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影响因子

2021前20名最新影响因子排名:食品科学;茶叶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中国酿造; 食品与发酵工业;中国食品学报;现代食品科技;食品工业科技;肉类研究;包装与食品机械;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保鲜与加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调味品;食品与机械;中国食物与营养;大豆科学;食品科技;中国乳品工业;中国食品添加剂

差不多

中文排名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工业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油脂中国调味品 茶叶科学 食品研究与开发 中国乳品工业 食品科技 酿酒科技食品与机械 中国酿造 粮食与饲料工业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影响因子

营养与食品科学

4、畜牧兽医学报 6、中1国兽医学报 6、中1国预防兽医学报 8、中0国兽医科技(改名为4:中5国兽医科学) 2、中5国兽医杂志 7、草业学报 0、中3国草地(改名为4:中3国草地学报) 1、草地学报 7、动物营养学报 00、蚕业科学 13、黑龙江畜牧兽医 01、草业科学 22、中1国家禽 01、动物医学进展 36、中0国饲料 38、畜牧与i兽医 52、饲料工t业 13、中5国畜牧杂志 70、饲料研究 40、中4国畜牧兽医一s级学报不n太i清楚。。。 lbrfyㄣg姬aイ◣む鸳农〗eaイ◣む鸳农〗yㄣ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是1983年创刊,北京工商大学主办,孙宝国院士任主编的学术期刊。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在职称评选中,均为核心期刊。但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自然要更好一些。

是中文核心,由江南大学主办的。不错的期刊。

食品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

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图书馆可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引进政策;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这个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挺大的。国内的期刊一般在0以上的就不错了,到0或更高的就不多了。第二作者算不算作者要看你评什么职称,一般中级可以算,但2~3篇第二作者相当于一篇第一作者,评高级的话第二作者基本不能算。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影响因子

