦史研究动态》1995年1期(总26期)。20、彭邦本:《论早期文明探索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四川文物》,1995年3期。21、彭邦本:《文化与文明概念略论》,《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22、彭邦本:The Ban for Female Sex in the Ethics and Laws of Ancient China, Abstracts of 14th conference of IAHA(Bangkok: Chulalongkon University, 1996)23、彭邦本:《郭沫若学术风格早期成因的几点思考》,《郭沫若学刊》,1996年4期。24、彭邦本:《早期蜀史诸代的并存、相继关系及其共主秩序考略》,《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25、彭邦本:《滇王离西夷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4期。26、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27、彭邦本:《儒墨举贤禅让观平议》,《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28、彭邦本:《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学视野中的古蜀历史文化》,《文史知识》,2001年7期。29、彭邦本:《新世纪郭沫若研究笔谈——走进郭沫若,创建郭沫若学》,《郭沫若学刊》,2001年3期。30、《世纪之交的古蜀文化研究力作》,《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4期。31、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思考》,《郭沫若学刊》2002年1期;又收入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一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2、彭邦本:In Search of the Shu Kingdom: Ancient Legends and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Sichuan(古蜀王国探研:四川的古史传说与考古新发现),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东亚考古杂志), vol、1-4, 2002, Brill NV, Leiden, The Neitherland、33、彭邦本:《走出象牙塔的甲骨学》,唐冶泽著《甲骨文趣释》序,重庆出版社,2002年。34、彭邦本:《冲突与对话:从儒家文化资源看东亚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1期。35、彭邦本:《禹族西兴东渐及其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36、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学术月刊》2003年1期。37、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古蜀共主政治的起源——以川西平原古城群为例》《四川文物》2003年2期。38、彭邦本:《论旅游业发展中的人文资源开发》,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旅游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39、彭邦本:《禹娶涂山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5期。40、彭邦本:《文化多样性视野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华夏文化传统资源的历史考察之一》,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1、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四川盆地的文化联系渠道试探》,孟世凯、李佩今总纂:《鬼谷子文化研究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42、彭邦本:《名人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多样性视角——以沫若故里为例》,《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2期。43、彭邦本:《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略论》,《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载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民俗文化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44、彭邦本:《从大禹到李冰:我国传统水利理念初探》,载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编《禹羌文化研讨会文集》。45、陆民主编、彭邦本等副主编:《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46、彭邦本:《姑蔑国源流考述——上古族群迁徙、重组、融合的个案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47、彭邦本:《三星堆:先秦时期长江上游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心》,载《三星堆与长江文明》(郝跃南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48、彭邦本:《古蜀水文化初抡》,《民俗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49、与李翔等合著:《经济中心运行轨迹的透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50、与罗世烈合编:《先秦史研究动态》1995年1期(总26期)。51、罗世烈、林向、彭邦本、彭裕商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52、彭邦本:《理性之光——荀子的智慧》,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53、彭邦本:《弭兵古义注释》,收入丛书《兵家智谋全书》,学苑出版社,1996年。54、李学勤主编,彭邦本撰写辞条,《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55、唐嘉弘主编,彭邦本撰写辞条,《中国典章制度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1982年9月—1988年12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9月—1999年7月,在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89年1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月—2008年5月,先后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党总支书记;2008年6月,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4月任恩施州委常委;2012年5月在恩施州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主持课题: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A790157)《恩格斯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247)《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新认识及当代价值》;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100)《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贡献——兼论西方经济学者的相关评论》;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011Jytz065)《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表论文: 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的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经济学家》2013年2期1/  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下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的恩格斯及其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1/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再认识《经济纵横》2011年第3期2/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新变化思想及现代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示的经济学意义《理论月刊》2010年第5期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论西方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关系——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相关论述《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1/恩格斯晚年对于资本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我国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1/浅论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1/马克思恩格斯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发展探讨《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1/完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8期1/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含义理论的界定《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斯大林的失误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03年第1期1/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报录比

找不到工作的专业考它干嘛?如果考上了千万别选向柏松当导师啊,不然后悔。

我个人认为中南民族大学的考研热度也是挺高的,中南大学在国内民族大学院校里还是算很不错的,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建议你可以到学校的官网上去查看一下招生信息。

比较民大周围的学校其实都差不多,财大可能要黑一些,但是黑也是有限度的,不是说你给他好处越多录取率就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差不多了。只要你好好复习一切都会好的,实力才是你制胜的最好法宝,祝你考研成功。

