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ial Times, The Economist, Wall Street Journal, BusinessWeek, Forbe, Bloomberg我经常看的是这几份
宏观经济分析
1:《美国经济评论》(AER)2:《计量经济学杂志》(ECA)3:《政治经济学杂志》(JPE)4:《经济学季刊》(QJE)5:《经济研究评论》(RES)6:《国富论》7:《经济学原理》
学术的: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merican Economy Review大众的:Economists
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学顶级刊物eca、aer、jpe、qje、res金融学顶级刊物jf、jfe、rfs,比经济学顶级刊物的级别要低。
你是代表电脑里面的一个英文字母他这个维系散文雨伞
一般情况下的话,关于这个的具体意思。可以直接就从从官方进行一下查询询
1:《美国经济评论》(AER)2:《计量经济学杂志》(ECA)3:《政治经济学杂志》(JPE)4:《经济学季刊》(QJE)5:《经济研究评论》(RES)6:《国富论》7:《经济学原理》
这是什么意思的话,记得吗?这应该是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意思吧,我就是听起来的话像是这样的。
Financial Times, The Economist, Wall Street Journal, BusinessWeek, Forbe, Bloomberg我经常看的是这几份
新世纪进入保卫资本论时代!如何能够落伍,正在大踏步前进!!政治经济学十大经典著作最新推荐1,马克思《资本论》2,恩格斯《反杜林论》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5,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6,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7,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8,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9,李达《经济学大纲》10,许光伟《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经济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专业都是政治经济学,并试图在未来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教研工作的往下看:如何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当然不会没有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学理科的同学困难会些。但只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付出艰苦劳动,刻苦钻研,并在学习中注意方法,是完全能够学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旨主要有三点:第一,基本原理要把牢。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内容,是判别有没有学好的首要标准。掌握基本内容,要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不是提倡大家去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门槛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掌握其精神实质。比如,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虽一字之差,可它的内涵却不同,假如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就无法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应该说,对事物有了解知真解,记住它就比较容易。单纯的死记硬背要不得,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非常必要的。掌握基本内容,包括门槛理解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有严密完整体系的社会科学,每个原理都是整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个方面反映人们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各个原理之间互相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形成理论体系,从总体上反映人们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此,学习时要把各个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弄清章与长、节与界、问题与问题之间怎样一环扣一环密切联系着,这样酒吧原理小花了,融会贯通了。第二,提纲挚领抓主线。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主线。剩余价值理论和它的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当然是首先要着重掌握的,特别要从劳动二重性说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其目的是增加绝对的或相对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既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又是扩大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在循环的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要求,销售阶段实现包含了剩余价值的资本价值。循环能否完成意味着剩余价值能否实现;资本周转快慢意味着一定时期内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多寡。社会总资本流通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和按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全部实现必须有的各种比例。资本运动的总过程中包括着剩余价值的分配,他采取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资本追逐剩余价值过程中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时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危机加速了资本集中和加剧了基本矛盾,促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目的都在于保证垄断高额利润??剩余价值在垄断要求下的具体化。第三,联系实际学和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是对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科学说明。结合实际学,才能对原理掌握得深刻具体,同时,把所学原理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才是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内容学习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联系现阶段我国和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来深入研究、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参考资料1、十六大文件。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二卷4、伍柏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6、《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二卷7、(日)伊藤诚著尚晶晶主译《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3月版8、徐茂魁杨达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9、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学材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1版10、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1、徐茂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萨社2003年1月版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6月版————据说要写个利益相关:这可能是知乎上和我所学最为相关的一个问题了,马上要开始找工作了,现在似乎是个好时候总结一下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虽然我知道中国可能真的想要学这个的人似乎真的很少了。不过若是这能帮到某些同学那是最好了。另外政治经济学流派繁多,方向各异,个人写来不免会有门户之见。这篇答案主要是写给想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学的,假如只是想要系统了解,可以酌情看看前几个步骤。入门阶段(初级):学习之初肯定是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里非常不推荐刚开始学习就看原著,就像刚开始学微观经济学不能靠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书一样。这个阶段,肯定要选择那些能够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用尽量简短的篇幅、尽量系统的方式阐述给大家的教学材料。个人推荐徐禾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这本书很有来头,当年六七十年的时候,集合了许多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大牛合作了这本书,这个合作不像现在这样你写点我写点,而是一个编写组坐在一起十年磨一剑。整本书其实是《资本论》的一个缩编,试图用最有条理的方式把资本论三卷的最重要的论点用尽可能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尽管时代所限,书里夹杂着对刘少奇们的相当文革式的批判(个人认为这些批判也不都是空话),但是书本身并不会因此失色。三十年后,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这本著作,更多人认为里面老旧的内容是不是可以改改,然而最终人大政经的老师们决定一字不易,表达对这本著作的尊敬。我当时买了三本,别人送了三本,每当有同学向我咨询,我就送一本给他。另外,除了中国人的教学材料,我觉得西方学者的教学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鲍尔斯和金蒂斯合作的《理解资本主义》,坐着本身是当年北美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中的领军人物,他们不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更多基本原理持批评态度,但是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书内容更加灵活,我当时已经学了很久政治经济学才开始看这本书,当时对于其内容体例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美国人的初级教学材料、事例、故事特别多,这本书尤甚,看起来绝不会无聊。拓展阶段(中级):入门阶段就算是补齐了基础知识,差不多对应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初级宏微观原理内容,现在可以看一点稍微深入一点的书了。保罗·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在北美的一些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校里更多时候都被作为基础性的教学材料或者重要的阅读资料。书籍并不像前面两本书那样完全是教学材料,而是带有一些当时研究性见解的专著(当然,这本书是四十年代写的,里面更多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了常识性观点)。书籍对价值理论、转形问题、危机理论、国家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等问题都有更多涉及,今天看来也仍有启发。(另外斯威齐是为真正的高富帅,曾经让萨缪尔森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曾经被萨缪尔森称为“我们这个时代富有魅力的伟大男人”,假如是妹子可以搜搜他的照片,增强学习兴趣~~)曼德尔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于上一本书,年代晚了二三十年,内容更全面了,曼德尔那种特有的事无巨细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看起来有点啰嗦,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和曼德尔本人的丰富学识,使得这本书知识性很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的第一章,当时为了论述唯物主义原理,引用大量人类学和考古学成果,刚开始看的时候都要烦死了,现在再回头看,觉得非常有用。谢尔曼《激进政治经济学基础》,国内对这本书的评介很少,但是个人非常喜爱。相比于上一本,又晚了几年,北美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经典风格,篇幅不长,不过水分很少。这个阶段已经要为未来的研究做一些准备了,要做研究光有原理、理论不行,还得有点方法的准备。建议没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同学学点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现在利用计量的研究正在日渐增多,一定要学一学。另外,最好学一下投入产出分析,这现在是政治经济学领域最靠谱的工具,会这个能够使得你的研究事半功倍。当然,相应的,线性代数之类的也要学好,不仅投入产出要用,下一个阶段更多东西都用。当然,有余力,多学点数学还是有备无患的,毕竟真的要开始出成果的时候再学数学肯定来不及,除了微积分概率统计这些必学的,学点动态优化啊,常微分方程啊什么的将来建模蛮有用的。现在日本人写的东西好多都因为数学太难的缘故我看不懂,近世代数啥的完全不明白,颇为神伤。进阶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跟着老师做点研究了,也要开始看一些前沿的论文了。我有一位老师曾经建议博士生入学第一年把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SSCI上的20年来所有的文章的摘要都先看一遍,然后再找一个感兴趣的方向钻研下去,这个方法,说实话我没试过,但是个人感觉即便不都看,多看些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罗列一下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期刊吧:ReviewofRadicalPoliticalEconomics(RRPE),这本书没啥可说的,没有比他更重要的期刊了,建议多看。CambridgeJournalofEconomics,不是专门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但是刊登更多政治经济学和后凯恩斯学派的文章,文章质量很高。Capital&Class,Science&Society和RRPE并列政经三个最重要的期刊应该没啥问题。另外斯威齐的MonthlyReview文章都短,结论直接,适合刚开始看文献的英文阅读不太快的同学。其他的更多期刊如RIPE,NewPoliticalEconomy等等也都是很好的期刊,其他的就都是非综合性的单一领域的期刊了,慢慢看看自然就找到了。顺着文章去找进一步的书籍是最好的了。
