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的加工整理是科研的重要辅助工作。为了便于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的片断、零乱的资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核对考据是把资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之后,应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淘汰。在此基础上,把大量分散、零乱的、片断的同类资料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便对资料进一步研究分析。最后,对加工整理出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登记保管。 所谓资料,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理性认识价值和学科特定内容的信息形式,广义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符号、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磁盘等,狭义的资料一般仅指文字或印刷品内容。二.资料和文献的搜集和整理(1) 通过图书馆搜集资料(2)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3)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①通过相关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有用的下载,编辑整理成文档,存于磁盘或打印②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并选择下载、保存。二)整理整理资料是继搜集资料之后,作为科学研究操作程序的继续,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的加工与管理。整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与应用。其通常步骤为:1. 分类分类是管理的开始。这里指的是在特定的专题中,建立资料的种属关系。资料的整理工作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测量中获得的事实资料中分析并推论出来的,被整理的事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所以说,做好资料的整理是做出科学结论的前提。而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资料分类。要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而分类标志就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它有两条原则:首先,应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来确定分类标志。其次,是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资料分类时,还要注意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感受的资料和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把反映特殊情况资料和具有总体特征资料区分开。2.排序排序也称赋序。是指使资料在资料库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便于查找。小额资料可依时间顺序往下排列。额资料可分年度3.编目编目可使繁多的资料成为有序集合,便于查找运用。每份资料均应及时填入目录,并注明有关项目,一般指:类别、编号、资料名称、作者、发表日期、资料来源、入档日期。(三)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从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现象中,通过偶然的、零乱的现象去看清事物的面貌。发掘和研究被掩盖了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对经过整理的丰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当前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的结合。为此,在研究资料的分析中,注重采用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两种方法。统计分析是把大量的、散乱的数量资料,依据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和推断,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逻辑分析是运用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四)整理资料的具体方法资料的内容、形式与应用方式不一,因而整理资料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1.卡片 部分形式的资料,如提纲、片断、语录等,常用抄录卡片的方式。因字数不多,阅读时随手制作,应用也很方便。2.剪贴 过期的报纸刊物中的有用资料,应用这种方法最为合适。既可保留全文,又很简便省事,也是一种很有效益的利用。3.打印 一式多份的资料,应用打印件散发保存,是最经济可行的方法。4.复印 资料内容比较重要、需要复制保留全文的完整形式,而且所需份数不多,以此方法最为理想。只要条件允许,可适当应用。5.电子文档保存于磁盘。三.资料和文献中应注意的问题1.全面性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要使占有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广度。资料既要有一定数量,更要有一定质量、有典型意义。从效率观出发,争取以尽可能少的资料,包容尽可能多的内容,提高资料利用效率,为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2.独创性推动研究的因素,是资料中的独创性因素。这是每份资料的主要价值所在。独创性是指对问题的认识能有新的水平。否则,全然重复性的资料,原无必要重新进入交流,只能增加阅读者的无谓的信息负担。3.批判性 任何文献资料,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撰写者的立场、观点和学识水平。因而,搜集材料的过程,同时也应是一个判识材料的过程后下载文献资料的整理加工 一、文献资料初步整理加工指导 文献资料初步整理加工应怎样进行? (1)做文献资料的目录登记,要求尽量完整和准确,最好用卡片式登记,便于携带、保存、分类、归纳、查找和使用。 (2)根据资料与专题的相关度确定取舍分类形式。 (3)根据确定的保存形式进行初步整理加工(分类保存)。 (4)对多次出现在不同目录书中或多次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新观点、新资料要重点查阅。 (5)对孤证资料尤其要慎重,不可轻易舍弃。二、文献资料的进—步整理加工指导 文献资料进一步整理加工应怎样进行? 分类建立了卡片库后,紧接着应将有用的信息一一记录在卡片上。 1.写评语做记号 对所读资料写上自己的看法、解释或质疑,这就是写评语。