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主办: 北京化工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ISSN: 1671-6639CN: 11-4741/C邮发代号: 80-176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85学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本校,联系理论战线的实际,开展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学科研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报现有专家论坛、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管理、文学、教育学、科技哲学等栏目。其中专家论坛和科技哲学是学报的特色重点栏目,专家论坛栏目主要刊登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精品稿件,科技哲学栏目立足于学术前沿,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学报自2002年公开发行以来,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连年获奖。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2008年连续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学报现在已加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并加入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学报编委会成员13人,编辑部成员4人。编辑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以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宗旨。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力求以创新的精神改革办刊模式,不断提高办刊水平。 1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2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3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截止2014年,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发改委批准的基础研究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科研机构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超重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领域科技评价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截止2014年4月,该校已先后建成“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先进炭材料及特种高分子”、“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绿色制造”等四个“111”引智基地。 馆藏资源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截止到2011年9月,图书馆纸质资源达到150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52万篇,购买了CNKI、万方、IEEE、SCI、EI以及CA等39种中、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石化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截止2014年,学校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7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签协议单位:01、韩国忠南大学02、日本国工学院大学03、德国巴斯夫公司04、俄罗斯库班化工大学05、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06、德国汉高公司07、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08、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材料学院09、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10、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院11、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12、莫斯科国立环境工程大学13、乌克兰国立化工大学“科技交流协议”14、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院15、法国伯莱斯·帕斯卡尔大学16、大阪大学理学科17、英国萨里大学18、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19、美国戴顿大学20、日本福井大学21、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22、台湾中州技术学院23、日本东京都立大学24、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25、美国InnoCentive 公司26、美国RTD Embedded Technologies, I27、丹麦技术大学28、法国TPA (TOTAL道达尔教授协会)29、美国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30、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31、德国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32、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33、法国 University Du Maine (Le Mans)34、韩国祥明大学(Sangmyung University)35、英国University of Liverpool36、美国Kenoah Technology 建立实验室37、台湾南台科技大学38、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39、日本丰田工业大学40、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41、日本北见工业大学42、日本早稻田大学43、俄罗斯碦山技术大学44、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Nikolaev无机化学研究所45、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化工大学分社是化工出版社和北京化工大学双方领导共同倡议并大力支持下与2007年底成立的合作出版机构。目的是为加强出版社与高等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教材及学术著作出版及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出版社在教材及学术著作编著和出版方面的优势,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研发工作,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服务。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 工程” 重点建设院校。经过近5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多年来,北京化工大学秉承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宗旨,已经成为国家化工、石油化工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重要基地。化学工业出版社建于1953年,其出版范围涵盖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能源、生物、药学、医学、大众健康、机械、电气、计算机、轻工、建筑、安全、农业科技等众多专业学科。50多年来,化工社秉承专业、特色、优质、诚信的经营理念,着力保持出书品种、出版规模、图书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并致力于以丰富多彩的实用科技图书、工具书、教材、电子出版物及专业期刊满足广大读者和业界人士的需求,在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和热心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化工社已经从专业科技出版社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导向正确、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双方在各自的强势领域有着相当的共同性和互补性,合作成立出版分社以来,北京化工大学获得了有力的教学辅助支持,化学工业出版社则在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领域有了一个前哨站,分社成立以来,不仅出版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材,而且在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也相继拓展了业务,为出版社与高校的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作者工作(1)确定选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调研相关图书,提炼拟出书编写原则、提纲、特色等(2)完成选题申报单(出版社提供)――认真填写选题申报单中关于书稿、编写提纲以及个人的基本信息(3)签订出版合同(出版社提供)――达成出版意向后认真准确签订出版合同(4)保质按时完稿――丛书主编,本书主编、副主编、参编各司其责,通力合作,保证书稿内容和时间(5)及时征订教材――教材出版后及时通知学院相关部门以保证教材征订(6)及时勘误――图书出版后3个月提交出版社勘误表(7)及时修订或者再版――图书销售完后按照出版社建议及时修订或再版出版社工作(收稿后1~3月出书)(1)指导选题――从出版角度指导选题定位,提供必要参考意见和建议(2)选题讨论――选题小组讨论选题价值、提供必要参考意见和建议(3)选题申报――将选题小组讨论通过的选题申报出版社(4)签订出版合同――经申报通过的选题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确定作者为图书的版权所有人,出版社拥有专有出版权(5)审稿――对作者提交的书稿进行初审、编辑加工、复审、终审、终签后责任编辑签字发稿(6)排版、封面设计――正文设计对正文进行设计后排版,封面设计结合图书内容对图书封面、广告等进行设计(7)校对――排版后正文由校对中心分三人进行一校、二校、终校和通读(8)付印――责任编辑再次审查书稿校样、图书封面,解决所有问题后付印(9)印刷、装订――正文和封面确定无误后送厂印刷、装订(10)检查毛样――书成批装订前责任编辑检查毛样书,签字确认后成批装订(11)宣传推广――图书出版后除参编学校自己使用教材外,出版社面向全国进行教材推广(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上架、全国各大售书网站上架、全国教材征订等) 已出版的图书
刊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主办: 北京化工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ISSN: 1671-6639CN: 11-4741/C邮发代号: 80-176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85学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本校,联系理论战线的实际,开展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学科研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报现有专家论坛、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管理、文学、教育学、科技哲学等栏目。其中专家论坛和科技哲学是学报的特色重点栏目,专家论坛栏目主要刊登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权威性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精品稿件,科技哲学栏目立足于学术前沿,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学报自2002年公开发行以来,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连年获奖。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2008年连续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学报现在已加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并加入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学报编委会成员13人,编辑部成员4人。编辑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以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宗旨。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力求以创新的精神改革办刊模式,不断提高办刊水平。 1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2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3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截止2014年,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发改委批准的基础研究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科研机构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超重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文物保护领域科技评价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截止2014年4月,该校已先后建成“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先进炭材料及特种高分子”、“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绿色制造”等四个“111”引智基地。 馆藏资源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截止到2011年9月,图书馆纸质资源达到150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52万篇,购买了CNKI、万方、IEEE、SCI、EI以及CA等39种中、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石化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截止2014年,学校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7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签协议单位:01、韩国忠南大学02、日本国工学院大学03、德国巴斯夫公司04、俄罗斯库班化工大学05、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06、德国汉高公司07、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08、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材料学院09、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10、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院11、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12、莫斯科国立环境工程大学13、乌克兰国立化工大学“科技交流协议”14、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院15、法国伯莱斯·帕斯卡尔大学16、大阪大学理学科17、英国萨里大学18、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19、美国戴顿大学20、日本福井大学21、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22、台湾中州技术学院23、日本东京都立大学24、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25、美国InnoCentive 公司26、美国RTD Embedded Technologies, I27、丹麦技术大学28、法国TPA (TOTAL道达尔教授协会)29、美国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30、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31、德国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32、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33、法国 University Du Maine (Le Mans)34、韩国祥明大学(Sangmyung University)35、英国University of Liverpool36、美国Kenoah Technology 建立实验室37、台湾南台科技大学38、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39、日本丰田工业大学40、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41、日本北见工业大学42、日本早稻田大学43、俄罗斯碦山技术大学44、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Nikolaev无机化学研究所45、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
AIChE Journal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ECR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IChE Journal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ECR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IChE Journal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ECR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ICHE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