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什么杂志

发布时间:

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什么杂志

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任公与其师康有为师徒并称的最大表现为光绪廿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00年春天,因为变法失败,而走向革命。他们在汉口起义,殉难者三十余人。这一年,孙中山也在湖州起义,一样失败了。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合法公平的贸易权利,与世界各文明民族一律平等的地位」,在国内问题上则是 「鼓励人民要求内政改革」。革命失败后,任公亡命日本十四年,民国成立后才返国,结束流亡生涯。 任公为民初进步党人,曾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两职。民国五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称帝;民国六年,以「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痛斥复辟。 民国九年初,任公自欧洲考察返国,决定自此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国民实际基础之教育事业,如组织共学社,发起讲学社等。其本人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任公一生于政治及学术界都有所贡献。观其政治主张,虽时变而有原则;他唤起求变思想,诱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苏醒和自觉;他"先破坏后建设"的革命理论,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火种;他维护共和的坚决和执着,使袁的"帝制"与张的"复辟"烟消云散。他在学术界的贡献尤为卓著,计其一生著述,当不下一千四百万言,其中多有脍炙人口之着如:《饮冰室文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等。 《YouthWant优仕网》编辑团队 梁启超 --------------------------------------------------------------------------------生平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农历正月十六日出生在广东新会县茶坑村。那是个贫苦家庭,祖父梁维清(秀才)、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 1876年四、五岁祖父开始教以《四书》、《诗经》。 1877年五岁入塾就学。,天资聪颖,机智过人,很早便表现出不寻常的才华,被誉为「神童」。 1884年任公十二岁广州应试,考取秀才(补博士弟子员)。 1885年入华南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读书,1887年肄业。 1889年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十七岁的任公参试,以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端棻的赏识中举。 1890年会试落榜。经陈千秋引荐,于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拜为师。从此,任公就学于康有为门下,听其教诲,整整四载。 1891年就读万木草堂,并于是年结婚。 1891年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结婚,李蕙仙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 1894年至京师与谭嗣同、夏曾佑等人交往。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助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并参与创辨《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8/17。强学会成立,被任为书记。 4月22日康梁与广东、湖南两省举人首先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对日和约。5月1 日再次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集合于松筠庵,公推康有为草拟奏议,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了以变法为宗旨的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这场震惊朝野的公交车上书,实为清朝二百年未有之大举,为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十四篇等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维新理论,蜚声海内外。 1897年到长沙主持时务学堂讲席。培养出一班四十名学生,其中有林圭、李炳寰「庚子六君子」及蔡锷。并与谭嗣同合办《湘报》、《湘学新报》。 任公与其师康有为师徒并称的最大表现为光绪廿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世称康、梁 。1900年春天,因为变法失败,而走向革命。他们在汉口起义,殉难者三十余人。这一年,孙中山也在湖州起义,一样失败了。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合法公平的贸易权利,与世界各文明民族一律平等的地位」,在国内问题上则是 「鼓励人民要求内政改革」。 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逃往天津,从大沽乘日舰「大岛号」亡命日本共十四年。 1898年10月创刊《清议报》旬刊。设有「本馆论说」、「时论译录」、「中国近事」、「外国近事」、「政治学谭」、「汗漫录」、「闻戒录」、「猛省录」等专栏。出至一百期时,报馆遭火灾,只得停刊。 1899年应保皇党之邀,到夏威夷檀香山去作宣传工作。 1900年一度由日本回上海,旋赴南洋。 1901年人在日本。王国维赴日求学。 1902年创办杂志《新民丛报》半月刊,一方面继续鼓吹维新运动--立宪保皇/君主立宪,倡言破坏主义;另一方面积极介绍日本的国情民风,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并呼吁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日语、勤读日文书。影响甚大。 《清议报》上发表的有《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论》;《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有《论进步》、《论自由》、《奴隶与盗贼》、《济济多士》。在1898~1903年间共发表有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 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辨「新小说」杂志。 