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文献分类整理的方法

发布时间:

文献分类整理的方法

如何整理文献  看了好多的管理文献摘要的方法。大多都是怎么用endnote,noteexpress。但很多同志反映,看完就忘,不易整理,写下来笔记也是时间长就没有印象。今天心情不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独门秘诀。  其实,学习和记忆都是科学。我们干科研这行,有问题就从实质上来解决(吹了)。根据最新学习理论,提倡右脑学习。其关键是要先静心,让思想流动起来。而观察和思维的对象要是图像和动态的东西,有颜色最好。以此理论为基础。  第一步,看文献的时候,看pdf时把一篇文章感兴趣的部分用标记画上,之后用截图软件截下来,推荐faststone capture(原因是只用快捷键按一下就可以操作,保存也简单)。记住一定要包括题目摘要结论,放在以文章题目命名的文件夹中。  第二步,用totalcomand给同一文件夹内的图片命名,最好用文献名和关键词开头。文献图片积累多了,可以把相同类别的文献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由于有文章名,随时可以找出处。  第三步,用mybase或者文件管理软件等,来按照内容建立文献文件夹的连接。  第四步,每天结束时,或高兴时,或觉得必要时,把文件夹打开,用幻灯自动放映,看电影。  第五步,也可以使用picasa来浏览和管理图片文件夹,一个感觉就是爽。  当然,活用的话,可以事先用adobe把文献心得放在pdf中,也变成图片。或者在数据库中也建立pdf连接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方法。以上只是思路而已,任何方法都是自己使用和总结的最好。(道无常道)  切记本方法的核心是使用图片来进行整理和记忆(说实话,这是现在脑科学研究的前沿,图片是最容易感受和分割记忆的)。同时使用软件进行浏览,而不是单纯记笔记看笔记,那样费时间,有时还要查原文。相信吧,一个文章即使做了30个图片,看的时候也绝对比你另记笔记和看原文时间快,因为这些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同时会在你的记忆中形成连接。图片快闪绝对比从头到尾看一遍要高效,因为这也是记忆科学研究的结果,慢读细读效果就是低,因为你的大脑功率太大,速度慢了,不能刺激你的脑细胞,就是浪费。  心情不好你就打开文件夹看幻灯片吧,几十篇文献的图片一会就完。读书笔记和日常生活中的笔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整理,常看看,记忆牢得很,而且很系统安全。  博士论文写作之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故提醒广大博士生应提早准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一定要提早准备。   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谷歌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经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输进去看看——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国外的论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输入的论文名字前加个“[pdf]”,比如可以这样“[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关键词搜索,这样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论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帮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个综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没有杂志的编号页码,因此在论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们要搜索已发表的论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学院购买了EBSCO等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论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的文献,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询。  如果通过这些全文数据库还不能查阅到所需要的论文,不妨把论文发表期刊页码记下来(方便引用),然后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还不能搜集到,那么还可以尝试搜寻作者的主页,也许上面会有,如果仍然没有,还可以尝试通过作者的邮件地址直接写信索取。我的经验,老外们是比较热情的。如果这些方法都尝试了还不行,最后还可以在EBSCO查阅国内馆藏,请求帮助—— 一般地,比较经典的论文大多会有好事者放到网上,所以,尝试以上各种办法都无法得到某篇文献,要么忍痛放弃,要么只有求助国外的朋友,或者从其他文献中间接引用。  搜集文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方面。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最好还是看working paper,这样可了解别人现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读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论文写成,这个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经发表了,此时不妨再上网查一下其发表的期刊,将发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参考文献,你的论文文献注释就会更规范,而且兼顾了注释最新文献的要求。   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大量看过的文献在后来的研究阶段都只有个大概的印象,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在广泛阅读文献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具体程度方面作出合适的权衡。可以说平时大量阅读文献的主要贡献是开阔眼界,启发科研思路。读文献的时候,主要是关注文献中(1)如何立题(research questions),(2)创新性的理论和结果(有时关键性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关注的;一般性理论和结果基本可以忽略,除非你后来写独立性的文献回顾),(3)关键的research gaps--潜在的研究突破口。除关键性文章之外,具体的观点和结论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再回去细读即可。

第一步就是得有类可归,每一个文献管理软件都有分类的功能,你可以把文献分门别类地放:一篇文献是可以放在两个以上类别之下的,所以不用担心类别之间的互斥。还有一个我自己会用的是在每个精简版的Critique之下打上标签:比如一篇文献的主题是A,那么在最后打一个#A#的标签,同时如果这篇文献又用了方法B,可以空一格打#B#的标签。所有文献管理软件都应该是支持笔记搜索功能,到时候需要用的时候搜标签#你的标签#就很快能找到相关的Critique和对应的文献了。有了标签这个大杀器,千万不要不舍得用。如果写一篇论文的话,用得到文献的地方其实很多,几乎文章的每一个部分(或许结果部分可以不用)都用得到文献。所以不要只以主题去打标签,方法也可以打标签,研究领域也可以打标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各种标签,帮助自己能够快速找到文献。