读者在资料上对重点、难点、妙处及感兴趣的地方做上各种标记,如直线、坟浪线、双直线、双波浪线、圆圈、问号、括号、惊叹号等自己约定意义的符号。日后根据符号可方便查询。如果书是自己的,评语和记号可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评语和记号只可写在复印件或卡片上。 2.做简要记录 对资料上重点、难点、妙处及感兴趣的地方及时做好简要记录。这样可为今后写作提供论证、引证之用。做简要记录时,不得改动原文,也不得断章取义。还要标明书名或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本、页码等。 3.编写摘要 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观点、独到之处或其他数据,用自己的话或引用原文的话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 编写要求如下: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的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字数一般在400字以内。 1)中文摘要 (1)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2)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 (3)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 (4)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5)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 (6)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一般不分段落。 (7)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2)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字数以250个实词为宜。 (1)尽量使用短句子,但要避免重复单调。 (2)应用过去时态描述所进行的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结论。 (3)尽量避免使用长系列形容词或名词来修饰名词。 (4)适当地应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 (5)应用重要的名词开头,避免使用短语或从句开头。 (6)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we,I)的形式为主语的句子。 例如,在查阅了“冬季教室空气质量对学生疲劳的影响”的研究报告之后,编写摘要如下: 作者发现:冬季教室长时间封闭,学生极易疲劳。作者认为:学生极易疲劳是因为教室空气质量下降的影响。 作者通过测量教室内通风和不通风两种情况下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硫化氢等气体含量和温度、湿度、微生物等,对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估,并测定了学生的视敏度、反应速度等疲劳指标。大量数据表明:在不通风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含量高出通风良好时的4倍,此时学生相应的视敏度、记忆广度、瞬时记忆力、反应速度、注意力集中的下降速度为通风时的1.5倍、2.5倍、5.3倍、2倍和1.25倍。这表明:教室空气质量下降时,学生疲劳速度加快。 作者通过实验,找到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教室安装排气扇,课间进行5分钟左右的强制通风,即可有效地遏制由于封闭引起的空气质量下降,减缓学生的疲劳速度。 作者认为:该研究为中小学冬季教室封闭使学生极易疲劳找到理论依据和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教育投入较少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有借鉴价值。 4.写综合评论 按分类对收集的某一类别所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后,对他人的观点或方法可能认同,也可能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从而对自己正在研究的专题提出新的方案。这样写成的类似研究报告的文章叫做综合评论(实际上就是一篇科研论文,这种写综合评论的方法就叫做文献研究法)。通过写综合评论,可将这一类资料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长期坚持,你可能博古通今,可为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开始学写综合评论时,可能会感到很难,故可以写得简单些,不要面面俱到。写得越多,也就会写得越好。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文书档案整理操作方法———以件归档
如何整理文献 看了好多的管理文献摘要的方法。大多都是怎么用endnote,noteexpress。但很多同志反映,看完就忘,不易整理,写下来笔记也是时间长就没有印象。今天心情不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独门秘诀。 其实,学习和记忆都是科学。我们干科研这行,有问题就从实质上来解决(吹了)。根据最新学习理论,提倡右脑学习。其关键是要先静心,让思想流动起来。而观察和思维的对象要是图像和动态的东西,有颜色最好。以此理论为基础。 第一步,看文献的时候,看pdf时把一篇文章感兴趣的部分用标记画上,之后用截图软件截下来,推荐faststone capture(原因是只用快捷键按一下就可以操作,保存也简单)。记住一定要包括题目摘要结论,放在以文章题目命名的文件夹中。 第二步,用totalcomand给同一文件夹内的图片命名,最好用文献名和关键词开头。文献图片积累多了,可以把相同类别的文献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由于有文章名,随时可以找出处。 第三步,用mybase或者文件管理软件等,来按照内容建立文献文件夹的连接。 第四步,每天结束时,或高兴时,或觉得必要时,把文件夹打开,用幻灯自动放映,看电影。 第五步,也可以使用picasa来浏览和管理图片文件夹,一个感觉就是爽。 当然,活用的话,可以事先用adobe把文献心得放在pdf中,也变成图片。或者在数据库中也建立pdf连接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方法。以上只是思路而已,任何方法都是自己使用和总结的最好。(道无常道) 切记本方法的核心是使用图片来进行整理和记忆(说实话,这是现在脑科学研究的前沿,图片是最容易感受和分割记忆的)。同时使用软件进行浏览,而不是单纯记笔记看笔记,那样费时间,有时还要查原文。相信吧,一个文章即使做了30个图片,看的时候也绝对比你另记笔记和看原文时间快,因为这些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同时会在你的记忆中形成连接。图片快闪绝对比从头到尾看一遍要高效,因为这也是记忆科学研究的结果,慢读细读效果就是低,因为你的大脑功率太大,速度慢了,不能刺激你的脑细胞,就是浪费。 心情不好你就打开文件夹看幻灯片吧,几十篇文献的图片一会就完。读书笔记和日常生活中的笔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整理,常看看,记忆牢得很,而且很系统安全。 