金融领域是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学术的: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merican Economy Review大众的:Economis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时期(而我们的课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商品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和衣服被作为商品大量的交换,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强盛之时,国与国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产生了。最初有战国的刀币、小铢等,发展到后来由白银、黄金、珠宝等稀有物品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的封时期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尤其是世界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败落,清政府用白银买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战败,后来的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等。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作用。
希望对您有帮助、《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 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马克思分析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情况,是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密不可分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才产生的。15世纪末,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重商主义学派。从17世纪中叶开始,又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始于威廉?配第,发展于亚当?斯密,至大卫?李嘉图而登峰造极。在法国,始于布阿吉尔贝尔,中间有魁奈、杜尔哥,最后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因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产关系的本质中去,揭露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李嘉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这就是,不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社会,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规律。这是由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的。所以,古典学派发展到李嘉图时,“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评,引起了李嘉图学派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有的人把它普及开来,有的人利用它来反对重商主义等旧学派,有的人把它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有的人在捍卫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当时这一论战还带有“公正无私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是主要的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然而,这场论战与18世纪下半叶魁奈死后、重农学派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相比,已经逊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岭。马克思指出:“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庸俗经济学局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现象,抹煞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随着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英国出现了庸俗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妄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在分配领域实行某些改良,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庸俗经济学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国的巴师夏,他代表热衷于自由贸易的法国工商业资本家的观点,企图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在德国,“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它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为前提。在德国,长期的封建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缺乏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只能抄袭英国、法国的作品,作为教条加以搬弄。1848年以后,资本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但这时又不允许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资产阶级视野内),因为英、法资产阶级早已夺得政权,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已经感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威胁。因此,“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因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公正无私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受阶级偏见的束缚,客观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具体地说,这个任务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中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绝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 四、《资本论》的方法论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马克思说明了《资本论》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说马克思是“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有人说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说他的研究方法是“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等等。对于人们的种种议论,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别详细引证了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这段评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二、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三、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四、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五、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对于考夫曼的上述评论,马克思满意地认为,他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黑格尔那里,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并且被“神秘化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中的科学成分,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这两种辩证法对现实世界起着不同的作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这是因为黑格尔运用唯心主义辩证法,企图论证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起着维护统治阶级的反动作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这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力。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什么是抽象呢?就政治经济学来说,抽象就是从具体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出发,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这段话,对于如何进行研究工作,讲得很清楚:(1)占有材料;(2)进行分析;(3)探寻内在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但这还不是抽象的全过程,在一定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叙述出来。 什么是适当的叙述形式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作了阐述。他在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形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叙述形式。 这就是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叙述出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以详细占有材料并进行大量研究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于研究的方法。 五、《资本论》的结构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 理论史。” 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他就逝世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理论史),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但是,考茨基把它作为一部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总的来说,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结构是没有变动的,变动的只是分卷和名称。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恩,啊亲,提纲完成给你好吗正文也有