文献整理表格分类方法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社会、艺术、自然、科技

中国目前的文献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前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曾把文献按著者划分为6 大类:诗人、法律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演说家、杂家,这是西方文献分类法的萌芽。1548年瑞士C格斯纳编辑出版的《世界书目》第二卷按分类编排,共分为4大部21大类250多个小类。21大类是:(1)语法、语言学,(2)辩证法、逻辑,(3)演讲术,(4)诗歌、文学,(5)算术,(6)几何、光学,(7)音乐,(8)天文学,(9)占星术,(10)预言与魔法,(11)地理,(12)历史,(13)技术,(14)自然哲学,(15)形而上学与自然神学,(16)伦理学,(17)政治、哲学,(18)政治、公民与军事学,(19)法学,(20)医学,(21)基督教、神学。这种分类体系对后来的文献分类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出版业的繁荣,使图书馆面临着要对入藏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的任务,图书馆需要对文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因而一批文献分类法应运而生。1810年,法国J-C布律内编辑了《法国分类表》, 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技术、文学、历史(包括文学史及目录学史) 5 大类,大 类之下再设若干小类。1864年再版时增加到1万多个类目。1826年,俄国莫斯科帝国大学图书馆馆长ΦΦ列依斯发表的分类法分为10大类:泛逻辑学及多元逻辑学,神学,基本的哲学及神秘,公开性科目,历史学,法学,医学,军事、经济、工业,语文学及审美教育,教育及政治。每个大类之下都进行细分,共计2452个类目。1870年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馆长WT哈里斯在编制《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目录》时,将英国哲学家F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并加以倒置,即成为哲学-诗歌-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又编成一部分类法,设有科学、美术、历史3大类;大类之下再细分为100多类。1876年,美国M杜威根据哈里斯的分类法编成《图书馆图书和小册子排架编目适用的分类法和主题索引》一书,即著名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它使用小数制的层累式数字作为类目标记符号,还首次为分类法编制了相关主题索引。《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创了文献分类法的新纪元。1891年,美国CA卡特出版了《展开式分类法》,在体系结构上另辟蹊径,共分26大类,用英文字母作标记符号,用数字作助记符号。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展开式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馆藏情况开始编制《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1895年比利时的H-M拉封丹和P-M-G奥特莱在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国际十进分类法》,它最早采用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并且运用了多种组配符号,后来发展成为一部半分面分类法。1906年,英国JD布朗根据“一个主题,一个位置”的思想编制《主题分类法》。它运用了主题分析法和组合原则,是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雏形。1928年,日本森清根据《杜威十进分类法》和卡特的《展开式分类法》编成一部适合日本图书馆使用的《和洋图书通用十进分类表草案》,1929年正式出版时改名为《日本十进分类法》。1933年,印度SR阮冈纳赞发表《冒号分类法》,完全采用分面分类理论和组配方法,开了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先河,成为文献分类法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1935年,美国HE布利斯出版了《书目分类法》。该分类法注意文献分类与知识分类相结合,并明确提出了文献分类法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文献激增的新情况以及情报检索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分类法都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例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书目分类法》、《冒号分类法》、《 日本十进分类法 》等。与此同时,新的文献分类法不断出现。例如,1960年,苏联《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1968年,欧洲共同体理事会专利专家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国际专利分类法》;1973年,国际文献联合会组织编制《概略分类体系》,1978年正式出版。此外,人们还研究和试验了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各种自动化分类法 (见自动分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新的科学文献大量产生,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适应类分文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例如,1896年梁启超编《西学书目表》,分学、政、教3类;1904年徐树兰编《古越藏书楼书目》,分为学部和政部两部,共48类;1919年陈乃乾编《南洋中学藏书目》,共分14类。1910年,孙毓修首先在《教育杂志》上介绍《杜威十进分类法》,随后出现了一批“仿杜”、“改杜”、“补杜”的文献分类法,不下30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沈祖荣、胡庆生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杜定友编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1922年发表,1925年改名为《图书分类法》,1935年改名为《杜氏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8)、刘国钧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皮高品编的《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1934)等。

根据文献所反映出的学科内容和属性,系统化,分门别类地揭示文献,我们一般都是用中图法来对文献进行分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全世界通用的图书分类的工具书,基本上正规图书馆都会用中图法来进行图书分类。