先看看些列文献,如果你自己找不到可以 法邮件或者qq 联系1205032901 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的影响因素研究 全文快照 白云凤 王国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3期 2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 全文快照 袁鹰 李启云 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2期 3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刘丽霞 李德全 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6期 4 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因素的研究 农友业 何勇强 广西植物-2005年2期 5 根癌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高武军 卢龙斗 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6期 6 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 黄雪清 卫志明 实验生物学报-2004年5期 我将文献的摘要先发这里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的影响因素研究白云凤 王国英 苟明月 赵晋锋 董志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100094摘 要: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过程中涉及的外植体选择、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体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基因型玉米自交系中有少数幼穗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转化效率高;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以及除草剂筛选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致使部分转基因愈伤不能分化成苗,并提出其解决途径。[著者文摘]关键词:玉米转基因 农杆菌介导 除草剂 转化效率分类号: S511 S513[机标]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相关文献:主题相关 全文快照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aize transgene process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BAI Yun-Feng, WANG Guo-Ying, GOU Ming-Yue, ZHAO Jin-Feng, DONG Zhi-G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gro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Abstract:The effects of explant selection, high osmotic treatment, co-culture with Agrobacterium, screening of transformed plants by selecting medium on the callus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in the process of maize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rate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immature embryos derived from a vigorous ear a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other High osmotic treatment and co-culture with Agrobacteriurn and herbicide screening impede the callus The solutions are put [著者文摘]ation efficiency (Received Oct.15,2004;revised Dec.30,2004) 转基因技术使我们能有效利用外源基因进行品种改良、创造突破性种质。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法具有能转移较大的DNA片段、整合的外源基因重排少且多以单或寡拷贝整合l1l2 J等优点。近年来该方法在禾谷类,诸如高粱[ 、水稻[ 、玉米[ 、小麦[ ]等作物的转基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涉及外植体选择、外植体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愈伤组织在筛选培养基上培养以及筛选转化体等步骤,其中有关每一步涉及的因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转化的影响程度的报道尚不多见。本实验初步探讨了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结果报道如下。1 实验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为玉米自交系“综31”,农杆菌菌株LBA4404,携带质粒pBar(含标记基因bar)或pBarF(不含标记基因bar),均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实验室保存。基本培养基为D培养基。Key words:Maize transgene, Agrobacterium, Herbicid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袁鹰[1] 李启云[1] 郝文媛[1] 谭化[1] 孔祥梅[1] 张光弟[2] 刘德璞[1][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 [2]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四平136500摘 要:以东北春玉米自交系7922、340、78599、921及美围杂交种H99等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Bt(CrylA.)基因,研究菌液预处理、愈伤组织状态、侵染培养基、侵染时间及共培养条件等因素对转化频率的影响。根据转化愈伤组织的除草剂(Basta)抗性筛选结果评估转化率,表明继代培养3-5d的愈伤组织适于转化,其中以继代5d的7922愈伤组织转化率最高,为46.6%;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率存在差异,H99的抗性愈伤组织率为34.57%,7922为26.27%、340为21.36%、78599和921抗性愈伤组织率仅为8.02%和6.78%。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浸染培养基中加入(AS100~200mg/L)抗性愈伤转化率明显提高;菌液浓度OD600 0.5~0.6、侵染时间5~10min、萸培养时间3d最佳。[著者文摘]关键词:农杆菌介导法 转化频率 影响因素 抗性愈伤组织分类号: S511 S513[机标]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研究报告相关文献:主题相关 全文快照 Studie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Maize TransformationYuan Ying, Li Qiyun, Hao Wenyuan, Tan Hua, Kong Xiangme, Zhang Guangdi, Liu Depu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ongzhuling, 136100; Agriculture Generalize Station of Lishu County, Siping, 136500Abstract:Maize inbred lines in Northeast (7922,340,78599 ) immature embryos calli were transform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rylA B) in this Factors influencing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including pre-treatment, callus state, infection medium, infection time and co-cultivation et Results showed that callus subculture for 3-5 days was suitable for transformation and tha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7922 callus reached the highest of 6% after 5 days Dominant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different maize genotype on infection sensitivity and H99 was the most sensitive genotype with 57% resistan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obviously with acetosyringone (AS) (100-200mg/L) appended in In addition, bacterium concentration (OD600 5~6), 5~10 minutes infection time and co-culture 3 days wer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maize [著者文摘]Key words: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fluencing factors,Resistant calli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刘丽霞 李德全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泰安271018摘 要: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至今其遗传转化仍比较困难,目前报道有多种成功的方法,其中农杆菌(Agrobacti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是当前玉米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研究的发展历史、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等,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著者文摘]关键词:玉米 遗传转化 农杆菌分类号: S513 S511[机标]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综述与专论相关文献:主题相关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Maize Mediated by Agrobactierium tumefaciens : A ReviewLiu Lixia ,Li Deq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Crop Biology, Tanan 271018 Abstract:Maize (Zea mays L )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crops of the Maiz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s still somewhat difficult at Many successful methods have been reported, of which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is a major In this review, recent progresses i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aize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its problems, and influent factors et were discussed, and its future advances were also [著者文摘]Key words:Maize (Zea mays L )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grobactierium tumefaciens根癌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高武军 卢龙斗 魏开发 孙富丛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2摘 要: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基因转化中包括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及其附加物、共培养温度、信号分子与vir基因的活化的几个关键因素研究进展作了论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小为1~2mm的幼胚是较为理想的转化外植体.在外植体培养基本培养基一般多选用MS和N6,在基本培养基上附加有机氮和氨基酸、金属离子均有利于转化效率的提高。转化中的共培养温度一般在20℃~25℃之间.研究认为根癌农杆菌转化禾本科植物的困难在于禾本科植物缺乏酚类物质,难以诱导Vir基因活化表达.因此在转化中多采用加入外源的酚类物质如乙酰丁香酮来提高玉米转化的成功率。关键词:根癌农杆菌 玉米 遗传转化 外植体 培养基 附加物 共培养温度分类号: S51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农业生物技术科学相关文献:主题相关 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黄雪清 卫志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摘 要:以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9046,齐319,414,Mo17的幼胚为材料,在已经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转化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了优化的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0—2.0mm的玉米幼胚是最适宜的转化受体;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都加入乙酰丁香酮(200μmol/L)和抗坏血酸(50mg/L),能显著提高农杆菌对玉米的侵染能力;而感染前将幼胚高渗透压预处理未能提高转化率;延迟筛选有利于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存活率。应用优化后的转化体系,获得了这4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转基因植株,PCR阳性植株率为1.71%-4.09%。转化植株叶片总DNA的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T-DNA上的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了玉米基因组,并且在大多数转基因植株(71.4%)中为单位点插入。这一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将有用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玉米 自交系 幼胚 农杆菌介导 转化体系 遗传转化 转基因植株 感染 PCR 阳性