博士论文写作之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故提醒广大博士生应提早准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一定要提早准备。 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谷歌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经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输进去看看——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国外的论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输入的论文名字前加个“[pdf]”,比如可以这样“[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关键词搜索,这样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论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帮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个综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没有杂志的编号页码,因此在论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们要搜索已发表的论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学院购买了EBSCO等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论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的文献,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询。 如果通过这些全文数据库还不能查阅到所需要的论文,不妨把论文发表期刊页码记下来(方便引用),然后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还不能搜集到,那么还可以尝试搜寻作者的主页,也许上面会有,如果仍然没有,还可以尝试通过作者的邮件地址直接写信索取。我的经验,老外们是比较热情的。如果这些方法都尝试了还不行,最后还可以在EBSCO查阅国内馆藏,请求帮助—— 一般地,比较经典的论文大多会有好事者放到网上,所以,尝试以上各种办法都无法得到某篇文献,要么忍痛放弃,要么只有求助国外的朋友,或者从其他文献中间接引用。 搜集文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方面。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最好还是看working paper,这样可了解别人现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读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论文写成,这个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经发表了,此时不妨再上网查一下其发表的期刊,将发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参考文献,你的论文文献注释就会更规范,而且兼顾了注释最新文献的要求。 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不知道啊,应该就是对过去的文章的一种归类编辑吧
1、轻整理,重搜索。轻整理,是指不对文献分类,或者只是对文献简单分类。重搜索,是指利用不同的搜索工具,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文献。我认为在现在搜索技术已经很强大的情况下,如果利用笔记等手段整理,反而容易造成条条框框,在对于一篇文献关注太长的时间,不利于提高效率。在日常使用中, 除了在文献PDF上直接标注,我很少用其他的软件去记录我看过的文献。因为除了文献本身,其他还有什么载体能够那么直接方便地记录呢?所以整理文献问题就成了:如何快速找出那篇有我笔记的PDF文献。以此为目的,建立一套以文献PDF云同步为基础,辅以大量搜索工具的文献整理方案。其实做过科研工作的人都会发现,其实真正需要把一篇文献从头到尾读完的情况是很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大批量多轮次地阅读文献,因为在一个项目的不同阶段,哪怕是同一篇文献,所关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项目初期,就对所有的文献,都投入同样的时间,阅读同样的深度,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做无用功。我曾经也走过文献整理的弯路,每阅读一篇文献,都会在Onenote上建立一个条目,按照文献题目,创新点,实验过程,个人感想等分别填空。但是文献读的多了之后,这个方法我觉得效率不高,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了。2、主要方法是:以Mendeley建立电子文献索引为主,并以云端同步PDF文献为主要储存手段,通过Everything,Google Scholar,桌面搜索软件,Onenote笔记等多种搜索手段,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信息。
共同点:做法很类似,都主要是通过阅读;所需条件和环境类似,都是只需纸质书籍或电子书籍就行不同点:内容分析法:对象一般是固定的比如研究一本书拓展内容: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的区别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
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同时文本分析法是定性研究方法,是质化研究。内容分析法是量化研究。拓展资料: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文献(研究)法和内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也是它们为什么容易搞混的原因。共同点:做法很类似,都主要是通过阅读;所需条件和环境类似,都是只需纸质书籍或电子书籍就行。不同点:内容分析法:对象一般是固定的。比如研究一本书。文献(研究)法:对象不是固定的。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拿做菜来类比。内容分析法就是一碗红烧肉给你,你要看通过它看出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了什么肉,什么调料,用得就是内容分析法。文献法,就是如果你要做一碗创意红烧肉,你就要知道别人是怎么做这个菜的,所以你去查各种各样的菜谱,而这些菜谱,正是你需要的文献。