1902年出版《饮冰室文集》,其《三十自述》一文,备述前些之各种活动。 1903年游美洲,着《新大陆游记》。 1905年着《开明专制论》,坚持君主立宪,与革命党相对峙。 1907年在日本。因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笔战不利,谋妥协,黄兴不许。 1908年着《中国古代币材考》。 1910年主编《国风报》等,鼓吹革新政治。 民国成立后,返国拟抢在革命党之前掌握政权,失败后另提出「虚君共和」主张。 1912年从日本回国,结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袁世凯以司法次长相召,未就。 1913年成为共和党首领,旋任进步党理事,支持袁世凯。 二次革命后任袁政府司法总长,为袁当选终身总统卖力。 1914年任币制局总裁。遭遇困难,始知袁世凯不可合作,发表《吾今后所以报国者》一文,表示愿从事学术,放弃政治。 1915年拒绝威胁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称帝;并间道至云南参加护国之役。 1916年任肇庆府抚军等职,袁死后,组织「宪法研究会」为段祺瑞效劳。 1916年出版《盾鼻集》。 1917年以「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痛斥复辟;并参加段祺瑞的马厂誓师讨伐张勋之役。 张勋复辟,以康有为出力最多。至此康、梁乃彻底分家。 1917年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等职,支持段「武力统一」政策。 任公一生于政治主张,虽时变而有原则;他唤起求变思想,诱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苏醒和自觉;他的「先破坏后建设」的革命理论,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火种;他维护共和的坚决和执着,使袁的「帝制」与张的「复辟」一一烟消云散。 五四运动后,仍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1918年年底赴欧洲考察,着《欧游心影录》。 1919年出版《饮冰室丛着》。 1920年初,任公自欧洲考察返国,决定自此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国民实际基础之教育事业,如组织共学社,发起讲学社等。其本人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1920年着《翻译文学与佛典》、《清代学术概论》等论著。 1921年着《墨子学案》。 1922年着《陶渊明》、《大乘起信论考》。 1923年着《戴东原先生传》、《人生与哲学》、《国学入门书要目》。 1924年着《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6年起,讲学于清华研究院,同时兼南开等几所大学的教授。 1928年着《辛稼轩年谱》,未竟。 1929年1月19日,任公病逝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1926年2月,任公因尿血症久治不愈,他不顾朋友们的反对,毅然住进协和医院,施行手术。不料胡涂医生却把好肾切除,留下一颗坏肾。作为一名受害者,任公不但没有状告「协和」,反而在徐志摩等人对「协和」口诛笔伐时,还写文章为「协和」说话;因为他怕因这件事,使得社会上的人们失去对西医的信任,因为他把西医看作是科学的代表,认为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科学。 任公为文初学桐城,后学魏晋。办报时,融合俗语、骈语、韵语、外国语法,号为「新民丛报体」。林志钧所编饮冰室合集,汇集所有专著散论。 在晚清的思想界,总以康梁并称。两人的师生关系,在维新立宪失败后,其与康的三世进化史观日益疏远;转而强调自己的「新民说」,欲把英国的民主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国家的民族主义中。期使国民成为生气蓬勃的国民,使国家成为强大独立的国家。 任公在学术上为一代大师,计其一生著述,当不下一千四百万言,着有《饮冰室文集》、《墨子学案》、《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等,曾倡导文学改良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又提出「史界革命」,批判否定「帝王中心论」。

梁启超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08-25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创办了什么杂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劳动周刊?

《劳动周刊》劳动组合书记部还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张国焘兼编辑主任,包惠僧、李启汉、董锄平等为编辑,其任务是: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谁创办了《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D是陈独秀. 故选D.

陈独秀

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月刊。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谁创办了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家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聘请了陈独秀为北大文科长新青年迁至北京新青年。杂志和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社会引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五四之后的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运动。

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月刊。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谁创办了《青年杂志》?

简要介绍《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青年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共2张华文库“新青年”资料图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1]出版状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1]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1]查看更多猜你关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故选C.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