文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整理文献的方法

如何整理文献  看了好多的管理文献摘要的方法。大多都是怎么用endnote,noteexpress。但很多同志反映,看完就忘,不易整理,写下来笔记也是时间长就没有印象。今天心情不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独门秘诀。  其实,学习和记忆都是科学。我们干科研这行,有问题就从实质上来解决(吹了)。根据最新学习理论,提倡右脑学习。其关键是要先静心,让思想流动起来。而观察和思维的对象要是图像和动态的东西,有颜色最好。以此理论为基础。  第一步,看文献的时候,看pdf时把一篇文章感兴趣的部分用标记画上,之后用截图软件截下来,推荐faststone capture(原因是只用快捷键按一下就可以操作,保存也简单)。记住一定要包括题目摘要结论,放在以文章题目命名的文件夹中。  第二步,用totalcomand给同一文件夹内的图片命名,最好用文献名和关键词开头。文献图片积累多了,可以把相同类别的文献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由于有文章名,随时可以找出处。  第三步,用mybase或者文件管理软件等,来按照内容建立文献文件夹的连接。  第四步,每天结束时,或高兴时,或觉得必要时,把文件夹打开,用幻灯自动放映,看电影。  第五步,也可以使用picasa来浏览和管理图片文件夹,一个感觉就是爽。  当然,活用的话,可以事先用adobe把文献心得放在pdf中,也变成图片。或者在数据库中也建立pdf连接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方法。以上只是思路而已,任何方法都是自己使用和总结的最好。(道无常道)  切记本方法的核心是使用图片来进行整理和记忆(说实话,这是现在脑科学研究的前沿,图片是最容易感受和分割记忆的)。同时使用软件进行浏览,而不是单纯记笔记看笔记,那样费时间,有时还要查原文。相信吧,一个文章即使做了30个图片,看的时候也绝对比你另记笔记和看原文时间快,因为这些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同时会在你的记忆中形成连接。图片快闪绝对比从头到尾看一遍要高效,因为这也是记忆科学研究的结果,慢读细读效果就是低,因为你的大脑功率太大,速度慢了,不能刺激你的脑细胞,就是浪费。  心情不好你就打开文件夹看幻灯片吧,几十篇文献的图片一会就完。读书笔记和日常生活中的笔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整理,常看看,记忆牢得很,而且很系统安全。  博士论文写作之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故提醒广大博士生应提早准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一定要提早准备。   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 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谷歌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经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输进去看看——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国外的论文全文通常都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输入的论文名字前加个“[pdf]”,比如可以这样“[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关键词搜索,这样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论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帮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个综述》全文。  但是,Google搜索到的全文常常只是working Paper,没有杂志的编号页码,因此在论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们要搜索已发表的论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学院购买了EBSCO等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论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的文献,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询。  如果通过这些全文数据库还不能查阅到所需要的论文,不妨把论文发表期刊页码记下来(方便引用),然后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还不能搜集到,那么还可以尝试搜寻作者的主页,也许上面会有,如果仍然没有,还可以尝试通过作者的邮件地址直接写信索取。我的经验,老外们是比较热情的。如果这些方法都尝试了还不行,最后还可以在EBSCO查阅国内馆藏,请求帮助—— 一般地,比较经典的论文大多会有好事者放到网上,所以,尝试以上各种办法都无法得到某篇文献,要么忍痛放弃,要么只有求助国外的朋友,或者从其他文献中间接引用。  搜集文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方面。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最好还是看working paper,这样可了解别人现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读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论文写成,这个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经发表了,此时不妨再上网查一下其发表的期刊,将发表信息正式列如你的参考文献,你的论文文献注释就会更规范,而且兼顾了注释最新文献的要求。   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在国内收集文献,特别是收集外文文献一般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北京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与国外差不多同样的文献,所以,尽量争取去北图收集资料;但是,目前重庆大学图书馆也可以收集到相当多的外文文献;泡图书馆是读博士的必需过程,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

文献的整理方法

不知道啊,应该就是对过去的文章的一种归类编辑吧

1、轻整理,重搜索。轻整理,是指不对文献分类,或者只是对文献简单分类。重搜索,是指利用不同的搜索工具,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文献。我认为在现在搜索技术已经很强大的情况下,如果利用笔记等手段整理,反而容易造成条条框框,在对于一篇文献关注太长的时间,不利于提高效率。在日常使用中, 除了在文献PDF上直接标注,我很少用其他的软件去记录我看过的文献。因为除了文献本身,其他还有什么载体能够那么直接方便地记录呢?所以整理文献问题就成了:如何快速找出那篇有我笔记的PDF文献。以此为目的,建立一套以文献PDF云同步为基础,辅以大量搜索工具的文献整理方案。其实做过科研工作的人都会发现,其实真正需要把一篇文献从头到尾读完的情况是很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大批量多轮次地阅读文献,因为在一个项目的不同阶段,哪怕是同一篇文献,所关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项目初期,就对所有的文献,都投入同样的时间,阅读同样的深度,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和做无用功。我曾经也走过文献整理的弯路,每阅读一篇文献,都会在Onenote上建立一个条目,按照文献题目,创新点,实验过程,个人感想等分别填空。但是文献读的多了之后,这个方法我觉得效率不高,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了。2、主要方法是:以Mendeley建立电子文献索引为主,并以云端同步PDF文献为主要储存手段,通过Everything,Google Scholar,桌面搜索软件,Onenote笔记等多种搜索手段,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信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