张付芸,陈伟霞,刘子渲,李保云,梁荣奇, 小麦SSⅡ-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J] 中国农学通报,2011,(7) 刘守斌,梁荣奇,尤明山,李保云,刘广田, 簇毛麦HMW-GS基因的位点特异PCR(AS-PCR)标记及其多态性[J] 华北农学报,2011,(1) 赵琰,秦丽燕,杨伟,梁荣奇,尤明山,刘广田, 普通小麦品种(系)籽粒的铁含量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3) 秦丽燕,赵琰,杨伟,段晓亮,贾晨亮,梁荣奇,刘广田, 普通小麦品种(系)以及杂交组合后代株系籽粒无机磷含量的分布[J] 麦类作物学报,2010,(6) 张桂堂,卢东长城,孙重霞,梁荣奇,杨凤萍,张晓东, 利用正义RNAi技术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效果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0,(4) 刘守斌,梁荣奇,尤明山,李保云,刘广田, 利用SDS-PAGE和AS-PCR标记鉴定簇毛麦HMW-GS基因[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5) 毛善锋,梁荣奇,尤明山,李保云,刘广田, 17个小麦F_2群体中单株籽粒GMP含量的分布[J] 麦类作物学报,2010,(4) 解超杰,梁荣奇,孙其信,倪中福,尤明山,刘广田 一种高仿手工按摩式揉面装置[Z] CN201467877U: , 孙其信 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多样化抗源发掘、创新和利用[Z] 北京市: 中国农业大学, 解超杰,梁荣奇,孙其信,倪中福,尤明山,刘广田 一种高仿手工按摩式揉面装置[Z] CN101632394: , 梁荣奇,解超杰,孙其信,倪中福,尤明山,刘广田 一种高仿手工挤压式揉面装置[Z] CN101623014: , 张晓东,陈绪清,杨凤萍,张立全,梁荣奇,郭新梅 利用RNA干扰技术培育直链淀粉含量提高的玉米的方法[Z] CN101591654: , 彭惠茹,周春蕾,孙其信,倪中福,姚颖垠,梁荣奇,解超杰,刘志勇,杜金昆,秦丹丹 与植物耐热性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585870: , 孙其信,秦丹丹,彭惠茹,倪中福,姚颖垠,梁荣奇,解超杰,刘志勇,杜金昆 耐热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585871: , 梁荣奇,孙其信,倪中福,姚颖垠,解超杰 表达抑制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的发卡RNA的DNA分子及其应用[Z] CN101508990: , 孙重霞,张桂堂,梁荣奇,张晓东,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2009,(2) 郭新梅,张晓东,梁荣奇,陈绪清,杨凤萍,柳青,宋希云, 利用RNAi技术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4) 张晓东,杨凤萍,张立全,陈绪清,梁荣奇,郭新梅 一种获得转基因玉米的方法[Z] CN101173277: , 郭新梅,张晓东,梁荣奇,张立全,陈耀锋, 以木糖异构酶基因为筛选标记的玉米遗传转化[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7,(6) 郭新梅,张晓东,梁荣奇,杨凤萍,陈耀锋, 玉米淀粉分支酶基因的克隆与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J] 西北植物学报,2007,(11) 梁荣奇,杨凤萍,苏青,陈绪清,韩立新,张立全,张晓东,刘广田, 糯性小麦配粉对普通小麦淀粉品质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7,(3) 杨凤萍,梁荣奇, 小麦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7,(4) 卢东长城,梁荣奇, RNAi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分子植物育种,2006,(S2) 高泽发,陈绪清,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张晓东, 人工合成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虫效果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4) 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张晓东,孙振元, 抗逆调节转录因子DREB1B基因转化多年生黑麦草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6,(7) 张晓东,陈绪清,梁荣奇,杨凤萍,张立全,高泽发 一种培育抗虫小麦的方法及其专用基因[Z] CN1800396: , 王军卫,杨凤萍,陈绪清,梁荣奇,张立全,耿东梅,张晓东,宋亚珍,张改生, 外源脱水应答转录因子DREB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诱导型表达与抗干旱生理效果研究(英文)[J] 遗传学报,2006,(5) 张晓东,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陈绪清,孙振元 一种培育抗旱性增强的黑麦草的方法[Z] CN1762200: , 张晓东,杨凤萍,陈绪清,张立全,梁荣奇,王军卫 一种增强小麦抗旱性的方法[Z] CN1762201: , 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陈绪清,张晓东,王国英,孙振元, 抗逆调节转录因子CBF1基因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能力[J] 华北农学报,2006,(1) 崔勇,梁荣奇, 肿痛安药膜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分析[J] 现代医院,2006,(2) 张晓东 利用分子育种方法实现小麦种质改良与优质强筋小麦的培育[Z] 北京市: 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崔勇,梁荣奇 口内进路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体部骨折的临床分析[J] 华夏医学,2005,(6) 高泽发,陈绪清,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张晓东,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及进展[J] 生物学杂志,2005,(6) 张晓东,王军卫,杨凤萍,陈绪清,梁荣奇,张立全,曹鸣庆 DREB基因在小麦中的增强表达与抗干旱生理效果[A] 万建民,刘录祥[C]: , 张晓东,高泽发,陈绪清,杨凤萍,梁荣奇,张立全 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与抗蚜虫效果研究[A] 万建民,刘录祥[C]: , 杨凤萍,梁荣奇,陈绪清,韩立新,张晓东 利用SDS-PAGE鉴定转基因小麦HMW-GS的表达类型和后代遗传[J] 华北农学报,2005,(2) 张义荣 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Z] 北京市: 中国农业大学, 陈绪清,张晓东,梁荣奇,张立全,杨凤萍,曹鸣庆 玉米C_4型pepc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小麦的转基因研究[J] 科学通报,2004,(19) 陈绪清,张晓东,梁荣奇,曹鸣庆 甜菜碱增强长片段PCR的扩增(英文)[J] 生物工程学报,2004,(5) Rongqi Liang, Fengping Yang, Xuqing Chen, Liquan Zhang, Lixin Han, Xiaodong Z Study on expression difference of PPO isoenzymes in common Plant Genomics in China Ⅳ, Meng Chaomin,Chen Xuqing,Liang Rongqi,et Expression of lysine-rich protein gene and analysis of lysine content in transgenic Chinese Science B 2004, 49(19): 2053- 孟超敏,陈绪清,梁荣奇,杨凤萍,张立全,张晓东,陈天佑,辛世文。