如何整理文献 看了好多的管理文献摘要的方法。大多都是怎么用endnote,noteexpress。但很多同志反映,看完就忘,不易整理,写下来笔记也是时间长就没有印象。今天心情不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独门秘诀。 其实,学习和记忆都是科学。我们干科研这行,有问题就从实质上来解决(吹了)。根据最新学习理论,提倡右脑学习。其关键是要先静心,让思想流动起来。而观察和思维的对象要是图像和动态的东西,有颜色最好。以此理论为基础。 第一步,看文献的时候,看pdf时把一篇文章感兴趣的部分用标记画上,之后用截图软件截下来,推荐faststone capture(原因是只用快捷键按一下就可以操作,保存也简单)。记住一定要包括题目摘要结论,放在以文章题目命名的文件夹中。 第二步,用totalcomand给同一文件夹内的图片命名,最好用文献名和关键词开头。文献图片积累多了,可以把相同类别的文献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由于有文章名,随时可以找出处。 第三步,用mybase或者文件管理软件等,来按照内容建立文献文件夹的连接。 第四步,每天结束时,或高兴时,或觉得必要时,把文件夹打开,用幻灯自动放映,看电影。 第五步,也可以使用picasa来浏览和管理图片文件夹,一个感觉就是爽。 当然,活用的话,可以事先用adobe把文献心得放在pdf中,也变成图片。或者在数据库中也建立pdf连接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方法。以上只是思路而已,任何方法都是自己使用和总结的最好。(道无常道) 切记本方法的核心是使用图片来进行整理和记忆(说实话,这是现在脑科学研究的前沿,图片是最容易感受和分割记忆的)。同时使用软件进行浏览,而不是单纯记笔记看笔记,那样费时间,有时还要查原文。相信吧,一个文章即使做了30个图片,看的时候也绝对比你另记笔记和看原文时间快,因为这些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同时会在你的记忆中形成连接。图片快闪绝对比从头到尾看一遍要高效,因为这也是记忆科学研究的结果,慢读细读效果就是低,因为你的大脑功率太大,速度慢了,不能刺激你的脑细胞,就是浪费。 心情不好你就打开文件夹看幻灯片吧,几十篇文献的图片一会就完。读书笔记和日常生活中的笔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整理,常看看,记忆牢得很,而且很系统安全。 博士论文写作之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故提醒广大博士生应提早准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一定要提早准备。 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谷歌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经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输进去看看——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国外的论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输入的论文名字前加个“[pdf]”,比如可以这样“[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关键词搜索,这样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论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帮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个综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没有杂志的编号页码,因此在论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们要搜索已发表的论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学院购买了EBSCO等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论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的文献,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询。 如果通过这些全文数据库还不能查阅到所需要的论文,不妨把论文发表期刊页码记下来(方便引用),然后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还不能搜集到,那么还可以尝试搜寻作者的主页,也许上面会有,如果仍然没有,还可以尝试通过作者的邮件地址直接写信索取。我的经验,老外们是比较热情的。如果这些方法都尝试了还不行,最后还可以在EBSCO查阅国内馆藏,请求帮助—— 一般地,比较经典的论文大多会有好事者放到网上,所以,尝试以上各种办法都无法得到某篇文献,要么忍痛放弃,要么只有求助国外的朋友,或者从其他文献中间接引用。 搜集文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方面。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最好还是看working paper,这样可了解别人现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读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论文写成,这个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经发表了,此时不妨再上网查一下其发表的期刊,将发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参考文献,你的论文文献注释就会更规范,而且兼顾了注释最新文献的要求。 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大量看过的文献在后来的研究阶段都只有个大概的印象,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在广泛阅读文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具体程度方面作出合适的权衡。可以说平时大量阅读文献的主要贡献是开阔眼界,启发科研思路。读文献的时候,主要是关注文献中(1)如何立题(research questions),(2)创新性的理论和结果(有时关键性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关注的;一般性理论和结果基本可以忽略,除非你后来写独立性的文献回顾),(3)关键的research gaps--潜在的研究突破口。除关键性文章之外,具体的观点和结论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再回去细读即可。
第一步就是得有类可归,每一个文献管理软件都有分类的功能,你可以把文献分门别类地放:一篇文献是可以放在两个以上类别之下的,所以不用担心类别之间的互斥。还有一个我自己会用的是在每个精简版的Critique之下打上标签:比如一篇文献的主题是A,那么在最后打一个#A#的标签,同时如果这篇文献又用了方法B,可以空一格打#B#的标签。所有文献管理软件都应该是支持笔记搜索功能,到时候需要用的时候搜标签#你的标签#就很快能找到相关的Critique和对应的文献了。有了标签这个大杀器,千万不要不舍得用。如果写一篇论文的话,用得到文献的地方其实很多,几乎文章的每一个部分(或许结果部分可以不用)都用得到文献。所以不要只以主题去打标签,方法也可以打标签,研究领域也可以打标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各种标签,帮助自己能够快速找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