在盛行潜规则的国度能找到不黑的事业单位吗?专心复习,想那样多干嘛,想了也白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学术团体任职:1987年4月北京青年经济学学会会员;1988年8月中国发展经济学学会会员;1989年11月广西经济学学会会员;1990年4月广西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秘书长;1990年8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1991年4月广西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2年10月广西投资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1992年12月广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1993年4月广西经济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1994年3月广西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1994年4月广西青年学术会执委会秘书长,1996年4月广西青年学术会执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98年2月广西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1999年11月中国投资环境学会副秘书长;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2004年11月广东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出访情况:1990年10月赴香港出席“中华经济协作系统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4月赴泰国曼谷出席“亚洲西南大陆桥经济协作国际学术研讨会”;1993年5—6月赴越南社会科学院访问考察;1994年7—9月赴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国访问,考察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问题;1995年8—9月随广西新闻代表团赴美国考察;2002年7-8月赴俄罗斯、越南考察;2003年10-12月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等11国考察高等教育;2004年7-8月赴新西兰、澳大利亚考察;2005年7-8月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朝鲜考察。获奖情况:1988年获共青团中央“国情与改革”系列征文二等奖l项,1990年获自治区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l项。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1993年获自治区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1994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l项,1995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l项,1996年获自治区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1999年获自治区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共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其中合作7项)。1994年一2000年连续7年获自治区政协授予的“四个一活动”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获中央统战部授予的“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称号。主要论著:个人专著有《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产业协作系统问题研究——兼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模式》(海洋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中国西部开发论》(华夏英才基金资助项目,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差距与对策——广西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999年获自治区1996—1998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区域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方略》(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版,1997年获自治区1993--1996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中小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97年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沿海港泊建设与货客进出口量的协调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合著有《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广西篇)》(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总体构想》(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4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大西南在崛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开放先导的跨越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97年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商业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增长的极核——北部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2月版);《湛江市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开发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版)。编著:《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咨询手册》,(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在省部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80多篇。朱坚真教授2001-2005年主要论著与科研项目一、专著1、《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产业协作系统问题研究——兼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模式》(海洋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2005年获广东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2、《中国西部开发论》(华夏英才基金资助项目,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二、合著1、《增长的极核——北部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2月版)。2、《湛江市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开发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版)。3、《湛江市经营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拟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三、主要论文1、《“十五”广西技术创新中的国际合作》;载《广西统一战线》2001年第1期。2、《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系统问题研究》;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第1期。3、《北部湾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理研究》;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第2期。4、《略论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与南海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有机结合》;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第3期。5、《我国空间投资布局的基本原则与思路》;载《改革与战略》2001年第3期。6、《西部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性障碍及优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7、《西部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选择》;载张敦富主编:《西部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版。8、《西部开发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载张敦富主编:《西部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搞活地方铁路的内部透析》,《经贸与技术管理》,2001年第3期。10、《广西“十五”技术创新的大致构想》,《桂海论丛》2001年第4期。11、《“企业经营谋略”教学改革初探》;载《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2、《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的思考》,《桂海论丛》2002年第4期。13、《略论中国与东盟产业协作的主要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54期。14、《粤西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突破与区域推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5、《南海区域:发展海滨旅游构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4期。16、《论21世纪初中国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7、《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方式方法研究》;载《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8、《中国西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6期。19、《广东海洋资源深加工研究》;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年第6期。20、《中国西部出海出边若干关系问题研究》;载《开发研究》2003年第6期。21、《建设现代港口工业》;载《湛江日报》2003年11月11日第6版。22、《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载《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23、《湛江经济发展战略构思》;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广东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4、《论西部出海出边通道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载《开发研究》2003年第5期。2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的主要模式》,载《桂海论丛》3。26、《高等教育发展结构优先论》,载《当代教育论坛》7。27、《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载《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1。28、《略论工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湛江日报》2005—4—5—⑦。29、《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载《广东高校统战》3。30、《推进粤西经济“文化化”》,载《湛江日报》2005—5—12—⑨。31、《推进粤西港口“经济化”》,载《湛江日报》2005—5—13—⑨。32、《粤西与“9+2”泛珠及环北、东盟的关系》,载《湛江日报》2005—5—16—⑨。33、《西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启示》,载《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5。34、《建设和谐湛江需要克服的几种观念》,载《湛江日报》2005—8—16—⑦2007年—2010年主要著作、论文及课题著作:海洋经济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海洋资源经济学 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海洋环境经济学 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海洋国防经济学 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海洋产业经济学导论 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海洋综合管理概论 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海洋区划与规划 专著/海洋出版社(2008)海洋与渔业应急管理 专著/海洋出版社(2008)重要论文:海洋经济学研究取向及其下一步 /改革/2010(11)海洋产业演变路径特殊性问题探讨 /农业经济问题/2010(08)南海国际大通道与海陆产业统筹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6)海洋资源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10(03)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综述 /中国渔业经济/2010(02)环北部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03)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 /太平洋学报/2010(02)北部湾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分析 /太平洋学报/2009(08)南海开发与中国东中西产业转移的大致构想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1)其它课题:1、海洋区划与规划/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20072、金枪鱼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广东广远渔业集团/20093、广东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研究/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20094、湛江国家级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湛江国家级开发区/20104、南海周边五国海洋发展动态/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105、霞山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霞山区人民政府/20106、阳江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阳江市人民政府/20107、华南糖业有限公司药用糖市场开发可行性研究/华南糖业集团公司/20108、中国南海生物资源开发管理研究/国家海洋局/2010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院校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发表有关数学、物理、计算机、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学术论文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是中央民族大学理科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