高赖氨酸含量基因在转基因小麦的表达及其赖氨酸含量分析。科学通报,2004,49(17):1731- Chen Xuqing, Zhang Xiaodong, Liang Rongqi, Zhang Liquan, Yang Fengping, & Cao M Expression of the intact C4 type pepc gene cloned from maize in transgenic winter Chinese Science B 2004,49(20): 2137— 陈绪清,张晓东,梁荣奇,张立全,杨凤萍,曹鸣庆。玉米C4型pepc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小麦的转基因研究。科学通报,2004,49(19):1976- 陈绪清,张晓东,梁荣奇,曹鸣庆。Betaine improves LA-PCR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5):715- 李保云,宋建民,尤明山,梁荣奇,刘广田 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综合标记辅助选择[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3) Liang Rongqi, Yang Fengping, Zhang Xiaodong, et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from immature embryo via bombardment transferring IPT Plant Genomics in China Ⅳ,2003: Yang Fengping, Liang Rongqi, et Construction of high-efficient fruit-specific expression agro-bacterium vector of Adr subtype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Plant Genomics in China Ⅳ2003: Zhang Xiaodong, Liang Rongqi, Chen Xuqing, et Studies on transgene inheritan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by expressing novel HMW glutenin subunit (HMW-GS) genes in winter Chinese Science B 2003,48 (8): 771- 张晓东,梁荣奇,陈绪清,杨凤萍,张立全。优质HMW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和品质性状分析。科学通报,2003,48(5):474- 李保云,刘广田主编;梁荣奇,尤明山副主编。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刘广田,孙其信。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作物学报。2003,29(1):145- 梁荣奇,张义荣,尤明山,毛善锋,宋建民,刘广田。小麦谷蛋白聚合体的MS-SDS-PAGE及其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作物学报,2002, 28(5): 609- 梁荣奇,张义荣,姚大年,等。小麦淀粉品质改良的综合标记辅助选择体系的建立。中国农业科学。2002,35(3):245- 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 刘广田,孙其信。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密穗小麦中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多态性。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0):1171- 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 刘广田,孙其信。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组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遗传学报。2002,29(6):542- 梁荣奇,张义荣,唐朝晖,刘守斌,李保云,刘广田。糯性普通小麦的籽粒成分和淀粉品质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02,17(4):12- 梁荣奇,张义荣,尤明山,刘守斌,唐朝晖,李保云,刘广田。利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特异PCR标记辅助选育优质面包小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4):322- 梁荣奇,张义荣,唐朝晖,刘守斌,李保云,尤明山,刘广田。利用wx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面条专用优质小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3):269- 梁荣奇,张义荣,李保云,刘守斌,唐朝晖,刘广田。在陕南圆锥小麦Wx蛋白亚基多态性研究中首次发现天然糯性类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2): 倪中福,张义荣,梁荣奇, 刘广田,孙其信。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3):38- 梁荣奇,郝贵霞,尤明山,宋印明,张爱民,刘广田。杂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团流变特性在F1和F2世代中的表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1):23- 梁荣奇,张义荣,刘守斌,李保云,谷丹,唐朝晖,刘广田。利用wx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糯性小麦。遗传学报。2001,28(9):856- 李继刚,梁荣奇,张义荣,李保云,刘广田。糯性普通小麦的产生及其淀粉特性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10- 姚大年,李保云,梁荣奇,刘广田。小麦品种面粉粘度性状及其在面条品质评价中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3):25- 姚大年,李保云,梁荣奇,刘广田。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淀粉性状及面条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1):63- 梁荣奇,郭平仲,张金栋,蔡民华。矮败小麦群体连续选择早代的遗传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1):66-7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